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

明清

明清
明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地强化,以及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下面开始提问,首先第一个问题,汉代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又是如何解决君相矛盾的?唐朝是如何解决君相矛盾的?北宋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的,又是如何解决君相矛盾的?元朝又是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下我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中央集权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君主专制在明清两代不断发展直至达到了顶峰,那么明清的君主专制是如何走向顶峰的呢?进入今天的学习,教材翻开16页。

第一框题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我们不禁就会疑惑,之前一直学习的是如何削弱宰相的权利,来加强君主的权利,这回好家伙,直接把宰相废除了,从根本上解决了君相矛盾,那么,我们就要知道,这宰相制度的废除,能是说废就废的么,总要有原因啊,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第一个问题,宰相制度废除的原因,在教材的导入框中提到了一个人物,胡惟庸,那么胡惟庸与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关联呢?简单介绍一下胡惟庸,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可以说是开国元勋,但是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不断收授各地官员的名马金帛等大量的贿赂,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与升降,而且给皇帝的奏章都要经过他审查,对自己不利的就直接没收,他的这种行为已经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威,所以朱元璋下定决心把胡惟庸杀掉,然后再把宰相制度废除掉。并且他还说了,以后自己的子孙也不允许设立宰相,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胡惟庸案是不是宰相制废除的根本原因呢?很显然,不是的,这不过是老朱废除宰相制的一个借口或者说是导火线,如果没有胡惟庸,也会出现李惟庸,王惟庸,哪怕是张三李四王五,总之宰相制度也一定会被废除,那有的同学就会问了,凭什么你说宰相制度一定会废除呢,因为无数的史实都证明了,相权对于皇权产生的威胁,让历代皇帝惶惶不安,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君相矛盾就只有废除宰相制,所以说,在宰相制度废除当中,胡惟庸只是直接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君相矛盾,加强皇权。

老朱废除了宰相,这样六部直接归他管,他是既当皇帝又当宰相,可把他忙乎坏了,虽然说宰相的权力很大,但是宰相做的事也很多啊,可以说是为了皇上鞍前马后,没有功劳还是有苦劳的,那宰相制度废除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了。而消极的一面呢?宰相制度废除了就意味着以后国家社稷的兴衰,都系在了皇帝的个人素质上了,没有约束皇帝行为的机构和人员,一旦皇帝为所欲为,遭殃的就是百官和百姓,以至于影响国家的稳定,而且,原来丞相做的那些事,就得由皇帝自己来做了,这有多累,可能连老朱自己都不曾想过,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天内,奏章共1160件。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批阅200多个奏章,处理411件事,忙的不可开交。想想一天可以忍受,那一年呢?三百六十五天日日如此会怎么样,难免会力不从心,处理事务也会出现偏颇,会草率,而且这就使他意识到应该需要有人帮他分担一点事情,在这种情况之下,内阁应运而生了。

内阁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家一起来看,内阁发展的过程,起初,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丞相之后,明显感觉力不用心,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繁琐的事务,这就为内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内阁真正地确立是在明成祖时期,明成祖大家知道是哪个皇帝吧,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原本他是把自己的长子朱标立为太子,但中年就不幸去世了,没能继承皇位,那朱元璋就根据传统礼法,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死后传位给朱允炆(建文帝),这孩子21岁年轻,刚刚即位四年,

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给起义弄掉了,所以朱棣就成为明成祖,明成祖为了方便殿阁大学士辅佐自己处理政务,就允许大学士们入值宫内的文渊阁,虽然名义上说是为了方便殿阁大学士辅佐自己处理事务,实际上也是有私心的,因为这时候大学士已经有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机会,那皇帝还能让你随便溜达么,给你个固定地点,平时就这儿了,哪也别去,省的一些大事走漏了风声,这就使大学士有了固定工作地点,内阁也就正式形成了,到了明宣宗(第5位皇帝)时期,大学士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具有了票拟权,什么是票拟权呢,明宣宗吧不爱自己全看那些奏折,就把部分奏折送到内阁大臣那里,他们用黑色笔在小票上替皇上写出处理意见,贴在奏折后面,再呈给皇上过目,这过程就被称为“票拟”,这些带有票拟的奏折拿给皇帝审核,哪些可以实行的让太监用红色笔誊抄下来,付诸实施,这个就被称为“批红”。用现代的词语通俗的解释它就是,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认可与否。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显而易见内阁大臣又多了一项权利,不仅有专门的地点办公,还能把自己的意见写给皇上看啦,许多时候皇上是很愿意采纳他们的意见的,他们为皇上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发展到明神宗(第15位皇帝)时期,明神宗就是《万历十五年》当中英俊帅气的主角,也就是当时在位的朱翊钧(yijun四声一声)皇帝,由于9岁年少登基,处理国政上要依靠内阁首辅张居正扶持,我们都说时势造英雄,在这应该说时势造内阁啊,因为张居正权力的不断扩大,所以内阁制度在他这时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大家都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吧,张居正位居高位,功高过主,所以他的生活非常腐化,出门要坐32人抬的大轿。我们都常说八抬大轿,因为2人,4人抬的那叫小轿,八人以上就相当不错了,要知道,皇后的轿子才16人抬,只有皇帝的轿子才能被允许32人抬,那已经称为撵了,而张居正就敢用32人抬轿,作为自己出门的交通工具,可见,他的权力地位有多大,【当然他也贪污,要不哪有钱雇佣那么多轿夫啊,但不是巨贪,比起和珅他贪那点根本就不算贪了,正是因为他锋芒毕露的性子,树敌也很多,死后结果并不好,但《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依旧认为张居正是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认为张居正的政治成就在明朝300年里是最杰出的。因为他的确很有才能。为国家做了很多大事。可以说鞠躬尽瘁,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是一个复杂的人。在这我们不过多的对他进行评价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内阁的权力与地位迅速上升,甚至超过其他部门,达到内阁的全盛时期,那我们以一个简单的坐标的形式看一下内阁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内阁的职权是步步高升的,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选用一些殿阁大学士做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到篡位夺权的朱棣时期,又给了内阁一个办公地点——文渊阁,再到明宣宗时期,内阁又具有了写小票票的票拟权,最后到明神宗万历小皇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又独掌大权,权倾六部,使得内阁的权力最后达到了全盛时期。

