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辜鸿铭

读辜鸿铭

读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浅谈当今中国民族精神之意义

近日拜读了二十世纪初在中西方颇具影响的一位“文化怪杰”辜鸿铭先生的一部名著《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即五四时期)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的代表作之一。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受世界文化思潮冲击,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并倡导精神文明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的今天,辜鸿铭先生的很多思想具有独特的启发作用,仍值得我们深刻研究和反思。

辜鸿铭先生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是一位二十世纪初期具有国际声誉的文化名人,那时中国被新文化思潮影响,崇拜西方文明,却出现了辜鸿铭这样一位文人,他拖着小辫子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极力宣扬儒家文明,批判西方文明,捍卫君主制与纳妾制,这样一位极端偏激、保守的人物,在西方世界和近代日本曾享有广泛影响。辜鸿铭那些鼓吹儒家文化的外文著作,对于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也未尝没有积极价值。辜鸿铭的思想虽然偏颇,但比起那些轻率否定传统的人,他称得上深刻伟大,应该属于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列。他那颗火热的中国心,那份自尊自重的情感,也有可敬可钦之处。只可惜,他的这种自尊自重,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可悲而又可叹的民族自大,甚至不惜为本民族护短的境地。这种不健全的有害的文化心态,不能不说是辜鸿铭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辜鸿铭先生在书中运用大量比较,通过深刻生动精彩的论述,对中国人的精神、民族性、儒家文化等大加褒扬,对西方文明中的弊端进行严肃尖刻的揭露。他在书中表达的思想,是想向世人传达一种真

正的中国文明和中国人的精神,一种不可忽视的民族精神。而藉此我们联系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否应该有所思考,有所启示。

一、有关文明

在序言里,辜鸿铭便写到本书的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他认为“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也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男人和女人——人的类型——是文明的产物,正是它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可以说,揭示了文明的灵魂。”

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的和纯朴,还有灵敏。而西方各主要民族则不是缺此就是缺彼,都不如中国人一应俱全,因此,他们自然无法了解高妙的中国人及其文明。他认为欧美人只有通过研究中国文明、中国的书籍和文学,所有欧美人民都将大获裨益。研究中国文明,不仅仅是汉学家们的事,它将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把欧洲文明从毁灭中拯救出来。

辜鸿铭先生认为评估文明的价值不能仅关注表象,只看可用物质衡量的一面,而更应探讨人性,探讨灵魂的精神层面的价值。辜鸿铭告诉我们人性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性。其实,辜鸿铭认为的中国人深沉、博大的和纯朴,还有灵敏,也确实反映出传统中国人的特质,这种中国人中国文明的特质是一种潜在的微妙的民族性以及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深入骨髓的东西,

也许有些现在已经慢慢消失或变化了,但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本质。而每个中国人只有对优秀的中国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才能吸纳和保持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文明的传承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内动力,一种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

二、有关信仰

书中辜鸿铭对儒教和西方宗教作了比较和分析,从信仰物、基本教义到传教所在、认识根源乃至社会政治影响等可谓有点有面,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在当时的思想界都具有较高水平。

辜鸿铭说,儒教它虽然不是信仰却能替代信仰。因此,在儒教里一定有一种东西能给予人类大众一种宗教所能给予的同样的安全感

和永恒感。欧洲词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个好人,而儒教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对一个人,不是单独的人,而是处在他和同胞以及国家的关系里的人,基督徒的问答集里这样发问:“人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而孔子的问答集即《论语》中是这么问的:“公民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他认为,儒教和欧洲意义上的宗教,比如基督教或者佛教,它们的真正区别在于一个是个人的信仰,或者可称为教会信仰,而另一个是社会信仰,或者可称为国家信仰。辜鸿铭认为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一个社会或者国家信仰。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在欧洲,政治是一门科学,但在中国,从孔子时代开始,政治就是一种宗教。而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义务,即忠诚的义务——无私、绝对的,自然也包括三纲五常等。因此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成人的头脑,又有孩子的心灵。所以中国

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正是这种“好公民的宗教”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正是这样的国家信仰,让中国人去自我约束,成为有责任感、荣誉感、廉耻心、同情心的好公民,这已成为全民族人民的一种共有的精神素质。

辜鸿铭先生这种对儒教的解读,是更深一层的对信仰的理解,是上升到社会秩序社会道德规范层面的思考,是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的思考,这种深刻独到的见解对我们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以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值得研究的价值。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很多我们熟知的民族精神特质,如爱国主义、爱好和平、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克勤克俭、舍生取义、居安思危、以人为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等,都是中华文化在其文明发展和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在朝代交替、自然灾害、战乱、外强入侵、国破家亡等变迁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全民信仰,一种社会文明,支撑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几千年不衰。

由此,我们必须探讨一下民族精神,它应该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为社会成员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是一种为民族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表现。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

魂,是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民族精神是被本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共同拥有,成为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心灵和生活中的纽带,以超越时空的力量,不分地域、职业、性别和年龄,把民族成员牢牢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强大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核心。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民族信仰是民族之魂,是其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民族信仰与民族精神有着密切关联,民族精神因其继承性、延续性和永恒性而成为了信仰,信仰其民族精神就意味着守护其精神家园,传承其民族文明。

所以习主席也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在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同时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有人说,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还更应重视精神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我国在21世纪的崛起,实现中国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当年能够战胜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主要是因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激励中国

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