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2015年成都市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

题目: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作者:陈萍

单位:大邑县

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135********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内容提要:

反思一:立足三维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反思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反思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反思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3年12月我校成功申报了市级课题《名校领办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我们历史教研组承担了子课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接触新事物的途径较少,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非常有限。由于受初中教学模式以及中考考试模式的影响,他们习惯于抄抄写写,习惯于死记硬背,他们既缺乏探求新知的能力,又缺乏对历史学科的重视。

如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地、积极地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既是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做了许多探索,也进行了很多反思。

反思一:立足三维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有较好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生差异较大,对大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对于历史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甚至有的同学连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都说不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新教材中的必修及选修课本,要求学生将教材全部准备在手头上,以便随时查阅。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材。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反思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的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微观应用,解决“如何教,怎么学”的问题,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去,成为教学的“主人”,这对于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是重要的。

1、可以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仅靠教

材中的材料而不够。这时教师就要想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创设新的情境,让

学生去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2、挑起新争论,激活新思索。在教学中引入讨论,甚至是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起到教师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挑起争论,让学生去讨论,只要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不必担心学生会越辩越糊涂。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我设计一个辩论题目:“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成功了”,反方的观点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问题可以去辩论,我们教师不妨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围绕这些问题去争论,这样能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3、换个新角度,引发新思考。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地去认识问题,而不要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中。这样就能不断让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

4、介绍新观点,拓展新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入最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在对新观点甄别论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而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在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时,我介绍了现在史学界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的争论,并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再例如我在讲《新航路的开辟》时就有意识地介绍了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认识”现在史学界的三种观点,然后让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争论后还意犹未尽,课后又去找资料,而且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小论文。

反思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种差距一方面是由于其知识储备不足,接触新事物较少决定的,当更多的来自于我们长期讲述式的教学手段的束缚。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运用讨论法、比较法、辩论法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讨论法主要适用于原因,影响、评价类型的问题,一般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结合课内外

所接触的史实,通过分组讨论,汇总,使其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形成一个小组综合意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学习激情,还有利于对某一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比较法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比较一些相似的或相异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历史事件的复杂因素,学会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授日本明治维新时,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其异同。通过比较法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观点去解决纷繁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反思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被认为是学生获得知识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因为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除了基本的课本知识外,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可以设置大量的情境性问题,——即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再提出问题时,如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假如你是一个留洋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会选择那种服饰?”、“假设你有一千万,你喜欢住哪所房子,并告诉我你的理由?”、“假设你们在表演1966--1976年时期的舞台剧时,你们会表演什么节目?”之类。这种类型题目是目前大家运用较多的一种。通过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把兴趣内化成动力,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而现时生成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老师应该首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在脑海中快速生成答案,以及如何让学生明白的新问题来进行引导,强调老师的有效引导和师生的良好互动。

课堂提问有效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注重问题设计;准确表达问题;做到因人施问;变换提问方式;留出等待时间;及时作出评价。

此外,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借助学校课题研究的契机,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

生的学情,通过各种教学策略的实施,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的实践经验,运用理论审视自己的实践,批判性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尝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持续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促进了自己的成长。

参考文章:

1.《新课程培训-高中历史》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