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进行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时

在进行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时

在进行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时
在进行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时

在进行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时,一般假定结构物四周没有任何散热和热损失的情况下,水泥水化热全部、转化为温升后的温度值。而混凝土的最终绝热温升是与水泥用量、水泥品种、混凝土的热学性能有关,可按下式计算:

Tn=Mc*Q/(c*p)+Mf/50

不同龄期的混凝土绝热温升可按下式计算:

Tt=Tn(1-e 的-m*t 次方)

其中:

Tn 混凝土最终绝热温升

Tt 在t 龄期时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Mc 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

Q 每公斤水泥水化热量

c 混凝土的比热(可按0.97取)

p 混凝土密度,一般可取2400

Mf 单方混凝土中粉煤灰用量

e 常数2.718

m 混凝土水化温升系数,随水泥品种及浇注温度而异,一般为0.3~0.41 t 龄期

1、计算混凝土绝热温度

)

1(.)(e c G

m t T mt

c --=ρ

保温层厚度:δ=κλλ?--??)()

(5.0max b a b i T T T T H

混凝土热工计算精编版

混凝土热工计算: 依据《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_50496-2009)进行取值计算。 砼强度为:C40 砼抗渗等级为:P6 砼供应商提供砼配合比为: 水: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矿粉:卵石:中砂 155: 205 : 110 : 10.63 : 110 : 1141 : 727 一、温度控制计算 1、最大绝热温升计算 T MAX= W·Q/c·ρ=(m c+K1FA+K2SL+UEA)Q/Cρ 式中: T MAX——混凝土的最大绝热温升; W——每m3混凝土的凝胶材料用量; m c——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取205Kg/m3; FA——每m3混凝土的粉煤灰用量,取110Kg/m3; SL——每m3混凝土的矿粉用量,取110Kg/m3; UEA——每m3混凝土的膨胀剂用量,取10.63Kg/m3; K1——粉煤灰折减系数,取0.3; K2——矿粉折减系数,取0.5; Q——每千克水泥28d 水化热,取375KJ/Kg; C——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K)]; ρ——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T MAX=(205+0.3×110+0.5×110+10.63)×375/0.97×2400 T MAX=303.63×375/0.97×2400=48.91(℃) 2、各期龄时绝热温升计算 Th(t)=W·Q/c·ρ(1-e-mt)= T MAX(1-e-mt); Th——混凝土的t期龄时绝热温升(℃); е——为常数,取2.718; t——混凝土的龄期(d); 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根据商砼厂家提供浇注温度 为20℃,m值取0.362 Th(t)=48.91(1-e-mt) 计算结果如下表: 3、砼内部中心温度计算 T1(t)=T j+Thξ(t) 式中: T1(t)——t 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是该计算期龄混凝土 温度最高值; T j——混凝土浇筑温度,根据商砼厂家提供浇注温度为20℃; ξ(t)——t 龄期降温系数,取值如下表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 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计算 1)最大绝热温升值(二式取其一) ρ**)*(c Q F K m T c h +=(3-1) )1(**)mt c t h e c Q m T --=ρ ((3-2) 式中: T h ——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M c ——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m 3); F ——混凝土中活性掺合料用量(kg/m 3); C ——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 ·K ); ρ——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 3); e ——为常数,取2.718; T ——混凝土龄期(d ); m ——系数,随浇筑温度而改变,查表3-2 表3-1 不同品种、强度等级水泥的水化热

表3-2 系数m 根据公式(3-2),配合比取硅酸盐水泥360kg 计算: T h (3)=33.21 T h (7)=51.02 T h (28)=57.99 2)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 ()()(t t h j t 1*ξT T T +=(3-3) 式中: T j ——混凝土浇筑温度(℃); T 1(t )——t 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ξ(t )——t 龄期降温系数,查表3-3同时要考虑混凝土的养护、模板、外加剂、掺合料的影响; 表3-3 降温系数ξ

根据公式(3-3),T j 取25℃,ξ(t )取浇筑层厚1.5m 龄期3天6天27天计算, T 1(3)=41.32 T 1(7)=48.47 T 1(28)=27.90 3)混凝土表层(表面下50~100mm 处)温度 (1)保温材料厚度 ) () (2max q 2x b --h 5.0T T T T K λλδ=(3-4) 式中: δ——保温材料厚度(m ); λx ——所选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m ·K)]; T 2——混凝土表面温度(℃); T q ——施工期大气平均温度(℃);

