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消极影响”

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消极影响”

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消极影响”
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消极影响”

浅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消极影响

许张红

(甘肃庆阳陇东学院历史系 745000)

摘要: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影响较大的一次改革。然而,经过改革国力达到鼎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分崩离析。对此,历来论者甚众,其说纷纭。笔者认为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移植门阀制度以及定姓族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与北魏政权的瓦解乃至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姓族门阀制度消极影响

北魏孝文帝自登基执政以来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如均田制、三长制、官员俸禄制、迁都洛阳、移植门阀制度、定姓族等,其改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是一场规模浩大,比较全面的改革运动。以往论者对其作正面评价的较多。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孝文帝改革并未给北魏的政治、经济带来发达昌盛,相反,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北魏王朝便迅速分崩离析。这不能不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北魏政权的瓦解之间没有关系。尤其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重新确立门阀制度以及定姓族方面所产生的一些负面作用对北魏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迁都洛阳的负面影响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在当时就已显现出其危害性,并在以后的年代中不断予以显现,最终导致了北魏国势的衰危。

(一)迁都导致了统制集团的分裂

南迁洛阳是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前奏。孝文帝为了实现“华夏正统”的至尊地位,不顾鲜卑旧贵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想法设法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但迁都洛阳对于世世代代居住于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这意味着拓跋氏必须放弃过去那种以游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而使经济生产农业化;同时,还意味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求改革。这样一个从行动到观念都要为之一变的迁都举动,所遇到的阻力是难免的。恰恰这种阻力来自拓跋内部,这就意味着其民族凝聚力的丧失。早在迁都之前,于烈就有“乐迁之与恋旧,惟中半耳”【1】(P738)的估计。虽然仅仅是一种估计,但也反映了有相当多的反对者。“北人恋本,忽闻将移,不能不惊扰也”,【2】(P465)就连孝文帝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因此,迁都只能以托名“南征”掩人耳目的方式进行。即使这样,当消息传到平城后,拓跋贵族仍“莫不惊骇”。太和十

九年(495),“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了北方”【3】)(P588)的元恂,借孝文帝出游嵩山之机,召集牧马,轻骑奔代,意欲“跨距恒朔”,公开反对迁都。为绝后患,孝文帝将太子元恂废为庶人,旋即毒死。然而紧接着又爆发了以穆泰,陆睿为首的保守贵族的叛乱。正所谓“代乡旧族,同恶者多”。代乡旧族历来是北魏政府的领导核心,北魏前期之所以取得“文治武功”的成就,关键在于有一个“团结,积极进取”的代乡旧族。到迁都后二十年,反对者依然存在,迫使孝明帝元诩不得不做出让步:“北京根旧,帝业所基,南迁二纪,犹有留住,怀本乐故,不能自遣,若未迁者,悉可听其任停,安堵永业”。【4】(P226)这样拓跋族明显的分裂为迁洛和留居两大集团。

再加之在迁都后,孝文帝随即推行汉化政策,给南迁鲜卑贵族种种特权,抬高他们的政治地位;而代北贵族则被排斥于门阀姓族之外,成为庶姓,受到贬抑。如史所载:“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5】。从而引起了留居的代北集团的极大不满,导致南北两大集团隔阂加深,为北魏的统治埋下隐患。

(二)忽视了迁都的巨大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孝文帝迁都洛阳,对鲜卑各阶层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下层民众破坏尤烈,“资产罄于迁移,牛畜毙于撵运”,“富者犹损太半,贫者可以意知”,“事农者未积二年之储,筑室者才有数间之屋”【6】。因此,代迁之民刚到洛阳之初,绝大多数民众,“居无一椽之室,家阙儋石之粮”【7】,生活十分贫困。