我们课前说朱元璋之所以下定决心废除丞相就是因为,宰相的权力太大了,威胁到了皇权,那现在内阁的权力又变大了,那有人就说啊,其实内阁首辅就是变相的宰相,同学们觉得呢,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同学们结合一下教材17页历史纵横的材料,思考一下,内阁与首辅是不是一样的,(内阁首辅之中,有一二人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但是这些都是源于皇帝给予的恩宠,一旦失去宠信,最终还是祸及自身,也就是指的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的事情)借助他这句话接下来我们一起表格的形式共同探讨一下宰相与内阁的区别。首先从二者的权力来源上看,宰相是在宰相制度下产生的,历代以来固有的制度,而内阁呢,是依据皇帝个人信任与否决定的,信任你,就给你更多的权力,不信任你了,轻则罢官,重则抄家都有可能。那再看职责呢,虽然他们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宰相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权独立决策,具有重大的决策权,而内阁,无论他地位上升到什么程度,他都没有独立决策的权力,即使他有参与决策发表意见的机会,但本身并没有决策权。再从任免上来看,宰相是需要皇帝与

大臣共同商议决定的,由上层领导开会决策谁能做宰相就由谁来做,更加规范化,地位是非常巩固的,而内阁则不是,内阁是由皇帝个人任免的,信任你,你就来做内阁大学士吧,不信任你,你就收拾收拾回家吧,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观性。虽然也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宰相可以制约皇权,对皇权产生威胁,但内阁没有决策权没有稳定的地位,仅仅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已,就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尽管明朝吸取前朝经验,废除了宰相制度,君主个人专制得到加强,但是内阁也避免不了它的弊端,最终没能使得明朝逃出灭亡的命运。最后赢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清朝,它是我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那它建立之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对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政治制度上也不同于汉族政权,在清朝建立初期,当时满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奴隶主贵族军事民主的习俗。虽然也设立内阁,设置六部,但是军国机要,还是按照传统由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一旦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情,连皇帝也无权更改,所以皇权基本就被架空了,到了康熙帝亲政以后,康熙帝知道是谁吧,就是电视剧鹿鼎记里面韦小宝的主子,小皇帝玄烨,八岁登基,出天花都不死的那位皇帝,康熙帝为了掌握国家大权,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形成权力中心。表面上在南书房陪侍的大学士是陪同皇帝读书写字,赋诗作画,但实际上是参与机要事务,这样就加强了康熙帝的皇权。并且,南书房的设立就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三者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这样就达到了加强皇权的目的,这是康熙帝时,到了雍正时期皇权又得到了加强,同样也是因为一个新的机构的设置,这就是军机处,可以说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皇权达到了顶峰。那军机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能够使得皇权达到顶峰呢。军机处顾名思义,它是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机密之地,当时因用兵西北,恐泄漏军机,就在宫内设置军机处,一开始为处理军政,后来没有军政要处理了,就该裁撤了吧,没有,皇帝觉着这个机构很好,很简单,军机大臣品级也不高,对我也不构成威胁,而且我做出的决定也没有人反驳我,这些军机大臣要做的事情也不多,就是跪受笔录,拟写成文,拿到皇帝那里审批,最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所以说这一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的程度来看,此时的皇权空前强化,以前有宰相的存在,宰相多多少少会制约皇权,到了明朝宰相被废除了,设置了内阁,内阁还有票拟权还有机会参与机要事务,而军机处的设立呢,军机处是不同于内阁的,军机大臣只能跪授笔录,就是只能跪着听皇上说什么,然后马上写下来,再送出去,负责传达给各个分属部门,也就是说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能惟命是从,连建议的权力都没有,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全国大小事务,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就直接废除了,皇权得以大大的加强。这就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皇权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学的三部分内容,归结到明清两个朝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废除宰相设立了内阁,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那么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那么为什么君主专制的加强都集中在这两个朝代呢,那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那么我们共同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这个时候,也就是明清时期,世界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就在我们君主专制加强的同时,然而资本主义在西方蓬勃兴起,西方大国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第一次感觉到