硬母线温升计算

硬母线温升计算 请教各位,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垂直母线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如何选取? 在论坛一直潜水,学习帕版及各位老师的帖子,受益匪浅。本人有一事不明白,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垂直母线的额定短时耐受电流如何选取? 对于2500kVA,阻抗电压6%的变压器,主母线选择额定短时耐受电流85kA/1S,垂直母线应如何选取?垂直母线上的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否应于母线相匹配? 另,帕版经常提到的“MNS Engineering Guide-line ”式中下载不到,可否提供以下?谢谢 楼主的问题是: 对于2500kVA,阻抗电压6%的变压器,主母线选择额定短时耐受电流85kA/1S,垂直母线应如何选取?垂直母线上的断路器的分断能力是否应于母线相匹配? 我们先来计算一番: 因为:Sn=√3UpIn,所以In=2500x103/(1.732x400)=3609A 因为:Ik=In/Uk,所以Ik=3609/0.06=60.15kA 对于断路器而言,选择断路器的极限短路分断能力Icu>60.15kA即可,一般取为65kA。但是对于主母线来说,是不是我们也选择它的动稳定性等于65kA 就可以了? 动稳定性的定义是:低压开关柜抵御瞬时最大短路电流电动力冲击的能力。那么60.15kA就是最大短路电流的瞬时值吗? 我们来看下图:

这张图我们看了N遍了。其中Ip就是短路电流的稳态值,也是短路电流的周期分量。在楼主的这个问题中,我们计算得到的60.15kA 就是Ip,它也等于短路电流稳态值Ik。显然,它不是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 短路电流的最大瞬时值是冲击短路电流峰值Ipk,Ipk=nIk。根据IEC 61439.1或者GB 7251.1,我们知道当短路电流大于50kA后,n=2.2,于是冲击短路电流峰值Ipk=nIk=2.2x60.15=132.33kA,这才是动稳定性对应的最大短路电流瞬时值 也就是说,对于楼主的这个范例,低压开关柜主母线的峰值耐受电流必须大于132.33kA 我们来看GB 7251.1-2005是如何描述峰值耐受电流与短时耐受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如下: 我们发现,对于主母线来说,它的峰值耐受电流与短时耐受电流之比就是峰值系数n

混凝土计算时的常用公式

混凝土计算时的常用公式 混凝土温度计算公式 1.最大绝热温升(二式取其一) (1)Th=(mc+k·F)Q/c·ρ (2)Th=mc·Q/c·ρ(1-e-mt) 式中Th——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mc——混凝土中水泥(包括膨胀剂)用量(kg/m3);F——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用量(kg/m3); K——掺合料折减系数。粉煤灰取0.25~0.30;Q——水泥28d水化热(kJ/kg)查表; c——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K)]; ρ——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e——为常数,取2.718; t——混凝土的龄期(d); 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 T1(t)=Tj+Th·ξ(t) 式中T1(t)——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Tj——混凝土浇筑温度(℃); ξ(t)——t龄期降温系数 3.混凝土表层(表面下50~100mm处)温度 1)保温材料厚度(或蓄水养护深度)

δ=0.5h·λx(T2-Tq)Kb/λ(Tmax-T2) 式中δ——保温材料厚度(m); λx——所选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m·K)] T2——混凝土表面温度(℃); Tq——施工期大气平均温度(℃); λ——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 Tmax——计算得混凝土最高温度(℃); 计算时可取T2-Tq=15~20℃ Tmax=T2=20~25℃ Kb——传热系数修正值,取1.3~2.0 T2——混凝土表面温度(℃); Tq——施工期大气平均温度(℃); λ——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 Tmax——计算得混凝土最高温度(℃); 计算时可取T2-Tq=15~20℃ Tmax=T2=20~25℃ Kb——传热系数修正值,取1.3~2.0 传热系数修正值 保温层种类K1K2 1纯粹由容易透风的材料组成(如:草袋、稻草板、锯末、砂子)2.63.0 2由易透风材料组成,但在混凝土面层上再铺一层不透风材料2.02.3