而迁都洛阳后,随着拓拔鲜卑封建化的加深,进入北魏上层的汉族大姓和逐渐汉化的鲜卑贵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他们进一步加快聚敛财富的速度,生活日趋奢靡腐化。有史料记载,河间王元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五色襘为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8】足以可见当时元琛的生活极为奢华。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9】。当上流社会“竞相矜夸,逐成侈俗。车服第宅,奢僭无限;丧葬婚娶,为费实多;富贵之家,童妾核服;工伤之族,玉食锦衣”之时,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则是“农夫食糟糠,蚕妇乏短褐”【10】。在北魏上流社会普遍纵欲的所谓“繁荣”的假象之下则是广大民众的极度贫困。

就洛阳时代北魏普通民众的生活而言,仅在宣武帝元恪太和二十三年、景明元年、三年、始平五年、永平三年、四年、延昌元年、二年、三年等就因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百姓饥弊”,“民饥饿死者数万口”,“频年饥俭,百姓窘弊”【11】。当到孝明帝元诩孝昌初年(公元525年)出现“北镇饥民二十余万”【12】之时,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六镇饥乱”就会像暴风雨一样来临。此时,社会贫富差距已经拉大到再也无法调控的地步,北魏政权面临的只有动乱与分裂。

二、移植门阀制度,引发社会矛盾。

北魏前期的用人路线是“任人唯贤”,但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确定了门阀序列后,孝文帝的用人便基本上变为“先尽门第”了。从此,北魏上至中央,下至郡县都严格按照门第高低作为选官标准。北魏官场,清浊分流。凡入鲜卑八姓(即穆、陆、贺、刘、楼、于、稽、尉),汉族四姓(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者,只能做正员郎以上的清官,均不得授以低官和浊官。而寒门士人、鲜卑武人和代迁之人只能充任低官和浊官。官分清流,不得逾越。如史所载,显宗上言曰:“进贤求才,百王之所先也。前代取士,必先正名,故有贤良方正之称。今之州郡贡察,徒有秀、孝之名;而无秀、孝之实。而朝廷但检其门望,不复弹坐。”【13】韩显宗的上言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前代取士”,把士的才能,德行放在首位;第二,今之取士,首先看重的是其门第,郡望。由此可见,孝文帝所实行的这种门阀制度实际上是以法律形式确认汉族士族地主和鲜卑贵族在北魏社会上的特殊地位,赋予他们种种特权,并使之制度化。此项改革是在“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本没有触及胡汉贵族的政治特权,相反使汉人与代迁之人的社会地位受到贬抑和压制,从而激化统治矛盾。

(一)门阀制引起了北魏寒人的不满

当时寒人的地位已经上升,而太和十九年孝文帝颁布门阀序列后,将寒人排除在门阀之外,势必引起寒人与门阀的矛盾。如“家世寒微,少孤贫”【14】的李彪,以其才学与梗直深为孝文帝信重,但由于他出身寒门,而被士族出身的饿官吏所看轻。大中正宋牟“与高祖私议,优以寒地殊不欲微相优假”。【15】在如士族出身的李冲,虽然曾将李彪“荐于魏主”【16】,但当孝文帝“车驾南征”,命“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等参理留合事”【17】时,李冲上表奏道:“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与行舛,是已非人,专恣无忌,尊身忽物,安己凌上……听其言同振古忠恕之行,校其行是天下佞暴之贼。”【18】尽管孝文帝曾称赞李彪“吾之有李彪生,犹有之汉汲黯”【19】,但出于维护统治,缓和双方矛盾的需要,孝文帝不得已将李彪革职归乡。

李彪曾为其子李志求官于吏部郭祚“祚仍以旧策处之”。【20】这引起了李彪对门阀制的不满。“深用忿怨,形于言色”。【21】李彪为御史中尉时,“性又刚直,遂多劾纠,远近畏之,豪右屏气”。【22】“豪右屏气”既说明李彪为官刚直,又说明豪右痛恨李彪。这些屏气的豪右不一定都是违法乱纪者,其中必然隐含着门阀制与事实上寒人地位提高的矛盾。寒人地位提高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孝文帝定姓族前后曾有许多寒人提任大中正。王仲兴“起自细微,至殿中书……为雍洲大中正”【23】寇猛“自以上谷寇氏,得补燕洲大中正。”【24】“虽起细微”的茹皓为肆洲大中正,赵怡为荆洲大中正,“本出寒微”的侯刚为恒洲