我们和西方拉开了差距,也就是说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给我们国家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中国和世界有了差距,也就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另外一方面,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也有利于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有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同时当时的社会经济实际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否则怎么会有郑和下西洋这么壮阔的事情呢,文化上也是空前繁荣,中西方文化交汇,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总结。也为后来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好!这就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中小学资料】中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明清时期专项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 伊犁将军 B. 宣政 院 C. 驻藏大 臣 D. 乌里雅苏台将军 2.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 郑和 B. 戚继 光 C. 郑成 功 D. 鉴真 3.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被美国NBC电视台改编并取名为《The Monkey King》(猴王)。文中空格处应填写 ( ) A. 《三国演义》 B. 《水浒 传》 C. 《西游 记》 D. 《红楼梦》 4.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A. B. C. D. 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是说二者都( ) A. 削弱了儒学地位 B. 钳制了人们的思 想 C. 损害了国家统一 D. 引发了文字狱 6.《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地点是() A. 雅克萨 B. 北 京 C. 尼布 楚 D. 俄国 7.一位史学家说,中国扩展自己的海上力量,是受最内在的动机所激发,而绝非一次探险。作为一个新建王朝,明朝需要威望,而威望的实现则是需要外国访客带着货物到中国,然后中国人把它们作为象征性的“贡品”接收下来。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尽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但他们还是在追求一种外交上的认可。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通西城 B. 玄奘西 行 C. 鉴真东 渡 D. 郑和下西洋 8.对西藏喇嘛教首领班禅进行册封的清朝皇帝是() A. 顺治皇帝 B. 康熙皇 帝 C. 乾隆皇 帝 D. 雍正皇帝

从市井与小说看明清社会

从市井与小说看明清社会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若要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确实太过广泛,一时无从说起。然而,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直到今天,无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都有其迷人之处。时代的更迭,朝代的交替,都将会引起社会的巨 大变革,且不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必然结果。这里独聊一个社 会发展过程中的迷人之处。 秦大一统后的中国,独爱明清时代。这个时代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 我们今天这个大时代的前瞻,更在于那个时期的市井与小说的空前繁荣发展, 一直影响到今天,并且不断继续发展前进。 谈及市井,不由得想起柳永的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样的繁华景象在宋代已风靡一时, 何况在明清。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相比之前的一大变化即城镇的扩大与市民阶 层的不断兴起。城市的发展,引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明中叶后,二者 相得益彰。在那时,世界上工业革命进行地如火如荼,而闭关锁国政策将两耳 不闻窗外事的明清朝孤立,但一个国家必然有自己的发展。时人有称:”东南 财富,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苏为郡,地方方不过五百里,粮三百方有奇,而盐芦关税颜料杂色之征在外。郡城之户, 十万烟火。郊外人民,合之州邑。······山海所产之珍奇,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商贾,骈肩辅······“由此以小见大,仅仅苏州一地,人口、水运、长途运输、税收都围绕着经济转。商品经济的空前可见一斑。城镇的发展,必 然带来市井文化的繁荣。且不说它带来拜金主义的副产品,但说它对封建社会 传统的突破,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变得模糊不清。白天街道熙来攘往,夜晚”

高一历史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复兴高级中学朱文波 [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朝从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 2. 完成“文献选读”、“读图学史”等栏目,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讨论分析“明清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3. 认识到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 难点——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 说明: 1. 本课内容呈现了明朝的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在这些重大史实的背后,其实从对外关系上折射出了明清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又一社会特征:即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关自守。因此本课的教学一者要帮助同学梳理和了解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二者是要引导学生把明清对外政策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及世界大背景去定位,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因此,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本课的相关史实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生辟难懂的,尤其是朝贡贸易,因此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应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_吴琦

