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郭沫若的评价

对郭沫若的评价

对郭沫若的评价
对郭沫若的评价

对郭沫若的评价

有句话说得好,“谁都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论别人”!

网上对郭沫若的评价也是参差不齐,有比较平和的评价,也有尽是讽刺和谩骂的。对郭沫若的“两极评价”是对郭沫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分歧,原因可能在于面对一个这样身份不断变换、思想不断变换的形象多面体,评价者只能看到有限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就使得对郭沫若的评价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从众多评论中可以知道郭沫若始终是一位热情、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有着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我觉得他就是那个能给他所在的圈子注入新鲜活力的人。

从文学作品看他的政治态度,大跃进时期,郭沫若发表过众多紧跟形势、质量低劣的应景新诗,1966年文革正式开始,郭沫若几天内立即发表谈话,对自己以前的作品全盘否定,还在期间向江青献诗赞扬,接着“四人帮”倒台以后,他随即赋诗《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来抨击四人帮,不得不感叹道他真的是能跟得上时代呀,基于这件事看来,他或许是个大脑简单、四肢发达徒有文笔在政治政治并没有自己见解的人,只是别人说好他就信以为真就大加赞美,别人抨击他就紧跟不舍,简单的说来,就是个少脑子!但是在他极高的文学修养下又怎么会是个少脑子的人呢?不得不叫人又觉得他是位没骨头的伪诗人、不折不扣的马屁精,上面提到的他在文革前后的作品内容及政治态度,如果他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褒贬不是率性的褒贬,那么他就是个趋炎附势之人,再加上其他事迹可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曾发生过六次宗派主义斗争,其中两次直接原因是郭沫若的故意失信,第一次失信于矛盾、郑振铎,第二次失信于鲁迅,还有在1928年他逃亡到日本都自身难保还继续攻击鲁迅,借外国媒体污蔑鲁迅,可见其内心阴暗,就这两次失事件来看他的确不是一位正人君子,在国家危难之间他只顾个人小利,不管国家大义,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着小人的嘴脸。

在他的婚姻上,显然他不是一位负责任的丈夫,在其婚恋家庭问题上,也是极其腐败不堪,如果说他是封建地主老财的话,那是认知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不是,说着新时代新诗人该说的话,做的却是又作者封建思想浓厚的人该做的事,正式婚姻三次,婚外情人又三五个,感叹一下:贵圈真乱!我想,连他自己的儿子都说:“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了,没有人可在替他辩解什么了吧!

郭沫若的简介和著作介绍

郭沫若的简介和著作介绍 郭沫若的简介和著作介绍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著作书目:】 《女神》(诗集)1921,泰东

《三叶集》(散文集) 与宗白华、田汉合著,1920,亚东《星空》(诗集)1923,泰东 《聂莹》(剧本)1925,光华 《文艺论集》(论文集)1925,光华 《塔》(小说、戏剧集)1926、商务 《落叶》(小说、戏剧集)1929,创造社 《三个叛逆的女性》(戏剧集)1926,光华 《西洋美术史》(理论)1926,商务 《橄榄》(小说、散文集)1926,创造社 《瓶》(诗集)1927,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 1929,新兴书店《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 1931,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光华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白话写史剧中华第一 人 ——郭沫若历史话剧艺术简介 王太学 写历史话剧,是作为文学家、剧作家的郭沫若在文学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他从1920年起至1960年的四十年间,以旷代罕见的才华和火样的激情,在史剧创作上纵横驰骋,取得了累累硕果,共创作剧本18部,其中史剧为17部,现代剧1部(《甘愿做炮灰》)。他的剧作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广大民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史剧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是用白话写史剧的奠基人。他的剧作经验,对以后乃至今天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服务,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鼓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反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反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反抗是大胆的。

③《聂》(1925年6月),写聂、聂政为国锄奸的故事。战国时韩国的民女聂机智、勇敢、果断有崇高的志气和丰富的感情,她女扮男装,追随弟弟聂政除奸,自己也献出了生命。郭沫若用此剧歌颂了为民请命的献身精神,对鼓舞人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统治作坚决的斗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抗战时期,郭沫若用史剧教育人民,不屈不挠地反对分裂,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真理斗争到尽头。这时期郭沫若共写了6部史剧,6剧朝代不同,主题都是爱国、统一、自由、光明,歌颂为正义献身的光辉形象,对独裁、卖国的丑类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他用史剧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地斗争,立了大功。这6部史剧是: ①《棠棣之花》(1941年),写聂政为国锄奸,刺杀了韩哀侯及丞相侠累,姐姐聂继承弟弟遗志,继续斗争,直至最后献身,该剧的主题是反分裂。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

