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湾战争的信息战运用

海湾战争的信息战运用

海湾战争的信息战运用
海湾战争的信息战运用

信息化战争的开端:海湾战争

提起海湾战争,人们可能还记忆犹新。尽管这场发生在 1991 年的多国部队针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还不能称作一次真正的信息战,但在战争中多国部队对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现代信息战初露端倪。

海湾战争历时 42 天,伊拉克军队损失惨重,伤亡人数高达十多万人,相反,多国部队死亡仅仅 126 人。更使行家们大跌眼镜的是,号称“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在多国部队的攻击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军队在没有照面之前胜负就已经分属。就连美军司令施瓦茨科普夫都惊诧地说:“这简直是个奇迹。”

实际上,这就是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战争中运用带来的奇迹。

一方面,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摧毁伊拉克的由计算机网络控制的信息指挥系统。据英国《新科学报》报道,就在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情报部门获悉,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美国在安曼的特工人员立即行动,偷偷把一套带有病毒的同类芯片换装到这种电脑打印机里,从而通过打印机使病毒侵入到了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主机。据称,微机芯片是美国马里兰州米德堡国家安全局设计的,病毒名为 afgl 。当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空袭伊拉克时,美军用无线遥控装置激活了隐藏的病毒,致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统陷入了瘫痪。萨达姆不知不觉中吃了一个大亏,让美国飞行员像在家里玩电子游戏一样自由自在地来来去去,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的计算机程序达到了预期目的。”美国官员们得意洋洋地说。

另一方面,多国部队所使用的各种作战手段,也是由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信息网络进行控制的,这其中,包括了 100 多架电子作战飞机和 60 多颗卫星。在战争过程中,多国部队能够实时地“看到”数百公里以外敌我双方的活动,借助于膝上微型计算机,指挥官们得以获得从间谍卫星上、从网络上传来的情报。到“沙漠风暴”结束时,仅与美国本土联网的电脑就达 3000 多台。以至于托夫勒预言,也许终会有一天,携带电脑的战士要超过携带枪支的战士。 1993 年,美国国防部已朝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美国空军签署了一份购买 30 万台个人电脑的合约书。——顺便说一句, 1996 年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系统已多达1 . 2 万个,这年夏天北约准备对波黑塞族发动轰炸攻势时,许多作战计划都是由设在美国的计算机完成并通过卫星传递到前线的。

1997 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记忆犹新地写道:“美国领导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了。由此证明,那些像使用巡航导弹一样得心应手地使用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国外一些报刊甚至声称,海湾战争就是一次“信息战的试验场”。

可以看出,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以其先进的电子战装备,几乎完全掌控了信息权,整个战争基本上是按美军意图进行的,而伊拉克军队对多国部队的攻击时间、攻击方式。攻击目标一无所知。有人对伊军不无挪揄地称为“像橄榄球运动员在自己一端抱球左冲右突”。美国在战后总结经验时也说:“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在防止敌军获取我军信息的同时,还拥有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敌军信息的能力,在确保己方指挥官及时获取所需的数据的同时,还必须能摧毁、破坏和控制敌军的信息源和分发系统。”可以预料,“制信息权”将成为现代信息战中决定胜负的最有效因素。