温度计算

5.1 砼浇筑块体的温度5.1.1砼的最大绝热温升 T h =m c ·Q/c·ρ (1-e-mt) 式中: T h ——混凝土的最大绝热温升(℃); Q——水泥28d水化热,查表得42.5级矿渣水泥28天水化热Q=375kj/kg; m c ——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kg/m3),m c =335kg; c——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K); ρ——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t——混凝土的龄期(d)取3、6、9、12、15; e——为常数,取2.718; 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取:0.295(浇筑温度约5℃)。 则: ○1 T h3 ={375×335/0.97×2400}×(1-2.718-0.295×3) =31.7℃ ○2 T h6 ={375×335/0.97×2400}×(1-2.718-0.295×6)=44.8℃ ○3 T h9 ={375×335/0.97×2400}×(1-2.718-0.295×9)=50.2℃ ○4 T h12 ={375×335/0.97×2400}×(1-2.718-0.295×12)=52.4℃ ○5 T h15 ={375×335/0.97×2400}×(1-2.718-0.295×15)=53.4℃5.1.2 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 1(t)= T j +T h ·ξ (t) T hmax = m c ·Q/c·ρ=375×335/0.97×2400=54℃ 式中:T 1(t) ——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 j ——混凝土浇筑温度(℃),取5度; ξ(t)——t龄期降温系数,查表计算得: 对2.5m混凝土板:ξ (3)= 0.65;ξ (6) =0.62;ξ (9) =0.57;ξ (12) =0.48;ξ (15) =0.38; ○1 T 1(3) = 5+ 54×0.65=40.1℃ ○2 T 1(6) = 5+ 54×0.62=38.5℃ ○3 T 1(9) = 5+ 54×0.57=35.8℃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方法探讨 1 引言 我们提出工频变压器温升计算的问题,对高频变压器的温升计算也可以用来借鉴。工频变压器的计算方法很多人认为已趋成熟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其实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成熟的东西也需要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对于一个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温升计算问题可能并不存在,温升本身来源于试验数据,企业本身有大量试验数据,温升问题垂手可得,拿来主义就可以了,在本企业来说绝对有效,离开了本企业也带不走那么多数据。但冷静的考虑一下,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生产全系列变压器,总会有相当多的系列不在你生产的范围内,遇到一些新问题,只能用打样与试验的方法去解决,小铁心不在话下,耗费的工时与材料都不多,大铁心耗费的铁心与线材就要考虑考虑了。老企业可以用这样简单的办法去解决,只不过多花费一些时间罢了,一个新企业或规模不大的企业,遇到这些问题要用打样与试验的方法去解决,就耗时比较多了,有时候会损失商机。进入软件时代,软件的编写者如不能掌握这一问题,软件的用户将会大大减少。下面就温升的计算公式进行探讨,本文仅提出一个轮廓,供大家参考。 2 热阻法 热阻法基于温升与损耗成正比,不同磁心型号热阻不同,热阻法计算温升比较准确,因其本身由试验得来,磁心又是固定不变的,热阻数据由大型磁心生产厂商提供。有了厂家提供的热阻数据,简单、实用何乐而不为。高频变压器可采用这一方法。而铁心片供应商不能提供热阻这一类数据,因此低频变压器设计者很难采用。热阻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温升ΔT(℃) 变压器热阻Rth(℃/w) 变压器铜损PW(w) 变压器铁损PC(w) 3 热容量法 源于早期的灌封变压器,由于开放式变压器的出现这种计算方法已被人遗忘,可以说是在考古中发现。这种计算方法的特点是把变压器看成是一个密封的元件,既无热的传导,也无热的辐射,更无热的对流,热量全部靠变压器的铁心、导线、

混凝土绝热温升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 T⑴止仔少 cP 式中:T(t)――混凝土龄期为t时的绝热温升「C) W——每m3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取520kg/m3 Q――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取:P.O42.5 286KJ/kg C――混凝土的比热:取0.96KJ/(kg.C) P ――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2420kg/ m3 m――与水混品种浇筑强度系有关的系数,取0.4d- 1。 t――混凝土龄期(d) 经计算: T (3) = 520 286 1 -e』43=45.38C 0.96 汉2420 T (7) = 520 286 1 -e—0.4 7=60.67C 0.96 x 2420 其中,胶凝材料水化热Q的计算如下: Q=kQ° °7/Q7—3/Q a 取0.955, 取0.93; 取296KJ/Kg, 取266 KJ/Kg 代入上式可得Q=286 KJ/Kg

注:表中揺量为扭合料占总陵礙材料用量的百分比. B.1混凝土的绝热溫升 B ?l ?l 水泥的水化热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_ n . t Q? Qo Qo 式中 Q,——龄期r 时的累积水化热(kj/kg), Qo —水泥水化热总量(kj/kg), t ——龄期(d): ?——常数,随水泥品种、比表面积等因素不同而异. B.1.2胶凝材料水化热总竄应在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用量确定 后根据实际配合比通过试验得出。当无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式计 算: Q=? (B. 1.2) 式中 Q 一胶凝材料水化热总K(kJ/kg); k ——不同掺量掺合料水化热调整系数。 B.1.3当现场采用粉煤灰与矿渣粉双揍时,不同掺童掺合料水 化热调整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上=怡】+島一1 (B. 1.3) 式中 虹——粉煤X??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可按表B. L3取 值; k z ——矿渣粉摻;&对应的水化热调整系数,可按表B. 1.3 取値。 (B. 1.1-2) Q O = 7TQ^3/Q ; (B. 1. 1-3)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学习记录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学习记录 学习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判定依据、仪器设备、检测环境条件、检测程序等。 2、检测环境条件的变化 制备混凝土拌合物时,试验环境相对湿度不宜小于50%,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5℃,所用材料、试验设备、容器及辅助设备的温度宜与试验室温度保持一致。 3、取样与试样的制备 20L。 混凝土拌合物的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宜采用多次采样的方法。一般在同一盘混凝土或同一车混凝土中的约1/4处、1/2处和3/4处之间分别取样,并搅拌均匀;第一次取样和最后一次取样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15min。 宜在取样后5min内开始各项性能试验。 试验室制备混凝土拌合物的搅拌应符合下列规定: 3.4.1、混凝土拌合物应采用搅拌机搅拌。拌和前应将搅拌机冲洗干净,并预拌少量同种混凝土拌合物或水胶比相同的砂浆,搅拌机内壁挂浆后将剩余料卸出。 3.4.2、应将称好的粗骨料、胶凝材料、细骨料和水(外加剂一般先溶于水)依次加入搅拌机,难溶和不溶的粉状外加剂宜与胶凝材料同时加入搅拌机,液体和可溶外加剂宜与拌合水同时加入搅拌机 3.4.3、混凝土拌合物宜搅拌2min以上,直至搅拌均匀; 3.4.4、混凝土拌合物一次拌和量不宜少于搅拌机公称容量的1/4;不应大于搅拌机容量,且不应少于20L; 试验室搅拌混凝土时,材料用量应以质量计。骨料的称量精度应为± 外加剂的称量精度均应为±在试验室制备混凝土拌合物时,拌合时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3℃,所用材料的温度宜与试验室温度保持一致。 4 坍落度及经时损失试验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坍落度筒内壁和底板应润湿无明水;底板应放置在坚实水平面上,并把坍落度筒放在底板中心,然后用脚踩住二边的脚踏板,坍落度筒在装料时应保持在固定的位置; 2)、混凝土试样应分三层均匀地装入坍落度筒内,捣实后每层高度应约为筒高的三分之一。每装一层,应用捣棒在筒内由边缘到中心按螺旋形均匀插捣25次; 3)、插捣底层时,捣棒应贯穿整个深度,插捣第二层和顶层时,捣棒应插透本层至下一层的表面; 4)、顶层混凝土装料应高出筒口,插捣过程中,如果混凝土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 5)、顶层插捣完后,取下装料漏斗,应将混凝土拌合物沿筒口抹平; 6)、清除筒边底板上的混凝土后,应垂直平稳地提起坍落度筒,并轻放于试样旁边。当试样不再继续坍落或坍落时间达30s时,用钢尺测量出筒高与坍落后混凝土试体最高点之间的高度差,即为该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值。 4.1.3 坍落度筒的提离过程宜控制在3s~7s以内;从开始装料到提坍落度筒的整个过程应连续进行,并应在150s 内完成。

