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以来的产物,它不可避免地

反映了近八十年来西方社会的动荡变化;重大的历史事件、政治经济运动

以及文化、艺术思潮当然都在现代派文学中有直接间接的表现。反映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现代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

和国际法西斯主义、原子弹恐怖以及形形色色的哲学艺术思潮的作品,在

现代派的文学里并不罕见。但我认为这只是现代派与现代的其他流派的共

同之点,而不是现代派独有的、典型的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必然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作为观念形态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代西方人

的思想情绪,精神状况和生活经历,从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方面,展现了西方社会的面貌。西方现代派文学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

表现对象和方法,这就使得它在思想内容方面带着鲜明的朝代印记和不同

于传统文学的显著特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联的异化观

念和表现自我,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基本主题。

第一、危机意识。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所表现的对现代

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深切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意识可以表现为卡夫卡式的焦虑,“荒原”式的绝望,乔伊斯对人性的透彻解剖或贝克特的荒诞;它也

可以表现为德国表现主义者的大声疾呼或意大利未来主义者的对机械、暴

力的盲目崇拜。它可以因不满现状向后看,向往于过去的宗法社会或原始

力量,也可以向前看,发出启示录式的关于死而复生的预言。19世纪末,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充分暴露,战争给人们

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引起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文明的怀疑,而新的价值观念没有形成,人们陷入精神失落的境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

域弥漫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浓厚的悲观主义,一种世界末日行将到来的惶

恐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情绪在

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共同的主题。后期象征派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把

失去信仰的欧洲描绘成一切生命都已死亡消逝的荒原,在这冷漠肮脏的荒

原上只有行尸走肉般的男女在寻欢作乐。这种危机意识一直贯穿了现代派

文学发展的全过程,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的

各种流派,无不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表

现出一种失魂落魄,精神无所寄托的苦闷、痛苦和怅惘。现代派作家从社

会生活、个人灵魂深处等多种角度表现了西方文明没落的情景,同时也透

发出无可奈何的悲观绝望的情绪。

第二、异化观念。异化问题是西方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主题。法国评

论家多蒙纳说:“异化把全部现代文学吞没了。”异化是与危机意识紧密

相关的,二者是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马克思很早提出异化观念,他是指

资本主义劳动者和劳动的异化,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现代派文学表现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全面异化。人的实践活动及产物(包括物质财富,精神产物,社会体制等),本应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但反倒成了主宰人、束缚人的异己力量,人成了自己行动和行动产物的奴隶,这种情形就是异化。简言之,任何事物走向自己本质的反面就是异化。西方现代派文学所表现的主要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科学技术,人与自我这四种关系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四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通过众多的渠道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我们知道,西方资本主义由来已久,少说也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畸形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在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各种流派的文学里当然早有大量的、深刻的反映,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文学作品中的这种反映,从总体上讲,远不象现代派反映的那样全面、尖锐和严重。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说,现代派表现出从个人与社会相游离的角度全面地反对社会的倾向。人本来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本来是部分与整体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典型的现代派自居于社会的对立面,以局外人、流亡者、精神贵族或刑事犯的身分向西方中产阶级体面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观念、自由主义教育、商业文明、审美观和性道德等等——进行全面的攻击。这些攻击有些是与传统作家相同的,但由于现代派作家的思想局限和经常运用抽象的象征手法,他们所反对的往往不止是中产阶级社会中的某些目标,而是整个现代社会或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甚至“社会”这种组织形态本身。这种两重性就使得他们的攻击一方面具有揭露中产阶级社会的意义,一方面又隐含反对一切社会形式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所作《青年艺术家画像》中的主人公说:“流亡是我的美学,不管它的名字是社会、教会或祖国!”他们与传统作家相比,在反对社会这一方面确有很大不同。十八、十九世纪的作家一般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露批判某个具体社会的具体现象,如

