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政经

马政经

马政经
马政经

序章

1:马政经产生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3.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4.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5.马政经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面。

(1)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惊喜形态的本质区别。

(2)经济体制: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

第一章

16.经济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相同的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相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

经济体制来实现。

2.市场经济: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3.自然经济:

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

4.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和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

物质基础:社会化生产。

5.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

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6.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7.个别劳动时间:

生产同一种商品,有许多个别生产者。每个生产者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所

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10.货币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职能。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基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1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具体是通过价格的运动来表现的,是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14.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优胜劣汰的机制。

15.P56:

1:经济体制,关系

2:自然经济的基本矛盾;通过交换来解决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

第二章

1.简单商品流通公式:G—W—G

资本流通公式:W—G—W

2:资本的本质:能带来价值的价值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4.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的劳动过程

能够创造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

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价值的源泉。

5.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7.剩余价值率公式:m’= m/v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9.再生产按规模分类:

简单再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

10.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1.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

12.个别资本的增大的实现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规模的一种形式。

资本集中: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13.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

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14.利润率公式:p’= m / (c+v)

15.利润率高低的因素:

(1)剩余价值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不变资本的节省

(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16.价值如何转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

*17。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浮动,但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

的表现形式变化。

18.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19.资本主义地租的分类:

(1)级差地租: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缴纳的地租。

级差地租I: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

级差地租II: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

(2)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组种劣等土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20.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1.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

(1)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2)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

(3)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

22.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不同:

竞争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实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而是适应了垄断资本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利润的需要

(1)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

(2)实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的融合,但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反却加速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进程和规模(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

24.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无论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怎样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调整,无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都不可能消除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三章

1.资本循环:

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要经过的三个阶段:(同资本循环)

3.(手绘图)

4.周转时间:

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历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

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的构成:(1)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

6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相关,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7.资本周转速度:通常是指整个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8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来自的两个方面:

(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9.加快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大影响:

(1)节省预付资本

(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3)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10.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1.P94~95公式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一种相对过剩。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

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13.平均利润率的二重化:垄断部门之间和非垄断部门之间分别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

14.非价格竞争:指运用价格之外的多种手段进行的竞争。

促销竞争,产品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市场外竞争。

15.金融资本:在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并混合成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资本。

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即使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统治的主要手段:参与制。

1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社会经济生活,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

支配的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三种基本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7.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实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实现的。

18.资本输出: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

19.跨国公司: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重要形式。

第四、五章

1.书P120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或者说,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载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两个不动摇: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个统一: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各种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3)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4)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6.P141倒数第一段

7.计划和市场的调节

计划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反映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准确认识的基础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调节的自发作用,是经济活动内在机制的作用过程。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并使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者的长处,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8.公司制企业比较彻底地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1)出资人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企业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特点:

(1)通过特定的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2)似的是有限责任制度,投资者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3)通过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9.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使国有企业具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特征

10.市场的含义:

(1)市场是交换的场所

(2)市场是交换关系

(3)市场是调节机制

市场的功能:聚集、扩散

市场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活动

11.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从价格形成的角度讲,其基本内容包括:

企业自主定价,市场形成价格。

12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的客观性:

(1)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

(3)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2)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3.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最主要的是经济手段,包括:财税,利率,汇率,价格等

14.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实现的,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全社会的基本解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提供基本福利和分散意外灾害风险的保障体系。

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最主要的是社会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一般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构成

第六章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2.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

(1)市场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2)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

(3)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

3.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的形式: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2)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3)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过渡性,依附性,不平衡。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积极:

(1)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中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在促进研究开发、开展技术竞争的过程中促使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积极争夺制高点

(3)在协调各国之间经贸政策的过程中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

消极: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

(2)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增大

6.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1)变革现有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2)确保发展中国家能够有效地控制本国的资源。

(3)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地,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

基本特征:

平等互利,相互依赖。

7.新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

8.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获得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2)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9.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

10,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挑战

(1)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产业与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存度

(2)引进和利用外资与国内的经济结构调整

(3)经济全球化的新的贸易格局与提高加工贸易的经济利益

11.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主要表现:

(1)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对外贸易

(2)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12.“走出去”战略

是指到境外去投资办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

(1)鼓励和支持比较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2)鼓励和支持比较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对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影响:

以在境外办厂为龙头全方位带动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创造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主动态势,可以更好地促进“引进来”,更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

13对外开放中的三个重要关系:

(1)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经济利益的关系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3)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

14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国际分工

1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同:见P184

15.书P217

(1)P183 P187

(2)P195:积极三方面,消极两方面

(3)P191 :有利于资本主义

P19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方法:妥协和协调

P198~P199:新殖民主义

(4)P198:不带政治兼并的经济兼并

(5)P206:利用两个市场的主要表现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七讲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社会总资本经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运动所生产的以物质资料形式所表现的全部成果。 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即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 第二部类(Ⅱ)即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 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卖方市场:是指供给小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上涨趋势,卖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买方市场:是指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市场。 第八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变 经济制度: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的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雇佣劳动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剥削制度,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具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实现的。 自由竞争:商品生产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 垄断: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若干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的状况。 金融资本: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金融寡头:指掌握着大量金融资本、操纵国家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的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 再生产周期:再生产周期就是社会总资本包括每个单个资本能够逐轮循环,稳步增长,不会发生波动。循环一轮就是一个周期。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第九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全民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就是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群众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制。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名词解释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和收益的 经济关系。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的不同结合方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指标。 2,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包括服务),商品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是一种劳动产品,能满 足人民的某种需要;必须用来交换。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 和价值。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使用价值是构 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和物的关 系,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领域就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 互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5,价值:生产商品的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或者说物化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 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