大体积砼温度计算

5.1.4热工计算如下: 1)混凝土绝热温升 T h(t)=[m c×Q/(c×p)](1-e-mt) 其中t为龄期 m c――混凝土中水泥 (含膨胀剂) 用量(kg/ m3); Q――水泥28天水化热; 不同品种、强度等级水泥的水化热表 c――混凝土比热,一般为—,计算时一般取(kJ/ p――混凝土密度,一般取2400(Kg/m3) e――常数,为 t――混凝土的龄期(天); 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查表可得。 系数 m 本工程C35S8混凝土拟采用配合比(经验配合比,根据实际配

合比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重新计算): 经计算得出不同龄期下的混凝土绝热升温T h,见下表: 2)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按下式计算: T1(t)= T j+ T h(t)×ξ(t) T1(t)―― 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T h(t)―― t龄期混凝土绝热升温温 T j――混凝土浇筑温度,取值根据浇筑时的大气温度确定,根据预计浇筑时的气候条件,取T j=30℃ ξ(t)―― t 龄期降温系数 ξ(t)取值表

本工程ST1、ST2及裙楼底板厚度分别为4m、3.5m、1.5m,分别经计算T1(t)取值见下表: T1(t)取值表 3)保温材料计算厚度 保温材料计算厚度按下式计算: δ=×λx(T2-T q)×K b/λ(T max-T2) h――筏板厚度 λx ――所选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 T2――混凝土表面温度 T q――施工期大气平均温度,取30℃ λ――混凝土导热系数,取[W/()] T max――计算得混凝土最高温度 计算时取:T2-T q = 15--20oC,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公式

