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影视特点

美国影视特点

美国影视特点
美国影视特点

美国综合性大学影视教育特点及启示

互联网发表评论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的影视专业教育越来越红火。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专业院校外,已有300余所高校设置了影视相关专业,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工科类院校。单从数量看,面对国内这个大市场,这个数字并不多。但从影视专业的师资力量、技术含量和设备要求来看,问题也许就多了。2003年北师大为做好向研究型的综合大学的转型,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要求各院系对国外相关专业做调研,在对照、比较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制定更为严谨、力求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计划。本文作者参与了对美国综合性大学影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研。这里扼要介绍一下美国大学教学安排的基本特征和影视专业设置的特点。

了解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首先要弄清三个概念: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 tion),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应该说,通识教育体现出了paining与edu- cation的差异:前者是指为今后职业做准备的专门系科训练,而后者则是指一种广博的教育。通识教育在美国一般被定义为在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包括人文教育、社会科学教育、数学、自然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其中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的实施形式有多种,这些不同的形式都是各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或经过专门委员会充分研究后确定的,具有鲜明的本校特色。但概括起来讲,最普通的形式还是核心课程 (Core Curriculum)。它不是以掌握一套经典著作、消化指定数量的信息或是某些实习的知识来确定。课程也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经过研究,精心挑选、组合而成的。力求在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内寻求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看到在这些领域内有何种类型的知识,何种探索知识的方式,以及不同分析方法如何获得、如何运用,它们的价值又何在。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和高级讲师。也就是说本科一年级的课程就要求奠定综合知识的根底,各专业最有名望的教授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学科的前沿,让学生来规划自己所要学的东西。核心课程计划当中涉及到的领域、课程的主题内容虽不相同,但是它们在强调某种具体的思想方法,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不管上什么课,你要得到的都是一个比较根本的大学层次的教育,能让学生大开眼界的教育。多数大学根据自身的通识教育理念,组织不同学科领域的一组或多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学生根据对不同学科领域课程选修的规定,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规定学分或门数课程,作为自己的核心课程计划。因此,即使同时入学且在相同院系或专业注册的学生,所修的核心课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要求学生必修英语作文和修辞、阅读和写作;从四组九门课程中选修五门艺术哲学课程;从三组十六门课中选修三门社会科学课程;从二组十门课中选修二门科学课程(每组选课不得超过二门);另外,还要修三门文学课程、一门外语。

一般而言,美国大学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前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学习,第三年开始则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计划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两类,选修高级专业课程之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本科教育在全美影视专业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系的学位授予要求即如此。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学习后,上四门专业准备课,包括美国电影史、广播史、选修一门其他大洲的电影史和一门戏剧课程。三年级开始专业学习,主要是影视制作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四年级集中某一方向学习,系里提供电影制作、电视制作、剧作、动画、批评研究等5个方向26门选修课程。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影视系要求略有不同。要求一年级学生在完成学校、学院的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必修历史批评、剧作、技术制作、制作基础等4个方向7门课。

美国大学没有针对某一个年级或某一个专业大学生贯通整个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教学计划,有的只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所组成的、具有很大弹性的、适应本科生各种学习需要的、庞大的

课程体系。每一位大学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各类课程所组成的,具有对学生个体的适应性,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有的大学在专业课程计划中也列出专业核心课程或课程组合,要求学生必修或限选。对于任意选修课,学校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凡本校开设的课程都可以选修。当然,有的课程本身附加了选修的条件,学生如果任选,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任选课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选读,为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培养兴趣服务,也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打基础。因此,在一届学生毕业时,即使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也可能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教学计划虽不统一,对教学大纲却有严格的要求。美国大学每一门课程都有详细、充分的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教材、参考书目、参考资料和本门课程每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教学大纲由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编写,在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发给学生。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学生按照教学大纲预习和复习功课。大多数院校都在网站上公布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不得随意更改教学大纲所列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能否按教学大纲讲授课程直接关系到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影视专业实践类课程较多,但教学大纲也同样详尽。北师大正在进行的教学手册编写,就与这种教学大纲的要求类似,它使教学更严谨、更有计划性。

相对传统学科,影视学科在美国大学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开始在综合性大学开设。与美国影视娱乐工业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势头相对应,影视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完善,在世界范围都有很大的影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纽约大学等学校的影视专业教育享誉全球。本次调研的重点集中在美国几所影视学科较为知名的大学,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纽约大学影视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广播影视系、西北大学广播影视系、查普曼大学影视学院、北卡罗立那大学维尔明顿分校电影研究系、南加州大学影视学院等。虽然这些院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但在影视专业教育整体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强调文学艺术背景之上的专业学习,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力求将职业训练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学艺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强,还有近四分之一的任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全校范围内的课程。如纽约大学影视系艺术学士学位要求达到128学分。其中专业课程至少54学分,通识教育课程至少44学分,其余30学分既可以选修专业课程,也可在全校范围内任选。通过提供大量的文学艺术等领域课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影视工业各项工作,而且成为其中技术精湛、充满活力的创新者。