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介绍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介绍 《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 家郭沫若 于 1921 年 10 月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 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 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小编与读者分享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①的空中, 定然②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③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④。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⑤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⑥,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字词注释 ①缥缈(piāo 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定然:必定,表示肯定。 ③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④珍奇:稀有而珍贵。 ⑤甚:很。
1/6

⑥流星:划过夜空的天体形成的亮光。 创作背景 20 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 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 诗人在苦 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 了这首浪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 作品鉴赏 《天上的街市》 这首诗, 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 就在写作 《天 上的街市》 的半个月之前, 郭沫若在致郁达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洁 净”的诗的世界,呈现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美丽清净”的想 像世界的图画。地上有星一样的灯,天上有灯一样的星,诗人通过互喻,将天与 地连成一体。 “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特点是“无数”和明亮, 无数明亮的灯 与星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 在诗的第一段中,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 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 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 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 由此 可见,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诗的第二段至第四段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 在这十二行 诗句 中, 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 其肯定的语气是对一定会有美 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天上的街市”既然陈列着“世上没有的珍奇”, 那里一定 是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 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正在那里享受着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诗中的牛郎织女是中国人民化身。本来,传说故事 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 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 一年只得一 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天河变得“浅浅的”,不甚宽广,它不再 妨碍情侣们。 因而牛郎织女可以一同游逛天街, 诗人甚至看到了他们手里提着的 灯笼。 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 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 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在《天上的街市》中,“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 看到的。在诗人郭沫若的心灵视野中,天上的世界对应着地上的世界。当地上的 世界给他留下“眼儿泪流”“心中作呕”的印象:游闲的尸,淫嚣的肉,满目都 是骷髅,满街都是灵柩。在《女神·上海印象》中,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写了 自己对光明的向往。[4]
2/6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资料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的简介郭沫若 资料简介 郭沫若是我国为大家的诗人,他的诗集我们大家在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习过,近年来,郭沫若的诗集常常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因此我们大家在课下一定要认真的去读一读他的诗集。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学术成就极高。但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之不堪,使其在品格上受到广泛的质疑。 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的生平简介 郭沫若 ,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郭沫若生平简介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常用名鼎堂,号尚武。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小学,1910年到成都高等学堂分设的中学班学习,受大哥郭开文的影响,接受的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岗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接受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1919年登载在《新中国》月刊1卷7期上, 署名沫若。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创作的新诗。最先发表的诗作是1919年写的《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运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凤凰涅?》、《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有名的诗篇,投寄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发表。这些诗收入1921年编辑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为以后的新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创造社的这些活动,在中国现代新文学活动中产生了深广的影响。1924年到1927年间,他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后来到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时期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南昌起义时,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他批判了纯文艺论,倡导革命文学。在他写的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中,塑造了3个勇于背叛封建道德的女性形象。 南昌起义失败后,受蒋介石通缉,1928年开始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的活动。这时,他翻译外国作品,写回忆录、历史小说,同时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史、古文学学的研究。1937 年七七事变

《白鹭 》郭沫若

阅读郭沫若的《白鹭》,回答文后题目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小题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画面名称画面形象画面特点 白鹭钓鱼图和谐自然 枝头闲立悠闲舒适 白鹭晚飞图黄昏低飞 小题2:文中划线句中的“它”是不是在“望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评论家晓雪在《关于散文〈白鹭〉》中说“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请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 小题4:“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如何才能发现平常之景、平淡之人的美。 只要心存一份热爱与向往,一丘秀峰一片流霞,一帘飞瀑一脉河流,都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涌动。挺拔的大树,葳蕤的小草,芳香的泥土,美丽的田舍,都能让我们领悟到美的极致。就是清晨的一滴露珠,傍晚的一缕炊烟,山林的一声鸟鸣,村巷的一声狗吠,也觉得有韵有 意。 小题1:水田钓鱼白鹭瞭望图生机勃勃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心怀对平凡之美的向往和热爱”、“热爱自然”或“认为点滴平凡中也有美”。“仔细观察”或“静心体悟”。 1.文中从哪两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精巧 2.这段话把白鹭比作了什么。 3..第3自然段写到了白鹭、朱鹭、苍鹭,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那么你对郭沫若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郭沫若的简介,欢迎阅读。 郭沫若的简介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1920xx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0xx 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的书法特色 在书法艺术方面,郭沫若同样成就不凡,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 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 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著名历史剧的代表作。关于郭沫若著名历史剧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 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942年,《屈原》重庆首演,导演陈鲤庭,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顾而已饰楚怀王,石羽饰宋玉,施超饰上官大夫靳尚,丁然饰公子子兰,张瑞芳饰婵娟。当时的媒体报道说:“上座之佳,空前未有,此剧集剧坛之精英,经多日筹备,惨淡经营,堪称绝唱。” 1953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屈原逝世2230周年,重新上演了这个戏。导演仍是陈鲤庭,屈原则由赵丹扮演,白杨饰南后,王蓓饰婵娟。1979年《屈原》第四次在日本公演时,演出500余场。1980年11月,河原崎长十郎率演出团来华演出,自扮屈原,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 《屈原》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

