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案工作复习提纲

个案工作复习提纲

个案工作复习提纲
个案工作复习提纲

个案工作复习提纲

1.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工作入手点,通过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工作关系,运用特定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个人调动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解决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使个人的社会生活更美满。

2.个案工作的作用

(1)帮助个人或家庭善用社会资源

(2)帮助个人或家庭挖掘潜能

(3)帮助个人为适应新的生活转变做准备

(4)帮助个人或家庭处理突发性的危机事件

3.个案工作的历史

(1)初始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

查尔梅牧师,1819,“程序指导救济理论”

1825年经济危机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1830-40年代工人运动

影响力的社工组织出现“改进贫穷状况协会”(1843)

“慈善组织会社”(1869)

1870年代英美“友好访问员”:社会中层人士、志愿担任、道德规劝

宗教因素的影响:资本主义新教伦理

(2)初步专业化时代: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社会学的发展: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自杀论”

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佛洛依德,行为学派华生,功能派詹姆斯&杜威,

完形心理学魏泰迈

社工专业尝试建立自己的理论以及专业教育的发展:玛丽.里士满,美国大学社工专业的发展(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美国社会工作学校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Social Work,简称AASSW ,1919)

(3)专业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后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社工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发展(美国社工院系的发展与工作制度的建立)

“人在情境中”概念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后,多学派并存局面以及其他工作手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发展与整合

4.个案工作的重要代表人物

玛丽.里士满:《友好访问穷人》(1899)《社会诊断》(1917)《何谓社会个案工作》(1922)

戈登.汉密尔顿:《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1937)《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个案记录的原理》(1946)

海伦.哈里斯.珀尔曼:《社会个案工作——问题解决程序》(1957)

弗洛伦斯.霍利斯:《个案工作——一种心理暨社会治疗》(1964)

米尔福德会议:《社会个案工作——其一般性和特殊性》(1929)

5.中国大陆个案工作历程

(1)民国时期

20世纪20年代,浦爱德,北京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

高等院系社工课程的开设:eg. 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2)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之前

与国家社会整体层面的集体意识、社会福利体系密切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

(3)2000年之后的发展

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民间服务机构的发展

社会矛盾的凸显,政府寻求新的治理方式

6.个案工作的基石

(1)哲学思想

1)人道主义

2)乌托邦思想

3)实证主义

(2)价值观与伦理守则

伦理原则筛查工具

1)保护生命

2)平等对待与不平等对待并举

3)自主与自由

4)最少伤害

5)生活质量

6)隐私与保密

7)忠于事实、信息透明

7.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人在情境中”、接纳与非评判、当事人自决、保密)

(1)“人在情境中”

这一原则深受系统理论、社会心理模式和生态模式的影响,认为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为此,个案工作的目的是致力于促进当事人的人际关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减低或解决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失衡问题。

微观系统:个人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家庭、同辈、学校和邻里等.个体与这些直接环境中的他人,如家人、老师、同学等发生互动,个人也并非是环境互动中的被动接受者。

中观系统 :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如家庭经验和学校经验之间的关系。

外部系统: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比如工作环境、社区、教育局、媒体等。例如,职业妇女的工作状况会对丈夫和孩子产生影响。

宏观系统: 个人生活其中的大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政策、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因素。

历时性的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与不同层次系统间的互动在持续地进行中。

人在情境中的体系要素:

I 在社会功能方面案主所遇到的问题及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II 从影响案主社会功能的环境中产生的问题

III 妨碍案主社会功能的一切心理健康问题

IV 身体方面的一切问题

(资料来源:Karls& Wandrei,1994)

这个评估系统有助于帮助工作者识别案主较弱的社会角色功能和对案主社会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的环境,进而为有效干预提供基础。

(2)接纳与非评判

接纳:一种用非评判的态度进行沟通的思想和一种处理个人和个人行为之间不同的一种能力。

接纳是一种道德,而非一种方法

接纳不等于赞同和认同

学会接纳及了解自己的局限/盲点

在个案工作中,“评判”是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责备当事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坚持“非评判”原则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事人,使他能够坦诚开放自己。

“非评判”态度并不等于不关心社会法律和道德,两者的区别在于:社工不做有罪或无辜的判断,但可以客观地对案主的行为、态度做出评价。

“非批判”是一种信念

针对那些令我们异常反感与讨厌的案主:

Zastrow(2003)的指导原则

首先,接受将个人与他们的行为区别开来的观点。

方法:开放的心态,并相信他们有改变的能力

其次,必须认识到在面对一些案主时,为了建立助人关系,需要宽容其令人厌恶的行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他,尽管做到这点非常困难。

方法:转介;与督导或可信任的同事谈你的感受,评估你的价值观,与督导一起制定消除个人偏见的方案。

(3)当事人自决

当事人自决:是指在个案工作过程中,承认当事人有自己选择的决定的权利与需求。

“作为社工,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案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与案主一起探索可能的选择及选择后的可能结果(Haynes & Holmes,1994)。”

“当我们通过自决支持案主时,我们就是在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表达他们固有价值和尊严的途径(Zastrow,2003)。”

协助当事人自决有助于:表达对当事人的尊重、发掘当事人成长和改变的潜能和满足当事人内在的寻求做决定时的相关支持的需求。

影响当事人自决的因素:工作员因素、当事人因素、思想意识和文化因素以及机构因素。

(4)保密

保密就是保守当事人在专业关系中透露的秘密,这是尊重当事人权利的体现,也是工作员要遵守的职业伦理。

工作员的保密工作:在一些强制性理由下和他人分享;告知当事人在某些条件下,保密是受限制的;工作员若使用记录、录像和录音,必须征得当事人同意;工作员要保证不在不适当的场所泄露或和不相关人士讨论当事人的资料。

保密与工作机构

保密权利的限制:除非个人、机构和社会权利受到明显破坏,否则都以当事人权利为主。

8.个案工作的技巧

个案工作的技巧

社工的关怀与立场

社会工作具有强烈的价值取向和信念,面谈工作正反映社会工作这方面的坚持:追求社会公义,建立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关系,免除歧视、压迫和排斥,对多元和差异抱接纳态度,协助当事人从压迫的权力关系中、社会建制里释放出来。

社工在助人关系中的立场

社工、服务受众、当事人 VS 社工师、辅导员、心理治疗师、案主、病人

面谈 VS 治疗、心理治疗、辅导

社工的敏锐和感应

面谈过程的觉醒

从对话过程中去觉察互动的状况,是否彼此配合?面谈是否朝着合适的方向进行抑或停止?当事人处于转变路线图上的哪个位置?

对当事人的感应

与当事人亦步亦趋,投入他的主观世界,是建立同感共情的重要一步。

社工对自己内心的省察

自己的经历与感触无需回避,但是若妨碍面谈,则小心处理

基本的面谈技巧

倾听和提升动机技巧(专注、复述、查证、鼓励及支持、邀请)

引领技巧(澄清、聚焦、摘要、提供资料)

反映技巧(内容反映、感受反映、经验反映)

影响技巧(建议、教育、自我坦白、演绎、对质)

倾听和提升动机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经常被使用,是一组最基本的技巧。运用这类技巧是基于对受助者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

通过肢体及口头语言,令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诱发其动机,维持工作关系,投入互动的过程。这些基本技巧包括专注、邀请、复述、鼓励及支持和查证等。

目的:

1.与受助者展开话题,尝试建立并发展初步的工作关系。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的关心及接纳。

3.让受助者感觉工作者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工作者应掌握其话题的重点。

4.让受助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他的感受及想法。

5.让受助者了解工作者支持并鼓励他参与辅助过程。

6.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建立能够促进小组相互信任、相互分享的规范,营造良好气氛。

专注

定义:

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言语内容及非语言内容(包括音量、音调、身体、语言等)的

专注观察;同时工作者也要用言语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专注传达给受助者,使他能感受到工作者的尊重和接纳。

目的:

1.鼓励受助者去表达。

2.让受助者感到被接纳,使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

3.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留意的问题

1.“专注”不仅仅是表达对受助者的身体姿势的专注,还要表达出心理上的专注倾向,即在说话时也应呈现出对受助者的专注心态。

2.工作者除了“专注”外,也可运用“选择性的不专注(selective inattention)”去阻止受助者发言,以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3.在小组中,工作者除了专注于个别组员外,在同一时间内他还需要注视其他组员。其中一种专注的方法是用“眼睛扫描(scanning)”。“眼睛扫描”是用眼睛去扫视组员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坐姿等,以传达工作者对组员的专注行为。