二、课程安排注重拍摄实践与理论批评相结合,力求使学生能够从一种特殊的途径理解影视作品生成的意义。西北大学广播影视系在技术课程外,还开设了大量历史理论、批评方面的课程。这些关于影视和广播在史学、美学方面的坚实基础知识,为开阔学生的眼界,获得分析专业领域走势的眼光、敏锐评价影视作品及其他媒体产品,培养了能力。这样,毕业之时,不仅拥有制作和分析各类媒体的能力,也将获得参与课题研究的宝贵经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要求四年级学生从电影制作、电视制作、剧作、动画、批评研究中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但所有的方向学习必须在这一年中至少完成一项实践任务。纽约大学影视系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中,理论与实践课并重。高年级课程更有一定比例的实践课与理论课。该系的专业课程划分很细,分为制作基础课(CoreProductionCur- riculum)和制作技术课(CraftCurricula)。前者涉及影视制作的基础,分为动画制作基础、新媒体制作基础、电影制作基础、电视制作基础四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入门、基础、中级、高级四个层次。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如电影基础制作既有电影技术理论这样的理论课,也有色彩合成实验、高级电影制作实践等实践课。制作技术课程集中于影视制作的某一方面,课程涉及技术理论、动画、表演、导演、摄影、美术设计、剪辑、制片、音响等。两类课程互为补充,形成比较完善、合理的专业培养。

三、专业课程设置丰富、细化,专业含量高,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纽约大学影视系剧作方向要求3门课程,11门可供选择;历史与批评3门,有19门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修4门,23门可供选择;制作技术课程更是有47门之多供选择,仅动画方向课程就有包括数字动画技术、初级、高级3D电脑动画、故事

板等14门动画基础和新技术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影视系四年级选修课程达28门之多,涉及电影制作、电视制作、剧作、动画、批评研究等五个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一方向,也可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课程。总之,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各方面潜力能被较为充分地发掘。

四、专业教学设备齐全、教学资源丰富。这些院校的图书馆不仅拥有大量书籍、杂志期刊,还有大量的音像制品,西北大学、纽约大学等校的图书馆是全美传媒学最好的图书馆之一。许多学校还拥有自己的影视资料馆,收藏大量的影像资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影视资料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学影视资料馆。图书馆、资料馆解决的是影视专业“看”的问题,“拍”的问题就取决于专业设备了。摄像机、非线编辑机、电脑图像处理设备、录音棚、演播厅等专业设施都很齐全。背靠综合大学,还可以共享其他院系的教学资源,如数字媒体实验室等。因此,虽然学制并不长(一般为两年),但由于专业设备齐全,有健全的使用制度,学生能够在课上充分实践,专业培养质量能够保证。另外,这些院校能够充分利用所在城市、地区的学术资源。洛杉矶、纽约等地自身的影视工业资源,为影视专业的“谈”提供了条件。这些院校都设有不同规模的业界人士与学生的研讨课,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还设有大师课,请业界大师来学校授课。片源、设备、交流,这些正是影视专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国内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设置到现在不过十几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教育体制上的根本不同,中美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教育的可比性也许并不大。最基本的一个事实: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专业课程的细化,都源自大学里实行的真正的学分制。也就是说,学生付费选课,学校负责提供货真价实的课程,如果学生不满意或不选购,教师就面临“下岗”。而更为现实的情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定要以设备的齐全为前提。实践课的学时也许相同,但学生的利用率却可能差距极大。设备不足、使用渠道不畅造成学时的浪费,培养效果也会打折扣。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具体操作层面得到一些启发。如完善教学大纲,改变专业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使专业课程的开设、讲授更为规范;借鉴国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形式,在比较、借鉴中改进专业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资源加强与国外、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互动等。