浅谈电子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浅谈电子战对未来战争的影响 (四院五队xx微波与毫米波技术) 序言: 从二十世纪初的偶然出现到二十世纪末的大放异彩,电子战作为一种划时代的作战样式,在近现代的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回眸这一百年电子战的发展历程,我们既感慨电子战一出现即表现出来的强大生机,更应当从中找到一些历史经验,作为未来我们军队走向强大的指引。 本文在回顾电子战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中电子战可能出现的样式做一些预测,并对电子战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给出一些猜想。 一、电子战的发展历程 1.电子战是在20世纪初的日俄海战中偶然出现的。1904年,日本与俄国围绕争夺中国重要港口旅顺发生大规模海战。3月8日,日本海军派了一艘小型侦察船,潜入靠岸的有利位置上,通过无线电通信指挥日舰炮击,但恰巧一名俄国报务员盲目地按下了火花式发报机的按键,对日本的无线电通信形成了电磁干扰,结果日本的电台就出现了很大的杂音,无法进行正常联络,只好撤退。 从此,打开了战争史上电子战之门,开创了电子干扰的元年。由于其在战争中取得的意想之外的战果,电子战马上受到了各军事强国的重视,各种电子战装备很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用起来。 但这一时期的电子战只限于通信干扰、通信欺骗等比较简单的手射导弹装备部队,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又研制出空对空、地对地“百舌鸟”反辐射导弹;1969年,美国研制出“标准”反辐射导弹,比“百舌鸟”性能优良;1982年,美国研制出,‘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它的寻的装置灵敏度很高,可在不给指令的情况下,自动寻的攻击。反辐射导弹让电子进攻有了隐蔽欺骗意外的更有杀伤力的手段。这一时期的英阿马岛海战是电子战应用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战例。战争初期阿根廷空军利用巧妙的战术避开了英军的电子侦察,用极小的代价将英军最先进的“谢菲尔德号”击沉,达到了战场威慑的作用。英军做出迅速反应,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前言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 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 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中东史之浅析沙漠风暴(海湾战争评论) 海湾战争,作为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现代信息化战争之一。它是由于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作为起因。同时,这场战争也决定了美伊之间长达12年的恩怨纠葛。它也被誉为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海湾战争是改变伊拉克历史命运走向长期混乱和动荡时期的重要节点。解析海湾战争,也有助于揭示伊拉克为何逐步陷入如今形势的重要因素。伊拉克方面发动海湾战争,其实也是具有“铤而走险”,挑战西方大国的容忍底线之心。然而,对科威特的入侵,却并不是刚刚才从两伊战争之中挣脱出来的伊拉克所必要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时的伊拉克,需要恢复经济建设的规划;休养生息并重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是“重中之重”。可惜,伊拉克已经没有了足够的资金储备投入重新建设因战火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物质经济。当然,两伊战争也使伊拉克遭受到多达近90余万以上的军民之伤亡;石油输出港口和输油管道的严重损坏,更加使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蒙受巨大的损失。换而言之,是伊拉克国内局势的满目疮痍,又欠下了800多亿美元的外债;同时,国内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更加使伊拉克国内民怨四起,怨声载道。为了摆脱国内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还希望免去对科威特的140多亿美元的外债问题;此时的萨达姆别无选择,

只好面对着国家的困境,而铤而走险;走了一招最为凶险的棋局:“出兵科威特”,通过吞并科威特,转嫁伊拉克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一笔勾销欠于科威特的巨额外债。也可以针对西方国家起到“敲山震虎”的战略作用。当然,这一步棋,看似能够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可是,萨达姆完全没有考虑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态度或反应。 科伊之间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伊拉克长期以来,并不完全承认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国家地位。一方面,提出了科威特自古以来就是伊拉克领土的言论(源自奥斯曼帝国时期,科威特隶属于伊拉克行省);另一方面,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认定发动两伊战争是为阿拉伯世界阻挡波斯人的“绿教革命输出”;于情于理,可以免去伊拉克欠阿拉伯各国的债务。因此,萨达姆本人还是认为攻打科威特具备相应的价值;信心满满而又更加狂妄地选择了一条战争的道路解决本国所 面临的一切问题。战争的阴云很快就在1990年的8月2日降临了,时任伊拉克总统、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萨达姆·侯赛因于当日凌晨1时,以推翻科威特腐朽落后的君主制为由,命令已经在伊科边境上集结待命的军队突然向科威特军队进行全面攻势;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5时30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