专制政体,官僚统治,道德腐败等等,目标比较明确,而现代派则是从个人的角度,与社会游离的角度去作笼统的攻击,因此现代派的反社会倾向往往带有个人的、抽象的、无目的的、全面的特征。这种特点使现代派文学具有一定的揭露现实的作用,但又带有很大的破坏性。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派文学揭示出一幅极端冷漠、残酷、自我中心、人与人无法沟通思想感情的可怕图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让·保尔·萨特在《门关户闭》一剧中有一句名言:“别人就是(我的)地狱!”这可以看作现代派在这个问题上的宣言。十八、十九世纪的小说当然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尔虞我诈的人间关系,但它一般局限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之中,例如老板与工人、店主与雇员、资本家与资本家、坏人与好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斗争、欺诈、愚弄等等。现代派的特点则是从本体论哲学的角度对人性沟通作了彻底的否定。存在主义者认为个人存在的自我意识是宇宙和人生的中心,离开了它,宇宙和人生便没有意义;而意识必须具有对象,别人和你接近,势必要把你作为他的意识的对象,而你又必然要反抗他这种意图,要求他成为你的意识的对象。由此看来,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来说,只能是矛盾冲突的关系,而不能是息息相通的关系。这就从人性的本体论上否定了人间交往的可能性,不仅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阴暗可怕,而且全面地、彻底地取消了人类彼此了解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这当然是一种严重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歪曲,然而却是现代派作品中经常描写的主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派同样表现出全面否定的态度。美国批评家欧文在《文学艺术中的现代观念》一书中指出在现代派笔下,大自然消失了,它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自在物,而成为人的意识的象征。在热衷于描写“死的向往”的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看来,天空不过是一块尸布,地球不过是柴炭和灰烬的混合物,风景用自己的线条表明它只是一具巨大的尸体。从波德莱尔到王尔德这些现代派的先行人物齐口同声地说自然是丑的、恶的,只有人工(艺术)才是美的、善的。他们站在唯美主义的观点对自然进行攻击。对于人本性的非人化现象在现代派作品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卡夫卡的小说里人不过是个虫子;在狄兰·托马斯的诗里男人缺臂断腿,女人象风笛,有的只是一根燃烧着的蜡烛;法国的新小说家要以“物”来

取代人的地位;荒诞派剧作家酷爱把人贬低为动物。对于物质世界的敌对

态度也是从象征派到荒诞派共有的倾向。这些方面,现代派的态度和浪漫

主义者歌颂自然、肯定人的价值,现实主义者重视自然和物质世界的态度

是很不相同的。正是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在物质

畸形发达的状态下深受物质压迫因而仇视物质、丑化人性和自然界的精神

危机。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在现代心理学的影响下,更表现出

前所未有的特点。他们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意义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由于现代心理学认为自我的核心不是理性而是本能和潜意识,它变化多端,高深莫测,现代派作家力图在作品中表现人物意识的复杂变化。维吉尼亚·沃尔夫的著名小说《海浪》就涉及这个问题。书中一家六个兄弟姐妹

以独白的方式畅论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系列问题:自我是什么?这个自我和

那个自我之间的影响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里,自我是固定不变的吗?一个人死了以后自我又变成什么?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是

不少现代派作品的主题。当代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把荒诞派概括为“寻

找自我”的文学。在尤金·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不仅夫妇关

系不能得到确认,甚至本人的身分也无从明确。捷克现代派作家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描写现代人沦落为机器人,失去了人的本质,也就失去了

自我的悲剧。在人从属于物的情况下,人失去了本性,成为非人,成为对

自己、对别人说来都是异化了的分子。奥尼尔的名剧《毛猿》,更把自我

归属的问题看作人类永恒的命运问题。剧中的主人公轮船司炉工杨克是现

代人的象征,他在丧失了宗教信仰和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后,精神上处于悬

空状态。他不能前进,就企图后退,到动物园和毛猿结交,不料毛猿也不

认他,把他用力一抱使他受到重伤。此外,自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分裂倒

置也是现代派作品中常见的现象,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物理性与直觉、意识

与无意识、意志与本能的尖锐冲突,而现代派作家一般都是支持直觉、无

意识和本能这一边的。在对待自我的关系上,现代派作家的表现是过去任

何一种传统文学所少有的。

从我们的观点看来,无疑正是资本主义关系进一步恶化的腐蚀作用使

人类赖以生存的四种基本关系遭到如此严重的扭曲和脱节,造成如此严重

的畸形和变态。这种关系的全面异化反映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和精神的尖锐危机,具有很大的认识意义。以上则为我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思想特征的一些认识。

