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

本文由tiwenxicheng贡献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在哪里?_百度知道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社会/文化 > 民族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添加到搜藏已解决

天哪,十博士抵制于丹的原文在哪里?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7-3-16 10:20

想看看十博士抵制于丹说了些啥,百度一下,全是关于十博士抵制于丹的新闻,可他们的原文早就被淹没了,俺要吐血了,谁能救救我?

提问者: wen7546 - 试用期 一级 

最佳答案

十博士原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起草人按:我们深信,如果我们说的是真理,那么,一个人签名与很多人签名,其效用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决定一道做这样一件事,其意在表明,即使在一个普遍丧失了精神信仰的时代,坚守着文化的尊严的声音,也决非微弱的、毫无声息的。本文最早在某高校的一个内部论坛征集签名。当某些青年学者表示因为“不愿意得罪北师大”而拒绝签名时,来自北师大的杨暘同学毅然签下了他的名字。]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

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性爱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 

起草人: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晓峰(清华大学博士生) 

张晖(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周韬(暨南大学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附:我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 猛安谋克熊猫) 

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晋如兄最近发起签名活动,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炒作。我甘附骥尾,参与了这次签名。我无心作一个代言人,却也不想我们共同的立场因措辞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为口水战意义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话要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公开法庭上有意以蔑视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终令得一代大哲饮鸠而亡,以死证明了希腊民主制度的荒谬——这个自称言论自由的社会,公众因他的言论反民主而处死了他。这是苏格拉底自己设计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也很悲壮。最终,他“赢得”了审判,雅典输了。今时今日,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不能期待若干年后,待到中华文明散落成片之后,期待史家给予我们叹惋的赞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赢”,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输的退路。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去医院看病,对于选择门诊的医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位医生的学历如何、资历如何、医术如何,因为治疗的有效性和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于这位医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风趣,是否能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给你解释清楚,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根据人们的日常经验判断,治疗疾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光靠一张嘴的赤脚医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说言论

自由,我没学过医,我就觉得风趣的医生说得好——我个人以为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个案。 

但同样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最近两年热起来的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百家讲坛》。人们关注它,追捧它,不是因为这个节目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也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所邀请的主讲人在学术界有多么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学术发明,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为什么我们的公众一方面宁可听一位好医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说些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通俗易懂的信口开河津津乐道?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当然绝不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就理应受到轻薄的待遇么? 

我不讳言,我,我们,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和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群,我们有资格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发言正如我们没有资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相对论。这条简单的思路来自于《理想国》,也是苏格拉底获罪的口实之一。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来他的杂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数人》,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毫不讳言,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并不是天才,真诚的言说、狡黠的气质加上遵从于逻辑的思维,成就了这个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北岛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作一个人”,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还没有死,他看到那么多自称“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时,心里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于是“大多数”放弃了沉默——喧嚣中,聚义厅的牌匾悄然换作了忠义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飘扬。 

于是必须有人选择沉默,哪怕是少数。沉默,作为无声的言说,将是我们守候家园的最坚不可摧的防线。 

刘心武意淫《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国》的时候我们沉默了;但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顺便说一下,孔子对于原则问题从不“温良恭谦让”,如果于丹女士把她的书名改作《天书奇谭》而不是《<论语>心得》,我个人也不会如此生气。 

在大学读书许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没见识过。越是在专业方面水平高的讲座去的人越少,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铁的定律。所以当有人诘问我们:“有本事你们也把你们的见解写出来和于丹比一比呀”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这个无言不是理屈词穷,而是类似于聊QQ时经常用到的“无语”。很惭愧,《论语》我只看过朱熹的《四书集注》和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听说最近于丹在讲《庄子》,这个我的发言权要足一点,前前后后也看过七八个本子,像郭象的《庄子注》、王夫之的《庄子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里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参考过……。顾炎武的祖父曾经教育他:“著书不如钞书”,读读这些书,真感觉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妙语。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大型一点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滞销书。可见所谓某些高呼“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不过是好龙叶公的隔世再传。 

