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师12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练习题

福师12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练习题

福师12秋《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王统照在1923年6月,把文学散文称为纯散文。

2、鲁迅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在《热风》和《坟》里。

1.胡梦华在1926年3月发表的《絮语散文》一文中,着重介绍了欧美的Familiar Essay。2.鲁迅最早的散文诗是一组题名《自言自语》的作品。

3.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杂文收在《剪拂集》。

4. 在“左联”时期,唐弢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

5. 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的序中,把闻一多的一生划分为“诗人”时期、“学者”时期

和斗士时期。

6. 1932年12月,黎烈文主编《自由谈》副刊,使之成为继《新青年》和《语丝》之后最

重要的杂文阵地。

7. 沈从文最初的散文作品收入在《鸭子》集中。

8. 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周木斋的杂文是以思辨性著称的。

9. 从1945年春起,唐弢在《万象》等报刊发表了独创一格的书话上百篇。

10. 复兴散文年标志着中国大陆当代散文审美层次的第一次升华和飞跃。

11.1960年10月13日至1961年3月3日,阿英在《人民日报》开设了“读书札记”专栏。

12.邓拓从1961年3月19日起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开辟"燕山夜话" 杂文

专栏。

13. 张洁从1978年5月开始,创作了一系列总名为“大雁系列”的散文,追忆美好的童年生活。

14. 《蔚蓝色天空的黄金——当代中国60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散文卷》的编者是苇岸。

15. 曹明华的意义在于,她使散文界不能不正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毫无传统负累的新生

代散文群体的崛起。

16.台静农认为洪炎秋的杂文随笔接近于周作人的风格。

17.1961年,李敖和《文星》杂志发动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论战。

18.1990年8月林燿德主编的《浪迹都市》的出版,是台湾“都市散文”的一次大集合。19.香港作家__周文珊____的作品《音乐之旅》等,以音乐家的眼光和感觉来抒发旅游感受,被誉为“游记文学的一朵奇葩”。

20.陶里的实验性散文收在《静寂的延续》一书里。

21.“五四”时期,周作人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去革新传统的文学观念,出“人的文学”的著名命题。

22.、记游之作,开中国现代散文之先声。

23.1920年起,散文成了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

24. 林语堂早期的杂文风格接近于钱玄同,慷慨激昂,悍泼放恣。

25. 李素伯在《小品文研究》中称道缪崇群“以清新的形式与笔调”写下的散文,

“很可注意的”。

26.刘大任于1995年出版的《强悍而美丽》一书,描写了运动员“强悍而美丽”的求胜斗志和运动生命。

27. 郁达夫早期的许多散文,如果套用他的文章题目,可以称之为零余者的感伤之歌。

28. 钱钟书的杂文集是《写在人生边上》。

29. 吴晗写得最多、最有特色的是历史小品式的杂文,史论性的杂文,即历史杂文。

30.王力自己认为他的小品文是、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31.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文坛曾出现过一个“复兴散文”的运动。

32. 刘白羽散文新的审美观是诗意与政论融合的“激流勇进之美”。

33. 邓拓、吴晗、廖沫沙合作于1961年10月至1964年7月,在《前线》杂志开辟杂文专栏。“三家村札记”

34. 1971年4月开始,丰子恺悄悄创作《往事琐忆》系列随笔,最后定编时改名为《缘缘堂随笔》。

35. 钟鸣于1998年推出的三卷本《旁观者》,通过“自由的文体展示出自由的精神”,

呈现了“一次飘逸而精致的文本解放”。

36.琦君是台湾当代女散文家中最负盛名的二三健笔之一,她写得最出色的是怀旧文。37.李英豪的游记《走到世界尽头》以旅途随笔的形式记述在斯里兰卡之游的美好追忆。38.陈冠学的《田园之秋》以日记体记录田园中的动植物等生态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迁。

39.龙应台1985年12月出版的《野火集》,曾获台湾“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称号。40.沙蒙的散文《鸟人》,是一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散文。

41.何凡从1953年12月1日开始在台湾《联合报》副刊重新撰写“玻璃垫上”专栏,持续到1984年7月12日,创下台湾报纸定期专栏时间最长的纪录。

42.丁玲的报告文学《田保霖》,曾得到毛泽东的赞扬。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40年代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杂文刊物是(②《野草》 )

2、 20世纪80年代,林燿德在台湾文坛标举(①都市文学 )旗号。

1. 《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的主编是(①聂绀弩)。

2. “孤岛”时期创作杂文数量最多的作家是( ○3王任叔)

3. 《平凡的道理——略谈个人崇拜》(1973年)的作者是(○2恽逸群 )

4. 台湾学者夏元瑜,六十岁后才开始创作( ○4幽默散文 ),不料反应极佳,于是一发不可收,

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另一片新天地。

5. 1983年6月30日,《澳门日报》的纯文学副刊(○1“镜海” )出刊,这是澳门报纸出现的第一

个纯文艺副刊。

6. 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趋于活跃,“小品文年”是指(○41933年 )