由《变形记》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由《变形记》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征 一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卡夫卡和《变形记》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与西方传统文学相对而言的一种具有特殊思想倾向和艺术方法的文学, 它标志着西方尤其是欧美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和表现技法上的突破和创新。现代派文学诞生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在发生发展过程中, 包括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在内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均对其影响颇深。作为一个异常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现代派文学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存在主义、“意识流”、“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等,都可归属在旗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 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法包括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戏剧性叙述法、时空蒙太奇、内省独白、自由诗体、意识流、梦幻与荒诞手法等多种艺术手法, 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做诸多大胆的增强与超越。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堪称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当代第一人。《变形记》是其代表作品。若想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反复阅读《变形记》开始。 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名篇,《变形记》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它是卡夫卡作品中最早被译介给中文读者的也最为中文读者接受和推崇,当然对之进行的分析和评论也为数最多。而给人印象最深地莫过于小说震撼性的开场: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大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 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 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 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变形记》讲述的便是在这个巨大灾难降临后直至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孤独中死去的悲喜剧。荒诞、虚妄的剧情, 细腻真实的描写,使这篇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的异化现象。格里高尔的离去,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脆弱、勉强和虚假的社会中存在的人们来说, 提出了“人们是否活着,还是已经死去”的问题。作品本身的特质, 对于试图解读它的人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可能性,而对于《变形记》深厚无尽的主旨,几十年来众说纷纭, 研究的热情从未熄灭, 当然这并不是本文的着眼所在。 二《变形记》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历史特征卡夫卡研究者们历来将卡夫卡视为具有高度原创精神的作家, 但任何创造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即使对于像卡夫卡这样能够通过巧妙艺术构思和独步文坛的框架结构达到形式和内容都突破前人水平的文学大师来说, 拓展自己的文学天空 也必须走借鉴甚至“模仿”这样一条文学传统道路。 通过对《变形记》的个案考察,我们可以分析出卡夫卡受19 世纪初期德国浪漫主义和19世纪中后期俄国、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影响颇深。从霍夫曼、狄更斯、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那里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题1+答案word版本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乔伊斯的作品是()。 A、《喧哗与骚动》 B、《都柏林人》 C、《死者》 D、《尤利西斯》 2、乔伊斯带自传性的作品是()。 A、《都柏林人》 B、《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C、《尤利西斯》 D、《芬妮根们的守灵》 3、加缪写了一场瘟疫的作品是()。 A、《局外人》 B、《鼠疫》 C、《西绪弗的神话》 D、《正义者》 4、()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 A、尤奈斯库 B、贝克特 C、品钦 D、阿达莫夫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加缪的是()。 A、《鼠疫》 B、《局外人》 C、《西绪弗的神话》 D、《禁闭》 6、下面不属于萨特的作品是()。 A、《局外人》 B、《恶心》 C、《苍蝇》 D、《自由之路》 7、下面萨特作品中()属于文学作品。 A、《想象》 B、《墙》 C、《存在与虚无》 D、《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8、下面萨特作品中()属于小说。 A、《死无葬身之地》 B、《禁闭》 C、《恶心》 D、《苍蝇》 9、下面不属于贝克特的作品是()。 A、《等待戈多》 B、《剧终》 C、《啊!美好的日子》 D、《秃头歌女》 10、下面不属于贝克特的作品有()。 A、《局外人》 B、《出了毛病》 C、《最后一幕》 D、《第二十二条军规》 二、名词解释 1、后期象征主义: 出现于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性文学潮流,20年代达到高潮,40年代接近尾声,其创作手法延续到后来的各种写作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有瓦雷里、叶芝、艾略特等。 2、表现主义文学: 出现于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流派,它涉及绘画、音乐、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该流派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内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注重抽象化、变形,在戏剧中运用面具,注重时空的真幻错杂,使用象征和荒诞的手法。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等。 3、“境遇剧”: 萨特对自己戏剧的称谓。其剧作不按传统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给人物提供一定的环境,强调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这种剧实际上是在演绎萨特自己的“存在先于本质”、“他人即地狱”、“自由哲学”等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这些剧曾在上演时造成轰动效应。

浅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滥觞及发展论文

浅析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滥觞及发展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2班 姓名:马月 教学号:13150212 2016.04.20