复述

定义:

“复述”是把受助者所说的基本信息(basic messages),用较简短的语言去重复表达,工作者只能将受助者所表达的东西浓缩,但不能掺入新资料或自己的意见。复述可包括整合思维及综合情绪,但较偏重于前者。

目的:

1.工作者可检查自己对受助者的了解程度。

2.能使受助者觉得工作者正陪伴着他一起探索问题。

3.帮助受助者澄清其思路混乱状态,去除重复信息。

4.鼓励受助者进行表达。

5.能帮助受助者明确把握他要表达什么,表达到什么程度。

留意的问题

1.由于种种原因,受助者有可能无法把自己的感受一一清晰地表达和区分开来,而把它们混杂在对问题的各种陈述之中了。工作者在复述其说话内容的同时如果能够加以非语言的表达,会令受助者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2.刚开始运用这技巧时,工作者未必能准确地掌握应复述的内容,也可能因为不习惯重复对方的说话而感到这种沟通方式很不自然。

3.工作者可能会习惯性地多次使用“复述”,这会使受助者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查证

定义:

“查证”是指在沟通过程中,工作者尝试用简短的回应,请求受助者去印证工作

者是否掌握了受助者所表达的内容及重心。

目的:

1.保证沟通的准确性。

2.预先防止发生沟通上的混乱。

3.与受助者建立直接、清晰的沟通模式。

留意的问题

1.先认真地听受助者想表达的内容,然后再作查证。这一技巧不能运用太多,以免影响受助者表达的流畅性。

2.“查证”所用的语言要比受助者的语言更浅显、更直接,以免造成更多的沟通混乱。

3.在小组中,尤其在小组早期组员与组员间的沟通里,查证技巧的运用能确定组员彼此间接收到的信息及对有关信息理解的准确性,有助于小组的发展。

鼓励及支持

定义:

工作者通过声音、姿势、简单的句子甚至只言片语等来鼓励受助者继续表达他们的感受和看法。

目的:

1.鼓励受助者表达,培养其表达的能力和勇气。

2.设法激发受助者的勇气,促使其继续去做促进沟通、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等理想行为。

3.支持受助者去面对并超越心理障碍。

4.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关系。

留意的问题

1.在受助者与工作者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下列时刻是特别需要鼓励的。

(1)在建立关系之初,此时受助者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及陌生的工作者。

(2)当在工作者面前须表达个人的看法或感受时,此时受助者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思想斗争,并且害怕说出“错误”的话语。

2.在小组中,上述的紧张或害怕感会更为严重。

(1)当组员身处于新组合或新场面时,会有陌生及害怕的感觉。

(2)当组员需要在其他组员面前去表达个人的看法或感受时,他会很害怕在他人面前说出“错误”或“愚蠢”的话语,如果工作者能考虑到小组中不同组员有着不同的面部表情、喜好、接纳程度等因素,就应当很容易理解那些需表达自己个人感受的组员心中的顾虑了。

3.体会到受助者或组员的困扰后,工作者必须保持言行与情绪的一致性,例如,在表达支持受助者或组员时,要用温和的语调、愉快的面部表情、开放的坐姿,

不应使用类似于“双手抱臂”等带有拒绝意味的坐姿。

4.在给予鼓励时要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子。

5.最合适的鼓励是以受助者或组员的行为(指可见的具体的行动)为依据,而不是使用对于个人素质(较为笼统的个人品质的概括,例如聪明、勇敢等)的过于概括的语言。例如,要鼓励一个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说心里话的组员,应该用“你刚才在他们面前所说的很清楚”这句话而不要使用“你很有勇气”这样过于模糊和概括的语言,因为前者是直接针对他所做的具体的行为——和陌生人说心里话去进行鼓励。

邀请

定义:

工作者运用言语或非语言的方式,例如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声音和言语,给受助者以暗示或者直接推动受助者去展开沟通或参与到正在进行的沟通之中。

目的:

1.邀请受助者参与沟通过程。

2.诱导小组中沉默的组员做出参与行为。

3.对受助者参与的方向提出建议。

留意的问题

1.当受助者开始谈论他或他们的问题及关心的事情时,工作者只要专注地注视便可。

2.当受助者或组员流露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不宜用直接的邀请。

引领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引导受助者去深入具体地解说、探讨自己的经验、处境、问题、对人对事的感受。这组技巧包括澄清、聚焦、摘要等。另外,工作者向受助者提供资料,从而引导他们考虑问题或是投入活动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引领技巧。

目的:

1.推动受助者在相关主题上做出较具体的、有组织的表达和探讨。

2.增进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认识和了解。

3.协助受助者作较深入的自我探索,从而对个人及社会情况有较清楚的了解。

4.协助受助者清楚了解面谈或聚会的重点,以推动面谈或聚会的进行。

澄清

定义:引导受助者把模糊不清的信息及不够清晰的陈述做更详细的解说,使不够明确的信息转化为清楚、具体、深入的信息。此外,由于受助者对自身的感受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清,工作者可根据受助者的情况,对其欲表达的信息加以解说。

这种行为也属于“澄清”。

目的:

1.增进工作者对受助者的了解

(1) 澄清问题,使工作者对受助者的问题有所了解。

(2)澄清受助者的想法、感受、行动原因、经历的情境,让工作者对受助者有较

2.清楚的认识。

(3) 澄清语句、词汇、单字和非语言信息,使工作者确切明白受助者的意思。3.协助受助者做深入具体的自我探索,使其对自己想要表达的问题、面临的处境有较清楚的了解。

4.促使受助者领会工作者所传送的信息。

留意的问题

1.在接触、交往的初期,不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受助者的问题、经历、言语及非语言的信息而不作澄清。

2.过多的封闭式问题或许会令受助者感到不安,有被盘问的感觉。

3.要留心倾听,以免自己误解、遗漏了受助者所表达的基本信息。

4.工作者向受助者传达了自己的信息之后,应留意受助者的非语言表达,例如表情、姿态等,以了解受助者是否领会了工作者的信息。

聚焦

定义:

“聚焦”是将游离的话题、过于分散的谈论范围或几个同时提出来讨论的问题集中,指出重心所在,再继续进行商讨。

目的:

1.减少讨论中的难题,减轻混乱的程度,避免模糊不清的状况,以利在相关的主题上做具体的讨论。

2.引导大家共同从某一方向来探讨问题,以更好地组织受助者/组员的谈话内容,使探讨更为深入,不会停留在似是而非、东拉西扯的环节中。

3.协助受助者划定讨论问题的层次,将各问题逐一阐明。

留意的问题

1.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基本原则是鼓励受助者自由表达自己,而“聚焦”技巧的运用是为了避免受助者偏离主题,因此在运用“聚焦”时,会和基本原则产生矛盾。遇上这种情况时,工作者要考虑偏离的程度及所持续的时间,以决定是否适合采用“聚焦”技巧。

2.提高自觉性,避免自己将话题带离,或者不经意间让受助者带离主题,使谈话方向偏离或经常转换讨论的焦点。

3.在受助者同一时间内谈及好几个问题,而工作者需要把讨论"聚焦"的情况下,工作者宜尽量请受助者参与决定问题讨论的先后次序、轻重缓急,而非由工作者

单方面作判断。

摘要

定义:

把受助者一段相当长的说话内容片段或在不同部分所表达的内容、感受加以整理,概括归纳,作重点摘述。

目的:

1.突出受助者在想法、感觉、行为、经验上的特点或模式,促使受助者在某个话题的重点上及讨论主题上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2.澄清受助者复杂、冗长、散乱的语言及非语言的表达, 使工作者能够准确把握受助者传达的信息。

3.使受助者对自己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有较清晰的了解,这有助于受助者去确定处理问题的先后次序。

4.协助受助者回顾在倾谈中曾经表述过的内容,以便在面谈和聚会的开始、中间和结束部分,发挥承前启后、推动进程的作用。

5.协助受助者进一步明晰自己说话的重点及会谈的重心,给受助者提供方向,以利于其作较深入的自我探索。

留意的问题

1.不宜长篇大论地重复受助者的发言。

2.只需将受助者谈到的主题重点摘要出来便可。

3.可向受助者查证工作者的摘要是否准确,并允许受助者否定、接受或修订工作者摘要的内容。

提供资料

定义:

