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算一算 比一比

算一算 比一比

算一算   比一比

算一算比一比

[题目]一根绳子长31.4米。用它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计算一下,比比看。

[分析与解]由题目的条件可知,围成的正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是相等的,都是31.4米。因此,我们可以先分别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再求出它们的面积,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正方形的边长是:31.4÷4=61.6225(平方米)

圆的半径是:31.4÷31.4÷2=5(米)

圆的面积是:3.14×5×5=78.5(平方米)

因为61.6225﹤78.5,所以围成的圆的面积大。

由这道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大。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案设计

2比一比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6―――13页(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丙个部分:一部分就是比多少,另一部分就是比长短与比高矮,这样化分就是为了突出长短与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就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就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就是相通的,就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就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全册教材开了个好头,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就是有用的知识,对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与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且本单元在编排上还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特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体现了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比多少、比长短与比高矮,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知道多少,长短与高矮就是比出来的。 2、通过学生操作、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与她人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曰常生活的联系。 单元重、难点| 1、学会运用自己认为适用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达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单元课时安排: 1、比多少………………………………1课时 2、比长短、比高矮……………………1课时 3训练………………………………1课时 计3课时 单元教案设计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与主动参与学习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量一量 比一比

量一量比一比 学科:数学执笔:审核: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 课题:量一量比一比课型: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学会互相合作。 2、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重难点: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学习流程 1. 自主学习 自主测量,父母检查(测量你家的物品)(写好单位) 你测的物品名称测量结果父母更正 2、测量家人的身高 爸爸的身高是()厘米,妈妈的身高是()厘米,你的身高是()厘米。 3说说你在测量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二、填出结果并对照一下。 你的头围是(),比标准头围();你的胸围是(),比标准胸围();你的身高是(),比标准身高() 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 记)

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男生女生头围(厘米) 43~59 42~58 胸围(厘米) 48~64 47~63 身高(厘米) 99~133 98~132 你想说: 三、明天的课堂上你还想测什么? 四、如果没有尺子,又想知道操场大概有多长怎么办? 2.合作探究 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 我们学过这么多知识了,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你的一庹(tuǒ)(伸开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它 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 2、量一量 1)要想知道我们估的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2)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拿着尺子测量一下,每个小组负责一项。 3)说说你们量的的结果是多少,完成表格。 项目一庹肩宽讲台教室 长度 三、达标检测 自己选择3项身边的物体并测量其高度。 四、自主反思 1.知识盘点:今天我有什么收获? 2.评价: 你真棒!有进步!加油啊!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分析

量一量,比一比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 2.通过测量自己和身边物品的长度、高度等实际活动,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为以后估计、认识其他物品的长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标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3.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示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4.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将直接经验与某些间接经验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活动内容分为3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标准测量单位,测量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个层次的活动即教材左页的内容。这里要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身体或身边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如身高、肩宽、两臂伸开后两手之间(一庹)的长度、讲台的长度、课桌的高度、教室的长度等。通过这个层次的活动,巩固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测量的方法,建立所测物品的直观形象,并内化为表象,为后面测量、表征其他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提供多种不同的长度“单位”。 第二个层次是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测量一种物体的长度。教材以鳄鱼身长6米为例,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学习选择不同的“单位”描述物体长度的方法,形成对6米长度的直观认识,同时体会测量的本质。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单位”(标准)表示未知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这个层次的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开放,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及表示长度的经验,将抽象的长度或高度的数据与自我的感知和认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增强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而发展长度观念。 2.教材编排特点 (1)以学生自己和身边的物体作为感知、认识未知长度的标准“单位”。

(完整)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练习题(一) 一、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在最短的后面画“√”,在最长的后面画“○”。 2、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3、在苹果最多的树下面打“√”,在苹果最少的树下面打“×”。 ()()() 三、比一比(对的在( )里画“√”,错的画“×”。) 四、按要求画。 画出比●多1个的△画出和□一样多的○ ● ● ●□ □ □ □ □ □ △ 画出比●少1个的△画出比□少4个的○ ● ● ● ● ●□ □ □ □ □ □ □ 五、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 △△△△△△△△△ □□□□□□□□ 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多,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_______比_______少。