大中正。这些说明孝文帝定姓族前后,寒人的地位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门阀制的推行,使当时社会地位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寒人受到贬抑与排斥,引起寒人的不满与积怨,激化了统治集团的矛盾。

(二)门阀制造成了新鲜卑门阀与代北贵族及“代来之人”的矛盾

门阀制实行后北魏南部形成了一批新鲜卑门阀贵族,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大为提高。而代北鲜卑贵族则不同,在定姓族之后,他们成为门阀之外的庶姓,如史料所载:“正始二年(公元505年)秋……(于)忠与吏部尚书元晕,度之尚书元匡,河南尹元长等推定代方姓族。”【25】“世宗世,代人犹以姓族辞讼,又使尚书于忠,尚书元匡,侍中穆绍,尚书元长等量定之。”【26】从“犹以姓族辞讼”可看出孝文帝定姓族之始便引起了代人的“姓族辞讼”,而延续到世宗宣武帝乃至肃宗孝明帝世。那么“代来之人”的境况有如何内容?肃宗孝明帝时,“天下无事,进仕路难,代迁之人,多不沾预,及六镇,陇西二方起逆,领军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为传诏以为悦之,而牧守子孙投状者百余人。又欲杜之,因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27】元叉欲用代来寒人传诏,来安抚“起逆”之人,却遭致“牧守子孙”强烈反对。这些门阀士族不允许代来之人挤进他们的行列,千方百计压制他们,可见双方矛盾斗争相当激烈。

(三)门阀制度造成北镇军人与新鲜卑门阀的矛盾。

门阀制实行后,北镇军人的社会地位大为降低,这是孝文帝定姓族时始料不及的。如史料所言:“边竖沟逆,以成纷便,其所由来,非一朝也。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煎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乃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士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也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侯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径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成投彼有北,以御魑魅,多复逃胡乡。乃峻边兵之格,镇入浮游之外,皆听流兵捉之。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独为匪人,言者流涕。”【28】这里讲的“房分”并不是孝文帝迁洛后军队分为两部分,是指原本为一个姓的人,有的边镇为军人,有的在京城为官。由此可看出,北镇军人在孝文帝实行门阀制之前带有贵族性,地位很高,他们“不但不废仁宦”,还享受“复除”待遇。但是孝文帝实行门阀制以后,北镇军人被冷落,终于导致严重后果,士兵待遇低下,“士兵役苦,心部忘乱。”【29】由于北镇军人不甘沦落,起而造反,引发了魏末六镇之乱,促使北魏发生分裂,走向衰亡。

三、定姓族,造成贵族的腐化。

孝文帝大定姓族,使得这些新士族分子从根本上并不能一时适应。让这些迅速汉化,士族化的,缺乏文化积淀的鲜卑贵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环境面前,并没有摆

正自己的位置。他们并没有用一些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去充实自己,精神上的空虚使他们在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面前迷失了自我。他们缺乏“居安思危”的政治修养,最高统治者也没有进行道德方面的训诫。于是,整个贵族阶层迅速堕落下去,附庸风雅,模仿汉族名士的生活作风,但由于缺乏辨别力,他们只能模仿那些外在的形式。所有这些,不仅消磨了他们的进取心,更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孝文帝在位时,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声势和威望,尚能控制整个局面。但到了他的继任者手里,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比奢斗富,贪污腐化之风愈演愈烈。