美国最有影响的影视专业都设在综合性大学,许多大师级人物都毕业于这些大学。应该说,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占主流并且影响巨大。我们相信,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学术视野不断地扩大,和国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影视教育会实现更大发展。(作者:路春艳)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人是没有家庭观念的。每逢被问到,中美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大家几乎不假思索,第一条就会说中国人注重家庭。潜在意思是,美国人是不注重家庭的。初到美国的时候,老实说,至少我是带着这种观念来的,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是对美国社会最大的误会。 其实,美国的家庭观念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感觉更胜于中国。首先表现在这里夫妻关系稳定,互相忠实,这点恐怕当代中国完全不能和美国相比。有朋友怀疑说,是不是你观察有局限,或者有偏差?我不敢肯定。但得此结论的绝非我一人,北美网上几乎是共识。好多在国内有“花花心思”的,在这里浪子回头恐怕不在少数,可能是环境教育了他们,让他们找到了道德感。美国人注重家庭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时间上在一起,彼此尊重,彼此关注,关注成员的情感,爱好,发展,互相鼓励,获得自信,并见证每一个进步。不同于国内,美国人干什么都爱以家庭为单位,无论出去吃饭,看球赛,看电影,还是去运动等等。美国社会很多设计都和家庭有关,比如酒店,餐馆等,尤其是教育,我的学生放学之后大多属于不同兴趣团体,有乐队的,还有各种体育项目的。团体之间经常有频繁的各种比赛,这些比赛常常是跨市甚至跨州的,但参赛选手的家庭大都驱车前往支持,甚至不在乎来回10多个小时的车程;参赛者呢,大概在亲情的感染下,也争取有最好的表现,来回报家人的鼓励。激动的获奖者,大都是泪流满面,获奖感言的第一句往往是:感谢家庭的支持!至于像毕业典礼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亲人朋友很少缺席。所以常常见到的是,大家都放下繁忙的工作,从国外飞回来的,西海岸飞东海岸来的,爷爷奶奶不顾路途之苦驾车数小时的,。。。家庭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毕业生收获的喜悦,见证他们人生重要的一页。记得受邀参加完朋友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之后,他们问我,在中国,毕业典礼是一件大事吗?我说当然是,但不会像美国这样隆重,毕业生家庭一般不会参与。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刚刚参加完春季硕士毕业典礼的叔叔对侄子开玩笑说,嘿,萧恩,我真希望搬到中国去? 我们注重亲情,以为这是中国的专利,殊不知人之为人,情感绝对是一样的,尽管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不见得一样。刚开始看到朋友和他们父母大都不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州时;当得知他们父母生病,也未见他们有什么“表示”时,闲聊中我还给他们上过“孝”的中国文化课。但后来知道了,美国人医疗保险是无所不包的,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切。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中国同事的美国指导老师德比,今年47岁,都快有自己的孙子了。上次搭她便车去首府开会,途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接到一个电话。她主动告诉我们,说是她70多岁的老爸,关心她到了没有,叮嘱她注意行车安全。她还告诉说每次出差她爸妈都这样。要是和她爸妈同车出行呢,她爸爸是绝不会让她摸方向盘的,因为她爸爸一生爱车,尤其喜欢卡迪拉克(我去他们家,发现这老头至少有3辆卡迪拉克),更坚信自己对车性能的把握,永远不放心她女儿的技术。要知道,德比可是有20多年驾龄的人啊!看来,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说者无心,我听了,却很是温暖,要不是眼前的她金发碧眼,我还以为是在中国呢?谁说美国人不注重亲情呢?感恩节那天,朋友的女儿去拉斯维加斯玩,朋友每隔一会就说,我想我的孩子了,再打个电话吧?

美国价值观(中英文对照)

Basic American Values and Beliefs 基本的美国价值观和信仰 Individual Freedom and Self-Reliance 个人自由和自力更生 The earliest settlers came to the North American continent to establish colonies which were free from the controls that existed in European societies. They wanted to escape the controls placed on their lives by kings and governments,priests and churches,noblemen and aristocrats. To a great extent,they succeeded. In 1776 the British colonial settlers declared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England and established a new nation,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so doing,they overthrew the king of England and declared that the power to govern would lie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They were now free from the power of the king. In 1789,when they wrote the Constitution for their new nation,they separated church and state so that there would never be a government-supported church. Also,in writing the Constitution they expressly forbade titles of nobility to ensure that an aristocratic society would not develop. There would be no ruling class of noblemen in the new nation. 最早的定居者来到北美大陆建立殖民地是自由的控制存在于欧洲社会。他们想逃避国王和政府的控制他们的生活,牧师和教会、贵族和贵族中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成功了。1776年,英国殖民定居者宣布脱离英国独立,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合众国。这样做,他们推翻了英格兰国王,宣布权力治理将躺在人民的手中。他们现在没有国王的力量。在1789年,当