将一些受助者或社会人士需要得知的资料传达给他们。这些资料可包括一些关于政府政策、社会服务、社区资源、机构服务、活动内容、游戏玩法、工作者的资历、接触服务对象之目的等。

目的:

1.协助受助者得到他们需要知道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将会有助于他们去考虑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使用服务、参与活动、解决问题等目的。

2.增进社会人士、居民和服务对象对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政策、服务、活动等信息的认识,以达到认识社会、了解资源的目的。

留意的问题

1.考虑服务对象的年龄、能力及其他特点,选取切合其需要的资料内容、数量和表达方法。

2.对所提供的资料应进行衡量,确认它们的内容或数量既能切合接收人士的需要,

又不超出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从中受益。

3.一下子提供过多或过于复杂的资料,可能令服务对象难以消化,感觉“吃不消”。

4.在服务对象有需要、感兴趣或不抗拒时才提供资料。

5.要先熟悉所提供的资料,以免向服务对象提供了错误、失实、过时的资料。

反映技巧

定义:

“反映”是让当事人感受到社工已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和思维之中,社工把自己代入受助者的世界去看事物。

社工不单注意当事人的说话内容,还十分留意当事人表达的方式及表达时的情绪,这一组技巧可包括对内容、感受及经验的反映。

目的:

1.让社工了解当事人的切身体会。

2.当事人感受到社工了解他/她。

3.让当事人感受到社工对他或她深度的关注。

4.当事人能更有效地去表达想法及感受。

5.当事人将“被明白、被接受的体验”拓展至其它环境。

内容反映

定义:

社工用比较少的篇幅、比较新鲜的字眼,指出当事人所表达的主要见解。

目的:

1.帮助当事人去澄清难以表达的部分。

2.使当事人通过反映,更加掌握他要表达的重点内容。

3.让当事人加强在沟通过程中的自我控制感。

4.在小组中,内容反映既可协助个别组员,又可协助其他组员一同了解沟通的重点,促进组员们对讨论内容的交流。

留意的问题

1.要注意当事人在表达时所透露的内在情绪。

2.在关系尚未建立或建立之初,内容反映相对于感受反映而言,是一个较中性的回应方法。

3.使用内容反映技巧时,社工更多运用的是当事人曾用过的或与之雷同的字眼,而不会运用自己所下的判断之语。

感受反映

定义:

社工把自己“带入”当事人所表达的感受中,如同亲身体验当事人的经历一样,而后用简洁的反应来表达出对当事人感受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包括当事人直接

表达的感受,还包括其暗示的感受。

目的:

1.帮助当事人澄清模糊不清的感觉。

2.当事人在同一时间内表达出来的感受有可能是完全相反或者充满矛盾的,社工可将这类感受予以归纳或澄清。

3.令当事人觉得社工明白他或他们的感受。

4.帮助当事人去归纳自己的感受。

5.能够让小组中拥有同类感受的组员产生共鸣。

留意的问题

1.社工在对当事人的感受进行“感同身受”的尝试时,自身可能体会到与受助者相类似的感受,因此可能会有不舒服、伤痛的感觉。

2.不同的关系建立阶段也会影响不同深度的感受反映。

(1) 在关系建立初期,社工可以去反映当事人用言语表达的感受。

(2) 在已经建立起信任关系作为反映基础后,社工可尝试反映当事人内容中非语言表达的信息,但必须慎重地去尝试、检验。因为当事人可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正确面对并处理自己曾经历过的感受。

3.社工所采用的语句和所表达感受的层次,应尽可能和当事人所感受的强度一致。

经验反映

定义:

社工在与当事人进行一段交往和沟通后,对当事人的心路历程进行综合反映。这包括反映当事人的言语或行为、他或她表达或暗示的非语言感受。

目的:

1.令受助者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有整合的看法。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与他同步。

3.可让小组中拥有类似经历的组员更容易产生共鸣。

留意的问题

1.社工应先反映当事人已表达的行为、言语或情绪,经过验证无误后再尝试作经验反映。

2.在小组中,除了反映个别组员的经验外,也要留意去反映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的经验。

影响技巧

定义:

这是一组对当事人的思想、行为、感受可能会产生有力影响的技巧,它可能会给当事人施加影响,促使其从新的层面去理解问题,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去解决问题。运用这组技巧的前提是社工与当事人已建立良好关系,对当事人的问题较为了解。这组技巧包括建议、教育、自我坦白、演绎、对质等。

目的:

1.协助当事人了解处理问题的方向和可行方法。

2.协助当事人学习正确的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提供社工的个人经验给当事人参考,以便当事人展开思考,谋求问题的解决。

4.协助当事人从较深入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问题、经历、行为和内在感受。

5.协助当事人去认识自己在个人言行、认知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从而改变造成受助者生活障碍的因素。

建议

定义:

社工在对当事人的情况和问题有所了解的前提下,经过评估,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提出的客观、中肯、具有建设性、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意见。

目的:

1.协助当事人认识到可以用来处理自己问题的方法,了解处理自身问题的可选择的方向。

2.增加当事人做决定时可选择的范围。

3.鼓励或劝阻当事人的某些行为、想法或感受,促使当事人采取有建设性的行动。留意的问题

1.以当事人能够明白的词句、方法去表达,避免他们无法理解。

2.提建议时应具体、精简,不宜同一时间内提出太多建议,使当事人感到混乱,无所适从。

3.避免过早提出建议,以免导致当事人失去探究问题、思考解决方法的机会。

不宜将意见强加给当事人,这会使当事人反感。

教育

定义:

社工基于本身的专业特长,把当事人或组员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他们。例如,教导家长有关他们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向年轻人传授与人交往的技巧等。目的:

1.协助当事人得到正确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达到接受服务或参与活动的目标。

2.协助当事人学习到对他们生活有所裨益的知识,从而提高生活能力,增进社会功能。

留意的问题

1.所教导的内容、深浅程度、表达方式要切合当事人的年龄、能力及其他特性。

2.纵使当事人不接受有关的知识和技巧,社工也要尊重当事人有自由选择及自决的权利。

3.掌握专业范围内需要教给当事人的知识和技巧。

自我坦白

定义:

社工有选择地将亲身体会、处事方法和态度、对人对事的感受向当事人坦白,使当事人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作为处理自己问题的参考。

目的:

1.引导当事人从其他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参考别人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2.促进工作关系。如果当事人知道社工曾经历过与但当事人相似的处境,就会对社工更有信心,因为他感到社工可以理解他的经历、顾虑与心情。

3.树立坦诚沟通的榜样。社工坦诚开放地把自己的经历、感受与当事人分享,这种举动可作为正面榜样,带动当事人去表露自己深层次的思想及内心的感受

留意的问题

1.要留意社工与当事人在年龄、性别、教育、社会阶层、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对每个个体而言,即使是相类似的处境,也可能带来不同的经历,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2.自我坦白所占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社工变成主要发言者。

3.避免经常地作自我坦白,因为这容易使谈论的焦点发生转移,从关注当事人的问题转移到关注社工的经历和个人资料上。

4.避免让当事人把社工自我坦白的资料作为辩论题材来谈论,这会使谈论重心发生不必要的转变,变成当事人质疑或挑战社工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讨论当事人本身的问题。

演绎

定义:

社工运用自己对问题、对人与事的体会和理解,对当事人所经历的事情、前因后果等对当事人的意义进行推论,或者说出他们心里的感受、想法,指出他们的行为目的等。因此工作者运用“演绎”时所回应的内容,是超出当事人原本所表达的意思或感受的。

目的:

1.协助当事人从一个新的角度或较深入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问题、经历、行为和内在感受。

2.促进当事人对自身感受、想法和行为背后潜在含义的自我察觉,并对问题做较深入的探讨。

3.增进当事人对社工的信任程度,使其能更坦然地去面对并处理自己的问题。

留意的问题

1.当良好的关系已经建立后,才能运用此技巧,以免激起受助者的自我防卫意识。

2.社工能整体把握当事人的问题,对其处境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后才运用。

3.演绎的程度不应超出当事人能的认识水平,否则当事人将无法理解演绎的内容。

对质

定义:

社工直接指出当事人言谈、行为和感受上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或者向当事人提出挑战,要他去面对与现实不符的想法,改变缺乏建设性的、自相矛盾、自我打击的行为。

目的:

1.协助当事人去审视自己在认知、感受和行为上的矛盾。

2.协助当事人能检查自己对人、事的理解和要求,令他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和要求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留意的问题