另一种诘问是:“你们有精力在这里说这么多,怎么不像于丹一样多为复兴传统文化做一些努力呢?”当我面对这类言辞,不禁悲从中来。本次签名活动的发起者徐晋如精于诗词、谙熟京剧,为了将伟大的传统薪火相传,长年在许多高校开设诗词创作、京剧导论等课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距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单边的车程需要一个小时,但他坚持每周到广外给那里的学生开课,经济上的所得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06年末,他发起并组织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要知道,晋如现在只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生活上的负担,但为了华夏文化之不颓,他就是那么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在各种阻力面前恍入无人之阵。他没有央视的平台,没有炫文博众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来珠与鱼目是可以这样地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一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对我也有同样的诱惑力。可是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每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看到那几位熟悉的身影——几位终年浸泡在图书馆的教授、老师,我的心里会涌起无尽的敬意,我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 

今天晋如将吁请书发到了天涯,我在众多回帖中看到了许多激烈的言辞。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续写过这个故事,我说说出真像的小孩最后真实的结局是被街上的众人打死,因为无忌的童言揭示了众人的无知,这和苏格拉底很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王朔在《顽主》里面调侃的那样:我想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文化仇富”这个概念——经过近几十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放逐,知识分子和当年的地主一样,实际上成为了天然应该受到歧视的一个名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点自欺欺人,但无论如何,就算是我马虺颓,我们也绝不放弃来吾导夫先路的坚持和勇气。 

有一次旁听林岗先生(中山大学文艺学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负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极为通达之人,不会像梁思成一样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无不黯然。希腊文明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日衰,其破碎因于战火。现在,于丹和众多媒体明目张胆拆毁自家的长城,我们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http://news.163.com/07/0305/10/38QHMF88000121EP.html

回答者:0尚武0 - 经理 五级 3-12 19:36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目前有 7 个人评价

71% (5)

28% (2)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就这几个人也佩得上称为博士,唉,太狭隘了!中国的博士都象你们这几个杂鱼,中国才真的危险了.还拿什么医院做比喻,你怎么不去北师大看病啊!真弱智!!!

评论者: xiawei77815 - 助理 二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几个博士生真是太低级了,低级到无耻了!

评论者: xiawei77815 - 助理 二级 

都是踩人上去,看不得别人出名。 有本事就该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诋毁别人。

评论者: 兴华博士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 

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 

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 

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 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 

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 

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 

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

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 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 

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 

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 

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 听。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 

得大大的财富。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 

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 

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 

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 

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 

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 

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 

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 

是后者。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性爱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 

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 

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 

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 

起草人: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晓峰(清华大学博士生) 

张晖(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周韬(暨南大学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附:我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 猛安谋克熊猫) 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晋如兄最近发起签名活动,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炒作。我甘附骥尾,参与了这次签名。我无心作一个代言人,却也不想我们共同的立场因措辞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为口水战意义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话要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公开法庭上有意以蔑视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终令得一代大哲饮鸩而亡,以死证明了希腊民主制 

度的荒谬——这个自称言论自由的社会,公众因他的言论反民主而处死了他。这是苏格拉底自己设计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也很悲壮。最终,他“赢得”了审判,雅 

典输了。今时今日,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不能期待若干年后,待到中华文明散落成片之后,期待史家给予我们叹惋的赞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赢”, 

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输的退路。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去医院看病,对于选择门诊的医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位医生的学历如何、资历如何、医术如何,因为 

治疗的有效性和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于这位医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风趣,是否能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给你解释清楚,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根据人们 

的日常经验判断,治疗疾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光靠一张嘴的赤脚医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说言论自由,我没学过医,我就觉得风趣的医生说得好——我个人以为 

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个案。 

但同样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最近两年热起来的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百家讲坛》。人们关注它,追捧它,不是因为这 

个节目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也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所邀请的主讲人在学术界有多么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学术发明,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为什么我们的公众一方面宁可听一位好医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说些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通俗易懂的信口开河津津乐道?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当然绝不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就理应受到轻薄的待遇么? 