美国人的六种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思维的源泉;而价值观是文化的凝聚。以下为你介绍美国人最主要的“六种核心价值观念”,让你能从文化的深度去比较中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训练起自己思维差异的敏感性。 1、“个性自由” 在英语中叫做"individual freedom",它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它起源于美国祖先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目前,它已演变成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在语言上的体现为,美国人经常爱用“I think..... I believe.... My opinion is...”这样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开头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美国国务卿在代表美国政府讲话时,也会用这样个性色彩强烈的词汇。这与我们汉语的习惯有差别,我们总是在引用别人的东西,很怕把自己暴露出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所以从汉语中很少能体现出个性。有一次,我去美国朋友家做客,到晚上11:00,已经很晚了,于是我就按中国人的方式向美国朋友告别:“Mr. Steve,it is too late, you should have a rest, I bother you so much, i am sorry for that。”当我说完这些客气话后,美国朋友非常不高兴,说:“No,come on, I don’t think you are bothering me,we talk so good.Listen,if you want to go,it is because you want to go, not because of me”。我起初十分不理解他,我是好意,但这正是价值观的差异。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人只要对他自己负责好了,不要去替别人说话。 2、“自力更生” 在英语中叫做“self-reliance”,这是美国人获得individual freedom的必要心理素质。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但要真正享受自由就必须要rely on yourself。这种观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在与美国人交谈时,他们很少通过炫耀自己的家庭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如果你要那么做了只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kid,他们会毫不客气地问你:Ok,we know your father is great person,if we want to do somthing, I am gonna find him.So, what are you? what kind of experience do you have?在美国人的头脑中,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永远只能是个孩子。 3、“机会平等” 在英语中叫做“equality of oppotunities”,美国人的祖先多来自于中世纪英国中下层的统治下,是没有和贵族阶级一样的平等机会。所以,在美洲大陆,祖先们把“平等的观念”写进了宪法。这体现在语言上是,美国人永远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机会;一个人在一方面犯了错误,并不剥夺他在其他方面出色的权利。 4、“竞争意识” 在英语中叫做“competition”,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永恒的,也是一个人证明他在社会中地位的手段,但同时他也许要与同事的合作。但请注意,美国人所理解的“竞争”中的胜利并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另外,美国人清楚的认识到依次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的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5、“追求财富” 在英语中叫做“seeking the wealth”,我们前面提到过,美国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于贫民,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成为绝大多数移民的梦想。时至今日现在的美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祖先,时间、健康、能力、信息等都超出了纸币本身的价值,金钱成为了一种代表符号。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人要有expectation,这是你个人前进的动力。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婚姻模式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

中美家庭价值观对比-英文版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family values between China and US, which appeared in many fields, for instance, the American emphasis the individualism but Chinese focus on the collectivi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attitudes to each other are also quite different,the life style influenced by family values are varied.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are complex, including different customs, cultures and social backgrounds and so on. Key words: family values, life styles, cultures, differences. Ⅰ.Introduction Family i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all human society. It reflects the ethical values of a society,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nique features of a nation. People begin to learn anything about the world and their culture through the family they are brought up in. What you think, how you act, even your language, are all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family from the wider cultural context. Family values are the core in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values, and it has a huge influence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o if we want to get a glimpse of the cultures of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their different family valu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ze family valu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the decisive family values, the attitude to the family membe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 influences of family values. Ⅱ.The differences of family values. A.The individualism VS. the collectivism The American emphasize the personal independence, while Chinese emphasize on the whole family, not any individual member. Children in America have more freedom than that in China. Their parents rarely interfere with their private affairs, and usually try to enhance children’s all-around abilities when they are young. They

从《推手》看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异全文

Content I. Introduction (2) 1.1 Research Background (2) 1.2 Aims & Objectives (2) 1.3 The Scope of this Paper (2) II.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theory (3) 2.1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3) 2.2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4) III. Conflict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Reflected in Pushing Hands (6) 3.1 Plot of Pushing Hands—The independent spa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 (6) 3.2 Attitudes towards children (7) 3.3 Chinese and Western family’s attitude toward their elders (8) 3.4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9) IV. Conclusion (10) V. References (11)

I.Introduction 1.1Research Background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media provides a lot of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to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Among mass media, movie industry makes the most powerful impact on human beings. Film-makers use film as a kind of art form to express their interpretations of life. Therefore, movies not only entertain us, but also influence our views on ourselves, others and the whole world. Movies, as an essential form of mass media,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2Aims & Objectives Research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elps us to know how cultures permeate through our daily life, lead our behaviors, form our think patterns and influence our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e who have diverse culture backgrounds. Movies are the effective carriers to bring different cultures to audiences. A lot of Chinese directors stand out conspicuously in the world with their unique angle of views and techniques of expression to show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to foreign audiences. Among them, Ang Lee is the most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films’ director.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rowing up in Tai Wan and being educated in America, Ang Lee has his own cognitions of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Many years of living experience in America offers him chances to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and to form the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From his films, the audience could see not only the conflicts and integration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bu t also Ang Lee’s understandings of the humanity. In his early film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flicts are the main topics to discuss. And in his later films, he integrate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even is beyond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boundaries to explore and discuss humanity. With long time intercultural life experience, Ang Lee has formed intercultural personhood. 1.3The Scope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Ang Lee’s biography.Ang Lee’s intercultural background