(一)生活上的腐化

到了北魏后期,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权贵们飞速的腐化,王公贵族竞奢比富,极力聚敛。史载:“时魏宗室权幸之臣,竞为豪侈高阳王雍富贵冠一国,宫室园圃,侔于禁苑,童仆六千,伎女五百,出则仪卫塞道路,归则歌吹连日夜,一食值钱数万。”【30】而河南王元琛曾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稚头狐掖,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31】他总想跟元雍竞富,他的十余匹骏马,食槽用银子打造窗户上装饰着玉风铃,金龙旗。宴会用的酒器由水晶钟,玛瑙碗,赤玉卮,他向诸王展示自己的府库,金钱,绢布不可胜计。还跟章武王元融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32】,元融一向以富贵自负,见元琛珍宝多余自己,“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臣人,三日不起,”对人说“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33】元融的心态很具有代表性。他们把生活的奢靡程度,拥有宝货的多少看作是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些鲜卑贵族已忘记一切社会责任与使命,惟一记挂的是毫无廉耻的积聚财富。胡太后把他们带到绢库“任意自取”,富贵之极的尚书令李崇和章武王元融竟因“负绢过重,颠仆于地,崇伤腰,融损足”【34】。太后看着生气,夺下绢,让他们空手而出,成为时人的笑柄。(二)贪污成风,吏治腐败。

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北魏后期的各族官吏无不凭借手中的权利想方设法捞钱,大肆贪污。当然此前也有贪官,但北魏政权尚能制裁,有时甚至十分严厉,特别是太和八年普给百官俸禄后,严惩贪官,这一年就处死40人。但此后皇权中衰,幸臣茹皓和外戚高肇等先后用事,宗室内难不已,吏治渐坏。失踪之后朝廷竟公开卖官,如元晖为吏部尚书:“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大郡二千匹,此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受职各有差”。【35】由于吏部以卖官为务,故被人称为“市曹”,像官吏市场做买卖一样。而卖官是政治腐败中后果最恶略的一项,那些花钱卖官的人,当官之后巧取豪夺,想法设法的聚敛财富,根本不会考虑如何治国安邦。卖官成风必然贪污成风,形成官场的普遍腐败。如郑云贿赂大宦官刘腾得为安州刺史时,立刻向前任封回打

听行情。史载:“除书但出,暮往诣回,坐未定,谓回日:“我为安州,卿知之否?彼上治生,何事为便?””,【36】所谓“治生”就是经营生财的产业。但是官吏贪污成风,如元琛为定州刺史“多所受纳,贪婪之极”。后又贿赂宦官刘腾,得为秦州刺史,“在州聚敛”,“求语无厌,百姓患害,有甚虎狼”。【37】又如宗室元诞为齐州刺史,在州贪暴,大为人患,牛马骡驴,无不逼夺。有人议其贪污,他却说:“齐州七万户,吾至来,一家未得三十钱,何得言贪?”【38】贪污竟有指标和理由,可见当时吏治腐败到何种程度!

(三)道德沦丧,能力下降。

北魏的贵族官僚既用心聚敛,耽于享乐,普遍道德沦丧,鄙薄世务,他们从来不想什么经天纬地之业,安邦治国之举,逐渐丧失了治国领军的能力。北魏后期既无明主,有却贤臣当权的多是昏愦,贪吝之徒,世宗无恪“从容不断”,“政纲不张”,幸臣茹浩和外戚高肇先后用事。其后女主掌权,奸佞得势,“政治颇亏”。执政的宗室王也多贪残不法,软弱无能。如孝文帝的六弟咸阳王元禧“受遗辅政,为宰辅之首,从容推委,无所是非,而潜受贿赂,阳为威惠者,禧特甚”【39】元雍“识怀短浅,有无学业,虽位居朝首,不为时情所推。既无尊亲,地当宰辅,自熙平以后,朝政褫落,不能守匡弼,唯唯而已”。【40】元叉“才术空浅,终无远致”。执政后,“政事怠惰,纲纪不举,时镇守宰,多非其人,于是天下遂乱矣”。【41】在极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怂恿下,在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腐蚀下,他们从精神状态到身体素质都衰退了,沉浸在奢侈纵欲的小天地里,丧失了建功立业的热情。加上迁都洛阳以后,鲜卑上层渐染中原风土,轻视武人尤其是孝文帝定姓族,移植门阀制度,板官命爵,这些只顾及南迁的那一部分,没有考虑到边镇人士,他们背着军籍,就不能当官,“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涂所隔。”留镇兵将以望生怨,由怨生愤。社会不公的问题不能解决,在公元523年激发起一场有许多镇将参加的六镇起兵,这把火丢在北魏末年普遍贪污致使百姓贫困,民怨沸腾的干柴上,骤然全国大乱,在为经济利益上一味向贪官倾斜的改革的失误,北魏付出了加速崩溃的代价。