军事理论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

学院:班级:学号:姓名: 问题:通过所学知识试分析1991年海湾战争和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背景、性质以及与以往战争相比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要求:1.论述完整、结构清晰、字迹清晰 2.认真了解分析事件经过,准确表达个人观点,杜绝抄袭 3.篇幅应不少于1000字 一.战略背景: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为确保其在美苏冷战结束后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而实行地区防务战略,此时更加强调的是充分做好准备,以在危机出现时能够作出快速反应;而在伊拉克战争时,美国采取的是先发制人的战略方针,认为对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将毫不犹豫地在他们对自身构成威胁前采取战略打击。美国先发制人战略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美国欲借反恐名义建立并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意图。 就发动战争原因而言: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破坏世界石油经济市场为由,经由联合国允许,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以正义之师为名。但我觉得当时正是美苏冷战濒临结束之时,苏联已经在军备竞赛等各方面落于下风,而伊拉克作为苏联在中东当时不多的盟友,拿他开刀,带有向世界宣告美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意味,对美国今后在中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强权政治大有帮助。而事后苏联对此不作为的表现一来确实反映了苏联国内党派争端,国家风雨飘摇的现状。二来侧面某种程度上反映冷战的结束,美国的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阶段性胜利。海湾战争等于暗示了俩个信号,一是阻止美国的称霸世界的国家会像伊拉克一样遭受打击,二是即使是苏联曾经这么强大的国家也拿我们美国没办法,其他国家还是乖乖屈服比较好。 而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伊拉克战争的发动,官方原因是打击恐怖组织,搜寻并销毁隐藏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铲除萨达姆独裁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显然这只是漂亮的说辞,在我看来,911恐怖袭击确实惹恼了美国,而让美国下定决心对恐怖组织宣战,但与此同时,争夺石油资源,巩固在中东的影响力也应该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这场长达八年的反恐战争最后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伊拉克人民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另一方面,这场战争是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允准的,是一场有争议的非法战争,在战争中美国将美利坚人民视为信仰的人权,主权蹂躏,不断披露的虐杀平民,虐囚事件让这场本就非法的战争更蒙上了反人道主义的阴影。无论最后美国从中获取了多少资源,对于中东的控制的有了多大提升,但在经济,军事,人权等方面注定是失败的,且在世界人民渴望和谐安定的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这是与所有人民意愿相悖的。 二.战争的性质: 1991年海湾战争直接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多个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而美国出于保护西方石油来源和为建立符合其利益的世界新秩序的目的,带头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由,出兵海湾。因此,在战争性质和目的上,美军发动的海湾战争是正义的,是为了把伊拉克军队驱逐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合法权利,为此海湾战争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支持。 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发起的颠覆和推翻萨达姆政权,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亲美政权的战争,同时也是为了试验其在1996年提出的“威望与震慑”理论,而此战争并未得到联合国授权,而且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持反对态度,是一次非正义的“单边”战争。 三.两次战争的显著特点: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浅谈美伊战争中装甲兵的运用及思考 伊拉克的爆炸声不仅惊醒了人们的“和平梦”,而且激活了正在处于“稳态”的装甲机械化部队,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特点和模式,引起我们对传统的作战理论和作战观念的深刻反思,如何能运用好装甲机械化部队,是我们装甲兵所关注和研究的首要课题.。我们把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运用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 一、作战指挥将趋向“数字化”指挥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战争中实现了陆、海、空、电等多种力量联合的立体打击方式,实现了联合作战的“数字化”指挥体系。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指挥体系中的运用,使各兵种、武器系统、指挥系统之间,有着广泛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也就是说作战指挥体制呈现出了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实现真正的信息数据共享。而传统的作战指挥体系采用的是“树”式结构,它有层次多、协同差、主动性不强、易受致命打击等弱点,已不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要求,所以说建立高技术条件下的数字化指挥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的指挥体系首先减少了指挥层次,最高指挥官不仅能了解整个战场的情况,而且可以直接指挥控制任何一种作战力量。这样不仅增强了数字化部队的灵敏性,而且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部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作为地面作战的主要力量,要突破在合同战役中集中

使用的模式,实现数字化指挥的飞跃。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数字化的主战坦克,坦克内配备先进的计算机图像系统,使坦克内的士兵能看到外面的整个地形,并能精确地控制火力系统。美军最先进的第四机兵师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化”师。专家们说美国带到伊拉克战争中的最尖端的武器就是“数字化”连接,把飞机的坐舱、指挥所和坦克乘员连接在一起,使地面装甲部队可以为空中力量指示目标,空中力量也能为地面指示方向,这样既提高了打击目标的准确性,又增强作战的密切协同性,充分体现了“多维一体联合作战”效果。这种联合作战数字化指挥方式是未来战场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随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传统的装甲兵指挥已经不适合未来高技术下的局部战争,实现指挥数字化是我军装甲兵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远距离机动作战是主要作战样式 .伊拉克战争开始后,几支美英机械化部队迅速突破科威特-伊拉克边境,向北直插伊拉克腹地,21日就长驱160公里,由美陆军第三机兵师组成的西线地面部队,在空中力量的协同下,短时间就越过幼发拉底河并推进伊拉克境内240公里,可见,装甲兵的快速机动是装甲部队的特点之一。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装甲兵仍将运用于机动作战,但其机动作战具有远距离奔袭的性质。装甲兵遂行远距离机动作战任务时,所采用的机动方式将以空中快速投送、海上快速输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 酉阳三中王海波 一、教材分析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三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的第三节,本课主要分两个子目讲述的现代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尤其是海湾战争。第一子目惨烈空前的两伊战争中,则主要讲述了,伊拉克和伊朗两大海湾强国,在民族、宗教信仰、国家利益以及领土划分等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在石油问题和两国政府领导人政策上的冲突,加剧了矛盾。两国在20世纪80年代爆发了长达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同时给中东地区的和平带来的威胁。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都有使用高科技武器,但是真正大规模使用高科技武器并且对海湾影响深远的还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这次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对世界影响尤其是海湾地区的影响至为深远,而海湾战争所体现的高科技对战争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本课所要讲解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学生理解现代海湾地区国际关系复杂化的一个窗口,学习好本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现在美国等大国关注海湾、中东地区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以及中国乃至联合国对于和平和解决海湾国家之间的冲突所作出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 本课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要求是:“了解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课标这样明确的要求,将两伊战争划归为地区冲突,而海湾战争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现代战争,是有其道理的。然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将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归为一课,标题定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也是出于编者的考虑,其中两伊战争属于海湾地区的地区冲突,而海湾战争是属于海湾地区的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同属一地区的战争,年代相差不大,归为一课,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海湾地区的矛盾、冲突。并且两伊战争也使用过高科技武器,也应属于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一例,知识没有海湾战争那么典型。同时将两伊战争列为《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中的第一子目,则更有利于第二节频繁的地区冲突和第三节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衔接。基于上述分析,现将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参与国、结果等等); 分析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并了解两次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教训; 了解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特点,能分析出现代高科技与现代战争之间 的关系;明白联合国和中国等世界和平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大致了解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基本史实;通过学生材料及教材,分析两伊战争及海湾战争爆发的原因及战争给人类带来 的教训;通过展示大量的有关海湾战争的图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以及教师 的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现代高科技战争的特点;通过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及 教材,让学生明白在海湾危机后,中美的态度、国际不同的关注以及联合国 所做的努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战争给战争双方带来的危害以及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威胁,同时使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的各种特点,