1.不论是非语言的表达如眼神、表情,还是说话时的声调和语气,都不宜有责骂或批判的意思。

2.对质是一个要谨慎运用的技巧。

(1) 若当事人认为社工过分批评、排斥他,或许会为了自我保护而不断为自己辩护。

(2) 若当事人感到被贬低,或许会加重他的失败感,导致他无力去改变自己。

(3) 不能期望对质之后当事人会马上改变,因为当事人需要时间去反思,才能突破自己的盲点。

其他重要的技巧

总结技巧

目的:

在聆听方面是检验我们是否明白对方整体表达的意思,多个不同任务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应,则可以帮助对方保持话题的一致性,或是将谈话中支离破碎的内容整理成一个整体甚至新的概念;可以用另一个观点做出新的演绎,更能把讨论从探索层面转化到实际的行动和问题的解决上。

运用于

1.开始一次面谈:“你说你希望跟我谈有关……”“上一次面谈我们谈到了……”澄清较为复杂的内容,“可否稍停一下,看看我们到底说到哪儿了……”

2.在面谈中,自然流畅地进行话题转化,“直到现在,我们谈了很多关于……,现在我们不如谈谈……”

3.在面谈临近结束时,把整个内容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谈了有关……”

归纳几次谈话的内容,“上个星期你说……,而今天你说……,从这两次谈话中你发现……”

同理心(Empathy)技巧

定义:

同理心是辅导人员或助人工作者重要的技巧或态度之一。辅导人员能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产生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鸣性了解,才是帮助当事人的第一步。

同理心包括两个部分:

首先是辨识,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了解他/她的感觉及其世界;

其次是沟通,把所了解的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助人者对他/她的感觉、行为已经了解了。

同理心的两个层次——

初层次同理心(Primary level of empathy)&

高层次同理心(Advanced level of empathy)

初层次的同理心:是指对当事人明显表达的意思和感觉做一个基本了解的沟通。它常用于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的阶段,助人者协助当事人从自己的参照架构来探索和澄清自己的问题。

同理心反应

现实中,当事人的表达或坦露大多包含了经验(内容)和情绪,所有同理心的反应常常也分为简述语意和情绪反映两种情况。

表达初层次同理心时需留意:

1.避免假装了解,适时提出困扰“对不起,我跟不上,能否请您再说一次?”“您好像是说……吗?”“您的意思是不是……呢?”

2.避免鹦鹉学语式的模仿,而是先找出当事人叙事的重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反映或叙述。

3.避免当事人漫谈,应给予适当的反应,促进面谈深度。

4.避免停留在第一阶段。

5.避免反应过分冗长。

6.避免以问题代替同理心,如果可以尽可能使用开放性问题

7.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一致性

同理心反应层次表

高层次同理心:是对隐藏或者当事人未能立即领悟的层次反应。当助人关系稳定下来,使用高层次的同理心,把当事人隐含、说了一半或暗示的部分,进行更充分、深入地探索,对问题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才能导向问题的有效解决。

高层次同理心可以运用于以下的情况

表达当事人所暗示的意思:社工将当事人隐含的、为直接表达的意思提出来与当事人沟通、探讨。

确定主题:社工从当事人给他的一些资料中,找出当事人行为或情绪上表现出来

的主题,并把它反应给当事人。

连接资料:协助当事人把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可能相关信息资料连接起来。

协助当事人从听到的前提中,得到一个结论

由少而多:当事人对所谈到的问题情境模糊不清时,社工应用一个清晰、开放与直接的方式帮助他看问题。

提供另一个参考架构:当事人有时候之所以不能改变或进步是被自己对问题情境的不健全解释所限制。

开放式问题 VS 封闭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社工促使当事人详细说明问题的一个点,使当事人可以在更深的程度上讨论问题的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一步步导出问题,留给当事人回应的时间。封闭式问题:社工检查当事人叙事细节的准确性,也能帮助收集小而有用的资料;有时候还可以帮助社工将焦点放在特定问题上,根据当事人的回答,社工可以跟进相关问题。

记录的技巧

个案记录的作用

1.有助于社工跟进工作,检视你所提供的服务是否适合当事人。

2.保持个案的连续性。

3.有助于和当事人分享资料和信息。

4.有助于社工反思自己的工作。

5.有助于对个案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6.有助于教学和研究。

个案记录的形式:过程记录,摘要记录

一份好的个案记录的标准

1.要有完整的当事人的基本资料。

2.记录的内容最重要的应该是能够协助工作员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拟定有效的处置计划。

3.应尽量准确使用语言。

4.除非有特殊的目的,否则记录应以简明扼要为原则。

5.每一个当事人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自己的档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6.每次会谈后要立即进行记录,否则很快就会忘掉或混淆一些细节。

面谈中常犯的错误

1.缺乏与当事人的情感联系

2.过早或不恰当地使用封闭式问题

3.连续发问而忽略当事人主动提出的重要信息

4.强行说服当事人接受某些原因/观点

5.直接建议、教导,或借提问区指导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6.根据自己的假设而转换话题,使谈话不连贯

7.还未清楚当事人的需要,就急于订立改变的目标

8.面谈目标还没有达成,就忙于寻求改变的方法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把案主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案主所处的环境把握案主的问题。

历史发展:

①玛丽.里士满《社会诊断》:缺乏一个全面的理论构架

②玛丽.杰瑞特《精神病理社会工作》:个案工作要朝心理学取向发展(1928)

③汉金斯:“心理社会”(1930)

④汉密尔顿《社会工作基本概念》: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正式形成(1937)

⑤霍丽斯《个案工作心理社会治疗法》:心理社会治疗发扬光大(1960年代)

理论来源:

①精神分析理论

②“人在情境中”理论

③社会角色理论

④沟通理论

理论假设:

①对人性的假设:个体的发展受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案主的成长过程。不能简单的把案主的问题视为由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对案主问题的假设:案主早年未被满足的愿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案主当前的生活,防碍案主的人际关系的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使案主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案主的行为出现偏差。案主的问题还与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人际沟通会影响案主的家庭关系和案主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案主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对案主价值的假设: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案主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只是未被开发而已。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指出开展心理

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案主的潜能,使案主健康的成长。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原则:

①个别化

②接纳

③当事人自决权

④不批判态度

⑤表里一致

⑥保密

⑦受控制的情绪反映

直接治疗:个案工作者直接对救助者进行辅导、治疗,不需要借助第三者。

间接治疗:个案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者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响和帮助救助者个案工作者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或者辅导第三者,从而间接影响和帮助救助者

直接治疗技巧:

①支持

②直接影响

③探索-描述-宣泄

支持:工作员透过表示了解、接受、信任和乐意帮助的态度去减低当事人来求助时的不安和焦虑,并与其建立信任性的关系。专注的倾听、温情的语调、不时点头、友善的脸容等都是表示支持的有效技巧。

具体技巧;包括接纳、保证、实物帮助,即是为当事人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好让他们知道工作员关怀和真正想帮助他们。

直接影响:工作员直接或间接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来强化或消除案主的某些行为或情绪。

强调:社会工作者用点头同意或表示重视的姿态去鼓励案主实践一些案主本来已有的想法。

提议:工作员提出某些意见,由当事人自己作出取舍的决定。

2019春个案工作期末复习

2019春个案工作期末复习 一、单选题 1、当案主到机构寻求协助时,机构将委派一位社会工作者进行接案服务。如果发现案主的问题与机构的功能不相符,此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应对?(C ) A、接受案主,进入下一步的工作 B、终止服务,告知案主自行解决 C、终止服务,告知案主可以转送到其他合适的服务机构接受服务 D、终止提供服务也不转案 2、反移情是指工作者对案主产生的(B )的情感反应或态度表现。 A、现实性的 B、非现实性的 C、梦幻 D、心理因素 3、下面不属于同感的三个层次的是(D )。 A、感受共鸣 B、角色转换 C、感受传达 D、产生同情 4、“个案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为着手点,通过对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作有效的调适,以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以上是哪位社会工作学者对个案工作的界定?(A ) A、玛丽.里士满 B、斯莫丽 C、费孝通 D、霍丽思 5、个案社会工作采用的方法是(C )的专业服务方式。 A、二对一的直接 B、一对二的直接 C、一对一的直接 D、多对多的直接 6、下列关于同感的认知正确的是(D )。 A、同感是社会工作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看待案主 B、同感是建立在同情心的基础之上的 C、同感是对他人主观经验的一种反映 D、同感是完整地探索案主内心世界的过程 7、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个案工作的客体?(B ) A、受过专业训练的个案工作者 B、感受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C、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 D、助人自助 8、工作者对案主的尊重程度取决于(C )。 A、工作者拥有的专业技巧 B、工作者拥有的个人价值观 C、工作者拥有的专业价值观 D、工作者拥有的对案主的真诚程度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