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公式 1 引言 工频变压器的计算方法很多人认为已趋成熟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对于一个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讲温升计算问题可能并不存在,温升本身来源于试验数据,企业本身有大量试验数据,温升问题垂手可得。下面就温升的计算公式进行探讨,本文仅提出一个轮廓,供大家参考。 2 热阻法 热阻法基于温升与损耗成正比,不同磁心型号热阻不同,热阻法计算温升比较准确,因其本身由试验得来,磁心又是固定不变的,热阻数据由大型磁心生产厂商提供。有了厂家提供的热阻数据,简单、实用何乐而不为。高频变压器可采用这一方法。而铁心片供应商不能提供热阻这一类数据,因此低频变压器设计者很难采用。热阻法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温升ΔT(℃) 变压器热阻Rth(℃/w) 变压器铜损PW(w) 变压器铁损PC(w) 3 热容量法 源于早期的灌封变压器,由于开放式变压器的出现这种计算方法已被人遗忘,可以说是在考古中发现。这种计算方法的特点是把变压器看成是一个密封的元件,既无热的传导,也无热的辐射,更无热的对流,热量全部靠变压器的铁心、导线、绝缘材料消耗掉。这样引出一个热容量(比热)的概念,就可以利用古人留给我们的比热的试验数据,准确的计算出变压器的温升来。不是所有的变压器都可以利用这一计算公式,唯独只有带塑料外壳的适配器可采用这一方法,这种计算方法准确度犹如瓮中捉鳖十拿九稳。 若适配器开有百叶窗,那就有一部份热量通过对流散发出去,如不存在强迫对流,百叶窗对温升的影响只在百分之三左右。上一代的变压器设计工作者对这一计算方法很熟悉,现在的变压器设计工作者根据此线索,进行考古也会有收获。热容量法的计算模式如下: 式中,温升ΔT(℃)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温度计算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温度计算 1、混凝土拌和温度 1.1混凝土不加冰拌和温度 设砼拌合物的热量系有各种原材料所供给,拌和前砼原材料的总热量与拌合后流态砼的总热量相等。 g s w c g s g g w s s w w w w c c c g g g s s s o m m m m T C T C m T C m T C m T C m T C T ωωωω++++++++++= o T --砼拌和温度(℃) w c g T T T T 、、、s --砂、石子、水泥、拌和用水的温度(℃) g s c m m m 、、--水泥、扣除含水量的砂及石子的重量(kg ) g s ωω、、w m --水及砂、石中游离水的重量(kg ) w c g C C C 、、、s C --砂、石、水泥及水的比热容(kJ/kg ·K ) 若c g C C 、、s C 取0.84,w C 取4.2,则公式简化为: g s w c g s g g s s w w c c g g s s o m m m m T T m T m T m T m T T ωωωω++++++++++= )(22.0)(22.0 也可用表格计算法,∑∑= mC mC T T i o 2、砂、石的重量是扣除游离水分后的净重。 1.2混凝土加冰拌和温度 为降低砼入模温度和砼的最高温度,常将部分水以冰屑代替,冰屑融解时要吸收335kJ/kg 的潜热(隔解热),可降低砼拌和温度。

g s w c g s w g g s s w w c c g g s s o m m m m Pm T T m T P m T m T m T T ωωωω+++++-++-+++= )(22.080)1()(22.0 P —加冰率,实际加水量的%,经验加冰率一般控制在25%~75% 砼拌和水中加冰量也可根据需要降低水温按下式计算: w w wo T T T X +?-= 801000 )( X —每吨水需加冰量(kg) T wo —加冰前水的温度(℃) T w --加冰后水的温度(℃) 2、混凝土出罐温度 3、混凝土浇筑温度 砼浇筑温度为砼拌和出机后,经运输平仓振捣等过程后的温度。 n o s o p T T T T θθθθ+??????+++-+=321)(( p T --砼浇筑温度 o T --砼拌和温度 ????n 321θθθθ、、--温度损失系数 4、混凝土绝热升温 假定结构四周无任何散热和热损失条件,水泥水化热全部转化成温升后的温度值,则砼的水化热绝对温升值: )1()(mt c t e C Q m T --= ρ )max ρ C Q m T c = )(t T --浇筑一段时间t ,砼的绝热温升值(℃) c m --每立方米砼水泥用量(kg/m 3 ) Q --每千克水泥水化热量(J/kg ) C --砼的比热 在0.84~1.05kJ/kg ·K 之间,一般取0.96kJ/kg ·K ρ--砼的质量密度。取2400 kg/m 3 e --常数为2.718

电容器外部温升计算

電容器外部溫升計算公式 :3.1416 :頻率 (Hz ) :損耗因數 tan δ :峰值電流 (A ) :容抗 (Ω) π f DF I rms Xc :電容器外部溫升 (℃) :傳熱系數 MPE Film 1.4×10-3 W/( cm 2×℃) MPP Film 2.5×10-3 W/( cm 2×℃) :電容器表面積 (cm 2) :電容器容量 (F ) :頻率系數 2πf (Hz ) β S C ω 1 β*S I 2 rms*tan δ ω*C )× 1 β*S I 2 rms*DF* )* 2πfC 1 Xc= = ω*C 1 2πfC 1 ω =2πf 1cal/(cm 2?s ?℃)=4.1868 W/(cm 2 × ℃) CAPACITORS HUNG JUNG ELECTRONICS GUANG DONG 1 β*S I 2 rms*tan δ ω*C × 1 β*S =( )×I 2 rms ×DF ×Xc =( )×I 2 rms ×DF × 1 β*S 2πfC 1 MPE Film β :1.4×10 -3 W/(cm 2 × ℃) S :18.16cm 2 (26×18×10mm) I rms :1. 1.20A 2. 2.30A 3. 2.83A DF :0.018 π :3.14 f :50KHz=5×10 4Hz 1. 1.20A =( )×1.22×0.018× =39.3329×0.018×3.1847133×1.22 =2.2547506×1.22 =3.2468408(℃) 1 1.4×10 -3×18.16 1 2×3.14×5×10 4×10 -6 △T 2. 2.30A =2.2547506×2.3 2 =11.92763(℃) △T 3. 2.83A =2.2547506×2.83 2 =18.058072(℃) △T MPP Film β :2.51208×10 -3 W/(cm 2 × ℃) S :19.855cm 2 (26×18.5×11.5mm) I rms :1. 1.20A 2. 2.83A 3. 3.50A DF :0.007 π :3.14 1. 1.20A =( )×1.22×0.007× =20.0491×0.007×3.1847133×1.2 2 =0.4469544×1.2 2 =0.6436143(℃) 1 2.51208×10 -3× 1 2×3.14×5×10 4×10 - 6 △T 2. 2.83A =0.4469544×2.83 2 =3.579613(℃) △T 3. 3.50A =0.4469544×3.50 2 =5.4751914(℃) △T