我不讳言,我,我们,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和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群,我们有资格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发言正如我们没有资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相对论。这条简 

单的思路来自于《理想国》,也是苏格拉底获罪的口实之一。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来他的杂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写过一篇短文 

叫做《沉默的少数人》,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毫不讳言,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并不是天才,真诚的言说、狡黠的气质加上遵从于逻辑的思维,成就了这个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北岛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没有英 

雄的年代里,我只想作一个人”,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想,如果王

小波还没有死,他看到那么多自称“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时,心里该是怎样一种尴 尬。 

于是“大多数”放弃了沉默——喧嚣中,聚义厅的牌匾悄然换作了忠义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飘扬。 

于是必须有人选择沉默,哪怕是少数。沉默,作为无声的言说,将是我们守候家园的最坚不可摧的防线。 

刘心武意淫《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国》的时候我们沉默了;但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 

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顺便说一下,孔子对于原则问题从不“温良恭谦让”,如 

果于丹女士把她的书名改作《天书奇谭》而不是《<论语>心得》,我个人也不会如此生气。 

在大学读书许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没见识过。越是在专业方面水平高的讲座去的人越少,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铁的定律。所以当有人诘问我们:“有本事你们也把你 

们的见解写出来和于丹比一比呀”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这个无言不是理屈词穷,而是类似于聊QQ时经常用到的“无语”。很惭愧,《论语》我只看过朱熹的 

《四书集注》和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听说最近于丹在讲《庄子》,这个我的发言权要足一点,前前后后也看过七八个本子,像郭象的《庄子注》、王夫之的 

《庄子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里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参考过……。顾炎武的祖父曾经教育他:“著书不如 

钞书”,读读这些书,真感觉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妙语。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大型一点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滞销书。可见所谓某些高呼“复兴传统 

文化”的人,不过是好龙叶公的隔世再传。 

另一种诘问是:“你们有精力在这里说这么多,怎么不像于丹一样多为复兴传统文化做一些努力呢?”当我面对这类言辞,不禁悲从中来。本次签名活动 

的发起者徐晋如精于诗词、谙熟京剧,为了将伟大的传统薪火相传,长年在许多高校开设诗词创作、京剧导论等课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距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单边 

的车程需要一个小时,但他坚持每周到广外给那里的学生开课,经济上的所得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06年末,他发起并组织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要 知道,晋如现在只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生活上的负担,但为了华夏文化之不颓,他就是那么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在各种阻力面前恍 

入无人之阵。他没有央视的平台,没有炫文博众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来珠与鱼目是可以这样地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一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有 

诱惑力,对我也有同样的诱惑力。可是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每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看到那几位熟 

悉的身影——几位终年浸泡在图书馆的教授、老师,我的心里会涌起无尽的敬意,我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 

今天晋如将吁请书发到了天涯,我在众多回帖中看到了许多激烈的言辞。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续写过这个故事,我说 

说出真像的小孩最后真实的结局是被街上的众人打死,因为无忌的童言揭示了众人的无知,这和苏格拉底很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王朔在《顽主》里面调侃的那 样:我想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文化仇富”这个概念——经过近几十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放逐,知识分子和当年的地主一样,实

 

际上成为了天然应该受到歧视的一个名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点自欺欺人,但无论如何,就算是我马虺颓,我们也绝不放弃来吾导 

夫先路的坚持和勇气。 

有一次旁听林岗先生(中山大学文艺学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 

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负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极为通达之人,不会像梁思成一样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无不黯 然。希腊文明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日衰,其破碎因于战火。现在,于丹和众多媒体明目张胆拆毁自家的长城,我们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回答者: ronnie_ - 榜眼 十二级 3-12 19:42

都是踩人上去,看不得别人出名。 

有本事就该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诋毁别人。 

回答者:扑一通 - 魔法师 五级 3-15 12:03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评论字数200字以内 

©2007

于丹讲座观后感10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0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一):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职责。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

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透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哀,太不就应了。在那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齐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用心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于丹讲座观后感(二): 我看了于丹老师教育讲座,受益匪浅。人要懂得孝顺,还要仁爱。对于于丹老师的讲座,我明白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和人在社会、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准则。 我明白了,人从小到大,都要建立两两关系。多在人群中学习、娱乐,而不是信赖于网络,老在家里上网,不出去与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动手,相信只要动手做,没有