综上所述,作为当时一个较为落后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为了统治政权,抛却狭隘的民族偏见,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其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移植门阀制度和定姓族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造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集团分裂、官僚贵族腐化奢靡、统治危机日益加剧、勇武善战,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断削弱,最终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瓦解和灭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历史上任何一个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不加扬弃,一定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摄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精神引导与道德训诫,惟其如此,方可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2】【3】【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精诚〃论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4).

【6】【7】【9】【10】【11】【12】何世鼎,王万盈〃北魏时期贫富分化及其影响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2005.

【8】洛阳伽蓝记校释〃卷四《城西》[M]

【13】魏书〃卷六十《韩麒麟附韩显宗传》[M]

【12】【13】【14】【15】【16】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24】李春祥〃北魏孝文帝门阀制新探[J].通化师院学报,1997.

【25】北史:卷二三《于栗碑传》[M]

【26】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M]

【27】魏书:卷八一《山伟传》[M]

【28】李春祥〃北魏门阀制新探[J].通化师院学报,1997.

【29】万绳南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 [M].黄山书社出版社,1987.

【30】【32】【3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1】【33】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5】【36】【37】【38】【39】【40】【41】魏收〃魏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他还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

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 、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第3节《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导学案 【课程目标】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1、识记孝文帝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的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认识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由分裂到同一奠定了基础。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是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及评价。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方法指导】研读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填空题,构建知识框架。结合导学案中的探究题,进行小组讨论,强化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知识结构】 一、促进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 1.农业 (1)原因:均田制的推行,一方面使包括拓跋鲜卑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放弃传统的,成为均田户,并进一步实现封建化;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具有一定的,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2)表现:①农业生产技术获得了较大的进步。②到北魏后期,粮食的储备已相当丰富,许多储粮盈积。③全国的户数达到,比南北统一时的西晋户数多一倍以上。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手工业也日趋活跃。 (2)在纺织、矿冶业等众多手工业部门中,最为发达。 3.商业 (1)平城、洛阳、等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2)在洛阳的市场上,贾贩云集,南方、北方、等地的特产和商品都可以买到。 二、加快了民族融合进程 1、就北魏而言,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民族融合主要表现为北魏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于之中;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改变了鲜卑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力地推动着以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与的融合。 2、北方的少数民族从语言、服饰到,也与汉民族日趋一致。 3、北方少数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营养,汉族也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养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 下之田。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c.建设洛阳D.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②④⑤ 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①俸禄制②均田制③三长制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强化提高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0.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屯田制无法顺利D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c.