混凝土温度计算公式

混凝土温度计算公式 1.最大绝热温升(二式取其一) (1)Th=(mc+k·F)Q/c·ρ (2)Th=mc·Q/c·ρ(1-e-mt) 式中Th——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mc——混凝土中水泥(包括膨胀剂)用量(kg/m3);F——混凝土活性掺合料用量(kg/m3); K——掺合料折减系数。粉煤灰取0.25~0.30;Q——水泥28d水化热(kJ/kg)查表; c——混凝土比热、取0.97[kJ/(kg·K)];ρ——混凝土密度、取2400(kg/m3); e——为常数,取2.718; t——混凝土的龄期(d); m——系数、随浇筑温度改变。 T1(t)=Tj+Th·ξ(t) 式中 T1(t)——t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Tj——混凝土浇筑温度(℃); ξ(t)——t龄期降温系数 3.混凝土表层(表面下50~100mm处)温度 1)保温材料厚度(或蓄水养护深度) δ=0.5h·λx(T2-Tq)Kb/λ(Tmax-T2) 式中δ——保温材料厚度(m); λx——所选保温材料导热系数[W/(m·K)]

T2——混凝土表面温度(℃); Tq——施工期大气平均温度(℃); λ——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 Tmax——计算得混凝土最高温度(℃); 计算时可取T2-Tq=15~20℃ Tmax=T2=20~25℃ Kb——传热系数修正值,取1.3~2.0 T2——混凝土表面温度(℃); Tq——施工期大气平均温度(℃); λ——混凝土导热系数,取2.33W/(m?K); Tmax——计算得混凝土最高温度(℃); 计算时可取T2-Tq=15~20℃ Tmax=T2=20~25℃ Kb——传热系数修正值,取1.3~2.0 传热系数修正值 保温层种类K1K2 1纯粹由容易透风的材料组成(如:草袋、稻草板、锯末、砂子)2.63.0 2由易透风材料组成,但在混凝土面层上再铺一层不透风材料2.02.3 3在易透风保温材料上铺一层不易透风材料1.61.9 4在易透风保温材料上下各铺一层不易透风材料1.31.5 5纯粹由不易透风材料组成(如:油布、帆布、棉麻毡、胶合板)1.31.5 注:1.K1值为一般刮风情况(风速<4m/s,结构位置>25m);2.K2值为刮大风情况。 2)如采用蓄水养护,蓄水养护深度

大坝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试验与数据拟合分析

大坝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试验与数据拟合分析 周振为1,李红建2,陈国荣1 1.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南京 (210098) 2.温州市水利局,浙江温州 (325000) E-mail :weipang19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2098022.html, 摘 要:碾压混凝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水工大坝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以及常态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对温控设计非常重要,对大体积混凝土坝的早期防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对某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所采用的几种混凝土的热力学性能以及绝热温升进行了测试,多级配高掺和料碾压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速率较慢,绝热温升较低,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最终温度。双曲线型数学回归模型对文中所举几种碾压、常态混凝土的拟合效果均很好,优于指数Ⅰ型和指数Ⅱ型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可以应用于混凝土坝的温控设计中,对混凝土绝热温升进行预测。 关键词:碾压混凝土;绝热温升;数学回归模型;数据拟合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是大体积混凝土坝温控设计中重要参数,测定绝热温升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法,用绝热温升试验设备直接测定;另一种是间接法,先测定水泥水化热,再根据水化热及混凝土的比热、容重和水泥用量来推算绝热温升[1]。由于水泥水化放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及测试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要测得混凝土的最终绝热温升值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只能在室内进行混凝土绝热温升模拟试验, 获得所需的不同类型或配合比混凝土在龄期内的温升值以及对应时间的数据, 对试验资料作数学拟合,从而确定混凝土绝热温升值与时间之间相应的最佳拟合数学表达式, 以供温控设计参考用。 1. 常用混凝土绝热温升表达式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T)物理意义是指由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生的热量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逐步上升最终达到稳定值,绝热温升是时间(τ)的函数,并且根据其物理意义其数学表达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 1) 混凝土出搅拌机时混凝土绝热温升值为零,即τ=0时,T=F(0)= 0; 2)当τ=∞时,T=F(∞) =T 0 (定值); 3)T=F(τ)在(0,∞)区间单调递增; 4) )(ττ g d dT =在(0,∞)区间单调递减; 目前常用的绝热温升数学表达式主要有双曲线型、指数Ⅰ型、指数Ⅱ型(复合指数型)几种 [1],如式(1)~(3),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对试验数据作数据拟合,求出有关参数和拟合公式。这三个式子均满足混凝土绝热温升的三个特点,对于不同的混凝土由于其水泥、混合料的种类性质、配比不同,拟合效果也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本文对某大坝所采用的几种碾压、常态混凝土在龄期内进行绝热温升试验,获得混凝土绝热温升数据,分别使用(1)~(3)式对所有数据进行数学拟和,分析三种表达式得拟和优劣,得出最佳拟和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分析。 双曲线型: τ ττ+=n T T 0)( (1) 式中0T 为最终水化热,τ为龄期,n 为由试验数据拟合确定的常数 指数Ⅰ型: )1()(0ττm e T T ??= (2)