7. “孤岛”时期《文汇报·世纪风》的主编是(①柯灵)。

8. 与余光中相类似,台湾另一位“众体兼擅”的散文全才是(○3王鼎钧)。

9. 笔名味橄的散文家是( ○2钱歌川 )

10. 澳门出版的第一套纯文学丛书,包括东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散文集(○1《三弦》) 等5种。

11. 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趋于活跃,“小品文年”是指(○41933年 )

12. 抗战初期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呼吸》的作者是(○2曹白 )

13. 何其芳1936年获得《大公报》文艺奖的散文集是(○2《画梦录》 )

14. 台湾20世纪50年代的“软性散文”是指(○3闺秀散文 )

15. 杂文名篇《况钟的笔》的作者是(○1巴人 )

三、名词解释

1. “小说家的散文”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小说家的散文”,参见教材P6 。

要点提示:20世纪30年代,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一批年青作家,何其芳、李广田、方敬等人,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其中之一表现在“小说家的散文”中,它吸收了小说“比较客观,刻画完整”的长处,融化短篇小说的某些观照方式和表现手法,使记叙性散文带有小说化倾向,如李广田的《银狐集》、方敬的《风尘集》等。

2. “东北作家群”散文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东北作家群”散文,参见参见教材P6。

要点提示:东北沦陷后,一批原来在东北从事新文学运动的作家陆续逃亡到关内,加上流亡学生中崛起的一批文学新人,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李辉英、白朗、罗烽等。他们最先尝到失土流离的惨痛,因而最先喊出抗日救亡的呼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充满着血泪的控诉、悲愤的呼号和对白山黑水、父老同胞的刻骨镂心的思念,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

3. 学者散文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学者散文,参见教材P29-30。

要点提示: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当代台港和大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界也蔚为大观。这类散文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4.余光中的“现代散文”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余光中的“现代散文”。

要点提示:余光中为了消除“五四”散文的负面影响,在写于 1963 年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散文--一种“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现代散文”。余光中的“现代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是台湾当代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颇具创新意味的“革命”,奠定了台湾散文的新构架。

5. 孤岛“鲁迅风”杂文流派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孤岛“鲁迅风”杂文流派,参见教材P8。

要点提示:上海“孤岛”时期,起始于1937年11月12日,截止于1941年12月8日,历时4年又1个月。在此期间,王任叔等七人自觉继承和发展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创办《鲁迅风》杂志,并结集出版了《边鼓集》、《横眉集》,在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文艺史册上,

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6. 新生代散文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新生代散文,参见教材P34。

要点提示:“新生代”原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在新时期文学中借用这个称谓,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坛的作家群。自从老愚在1990年把1985年以后出现的青年散文作者命名为“散文新生代”,并选编出版《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后,新生代散文逐渐引起文坛的关注。

7. 山林散文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山林散文,参见教材P40。

要点提示:20世纪80年代,由于台湾工业的畸形发展、环境污染,自然生态受破坏日益严重。针对这一现状,生态环保散文风行一时。与之相类似,陈冠学、孟东篱等人的山林散文,以隐逸的心态面对大自然,侧重于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和谐。代表作有陈冠学的《田园之秋》等。

1、“诗人的散文”:20世纪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一批年青作家,如何其芳、丽尼、李广田等人,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其中之一表现在“诗人的散文”,它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何其芳的《画梦录》等。

2、“太白派”: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等人。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3、“散文年”: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年1月28日至6月5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李健吾、柯灵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代散文继1956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的“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如杨朔的《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土地》等。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

4、“框框杂文”: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这些框框杂文,每篇短则二百字,长则千字,无所不谈,充分表现香港这个自由开放社会的精神。到今天,打开香港报章,由固定作者占据一框一栏的局面比比皆是,而多彩多姿的杂文专栏也是每张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5、“论语派”: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1934年4月),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

《七星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七星篇》的出

版。“七星篇”原是澳门八位女性作家林蕙、林中英等人联合在《澳门日报》上开设的散文专栏,1991年星光出版社推出《七星篇》,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澳门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和个性。

6、“风华杂文征文”:1988年7月11日至9月30日《人民日报》为繁荣杂文创作,高扬鲁迅精神而举办了“风华杂文征文”,共收到7000多篇稿件,其数量之巨,声势之壮阔,接触面之广,作者面之普及,形式之多样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征文连续发表了一批新品种、新样式的杂文,如刘征的《庄周买水》、邵燕祥的《大题小做》等,拓展了杂文创作的题材和样式。

7、《七星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七星篇》的出版。“七星篇”原是澳门八位女性作家林蕙、林中英等人联合在《澳门日报》上开设的散文专栏,1991年星光出版社推出《七星篇》,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澳门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和个性。

8、金体文:在香港域外游记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耀基,他的《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行文潇洒畅达,不论叙事、写景、抒情、论说,都充满学者文人风范。金耀基这种写景写情写得有诗意又有历史感和文学神韵的文字,被董桥称为“金体文”。