于丹论语心得主要内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于丹论语心得主要内容 篇一: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于丹讲座视频2018最新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于丹讲座视频2018最新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 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下面是为大家的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告诉了大家怎样去感恩父母。 她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4、5岁时,去一棵大树下摘树叶,拔树枝玩,有时他不高兴了,就会在树上刻字。到了小学时期,孩子来到树下一脸不快乐,大树就问:“孩子啊,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有足够的学费,有钱去买玩 具玩,而我却没有。”大树说:“那这样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卖钱,就有交学费和买玩具的钱了。”孩子高兴极了,每年秋天都来摘果,然后就不来了。到了成年阶段,孩子又回到树下开心不起来,再也结不出果子的老树问:“孩子,你把书都念完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你看我的同龄人都有家了,可我没房来迎接我的新娘。”老树说:“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壮的树枝,你可以把它们砍了然后去盖房。”孩子听了马上砍了老树所有的树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时,又一次不开心的回到老树下,树干问他:“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我总要看看远方吧!我的朋友都飘过大海去了远方,而我却不能。”树干想了一会儿说:“你可以砍了我的树干,做一个木筏去远方。”孩子听了兴冲冲地把树干砍下拿走了。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孩子头上长出了白发。一天,他来到树前,树根说:“我没了果子,没了树枝,没了树干,你就不会再陪我了吧?”孩子说:“该去的地方我都去了,现在,我就想陪着您晒太阳。” 其实,我们的父母一直像这样满足着我们,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今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

关于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心得》一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孔子的至理,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了经典,使人领悟到该如何在现代这个浮躁喧哗的世界安身立命。下面是第一为大家准备的关于于丹论语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 ___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 ___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600字 于丹可以说得上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专家,她的讲座大家听后都有很多收获!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丹讲座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

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于丹讲座观后感范文5篇500字

于丹讲座观后感范文5篇500字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于丹讲座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于丹讲座观后感1 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触很多。 于丹老师谈到了“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了“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的一生。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浊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学生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于丹讲座观后感2 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了我们的不朽,我们的墓志铭。 什么是生活?说的通俗点,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调,努力过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为生存而活的话,抛弃了理想,放弃了朋友,埋没的亲情,忘却了情怀,那自问和那些茹毛饮血的禽兽有什么区别呢? 观看于丹教授的讲座,让我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种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种诱惑困扰,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竞争不仅提升着每个人的`能力,同时还改变着大家的心态。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家国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数先哲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要学会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弱势,而后慢慢地去学习,