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当圆明园的华丽与高贵被英国传教士的书信传回英国时;当康乾盛世浮华背后的致命弱点渐露时;当英国使者的通商请求被清帝婉言谢绝时,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即将经历100多年的劫难。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万里土地上,受到了外国列强侵华炮火的洗礼,也是我感到只有国富兵强才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和平安定的发展当鸦片大量的流入我国,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清政府破于压力加之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但是,当时清政府给与战争的财政运算本来就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级别的大小官吏层层的压榨剥削,致使军费紧张,士兵所用枪支大多是鸟枪,舰炮的炮弹大多不能爆炸,武器装备甚至不如明朝,清政府是以弓箭和腰刀在马背上夺取的天下,所以在清政府执政的200多年中,武器根本没有任何改进。在当时清政府的官兵浴血奋战,可是由于敌我双方的武器比例悬殊太大,致使鸦片战争在敌方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通过《南京条约》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如果清政府的官吏都尽心尽力的维护国防的建设,不把军费中饱私囊,就不会指使清军的装备不进反退。在鸦片战争中清军的人数远远超过英法联军,但是就武器装备和性能来讲,几乎就是冷热兵器之间的对话,这无疑是导致这场人数悬殊的战争以少胜多的结果的必然因素。所以,我觉得。只有国富兵强才能不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而在2战的反法西斯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抗日求国的基本思想。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但是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苦难是不可磨灭与消除的。1937年7月7日夜11时,日军驻丰台部队,在宛平城外芦沟桥附近,借口夜间演习中,失踪士兵一名,无理要求派部队进宛平城搜查,为当时驻芦沟桥的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吉星文部所拒绝。双方正在交涉中,日本侵略军竟向宛平城射击,继而开炮轰击宛平城和芦沟桥。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从此开始。8年抗战中的中国的海空军都很弱小,不具备与日军抗衡的实力。但他们同样为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海军将士们拆下舰炮,自沉舰艇,作为炮兵,步兵参战。中国空军与日军激战8年,创造了无数辉煌:抗日天神高志航指挥我们的战斗机在8.13空战中击落日机6架,自己无一伤亡,使中国空军一战成名;飞行员阎海文在飞机中弹跳伞后落入日军包围,敌人要他投降,他拔出佩枪杀了几个鬼子后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牺牲前高呼:“中国无投降之空军!”;飞行员沈崇诲在飞机被敌人舰炮击中后毅然驾机撞向敌舰,与敌同归于尽,让鬼子领教了中国的神风特攻......中国空军的200多架飞机在开战不久就打光了,后来国家集中有限的财力坚持打掉多少就买多少。后在美国援华航空队的帮助下,坚持到了1945年,我们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芷江会战,中美联合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鬼子也尝到了被飞机狂轰滥炸的滋味,此次战役是抗战史上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军理论文