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答题要求: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中。每题0.5分,50题共25分。] 1、评估是社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估的目的不包括()。 A、达到对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问题以及他们处境的了解,并对之形成概念化的认识 B、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施程度 C、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D、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E、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2、在接案阶段,进行首次面谈的主要任务不包括()。 A、激励并促进服务对象进入角色 B、达成初步协议 C、澄清角色期望和义务 D、实施介入计划 E、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对接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接案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为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及时回应他们最急迫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B、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按案面谈提供了机会使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来了解他们的需要,权衡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服务对象所需的服务 C、很多时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故需要协助他们排列出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能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使服务能有效果 D、社会工作者要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机构的工作范围 E、社会工作者要谨记,每个案例都是从接案开始的 4、儿童社会工作可以分为宏观儿童社会工作和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下面属于宏观儿童社会

工作的是()。 A、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 B、对孤儿、弃儿的救助 C、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 D、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 E、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5、青少年社会工作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下面属于中观层面的是()。 A、针对青少年家庭开展的社会工作 B、开展青少年社区工作 C、对有关青少年的法规进行修改 D、建立青少年组织 E、制定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政策 6、下列对于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行动中应遵循的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B、个别化 C、应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D、与服务对象相互独立 E、要瞄准服务目标 7、关于在社会工作中评估阶段叙述错误的是()。 A、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 B、评估是社会工作者的事情,不能有服务对象的参与,以免干扰影响评估的效果 C、评估的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 D、进行评估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的评估方法也要与评估目标一致,切实可以,而不是越复杂越好 E、评估的目的在于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8、对于结案的叙述错误的是()。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个案社会工作实用案例分析.docx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主背景: 李某,女,今年18 岁,初中文化程度,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喜欢独处。初一下半学期 开始就经常称头晕,不去上课,可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初三勉强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跨入校 门。平时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比较喜欢卡通片,也照着漫画书上画漫画玩,可画得不怎么 样,也从不敢把自己的画给别人看。父亲平时工作忙,无暇顾及她,母亲经常要去照顾外婆, 与案主交谈的机会也比较少。因案主读书成绩比较差,父母也就对她没什么期望,认为 女孩子书读不好就让她呆在家里,将来嫁人算了。母亲平时常常用“你不行的”、“你不会的”等言语对案主做家务事予以评价。案主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父母怕她到外面学坏,也不让她出去结交同伴,使她更加孤独。居委会人员也反映案主特别敏感,只要她看见别人聚在一起讲话,就会认为是在讲她,为此还和邻居发生过矛盾。对于邻居的同龄人,她总是以 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拒绝与其交往,也从不肯参加社区活动。最近母亲发觉案主越来越不愿意与 人交往,就托熟人帮她介绍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想让她去社会上历练历练,可她做了两天就不肯去了,母亲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就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希望得到帮助。 个案分析: 案主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性格问题( 2)人际沟通问题( 3)自我认同问题( 4)家庭问题 工作目标: ( 1)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2)改善案主的生活环境,恢复和提高案主的自信心( 3)树立其对自我的成功认同感,从而增强案主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工作原理: ( 1)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人在情境中”理论(3)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 4)现实治疗法的理论 工作方案: ⒈ 首先,工作员登门上访与案主母亲和案主进行初次见面,并和案主母亲及案主会谈。此 次会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主母亲和案主双方来了解案主求助的动机,尽可能的找出案主当前所面临的心理困扰,作出是否需要给与帮助的决定。在会谈过程中,一方面工作员通过以一种轻松、愉悦的谈话方式,大致了解案主个人的基本信息、家庭的基本情况及其所面临的 困难,以确定是否可以结案,另一方面要向案主坦诚介绍工作员自我的身份、机构的设置及服务内容,以尽量减轻案主的疑虑和敏感度。 ⒉再通过展开一到二次的访谈与案主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使案主相信工作 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即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同案主一起协商制定具体的 治疗计划,签订服务协议,其中涉及到澄清服务的方法、服务的性质、服务的目标,明确案 主、工作者、机构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 成效评估: 本次服务计划综合考虑到案主的心理需求及其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

社会工作实务历年试题

社会工作实务历年试题

2014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实务试题 第一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较多。最近,社会工作者发现“等、靠、要”的思想在该地区开始蔓延,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有所增长,甚至出现有的家庭两代都申请的现象。社会工作者在该地区了解到,有人觉得自己学历低,没技术,找不到工作;有人反映周边虽有一些工作岗位,但不理想;还有人认为,如果外出工作,路远,待遇低,还不如在家。 问题:

默不答,表情紧张。社会工作者向社区居委会进一步了解情况,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岁,以前是老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老伴去世后,主要由儿媳照顾。儿媳觉得老人不做家务,不讲卫生,一起生活碍事,常常为此打骂老人,有时还不让老人吃饱,儿子去外地出差时.儿媳还经常将老人反锁家中。 问题: 1.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哪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列举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的类型及行为表现。 第三题(案例分析题,20分)

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走访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的父母平时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往往不分青红皂白骂孩子,孩子觉得很委屈,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针对这一情况,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组织了“有效沟通”为主题的儿童小组活动。活动进行几节之后,社会工作者发现成效甚微,决定将原来仅为儿童开展的小组工作调整为父母与子女双方都需要参加的亲子沟通平行小组,小组目标更改为增强父母聆听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增强子女表达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增进双方理解,改善亲子关系等。问题: 1.与原小组计划相比,调整后的亲子沟通平行小组有哪些优点?

社区工作者案例分析

社区工作案例 环境卫生 为了打造文明,和谐社区,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基础建设。首先文明要集中整治,加强社区环境管理,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机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责任制,市区人口密集,环境复杂,卫生整治量大,任务艰巨。首先社区要处理环境整治小组,以社区领导担任组长,社区成员为成员,明确人员职务。 二.加强宣传,发动社区志愿者,公益人员宣传,宣传环境卫生知识,提倡文明新风,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公共卫生意识,发挥榜样精神。 三.突出重点,落到实处,对居住环境重点整治,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楼道杂物和生活垃圾,。耐心做好居民乱放杂物的思想工作,提高居民公德意识。我相信在文明的努力下,我们的社区一定会成为文明和谐的社区。 六。楼上乱抛垃圾楼下邻居遭殃 某小区内,有一对家住底楼的兄弟俩,为了房屋居住权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兄弟俩都不得不搬出这所房屋,在外面另行居住。这样该房屋就长期处于空关状态。由于小区内部分居民素质较差,经常从高空向楼下抛掷垃圾。一年下来,一楼的天井内垃圾遍布,蚊蝇孳生。楼上居民意见很大。 为此,居民多次来居委会要求清除底楼天井内的垃圾。居委会也多次找到底楼房主俩兄弟,要求他们前来配合清理垃圾,但都被拒绝。无奈之下,居委会干部只得爬进底楼天井去清理垃圾,再将垃圾装袋后背出来。 底楼房主得知居委会的这一无奈举动后,提出居委会这样做是违法行为,他们要到法院去控告居委会私闯民宅。同时,他们还向镇政府投诉居委会的这一违法行为。 主要做法: 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率领居委会干部,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并与小区物业管理处、社区民警等有关人员一起商量,寻找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大家最后形成共识:先要进一步分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既要请底楼房主前来配合工作;同时,也要通过这件事教育楼上居民,改掉乱抛乱扔垃圾的陋习。与此同时,居委会也通过底楼房主的要好朋友,动员他们前去做房主俩兄弟的思想工作。底楼房主兄弟终于同意配合居委会开展工作,专程赶来打开了房门,共同将底楼天井内的垃圾打扫得干干净净。居民区党支部也通过这个契机,大力加强卫生教育宣传,使小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促进了小区管理的良性发展。 启示: 如果仅仅想一般性地解决问题,那就想方设法把底楼天井的垃圾清理掉就可以了。如果想比较好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想办法清理掉底楼天井的垃圾之后,还应该解决今后高空抛掷垃圾的问题。 1、加大对小区居民高空抛掷垃圾这一恶习的素质教育,制定和宣传有关卫生管理措施,注重对居民群众开展公民基本道德教育。 2、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应加大和物业、业主的良性互动,尽量能及时发现问题。 安防盗门案例: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

