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拾穗

拾穗

拾穗
拾穗

小学四年级北师大语文:

“高效课”《拾穗》说课稿

太和小学——王玉萍

一、说教材与学情

《拾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收获》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在收获的季节,田野上三位农家妇女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积累,基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独立完成识字学习的任务,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能学会按要求查找课外资料,帮助理解文内容,在阅读中也能通过自读自悟等学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2.了解《拾穗》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和画家米勒。

3.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4. 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欣赏油画《拾穗》了解课文内容,懂得看图作文的要求。

2. 抓住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情怀,所以我采用“读—思—议—悟”的教学方法以及创设情境,结合课外资源,力求凸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创设的情境,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因此我采用的学法是:

①课前预习,搜集资料,②读思结合法,③课堂交流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我采用这样

的过渡语:

这是一幅举世闻名的油画作品,诞生于100多年前,具有时空不可抵挡的魅力,知道创作者是谁吗?(生答)对!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18世纪法国著名的农民画家米勒。

【设计意图:教师的谈话言简意赅,直接点名本课学习的重点――欣赏油画,解画家,指明下文的学习方向】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将字词句读准读通顺,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做标注。2.检查学生的摘录笔记,教师相机出示生字词

3.全班齐读,边读边思考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1段:收获后的田野情景。2~5段:三位妇女捡拾麦穗的情景。6~7段:简介作者,评价画特点】

4.简介作者米勒。这部分是根据金钥匙要求,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文中现成资料介绍作者,教师再给予补充,共同了解课文背景。

(三)细读课文,赏析油画

1. 和学生一起来欣赏油画。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并让他们找一找相应的段落,

与画面中的人物比一比,再读一读书,看看学生是否能发现课文与油画的不同之处,即有些部分是想象的部分,有些部分是画面上的内容,并让他们坐上不同的记号。

2. 体会课文欣赏油画的顺序。让同学们找出哪些是远景,哪些是近景。

3. 让学习再次自由朗读该片段,并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在边上

标注自己的感受。通过师生交流后,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在对其动作、

神态的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理解,同时更有艺术家活灵活现的描绘中的美景以及一种浪漫的情怀,如:“她手脚麻利,捡拾……”

【设计意图:教师几次重申“图文对照”,既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对习作(看图作文)方法的渗透,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念,重视读写结合,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 齐读全文,说说自己欣赏了这幅油画后的感想

2. 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根据今天学习的欣赏油画的

方法,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五、说板书设计

《拾穗》教学设计

《拾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

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由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

品冰心之作悟冰心之情

品冰心之作悟冰心之情 李堡镇中心小学王小琴 作品分析: 冰心的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少年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她的文字是那样的清新隽丽,笔调是那样轻倩灵活,从那边着画意与诗情,真如镶嵌在夜空里的一颗颗晶莹的星珠,犹如一池春水,风过后,漾起云锦似的涟漪。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阅读冰心作品的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收获10拾穗课文原文素材北师大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收获10拾穗课文原文素材北师大版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太阳偏西,收割过的地里已经堆起好几排金黄色的麦垛,有人在往车上装捆好的麦子,更多的人正忙着弯腰割麦。监工骑在马上,看着田野里的一切。 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那戴着套袖的手臂,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捡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已经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一只手伸向前方,另一只手拿着麦穗,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监工的人明白,丢在地里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所以,除非是荒年,他们从不禁止拾穗。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这幅画有远景,有近景,远景和近景相配合。画面本身是静的,而表现的内容是动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身旁。认真的欣赏画面,会产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美术《拾穗者》