浅谈信息化战争

浅谈信息化战争 摘要:随着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将成为21世纪中的主要战争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这几场局部战争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要在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的基础上,加速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从而加强我国的国防建设,增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应对国防建设 一正确认识信息化战争 (一)定义与内涵: 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和使用信息化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一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与其他战争形态存在较大差别,不可混淆。首先,虽然信息化战争与高技术战争本质一致,但是其区别也是明显的,一是所依赖的军事技术不同,信息武器是高技术武器的核心,信息化战争具有时代代表性,是高技术战争的核心内容。其次,信息化战争与机械战争有联系与区别,信息化战争是由机械化战争发展而来,信息化战争并不排斥机械化,而是继承、发展和革新了机械化。再次,信息化战争与信息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信息战、信息作战、网络站等概念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二)基本特征: 1、信息成为战争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战争形态,战争体系中的制胜要素的不同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化”是核心,是关键,是信息时代战争的根本标志和主要特征。首先,信息已成为武器系统可军队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左右着武器装备战斗力的的释放效能。其次,信息优势成为信息化战争制胜的根本条件。信息优势对战争进程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面准确实时的情报信息将成为战争制胜的核心和基础;二是获取和保持信息优势将成为制胜的关键行动;三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运用时制胜的根本保证。再次,军事信息系统成为战争指挥与控制活动的基础, 2、战争行动在多维化战场空间同时展开:20世纪之前的战争基本是在陆地和海洋进行,战场是平面的、一维的,一次大战后期开辟了天空战场,后来电磁空间又成为独立的战争争夺空间。至今,六维战场空间形成了,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形态由以陆、海、空、天、电磁等为主体的实体空间,向以网络,人的认知领域等为主体的虚拟空间。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的安全,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有能力夺取“虚拟领土”,是否有能力管辖好属于自己的“虚拟领土”。 3、信息化战争的体系与体系的一体化对抗:作战力量一体化,作战行动一体化,作战指挥一体化,综合保障一体化。总之,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坚持一体化对抗的原则,搞好各个领域、各种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行动和作战手段的协调配合,使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攻防手段、战场空间、信息情报都实现一体化,以整体力量制胜敌人 (三)发展趋势: 传统的战争内涵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从战争目的来看,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战争双方主要是针对人力,土地,能源,矿产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有形资源的争夺与反争夺,而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最终目的将发生异化,将向争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源转变。从战争主体来看,传统的机械化战争是国家之间的较量,战争的主体是军队。而未来信息化战争时代,

《两伊战争》教案最全版

《两伊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两伊战争,分析两伊战争的原因和教训。 重点:两伊矛盾及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 难点:宗教教派分歧与战争的起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它带来的教训与产生的影响。总结与前面的四次战争的异同,从深层次上认识两伊战争的特殊性。 2、从领土、宗教、民族、资源及现实等方面综合分析两伊战争爆发的原因。 3、联系历史和现实问题,认识“冷战”期间和两极格局结束后中东局势的复杂性与和平的艰巨性。 4、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实叙述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知识结构:

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中,根据宗教和教派情况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其中逊尼派和什叶派据重要地位。伊朗、伊拉克是同属于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在历史上伊朗和伊拉克都曾经是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为什么同属于一个教派的两个国家会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呢?它给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两伊矛盾从何而来? 2、两伊战争的经过如何? 3、两伊战争的教训和影响是什么? 一、背景(领土纠纷、教派分歧、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国际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外交环境。) 1.领土(石油)争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 领土争端的两个问题: 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复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

