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公式

第三章综合指标

1. 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00%

2.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指标=某总体的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的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如果计划规定的任务是降低,计算结果应该愈小愈好)

7.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总体单位数

8简单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x:各单位的标志值; n:总体单位数;∑:总和

加权算术平均数:

:第i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9.简单调和平均法:

H:调和平均数

加权调和平均法:

m:权数

一般用于:已知分布数列各组标志值及其标志总量,计算平均指标

计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一般方法可概括为:已知相对指标的分母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已知相对指标的分子资料,可将其作为相对数,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10. 简单几何平均法:G:几何平均数; x:变量值;n:变量值个数

加权几何平均法:

适用范围:a、若干个比率或速度的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b、相乘的各个比率或速度不得为负值。

11. 组距数列确定众数:

下限公式:上限公式:

:众数; L:众数所在的下限;U:众数所在的上限;: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前一组次数之差;:众数所在组次数与后一组次数之差; d:所在组组距12.(1)未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 ,找出它的对应标志值,即(用于奇数)或 (用于偶数)

(2)单项式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确定中位数的位次,再根据位次用向上累计或向下累计次数的方法确定中位数所在组,该组的标志值即为中位数(3)组距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且表示中位数的位置。

确认中位数的数值则用以下公式:(下限公式) (上限公式)

L:中位数组的下限; U:中位数组的上限::中位数组的次数;:中位数所在组以前各组的累计次数;:中位数所在组以后各组的累计次数;:总次数;d:中位数所在组组距13. R=R:全距;:总体单位中最大的标志值;:总体单位中最小的标志值。R 越大,说明总体中标志值的范围越大。

14. 平均差越大,说明各标志值分布越分散;反之,则越集中。

(1)简单平均法: (2)加权平均法: (用于分组) :平均差

15.标准差的计算结果稍大于平均差,它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1)简单平均法:

:表示标准差

(2)加权平均法: (用于分组)(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3-1、成数或 p+q=1; p:具有某种标志的成数;q:不具有某种标志的成数;N1:具有某种标志表现的单位数;N0:不具有这种标志表现的单位数; N:总体单位数

3-2、交替标志的平均数:计算时首先需将交替标志的两种表现量化处理。用“1”表示具有某种表现,

用“0”表示不具有某种

表现。

3-3、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也称均方差):

(此公式可推理出来)

方差:

当p=q=0.5时,达到标准

差和方差的最大值分别

为:0.25和0.5,当它们

任意一项为0时,则都将

达到最小值

16. 标志变异系数:又

称为离散系数,是测定变

量值离散程度的一类相对

数指标,是标志变异的绝

对水平指标与相应平均指

标对比的结果

(1)平均差系数:

:平均差

平均差系数越大,总体单

位离散的相对程度就越

大,平均数的代表性也就

越差;反之,则越好。

(2)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

数越大,总体单位离散的

相对程度就越大,标准差

的代表性也就越差;反之,

则越好。

17.总方差:总方差是各单

位标志值与总平均数计算

的标准差(或方差)

组间方差:组间方差是各

组平均数与总平均数计算

的标准差

组内方差:是各组内各单

位标志与本组平均数计算

的标准差。

组内方差平均数:是组内

方差的加权算术平均数。

总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

差的算术平均数

第四章时间序列

1.时间序列平均发展水

平:

2-1 连续时点序列

a、连续时点序列逐日登

记:

a:各时点的指标值 n:时

点项数,即天数

b、连续时点序列变动时登

记:

f:各时点指标值的持续天

2-2、不连续时点数列(间

断时点数列)

a、时点数列间隔相等(等

间距):

b、时间数列间隔不相等::

时间间隔长度

3、相对指标:

利润率(c)=利润额(a)

/销售额(b)

平均利润率()=利润额

平均发展水平()/销售

额平均发展水平()

平均指标:劳动生产率

(c)=产品实物量(a)/平

均工作数(b)

平均劳动生产率()=产

品实物量平均发展水平

()/工人数平均发展水

平()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

期水平逐期增长量=报告

期水平-前一期水平累计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

期水平逐期增长量之和=

相应时期的累计增长量相

邻两期累计增长量之差也

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

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

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

-1)

即平均增长量=

5.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

速度的连乘=相应的定基

发展速度。表示为:

6.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

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

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

水平/基期水平-1

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的关

系为: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

速度-1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

速度-1

7.平均发展速度

a、水平法(又称几何法):

特点:计算过程只考虑最

末水平和最初水平,如果

只有各期忽高忽低,则不

能说明平均发展过程

:平均发展速度;:各个

时期环比发展速度;n:环

比发展速度的次数和个

数;:连乘符号b、累计

法(又称方程法):特点:

从最初水平出发,各期均

按平均发展速度发展,n

期后计算出各期水平之和

就等于实际的各项水平之

和。

8.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

速度-1

9.长期趋势的最小平方法

计算公式:

a、以首项为原点:

b、以中间项为原点:

最后再用直线方程来计算

趋势值:n:时间数列的项

数t:时间数列中所属的时

间a、b:待定参数

备注:当时间项数为奇数

时,t的值分别为:-4,-3,

-2,-1,0,1,2,3,4

当时间项数为偶数时,t的

值分别为:-5,-3,-1,1,

3,5

第五章指数

1.销售量个体指数的计算

公式::报告期销售量;:

基期销售量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采用

基期的质量指标因素作同

度量):

:数量指标综合指数;q:

数量指标;p:质量指标;

下标1和0:报告期和基期

2. 价格个体指数的计算公

式::报告期价格;:基期

价格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采用

报告期的数量指标因素作

同度量)::质量指标综合

指数

3.其他编制综合指数的方

法:a 、拉氏指数(无论

是质量还是数量指标,均

采用基期同度量指数):拉

氏价格指数拉氏物量指数

b 、派氏指数(无论是质

量还是数量指标,均采用

报告期同度量指数)派氏

价格指数派氏物量指数

备注:由于派氏要求每期

更换权数资料,计算起来

比较麻烦,而拉氏不用,

所以拉氏得到了更普遍的

应用c 、理想公式:

4.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已知数量指标的个体指数

和时,即可将数量指标综

合指数公式变形为:已知

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和

时,即可将质量指标综合

指数公式变形为:

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已知

数量指标的个体指数和

时,即可将数量指标综合

指数公式变形为:

已知质量指标的个体指数

和时,即可将质量指标综

合指数公式变形为:

综合指数的平均指数应用

的一般法则:计算数量指

标指数,应采用以基期的

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

术平均指数形式;计算质

量指标指数,应采用以报

告期的总量指标为权数

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形式

5.固定权数的平均指数:价

格指数物量指数:分

别表示价格主体指数和物

量个体指数。

6.平均指标指数体系为:报

告期、基期的平均工资:

各组报告期、基期的平均

工资;:各组报告期、基期

的人数。

绝对数额的关系:

其中:

可变构成指数:,简称可

变指数,全面反映总体平

均水平的实际变动状况;

固定构成指数:,综合反

映各部分(组)水平变动

对总体平均指标变动的影

响;结构构成指数:,反

映总体结构变动对总体平

均指标变动的影响。

7.零售价格指数=

/ :单项物价指数;:代

表品所代表类别的零售额

在总零售额中所占有的比

8.通货膨胀率=(报告期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价

格消费指数

货币购买力指数=1/居民

消费价格指数*100%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现

价工资)/消费价格指数

9.股价平均数=

:第i种股票的收盘价;n

为样本股票数

股票价格指数:

:第i种样本股票报告期价

格;:第i种样本股票基

期价格;:第i种股票的发

行量,可以为基期,也可

以为报告期,但以报告期

的居多。

第六章、抽样推断

1.总体平均数:

a、未分组的情况下:

b、分组的情况下:

F:总体各组次数; ; :总体平

均数

2.总体成数:

3.总体方差:

a、在总体未分组的情况

下:

b、在总体分组的情况下:

总体成数的方法为:P(1-P)

4.样本平均数:

a、未分组的情况下:

b、分组的情况下:

:总体各组次数; ; :样本平

均数

5.样本成数:

6样本方差:

a、在总体未分组的情况

下:(n>=30时)

样本成数的方差为:p(1-p)

7.抽样平均误差:

样本成数的抽样平均误

差:

由于X、P是未知的,因此

一般按“8”“9”来计算抽

样平均误差

8.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

误差:

a、重置抽样:

:抽样平均数的抽样平均

误差;():总体数量标

志标准差(方差);n:样本

容量

b、不重置抽样:

9.抽样成数的抽样平均误

差:

a、重置抽样:

:抽样成数的抽样平均误

差;:总体成数的标准差;

n:样本容量

b、不重置抽样平均误差:

10.抽样极限误差:

可得出:

:抽样极限误差(又称抽样

允许误差)t:概率度;u:

抽样平均误差

(1)、抽样平均数的抽样极

限误差

a、重置抽样:

b、不重置抽样:

(2).抽样成数的抽样极限

误差:

a、重置抽样:

b、不重置抽样平均误差:

11.抽样平均数的平均误

差:

a、重置抽样:

b、不重置抽样:

:各组组内方差的平均数

其中:

:第i组的组内方差;:

第i组的样本单位数;n:

总样本单位数;

12.抽样成数的平均误差:

a、重置抽样:

b、不重置抽样平均误差:

:各组组内方差的平均数

其中, 是各组成数的方差

13、整群抽样平均数抽样

平均误差的公式:

:平均数的群间方差;R:

总体群数;r:样本群数

(i=1,2,…,r):表示样本各群

的平均数

14整群抽样样本成数抽样

平均误差的公式:

:成数的群间方差;R:总体

群数;r:样本群数

(i=1,2,…,r):表示样本各

群的成数

15.必要容量的计算公式:

(1)重置抽样的必要容

量:

a 、平均数的必要容

量:

b、成数的必要容量:

(2)不重置抽样的必要容

量:

a 、平均数的必要容

量:

b、成数的必要容量:

第七章、相关分析和回归

分析

若r>0,正相关;r<0,负相

关;r=1或r=-1,两个现象

完全直线相关,r=0,两个

现象不是直线相关。

-1<=r<=1,(其中r表示相关

系数)

|r|<0.3---无直线相关;

|r|>=0.3----有直线相关;

0.3<=|r|<=0.5,低度直线相

0.5<|r|<0.8,显著相关(中等

程度相关)0.8<=|r|,高度

相关

1.相关系数的定义公式:

:表示x变量数列的标准

:表示y变量数列的标准

:表示x、y两个变量数列的

协方差

通常又将以下公式称为

“积差法”相关系数公式:

2.相关系数简捷法公式:

3.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1)未分组

可得:

a、b为待定参数,其

中b是回归直线的斜率,

又称回归系数值;Q:y对

的平方和

(2)分组

4.估计标准误差:

:估计标准误差;y:因变量

的实际值:根据回归方程

推算出来的因变量折估计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

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

期内死亡人数)+(本期迁

入人数-本期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

口数+年末人口数)/2,即

已知年初及各季末人口

数,则年末平均人口

p0.p1.p2表示年初及各季

末人口总数,第4季度末

人口数(p4)即为年末人

口数;n表示资料项数为5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

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

村)/总人口数*100%

城乡人口比例=城市

人口/乡村人口*100%

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

(人)/该地区地地面积数

(平方公里)

4.性别构成指标=男性(或

女性)人数/总人口数

性比例指标=男性人

数/女性人数

5.人口出生率=年出生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1000?

育龄妇女生育优选法(一

般生育率)=年出生人数/

育龄妇女年平均人数

*1000?

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通常

是15?49岁

人口出生率=育龄妇女生

育率*育龄妇女在总人口

中的比重

6.人口死亡率=年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1000?

婴儿死亡率=未满1岁的婴

儿死亡数/(2/3的本年出生

人数+1/3去年出生人数

*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

然增长量/年平均人口数

*1000?=(全年出生人数-

全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

口数=年人口出生率-年人

口死亡率

人口自然增长量=全年出

生人数-全年死亡人数

人口总迁移率=一定时期

迁入迁出总人口数/该时期

平均人口数=人口迁入率/

人口迁出率

人口净迁移率=一定时期

迁入迁出人口数之初差/该

时期平均人口数=人口迁

入率-人口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

长量+人口机械增长量

7.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人口

总数/就业人数

丧失劳动能力系数=丧失

劳动能力人数/劳动力适龄

人口数(16岁以上人口数)

*100%

8. 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

率=就业人数/劳动力资源

总数

就业率=就业人数/经济活

动人口数*100%=就业人

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劳动率失业率=失业人数/

经济活动人口数*100%=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

业人数)*100%

劳动力资源可能潜力程度

=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数/

劳动力资源总数*100%

就业人口负担系数=人口

总数/就业人数

劳动生产率指数=报告期

劳动生产率/基期劳动生产

率=生产量指数(产值指

数)/劳动力人数指数

人均指标=产量(产值或国

内生产总值)/平均人口数;

生产发展超前系数=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口增

长速度

消费发展超前系数=某种

消费品支出的增长速度/平

均人口增长速度

第十章国民财富统计

1.土地垦殖率(垦殖指数)

=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耕地生产率=农产品产量

或产值/耕地面积

2.林木蓄积量=平均每株的

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

单位面积上的平均株数*

森林面积(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

地总面积*100%

森林密度=森林覆盖面积/

森林总面积*100%=林木

株数/相应的林木面积

一般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30%,且分布均匀,才能

保证较好的生态平衡。

3.年末保有储量=年初保有

储量年内因普察勘探重

算等原因增减量-开采量-

损失量-其他原因减少量

矿产储量动态指标=年末

保有储量/年初保有储量

*100%

4.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5.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