四、画一画(共20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测试(一) 一、根据组成画点子。 二、根据数的组成画点子。 三、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里填上“>”或“<”。 3○1 2○3 1○2 四、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 (1) (2) (3) 五、算一算。 2+1= 3-2= 1+2= 3-1= 2-1= 2+1=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测试(二) 一、填空 二、计算 9+8=□ 9+4=□ 9+6=□ 9+2=□ 9+7=□ 9+9=□ 9+3=□ 9+5=□ 三、计算 1+8+5= 3+6+4= 2+7+6= 4+5+8= 5+4+2= 7+2+9= 6+3+7= 7+2+3= 四、在○里填上“>”、“<”或“=”。 9+4○13 8+9○ 18 9+9○17 16-6○9 9+8○1 9+5○8+6 五、算一算。 六、按要求填数。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目标分析】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4)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分组合作,参与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比一比》教案教学背景:学生已掌握“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方面的知识。接着,我们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教予学生探讨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能力。由于这是一节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课。因此,要求学生会初步操作电脑。 设计理念:首先,这节课我打算在电脑室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可操作。这样不仅方便我们的教学,还能使“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在电脑上我会显示一个童话的世界,儿童的乐园——“数学王国”。而通向“数学王国”有两条路,一宽一窄。我会让学生比一比哪条路宽?哪条路窄?请学生从宽路进入。进入“数学王国”后,我会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王国”里面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而每一个活动和游戏都等于是一个知识面的拓展。最后,我还会让学生思考:在“数学王国”里或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是可以拿来比较的呢?它们比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识面进行拓宽。除了会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外,还会比较事物的远近、厚薄、宽窄等等。 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教科书上学过的知识。 ⒈电脑显示:数学王国里的两只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这时聪聪说:“同学们,我叫…聪聪?。”明明接着说“我叫…明明?。您们好!我们俩是…数学王国?的两只小精灵。你们想到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游玩吗?那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可好玩啦!”聪聪接着说:“可是,去数学王国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我们可能在教科书上没学过。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教师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信心吗?有信心的请举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都举手,建立自信心。) ⒉出示复习题。 教师指出:同学们聪聪有话要跟我们说。我们一起安静地听听聪聪要说什么,好吗?(电脑放出聪聪的话)聪聪说:“同学们你们要去数学王国必须到玩具房里面取两样东西。一是在最高的那个柜子上有三条钥匙,你们必须取最长的那条钥匙。二是在最多玩具的那个木箱里有一个“多拉A梦”,请你把他带上。你别小看他。有困难的时候他可是你的好帮手噢!只要你把“多拉A 梦”按一下,他就会发出声音召集小朋友来帮忙。(老师提示学生把“多拉A梦”放在桌面的右下角的正方形筐里。) 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三年级王德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1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发展统计观念,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知识和平均数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比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比赛规则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则。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示篮球比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某小组比赛的情况,谁能根据统计表帮老师把这场比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行评价。 (一)活动二:那一小组的实力更强一些 师:两组比赛情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哪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展示课题:比一比) 师: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乐意接受吗? 师:评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办法好,理由充分,我们给优秀裁判以表扬,各小组加油哟!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然后反馈意见, 问:在比赛中,男生组一共投中了25个,女生组一共投中了24个,但人数不相同,哪组的实力更强一些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光看总数不公平,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行讨论。 小组汇报:①移多补少 ②计算平均数:第三组(5+8+4+2+6)÷5=5(个) (板书)第四组(6+5+6+7)÷4=6(个) 师生小结比赛的结果。 师:刚才大家在积极思考篮球比赛的实力,最后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比赛人数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 (二)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情况见统计图。(展示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反馈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励。 (三)练习: 1、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2、教材P71第1题,第2题,第3题,问题(3)的最后一个问题不做 (四)课后练习: 1、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部分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指名汇报,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平时要积极思考,善于积累数学知识。 2、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2012.3.7