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标准

GB50496-200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1 总则 1.0.1为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不适用于碾压混凝土和水工大体积混土工程施工。 1.0.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术语 2.1.1大体积混凝土mass concrete 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1.2胶凝材料cementing material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与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2.1.3跳仓施工法alternative bay construction method 在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将超长的混凝土块体分为若干小块体间隔施工,经过短期的应力释放,再将若干小块体连成整体,依靠混凝土抗拉强度抵抗下一段的温度收缩应力的施工方法。 2.1.4永久变形缝deformation seam 将建筑物(构筑物)垂直分割开来的永久留置的预留缝,包括伸缩缝和沉降缝。 2.1.5竖向施工缝vertical construction seam 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因混凝土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适当

位置留置的垂直方向的预留缝。 2.1.6水平施工缝horizontal construction seam 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时,因混凝土浇筑停顿时间有可能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在适当位置留置的水平方向的预留缝。 2.1.7温度应力thermal stress 混凝土的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应力。 2.1.8收缩应力shrinkage stress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时,混凝土内部所产生的应力。 2.1.9温升峰值the peak value of rising temperature 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的最高温升值。 2.1.10里表温差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center and surface 混凝土浇筑体中心与混凝土浇筑体表层温度之差。 2.1.11降温速率the descending speed of temperature 散热条件下,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达到温升峰值后,单位时间内温度下降的值。2.1.12入模温度the temperature of mixture placing to mold 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入模时的温度。 2.1.13有害裂缝harmful crack 影响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的裂缝。 2.1.14贯穿性裂缝transverse crack 贯穿混凝土全截面的裂缝。 2.1.15绝热温升adiabatic temperature rise

热工计算

热工计算书 一、 基本计算数据 C30普通硅酸盐混凝土,每方立方原材料用量:水:175kg ; 水泥:300kg; 砂:825kg; 石:1000kg ; 一级粉煤灰:70kg; 防冻剂:12kg 。 顶板厚度1.0m 。 二、最大绝热温升 ρ??+=c Q F K m T c h /)( h T —混凝土最大绝热温升(℃) c m —混凝土中水泥(包括膨胀剂)用量(3/m kg ) F —混凝土活性掺和料用量(3/m kg ) K —掺和料折减系数。粉煤灰取0.25。 Q —水泥28d 水化热(kJ/kg ),取300。 c —混凝土比热、取0.97)]/([K kg kJ ? ρ—混凝土密度、计算得23823/m kg h T =(300+0.25×70)×300/(0.97×2382) =44.43℃ 三、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1t h j t T T T ξ?+= )(1t T —t 龄期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 j T —混凝土浇筑温度(入模温度),取10℃。 )(t ξ—t 龄期降温系数

浇注层厚度1.0m对应各龄期降温系数查表取得。见下表。 从上表中可知:3d龄期时混凝土中心计算温度最大。计算得:T1(3d)= 10+0.49×44.43=31.77℃ 四、暖棚热源计算 因31.77-25=6.77°C 即当满足温度高于6.77℃时,可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考虑到暖棚的热流失以及棚内架子管吸热等因素,控制暖棚内空气温度平均温度为15℃ 由Q=cm△t,可计算出将暖棚内空气由-15℃升高到15℃需要的热量: 其中c—空气比热容,1.01 kJ/(kg·℃) m—闭合框架内的空气质量,按西区第7仓计算。 m=nρv=1.293×9.5×30×26.62=9809.6 kg 计算得Q=1010×9809.6×30=297×103 (kJ) 煤发热量按3800大卡/kg计算即15.96×103(kJ) 需用煤量18.6kg。考虑热损失系数0.7。由此可计算出煤的一次燃烧量为27kg。 因7仓闭合框架内放置了16个火炉,即每个火炉有1.7kg煤同