于丹讲解论语的学习心得

于丹讲解论语的学习心得 于丹老师对于论语的解读,让我们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论语对我们的指导作用。很多人学生都会在学习于丹老师的讲解后做出一定的总结,写出自己的心得,让自己理解的 更加深刻。为此,专门给大家了一篇于丹讲解论语的学习心得。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 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曾经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 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一、天地人之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的快乐很简单,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而活?”我笑着告诉他:“为了感受生活而活!”这是我的观点,如果你知道我的qq号码,就能看到我的个人说明是:活着就是享受。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感受活着所能体验的一切一切,包括:饥寒、痛苦、贫穷、疾并悲伤等等一些我们试图回避的体验。因为正是这些体验才让我们了解温饱、愉悦、富有、健康、快乐的美好,也正是这些体验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还记得去看大病初愈的表姐,她不幸患了脑瘤,又万幸手术成功。她抱怨手术后面部麻木,我最大的感触是,体验麻木也是值得开心的事,因为还活着。同时自己也感到拥有健康是多么富有啊!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现在细想起来,不过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马上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这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一) 今天听完《于丹讲座》,第一感觉就是气势澎湃。一提起女子,大家立刻会想起柔弱的、娇滴滴的西施;哭哭啼啼的、柔美的林黛玉……从古到今,没有几个女子被形容为强悍的、胸怀大志的、保家卫国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刘胡兰、秋瑾、江姐和花木兰。今天我又结识了一位——于丹。虽然不是很了解于丹,但一接触,便知道她是我的偶像,从她抑扬顿挫的语气和雄壮的语言中,我断定她必将强悍、必将充满激-情、必将胸怀大志、必将保家卫国、必将成大器。她那豪言壮语的演讲,让人热血沸腾、激-情万分。 第二感觉就是联想丰富。说到一件物品,她就能联想到与其相关的任何事物。当说到二胡时,她想到陶渊明'辞县令,弹素琴'的>故事。当说起'儒家'和'道家'时,她说:儒家给我仁爱,道家给我智慧;如果儒家是长空,那道家便是大地。当她听着陈-军老师的二胡演奏时,联想到古人唯一的乐器——琴;联想到大自然的声音;联想到清脆委婉的鸟鸣,联想到风吹松林的声音……于丹——您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百科全书。 今天是周日,休息在家百无聊赖下了一天的国际象棋。赢了心花怒放,得意洋洋,输了垂头丧气,原本是技不如人可还是恼羞成怒,怨天尤人,为走错一步棋而懊悔不已,唉声叹气。弄得那娘俩只要我下棋就躲的远远地生怕引火烧身。 棋又下输了,休息一下。无意中发现了于丹教授讲座'发现你的心灵'的视频,本想随便听听换换脑子,哪成想这一听真真正正震撼了我的心灵。她用现代的语言结合现在社会文化方式和现代人的生活观念,诠释了儒、道几千年来传递给我们的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儒是大地是实践;道是天空是超越,独与天地共往来。儒家的论语用微言大义、言简意赅来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做一个见到的儒家,道家则提醒我们在休闲中更需要随着庄子做一次天地之间的逍遥游。这就是我们中华民-主文化的精髓。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记下了来就是一篇文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可以迅速的把一件事高度的凝练并高度地概括,高度的提升,他极好的语言智慧也许是天赋吧!当然跟她日常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我想那些名嘴们也只能望其项背了。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中国的语言竟如此的唯美,即可妙语连珠的娓娓道来,亦可妙语天成的让你听之忘忧。 向中华古老文化创始的古圣先贤致敬! 向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播人于丹教授致敬! 于丹讲座观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

当今第一才女于丹

当今第一才女于丹关于年龄、爱、时尚、女人的见解于丹每每在镜头前妙语连珠侃侃而谈。其实她的那些词句,不仅是口头的宣言,而是早已深深植入骨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她而今讲授起它们,就像介绍一位同甘共苦过的老朋友,而她自己早已开始身体力行这些人生哲学。现在,就让我们来静静地聆听一下她关于年龄、爱、时尚、女人的睿智见解。 问:你觉得现在是一个好时代吗? 于丹:是一个好时代,这一点毫无疑问。 问:既然是一个好时代,为什么人们的幸福感反而在下降? 于丹:新闻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叫“好时代,坏消息;坏时代,好消

息”。越是好时代,人的价值判断越多元,选择多,人就容易迷惑;而在一个贫瘠的时代,人们像清教徒那样,没有太多个人欲求,因为可求的空间很小。所以,好时代不一定意味着人心的幸福。 问:生活在这个名利世界里的我们,该如何找到真正的幸福? 于丹:人的欲求永无止境,是因为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人生就是一个大木桶,大到选择什么职业,小到今天穿哪件衣服,所有这一切,都是组成人生的板子。与其让其中一块板子特别高,不如首先让有些板子不要太低。这桶水能装多少,是由最低一块板决定的。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是能改变它的宽度。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这段开场,恰好也是我们面前这个时代的写照。为什么在奔向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却一天比一天更焦虑? 问:在你眼中,成功是什么?

于丹:无所谓什么是成功,我只是在做我很享受的事,它导致了一些价值。但如果我觉得什么事需要很较劲,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我就放弃了。 问:但还在打拼阶段的年轻人,如何能有放弃的勇气? 于丹:人在不同的阶段,该做的事是不一样的。三十岁以前要用加法过日子,过了三十岁,要学会用减法。 问:三十岁的时候,你给自己减掉了哪些东西? 于丹:我是在三十岁这年回到了大学读博士,教书,把影视传媒研究作为了我的研究方向。我选择这些,也就是选择了一个安详的生活方式。三十岁的人,有能力选择想要的生活。 总有很多东西,不是注定要被你拥有。就像沙滩上琳琅满目的贝壳,有些泡在水里才生动,你带不走;有些可以跟你走,却有缺憾,你看不上。大千世界,什么才是真正可以握在手中的那几枚贝壳?