数学《比一比,算一算》教案

数学《比一比,算一算》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的方式解决游戏情境中问题,能熟练比较8以内数字大小。 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品准备:记录表,糖果(两人一组,8颗每组),骰子,礼物盒 2.知识经验:已经学过8以内数字的分合 活动过程: (一)分发礼物并数出数量 1.师:上次我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赵老师答应给你们带礼物,今天我带来了。每人都有,一人拿一个,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取,不要抢。拿到礼物盒以后可以摇一摇、听一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会有几个?现在请你打开礼物盒数一数有几颗糖果。 2.师:你们的糖果一样多吗? 3.师:你想赢得更多的糖果吗? (二)通过游戏:掷骰子比较8以内数字大小。 1.复习巩固8的组合 师:这个游戏进行之前首先你得找一个小伙伴,注意:你找的这个伙伴手中糖果数量和你手中的糖果数量合起来必须是8颗。 师:规则是什么?师:把你们的糖果都放在其中的一个盖子里,

盒子还是放在身前。(教师示范) 2.掷骰子游戏 师:伙伴已经找到了,现在我们就准备开始进行游戏了,游戏前还要再请上一个关键物品,瞧这是什么?我们的游戏中就要靠它来比赛,谁猜猜我们会怎么玩? 师:两个人轮流掷骰子,谁掷出来的数字大,谁就能到中间这个盘子里拿一颗糖果放在自己的盒子里。等到盖子中的糖果都分完比赛就结束。结束后你需要到记录表上写下你新的糖果数量。 师:听明白了怎么玩吗?幼儿两两一组合作游戏。 3.游戏评价 师:你今天的运气怎么样?为什么? 四、餐前阅读:祝你生日快乐 1.师幼一起阅读电子绘本《祝你生日快乐》,理解故事内容,初步懂得“癌症”与“死亡”的意义。 2.师幼讲述故事。

大班数学《比一比算一算》

活动名称:《比一比,算一算》 活动目标:1.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并依据不同属性来分别比较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带量运算。 活动准备:苹果、梨子胸贴如干,上边标有号码,小红旗如干,乐器两个。小鸭图(颜色、地点不同)、小朋友图(性别、运动 项目不一样)各一张,黄鸭、灰鸭、小河、草地图片两套, 记录表一张,比一比算一算的作业题四张,题板每个人一个。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谈话互动,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大二班要举行一场精彩的数学对抗赛,参赛队分别是苹果队和梨子队。来欢迎苹果队的宝贝们,有信心拿到今天的冠军吗?(有)你们的参赛的口号是(苹果苹果,一定会赢!ye!)好,祝你们今天能拿到冠军。这边就是我们的梨子队的宝贝了,你们好,有信心赢过苹果队吗?你们的参赛口号是(团结一心,梨子最强!ye!)好,今天的对抗赛规则是:答对一题可获一面小红旗,答错不奖也不罚,最后获得红旗做多的就是我们的冠军队了,可获得香甜的糖果一盒。究竟冠军会花落谁家呢,我们拭目以待吧,加油哦! 二、热身活动,“碰球”游戏。 师:首先我们先玩个“碰球”游戏热热身,哪一队能正确、整齐、响亮地和我碰对球,就可以获得奖励一面小红旗哦。哪一

队先来试试的。看来大家的信心都很足,就请苹果队先来,请听好,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是7。梨子队准备好了吗?我的球和你的球合起来是8。 三、对抗第一关,必答题。 师:紧张刺激的对抗赛就要开始了,这一题两队都要派出选手来回答,能一口气正确完整回答我的问题就能奖励一面小红旗。请听题: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它们一共有几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0秒考虑时间,注意要完整回答问题。时间到!苹果对请派出一个代表,你们的答案是什么?(幼儿讲述教师记录在记录表上)梨子队呢?谁来答?(梨子队的代表回答教师记录)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吧。(和幼儿共同验证)第二题:刚才我们发现了图中鸭子的颜色和地点不一样,那小黄鸭有几只?小灰鸭有几只?岸上有几只?水里有几只?在你们的椅子下面有一个题板,请你们将答案记录下来,2分钟的时间,最后答案全部正确的就可以获得小红旗一面,一定要仔细观察哦!(幼儿记录)好,时间到。这次我们先请梨子队的宝贝亮出你们的题板,(教师记录)苹果的答案呢?亮出你们的题板,(教师记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关必答题结束。现在我们来关注一下各队红旗的数量情况。苹果队×面,梨子队×面,××队暂时领先,但××队也不要气馁,后面还有机会,继续加油。下面进入第二关,抢答题。 四、对抗第二关,抢答题。