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及课件.doc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公元4世纪,在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治之后,中原大地匝新又陷入了分裂和混乱当中,游牧民族,鲜卑、匈奴、羯族、氐族、羌族以及其他各个游牧民族又重新进入中原,与汉族人民在屮原的大地上一起生活,生产,也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政治、历史的悲喜剧,那么,在这当中,北魏政权在继前秦之后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呢,北魏的统治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首先,我们先來冋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阶级才盾激化 民族矛盾尖锐 为了巩固统治,只能进行改革。 同时我们要注意,作为少数民族,政治制度上又落后,这场改革是以汉化为主。 改革的措施都是要完成这个任务。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迁都洛阳为界,分前期后期。在改革的前期是山冯太后主持的,冯太后是一个非常了 不起的女人,她在这次改革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冋答:前期改革的重点是? 匝点:创建新制度 下面我们看改革抬施。 公元484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人,这是因为孝文帝改 革实行了什么措施?原因是什么?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原因:北魏官吏无俸禄,导致贪污成风,吏治黑暗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 所以北魏这…时期国家制度明显是有缺陷的。所以要改革。 除此以外,还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2)实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实行新的租调制 (2)实行均III制的原因和内容是什么? 原因:政府学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思考:1如呆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赛HI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III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资治通鉴》 3分得土地后,你要为国家尽哪些义务? 缴纳租调,(因为北魏与均III制相适应,在赋税制度方面推行了什么制度?)服徭役,兵役。 4此时对国家來说,你的身份是什么?租调制对你有何好处? 编户齐民,负担大为减轻。 冋答的很好,诘坐,我们下面再找一个女农民。 5改革前你可能要把赋税交给什么人?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商鞅变法,虽然商鞅以死告终,但他的变法不能不说是成功的。他在当时使秦国更加强大,也促进了当时社会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当今是一个法制社会,而商鞅就是一个开法制社会先河得人。他的一些理论思想对当今建设法治社会也起到了深远影响。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汉化政策,如说汉化,写汉字,穿汉服,改姓氏,提倡鲜卑与汉通婚,甚至迁都,都是对鲜卑族大大不利的,他使鲜卑族这样一个游牧民族丧失与生俱来的战斗力和野性,加速了鲜卑族的灭亡。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现在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①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统一北方。②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③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各班出好一期“你好,普通话”为主题的黑板报。 2、组织学生开展“啄木鸟行动”,对校园、周边街道及社区用字进行调查反 馈,积极纠正不规范用字 3、我爱我的祖国”诗歌朗读活动,“祖国,我为您骄傲”演讲比赛, 4、“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主题班级黑板报评比。 5、“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手抄报比赛。 宣传语: 1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3积极普及民族共同语,增强中化民族凝聚力 4小手拉大手,同讲普通话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45分钟课堂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48分,材料题52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 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鲜卑族的封建化 C.北方民族大融合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6、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

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 主D.封建国家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 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 阳④学习汉族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 ④ D.④ 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 程D.汉化过程 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 阳 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 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课稿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一、与新课标的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 《历史课程程改革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前言”指出,“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第四部分”指出,“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大胆的提出一种“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含导师)成为历史“预言家”和“当事人”的“情境-探究-史鉴-升华”创新探究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观念上的“开天辟地”------真正将教师为中心的传授记忆既定结论型教学扭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探究预定(未定)结果型教学,重视创新探究的学习过程,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煅练和培养师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学生乐学愿学。教师--不再是教书匠和传播机,而是导师、伯乐,是点燃学生创造潜力的火把,乐教愿教。 “人文(人道与民主)、科学、智慧、技能、创造”是历史教学的责任! 二、本课地位