目录 摘要 (2) 绪论 (3) 正文 (4) 反观和总结 (8)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作品选》第二版郑克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外获奖作家作品赏析》董小华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黄岚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5、《英美文学研究论丛》李维屏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摘要: 西方文学发展史是灿烂夺目、精彩迭出的,它给人类文明带来过无数惊喜,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过许多次冲击,细细考究它整个的发展乃至流传过程,我们会惊异于它所包含的多种风格各异、内容震撼的文学流派,这也正是西方文学的一大特点。既然在世界文坛上拥有无限的影响力和广阔的影响范围,那么它一定有着非常独特而精妙的地方。暂且不说其他的流派如何,我们先来看看距离我们较近的时期里一个饱受争议的流派——现代派,它曾掀起一股狂潮,又消匿于无声,那么它的真正面目到底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西方文学、现代派、文学流派

绪论: 所谓现代派,也可以称之为现代主义,是在西方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也极具代表性的派别。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兴起了一股以反传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革命,这场默默无声的革命遍及许多领域,音乐、绘画、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皆有所震动和反应。现代派并不是大众所认知的单一流派,而是一个总称,它囊括了很多文学上反传统的流派。那么,这股势头强劲的文艺思潮是如何产生的呢?到底是应运而生还是突如其来呢?它又是如何沿自己的轨迹发展下去的呢? 研究方法:文献阅读、信息搜集、分析综合、历史比较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优质)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 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 成,其中,“( A)”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 B.诗体D.诗评 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西方现代文学流派

一、象征主义文学 二、表现主义文学 三、存在主义文学 四、意识流小说 五、新小说派 六、荒诞派 七、魔幻现实主义 八、黑色幽默 九、超现实主义 十、后现实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爱伦·坡是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托马斯·艾略特和《荒原》 艾略特,生于美国,一战后入英国籍。因为“对当代诗歌做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荒原》被西方评论家看成是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作品以西方现代社会为中心,把神话的人类学的、基督教的和东方宗教的意象结合在一起,用诗的方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用象征和暗示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西方现代世界的腐朽没落和人类的精神空虚。 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独特的象征结构,发展了象征派诗歌的艺术技巧。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从而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 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发动并掀起了一个新的艺术狂飙——表现主义运动。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作品与作家 现代派小说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进入我国。我国的许多作家相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批年轻诗人形成了我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派。当我置身于中文专业时,对现代主义文学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最初接触的现代派小说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大学期间简单的读过几本现代派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卡夫卡的《审判》、《城堡》、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对现代派小说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做了如下整理。 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小说等文学派别,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西方的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病,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表现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不满情绪。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当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在经历了许多毁灭性的灾难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同时,在新的社会结构体中,人的生活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异化程度则加深,战争破坏了人的生存稳定感,生发了人对于生命的漂泊和艰难意识。现实矛盾重重交织,人自身的困顿和焦灼不禁显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审美原则和审美需求,配合这样的时代精神,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使理想型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的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反对模仿、再现主义,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放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它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现实,而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对现代主义的作家来说,小说的兴趣中心是要揭示新的“心理材料”,或称心理要素。现代主义作家不重视现实的整体性,而强调它的碎裂,把微观世界绝对化,认为文学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的心理要素,把文学归结为自我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们在艺术技巧上有许多重要的开拓,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作品中大量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表现手段,突出了虚幻性和假定性。作家常常普遍运用非常态的、变形的艺术假定性手段,并采用奇特的比喻、极度的夸张,使对象象征化,使作品表现超感觉的激情和难以捉摸的内在现实。下面简单的介绍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一、后期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它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过分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它跳出了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的与时代的总体精神。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代表作家及作品: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一、全球化与中国文学:陷于策略对全球化”冲击做出回应的讨论会,在2001年举办了很多次,几乎涉及到文学研究的各个学科。2001年8月11-14日,曾经中断十多年的中美比较文学双边理论对话,在清华大学恢复。理论对话的总主题是比较文学的全球化:走向新的千年” 2001年4月23-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室、《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扬州大学举办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讨论会。2001年10月10-13日,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和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研讨会。与会学者对新理性精神”的提出,前提即在于全球化潮流下,如何坚持中国立场'并发 出中国声音古典文学领域的研究者们,也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与新世纪文学理念”的研讨会,着重探讨古代文学如何致力于当代文化的建构”。