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2011年第01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黄永媛 东北农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载体,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其影响和作用十分广泛。本文试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对中美家庭价值观作一粗浅的比较,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这一论题奠定基础。 关键字: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 婚姻模式 中美家庭价值观 家庭可称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庭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人存在的寓所。因此,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言语。本文试图通过语言揭示人的家庭的序曲,着重探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中美文化差异奠定基础。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传统的价值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中美两国家庭处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受到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成员在家庭中表现出的观念、行为也不尽相同,那么到底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有什么不同呢??本文将从从家庭模式,家庭教育和婚姻模式三方面寻找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家庭模式 在中美文化中,家的概念有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国家庭大多几代同堂,祖孙几代住在一起,尊卑长幼非常明确。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造就了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家的义务———父母尽责、儿女尽孝———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传统家庭模式的结构依据如下原则:以家中最年长的人为起点,其所有男性后代及其配偶、未出嫁的女性后代必须在一个家庭中生活,父祖在,子孙不许别籍异财,是三世同堂家庭的法律和伦理保证。尊老爱幼是中国家庭的传统美德,老年人希望也需要获得子女的关心与照顾,子女也需要退出生产领域的父母帮助料理家务和照看自己的孩子,在经济上和生活上仍然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因此,三世同堂仍然是现代中国家庭的重要模式。 传统的美国家庭所包含的仅仅是父母及未成年的子女,成年子女无论结婚与否一般都会选择搬离父母的家。美国家庭中的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成员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整个家庭为中心。美国人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它是个人、家庭或群体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一。有时它又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暂时需要的心理态势。 二、家庭教育 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家庭教育都很重视,但两种文化下的人们采取的是不同的方法,也有着不同的期望。美国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较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守规矩、服劝导、不要有异见。中国孩子的选择权、自主权较小,许多事情都按父母的意愿去办或由父母包办代替。中国父母在家庭里往往以权威出现,因此与孩子的距离较远。中国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是“望子成龙”,因此教育以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美国家庭的教育方式表现在: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保留意见”、“固执”、“不听话”,允许孩子“不听话”主要是指思维上的“不听话”,据美国心理学家托伦斯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孩子特点之一就是淘气、处世固执。美国父母“望子成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实际锻炼,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而不是说教。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带领孩子外出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如感知、想象、判断、推理和人的交际和情绪的调节等。 由于重视实践,美国孩子更能吃苦,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辉煌结晶的同时,也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自觉转变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扩展家庭教育的领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三、婚姻模式 自由选择对象在张扬“个性”的美国人的婚姻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恋爱、择偶,美国青年自然会有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他们找异性朋友,根本用不着别人介绍。尤其是在中学和大学的校园里,在学生活动中心随便坐坐就可以搭上一个周末出游的异性伴侣。当然由于社会习俗的原因,双方都不易得到向别人宣泄的机会,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最终离婚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结婚的态度不同。中国人之所以与美国人的择偶方式不同,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结婚的态度有显著的差异。对他们来说,结婚既是对家庭应尽的一种义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一种个人权利。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和各种需求负责。中国人一旦结婚一般或绝大数都要“从一而终”。 通过以上三方面对于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性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美家庭在价值观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中国家庭的价值观更趋于聚合性,注重集体主义。而美国家庭价值观更趋于离散性,注重个人主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美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某些细微的变化。但是根本的观念仍然未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梅任毅,美国研究读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魏章玲,美国家庭模式和家庭社会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学者的探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九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九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美国史坦福大学国际咨询研究所的社会学家阿诺德·米歇尔,通过大量的资料,将当代美国人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归纳为九种,即:1.苟活者型;2.维持者型;3.附属者型;4.竞争者型;5.成就者型;6.自我型;7.经验者型;8.社会意识型;9.整合型。以上九种生活方式若按群体类型划分,则可分成四大类:需要驱动型(1.2);外向型(3.4.5.);内向型(6.7.8.);内外向联合型(9)。 下面,简略描述美国人的这九种生活方式。 一、苟活者型:美国有600万苟活者,他们带有极端贫困的特点,倾向于绝望、压抑、退缩、怀疑。他们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并反对保守主义。绝大部分人教育水平低下,多病和衰老。在所有美国人中,他们认为环境变化得最快。 二、维持者型:美国有1,100万维持者,这些人具有愤怒、怀疑和反叛的倾向,被认为是不考虑事情后果而好斗的人们。他们不象苟活者那样已经丧失了希望,仍力图在经济上取得进展。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为贫困所迫,经常参与地下经济活动,如走私贩毒。 三、附属者型:这是各种生活方式类型中最大的部分,大约有6,000万人。美国的附属者一般被看作中等阶层,是传统的、一致的、保守的、有道德的、非经验的和家庭导向的、爱国的--最古老样式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群体。他们的主要驱动力是适应,而不是表现。 四、竞争者型:这些人有强烈的进取心、抱负、竞争力和浮夸作风,他们努力工作,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比附属者有着更多的欲望和要求。大约有1300万美国人属于此类,这是一个由已经充满自我信心的附属者向成就者生活方式群体转换过程中的过渡性群体。 五、成就者型:大约有3,500万美国人,在外向群体中处于登峰造极的地位。他们建立起这个“系统”,而且现在依然掌握着该系统的航向,这是一个已经建立具体的生活方式的群体,他们具有天赋,努力工作,自我依赖,事业上成功和生活幸福。成就者型的人比较坚定地倾向于保守主义,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反对急剧的变革。 六、自我型:这是美国最年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群体(该类型人平均年龄21岁)。这些年轻的美国人(600)是在汹涌澎湃的变动中由外向型群体转化而来的。他们发展成为具有内部导向、参与、发现、并创造新利益、制定新的目标的自我型的人。愿贡献、有进取心、严肃、好出风头、自我超越和自我陶醉、富有革新精神,是这种青年的鲜明特征。 七、经验者型:从总体上说,他们比自我型群体中的人年龄要大,因而离开抚育他们长大的外向生活方式群体更远。他们通过个人对问题和思想的深刻思考或是通过享乐主义和实验,来寻求直接的生动体验。其数目约1,100万。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多从事高报酬的技术和专业工作,但是与成就者型不同,他们讲究政治上的自由,对组织的领导者缺乏信心。 八、社会意识型:约有1,500万人,他们关心社会问题,社会趋势和社会事件。他们是成功的、有影响的同时是成熟的--内向和外向成就者的综合体,虽然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群体,但他们却有共同的信念,认为人类与自然和其他生物应该、而且能够和谐共存,生活的非物质方面要比物质方面更为重要。 九、整合型:并不是很多人都会对生活获得一个真正整合的信念--这个类型大概只有300万美国人。他们具有外向的决断性和内向的渗透性两种双重特性。整合型反映了成就型和社会意识型群体的双重特质:他们是创造者、煽动者、观察者和创作者;他们开放、自信、喜欢自我表现而且经常进行目标性预测。 以上划分的九种生活方式群体,正是目前西方流行的一种说明“我们是谁”?的方法。它以人们的需要、抱负、内驱力和期望的差异来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支持某些观点;为什么某些人是强大的统治者,而另外一些人则是弱小的服从者;为什么某些人有着数学的天赋而其他一些人则具有艺术家的才能等等。