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

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

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折旧

额/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磨损率(固定资

产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磨

损额(又称累计折旧额)/

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有用率=固定资

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

*100%

固定资产动态指标=报告

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

/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或净

值)*100%

年末固定资产=年初固定

资产+本年增加固定资产-

本年减少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利用指标=一定

时期生产成果价值/一定时

期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平

均价值

6.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生产

经营收入额/流动资产平均

价值

流动资产周围日数=报告

期日历日数/流动资产周围

次数=日历日数*流动资产

平均价值/生产经营收入额

资产产值率=一定时期的

生产成果/一定时期流动资

产平均占用额

各机构部门之和=合计

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

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

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金

融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自

有资金)

项目来源合计=项目使用

合计

国内金融资产合计=国内

负债合计

国内对外的金融资产=国

外部门负债

国内对外负债=国外部门

金融资产

国民财产=非金融资产+国

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净额+

储备资产=各部门资产与

负债差额之和

流动资产=存货+国外短期

金额资产负债净额

国内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国民财产/国内金融资产

国民财产创造的国内生产

总值(国民财产的使用效

益)=国内生产总值/国民财

第十一章国民经济生产

统计

1.标准实物产量= (实物产

量*折算系数)

其中:折算系数=某产品

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品

的规格或含

2. 农业总产出=种植业总

产出+林业总产出+牧业总

产出+渔业总产出+其他农

业总产出。= (某家产品

当年实际总产量*该总农

产品的单价)

3.本期生产成品价值=自备

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数量+

本期不含增值税(销项税)

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

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出(工

业总产值)=本期生产成品

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

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

差额价值

4.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

完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

完施工产值差额

建筑工程已完施工产值=

[实际完成工程实物量*预

算单价*(1+间接费率)]*

(1+计划利润率)*(1+

税率)

5.运输总产出=铁路运输产

出+公路运输总产出+公路

养护总产出+水上运输总

产出+航空运输总产出+管

道运输总产出

邮电通信业总产出=邮政

业务收入+长途电信业务

收+市内电话业务收入+地

方国营通信收-市话初装

6.金融业总产出=营业收入

+金融机构往来收+其他收

入-利息支出

7.房屋开发经营企业总产

出=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

建安工程费

8.服务行业总产出=营业收

入+附营业务净收入

9.非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

出(采用经常业务活动支

出项进行计算):

总产出=劳动者报酬+职工

福利费+离退休人员费+公

务费+修缮费(扣除零星土

建工程费)+业务费+其他

费用+预算外支出+固定资

产折旧

10.国内总产出=农业总产

出+工业总产出+建筑业总

产出+运输出总产出+邮电

业总产出+批发零售贸易

和餐饮业总产出+非货物

性服务部门总产出=生产

部门总产出+服务部门总

产出+服务部门总产出

1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标的计算:

a 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 各产业部

门总产出- 各产业部门中

间消耗

b收入法(分配法)

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

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其

中:增加值=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

旧+营业盈余c支出法(最

终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1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

总值+国外要素收净额

国外要素收净额=来自国

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

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

者报酬和财产收-付给国

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扣

除生产和进口补贴)、劳动

者报酬和财产收入=来自

国外的生产税及进口税净

额+来自国外劳动者报酬

净额+来自国外的财产收

入净额

1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

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国

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

值-固定资产折旧国民可

支配总收入=国民生产总

值+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

入净额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来自国外

经常转移收支净额

14.人均GDP=一定时期内

GDP/常住人口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

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

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误

其他章节:商品供需差率

===商品供需比率-

1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公

式:

1、统计分组;

组距=上限-下限

组中值=,

其中关于组中值的计算注

意开口组的情况:若有上

限没有下限,那么组中值

=上限-若有下限没有

上限,那么组中值=下限+

频率=

2、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在未分组资料情况下,采

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公

式,其中,x代表每一个标

志值,n代表总体单位数

2)加权算术平均数在计算

组距式数列算术平均数的

情况下,采用加权算术平

均数的公式其中x代表每

一组的标志值的平均水

平,通常用组中值来代替,

f代表每一组的次数

3、调和平均数

1) 简单调和平均数

其中x代表每一个标志值,

n代表总体单位数

2) 加权调和平均数

其中m代表权数

在这里要注意算术平均数

和调和平均数的关系,调

和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

变形,其中,那么调和平

均数

4、几何平均数

1)简单几何平均数

2)加权几何平均数

5、众数

1)单项式数列:

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作

为众数

国民经济统计八大产业的总产值的计算方法

学号20120515416 姓名:覃玉山农业,工业,服务业等8个行业的总产值的核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就是按行业计算增加值,汇总各行业增加值,得到国内生产总值。在行业增加值的计算中,可以把生产法和收入法结合起来使用,即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部分行业采用收入法。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1、农业(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即先计算总产出,再计算中间投入,增加值等于两者的差额。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即按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计算。例如,谷物种植业产出等于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各种主产品产量和秸杆、麦衣等各种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等于农林牧渔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种子、饲料、肥料、燃料、农药等材料价值与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广告费、科技咨询费、防疫费等服务费之和。计算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表,农业现价增加值及四项构成均取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表。但要注意:不能直接用总数,要剔除农林牧渔服务业。 2、工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等于工业总产值加销项税。工业总产值是按“工厂法”计算的。所谓工厂法,就是把一个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来计算,企业内部不允许重复计算,不能把企业内部各个车间的生产成果相加。例如,一个汽车制造厂,既生产成品汽车,又制造汽车零部件,但这个厂的工业总产值只计算成品汽车的价值和对外提供的汽车零部件的价值,不计算该厂制造并用于生产成品汽车所使用的零部件的价值。工业总产值包括当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中间投入包括货物投入和服务投入,货物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值,服务投入指工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运输、邮电、广告、咨询等服务的费用。 工业分为规模以上(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和规模以下两部分。规模以上部分总产出和增加值取自工业年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SB301表),总产出为总产值加销项税。规模以下部分根据企调队抽样调查资料,结合核算实际情况推算确定。销项税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取9%。增加值参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但不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进行推算。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习题及答案解析

精心整理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6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1 2 3 答。 4 卡” 1.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的比率称为 A.结构相对指标B.比值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2.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某种特征值的顺序排队,然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 取若干个个体组成样本的抽样方式是

A.等距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3.下列选项中,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是 A.指数分布B.二项分布C.正态分布D.均匀分布 4.已知某班级8名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分)分别为64、65、72、75、79、84、86、95, 则这8名学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极差为 A. 5 A.0 6 7 A 8 A C 9 A 10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不规则波动 11.物流业属于 A.制造业B.第一产业C.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 12.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损耗总值称为 A.总产值B.营业盈余C.生产税净额D.国内生产净值 13.下列选项中,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