《_量一量__比一比》教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88页和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让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皮尺纸尺测量的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游戏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请大家做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请看大屏幕上有一个古体字,你知道它是什么字吗? 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 出示:尺这个字教师给予肯定。 原来是个尺字,谁来说说:“尺是用来干什么的?” 学生汇报:尺是用来度量的尺是用来量东西的 总结:尺是用来度量物体长度的一种工具,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用尺量一量比一比。 教师板书课题:量一量比一比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身上的尺 想想古人为什么把尺字的字形写成这样呢? 学生汇报 同学们都说这个字形像一个人在量东西,说的好,聪明的古人没有尺,但是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也可以当成尺呢? 小组讨论推荐汇报(在汇报的同时,学生要演示怎样用身体的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师展示课件:一庹一zha 一步一脚一掌这几种都是我们常用的。 同学们,中国古人经常会用到这些身体上的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外国人是怎样做的呢?教师举例:古埃及人用手臂成年人用走几步来测量(课件展示) 2活动起来探索“量”的方法 第一次量:现在我们就用身上的尺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用哪把尺? 师生共同确定用zha 学生测量后汇报:zha数 教师书写在黑板的表格里,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提出疑问。 每个人量出来的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因为每个人手的大小不同,结果就不相同。 过渡语:教师引导:我们量的都是一样大的课桌,如果我们想要相同的度量结果,想想我们该用什么去量?学生说用尺。 第二次量:运用尺去测量 教师对尺做简要的介绍:有学生尺米尺纸尺软尺卷尺钢板尺皮尺测量轮,教师出示尺的历史及用法。(课件展示) 学生观察尺子,汇报对尺子的了解,包括怎么用。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 1m=100cm A测量小纸条,每人都测量。 B测量桌子用哪把尺?引导学生测量,并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书写汇报结果。 小结:如果你用尺来量,你会发现结果原来一样,所以全世界人们用尺去量同样的东西,结果是一样的。 第三次测量:测量身上的尺和周边的熟悉物体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根据表格填写数据,强调先估一估,再去测量,看看估计的结果和实际测量的结果差多少,准不准?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

数学比一比(长短和高矮)说课稿 1.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客厅里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长短和高矮;接着通过找一找、比一比,体会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感受长短和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关键是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而且比较的结果都是相对的。 2.本课时是入学后的第二课时,小朋友对小学学习生活还不熟悉,还不习惯,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 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如,通过小熊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客厅的数学秘密;用小故事来串联“想想做做”的题目;通过“发现奖”、“合作奖”“秩序奖”等奖项的颁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中 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会辨认物体的长短、高矮,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关于长短、高矮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学生对长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因此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在观察客厅里有了些什么东西后,就直接让学生找东西来比一比,然后再用到了书上的小图来巩固比较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或O来表示。另外,我的教学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找身边的物体进行长短、高矮的比较,排排队等活动,让学生获得用数学的体验;而“帮小熊解决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为下一节课到厨房比大小、轻重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课后布置的调查实践作业是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指导者也不再局限于教师;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是整个世界。了解本校的最高建筑,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最长的河流,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祖国和放眼世界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量一量,比一比》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

量一量,比一比(第88~89页) 编写意图 (1)本页教材的编排体现了“量一 量”的内容,包括测量学生的身高或 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教室内某些物 品的长度或高度等。 (2)从测量方向上看,既可以有水 平方向的,也可以有竖直方向的,如 测量课桌的高度、身高等。从测量的 要求看,需要学生根据所测物体选择 合适的测量工具,再进行测量并记录、 交流。 (3)除教材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 调动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中获得的经 验,如一柞大约多少厘米,一步长约 多少厘米,手掌宽约多少厘米,数学书长多少厘米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后续测量的标准“单位”。 教学建议 (1)注重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性。 教师应通过设计,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以测量肩宽为例,如果两人一组,一定要让两个同学经历互相测量的过程,每个学生都要获得测量的直接经验。 (2)注重对测量数据的交流与讨论。 以一庹的长度为例,可组织学生结合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选择什么数据比较合适?”“怎样把这个数据记录下来?”由此学习用复名数表示长度。 (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单位”表象。 教师可采用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用手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所测物体的相关数据形成清晰的直观认识,便于以后的提取和运用。