各学科重要学者对全球化"讨论的纷纷参与,将全球化”讨论引向了深入。此前曾有过的简单二分法一嗖么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意识形态演变”从而抵制,要么认为是自由民主来临从而全面欢迎一祀被超越,对待全球化”的理性沉潜,成为2001年全球化”的主流态度。 2001年的文学研究界,首先理性地承认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为身边的事实。学者只能以积极的姿态,来进行甄别和判断。 目前,学界对全球化”概念有着不同的见解。大多数人仍然笼统地把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 文学的全球化”混为一谈,在概念使用上显得不够准确和明晰。针对这种现象,王一川提出了 全球化”与全球性”的概念区别。他用全球化”来专门指代经济状况”,而把全球性”用来 扌描述在文化领域出现的全球各国之间相互参照、冲突、激励或共生等状况,主要涉及多种彼此不同的民族之间在宇宙观、道德、心理、社会、语言、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以美国诗人E?庞德为代表的人认为,中世纪以后五、六百年的文学都可称为现代派。 美国批评家爱德蒙?威尔逊在其名著《阿尔克塞尔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起点。 美国批评家西利尔?康诺利等人认为1880年应作为现代派的起点。 《现代传统》的编者、研究乔伊斯和叶芝的专家理?艾尔巴和查?费德尔逊则认为现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为合理。 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专家大都支持丹麦著名批评家勃兰克斯的观点,认为1890年才是现代主义的真正开始。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袁可嘉先生说:“我觉得还是选择一个对它们说来是折中的时间——1890年作为现代派文学的上限为好。” 然而,我们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开始时间应该是1857年,即第一个比较典型的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恶之花》问世的那一年。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一、《恶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冲破传统的诗歌艺术、开创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兴起、现代派文学的正式出现。二、《恶之花》是后来一百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现代派文学流派和著作的总根源,在大多数现代派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和痕迹。三、《恶之花》具有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在题材上,现代派文学企图挖掘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恶之花》第一次实行了笔触的大转移,深入到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同时还把社会之恶和人性之恶作为艺术美的对象来描写;在艺术技巧上,现代派广泛运用暗示、象征、烘托、对比、意象等手法,以发掘人物内心的奥秘,而这正是《恶之花》的主要艺术特征,诗人波德莱尔发展了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史登堡的“对应论”,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办公世界能互相感应、契合。诗人可以运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正是这种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来表现的方法,后来就成为象征派诗歌以及整个现代派文学的基本方法。四、继波德莱尔《恶之花》之后,在1890年以前出现了魏尔伦的《诗的艺术》(1884)、兰波的《醉舟》(1871)、玛拉美的《牧神的午后》(1876)等著名的象征主义诗篇,而且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前期象征主义流派。1898年以前,这几位诗人相继过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征主义的末端,而不是开始。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征主义兴衰的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40年的历史,是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总源。把现代派文学史的上限划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现代派文学的下限是什么时候? 中外不少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派文学到1970年左右就结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划在1970年。对此,我们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法国的存在主义直到1980年萨特离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萨特离世后,它在美国尚有余波,更何况,它已渗透到在欧洲、美洲、拉美洲出现的许多现代派文学里。新小说派领袖罗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创作和宣传他的观点,而且因为另一位新小说派大师克洛德?西蒙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法国再次出现了“新小说派热”。吸收了欧美各现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现代派文学,如魔幻现实主义等正方兴未艾。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如此说来,现代派文学虽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盛行,但仍有着强烈的余波。而且是不是会出现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还是个未知数。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中西方现代文学研究调查

中西方现代文学研究调查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方”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而国内学界在重视西方理论译介的同时,也着手进行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翻译。作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王德威教授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1)中详尽耙梳了西方学界自1950年代以来,由旅美的夏志清和捷克的普实克两位教授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这些研究涵盖了从晚清到19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各个历史阶段,涉及晚清小说、鸳鸯蝴蝶派、左翼文学等诸多文学群体和文学流派,对鲁迅、茅盾、丁玲、老舍、莫言、余华、王小波等重要作家做了详尽的个案研究,并且将文学研究的领域拓展至电影、流行歌曲、美术作品、大众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一方面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复多姿,另一方面则是经由文学与文化研究讨论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和“西学热”后着力倡导“重写文学史”,这一工作迄今尚在继续。无论是批判以社会主义文学标准评价现代文学的“左”的倾向,还是建构以鲁迅为代表、以五四启蒙为主导的评判模式,甚至于自由主义与新左派在文学领域的争论都可以看做是在“重写文学史”的背景中,各种文学史观的对立