第50卷第2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月 Vol.50 No.2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 011 收稿日期 2010-02- 18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群体与社会变迁— ——多学科视域下的前近代社会群体研究”(CCNU09C02004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 吴 琦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在史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考察社会变化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科学中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有所区别,存在着学科自身的学术设定与研究路径。在前近代的历史背景下,明清社会群体积极而广泛地介入社会,在诸多层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深究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学术视点。与此同时, 明清社会群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动向,包括:众多职业群体的出现, 社会精英群体向优势区域集中的趋势,精英群体注重社会角色的扮演,群体内部的分化与重组不断加剧,群体之间的互动频繁而剧烈,群体力量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等。这些新动向与社会变动密切关联,然而,学术界对此多有忽略。 关键词 明清社会群体;新趋向;近代性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 人类的生活以及其他各种活动多是以群体方式开展和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群体都是社会结构的核心构成要素, 并成为社会运行、社会变动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 社会群体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应该成为我们审视社会发展与变化的有效视角,尤其是对于方兴未艾的社会史研究, 当为不可或缺的学术视点与研究路径。在当前的相关研究中,学人们对于社会群体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以及如何发掘与追寻社会群体的视点与路径,去考察历史变迁、解决重大历史问题,似乎皆有不足。同时,对于明清社会群体发展的新趋向及其所蕴含的近代性, 则几近忽略。一、历史视域中的“社会群体” 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群体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广泛地运用于其他诸多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各个学科对于社会群体的认识略存差异,或各具学科特性,但基本援用社会学的界定。 根据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一般界定,大体认为, 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之一,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 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社会群体具有如下特征:经常性的社会互动; 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可见社会学对于社会群体的界定在时空关系以及行为方式方面非常明确, 尤其是群体意识方面,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 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 ——一种群体归属感。群体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与群体外的人便有了明显的区别感, 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由此可见,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有一个基本的考察标准,就是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然而, 以此界定来衡量历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便出现了问题:史学研究中的社会群体有许多并不符合“ 在一定时空下形成直接关系”的考察标准与基本特征。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诸如明清州县官群体、明清阁臣群体、明清言官群体、明清士人群体等等, 都是将研究的群体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考察,而这些群体中的诸多成员,因为时空的不同, 6 7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九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专题九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明(1368~1644)都城南京—北京清(1616后金~1636大清~ 1644入关~1912)都城北京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1.明朝政治——废丞相,设内阁 (1)废除丞相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大学士很少参与政事。 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内阁大学士虽有“票拟权”,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实质: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政治——设军机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军机处的设置 原因: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根因) ②雍正帝为及时处理西北战事。(直因)

职责:参与机要政务,只能跪奏笔录。 作用: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2)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康熙帝 ①平定三藩。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为巩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②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 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③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多伦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密切 了与清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 ④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小结:康熙帝的贡献——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本奠定中国的版图。 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秦至清,前期主要是积极作用,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积极影响: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明清散文

明清散文陳文吉師編撰 一.文學派別介紹 如同宋朝初年盛行「西崑體」一樣,一個朝代的誕生,接著會產生的文學大抵都是風花雪月富貴福澤不知所云粉飾太平的詩歌和文章;明代初期的詩文亦是如此,當時由朝中大臣楊士奇等人的文章被稱為「臺閣體」風行文壇,這類的文章畢竟是少有佳作的。 也許是由於詩、詞、散文發展的歷史已久遠,故到了明清時代,這類傳統文學無法避免地走向衰弱的命運,明清的代表文學,應該是屬於小說戲曲這類的通俗文學。因此,要能拿出主張另闢蹊徑的散文家,才能展現和唐、宋古文的不同。明代中期,文壇盛行復古、擬古之風,文人多以抄襲剽竊古人詞語為能事,當時號稱為「前、後七子」,有李夢陽、李攀龍等人。前後七子被視為是「擬古」,而真正踵繼韓歐古文者,則是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到了清朝更形成「桐城派」,這也是中國散文發展數千年的最後一股大勢力。表現個人風格者後來形成晚明「公安派」和「竟陵派」,一篇篇別具風味的小品文,表現出迥異前朝的另類文章。 以下分別介紹這兩大派的散文特色: (一)公安派: 1.興起:晚明時,袁宏道與其兄宗道、弟中道崛起,竭力排斥仿古思潮,時稱「三袁」,因其為公安(今湖北公安縣)人,世稱「公安體」。 2.特色: (1)獨抒性靈:在內容上,重視自我才情性靈的抒發,擺脫唐、宋以來「文以載道」的束縛。 (2)不拘格套:在形式上,為文貴獨創和新穎,扭轉明代中葉以來擬古的文風和復古的思潮。 3.影響:晚明小品文的興盛,實即公安派影響所致。另外公安派重視小說、戲曲、民歌,也使這些通俗文學的地位獲得提昇, 4.支流:後來又有以鍾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此派亦反對復古,提倡「幽深孤峭」的極端自我風格,表現手法有點像中唐孟郊、賈島的「苦吟派」,形成一種詰屈苦澀的風格;作者辛苦,讀者痛苦。 (二)桐城派: 1.興起:清朝推行文化專制和崇奉程朱理學,因此晚明以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小品文便遭到扼殺。到了清代中葉,主張「學行繼程、朱之後,文章介韓、歐之間」的桐城派,便成為清代散文的主流。