美术《拾穗者》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拾穗者》,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画面凝重的色彩和人物动态 2.尝试创作不同人物的劳动动态 活动准备: 挂图19号《小朋友的书·美工》成品画白纸 活动过程: 1.整体感知欣赏作品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内容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很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田野、农民、收割者) ——画面中的人是谁?在干什么? ——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你是怎么发现的? ——你还看到了什么?远处的人在做什么? 教师介绍名画 这幅画的名字叫《拾穗者》,是米勒爷爷的作品。米勒爷爷是个著名画家,画了许多有关农民生活的画。这幅话是关于秋收的话。近处我们可以看见三位农民在灿烂的阳光下捡拾遗留在田里的麦穗。远处我们可以看见农民伯伯把麦穗装上车。 2.细部感知,进一步理解作品色彩和动态的表现手法 感知色彩的浓重:画面中有什么颜色?给你什么感觉?(厚厚的) 感知人物状态: ——画面上三位农民妇女的动作是怎样的?什么表情?衣服有什么特点? ——我请几个小朋友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动作。 看完整副画,你感觉怎样?(农民很勤劳,很辛苦) 3.教师出示范画,示范讲解画法 ——欣赏完米勒爷爷的画,我们也来画画 ——老师画面中最特别的是哪个小孩(弯腰)中间的小孩过会儿你们也要像老师这样画。——伸出你的食指,跟着老师画。 先画一个圆圆的脑袋,画上他的头发,因为是侧面,所以他只有一只眼睛,鼻子和半张嘴巴。 ——我们都知道他是弯腰拾穗子的,所以要画上弯曲的背,重复再来一次。 ——他的脚是微微蹲下,可以用两条折线的表现。 4.幼儿创作 强调要求:画2~3个小孩,像老师的画一样,以弯腰的小孩为主,画在中间,不要排队 说明背景:《拾穗者》的季节是秋天,小朋友们可以自己想象下秋天的景色,然后画出来。分发材料:桌布、小组长拿工具 5.展示作品,教师评价

收获教案

落花生 预习提示 1.熟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根据课后题,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亲的话.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找出重点段,并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2.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理解重点段来深入理解全文的阅读方法。 教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互相检测 2.熟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1.假如你拿到了这样一个题目,你觉得可以写些什么? 2.学生交流。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落花生: 1、听录音后回答: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1)介绍一种物品() (2)记一件事() (3)写一处景物() (4)描写几个人物() 2、教师简介:课文虽然以“落花生”为题,但并不是一篇以状物为主的文章,而是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所受的家教。本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他的散文以朴实洗练、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常常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为读者所喜欢。“落花生”是他的笔名。为什么他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三、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按第一单元的要求自学课文,巩固第一单元训练重点。 四、交流学习成果: 1.自由地找小伙伴交流。 2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 .集体交流典型的几个问题。

五、按提示分段: 1、出示投影,按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分段: (1)种花生,收花生。 (2)尝花生,谈花生。 (3)父亲的话牢记心上。 2、结合课文插图,分段提示,理清课文内容。 六、课堂检测: 1、完成《作业本》第 2、4。 2、绘制花生的生长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组讨论父亲说的话的含义,体会做人的道理 一、复习回顾课文脉络,学习“学习提示”。 1、想想课文是分哪几部分写的?哪一部分是重点写的?怎样学习重点 段? 2、学习“学习提示”。 (1)默读“提示”,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 (2)从“学习提示”中,你学懂了什么? ①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叫重点段。 ②学习重点段,理清写哪些内容;细读细想,弄清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③联系其余各段和课题,理解全文和思想感情。 (3)根据“学习提示”,找出课文的重点段。 二、研读重点段: 1、学生自由读重点段,结合问题讨论学习这一段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研 究? 2、结合课后练习2、3题独立学习重点段,教师巡视,辅优补差。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1)说说“今晚”过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当时作者的父亲在广东做县官,平时公务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这次他来,是专为吃花生来的吗?说明什么? (2)一家人是怎样谈花生的好处的?圈出有关词语。 (3)“可贵”是什么意思?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投影出示第10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说的这段话的? ①父亲是拿花和玫什么进行对比?为什么要这样比?结合回答课后练3。 ②父亲是拿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比,其实是赞美了花生的什么可贵之 处?(藏而不露) (4)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这样说?理解课文第12自然段。 (5)“我”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话的含义?(读第13自然段) “有用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美术鉴赏《拾穗者》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教材分析】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大旅行家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用双脚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科学考察,最终写下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的伟大事迹。赞颂了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始终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理解的能力,敢于质疑,乐于解疑,学会了搜集并筛选资料。学生学习本课有几个困难:一是具体事例叙述简略,不能满足学生探索的兴趣,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离学生生活距离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三是要抓的词语很多且不够通俗。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理念,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注重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展开探究性学习。抓住“阅读大地”这一文眼,层层质疑,紧紧围绕“徐霞客‘奇’在哪里?”这条线索展开教学。二是结合课文潜在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课前搜集资料、联系上下文体会徐霞客历尽艰险,始终不放弃考察的可贵品质。使学生思想受到熏陶,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特色。三是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如“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句子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策略意识和工具性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7个生字,12个词语。掌握“锲而不舍”“卓尔不群”“燃松拾穗,走笔为记”等词语的意思。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阅读大地”这一文眼,层层质疑,紧紧围绕“徐霞客‘奇’在哪里?”这条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写心得批注。顺学而导,指导学生运用方法归纳主要内容、理解词语、读懂难读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朗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肥皂泡》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肥皂泡》 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写作背景】 《肥皂泡》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意境深邃精美。童年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着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米勒《拾穗者》美术作品赏析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他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米勒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米勒于1857年完成的《拾穗者》,本来是一幅描写农村夏收劳动的一个极其平凡的场面,可是它在当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却远不是画家所能意料的。 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四级语文上册 拾穗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