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人生活的价值观 L.罗伯特·科尔斯 1 告诉你吧大多数美国人都会有困难的时候,具体,什么价值是美国人生活价值观。他们从来没有给予过多考虑此事。 2 重要的是要强调,我们的宗旨,为您提供这个美国最重要的价值观的名单不是转换你,外国游客,对我们的价值观。即使我们想,我们也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样我们不想去那样做。我们只是想帮助你了解美国人的价值与你相关的从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而不是从你的。 1.个人控制环境 3 美国人不再相信命运的力量,而他们也来看看作为人谁落后,原始,或天真的无可救药。要被叫“听天由命”是一个在美国范围内可以接收到的最糟糕的批评,,这意味着这个人是一个迷信,懒惰,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善的人。 4 在美国,人们认为正常和正确的人应该控制自然,而不是周围的环境影响他。更具体地说,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掌控环境中任何可能对他(或她)产生潜在影响的事物。某个人生活中的问题与其说是坏运气带来的,倒不如说是他懒于、不愿承担起追求更好生活的责任而造成的。 5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无法接受的是,有一些事情,超越人类的力量实现的范围。美国人字面上去月球,因为他们拒绝接受尘世的局限性。 6 美国人似乎受到挑战,甚至不得不做的,通过某种手段(和成本往往很大)世界的7/8是一定不能做。 2. 改变 7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改变”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它能带来发展、改善和进步。很多更为古老、更为传统的文化认为“改变”就意味着混乱和破坏;他们推崇稳定、延续、传统和历史遗产——在美国人看来,这些没有一个是十分重要的。 8 最开始的两个价值信念是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且相信任何变化是好的,和美国人一起凭借辛勤工作的信念和信仰,每个人都有责任做的最好的,他或她能做到的可以帮助美国人实现一些伟大的成就。因此,无论这些信仰是否真实的,最重要的是,美国人都认为他们是真实的,并已采取行动,因此,在效果,引起它们发生。 3. 时间及时间管理 9 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时间极其重要。和发展人际关系相比,对外国游客而言,和发展人际关系相比美国人更看重按时做完事情(按预定的时间表)。时间表,对于美国,意味着被计划然后跟着的是小的细节。 10 大部分美国人的生活似乎被手腕上戴着的那块小小机械所操控,那个小东西会令他们突然终止讨论,以准时赶赴下一场约会。 11 美国人的语言被所提及的时间充满,给予一个明确的指示时间极有价值。时间是什么,要准时、合拍、省时、用时、耗时、浪费时间、耽误时间、争取时间、计划时间、限定时间,甚至打发时间。 12 在美国的国际游客很快得知,它被认为是非常粗鲁的迟到甚至仅仅迟到10分钟预约比在美国。(每当它是绝对不可能,你应该提前打电话,告诉对方你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扣留,并