中国历史(柒: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前期建都南京。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21年迁都北京,明朝进入全盛时期。1405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则出现了王阳明、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1449年,明英宗于北伐瓦剌时战败俘,50万明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但是,明朝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又出现了“弘治中兴”。明朝是以个非常开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过欧洲。明中期张居正变法强大了明朝,明神宗时候,明朝的经济发展到了顶峰。162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1644年,起义首领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毅宗朱由检自缢,清军入关。南方大臣先后拥护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键(隆武)、桂王朱由榔(永历)为帝,史称南明,最终因实力不足及政治内斗为清朝所灭。 明朝晚期,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开始兴盛起来,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不久,驱逐李自成,进入北京,建立了清朝,当时明朝旧臣郑成功南撤到台湾岛,并驱逐了那里的荷兰殖民者,后来被清朝军队攻下。清朝在之后的半个世纪还攻打并占领许多地区,例如新疆、西

藏、蒙古以及台湾。康熙年间,清廷还与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发生战争,最终于1689年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历史上落后了。   一幅描绘列强瓜分中国情形的漫画  到了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与此同时海上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英军进入长江,切断江南对北京的物资供应,于是清廷求和,《南京条约》签署,除在东南沿海开放上海等5个通商口岸之外,还割让香港岛,这是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权受到破坏。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武装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18个省份,并定都天京(今南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一时期其它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这些反抗清朝的斗争直到1860年代中期才基本平息下来。 19世纪后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

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明清时期美术(下))【圣才出品】

9.2 课后习题及详解 1.简要介绍明代书籍版画的发展概况。列举代表性作品说明小说戏曲插图方面的艺术成就。 答:(1)明代雕版印刷的范围和内容广泛,刻印技术精良,新老刻书中心各自形成独特的刻印风格。书商注意利用精美的版画吸引读者,多数书中附有插图,绘刻相当讲究,形式风格多种多样,构图活泼巧妙,人物生动传神。到明代万历年间,书籍版画出现群采纷呈的局面,涌现出不同的流派和众多技艺高超的优秀刻工,产生出不少优秀作品,并出现建阳版画、金陵版画、徽州版画以及武林版画等著名版画流派。 (2)如建阳版画中《水浒志传评林》与《西厢记》。《水浒志传评林》万历年间由余象斗三台馆书林刻印,插图多达1300多幅,具有连环画性质。《西厢记》由刘龙田乔山堂书肆刻印,随剧中场次每折一图,以表现人物情节为主,加强了神情性格的描绘,背景尽量简略,使主体形象突出,图上端有四字标题,两旁配以联语作说明。变狭长式上图下文为整页大图,大大拓展了众多人物形象的铺排和复杂情节的刻画空间。 2.试述清代木版年画的发展面貌及其艺术特色。 答:清代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不少作品在表现社会生活面貌、反映群众思想感情和愿望以及结合群众新春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代表了这一时期年画艺术发展的新成就。 (1)驱邪纳福的神祇仍占一定比重,但内容已有变化和发展。神祇在年画中迷信成分极重,但有的作品为适应群众要求而能突破其固定的内容和格式,其中以门画的表现比较显著,这些变化与发展给我们批判继承传统年画艺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在明清人物画显著衰颓下,年画中的风俗画却展现了异常发达的局面。清代年画较广泛地反映了市民、农民及各行各业的面貌,超过了宋以来年画中的货郎、婴戏、田家乐之类的题材。 (3)小说戏曲题材在年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小说戏曲年画适应群众的娱乐要求,更多地熔铸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审美判断。反映出人们对争取自由幸福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美。 (4)美女、娃娃、风景、花鸟等作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出现于年画,构成吉祥欢快的主题思想。美女年画除古装人物外,时装仕女也占相当比重。娃娃年画则大多与吉祥寓意相联系。风景年画表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感情。花卉则通过形象和寓意谐音等手法表现美好的生活理想。 (5)清末年画中出现了描绘时事新闻的年画,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命运及时事的关切。这些年画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所表现。 (6)讽刺年画清末问世,反映了人们对腐败统治者的不满。 3.何谓书法中的台阁体?它在艺术风格上有何特色? 答:(1)明代初期,有的皇帝对书法也有偏好,曾下诏求四方能书者书写皇家的制诰文书,这种为宫廷利用的书风被称为台阁体。 (2)台阁体大多有婉丽端庄秀雅的特色,但书写中不重抒发性情,缺少个性,后期形成刻板僵化或圆熟俗媚的流弊,缺少有水平的书家。到成化弘治以后,书法家们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台阁体的影响,书法风格才逐渐发生明显变化。 4.明代书法中的吴门三家都是谁?他们艺术上有何成就?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明清社会变迁与商人意识形态 ——以明清商书为个案① (论文提要)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经济面临转型、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多方位的交汇碰撞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较之前代有了长足发展,商品流通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商人资本的实力,都较以往社会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明清时期大量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的出现,并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力量,尤令人关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这一时期商人群体思想意识的变化,并对其经营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商人们的经济活动及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其活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及社会思潮的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商人群体的思想意识形态应予以重视。 到目前为止,关于明清时期(明朝至清鸦片战争前)商人思想意识的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侧重于明清时期各区域商帮的商业道德、商人的伦理观念、经营方式、商人形象等方面,尚无专文以明清商书为资料,就明清时期商人的“意识形态”作一总体考察。本文从最能体现明清“商人意识形态”的明清商书入手,具体分析这一传统社会面临转型的特殊时期,传统文化对明清商人的影响、商人们对自身群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其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认识。 一、明清大量商业书的面世——商人意识的凸现 明清社会变迁,其对经济思想领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明代中后期,“工商亦本业”、“农商互利论”的思想日益为社会所接受,经商已开始不再成为一种为人轻视的职业,“弃农从贾”(弃本从末)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之现象越来越多。出于学习经商之道,适应商海竞争的需要,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日用类书,其中有些即属专门性的商业用书(本文简称商业书或商书)②。为数众多的商书,有的是商人们自己动手,根据商业的实际需要来编纂,有的则延请文人学士为之编纂。其所纂内容不仅有水陆路程、商业条规、物价、商品生产、流通、市场、经营方法等经商必备基本知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商业道德、经商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商书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商人的经商之道,又大多出于当时人之手,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同时代商人的经营形态,因此,也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商人们 ①本成果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原文两万字,将刊登于《复旦史学》第一辑(2005年1月) ②主要代表性商书有: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八卷,隆庆四年刊;明陶承庆《商程一览》二卷,万历刊;明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万历二十七年刊;明周文焕、周文炜的《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三十五卷,万历间刊;明壮游子《水陆路程》,万历四十五年刊;明商浚《水陆路程》八卷,万历四十五年刊;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六卷,天启六年刊;明李德晋《新刻客商一览醒迷天下水陆路程》,崇祯八年刊;憺漪子《士商要览》三卷,明末刊;明鼎锓《商贾指南》抄本(主要内容为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的《商旅门》);清崔亭子《路程要览》二卷,清刊;清赖盛远《示我周行》全三卷附续集,清刊;清乾隆年间吴中孚《商贾便览》八卷;清乾隆间王秉元《生意世事初阶》等。另见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第六章。张正明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罗丽馨《十六、十七世纪的商业书》,载(台湾)《中兴大学学报》第七期(1997年6月)等论著的介绍。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专题三整合训练 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的特征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3、清朝时期,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腐败 C.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人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情形( )