另一领土争端问题是间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将其在1971年英国实行撤出苏伊士以东政策时被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3岛归还给阿拉伯国家。由于两国所处的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盛产石油资源,长期以来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这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2.宗教矛盾: ①宗教观点: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 ②个人恩怨:萨达姆与霍梅尼的个人恩怨 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对伊拉克政权的威胁 两国相互帮助对方的反政府武装; 3.库尔德人问题: 两国都支持对方国内的库尔德人进行反政府活动. 4.地区霸权政策:萨达姆奉行地区霸权主义; 5.大国力量介入:两伊盛产石油,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也增加了两伊矛盾的复杂性。 1979年对两伊来说都是重要的一年。年初,伊朗爆发了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 和国,霍梅尼成为最高精神领袖,是实际的国家领导者。年中,萨达姆出任伊拉克总统,开始了长期的铁腕 统治。霍梅尼掌握政权后,提出要建立高于世俗政权的宗教统治,严格按照古兰经教义行事,对外抵制西方 的一切影响。霍梅尼主张对外输出这种“伊斯兰革命”,在中东各国什叶派穆斯林中造成强烈影响,伊拉克的什 叶派穆斯林首次公开要求实行社会革命,改变政治制度,这给伊拉克政府增添了巨大压力。萨达姆上台后, 更是视“伊斯兰革命”为国家安全的威胁,一方面对国内的什叶派进行严厉打击,另一方面,要利用伊朗革命后政局尚不稳定的时机,先发制人,对伊朗给予打击。 交战双方各自有哪些有利条件? 伊朗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出口大国;兵力和武器与伊拉克不相上下;可以得到苏联的帮助;国内民族成 分和宗教信仰比较单一,霍梅尼新政权鼓动起宗教狂热。 伊拉克经济实力略占优势;兵力较强;得到美国支持帮助,在领土问题上得到阿拉伯世界的普遍支持 二、战争过程:(三个阶段) ①时间:1980年9月—1988年8月 ②概况: 战争三阶段: 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阶段“袭船战” 、“袭城城”、 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阶段 边境地区互有攻守阶段使用化学武器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人质外交及其启示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的人质外交及其启示 摘要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展开积极的活动,甚至以扣押外国人质的手段作为外交筹码,利用人质去分化瓦解由美国主导而建立的反伊同盟,伊拉克的人质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入侵科威特这样一个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的行为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其任何外交努力都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而扣押外国人质手段的卑劣,只能使伊拉克即使在战后也面临更严厉的制裁, 关键词海湾战争人质目标效应启示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为避免战争、免遭制裁及使其占领科威特成为既成事实,伊拉克采取了积极的外交行动,大打“人质牌”是颇引人注目的一项策略。 在1990年8月7日“沙漠盾牌”行动开始后,伊拉克抓住人质问题大做文章,至1990年8月15日,被作为人质扣押在伊、科境内的西方公民达1万多人,他们被分别疏散到伊境内的多处战略要地中。至12月7日,伊国民议会批准释放全部人质,宣布将于圣诞节前释放全部人质。至此,人质危机结束。 伊拉克不顾基本的国际道义,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大打人质牌的目标主要有:避免战争、免遭制裁并使其占领科威特成为既成事实——此为人质外交的高层次目标:拖延时间,为自己赢得集结部署时间——此为低层次目标;分化瓦解正在形成中的反伊同盟——此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目标。 为达到这些目的,伊拉克在人质问题上采取了以下措施和步骤: 一、扣押全部西方人质,对西方进行讹诈 伊拉克在战争爆发前共扣押西方公民一万多人,并威胁停止向外国使领馆提供食品,以此向西方提出伊拉克允许其公民离境的具体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西方国家撤军;二是将科威特问题交由阿拉伯内部解决。对伊拉克的无理要求,西方各主要国家断然拒绝了伊拉克的提议,没有动摇制裁伊拉克和出兵海湾的决心,伊拉克的讹诈企图未实现。 二、有目的地分期释放人质,以此来分化、离间西方国家及反伊联盟 当时,伊拉克扣押的外国人质分别来自美国、英国、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多个西方国家,还有一部分来自阿拉伯国家。对这些人质,伊拉克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加以对待。 奥地利总统亲赴巴格达,谒见萨达姆,于是90名奥地利人质被释放;西德前总理勃兰特一行携价值600万美元的物品到巴格达会见萨达姆,于是德国部分人质获释回国;保加利亚副总统率团协商后,430名保加利亚人获释回国;在美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5月)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 2. “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工过细 B. 利益内耗 C. 管理僵化 D. 外部竞争 3. 丁肇中指出:“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其原因是 A. 传统教育者认识不到实验的重要性________ B. 严格的思想控制下无法格物和致知 C. 传统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学而优则仕________ D. 传统学校缺乏格物致知的经济条件 4. 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________ B.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海湾战争战例分析

海湾战争战场环境分析 作者:赵杨 3011020033 单位:学员二旅五营四连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湾战争的过程,美军起到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战场环境。在分析战场环境时,首先,说明了海湾战争的信息化战场,美军建立了5个层次的电子传感器网;又讲了海湾战争是一体化作战的典范,作战空间被大大的扩大,七维一体的作战模式和大量先进武器的使用是美军站在场控位置的关键;最后讲述了复杂的电磁环境成为海湾战争的主导。 关键词:海湾战争;战场环境;美军;电磁环境;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一体化作战 正文 在讲海湾战争的战场环境之前,先将一下海湾战争。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于1991年1月16日开始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主要战斗包括历时42天的空袭、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展开的历时100小时的陆战。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 在此战争中,美军起到关键性作用。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到既定目标。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 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 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刀”计划。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执行地面作战任务。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部注意力。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在这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队。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成了各自任务。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