个案社会工作考试重点川师大

名词解释: 1、转介:是指对本机构不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一连串的专业服务机构,转送到其他服务机构P96 2、转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将本机构接受服务的案主转由本机构的其他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P97 3、结案:是指社会工作者为终止和案主的专业关系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P115 4、接纳:是指在双方交流与沟通时,社会工作者持有不作任何判断的态度P130 5、情感转移:是指案主将早年情绪生活经验里对某一个特定的个人(通常是父母,但并不一定)的特殊感受或反应,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P139 6、非现实性反应(反情感转移):即社会工作者将以往的经历及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转移到案主身上P141 7、实际干预:是指工作者采取各种强烈的措施直接干涉案主生活的行动P186 8、危机调试:是指对危机状态下的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适的过程P194 9、泛暴疗法(快速疗法):是指让案主想象地或真实地大量面对引起他的恐惧或焦虑的刺激,直至他最后习惯于这些刺激为止P218 10、自我概念:是人本治疗模式的一个核心概念,自我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P230 11、三角缠:是指通过第三方来实现双方互动P288 单选: 1、个案社会工作本质上的助人自助性P15 2、哲学(价值)和知识被社会工作界视为两个重要和最优先的基石P25 3、社会工作学院教授塔夫和罗宾逊提出“机构功能”和“助人过程”这一概念而得名P56 4、功能派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兰克提出的自我心理学P56 5、社会学习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P62 6、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正式成立P77 7、病原诊断,通常是分析案主人格形成的历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P106 8、联系人,是指社会工作者充当联系案主和社区各种资源的纽带P113 9、使能者(使其恢复能力),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发掘自身的能力或资源,使案主自身产生改变,以完成协议中所规定的任务P113 10、辩护人,社会工作者代表案主和某人或某一群体进行交涉,以解决案主面临的问题P114 11、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到案主的家庭、学校、单位或所在社区拜访有关人员,这种专业性的访问称作个案工作的访视,最早出现的访视是家庭访视P162 12、个案工作以文字记录为记录的主要方法和手段P166 13、个人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情绪需要或冲突,仍藏在个人的无意识中P178 14、间接治疗以环境改善技术为主,(p184)以工作者对案主的指导性强弱为标准,从弱到强共有五个直接影响的技术。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实际干预P185 15、卡布罗被称为“现代危机之父”P193 16、消除法,当某行为出现后便扣除原有的奖励刺激,以减弱或除去不理想的行为P215 17、现实治疗法认为,人的内在的“成长动力”和“健康动力”导致人产生一种“自我认同的需求”P242

社会工作者招聘考试练习题答案

第一套 1.下面理论和视角属于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的是【ABCE】。 A.行为主义理论 B.认知理论 C.标签理论 D.自我发展理论 E.优势视角 【答案解析】:常常被矫正社会工作运用的实务操作层面的理论与视角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标签理论、优势视角和"社会一心理"视角。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矫正工作的理论与视角。理论与视角是介入社会工作的基础,也是介入的理论指导,所以,合适的理论对于顺利地开展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父母离婚后,阿伟跟随父亲生活,受家庭变故的影响,阿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也不善与人交往;而父亲整日喝酒、打麻将,对阿伟很少关心,每当阿伟犯错时,常常对其棍棒相加。进入初中后,阿伟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又因他迷恋网络游戏,逃学逃课,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阿伟不再去上学,整天上网聊天、玩游戏,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针对阿伟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设计服务方案时,宜采用的取向是【B】。 A.社会需求 B.个人需求 C.交友需求 D.家庭需求

【答案解析】:个人需求取向主要是指服务方案的设计是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在整个服务方案的策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起着发起者和推动者的作用,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然后发动服务对象挖掘自身需求,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共同收集各类服务信息,并在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服务对象需要的各类服务方案。本题中,阿伟性格内向,几乎不与任何人来往,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引导阿伟挖掘自身需求,帮助阿伟摆脱当前困境。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考生需了解计划设计的各要素,如评估需求、理论分析、确定目的和目标、制定方案、评估方法等。本题主要针对的就是评估需求,设计计划一般分为社会问题需求和个人需求取向两种类型。 3.家庭结构图是社会工作者在家庭评估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工具,它用图形方式来显示家庭的内在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C】。 A.家庭内部的压力 B.家庭内部的资源 C.家庭的重大事件 D.家庭与环境的界限 【答案解析】:在家庭评估中,社会工作者经常运用家庭结构图作为评估的工具。家庭结构图是用图形方式来表示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一些重要事件等,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迅速、形象地了解和掌握受助家庭成员的结构、成员关系以及其他一些家庭情况。 【命题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家庭评估的方式。考生需要注意结构图的绘制原则。4.某社区根据政府“居家养老”政策的要求,策划“老人饭桌”项目,为社区内老

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报告文案

十七社区“暖夕阳”社会工作助老服务 项目个案工作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资料 侯某,男,1939年7月17日出生,小学文化,丧偶,退休前系122团退休工人,现居住在17小区44栋431室。 (二)背景情况 1、家庭情况:老伴于2010年12月28日去世后,独自一人生活。夫妻二人育有3个女儿,经济情况尚好。大女儿在122团防疫站工作,现在天富名城购买房屋;二女儿在122团医院工作,;小女儿现在132团团场种地。三个女儿因工作、路途遥远等原因无法经常回家陪伴。 2、个人工作经历:1956年从河北老家参军入伍,1960年2月至1961年9月从张掖转到工农兵司令部服役。退伍转业后自流到122团在机务上工作。1999年退休后于2004年与退休的老伴在17小区购房并搬来居住。2003年3月老伴查出患有肝癌,到12月去世期间一直由侯某悉心照料。 (三)独居老人面临的问题分析有: 1、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独居老人由于丧偶,且子女因工作长期在团场工作,又因为现在社会转化——“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居民楼中居住人员比较混杂,相互之间不认识。人与人交流较少。 2、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老人独自生活多年,因腿部疾病以致入厕时蹲起困难,有自卑感,不愿与社会接触,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得过且过、消极面对。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老伴的去世、家庭的分

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 的照顾和关心,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3、心理方面的问题:由于长期独居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心里渴望有人能够陪伴。 (四)老人自身的优点和资源: 独居老人侯某爱好吹口琴,可以让老人发挥人生余热,帮助别人;年轻时喜欢跳交谊舞,以此为媒介鼓励老人多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融入到社区大家庭的生活中来。 (五)、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对事物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二、制定计划 社会工作者多次上门探访独居老人侯某,通过多次交谈首先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开展个案工作,制定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方案目标 近期目标: 1、帮助老人调整自身心理情绪,使精神得到抚慰,并能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排解独居老人因为身体的病痛而导致的情绪的低落,让独居老人多回忆一些生活的乐趣。鼓励独居老人积极面对疾病,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在这个阶段,可以利用的方法有社会工作者与独居老人的个案访谈,以及通过家庭会谈