拾穗 《拾穗》是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主体课文,是一篇看图学文,是对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深刻领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在教学时《拾穗》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一、图文结合,激发情感 初读课文时,我教给学生欣赏一幅画的方法:①按一定顺序来欣赏;②确定图画所描绘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四要素;③视频出示画作的有关背景资料,感悟、品味画图所要表达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自行观察画面,充分交流后让学生读课文,看作者观察的和自己观察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领悟出仔细观察的重要性。然后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二、阅读批注,体会写法 本文的重点是2-5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19世纪农民的生活和劳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我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教学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抓住描写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来理解第2、3、4段。课文对三位拾穗妇女的神态动作作了细致的描写,“他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通过让学生找出三个农妇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等。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体会到画家在对其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的描绘中表现出来的同情,体会到作者如何把事情写生动具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写实+联想”是本文表达的特点。因而,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勾画句子,哪些是描写画面的,哪些是作者根据画面的推测,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勾画,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即在描写和欣赏绘画作品时要根据画面内容加上自己的推想,从而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领悟后还设计了练笔的环节,通过观察图中的清洁工人的动作神态推想他的生活,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写

《拾穗》教学设计

《拾穗》教案 授课班级:四(2)班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内容是对法国画家米勒同名油画的赏析。课文按照由总到分、由近到远的顺序描绘了在收获的季节,三个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表现了在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时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3.欣赏《拾穗》,谈真实感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会画画吗?那么你们会欣赏画吗? 今天,我们来看一幅画,通过看画,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

学习如何欣赏一幅画。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4页,我们来看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 提问:1、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幅画后,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谈的非常好,可见看图很仔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欣赏这幅画的。请同学们向前翻一页,自己读课文,注意陌生的字音、句子。并把你感兴趣的词句下做标记。) 1、教师范读,学生更正自学中所出现的错误。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出示小黑板)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画的内涵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可以看出收获了?(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一读) 2、结合课文内容,再次欣赏画面,说说你的看法感受。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回答) 3、作者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请同学们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 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体会作者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结构图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树解说 张晓芳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深层的主题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重。本单元由主题课文《落花生》、《拾穗》和语文天地组成。《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叙事散文,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此外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的要点,既使学生掌握了一种阅读方法,又使本课的难点得到了突破。《拾穗》是一篇看图写文,教学时注意教给学生欣赏油画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辛苦。语文天地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愉悦,同时明白农民劳动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继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加强语言积累,学会一定的读书方法。在读文中感悟劳动人民的可爱,建立热爱劳动的情感,并体味只有付出劳动才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2、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学会写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组织学生搜集资料、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和熟练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2、学习参阅背景资料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4、体味“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的生活哲理。 四、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针对学生实际,我将采用如下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拉近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获得情感体验。两篇主题课文都是围绕“收获”来写的,语言朴实、明了,道理却很深刻。针对这些特点,教学时将采取以下策略:1、把语文实践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让语文学习生活化。如:课前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或家里进行一次力所能及的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2、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如《拾穗》一课,准备油画《拾穗》的放大版,以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想象的愿望,进而谈论自己的感受和联想。3、把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的内容结合起来,实现学练结合。如学习《落花生》一课时,可以与语文天地中的自读文章《柚子树下》结合起来,共同体会收获时的那种喜悦之情。学完《拾穗》一课,可结合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让学生说一说农民的生活等。4、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学习《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同时,通过优美语句的诵读与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拾穗》一课时,

浅析米勒《拾穗者》

浅谈画家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法国)Jean-Francois Millet 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着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曾从德洛罗什(Delaroche)学画,后因不满老师的浮华风格和无力负担学费而片学。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从事耕作,以补助生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着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米勒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练习题及答案