A.相关系数B.回归系数C.基尼系数D.恩格尔系数 14.债券和商业票据属于 A.股权B.贷款C.债务性证券D.存款 15.设P为商品价格,g为销售量,则帕氏物量指数的公式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倦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 16 A C E 17 A 18 A 19 A 20.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涉及到的项目有 A.出口总额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劳动者报酬 E.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国民经济核算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 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 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34.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分组如下: 月工资水平(元)职工人数(人) 1000以下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150 250 400 200 合计1000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月份 4 5 6 销售额(万元) 月末库存(万元) 270 200 352 240 322 220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37.某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的情况,从该省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 要求:(1)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2004年10月)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 36.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件;乙组工人日 3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 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1. 现有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 2. 常住人口=现有人口+常住人口中临时外出的人口-外来临时寄居的人口 3. 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总数+期内增加人口数-期内减少人口数 其中:期内增加人口数=期内出生人口数+期内迁入人口数 4. 期内减少人口数=期内死亡人口数+期内迁出人口数 5. 平均人口数是指某一时期内的各个时点人口的平均数。 6已知年初和年末人口数时 . 7. 已知年初和各季末人口数时 8. 城乡人口百分比的计算公式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时点间隔不等时点间隔相等∑?+++?++?+=++++=-f f a a f a a f a a a n a a a a a n n n o n 22222 122111210 )()(平方公里该地区土地面积人某地区人口数人口密度= %100)(?=全部人口数或女性人数男性人数性别构成%100?=总人口城市(乡村)人口人口百分比城市(乡村)人口占总%100?=乡村人口城市人口城乡人口比例100?=女性人数男性人数性别比例总人口数岁以下人口数少儿人口系数14=总人口数岁以上人口数老年人口系数65=岁人口数岁以上人口数岁以下人口数总负担系数64156514- +=岁人口数岁以上人口数负担老年人口系数岁人口数岁以下人口数负担少年人口系数641565641514-=-=∑?=?==-=-=受该学制教育人数 受该学制教育人数某种学制年限人均受教育程度总人口数 大学在学人数大学教育普及程度指标岁及以上的人口数很少的人数岁及以上不识字与识字文盲率岁人口数中学在学人数中等教育就学率岁人口数小学在学人数初等教育就学率10000015151914136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1、社会再生产核算五张表的中心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五张基本核算表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表。 2、国民财富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 3、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的差额称为逆差 4、当现金收支比例系数小于1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 5、政府消费的受益对象是全社会 6、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用来反映什么的?(宏观经济效益是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分析指标有:①最终产品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每一从业人员在一年内所创造的价值,数值越高,说明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7、计算建筑工程产值采用的是什么价格?(预算价格计算)(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 8、性比率若低于100,表明女性人口多问题 9、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10、研究某厂所生产的一批机床的质量,则该批机床为总体表现 11、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存储五分之四的几个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是典型调查方式 12、数量指标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13、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 1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等于1 15、在某一变量数列中,某变量值为零,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16、用水平法检查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还是五年累计应达到的水平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 17、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时期数列 18、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4%,产量增加4%,产品总成本变化为总成本=单位成本×产量Y=a(1-4%)b(1+4%)=(a-4%a)(b+4%b)=ab+4%ab-4%ab-0.16%ab=ab-0.16%ab 19、按总量指标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 20、序时平均数计算中,“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不连续时点数列资料 21、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是反应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反应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22、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3、某商品本年同上年比较,商品销售额没有变化,而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8%,则商品销售量平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为多少?(44%)y=a*b=a(1+8%)*b=ab+8%ab = =ab+8%ab -8%ab 24、简单随机样本具有广泛性 25、用来表示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的是水平指标 26、某连续变量数列,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520 27、统计一般是指统计活动 28、编制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基期29、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区间 估计 30、相关系数为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相关系数越弱 31、相关系数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表明关系 越强 32、反映国内机构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是国 民经济账户的生产账户 33、人口总体更新的自然因素是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出生和死 亡) 34、广义上的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 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35、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还有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 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36、一定时期内居民在零售市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额称为 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37、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国家财政收支环节 38、反映一个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是消费率) 39、某班三个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9分和95 分,这三个数字是指标志值 40、每次试验只有两种可能结果,一是成功的结果,另一是失败 的结果,两次结果互相对立,这种概率分布属于成数 41、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极差比乙的极差大,那么甲与乙 的极差与标准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p86) 42、在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 资效果系数的关系怎样?(p318) 43、统一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方面去研究质的方面,对吗?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 44、在变量数列中,若标志值较小的组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 算术平均数会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队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大些,使平均数 向其靠拢。) 45、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 相 关关系的数值范围在-1和+1之间,相关关系越强,系数值越接近1,相 关系数越弱,系数值越接近) 46、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国民经济账户的计帐形式是国民经济 账户的计账原则:四式计账 47、反映人口疏密程度的是人口密度指标 48、在社会产品生产统计中,社会产品包括⑴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 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⑵按完工情况不同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 产品三类。 49、“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称为土地垦殖率或垦殖指数 50、按消费主题划分,最终消费分为按消费对象划分,由货物产 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两部分组成。 51、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 52、要对不同马力、种类的拖拉机计算总量,最好采用标准实物 量单位 53、全面调查具体包括调查有普查、统计报表 54、若要观察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 象的时期指标 55、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采用哪种方法搜集资料的报告 56、相关系数r=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怎样?(p212) 57、对总体仅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是简单分组 58、假如销售量上升5%,销售价格下降5%,则销售额如何变化? (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59、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0,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 有哪些?) 60、经济普查属于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对吗?× 61、标志变异指标用以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相对水 平,对吗?× 62、属于时点指标的的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63、恩格尔系数越高,相应的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怎样?(生活水 品越低p422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生活富裕,20%以下为 很富裕。(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 64、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时,如有几个方差的历史资料,则我们选 一个最大的方差,对吗?(p174) 65、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上采用方法?农业总产出的计算原 则:农业总产出是按产品法计算的。产品法是以产品为主体来计算产值 的一种方法,又称总周转额法 66、反映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抚养的人口数的指标是就业人口负 担系数 67、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分配 68、在外币折算时,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方法是外国货币与本 国货币的折算有两种方法:⑴直接标价法⑵间接标价法 69、人口的自然构成包括性别与年龄 70、已知某企业2003年6月份商品流转次数为5次,则该企业该 月的商品流转天数为几天?( 6 天商品周转天数 = 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核算期天数 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商品周转次数 核算期天数 = ? =) 71、土地总面积包括地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 内的全部土地面积的总和。按性质划分,土地总面积可分为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内陆水域面积、草地面积及其他面积;⑵按利用情况划分, 可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72、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 数 73、强度相对指标包括正指标和逆指标 74、按数量标志分组包括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数量标志 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75、时期指标包括产品的产量、商品销售额、国民生产总值 76、哪种情况下,平均数要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在计算生产过程 中三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时 77、在次数分布数列中,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和关系是各组的单位 数既为次数分布称频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频 率。 78、影响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的因素有主要受失业人数变动的 影响以及间接收16岁以上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多少的影响。 79、因素分析法德依据是平均指标 80、资产负债表的主栏项目有包括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 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差额与差额总计。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组距=上限-下限 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 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 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 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 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 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 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 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 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 16.中位数计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 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 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 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 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 25.组间方差P89 第四章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 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发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 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 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