个案社会工作考试重点全归纳川师大自考

一、名词解释 1、 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 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P6 2、 转案:是指社会工作者将本机构接受服务的案主转由本机构的其他社会工作者继续提供服务的过程。 P97 3、 非直接式会谈:即案主的自我陈述。这是资料收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允许案主以自己的方式、步骤讲述自己 的故事。P102 4、 直接式会谈:是指社会工作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的问题表,从开始提问到最后结束都严格地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 这样问题就不会岀现遗漏。 P103 5、 观察:是对资料的直接感知与记录。 P103 6、 非参与观察:是指社会工作者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案主的活动。 P103 7、 结案:是指社会工作者为终止和案主的专业关系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P115 8、 联系人:是指社会工作者充当联系案主和社区各种资源的纽带。 P113 9、 使能者: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发掘自身的能力或资源, 使案主自身产生改变, 以完成协议中所规定的任务。 P113 10、 个案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和案主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它通过双方内心感受与情绪的动态 交互反应,从而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案主的个人能力。 P124 11、 接纳:是指在双方交流与沟通时,社会工作者持有不作任何判断的态度。 P130 12、 期望:是指一种预期或希望,希望自己的行为付岀(通常为爱的表示)能够得到某种形式的行为反应。 P131 13、 同感:也叫同理心,是准确地感知他人内在的参考架构和一直持续的情绪要素,好像是他人,但没有失去“好像” 这种情况。P133 14、 真诚是指工作者在和案主建立的专业关系中一直保持着开放和诚实的态度。 P133 15、 一致:则指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真实的自我价值观,与案主沟通的内容和行为举止要保持一致。 P133 16、 情感转移:又称转移反应,是指案主将早年情绪生活经验里对某一个特定的个人(通常是父母,但并不一定)的 特殊感受或反应,投射到社会工作者身上,把他当作案主早年情绪生活经验中的某一特定个人一样看待。 P139 17、 反情感转移:社会工作者将以往的经历及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的感受和情感转移到案主身上。 P141 18、 沟通:是双方当事人(一个或多个)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彼此互相交换观念、感受、态度、资料、情感等内容 的双向互动过程。P148 19、 个案工作的访视:在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了解案主的有关情况,社会工作者常常需要到案主的家庭、 学校、单位或所在社区拜访有关人员,这种专业性的访问称作个案工作的访视。 P162 20、 人在情境理论:该理论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 应注重于研究案主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 即人 在情境。P176 21、反映沟通动力技术:又称反映讨论。是指运用评语、提问和解释等技术来探讨案主的处境和心态的过程。 22、 危机调适:是指对危机状态下的个人、家庭或团体提供一种短期治疗或调适的过程。 23、 正增强法:在某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 24、 示范法:又称观察学习、模仿学习。是以某人或某团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示范) 度,并采取相类似的行为。 P219 25、 自我实现:是指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 P230 26、 自我概念:是人在内心深处关于自己的形象,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P230 27、比较中心:这是一个由个人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和由心理需求而产生的理想图象之间加以比较的场所。 P246 28、 拒绝放弃:是指即使在案主主动希望工作者放弃努力时, 仍然不放弃,仍然对案主改变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 P254 29、 次系统:在家庭系统中,根据功能、世代的不同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单位,叫做次系统。 30、 边界: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有其自身的界线,使它与周围的环境区别开来。 31、 家庭系统的弹性:是指家庭的适应与转变能力。 P294 32、 家庭重塑:它是运用戏剧的形式把个人的家庭生活史重演岀来,使案主可以认识过去一直影响着他的某些家庭经 验。P318 33、 自我环:即工作者利用戏剧的形式去帮助个人认识和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 P319 P187 P194 P214 ,使案主接受近似的想法和态

个案工作期末复习资料

《个案工作》复习资料 一、题型 1.单项选择(10×1′) 2.多项选择(10×2′) 3.名词解释(5×3′) 4.简答题(3×10′) 5.实务题(25′) 二、复习要点 1.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⑴定义: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 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⑵本质特征:①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角色与个性 的互动、具有利益单向性的特点、是专业的动态过程;②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③个案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帮助案主恢复自助能力、在助人的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 ⑶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①心理咨询特别注重专业技术的精深, 个案工作更强调对人的尊重、接纳的价值理念和关怀的情怀;②心理咨询注重来访者问题的个人心理成因,个案工作更注重案主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③心理咨询只限于咨询室内心理因素的探索与治疗,个案工作更强调运用资源;④心理咨询只强调个人问题,不关心其他社会、政治因素,个案工作更多了一些社会、政治责任。 ⑷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①个案工作秉承助人和服务的理 念,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立足于教育和改造的理念;②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专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依赖于一种类似于师生或上下级的行政关系;③个案工作主要关注案主的心理层面,注重情绪及心理变化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关注工作对象的意识形态层面,注重政治态度的矫正。 2.个案工作的目标及应用领域 ⑴目标: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人的社会功 能是指个人为完成自己人生任务而与社会环境发生的适应、改变、创造等互动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效应。个人的社会功能取决于人生任务的需求与个人应付能力间的契合或平衡。①人生任务:包括成长需要(满足个人成长的种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

基层卫生人员考试题目及答案

基层卫生人员考试题目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应除外 A. 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B. 全科医疗实践的需求 C. 实施预防医学措施的前提 D为医疗保险提供个人详细医疗信息√ E. 科学研究的需求 2下列不属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要求的一项是 A. 真实性 B. 科学性 C. 完整性 D. 实验性√ E. 以上都是 3关于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描述错误的是 A. 包括家庭成员基本资料 B. 包括家庭主要问题目录 C. 包括家庭住址及居住环境√ D. 家庭问题目录主要是对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的描述 E. 家庭 4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个人疾病记录的总和 B. 个人身体状况记录的总和 C. 个人健康状况发展变化情况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D. 主要记录个人入学后的健康状况发展变化情况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E. 记录重大疾病治疗的总和 5居民健康档案的组成包括 A. 个人健康档案 B. 家庭健康档案 C. 社区健康档案 D. 以上都是√ E. 以上都不是 6下列食物中含钙量最丰富为 A. 奶类和豆类√ B. 蔬菜 C. 谷物 D. 水果 7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 ) A. 老年人 B. 孕产妇 C. 辖区内常住居民√ D. 慢病患者 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公共健康咨询活动的次数是() A. 4

B. 6 C. 9√ D. 12 9乙肝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 血液传播 B. 母婴传播 C. 性接触 D. 粪-口传播√ 10《献血法》规定健康公民自愿献血的年龄段是 A. 18周岁至55周岁√ B. 18周岁至60周岁 C. 18周岁至65周岁 D. 20周岁到60周岁 11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程序第一次接种年龄为() A. 6月龄 B. 8月龄√ C. 1周岁 D. 2周岁 12新生儿出生后应接种的疫苗是() A.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 B. 卡介苗、乙肝疫苗√ C. 脊髓灰质炎糖丸、乙肝疫苗 D. 肺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糖丸 13在1岁以内应完成免疫接种不包括 A. 卡介苗接种 B. 乙肝疫苗3次接种 C. 脊髓灰质炎疫苗3次接种 D. 流感疫苗接种√ 14麻-风疫苗的初种年龄是() A. 6个月 B. 3个月 C. 18个月 D. 8个月√ 15接种机构至少( )对责任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检查和整理。 A. 1年 B. 3个月 C. 半年√ D. 1年 16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要求在儿童()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 A. 3、6月 B. 6、12月√ C. 4、8月 D. 5、10月 17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在时间上应于( )相结合

个案工作案例

协助服务对象走出自我封闭的困境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个案介入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王颜(化名) 性别:女 年龄:31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2012年3月,工作员深入趵突泉社区进行社区探访,在与社区居民聊天的过程中得知:社区居民王颜家境比较凄惨,其母亲在她初中阶段因家庭矛盾自杀身亡,父亲再婚重组家庭后,她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与父亲一家的关系基本中断,今年3月份她父亲因病过世。青少年时期不愉快的家庭生活经历和父亲的去世给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她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与关注。工作员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通过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协助她面对及解决生活的困境。在社区居民的引荐下,工作员主动联系王颜向其道明为其提供个案服务的想法,最后在王颜的同意下与其建立了专业服务关系。 2、人际关系:服务对象与其父亲关系疏离,在父亲重组家庭后基本中断了与父亲的交往;由于长时间与爷爷、奶奶和姑姑生活,所以与近亲属的关系比较密切;服务对象与其丈夫关系亲密,视丈夫为自己生活的唯一支柱;服务对象曾在多家公司打工,由于频频更换工作,很难与同事建立较为深层次关系,没有知心朋友。目前辞去工作住院治疗,与外界联系比较少。 3、情绪状况: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每次提起家庭情况均情绪波动较大,对母亲的思念感很强,对父亲再婚的愤怒难以克制。 4、精神病记录:无精神病史。 5、健康状况:身体状况较差,患骨结核、盆腔积水、甲亢等疾病,6月份病发后开始进行住院治疗。 7、经济状况: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曾在多家公司打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状态,加之住院治疗开支较大和丈夫经济收入的一般化,因此经济压力比较大。