上承汉后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冯太后-孝方帝改革抛弃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治。为隋的统一和唐的世界最繁荣打下基础。而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大大创新的时代,古今结合正好。 三、教学目的 1、民族观念 2、改革 3、开放 4、创新 5、进步 2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3 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 难点:1、民族观念2、改革3、开放 4、创新 5、进步 6、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放弃”达到“发扬” 五、教学步骤措施和教法: 本堂课中,我力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式、填鸭式、注入式、满堂灌彻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立体思维。 每讲一个值得探究的重点时,大都作以下环节: 一、创设情境:教学时,学生关上书,最好叫学生不受“预习”的影响,使学生“远离历史教本”;老师据教本中的情景创设类似的“历史环境”和“现实环境”(有时可以避免历史人名、地名、而以与历史课堂“毫无关系”的面目出现更佳,因为这能使学生摆脱“预习”的牵制)提出链锁的问题,有时还敦促学生们在不受教本和教师牵制下,自由、轻松地思考。如用学生易想到的形态大的鹅蛋与小石头比硬引入。假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点击】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鲜卑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拓拔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脑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统治者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遭到了瓦解,拓跋部的拓跋跬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位代王,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仅存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473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第一,推行均田制。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整顿吏治。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第三,促进民族融合。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太平山学校单云龙 北魏太和年间发生了一件令人注目的历史事件,这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是一次无论对当时还是对以后的历史都发生了深刻影响的大事,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它顺应了北魏社会的客观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重大的进步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史学界对孝文帝改革虽然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孝文帝实行革新政策,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复兴等作出了贡献,应给予肯定。 太和改革是北魏统治阶级以孝文帝和冯太后为首的改革集团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俸禄制的推行,进一步完善了官吏的管理体系,促使北魏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其推行的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均田制的推行,实际上并不能达到平均土地,因为大族地主除隐占土地外,还依赖拥有的大量奴婢和耕牛获得授田,但均田制这一土地制度在当时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不仅对豪强大族无限制地兼并土地起到了一些抑制作用,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可以得到土地,而且由于实行按劳动力授田,并且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对土地享有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因此能够大大调动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而使封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种农业化的进程,是当时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向。均田制在土地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对以后齐、周、隋、唐的土地制度都有重大影响。 三长制的推行,不仅改变宗主督护制下“民多隐冒”的严重局面提供了条件,而且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并进一步解决赋役不均的问题,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三长制的实行,建立健全县以下三级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课程目标: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新新制和移风易俗 本课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引言分析: 1、鲜卑族贵族守旧势力反对汉化改革,发动叛乱 2、孝文帝严厉镇压守旧势力的叛乱(大义灭亲、坚持改革) 3、从贵族守旧势力发动叛乱的原因思考中引出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讨重要概念: 1、均田制 是北魏推行的土地国有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2、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基层行政组织,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探究的主要问题: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讲授新课: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 (1)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 (2)重点与目的:建立新制,取代旧制 2、措施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484 年·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低发放;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2)推行均田制:485 年颁布均田令——土地制度 ·原因:前提: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产生,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作用: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3)设立三长制:李冲建议——基层行政体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邻长——里长——党长 ·职能: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影响: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3、小结(注意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 (1)措施之间的关系: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490 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1、原因: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4)地理位置: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 2、过程 (1)时间:495 年;地点:洛阳 (2)策略:以南伐为名 (3)作用: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3、认识 (1)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2)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关于“学思之窗”和“洛阳城平面图”思考:结合图和学思之窗,对比平城和洛阳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统一中原的政治需要,探究迁都洛阳的原因。 提示:民族隔阂严重,文化冲突剧烈;偏居塞上,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是汉族政权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可以取得政治上的正统地位;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等等。 三、移风易俗 1、特点 (1)孝文帝亲自主持 (2)重点与目的:改革风俗习惯,学习汉族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接受汉文化 2、措施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2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后强化演练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 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 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 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 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

选修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梳理】 一、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 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完美版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 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一目是“卓有成效的新制” 教材首先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措施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是孝文帝改革前期的重点内容,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