编写意图 (1)本页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比一比” 的内容,主要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数学实践 活动。第一个层次是根据小精灵提出的问 题,让学生选择“单位”,用合适的方式描 述鳄鱼的长度。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方 式,用于指导学生获得“比一比”的方法: 先选定一个标准(或“单位”),再用这这 个标准去“量”(比,或者描述),同时形 成对鳄鱼长度的直观认识。每二个层次是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 示出其他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活动,旨在帮 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际测量的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2)教材的内容是开放的。表格中的具体内容,可以在教学加以运用,也可以根据本班实示情况,另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活动。不管素材如何,其目的都是清晰的:体会测量的支质(用标准去量或比),通过直观描述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1)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 用不同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因此,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体会选择的的单位不同,度量的结果也不同,单位相同才可以比较单位个数的多少。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一个挨一个站立?所站同学超过6米很多或远不够6米行不行?渗透有关度量的叠合性、有限可加性等共同属性。 (2)适当进行简单的推理。 尽管描述的方式采用的是直观的方式,教学时仍应结合具体情况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如:学生一庹长1米30厘米,表示鳄鱼长度大约需要几个学生手拉手?然后再实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问题》教案

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8页信息窗3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比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用乘加、乘减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 2: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3: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体会“先乘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4: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并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5: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的欲望以及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三:借助画线段图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正确的解答方法。 四:教学难点 1: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的”意义。 2:能理解表达两步计算的思路,初步感受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五:教学准备

PPT、实物投影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 提问:同学们课下的时候玩过呼啦圈吗? 生:玩过。 那你们最多多少人一起玩过呼啦圈? 生:(1个,2个)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别的小朋友是多少人一起玩呼啦圈的。(出示课本图片课件)来到了操场看到了好多小朋友在玩呼啦圈,同学们看这3个粉红方框里有些信息,自己小声读一读。(学生自己独立读信息) 师: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整理吗? 齐回答:一年级转呼啦圈18人。二年级是一年级2倍多5人。三年级是一年级的3倍少2人。(学生边读师边板书出数据) 2:探究新知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根据现在咱们看到的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学生提问:一共有多少人? 哦!是总共有多少学生玩呼啦圈是吗?这个问题不错。

综合实践课 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设计

课题: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设计:王铃铃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用尺子量物体长度、高度的方法。对所测对象形成清晰的表象。 2.体会测量的实质,培养估测能力。会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 3.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软尺、卷尺、皮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经历选择不同标准测量不同物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各种尺 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量一量”的事情。放假去旅行时,售票阿姨会给你量一量,如果你不到1米20厘米,就可以免票啦。(p1) 1. 1米20厘米是一个长度,在这里也可以称为高度。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第一单元学习“长度单位”时,我们都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p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1米和1厘米各是多长呢? 2. 米和厘米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尺子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尺?我们来逐一认识:米尺、卷尺、皮尺、软尺。(p3) 3. 这些尺子都有哪些用途呢?你知道吗?一起来认识一下! 4. 课件播放软尺、卷尺、皮尺的用法用途。(p4)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谈话:现在大家不仅认识了这些尺,还知道了怎样使用它们。接下来就要请这些尺子朋友来帮忙完成几个任务。 1. 先来估一估:黑板大约有多长?讲台大约有多高?(p5) 提问:怎么才能知道估得对不对?可以用尺子测量。 (1)教师测量黑板:选择皮尺,请一名学生帮忙,教师读数。 (2)教师测量讲台:选择钢尺,直接测量。选择软尺,再请一名学生帮忙,教师读数时介绍使用软尺的注意事项:软尺测量要从前头量起并拉直,读数要选取厘米的一面) (3)得出数据:黑板长大约4米;讲台高大约1米。(读取大约值,一般取整数,或者整十)2.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真是方便!古时候人们没有尺子,怎么测量长度呢? 测量“一庹” 学生1 厘米 学生2 厘米 学生3 厘米 学生4 厘米 整理:一庹大约是()厘米,可以写成()米()厘米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比较大小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步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数的大 小。 2.掌握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的 道理。 3.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涂一涂,比一比: 1. 1/4()2/4 涂一涂,比一比。 师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为什么呀?因为2/4是2个1/4,涂色部分要比1/4多 2.练习:4/9()5/9 7/10()4/10 二、看图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