拾穗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臂.膀(bì bèi)搜.索(shōu sōu)落.枕(lào luò)统.一(chōng tǒng) 二、看拼音,写汉字。 1.稻田里的mài()子成熟了,有许多fù()女在地里弯腰捡拾。 2.米勒在画室里mái()头miáo huì()着新作。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缩句) 2.她把麦穗紧紧地攥在手里。 (改为“被”字句) 3.这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呀!(改为反问句) 四、阅读理解。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这幅画有( ),有( ),( )和( )相配合。画面本身是( )的,而表现的内容是( )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的身旁。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3.读完短文,结合整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幅油画的理解。 答案: 一、bì sōu lào tǒng 二、1.麦妇 2.埋描绘 三、1.妇女捡拾麦穗。 2.麦穗被她紧紧地攥在手里。 3.这难道不是她能为家里增添一 点食物的宝贵机会吗? 四、1.远景近景远景近景静动 2.简单得介绍了油画的作者,评

价了油画的特点。 3.示例:从油画的内容和文章的描写中,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辛苦,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了我们应该尊重劳动者,尊敬农民。

浅析米勒及其《拾穗者》

攀枝花学院《艺术导论》课程论文 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2010级英语本科3班 姓名:刘鹏 学号:201010201037

浅析米勒及其作品《拾穗者》 摘要:《拾穗者》是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写了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作品通过温暖朴实的色调,勾勒出了极富田园气息的农民生活。画中三个拾穗者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农民的坚忍、谦卑和忠诚给整幅作品奠定了庄严肃穆的气息,使人深刻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只能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拾穗者》体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 关键词:拾穗者,秋收,农妇,辛劳,现实主义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画室里的同学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而且老师也瞧不起他,所以他去了他向往的艺术之都罗浮宫。但为了生存,他的画只是迎合他人的意思作画,最终被人议论为只会画下流裸体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虽然生活艰苦,但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在巴比松村的日子里,代表作《拾穗者》问世了。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他的画风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 《拾穗者》以一幅秋收后的农家风光展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幸苦的劳作。画面的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以三名正弯着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妇女为主要绘画对象。秋天本来就是丰收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妇女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幸苦的捡着遗落的麦穗。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蓝,红,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忠诚和谦卑。她们虽然是每一个个体,但把她们的动作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拾穗动作。累了就稍加站直一点拾穗,休息又继续弯着腰拾穗。与农妇的艰辛与落魄相比,她们身后的地主却是满载而归。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了地主与劳动人民的两极分化,突显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 《拾穗者》整个画面充满了对比的元素:主体人物劳动面中充满的生活活力,与农场后方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的物体的死寂的对比;画面中远近色彩的对比;通过透视形成的人物与景物之间大小的对比;还有后方天地交汇的那条水平线与画面左上方偏斜后插下来的光源的对比,形成了画面中二与三维空间效果的交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拾穗者》主题以暗黄色为主调,给人一种宁静而沉重、庄严而又伤感的感觉,而那三名农妇的头巾的鲜明颜色也染上了一种淡淡的有伤感。整幅画面的暗

小学语文课文《拾穗》

小学语文课文《拾穗》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太阳偏西,割麦的男人们已经离开了。地头几棵大树旁,已经堆起了好几排金黄色的麦垛,有人还在往车上装捆好的麦子。 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拾麦穗。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一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拾。她埋头苦干,因为她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她知道多拾几把麦穗就能为家里的晚餐增加一碗麦粥,或者早餐多一两片面包。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哦,她的年纪够大了,也许是中年妇女的婆婆。一辈子辛劳,腰都落下了毛病,可是,这是她能为家里增加一点吃的的惟一机会呀!因此,虽然家里人不让她来,她还是坚持来了。 左边穿深红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是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艰苦的生活刚刚开始,生活的路还很长…… 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看着田野时的一切,大概是农场主派来的监工吧。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而对拾穗者,他似乎并不在意——从来没有发生过拾穗者偷窃成捆麦子的事情。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监工的人明白,丢在地里的麦穗没人拾走,也是浪费;再说,给穷人一点帮助,也是应该的。所以,除非是荒年,他们从不禁止拾穗。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的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拾穗者创作背景作品赏析作品影响

拾穗者 创作背景 19世界中期,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开始慢慢滋生,它是在同官方艺术和蜕化了的浪漫主义进行斗 争中发展起来的。他确立了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些优秀大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达到了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从而使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欧洲现实主义运动的旗帜。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其中最能实事求是的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拾穗者》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赏析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作品影响 此画米勒作于1857年,是表现农民生活情境的作品,引起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关注。有的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蓄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又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是三个司命运大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生活艰苦, 自卫能力又很弱,对新事物不敏感。所以,对巴黎出现的革命风暴是淡漠的或持观望态度。米勒的就流露出这种情况。米勒的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描写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他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大的诗篇。”这段话,给我们赏析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历史见证。此画的力量产生于真实,不是撒谎就能使敌人丧胆,让人民振奋。这就是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