A.缓和了明清的人口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D.说明当时耕作农具已经成熟 6、明末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这说明当时(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7、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陚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9、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1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

明清小说开篇人物的出场艺术 长篇小说内容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开篇谁个先出场,关系全局,非同小可。最佳选择,往往只有“这一个”,许多作家为之而困惑良久,而推敲再三,而用尽心力。正因开篇人物出场难,方有奇笔出现。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其开篇人物出场,神奇非凡,各具特色,值得重视、研究和借鉴。 孙悟空:走出小说主角 《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取经途中,孙悟空肩负重担,不畏艰险,斩妖诛怪,保护师父带领师弟,一往直前。孙悟空可谓西天取经的主角,艺术形象的核心。小说开篇孙悟空一出场,就显得那么不凡。 孙悟空出生在花果山。这山位于大海之中,山上“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好一个景色优美的仙境,神话英雄出生的地方。 孙悟空原是花果山顶上的一块仙石,因受天地精华孕育,“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他一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那坐在天宫宝座上的玉皇大帝。这是小说对反抗者的第一声歌 1 颂,对统治者毕竟色厉内荏的第一次描绘。 孙悟空出世后,为寻找瀑布的源头,他第一个跳出来,“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出乎意外地发现了水帘洞。这水帘洞内,“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孙悟空胆识超群、勇敢非凡的性格和盘托出。孙悟空从此被尊为美猴王,带领众猴,在这“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

地生活着。这真是一个群猴安身的地方,一个理想的乐园。它显示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对敢于创造幸福与自由的勇士的讴歌。 后来,孙悟空“道心开发”,“远虑而忧”,因为他觉得“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但“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他决心“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于是他飘洋过海,登界游方,访师求道,学身本领,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情节,对孙悟空敢于反抗的精神作了有力的夸张,使其不愿受任何拘束的性格更为鲜明突出。 由此可以看出:《西游记》开篇人物一出场,立刻就进入典型环境的描写和典型性格的刻划,出场描写交融在性格刻划之中,使出场人物性格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西游记》以小说主角孙悟空为开篇人物,不仅突出了孙悟空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就整部小说的构思而言,即为孙悟空天翻地覆地大闹天宫埋下伏线,为 2 唐僧师徒百折不回地去西天取经作了铺垫,为淋漓尽致地描写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和英雄气概提供了基础,为全篇小说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定下了基调,其作用之大,他人概莫能为。 张角:引出中心情节 《三国演义》写的是魏蜀吴三国之间军事与外交斗争的故事。作者因有明显的“尊刘抑曹”的爱憎感情和思想倾向,在人物出场、情节安排上,则将刘蜀置于小说的中心情节,将刘、关、张的出场摆在小说的突出位置。小说开篇即以过场人物张角的出场,引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重要事件,引出小说的中心情节。 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南华老仙授予他天书三卷,并说:“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张角便晓夜攻习,学得太平要术,能呼风唤雨,号