浅论北魏孝文帝改革

浅论北魏孝文帝改革 提起北魏孝文帝改革,想必大家的思绪一下子就会回到那个飘扬着青春气息的高中时代,想起历史书上那密密麻麻的一排排笔记,估计记性好的人连这一课是在哪本书的哪一课都记得。我没那么好的记忆,我只记得那本书应该是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至于改革内容估计大家也还记得一些,接下来我们就先简单的回忆一下高中知识。 没记错的话,大概高中老师是这么讲的,背景大致是五胡十六国的分裂状态,然后改革的啥子必要性和重要性,改革内容是均田制,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语之类的,改革的意义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等等等等。 估计不管那个老师都是差不多这样讲的,并且极力吹捧孝文帝改革的积极意义,强调这是一场成功的改革,所以一般的学生听到老师这么说就这么认为了,改革很成功很完美。我只想说,成功个屁啊!孝文帝改革之后仅仅35年,北魏灭亡! 当然朝代兴亡很正常,你也可以认为北魏灭亡跟“太和改制”(孝文帝改革期间年号太和,这个写起简单些,就用这个了)没什么必然联系,不过呢,这次还真不一样。让北魏灭亡的“六镇起义”跟太和改制有着很多联系。大多数王朝亡于农民起义,作为难得的没有亡于农民起义的王朝,北魏的死亡方式也算得上是独特了。北魏亡于自己内部的职业

军人起义....这特么就尴尬了,除了五代交替时多有职业军人造反改朝换代,其他朝代基本没见过,更何况五代时期那些大都属于军阀性质,北魏造反的这些人大多是普通的军户,一没地盘二没钱的,凭什么造反? 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下北魏的军事制度了,想当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由于首都很靠近北方,为了防备北方强大的柔然,他就在北部设臵了六个边防重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川镇,武川这地方厉害啊,先后出了北周宇文,杨隋,李唐三个皇族世家!别人地方出皇帝论的是零售,他这里出皇帝论批发啊...武川的旅游广告我都给他想好了“我们只生产皇帝,武川皇帝特产区,让你见识真正的帝乡风采”。咳咳,开个玩笑,继续我们的话题。 俗话说边关日子很辛苦啊,在六镇的军户们自然更辛苦,天天防备柔然,不过太和改制之前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好歹靠近首都平城嘛,皇帝很重视首都安全,自然而然拱卫首都的六镇就更受重视了。有了皇帝重视,物资倾斜以及各种优待,再苦的日子也就不苦了嘛。然而好景不长啊,不知道新皇帝拓跋宏是哪根筋不对啊,非要迁都洛阳,都城一搬到洛阳去,六镇的地位大大下降,六镇军户的直观感受就是亲妈死了来了后妈。各种物资少了,皇帝也不重视俺们了,尤其是皇帝的差别待遇让六镇军户很气愤啊,跟着拓跋宏搬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最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课标要求】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②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③吏治混乱,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赋税制度混乱,严重影响财政收入,农民负担加重,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尖锐;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均田制 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影响: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④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

北魏孝文帝改革优秀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知识疏理】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卓有成效的新制 (1)推行均田制 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制定官吏傣禄制,整顿吏治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迁都洛阳 原因: (1)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2)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4)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设巧计迁都洛阳 影响: (1)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2)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革除旧俗——移风易俗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易服装;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定门等等级; 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选修1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测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选修1第二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同步测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 A. 统一文轨 B. 整顿吏治 C. 定都平城 D. 迁都洛阳 2.下列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唐蕃联盟 D.清军入关 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4.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主要有:①平城鲜卑贵族集中||,改革阻力过大;②平城地区产粮有限; ③洛阳地理位置重要;④鲜卑族人民向往多接触汉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6.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7.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8.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一一《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一一《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4分)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江海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课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目标: 考点与重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基础: ①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386年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 398年迁都,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②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年 (2)意义 ·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③拓跋珪的汉化改革:拓拔圭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2.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这导致人民反抗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改革迫在眉睫。 3.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孝文帝精通汉文化 认识:孝文帝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改革成功的主观条件。(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合作学习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一一《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6分) (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2分) (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表现 (1)农业生产发展 (2)手工业日益活跃 (3)商业日趋活跃 2、原因 (1)孝文帝采取发展经济的政策:均田制、租调制; (2)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兴修水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