于丹老师教育讲座观后感

于丹老师教育讲座观后感 陪孩子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教育讲座,受益非浅。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于丹老师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一个孩子从小天天与大树玩耍,大树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先是让孩子摘了自己所有的果子去卖,用以换各式各样的玩具,接着是截下树枝,用于盖新房,娶媳妇,最后是砍下树干,做成独木舟供孩子去周游世界……这个故事里的大树就是父母,而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孩子要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就给什么,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不懂得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自己所需,认为父母所做的这些都是理所应当,不懂得珍惜和回报。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都比较自私,不懂得感恩。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娇惯孩子,不要事事替孩子代办,要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应该让他(她)自己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指导他(她)自己叠被子等等,不要怕累着他(她),其实做这些事情,并不会累坏孩子,相反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并能让孩子在自己动手中获得乐趣,在劳动中体会劳动成果获得的不易,从使孩子在享受父

母、亲人给予的爱时能怀有感恩的心,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拥有健康的人格。这样的孩子,无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位置。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为孩子做的。 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为家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儿子已经九岁了,却像个小皇帝,在家里除了学习就是看电视、玩游戏,连被子都不会叠,每天起床都得大人叫,更别说帮大人做什么了,简直是个生活的“低能儿”!唉,作为母亲,我真的很失败!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以后,我要从我自身作起,改变为孩子事事代办的做法,努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努力缩短被同龄孩子拉下的距离,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强自立、懂得感恩、拥有健康人格的社会接班人!

从于丹解读《论语》看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

本科生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题目从于丹解读《论语》看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及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引言 (2) 一、于丹式经典解读走红的原因 (2) (一)“国学热”的推动 (2) (二)传统文化经典的永恒魅力 (2) (三)传媒的助力 (3) (四)大众的内在需求 (3) (五)于丹自身的魅力 (3) 二、于丹式经典解读的特征 (3) (一)故事化 (4) (二)现实性 (4) (三)世俗化 (4) (四)片面化 (4) (五)随意性 (5) 三、于丹式经典解读的影响 (5) (一)积极影响 (5) 1.反向推动“国学热” (5) 2.新的解读方法的大胆尝试 (5) 3. 满足社会需要,弘扬经典文化 (6) (二)消极影响 (6) 1.降低了国学经典的地位 (6) 2.对受众产生误导 (6) 四、解读经典应遵循的原则 (7) (一)读懂经典,拒绝“主体性膨胀” (7)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

(三)专业化与通俗化的区别对待 (8) (四)通俗而不庸俗、不媚俗 (8) 注释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2006年“十一”黄金周,于丹以及她对经典独特的解读方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国学热”的推动和经典的永恒魅力的影响,凭借传媒的助力及其自身的魅力,她迅速走红。于丹式的经典解读具有故事化、现实性、世俗化、片面化、随意性的特点,她的走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反向推动“国学热”,大胆尝试新的解读方法,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降低了国学经典的地位,对受众的“期待视野”造成误导。在当代社会,经典解读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读懂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专业化与通俗化区别对待,通俗而不庸俗、不媚俗。 关键词:于丹;《论语》;原则 Abstract In 2006 the National Day, Yu Dan and her unique way of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get into the public view. Yu Dan’s way of the classic interpretation become famous because of the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eternal charm, the media power and the personal ability of Yu Dan. It is story, realism, secularization, one-sided and randomness. It has some positive effects, such as promote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try new interpretation metho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reduce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misleading the audi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such as:accurate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cs, take its good things, distinguish between special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popular but not vulgar. Key words: Yu Dan; 《LUYU》;Principles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600字_观于丹讲座有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600字_观于丹讲座有感 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北大于丹教授的感恩讲座,看了这个讲座我深受感触,讲座的主题是-----感恩教育。 于丹老师先讲了孝道,说岳母刺字和周恩来敬母的故事,有一个人特别让我感动,他为了救母亲,偷偷给母亲捐了一个肾。现在的小孩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却只知道家长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知道回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父母天天宠着惯着她,所以得了“公主病”,一次妈妈烧水时不小心把手烫伤了,此时小女孩正在看电视,妈妈就把烫伤的手伸到小女孩眼前,只听小女孩严厉地哄到:“去、去、去,别挡着我看电视!”虽然这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却能反应一个孩子的孝心。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我特别关心我妈妈,她要是哪不舒服,我就会想一切办法让她好一些。 第二点,于丹老师讲的是发现,她讲了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一个老师找来了10名同学,对同学说:“今天我们要走过一个小黑屋,一定要跟着我走,因为那里有许多机关。”说完就带头走进了小黑屋。进了黑屋,伸手不见五指,同学们都紧跟着老师一直走到了头。同学们想:这也没什么难的啊!这时老师打开了灯,同学们吓坏了。原来他们刚才走过的是一根独木桥,独木桥下竟是一个鳄鱼池!老师让同学们走回去,没有一个人敢,在老师不断催促下终于有两个