国民经济统计计算公式

国民经济核算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 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 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 =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职工报酬指我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 一、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 二、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 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 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 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

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个体 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 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二、样本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 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 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 四、指标及其测度

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 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1、设置框架 2、确定内涵和外延 3、确定计量单位 4、确定计算方法 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简答题 1、简述常用的相对指标的种类。 2、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3、简述各类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 4、简述相关关系的种类。 5、简述指数的种类。 6、简述等距抽样的特点。 7、简述国民财产的主要分类。 8、简述基本核算表的内容。 9、简述衡量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指标。 10、简述商品流通的基本分类。 11、简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分析中常用的指数体系。 12、简述国民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中的内容。 13、简述利用移动平均法求时间数列长期趋势的注意事项。 14、简述类型抽样及其分类。 15、简述资金流量统计具有的特点。 16、简述计算和应用平均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7、简述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18、简述劳动资源的特点。 19、简述社会消费品零售统计的意义。20、简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结构。 21、简述森林资源统计的内容。 22、简述统计的涵义。 23、简述从不同层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过程的总量指标。 24、简述如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5、简述统计调查的意义。 26、简述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27、简述对信贷收支差额的收支方法。 28、简述主导产业判定分析的四个指标。 29、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容。 30、简述商品流通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 1、相对指标按其作用和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许多种。常用的相对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2、统计指标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2)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3)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全(最新整理)

WORD 格式 可编辑 专业技术 知识共享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第一章 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总体:是指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 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 2、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它有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之分。 3、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特征在某一时点上的数量表现,常用的是期末数字。 4、统计指标:是表明总体特征的概念及其数量表现。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统计的涵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统计”一词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见,统计工作是基础,若没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就无从谈起,统计学也就不能形成和发展。 2、简述统计的作用。 答:因为统计具有认识事物数量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其存在的规律性,所以, 统计不论是从宏观管理上还是微观分析决策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简述统计总体的特点。 答: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由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确定的;第二,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统计总体中的所有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同一性质。 4、简述统计指标的分类。 答:统计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土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两类;第二,指标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类;第三,指标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类;第四,指标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主要有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5、简述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答:为了对统计指标体系有进一步和全面的了解,有必要按指标体系包括的范围、内容及作用不同加以分类:第一,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宏观指标体系和微观指标体系两类;第二,按指标体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及科学技术指标体系三类;第三,按指标体系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类。 三、论述题 1、简述流量与存量的概念及其联系。 答: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是按一定时期核算出来的数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流量必有存量;第二,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而没有相对应的存量;第三,在流量与存量并存的经济现象中,二者是相互影响的;第四,两个存量或两个流量之比,或一个存量与一个流量之比,其结果既不是存量,也不是流量。 2、如何区别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答: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区别,其一是其 所反映的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反映总体某一特征的绝对数量,这类指标主要说明总体的规模、工作总量和水平;而质量指标反映总体的强度、密度、效果、工作质量等。其二是数值表现不同, 数量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而质量指标则一般用平均数、相对数表示。 第二章 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按照随 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以抽样样本的指标去推算总体指标的一种调查。 2、统计报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调查要求与文件(指标、表格形式、计算方法等)自下而上地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国家利用它定期地取得全社会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统计资料,是国家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之一。 3、空间遥感统计调查法:也是一种观察调查法。也称卫星遥感统汁调查,它是现代高科技用于统计调查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依靠现代测量手段,以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再根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加载不同的卫星遥感信息,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图形及调查数据的一种调查方法。 4、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5、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总量。 6、频率和变量分布: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 与单体单位数对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为频率,也称比重。按顺序列出各组标志变量(或用各组组中值代表)和相应的频率,即成为变量分布,也称统计分布。 7、统计标准化:是指在统计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 以实现统计的最佳效益。 二、简答题