中美家庭价值观对比

文化视野 在英语学习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本文旨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就“家庭价值观”进行分析和对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权的解放,而“家庭价值观”作为一个新名词,成为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等一些专业学者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成为教师和家长关心的话题。字典对“家”的解释是:一个人的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人的统称;父母及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统称;同一个人的后代。“价值观”的解释为:特定群组的人就某方面价值重要性想的共同认知和准则。因此“家庭价值观”就意味着:共同生活在同个家庭中的人接受、遵守的,一系列对社会、生活以及道德等方面的准则,这种准则是逐渐形成的。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单元和社会群体,普遍存在。但是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不同地域的家庭也有不同的特点。当人们谈及“家庭价值观”,总是将其与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社会的变迁深深影响着其环境下家庭价值观的形成。每个社会环境都有其特定的统一的“家庭价值观”体系,在这里我们将以中国和美国为例来进行介绍和对比。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了“中国家庭价值观”和“美国家庭价值观”的概述、他们如何形成、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以及对彼此的影响作用。 一、中国家庭价值观理论。 1.中国家庭价值观。 中国近年来加强了与世界的交流,而中国的人类文明以及中国家庭也逐渐被世人了解。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他们独特的家庭价值观体系,他们将家庭和家人放在第一位,重视整个家庭的联系,共同生活的感受,我们把这叫做“家庭主义”。中国的谚语说:“家和万事兴”、“无家不国”,中国人把“家庭”看得比他们生命中其他东西更重要。“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还意味着亲密的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归属。现如今,人们依然信奉和重视那些自古流传的思想。如,长者为尊:一个家庭里,任何年长者都是老师,年轻人的不听从则是对年长者的不礼貌;追求幸福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每个人都追求平静、愉快和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时不攻击他人让他人难堪,时常宽容;守规守距:在古代,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的尺,现在经常指标准、法则或道德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家族观念强:中国人对家庭的责任心非常强。每个人都为了维持整个家庭的顺利运转而努力,以发展为更大的家庭为荣耀。而后代在诞生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肩负让家庭更加繁盛的重任。 2.中国家庭价值观的形成。 (1)远古时代。 远古时候的中国人居住在黄河岸边,自然环境使得人们要在群体合作才能够地域洪水灾害和发展农业,这种以协作为基本形式的初始文明社会形成。尽管之后人们各自组成了独立的家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依然不能够以家庭为单位独立劳作。劳作所得的成果属于整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命运就是每个成员的命运。为何中国人将家庭放在第一位?主要有三个原因:①个体私有的经济形式决定了家庭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基本单位,将自己与家庭分离是无法存活的同时家庭提供成员的生活来源。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大多数社会活动都被限制在家庭范围,对于这个时候的人们来讲,家庭几乎是他们的全部。③家是一个人情感和精神的支柱。庞大的家族关系给家庭成员带来的是巨大的能量,当一个人活得成就时,来自于家人的支持和夸赞直接带给其巨大的愉悦感。 (2)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其神秘且多元的文化。在诸多的伟大思想中,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在生活、政治、教育还是个人行为准则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应该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里随处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其50岁的时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私人教师,致力于传播良好的道德行为理论,并教导了众多徒弟,而他的这些徒弟在他死后将他的思想记载下来,成为了现在我们熟知的伟大人生哲理。当时的政府在他死后给予了他至高的荣誉和评价,而他的戒律和准则在公元前210年的时候被载入了法律。他的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结成一个字“仁”。最接近这个“仁”字的含义应该就是“社会道德”。“仁”对于社会的和谐和平静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现代中国人将这样的思想叫做“黄金法则”,常用的表达为:“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要以仁慈来回报别人对我的伤害”。 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整个的社会价值观,同时为政治和学术提供了文化背景。儒家道德思想包含了“义”、“礼”、“智”、“信”、“孝”。当拥有了所有这些品德,就被称为“君子”。上述这些道德准则在整个国家的道德系统形成过程中骑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家长常会告诫年轻人要尊重长者,他们认为长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孝顺长者,尤指父母。 二、美国家庭价值观理论。 1.美国家庭价值观。 美国人继承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同时受到其传统信仰(新教或基督新教)的影响,再加上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美国家庭价值观。美国人没有“四世同堂”的家族理念,也没有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顺从的概念,他们创造了与亚洲欧洲国家不同的一套家庭价值观。可以总结为:独立、个体权力和平等。独立:每个成员都有权利自己做选择,家庭成员不相互控制,独立自主;个体权力:美国人有着强烈的权利意识,每个家庭成员以自己为重心,没有人可以干涉约会对象、居住地点、结婚时间、工作类型等;平等:平等关系到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即每个人都有生存、自由和快乐的权利,美国人认为权利和机会的不平等不同于物质资料的不平等,他们所强调的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享有其他人享有的利益和特权。 2.美国家庭价值观的形成。 中美家庭价值观对比 赵 靖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摘 要:本文首先分别陈述了中国家庭价值观和美国家庭价值观的基本概况,同时对于两国家庭价值观的形成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其中包含了两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家庭组成、生活习惯、家庭教育、个人主义和家庭(集体)主义概念的阐述等,比较了两种家庭价值观。 关键词:家庭价值观 儒家思想 家庭主义 个人主义 家庭教育 2012年8月刊209