最本质因素。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 属性,是劳动的永恒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 值的源泉。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 中只能在量上发挥作用。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 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8,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所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 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 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9,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最显著的特点是, 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商品经济是作为自 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 发达商品经济的过程。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满足两个基 本条件:社会分工和排他性占有关系的出现。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

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自发产生的。 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是货币重量单位,是用来衡量货币金属本身的量的,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 商品的价值:由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简述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答:1、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同单位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流通规律的公式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全—赊+到期—抵消)/(同单位平均速度) 4、纸币特有的流通规律是,它的发行量要适应由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需要量。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引起的纸币贬值,这种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二、价值规律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答: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来进行。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三、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处在一种统一与矛盾的关系之中。其统一性是指商品的两个因素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一方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也必须承担价值,才能成为商品。其矛盾性是在于商品的两个因素相互排斥、对立。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商品,并不是为了直接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从而关心使用价值。同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取得价值,就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出去,即两者分离,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只有完成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也才成为社会使用价值,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得到解决。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2、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使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从而降低每一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但是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减少,因此商品依然可以按照原来的价值量进行出售。 剩余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的差额。 不变资本:资本家投在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的资本。 可变资本: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 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 外剩余价值。 一、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 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再流通中产 生? 答:G-W-G’。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值和等价交换的矛盾,或者说,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而矛盾。 在流通中,如果等价交换,必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如果不等价交换,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是买者和卖者,他加价卖出东西,同时也会买进别人加价卖出的东西。即使是市场上总有一些人可以低买贵卖,他赚得的钱正是别人失去的。交换的结果,只是原来的价值量重新分配,从整体上看,并无增加。 而如果离开流通领域,商品所有者就只能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即商品的价值是由他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但他的一份劳动只能形成一份价值,不能在形成一份价值的同时,又形成另一份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二、为什么说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 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怎样掩盖资本主义的生 产关系? 答:实际上,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无法出卖。因此,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是因为:第一,

马政经试题9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A卷 课程代码:05103 课时:48课时 课程名称:马政经原理适应对象:本科经济学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全部依次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生产资料是指(B )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2.下列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正确理解是 ( A ) A.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 B.一种商品只能有一种使用价值 C.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是商品 D.商品可以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 3.马克思说:“我们不可能从对小麦的品尝中,来判定它是由封建社会的农奴生产的,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劳动者生产的。”这句话表明(B ) A.使用价值是商品和产品的共同有属性,它体现人类社会共同的经济关系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与价值共同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D.使用价值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 D )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5.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值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 C ) A.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6.通货膨胀是由于( B ) A.货币供应量大大少于货币需求量 B.货币供应量显著多于货币需求量

马政经复习要点

2012复习大纲 一、马哲 1.唯物论 两个核心:物质、意识 两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 2.辩证法 两个核心: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主要知识点: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事物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认识论 三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三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主要知识点: (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4)真理及其客观性;相对性与绝对性;

(5)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6)真理与价值; 4.历史观 两个核心:社会、人 两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 ◎主要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生产方式及作用 (3)两大社会规律 (4)社会基本矛盾; (5)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政经 1.劳动价值论 ◎主要知识点: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3)商品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4)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 2.剩余价值论 ◎主要知识点: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3.资本论 ◎主要知识点: (1)资本有机构成;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字自然的界的能力。关系: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内容:生产力包含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特点:是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各种 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它与生产力共同构成生 产方式,是所有制的基础。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 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可再具体解释一下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的含义)其中所有是所有制 关系的基础。 .所有权:()定义: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的占有某物, 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指人们占有某物并依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 系。()特点: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 着许多派生的权利。()与所有制关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 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产权:()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内容:包括所有权及其 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基本特征: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产权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转让性和收益性。 .产权制度:()定义: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关系: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运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 济的约束关系。()特征: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 型特征。 .生产方式:()定义: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称为生产方式。()内容: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物质方式;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方式,它表示人类社会发 展在一定阶段上的盛会性质。 .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他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体现为所有制和分配 方式,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层面。经济制度有稳定性。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使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属于经济运行层面。具有补稳定性,以及相对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抽象劳动() B.交换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2.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 ) B.商品的供求关系 ( ) C.纸币发行量( ) D货币商品价值 ( ) 3.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 ) B.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D.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4.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 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 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 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公共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削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C.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7.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A.银行垄断资本购买工业资本的股票() B.工业资本购买垄断大银行的股票() C.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生产而形成的资本( ) 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 8.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 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 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0.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1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12、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部分的交换关系是: A.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 B.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三个实体性要素。 2.生产资料: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 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 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4.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它包括三方面:生产 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5.经济规律 : 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简答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们 既矛盾又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它想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 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和发展的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3.经济规律的分布: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 律;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大量、最简单的经济细胞。 2.价值 : 是指凝结在劳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 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3.商品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价 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4.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6.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8.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9.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