4/4()1 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和1有什么关系? 涂一涂 比一比 得出: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就是1。 三、分子是1的分数的比较。 1.猪八戒吃西瓜。师傅说:4个人,每人吃1/4,猪八戒说:不够我要吃1/8。请你们想一想,是1/4大?还是1/8大? 出示教具:请你们动手涂一涂,比一比。 思考,想方法,动手涂一涂 2.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小的大,分母大的小。) 四、巩固练习。 1.看图比较。 2.判断大小。 1()4/7 4/9()5/9 8/8()1 1/2( )1/3 1/10( )1/8 3.你能考考你的同桌么? 五、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4/5> 3/5 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就是1。4/4=1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小的大,分母大的小。1/4>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量一量,比一比。(教材第88、第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新知意识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用不同工具测量物体。 难点:选择不同的标准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 课件,每组一把米尺,一个皮尺,2张练习纸和一台身高仪,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厘米或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上新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每组选两名代表,用学生尺(20厘米)量一量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 (学生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因为学生尺太短了,而教室太长了。 生2:用学生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太麻烦了,而且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的,而要测量教室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长度单位家庭里的另一个成员来帮忙,它就是——米。(板书:米) 师: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测量单位。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要激发学生兴趣,二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用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请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以后,发现学过的数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时,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紧接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揭示新课】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案 比一比 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怎样进行比较,初步了解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2、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大小、轻重及最(长或短、高或矮等)、同样这些基本字词和语句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单元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单元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比较的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课时安排: 3课时 比一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大班数学活动:比一比算一算

大班数学活动:比一比 活动目标: 1.能对同类物体进行不同属性的划分,并依据不同属性来分别比较物体的数量。 2.学习10以内的带量运算。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第三册P19),两种颜色的笔,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数学游戏“比一比”。 1.看画册理解图意。 (1)出示《幼儿画册》,引导幼儿观察上面一幅图。 (2)提问:图上有什么?它们一共有几只?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发现颜色不一样,活动地点不一样—有的在岸上,有的在水里)? 2.按不同的属性分类并比较数量。 (1)有的小朋友看出来小鸭的颜色不一样,那么小黄鸭有几只?小灰鸭有几只?请你把它们记录在纸上。 (2)还有的小朋友说小鸭有的在水里,有的在岸上,那么,水里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在岸上?请你把它们记录在纸上。 3.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下面一幅图的数量关系。 (1)提问:小朋友中都是男孩子吗?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谁多谁少?请你分别把他们记录在纸上。 (2)再看看:小朋友都在拍球吗?有几个在拍球?几个在跳绳?拍球的和跳绳的哪个多?请你们把他们记录在纸上。 二、幼儿分组操作练习。 1.游戏“比一比”。 2.运算“多多少”。在记录纸上列出减法算式,算出结果,并和同伴说一说。

大班数学《比一比,算一算》教学反思这节活动中通过碰球游戏中孩子能很好的掌握了“7”的组成,在两幅图片中孩子们都能根据图意来理解其中说的什么意思,能按不同的属性分类并进行比较,知道有几只并能记录下来,能比较图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在操作环节中,我发现这节课孩子们都能很好的掌握,在作业中也都能做的很好,能准确的数出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一个数的几倍多》

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18页信息窗3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运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体会“先乘后加”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4.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欲望,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种两步计算问题的方法。 难点: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 学生准备: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来到了热闹的体育课。看,同学们正在快乐的转呼啦圈,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找出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可这样引导: 1.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你还能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可找到的数学信息有: (1)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18人。 (2)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 (3)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取数学信息,让学生把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教师板书。 3.质疑: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 (1)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2)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针对本节内容,教师选取“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进行板书。带着问题和学生一起探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分析解决“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问题。 1.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1)探索整理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针对数学信息和问题,探索整理问题的方法,可适当提示,(我们在学习倍数时,采用摆小棒或摆方块的方法帮我们理解了题意;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用贴纸条的方法帮我们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数学《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仁怀市三合一小校本部陈冲 第一课时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2、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