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斗争作为全剧情节线索,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 郭沫若著名历史剧屈原的剧情简介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橘颂》一诗,赞美橘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

郭沫若诗歌代表作有哪些

郭沫若诗歌代表作有哪些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那么郭沫若诗歌代表作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郭沫若代表作品,希望对 你有帮助! 郭沫若代表作品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文学诗歌奠基人之一。文采出众的郭沫若一生有许多优秀出众的作品,而其中可以作为郭沫若的代表作的,也有不少。 诸如郭沫若在1920年发表的诗歌《凤凰涅槃》。这 首诗歌顾名思义,凤凰涅槃;以哀鸣着垂死的凤凰代表了当时 无力的中国,若是想要强大,想要重生,就必须浴火重生,彻底摈弃之前的那些老旧的思想与陋习。只有浴火重生,“凤凰”才会再次的健康、强大起来。 整首诗歌风格苍凉、悲情;表达了郭沫若对当时国情 的愤怒,以及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另外一篇郭沫若的代表作《反正前后》并不是诗歌,而是一篇回忆录;不过,与其说是 回忆录,倒不如说是一本具有当时政治性的时代读物。郭沫若在书中提出了自己对历史上辛亥革命的见解,又说出了四川保路运动其实是鸡公车(火车戏称)时代的革命,也有着盲目破坏的一面等等。 除此之外郭沫若在书中还提出了许多关于当时历史上的各种重大革命活动的见解,再次也就不一一细说了。而除了这两篇之外,郭沫若的代表作还有一些,这里也只是在选取了诗歌与文章各一篇来说道了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棠棣之花》、《孔雀胆》、《星空》、《新月与白云》等等,均是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

郭沫若诗集的介绍 郭沫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是我国新诗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郭沫若一生中,他写下了不少的诗集、历史剧、散文等,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郭沫若诗集。 郭沫若诗集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写作而成的,以此来表达郭沫若自己的想法。《星空》就是其中之一。《星空》一诗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充满繁星的天空,然而在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诗中带着郭沫若那孤独的悲哀,诗中虽有悲哀,可是却仍看到希望,将希望充满于明天。正因如此,《星空》一诗刚发行,便引起了青年读者的共鸣。 在1958年郭沫若发表了《百花齐放》的诗集,选择 了一百种花作为题目,写了总共一百零一首诗,这是郭沫若以花作为主题,将其特性作为表达情感的出发点,在对自然现象附上言辞,以表达自己的志向。花经过郭沫若的手,如同活了一般,拥有人的思想。阅读诗集,如同在与花儿对话,给了人们欢欣鼓舞。郭沫若少年时期正逢我国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郭沫若具有甚高的文学涵养,对于各个领域的涉足极广,所以他将自己的感悟都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在郭沫若早期的诗集中,他的诗是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了自己热烈的感情,例如《星空》;后期郭沫若诗集又与时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百花齐放》,是郭沫若关心国家的体现。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生在四川省的铜河沙湾。1914年的时候就因为成绩优异留日,学习医学,毕 业于九州帝国大学。1921年的时候,郭沫若对外发表了自己 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的出现,对中国新诗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之后又和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了“创造社”,是

郭沫若简介

关于郭沫若简介 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另外一个人,象那样亲身经历那么多关联着历史的重大事件,象他那样活跃在中国现代史的各个关键时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文字学

郭沫若的著名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郭沫若的著名散文 篇一:郭沫若散文集 【作家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