1月全国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学考试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6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和利润额( ) A.均是连续型变量 B.均是离散型变量 C.前者是连续型变量,后者是离散型变量 D.前者是离散型变量,后者是连续型变量 2.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 A.对一批产品质量进行抽检 B.对工业设备的普查 C.对某市工业企业进行典型调查 D.调查几大彩电厂商,借此了解全国彩电的生产情况 3.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将总体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分成( ) A.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 B.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 C.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 D.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 4.在出生婴儿中,男婴比重53%,女婴比重47%,这两个指标是( ) A.比例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比较相对数 5.在下列平均数中,不.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 ) A.中位数 B.调和平均数 C.几何平均数 D.算术平均数 6.增长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 A.增长速度=增长量/报告期水平 B.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 1

2 C.增长速度=增长量/平均水平 D.增长速度=增长量/最末水平 7.根据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是( ) A.固定构成指数 B.可变构成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D.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8.抽样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随机原则 B.准确性原则 C.系统原则 D.及时性原则 9.下列各项中,肯定错误..的是( ) A.y =-40-1.6x r=0.89 B.y =-5-3.8x r=-0.94 C.y =36-2.4x r=-0.96 D.y =-36+3.8x r=0.98 10.采用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计算增加值的方法是( ) A.收入法 B.分配法 C.生产法 D.支出法 11.下列不.属.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基本核算表的是( ) A.国内生产总值表 B.自然资源核算表 C.国际收支表 D.投入产出表 12.设某地区某年年初人口为2100万,年末人口2150万,年内死亡人口11万,计算人口死亡率的正确算式是( ) A.2100 11 B. 2150 11 C.2150210011 D.2/)21502100(11 13.土地总面积是指( ) A.陆地面积 B.可耕地面积 C.耕地面积 D.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14.下列各项中,属于服务产品的是( ) A.工业生产的钢材 B.金融业的理财产品 C.建筑业建设的住宅 D.农业生产的粮食 15.某商场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指数为108%,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20%,则商品销售量指数为( )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35J 亠352一盘# 200+240 *220 * _ __ 工=_ — 2 歸瞅賊I晟^證八依 二舷平阪转好工4 -糯:盘:盂拐"'次

)计算该企业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和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要求:()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 )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 )。(2004 年10 月)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⑷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36?

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要求:(1)计算乙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1)年初居民货币结余100万元;(2)当年居民货币收入195万元;(3)当年居民非商品支出25万元;(4)当年实现的商品供应量170万元;当年全部商品供应量275万元。 要求计算:(1)本年形成的商品购买力;(2)本年已实现的商品购买力;⑶本年全部商品购买力;⑷年末居民结余购买力;⑸商品供需差率(2005年10月) 35? 要求:(1)计算各种商品的个体价格指数。 (2)计算全部商品的价格总指数。(2005年10月)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本后习题答案

NO.7 1.第一季度月平均产值=(80+92.2+96.8)/3=89.67第二季度月平均产值=(96.9+120.1+115.3)/3=110.77第一季度月平均人数=(198+201+208)/3=202 第二季度月平均人数=(208+220+205)/3=211 第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89.67/202=0.4439=4439元/人第二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110.77/211=0.5250=5250元/人 2.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3*4439=13317元/人 第二季度劳动生产率=3*5250=15750元/人

3.上半年总产值=80+92.2+96.8+96.9+120.1+115.3 =601.32 上半年平均人数=(198+201+208+208+220+205)/6 =206人 上半年劳动生产率=601.32/206=29190.29元/人 NO.8 本月平均人数=(0*7+28*4+37*16+31*4)/31 =(112+592+124)/31 =27人 NO.9 第三季度月平均销售额=(240+286+598)/3=374.67 第三季度月平均库存额=(116/2+124+136+204/2)/(4-1) =420/3=140 第三季度月平均商品流转次数=374.67/140=2.68次 NO.10 1.A0=1000,An=2000 平均发展速度=101000 2000=102=1.072 / 平均增长速度=1.072-1=7.2% 2.A2=1000*105%*105%=1102.5 平均发展速度=85. / 2000=107.72% 1102 平均增长速度=107.72%-1=7.72% NO.11 b=∑TY/∑T*T=162.6/10=16.26 a=∑Y/N=252.3/5=50.46 直线方程:y=50.46+16.26t 2003年,t=3 Y=50.46+16.26*3=99.24亿元 NO.12 平均职工人数=(210+208)/2*3+(208+215)/2*5 +(215+217)/2*4 =(627+1057.5+864)/12 =212人 NO.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