冲突抑或协商共存。文学史观的变化体现在对作家作品的重读中,也体现在对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重新审视上,比如“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和“重返八十年代”(2)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还体现在当代学者的理论建构中,比如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在写作”、“民间意识”等试图创新文学史论述的概念的提出。另外包括对作协制度、出版发行、评奖机制等文学制度和文学生产过程的研究,也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疆域。当然,这些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叩问的也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随着海外与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3),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日益显现出对话和交流的巨大空间。当然,从宏观上对中西学者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把握有着诸多困难,因此,本文拟选择双方研究所涉及的性别、历史建构和中国经验三个话题展开论述,力图呈现研究中的差异和互补,促进学术交流。 一自Feminism在西方理论界兴起以来,“性别”成为一个始终受学者重视的理论视角被广泛应用。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中,“性别”常常成为考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中介或者切入点。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颇具代表性。她借助女性主义理论边缘性、否定性和反异化的立场来质疑或曰挑战“西方”的阅读成规和中国文学界某种根深蒂固的诠释方式。在周蕾的研究中,性别是呈现“权力关系”的主要方式,因此“‘女性’作为形式分析的方式,不只是处理性别,也处理涉及文化解读的富含权力意味的阶层化与边缘化过程。尤其就后者而言,‘女性’能够显现出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根深蒂固的问题”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案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西方现代派文学》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卡夫卡是()世纪()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A、20,现代主义 B、20,现实主义 C、19,浪漫主义 D、20,自然主义 2、下列不属于卡夫卡“孤独三部曲”的作品是()。 A、《美国》 B、《地洞》 C、《诉讼》 D、《城堡》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卡夫卡的是()。 A、《变形记》 B、《地洞》 C、《尤利西斯》 D、《饥饿艺术家》 4、下列不属于艾略特作品的有()。 A、《空心人》 B、《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C、《四个四重奏》 D、《海滨墓园》 5、“世界就是这样告终/还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出自艾略特的 ()。 A、《荒原》 B、《四个四重奏》 C、《灰星期三》 D、《空心人》 6、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尤奈斯库的是()。 A、《秃头歌女》 B、《椅子》 C、《等待戈多》 D、《犀牛》 7、()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 A、西蒙 B、罗布——格里耶 C、布托尔 D、萨洛特 8、下列不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是()。 A、西蒙 B、海勒 C、萨洛特 D、罗布——格里耶 9、下列不属于艾黑色幽默作家的是()。 A、海勒 B、冯尼洛特 C、布托尔 D、品钦 10、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创作流派是()。 A、表现主义 B、黑色幽默 C、荒诞派戏剧 D、魔幻现实主义 二、名词解释 1、达达主义: 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期间产生于瑞士。1915年,一群罗马尼亚、法国、德国的艺术家来中立国瑞士避难,他们在苏黎世的咖啡馆相遇,形成一个以来自罗马尼亚的法国诗人斯当·查拉为首的艺术小集体,他们要组建一个有不同艺术家参加的团体。1916年2月在这个团体的第一次集会上,查拉把一把刀子随手插入德法字典,然后把刀尖所指的那词“达达”拿来作为他们这个团体的名称。它纯粹是出于偶然,没有任何意义。达达主义的成员陆续出版了一些小册子、着作,举办画展,并创办《达达》杂志。1918年,查拉起草的《宣言》发表后,又发表了几个宣言。他们为达达下了如下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嚎叫,这是各种束缚力量、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他们还宣称:“达达自己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要……达达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是……”1919年,查拉来到巴黎,于次年组织了法国的达达主义团体,参加者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在巴黎造成了很大影响。 2、意识流小说: 于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影响遍及各个流派。它一般着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为主要特