美国四十年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

美国四十年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Thornton et al. 对“家庭是否正在衰亡”的讨论已经旷日持久,近几十年来家庭行为和态度的重大变化使这一争论再次成为焦点。一方面,有学者把这些变化解释为家庭衰落和解体的象征,认为这对个人和社会不利。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家庭只不过是在变迁,而不是衰落,认为那些变化既可以视为有利,也可以视为有弊,或兼而有之。当然,很难评判谁是谁非,因为“家庭衰亡”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进行衡量的象征性说法,评价它的好坏取决于研究者的价值观。 这些争论反映了美国人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变迁,本文对此进行了记录。我们关注于公众态度在具体家庭问题上的变化,在自由、宽容、平等普遍议题方面的变化,以及婚姻和家庭角色在人类行动和关系视野中的变化。不评价这些变化是否象征了家庭的衰亡或者兴盛,也不评价它们的好坏。 一、方法 本文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五项大规模的调查:探测未来研究(Monitoring the Future)、社会综合调查(the General Social Survey)、父母和孩子代际的定组研究(the Intergeneration Pane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全国家庭与户的调查(the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和国际社会科学项目(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ject)的美国子项目。这些资料提供了关于美国家庭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变迁的广泛的各种指标。每一项调查都跨越了80年代晚期到90年代早期,其中两项有90年代晚期的信息。有的还有更早的信息,这使我们考察近年来的变化有了分析的历史背景。 因为这五项调查各具特色,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所以每项调查研究得出的家庭观念趋势并不总是一致的。另外,因为资料只包括了过去四十年,最主要是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的资料,只局限于一定历史时期内,所以它们无法说明1960年以前的趋势。因而,根据这些资料并不能辨别出过去四十年的趋势到底是早期趋势的延续,还是重大新趋势的开始,或者是对早期模式的重返。 同时,尽管概念相似、而且分类相同,但在不同调查究项目中,问题的措词通常有较大区别。这就使不同调查间的项目比较十分困难,因为问题措词、回答代码、以及备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却会引起回答分布的显著变化。因而,本文的研究主要限于同一项调查中的相同项目随时间变迁而发生的变化。 二、结论 性别角色 五项调查的资料表明,与男女平等相关的态度和观念从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年来,男性和女性都明显地更为积极地看待和评价决策制定权的平等、妇女参与承担原来的男性角色以及母亲就业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事实上,从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这种平等倾向就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到了80年代中期,绝大多数美国人在大部分性别角色领域都持平等态度了。五项研究还表明,人们的态度和观念在90年代中期比80年代中期更为平等。研究结果表明,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一直持续着一个历史趋势,即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