从领土纠纷问题中浅谈国家利益对于战争的影响

从领土纠纷问题中浅谈国家利益对于战争 的影响 关键词:领土纠纷、岛屿争端、国家利益、战争观、主权、战争 自古至今,不论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种族,都存在过或正在进行着对于某地区的领土纠纷①。而谈到领土纠纷,我们就不得不谈到主权②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府,宣布他们对于某个地区拥有主权,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享有对这一地区一切的权利,因为这里是属于他们的领土。而领土作为国家利益③的组成之一,任何来自别国、别地区或者组织的对于其“领土”的纠纷、争夺或再次宣布主权都将被视为对于国家利益的损害。大多数国家面临国家利益受损时的回应便是战争。 岛屿争端,也是领土纠纷的一种,而近几年来围绕我国以及我国周边的岛屿纠纷更是层出乎不穷,从南海争端、中菲黄岩岛纠纷再到最近热门的中日钓鱼岛之争、日俄对于南千岛群岛(日称北方四岛)和日韩之间对于独岛(日称竹岛)的岛屿争端,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具体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争端并对于解决这些争端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点一:国家利益与领土纷争的关系 要了解国家利益与领土纷争的关系,就先要对其概念有一个简要的理解。“利益”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与人或事有关的,有影响的,重要的”。而在汉语里“利益”的词义就是“好处”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的释义 ,可以应用于任何情况。例如,讲个人利益,就是对个人有好处,讲民族利益就是对民族有好处,讲国家利益就是对国家有好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客观条件:国家。 国家利益的概念就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由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国家至上理论,可见国家是最高的本源,国家主权至高无上,国家利益自然就源于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高目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于是,国家利益成了决定国家对外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间关系最基本的驱动因素。在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极力强调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于国家利益的概念辨析,中西方学者乃至不同派系的认知都不尽相同。现实主义代表摩根索曾对国家利益的概念提出明确的定义,他说,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他认为,在这三个方面中,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生存问题,其余方面都是次要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华尔滋以简约的模式来分析体系结构从而得出结论:生存是国家惟一的利益。新自由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基欧汉主张三种国家利益:生存,独立,经济财富。而建构主义学派代表人温特又在其后加了第四种利益—集体自尊。 从上述的概括,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利益对于国家的每一部行为都有着直接的关联。而

海湾战争后勤研究1

第一章战争的现实 有人曾把海湾战争后勤保障的规模,比作一声令下马上把阿拉斯加州的全体居民及其个人家当全部运到大洋彼岸,或将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城整个搬家。 部队饮食问题:从1990年8月至1991年8月,也就是在海湾战争的前期、中期、后期,在西南亚的美国陆军后勤工作人员,在第22支援司令部和第1、第2军支援司令部的组织指挥下,制定计划,组织运送,向部队供应了一亿二千二百万餐口粮,这相当于为怀俄明和佛蒙特两州所有居民供应一日三餐达40天之久。 部队运输问题:从1990年8月至1991年8月,上述支援部队提供油料13亿加仑,等于首都华盛顿同期油耗量的七倍,或约等于哥伦比亚特区,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12个月的总耗油量。 同一年内,这些后勤支援部队及其雇用的司机在战区行车近5200万英里,等于到月球往返100多次,环地球行驶2000多次,或等于从洛杉机到纽约往返10000多次。 军队是各种需求的集合体。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种类繁多而复杂,而有时还相互矛盾。军队既需要训练精良、机动灵活的作战部队(军事术语称其为“牙齿”),也需要大量的支援部队(“尾巴”);既需要坦克、飞机、弹药,也需要面包师和官僚(毫无疑问,官僚也是有用的),木工和出纳员,殡葬人员及律师。 除此之外,军队还需要指引交通方向。在战争中,沿沙特公路网新树立了近500个交通标牌,帮助美国士兵及其他第三国人员在缺乏地貌特征的地形条件下找到他们的目的地。 毫无疑问,他们也需要邮政工作人员。从1990年11月到1991年4月,半年内,海湾战争的供应人员和运输人员平均每天运送邮件近500吨。他们总共处理邮件31800多吨,其数量之多足可以用6英尺高的邮件覆盖28个足球场。 这些任务及其他无数的工作,都是由后勤人员完成的。后勤是把运输、补给、仓储、维修、采办、合同、订货、自动化等项工作精心综合成一个紧密有序的整体,确保上述各项工作的最佳化,以保证和促进给定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海湾战争中,后勤人员面临的是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他们竭尽全力逐个排除,直到消除了一切因措手不及招致工作严重损失的可能性为止。这就是我们在海湾的所做所为。 1.战争序幕 对许多远离战场,安稳度日的美国人来说,西南亚战争的爆发,来得突然,出人意料。但对伊拉克和科威特来说,这场战争的根源可追溯到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以前。科威特的国名起源于“科特”(KUT)一词即“小城堡”,令人想起了这个地区动荡的过去。 在伊拉克和科威特这两个国家中,长期比较稳定的是科威特,历时两个世纪的统治者阿拉沙巴王朝,赢得了领导温和、宽容不同政见的声誉(至少按中东标准是如此),但科威特从来没有强大到足以独立于其“贪得无厌”的四邻之中的程度。在十九世纪,当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着此地区时,科威特仅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半自治区,属巴士拉省(该省现为伊拉克的一个城市)管辖。科威特与巴士拉的这种关系早在1919年就告终结,但后来却成为伊拉克向科威特提出领土要求的依据。在20世纪初期,科威特统治者酋长穆巴拉克与英国签订了一项协定,使科威特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直到1961年科威特才争得英国同意,宣布完全独立。 与此相反,伊拉克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以现代国家形态出现后,始终受到动乱的困扰。从1921年温斯顿·邱吉尔向英国下议院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就可以窥见问题的端倪。邱吉尔在演说中阐明,英国的方针是“以对不列颠及其盟国友好的方式在巴格达古城周围建立一个能够复兴和体现阿拉伯民族古老文化和辉煌的阿拉伯国家”。但这个基础比较薄弱,在以后的37年中,巴格达政府更迭达58次。 1961年6月,科威特脱离英国获得独立6天后,伊拉克卡塞姆上将就声称科威特是伊拉克的领土。英国所显示的武力,使卡塞姆未敢实践其声明,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威胁——有时公开,有时含蓄——后来一直持续了三十多年。例如,1981年,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告诉科威特一家报纸,两国的边界需要重新划分,他还具体提出伊拉克需要获得易于进入阿拉伯海湾的通路,这就要求科威特必须将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的主权转交给伊拉克。 以后,多次威胁和敌对行动接踵而来。例如,伊拉克的极端分子卷入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包括1983年对科威特一连串的炸弹爆炸事件;二年以后,劫持科威特客机事件;以及1985年暗杀科威特统治者的未遂图谋。尽管伊拉克采取了这些好战行动,但科威特的统治者则倾向于对其邻国的侵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因很简单,虽然他们从内心讨厌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但更关注的是伊朗原教旨主义穆斯林政权所造成的威胁。当时,伊拉克与伊朗正在交战,正如阿拉伯谚言所说的:“我们敌人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当时伊朗被认为是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威胁,科威特欣然允许伊拉克利用其港口、公路及其他设施向伊拉克运送军用物资,并为伊拉克作战贡献出80多亿美元。 事实证明,和平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伊拉克的贪婪与不满是根深蒂固的。多亏有了石油收入,八十年代时,科