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

郭沫若在当代文学上的地位

论郭沫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小康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秘书学班,201414040131)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卓有成就的作家。本文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整个中国的国情变化对郭沫若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解读,所要解决的的问题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影响郭沫若的思想和文学创作,同时我们得出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郭沫若对中国当代文学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造就了怎么样的审美资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怎么样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郭沫若文学地位贡献历史时期 作者简介:李小康(1995-),男,安徽六安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 引言 随着清末废除科举,兴学堂,新式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郭沫若少年时代也正是处在维新变法向辛亥革命过渡的历史转换时期,也是新旧思潮首次交锋的时代,郭沫若正是近代中国过渡时期孕育出来的一株幼苗-也是最后一批接受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严格训练的学童,也是较早接触资本主义文明的少年。郭沫若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变动中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郭沫若创作文学的黄金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对于中国这一古老的帝国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之中,国家到了存亡危急的时刻。当一个阶段的历史走到了终点,也就预兆着它的新生。不图强,中华民族则难以自立;不变革,中国将亡国灭种。寻求变革之法,成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活动中心。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导致郭沫若对医学越来越厌弃,对文学越来越狂热。[2] 1914年郭沫若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1919年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作,其当年小说《牧羊哀话》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等人创建了纯文学杂志《创造》,意为我们要以创造者的姿势,努力创造个光明的世界。着手于新文学的建设。也在同年6月,郭沫若第一本诗集《女神》问世。诗集《女神》作为"开一代诗风"堪称现代诗词的转折。摆脱了传统中国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女神》成功把握了"五.四"时代的脉搏和时代的追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不仅从思想上引领了现代诗歌的创作,更从艺术和表达形式上展现了独特的创作。从诗歌的内容及表达形式方面论述了《女神》对现代诗词的影响。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作。[3] (二)十年日本避难时期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简介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建颇多,影响很大。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有《郭沫若全集》行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二、关于郭沫若的散文 既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自然不同凡响。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气势、韵味与魅力,仔细阅读方能更好地体会。如果能够经常重温,定将“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郭沫若散文集

【作家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郭沫若部分散文选: 1、《银杏》 >>>>>>[阅读全文] 2、梦与现实 >>>>>>[阅读全文] 3、路畔的蔷薇 >>>>>>[阅读全文] 4、寄生树与细草 >>>>>>[阅读全文] 5、芍药及其它 >>>>>>[阅读全文] 6、杜鹃 >>>>>>[阅读全文] 7、芭蕉花 >>>>>>[阅读全文] 8、山茶花 >>>>>>[阅读全文] 9、天上的街市 >>>>>>[阅读全文] 10、阳春别 >>>>>>[阅读全文] 11、白鹭 >>>>>>[阅读全文] 现代学林点将录·正榜头领之十六

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资料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张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内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 作品: a.《女神》:剧曲诗歌集,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 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主要作品有《鹭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棠棣之花》(戏剧)《女神之再生》(诗剧)《湘累》(诗剧)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b.《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是郭沫若诗歌的又一代表作,在艺术上是属于另一种 风格的作品。1923年10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主要作品有《天上的市街》《星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孤竹君之二子》(诗剧)等。《星空》中多数诗篇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寂寞但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c.其它诗集:《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 d.历史剧本:《屈原》《南冠草》《武则天》《虎符》《卓文君》《聂嫈》《棠棣之花》《王昭君》 《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e.郭沫若早期的诗学主张:郭沫若《论诗三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 象)+(适当的文字);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a.《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b.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c.《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 族的自我形象。如《凤凰涅槃》,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如《炉中煤》,中华古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 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自觉的呼声,如《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便是我呀”,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d.《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 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e.《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内在矛盾。这也是《女神》价值所在: 它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a.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 论(即无神,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自然是我的表现)的思想基础上。 b.《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 术风格。【壮阔性:诗人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居于中心的是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奇异性: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地球,我的母亲》。飞动性: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即形式是自由的。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 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不统一。但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7.郭沫若简介)

雷电颂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1─1978.6)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之意)。他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的又一文学大师。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历史剧《屈原》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又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历史剧〈屈原〉》)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淹没。此剧最后被国民党当局禁演。雷电颂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 《雷电颂》的层次 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正义和光明的化身。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视鬼神,鞭挞一切污秽,誓与丑恶奸佞们战斗到底。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表现了他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虽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挠,浩然正气凛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屈原是正义和光明的化身,是战斗不屈的战士的形象。71年前,1942年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