同学回去了。这时老师又打开四盏灯,同学们这才看清楚,原来鳄鱼池上面有保护网。这时零零散散又过去几个人可是最终还是有两个同学没过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对,要去发现,只有不断地发现才能看出生活中的另一面。有人说生活像一锅烧开的水,每个人融入到生活时的态度都是不同的,有人会被生活给煮软了,有人会被生活把内心煮硬了,而有些人会融到生活这锅开水里,像茶一样让生活有滋有味。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默默地付出了一切,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不要把父母的健康置之度外,做一个讲孝道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长大后要主动寻找机会,而不是去等待机会。 于丹讲座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

于丹经典语录经典名言

于丹经典语录经典名言 1、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 2、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 5、这个世界既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杀手有时不是外遇,而是时间。 7、当你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 8、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9、童年的无知可爱,少年的无知可笑;青年的无知可怜;中年的无知可叹,老年的无知可悲。 10、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因为同一层次的人之间存在着对比利益的冲突,而与陌生人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11、一个女人喜欢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谎言;当一个女人厌恶一个男人时,她希望听到真理。 12、如果你借太多的钱给一个人,你会令此人变成坏人。 13、现代的婚姻是情感的产物,更是竞争的结晶。 14、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 15、有所得是低级快乐,有所求是高级快乐。 16、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17、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源于那1%。 18、人如果靠吃饭活着,那饭不叫饭,叫饲料。 19、中国人学美国人容易,中国人学中国人难。 20、一个人幸运的前提,其实是他有能力改变自己。 21、人的成长要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师书籍,社会。有趣的是,后者似乎总是与前面三种背道而驰。 22、经营自己的长处,能使你人生增值;经营你的短处,能使你人生贬值。 23、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24、把事情变复杂很简单,把事情变简单很复杂。 25、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业里,你也长不成大树。果真如此,不如历经风雨,把自己培养成名贵花卉。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5篇 于丹讲座观后感1 今天我和儿子一大早就起床了,一起观看于丹讲的教育节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习惯》,并且从中学到了许多,解决了我们困惑已久的难题。 每个家庭都是围绕着孩子转,现在不比以前了,只要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就够了。现在的孩子,除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学习各种技能,怎么优秀怎么来。现在小孩压力大,大人压力大,感觉都是在比较中生活着,真的是印证着于丹老师说的这句话:生与死是确定性的,其余的都是不确定性,兴趣班是为了提供不确定性,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作为。 大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孩子,所以以后我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带来好的榜样! 孩子之所以优秀,肯定是培养出来的,离不开老师的培养,离不开家人的培养,做人到做事,以后会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鼓励,充满着正能量!孩子是乐观的,以后对待任何事情都会以乐观态度去处理。 关于分数方面的问题,做家长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个好的