结合国防历史,谈谈对国防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要求。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 国防动员体制的功能状态,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我的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高尚的事业,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与伟大的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变得更加文明。国家、种族的界限日益缩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众所周知,落后便要挨打。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横行。 由于一次海湾战争,原本风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个经济强国,但现在却只能任人宰割,前几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他们拥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后盾,还会任人宰割吗?假如美国等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他们能够肆意的挑起战火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蓝图,可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威胁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能与霸权主义斗争到底;没有他们,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 当圆明园的华丽与高贵被英国传教士的书信传回英国时;当康乾盛世浮华背后的致命弱点渐露时;当英国使者的通商请求被清帝婉言谢绝时,没有人能想到,中国即将经历100多年的劫难。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的万里土地上,受到了外国列强侵华炮火的洗礼,也是我感到只有国富兵强才能拥有自己的主权与和平安定的发展当鸦片大量的流入我国,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清政府破于压力加之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的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1838)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但是,当时清政府给与战争的财政运算本来就少之又少,再加上各个级别的大小官吏层层的压榨剥削,致使军费紧张,士兵所用枪支大多是鸟枪,舰炮的炮弹大多不能爆炸,武器装备甚至不如明朝,清政府是以弓箭和腰刀在马背上夺取的天下,所以在清政府执政的200多年中,武器根本没有任何改进。在当时清政府的官兵浴血奋战,可是由于敌我双方的武器比例悬殊太大,致使鸦片战争在敌方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清政府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是清政府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规定中国割让香港,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城市对外通商,此外英国还享有协议关税,而通过《南京条约》补充文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签订得到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优惠国待遇和开设租界等特权。 如果清政府的官吏都尽心尽力的维护国防的建设,不把军费中饱私囊,就不会指使清军的装备不进反退。在鸦片战争中清军的人数远远超过英法联军,但是就武器装备和性能来讲,几乎就是冷热兵器之间的对话,这无疑是导致这场人数悬殊的战争以少胜多的结果的必然因素。所以,我觉得。只有国富兵强才能不受外国列强的欺辱。而在2战的反法西斯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抗日求国的基本思想。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但是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苦难是不可磨灭与消除的。1937年7月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