文学创作的四大特性

“过去总结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真实性、现实性、文学性。其实还应该加上一个思想性。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就注重思想性,追求独特的感觉认识和独特的发现、深刻的见解。”1月8日,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杨黎光报告文学《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发言中如是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介绍,《大国商帮》以粤商为蓝本,以国际国内商业发展史为背景,以商人、商业和国家命运为思辨维度,追寻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轨迹。作品以一地之商帮来探讨宏大的主题,见出作者的抱负和“野心”。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说,杨黎光以往的报告文学创作,选材往往是一个人物或者是一个事件,都比较小巧,可以说都是用脚走出来的。但后来,“画风”大变,从内容到选材越来越沉重,时空的跨度越来越大,不仅是用脚走出来的,而且有着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传统的报告文学就是写人记事,而杨黎光的创作实践对这个传统构成了“冒犯”,因为“他写商帮的历史,融入了个人的思想发现和大量的观点阐发”。“薄薄的一张信纸,寥寥27个字。”这是杨黎光报告文学代表作《没有家园的灵魂》的开篇。到了《大国商帮》,正文第一句是:“今天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了海洋的力量。”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这多少表明,杨黎光开始致力于去模式化写作,是一个新的开辟。杨黎光表示,这部《大国商帮》和他之前完成的《中山路》《横琴》,构成他长篇思辨体报告文学三部曲,创作的初衷是“追寻中国的现代化脚印”。 在李炳银看来,杨黎光的报告文学创作,有自己的风格,他本人在作品中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是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写作追求思想的强度和深入的程度,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在商言商”,而是有着思想的“核”,具有史志品格。 在他看来,传统报告文学观念过度强调文学性,要有精彩饱满的故事,这是不妥当的。如果报告文学光有文学性,而缺乏思想性,那可能就产生不了灵魂的震撼力。好的报告文学作家,都要经历一番人生风雨和社会沉浮,落笔才有思想洞察力,才有社会见识。这也是为何一般来说年轻人写不好报告文学的重要原因。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认为,现在不少报告文学作家也注重思想性。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对材料进行简单的拼贴式组合,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有气势,对思想的阐释也就那么一点点。而杨黎光的写作,善于抓住一个观察对象,力求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在这个基础上,他以思想为“钻头”,对所书写的对象不断地钻探,不断地挖掘材料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他的这部《大国商帮》,就是一种‘钻探式写作’,是总结中国经验的一部有创见、有分量的文学作品”。 《大国商帮》跨越了史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这是部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关于中国商业文化的书,彰显了中国传统商业精神,不能仅仅用文学价值来衡量,也值得向企业家推荐。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话,‘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作品的‘高’和‘长’,不仅依赖作家的思想积累,也依赖长时间的心血和汗水的积淀,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使命和文学使命。”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舫说。 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看来,杨黎光的创作,让自己意识到,“作家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力求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教化和推动作用”。

《文学写作》试卷(三)含答案

《文学写作》试卷(三) (考试时间:120分钟) 系专业班姓名学号总分 一、名语解释。 1、散文诗 2、意象 3、环境 4、叙事人称 5、立意 6、再现性意象

7、评判型文学评论 8、随笔体 9、临屏书写 10、痞子蔡 二、单项选择题。 1、诗歌写作创造的是偏重于表现的()。 A .写实性形象 B .概括性形象 C .虚构性形象 D.逼真性形象 2、散文的语言是()。 A.精美的概括与变形 B.细密的叙述与描绘 C.平实的描述与说明 D.用人物自身的语言来展 3、体验是()的生命的感悟。 A.不可重复 B.可重复 C.可叠加 D.不可叠加 4、()是文学的唯一表达手段,也是建构文学形象的重要元素。 A.语词 B.体裁 C.图像 D.结构 5、文学文本的形成不仅是文学写作活动的结束,同时也是文学()活动的开始。 A.销售 B.出版 C.接受 D.印刷 6、《边城》是哪位作家的作品。() A.田汉 B.沈从文 C.老舍 D.鲁迅 7、诗人艾青曾指出:“()是诗的受孕。” A .灵感 B .想像 C .幻想 D .感觉

8、诗歌最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于它的()。 A .寓言性 B .叙事性 C .哲理性 D .抒情性 9、小说的“三要素”中除了情节与环境之外,还有()。 A.人物 B. 线索 C. 结构 D. 节奏 10、叙事人称中,写作界争议很大的是()人称。 A.第一 B.第三 C.第二 D. 第四 11、运用特殊的电视艺术手段和屏幕造型手法来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传递作者情感、思维信息的散文文本,叫()。 A .网络散文 B .电视散文 C .广播散文 D .记叙散文 12、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叫做()。 A .环境 B .物境 C .意象 D . 意境 13、将文学评论分为论文体、短论体、札记体、随笔体、书信体、序跋体、评点体、诗歌 体、对话体、笔谈体等,划分的依据是()。 A.评论对象 B.评论形态 C.评论性质 D.评论的功用 14、评论对象不限于作品,常常联系作者、社会、历史、文化等问题对其进行具体、充分 的解析与发掘,并从由此及彼的联系出发做理论的概括和规律的归纳,以求准确地把握对象的本质。这类评论属于()。 A.赏析型 B.阐释型 C.评判型 D.辩驳型 15、全球第一家中文电子网刊是()。 A.《榕树下》 B.《红袖添香》 C.《界限》 D.《华夏文摘》 16、网络文学主要媒介是()。 A.电信 B.传真 C.互联网 D.纸刊 三、多项选择题。 1、文学分类“三分法”是指()。 A.叙事文学 B.小说 C.影视文学 D.抒情文学 E.戏剧文学 2、文学分类的“二分法”是指()。 A.散文 B.诗歌 C.戏剧文学 D.韵文 E.骈文 3、艺术形象是()审美物象。 A.有形的 B.无形的 C.生动可感的 D.高度抽象的 E.鲜明的 F.注满主体生命激情的 4、文学写作的发生阶段即原象的()的过程。 A.加工 B.感觉 C.发现 D.抽象 E.摄取 5、文学文本的基本审美要素包括()等等。 A.情感要素 B.语言要素 C.心理要素 D.结构要素 6、文本结构不仅要注意整体布局和架构,而且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的()。