明清时期历史题完整有答案

明清时期历史题 一选择题 1 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是(B) A.废除了人头税B.赋税折银征收 C.以田亩数计征D.按照资产交纳 2 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C)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明政府加强各国交流的一种手段 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3.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C)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4. 明朝时期科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B) A.考试科目 B.考试作用 C.考试管理 D.考试内容 5. 明朝推行以银两收税的首要条件是(B) 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政府的强制推行 6. 明朝中后期起由对外的交往转向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源是(C) A. 西方殖民者侵扰边疆 B. 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7. 这一政策的转变对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C) A.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 使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C. 拉大了与西方的差距,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D. 导致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8. 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A) A.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B.统治者对教育的控制进一步改变和加强 C.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D.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技的科学巨著 9. 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有(A)

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③.设置驻藏大臣④.设置伊犁将军⑤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⑤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 一条鞭法和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C)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 D.开源节流 11. 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低下 B.地主商人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 C.科学技术不发达,手工业品质低、价格高 D.各级政府对手工业生产限制重重 12科举制度在明清时期日益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主要是因为(B) A. 考试与选拔过程日趋腐败 B. 内容与文章格式日益僵化 C. 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潜滋暗长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13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现了文明中外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一生,这一时期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D) A. 陈振商业繁荣 B.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C. 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D. 明清商业繁荣 14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账房;机工领织,为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楛(粗劣),谓之校货。“这段话反映了(B) A. 机房生产规模夸大 B. 包买主制度出现 C. 手工作坊生产分工细致 D. 机房中使用雇佣工人劳动 15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主要是因为黄宗羲(A) A. 提倡“法制”,反对“人治” B. 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是中国反封建的先驱 C. 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主张 二简答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明清史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2.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3.明清的主要科技成果。 【评价反馈】 1.自行梳理,整理成表格。 2.准确、全面。 【主要内容】 通过情境教学,设置以下问题: 1.明清文学作品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 2.明朝中后期《牡丹亭》中出现提倡人性、批判旧礼教思想的原因? 3.为什么中西方文化在同一个时期出现了相同的主题和批判精神,但东西方最终却道路两歧? 【评价反馈】 1.根据情境,结合所学,尤其是上一节课的内容,独立或者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课堂成文,把自己的思考下下来。 【主要内容】 1.(2019·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7)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 A.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B.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C.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D.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3.明清时期,徽州木刻版画蓬勃发展,作品主要有《二十四孝图》《苏武牧羊图》《状元及第》《昭君出塞》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市民阶层价值追求B.艺术的教化功能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D.进步思想的影响 4.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5.明代中后期,人们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生活方式,旅游普及到最普通的百姓。每逢佳节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众人成群结队,就近选择风景美妙之处尽情游览,体会平日劳苦之外难得的闲暇之乐。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 ) A.政府户籍管理宽松B.民众个体意识觉醒 C.雇佣关系已经成熟D.农耕经济趋于衰落 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评价反馈】 6道选择题均为高考真题,有一定难度,能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成程度。 教学过程设计 【图片导入】四大名著和四大名剧的海报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耳熟能详、极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唤醒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学繁荣的记忆 【明清文学】 表格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文学、戏剧作品,以及学者冯天瑜关于明清文学的相关点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题材、数量、主题等直观了解,认识到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呈现世俗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 【明清思想】 《牡丹亭》为何能家传户诵?又为何屡次被禁?明朝中后期《牡丹亭》中出现提倡人性、批判旧礼教思想的原因? 【设计意图】 通过具有冲突性的设问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梯度的层层设问引发学生前后联想,既能回顾到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的知识,又能引出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最终认识到明清思想承古萌新的特征。 从经济、文学作品本身、作品传达的主题思想等方面设置情境,提出为什么中西方文化在同一个时期出现了相同的主题和批判精神,但东西方最终却道路两歧?