个案社会工作考试参考资料

1、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2、个案工作的含义: 1.是个别化的社会工作方法 2基本价值理念是尊重个性,承认人的价值和独特性 3个案工作融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身 4服务对象是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5个案工作需要动用资源 6个案工作能够同时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3、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问题的范围:是否局限在心理问题 2对心理问题的探究深度:浅、深(个案工作理论模式中不强调精神分析理论) 3关注点:问题成因与服务方案--个人还是环境 4工作方式:咨询室、走出个案工作室 5是否关注到社会政策、制度是否公平、合理 4、个案工作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差异: 1理念:助人与服务;教育与改造;价值是否中立 2关系是否平等:平等;不平等 3关注问题的层面:心理;意识形态、政治态度 5、个案工作的目标层次:三个 1.解决案主面对的现实问题,排除情绪困扰(短期\具体目标) 2.帮助案主恢复自助能力(中期) 3.发挥潜能、完善人格、趋向自我实现(终极) 6、玛丽·里士满:1917年《社会诊断》与1922年《何谓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诊断》:总结、概括个案工作的个别化、案主自决原则,并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第一次将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理论发热概括和总结,使之成为独立,可以指导实践并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7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基础 1.人道主义2.实证主义3.乌托邦思想4.新教伦理5社会福利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1儒家:强调道德、三纲五常2道家:和谐、自由3佛家:博爱 8、个案工作的价值是一套有关人类福利、公平、公正、尊严等发面的理念思想。 9、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1.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与生俱来的。 2.每个人的独特性与个别性都应该被尊重。 3.人有获得资源以解决问题并发展潜能的权利。 4.人在适当的资源状况下,均有改变和成长的能力。 10、伦理守则关键性伦理 1、保密:个案工作者对案主所告知的私事或资料有保守秘密的职责与义务。 2、案主自决:案主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 3、知后同意:某些服务需案主同意后才能提供。 4、保有专业界限:个案工作者与案主不能有双重或多重的关系。 11.、伦理困境 1保密与泄密2自我决定与父权主义3专业界线与利益冲突4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 伦理抉择原则1 预防对生命及健康的伤害优先于揭露保密资料的伤害

《个案工作》期末复习

《个案工作》复习资料 1、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 ⑴定义: ?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⑵本质特征: ?①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角色与个性的互动、具有利益单向性的特点、是专业的动态过程; ?②个案工作是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③个案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帮助案主恢复自助能力、在助人的过程中工作者得到成长。 ⑶个案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①心理咨询特别注重专业技术的精深,个案工作更强调对人的尊重、接纳的价值理念和关怀的情怀; ?②心理咨询注重来访者问题的个人心理成因,个案工作更注重案主个人问题的社会成因; ?③心理咨询只限于咨询室内心理因素的探索与治疗,个案工作更强调运用资源; ?④心理咨询只强调个人问题,不关心其他社会、政治因素,个案工作更多了一些社会、政治责任。 ⑷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①个案工作秉承助人和服务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立足于教育和改造的理念; ?②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专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依赖于一种类似于师生或上下级的行政关系; ?③个案工作主要关注案主的心理层面,注重情绪及心理变化的需要,思想政

治工作更多关注工作对象的意识形态层面,注重政治态度的矫正。 2、个案工作的目标及应用领域 ⑴目标:以个别化的方式帮助案主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人的社会功能是指个人为完成自己人生任务而与社会环境发生的适应、改变、创造等互动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和效应。个人的社会功能取决于人生任务的需求与个人应付能力间的契合或平衡。 ?①人生任务:包括成长需要(满足个人成长的种种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生活任务(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角色职责); ?②应付能力:人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应掌握必要的完成人生任务的能力。 ⑵分层: ?①终极目标:挖掘生命潜能,趋向自我实现; ?②中期目标:恢复自助能力,选择适当生活; ?③具体目标:解决具体困难,排除情绪困扰。 ⑶目标对个案工作的意义: ?①为个案工作提供方向,引导个案工作过程; ?②便于对个案工作的进展及效果进行评估; ?③督促双方积极投入工作。 ⑷应用领域: ?①学校个案工作:在学校设置专业人员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及学校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而提供的个别化服务; ?②医疗个案工作:在医疗机构中开展的以病人及家属为服务对象的个案工作;?③矫治个案工作:在司法机构中开展的为犯罪青少年、服刑犯人、刑满释放人员、吸毒卖淫者等提供的个案工作; ?④家庭个案工作:对处于失衡状态的家庭提供帮助,使其解除困难、恢复平衡的个案工作; ?⑤儿童个案工作; ?⑥企业个案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v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小王是被父亲遗弃的流浪儿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待了两年后,小王被安排到技术中心接受技能培训。小王认为这是救助保护中心不管他了,因此焦虑不安,对去技校学习没有兴趣。针对小王目前的情况,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重点应是( )。31 A.联系技校老师为小王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B.引导小王要自立自强,将来好自力更生 C.处理小王曾经被亲人遗弃的内心冲突 D.动员周围的同龄伙伴来劝说小王 【答案】C 解析:介入行动应围绕着介入目标进行。题中小王产生焦虑的原因是认为救助保护中心不管他了,这是小王曾经被遗弃的经历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者介入的重点应是帮助小强处理曾被遗弃的内心冲突。 2.社会工作者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工作中,可承担的工作是( )。382 A.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B.管理传染病的传播源 C.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D.为易感人群实施预防接种 【答案】A 解析:根据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特点,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医疗服务人员对传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包括传染源管理、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具体包括:①协助管理传染源,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②切断传播途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③保护易感人群,协助进行预防接种。其中,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协助医疗服务人员进行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的工作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小张因患精神分裂症住进精神病院,经过两年的治疗后,医生建议小张出院进行社区康复,并将小张转介给精神病院的社会工作者小马。此时,小马应优先考虑( )。384 A.在小张居住的社区,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普及 B.介绍小张成为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孤老服务 C.为小张联系社区精神康复机构,衔接治疗和康复服务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汇报

解开枷锁,放飞梦想 ——个案工作案例报告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案主:阿辉 性别:男 年龄:14岁 (二)个案来源 案主在学校心理报纸上看过社工的介绍,主动到社工室寻找社工。 (三)背景资料 1.情绪状况。服务对象是一名初三学生,马上要面临中考,因为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的测验成绩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从而担心自己的中考成绩也不理想,经常会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出现。加上家庭成员给予其压力,时常会感到烦躁不安。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父亲早逝,家庭主要靠母亲来承担,抚养其姐弟三人上学,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服务对象姑丈对服务对象家庭较为关心,经常为其家庭提供意见甚至做决定,服务对象犯错误或者成绩不理想时会给予教育批评。母亲和姑丈对服务对象的期望较高,希望他能考入高中,成绩不理想时会责备服务对象。母亲因为平时较忙,丢失东西时会误会服务对象,以致服务对象和母亲发生争吵。服务对象两个姐姐均在上学,比较关心服务对象的成绩,成绩不理想时会批评,但是也会提供学习辅导。 3.人际关系。该服务对象性格偏内向,平时话语不多。在学校和同学的交流不多,和班级同学关系一般,平时班级里面关系较好的有两个,曾经因为和某一位同学产生误会,认为对方一直对他有意见。在家庭里面和母亲和姐姐的交流不多,最多集中在学习方面,服务对象的想法一般不会告知家庭成员,认为他们不支持,也不理解。 4.行为表现。该服务对象考试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状况,特别是试卷的前半部分不会做时,往往会带着紧张焦虑的心态考试,导致最后成绩更加不理想。

5.支援网络。该服务对象的母亲、姐姐以及姑丈等家庭支援网络;班级里的两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平时服务对象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基础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萨提亚的联合家庭治疗模式非常强调家庭的沟通,她认为,家庭沟通的形式其实反映了家庭成员各自的自尊程度,沟通的不良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是因为家庭成员自尊程度的偏低,由此导致沟通过程中心日偏离,也就是内心所想和行为所示的背离。 (二)问题分析 1.非理性认知 服务对象因为接受家庭观念的影响,认为中学毕业后不上高中就没有前途,平时的测验成绩代表中考的成绩,所以平时考试测验不理想时,往往会认定自己已经考不上高中,自己以后就没有前途,家人也不会原谅自己等一些负面情绪。这些非理性信念往往会加剧服务对象的焦虑和紧张,过分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社工在跟进服务对象时,需要消除服务对象的这种非理性信念,树立理性信念,正确的看待考试成绩。 2.家庭沟通不良 服务对象因为家庭的情况,一直按照家庭成员的规定生活,很少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在面对一些挫折时,服务对象从家庭中不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造成服务对象内心不愿意和家庭成员沟通,彼此之间的信任和距离拉大。社工在跟进过程中要增强服务对象的沟通技能,让其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好的和家庭成员沟通,从而消除家庭沟通的障碍,从家庭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3.自信心不足 服务对象本人和家庭都给予服务对象较高的期望,但是在现实中却不断经历现实的打击,在缺少支持的情况下,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在逐渐的下降,对学习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