《西方现代派文学》考试大纲

《西方现代派文学》考试大纲 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办公室编 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编 2008年7月版 Ⅰ、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西方现代派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选修课。 本课程以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发展为基本线索,着重研究欧美各国现代派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和主要作家作品。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现代派文学总体的理论探讨,如现代性、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的问题,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异同问题等等;二是一些主要流派如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派文学的缘起、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三是一些代表性作家的主要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性、形象性和理论性并重。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自学考试者系统地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的流派的特点,把握重点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精要之处,进而探索西方现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藉此扩大自学考试者的文学视野,提高学员的文学素养,培养学员鉴赏和分析西方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适当参考现代西方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模式,来阅读、分析、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作品,进而了解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的流派的特点,对重点作家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析和合理的阐释。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延续,是对《外国文学史》中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内容的拓宽和加深。本课程也是学习《西方文论选读》课程的基础之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概论部分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现代性,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内容

现代基础写作的特征

现代基础写作的特征 一、社会性与个体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之所以从事写作活动,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从总体上说,写作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行为,因此,写作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展开的;同时,写作活动又受作者自己的认识、意志、情感支配,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个人心理体验的一种活动,是个人头脑加工,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写作活动的全过程,总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是一种个体化的劳动,即使社会、他人给予的促进、影响,都必须通过个体的“我”加以消化,尔后才能实现。臧克家也说:“有了表现能力,缺乏个人的特点也还不够。”乍看起来,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对矛盾,而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即使像日记这样极具隐私意味的个人化写作也不能不显示出社会生活的痕迹。反过来,社会又是个体的人的集合,即使像公文这样最富有集体意志的写作,也必须经过个人的整合。一般来说,文学重个性,应用文重共性,但对普通的写作行为来说,则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那么,社会性与个体性又是如何统一的呢? 是以主体的“人格意识”来统一的。 写作主体是一个精妙的精神产品的“加工厂”,外来的信息经过写作主体的处理,获得了创造性的转化。转化的内在机制是在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这一指挥中心的驱导下运作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

波特在《人格的模式与成长》中给人格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个人内在心理结构的统一体,是决定个人独特行为与思想的心理动力系统。按照这一阐释,人格是行为的内动力,那么,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就应该是写作行为的核心动力。而在“人格意识”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人的“主导性倾向”,这是影响人的一生的重大倾向,又称为显著性特质、支配性情操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英国人类学家弗思说过:“行为都是理想得思想过程。” 理想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如果一个人在理想和信念,尽管他长大后会看到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他会因此而分裂,会痛苦和怀疑,但他绝对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因为他有一个“精神的底子”。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里不能没有这种“精神的底子”,有了它,写作主体就不会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就会点燃自己的理想之灯,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亮色。写作主体的责任心和良心,就在于重建人的“价值信仰体系”。“价值信仰体系”与文坛上常说的“人文精神”属于同一理论内核,虽然“人文精神”在中国有没有它的源头,在西方国家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尚无定论,但大家对“人文精神”是“以人的信念为核心的文化精神”这一主要意义指向却“所见略同”。人的理想、信念,意味着人对自身的终结关怀,而人文精神恰恰体现的是这一“终结关怀”。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理想在写作主体的人格意识中起决定作用。第二,理想关注着“应然”(世界应当怎样)的设定,它总是和人的价值、信仰紧密相连。它是写作主体的“人格之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