按下式可估算出混凝土的绝热最高温升

按下式可估算出混凝土的绝热最高温升: (1)th=m c q/c*ρ 式中为最高绝热温升(℃) q为每公斤水泥的水化热(J/Kg),425#普通水泥取345×103J/Kg m c为单方混凝土中水泥和GT的总用量(Kg/m3),本工程Q=360+40=400Kg/m3 C为混凝土的比热(J/Kg℃),一般取c=0.96×103J/Kg℃ 为混凝土的容重,取r=2400Kg/m3 故==59.9(℃) 基础混凝土处于散热条件下,考虑上下表面二维散热,一层塑料薄膜保潮养护,及二层草袋保温养护,取1600mm厚混凝土的散热影响系数为0.65,则混凝土因水泥水化热而引起的温升值为: 1600mm厚混凝土基础=59.9×0.65=38.9℃ 掺加粉煤灰后,可大量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的中心温度,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粉煤灰对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为其重量的1/50,本工程混凝土中粉煤灰的用量为70Kg/m3左右,即由粉煤灰与水泥反应引起的水化热的温升值仅为1.4℃左右。 由此可以估算出本工程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由胶凝材料水化反应引起的温升值为: 38.9+1.4=40.3℃ 本工程处于春季,考虑到砂、石料中可能有冻结物,因此,应采用加热的温水搅拌混凝土,假定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为10~15℃左右,则

预计混凝土中心的最高温度为: 1600mm厚混凝土基础40.3+10~15=50.3~55.3℃ 即本工程若在春季施工,1600厚的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中心温度约为50~55℃。 三、养护材料厚度计算 由于春季的大气温度很低,夜间的大气温度有可能在0℃,与混凝土之间形成了很大的温差,因此,需进行蓄热保温养护(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产生开裂),养护材料的厚度按下式计算: δ=0.5h*λ*(t2-tq)kb/λ(tmax- t2) 为养护材料所需的厚度(m)δ式中 λ=0.14,λ为养护材料的导热系数(w/mK),假定用草垫子养护, 则λ0=2.3w/mK,λ0为混凝土的导热系数(w/mK), 取tmax为混凝土中的最高温度,本工程1600mm厚底板的中心温度约为50.3~55.3℃,取=53℃ T2为混凝土与养护材料接触面处的温度(℃),养护要求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不大于25℃,则:1600mm厚基础T2=53-25=28℃ Tq为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时的大气平均温度,可采用施工时的旬平均温度,本工程取Tq=5℃、10℃(春季的平均温度)两种可能进行估算。 K为传热系数修正值,取K=K1=1.6 H为结构物的厚度(m)则1600mm厚基础: δ=0.5h*λ*(t2-tq)kb/λ(tmax- t2)平均气温5℃时:

pcb线路温升计算

Temperature Rise in PCB Traces Douglas Brooks UltraCAD Design, Inc. doug@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209802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2098022.html, Reprinted from the Proceedings of the PCB Design Conference, West, March 23-27, 1998? 1998 Miller Freeman, Inc. ? 1998, UltraCAD Design, Inc. Background I built my first “electronic” device over 40 years ago. (I was really young at the time!) Over the intervening years, there have been dramatic changes in technology. Some of these changes include the shift from designing circuits with components to designing systems with IC’s, the shift from high voltage vacuum tube requirements (say 250 volts, or so) to (mostly) low voltage requirements, and the subsequent decline in the relative number of designs where high voltage and high current requirements are an issue. In the 60’s almost all designers had to worry about the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PCB traces on at least some of their designs. Now, some designers can go through an entire career without having to address this issue at all. As I looked at this I began to understand why the significant investigations into PCB trace temperature-vs-current (T-C) relationships are mostly over 25 years old! The current T-C bible for most of us is the set of charts in IPC-D-275. (IPC) (Footnote 1) Yet there is a nagging concern about them when we use them: Are they current? Are we sure where they came from and can they be trusted? Some people say they were generated with only three or four points and then “French Curves” were used to create smooth lines between the points. Others say they have been redrawn so many times by so many artists that they only somewhat resemble the original data. And you only have to look at the incongruous result from some of them that up to 125 ma of current can flow through a conductor with zero cross-sectional area! (You know, the curves really should go through the origin!) Then I ran across another set of data in an old (1968) copy of “Design News” (DN) (Footnote 2). McHardy and Gandi recently reported on an analysis where they tried to test a theoretical, mathematical model on the IPC and the DN data (Footnote 3) with some limited success. That was when I decided to do the same thing using a different, more analytical (I believe) approach. This paper is a report of that analysis. Defining the Model We can think of a model as a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the context of this paper I will use an equation to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and the temperature of a trace. If the model is realistic, then when I substitute variables into the equation, the result will (within reason) reflect the actual result that would be obtained in the physical world. We can “test” a model by looking at actual results, and see if the model would give similar result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It is intuitive that the flow of current through a trace (power) will caus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trace to increase. The formula for power is I2*R, so the relationship is probably not simply linear. The resistance of a trace (per unit length) is a function of its cross-sectional area (width times thickness).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current, therefore, is probably a non-linear function of current, trace width, and trace thickness. But the ability of a trace to “shed”, or dissipate, heat is a function of its surface area, or width (per unit length).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ent is heating the trace, the trace is cooling through the combined effects or radiation, convection and conduction through its surface. Therefore, the relative effect of width in the overall model is probably different than thicknes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