明清小说中蓝采和人物形象考略

明清小说中蓝采和人物形象考略 摘要:有关八仙传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社会生活中有较大的影响。八仙传说故事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中融入到许多的文学形式里,并对这些文学形式产生了某些影响,如小说,戏曲等。本论题就明清小说中作为八仙之一的蓝采和进行研讨。目的是较全面梳理蓝采和的人物出处,明清以前有关他的民间传说、戏曲等,并分析他在这些作品中的形象,进而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理解明清小说中有关他的故事情节,以此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使这个在神话传说中资料并不多的仙人为人们所了解。 关键词:蓝采和;考源;民间传说;元杂剧;明清小说;人情味 一、前言 八仙故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八仙的独特形象也深受世俗百姓的喜爱。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想象和传播,八仙的故事也越来越丰富,人们也把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美好理想附会在他们身上,他们的人物形象也就越来越丰满。他们的故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各种文学作品的素材,对他们研究也越来越多。在众多研究八仙故事的论著中,浦清江先生的《八仙考》最为详细,稍后一些学者也对八仙进行过补充性考证,但所做考证或研究其原型及流变,或在其形成的历史根源上做探析。近年来,学者们对八仙个体的研究也日渐增多,如党芳莉的《吕洞宾黄粱梦传说考论》(2000)与《韩湘子仙事演变考》(2000),尹蓉的《八仙中的何仙姑》(2004)与《蓝采和与“来唱和”》(2005)等。其中涉及到吕洞宾和韩湘子的较多,而作为八仙之一的蓝采和的单独研究则较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所以我选择这个论题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中蓝采和形象的研究得出这个人物会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在他身上所体现的象征意义,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政治面貌、世态人情。 二、蓝采和人物出处考源 蓝采和作为八仙之一,他的事迹最早见于南唐沈汾的《续仙传》其文云:“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系六銙黑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

明清大事记表

1271 忽必烈即中国帝位,定国号元1274 第一次征日1275 马可波罗(1254-1323)到达中国1279 灭南宋(1127-1279)1281 第二次征日1292 马可波罗(1254-1323)离开中国1294 成宗(1267-1307)1295 元贞1297 大德1300 关汉卿(1220-1300)1307 武宗 1308 至大1311 仁宗1312 皇庆1314 延祐1316 郭守敬(1231-1316)逝,计算数、天文学、地理1320 英宗1321 至治1321 马致远(1250?-1323?)逝1323 晋宗 1324 甲子年1324 泰定1328 致和天顺帝1328 天历文宗1329 明宗 1329 文宗1330 至顺1332 宁宗1333 元统顺帝(1320-1370)1335 至元 1335 废止科举1341 至正1341 重开科举1345 辽史、金史、宋史写成 1351 韩山童( -1351)、刘福通( -1363)红巾之乱(1351-1366)起 1368 明军攻陷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结束 明(1368-1644)1368 洪武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 1369 倭寇侵山东沿岸,倭寇之忧起1370 定科举法 1370 施耐庵(1296-1370)逝,著有《水浒传》1380 胡惟庸( -1380)入狱,废止宰相1373 颁布大明律1381 行里甲制1384 甲子年1384 再定科举取士制 1385 画家王蒙(1308-1385)逝1385 徐达(1332-1385)逝1387 《鱼鳞图册》问世 1398 惠帝(朱允炆,1377-1402?)1399 建文1400 罗贯中(1330?-1400?)逝,著有《三国志演义》1402 成祖(朱棣,1360-1424)1402 方孝孺( -1402)被杀1403 永乐 1405 郑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 1405-1433)始1407 《永乐大典》问世 1420 北京设东厂1421 迁都北京1424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1425 洪熙1425 宣宗(朱瞻基,1399-1435)1426 宣德 1435 英宗(朱祁镇,1427-1464)1435 宦官专政开始 1436 正统1444 甲子年1449 土木堡之变,英宗(1427-1464)被瓦剌军也先( -1454)俘1449 景帝(朱祁钰,1428-1457)1449 瓦剌军也先( -1454)攻北京 1450 景泰1457 天顺英宗(朱祁镇,1427-1464) 1462 画家戴进(1389-1462)逝1464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1465 成化1487 孝宗(朱祐樘,1470-1505)1488 弘治 1502 《大明会典》问世1504 甲子年1505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1506 正德1506 王阳明(1472-1529)贬贵州1509 画家沈周(1427-1509)逝 1510 宦官刘瑾( -1510)逝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1550 瓦剌军围北京1552 画家仇英( -1552?)逝1559 杨慎(1488-1559)逝1559 文征明(1470-1559)逝1562 严嵩遭罢免1557 葡萄牙获澳门居住权 1563 俞大猷(1504-1580),戚继光(1528-1587)于福建破倭寇 1564 甲子年1566 穆宗(朱载垕,1537-1572)1566 海瑞(1514-1587)非难世宗 (1507-1566)入狱1566 葡萄牙人建设澳门1567 隆庆1570 缔约承认蒙古对西藏宗主权1570 李攀龙(1514-1557)逝1572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1572 张居正(1525-1582)为首辅,高拱(1512-1578)遭罢免 1573 万历1578 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Great Pharmacopoeia)问世1580 张居正(1525-1582)丈量田亩1582 吴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游记》1583 申时行(1535-1614)任首辅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贞(1526-1590)逝1592 日本丰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鲜 1593 文人徐渭(1521-1593)逝1596 耿定向(1524-1596)逝 1596 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鲜1601 意大利耶稣教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到北京1602 李贽(李卓吾,1527-1602)狱中自杀1604 顾宪成(1550-1612)重建东林书院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