分数出来,没有考个好的分数出来时,就对孩子说:“怎么考个这个分数回来了,你看看别人,都比你高”。虽然心里想不应该这样说孩子,但这话还是藏不住,脱口而出。看了于丹的节目后,知道自己这样不好,要正确引导孩子慢慢进步,切不可一步登天。 关于孩子自身安全的问题,在学校,老师教了一部分,其余的作为家长也应该尽到责任,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怎么办?怎么去处理?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 作为家长,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能和孩子一起成长!人只要活着,就得学习,学无止境! 今年的双十二,让我们的心灵收获满满! 于丹讲座观后感2 看完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感恩大自然。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在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感恩父母,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知道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作文金谷园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爱护花草树木,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鸦有反哺之义,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因为

于丹教你看什么样的婚姻才适合你——看完你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不看是你的悲剧。

于丹 一个好的伴侣一定是这样的,我因有你而更爱世界的一切,我比以前更知道父母养育之恩的厚重,更知道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更知道得去世界上去做很多精彩的事。你的大爱我不能辜负…… 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就去寻找另一种元素,那么很有可能,你寻到的是一个好元素,但是这个好元素跟你之间没有反应,甚至生成恶的反应…… 幸福婚姻的前提:对自己有清晰认知 Hers:都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你认为幸福婚姻有什么模式可以借鉴吗? 于丹:好婚姻没有固定模式。但进入一段好的婚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我。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每个女孩子都有虚荣心,但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婚姻不是展品,你所选择的这个男人,是你孩子的父亲,你父母的女婿,你自己的爱人,执子之手,一直到白头的那个人。这些东西是都没法给别人看的。 Hers:可以分享一下你的个人心得吗? 于丹:婚姻是一场化学反应,不是1+1的物理式的连接。婚姻是一个烧杯,进入的两个人其实是两个活性元素,你是什么元素,你需

要和什么元素在一起才会有良性的化合反应?如果没有认清自己就去寻找另一种元素,那么很有可能,你寻到的是一个好元素,但是这个好元素跟你之间没有反应,甚至生成恶的反应。这就像买衣服一样,女孩子都喜欢华丽的时装,难道所有的衣服你都要狂购回家吗?你一定会知道有些衣服是不适合你的。那为什么不能把这种悟性放在婚姻上呢? Hers:很多人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码事,恋爱找的是情人,结婚找的是丈夫,您认为婚姻和爱情可以分开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否会幸福? 于丹:我自己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也曾有人跟我倾诉,说谈了多年恋爱,已经遍体鳞伤,只想找一个适合的人嫁掉。我肯定是不同意的。如果这样进入一个婚姻,你对这个男人是极其不负责的。你想的只是索取,你从进入这个婚姻就带着不忠诚,很难说你不会再爱上别人,你的言谈举止带出的信息会让他知晓,你对他没有爱情。这等于你在选择婚姻时就已经种下了不幸的种子。 所以还是那句话,在进入婚姻之前,你要了解你自己是谁,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你能不能让婚姻充满浪漫。一个好的婚姻里面是有浪漫的,而爱情是浪漫的源泉。如果婚姻里堵死了浪漫这条路,你就会去婚姻外去寻找。所以我说选择什么样的婚姻是幸福的,还是从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开始。你是什么样的自我,就会相逢什么样的爱情。 最好的婚姻就是融合,认同彼此的圈子,爱彼此的亲人,接纳彼此的朋友,因为有彼此,你们更爱这世界的一切,你们比以前更知道

2020于丹讲座观后感

2020于丹讲座观后感 篇一:《于丹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于丹感恩教育讲座》观后感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感恩教育讲座》的视频后,我和孩子学会了很多也看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孩子说以后要学会关心别人、孝顺长辈、乐于助人,不但要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学着帮爸爸妈妈做家务。要懂得感恩。我也体会到很多,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上的,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多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要让孩子勇于面对挫折,奋勇自强。也要改掉自己对孩子的不忍心和不放心,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各类人群和大自然,开阔她的眼界,达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篇二: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篇一: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

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啰嗦,爸爸让我干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我要改正乱发脾气这个坏习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篇二: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感激在我们大家中间,是阳光,是雨露,是头顶永远晶莹闪烁的星辰,也是我们首先要教会自己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