四、简答题

1、简述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一)母爱。“五四”时期,冰心从切身体验中感悟到母爱的博大与圣洁,率先高唱起母爱颂。(二)童真。冰心讴歌童真,热心地为儿童写作,摹仿“小孩子口气,说天真的话”,写下了为数众多充满童心的作品,其中《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最受小读者欢迎。(三)自然。冰心视自然为第二生命,自然“助长了她的诗思,美化了她的文体”(郁达夫语)。

2、简述林语堂幽默理论的四个方面。

(一)“幽默”是人的天性,是人生的一部分,甚而是一种人生观;(二)“幽默”是作家在评论和表现人生时,带着温和同情的笑,带着“我佛慈悲”、“悲天悯人”旁观超然淡远的态度;(三)有广义和狭义的“幽默”,最高的“幽默”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是“心灵的光辉和智慧的丰富”,是“会心的微笑”;(四)“幽默”与“讽刺”相近,“讽刺”“去其酸辣,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幽默”,“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

3、简述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四类:(一)写景抒情:有以写景物为主的游记和写景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松堂游记》等;有以写地方史迹为主的地方志,如《南京》、《说扬州》等。(二)写人抒情:涉及父亲、妻子、儿女、友人、佣人,如《背影》、《给亡妇》、《儿女》、《一封信》、《阿河》等。(三)描述生活情趣:如《看花》、《谈抽烟》、《择偶记》等,从中可以“感到朱先生的风趣”(李广田语)。(四)表现社会题材: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等。4、简述香港框框杂文日趋短小的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只争朝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

香港人在忙碌倥偬之际,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阅读长篇大论,而短小的框框杂文,则成了他们寻求资讯、调剂精神、获得情趣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也因为香港人越来越接受思想与风格的多元化,喜欢倾听不同的声音,因此,报纸编辑想容纳较多作家的作品,使副刊杂文阵容更为鼎盛,便把版面越分越细,越划越小。

1. 简述《野草》里象征艺术的四种类型。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野草》里象征艺术的四种类型。。

要点提示:

《野草》里的象征艺术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

(二)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

(三)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

(四)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

2. 简述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

要点提示:

丰子恺的随笔散文,依据题材特色和思想倾向,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

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

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

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3. 简述张洁散文的开创性意义。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要点提示:

张洁散文开创性的意义有两点:

一是把“伤痕文学”的视线从“文革十年”的近景中拉开,而返归更为遥远的童年时代。二是第一次在散文中显露了性别的色彩,透露出女性特有的声音。

4.简述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朱自清散文题材的四种类型。

要点提示:朱自清的散文,就题材而言,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写景抒情

(二)写人抒情

(三)描述生活情趣

(四)表现社会题材。

5.简述香港框框杂文日趋短小的两方面原因。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香港框框杂文日趋短小的原因,参见教材P48。

要点提示: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只争朝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香港人在忙碌倥偬之际,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阅读长篇大论,而短小的框框杂文,则成了他们寻求资讯、调剂精神、获得情趣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也因为香港人越来越接受思想与风格的多元化,喜欢倾听不同的声音,因此,报纸编辑想容纳较多作家的作品,使副刊杂文阵容更为鼎盛,便把版面越分越细,越划越小。

五、分析论述题。(30分)

以《听听那冷雨》为例,谈谈余光中“现代散文”的特色。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散文特色,参见教材P200-205及课件第二十五讲。

要点提示:意象化的程度高。它们以一个意象为中心辐射开来,笼括全篇。《听听那冷雨》则以冷冷的雨珠,将在一颗敏感心灵中蠢蠢而动的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串起。蒋捷摧心折骨听雨词的哀苦,王禹偁黄冈竹楼冬雪夏雨的意趣;杏花春雨,商略黄昏雨;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或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都被余光中有机地组合成一幅凄楚凄迷的思乡图。余光中不仅在理论上大力倡导“现代散文”,而且在创作中也积极实践这一理论。纵观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他制造“弹性” 的方法,首先表现在对各种文体的容纳上。他不仅写过《鬼雨》、《逍遥游》、《听听那冷雨》等那样神气贯注、想象奇伟的散文大品,而且还匠心独运,不惜打破文体的藩篱,创作了“散文不像散文,小说不像小说,身份非常可疑” 的《下游的一日》、《食花的怪客》等“弹性”较强的作品。这些作品有诗的节奏,戏剧式的对话,绘画的色彩,甚至虚构某种人物化身的小说笔法。他的散文正是兼容并蓄了这多种表现手法,而形成了一种多元的美感,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直到80年代,余光中仍然不忘提倡散文文体的开拓与变通,主张“众体兼擅”。其次,余光中散文在句式上注意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相济,并且力求以长短句的错落有致来控制句子的速度,以插入句、倒装句来使文句更为摇曳多姿。他提出散文家应有“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应“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余光中认为,在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的基础上,为使文章摇曳多姿,也应适当吸收西方文学的句法和文言句法。前者严整紧凑活泼新颖,后者古色古香简洁浑成,增强了散文作品行文节奏的气势和美感。余光中的另一些散文名篇,意象化的程度更高。它们以一个意象为中心辐射开来,笼括全篇。散文家柯灵称赞《听听那冷雨》“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得是别辟一境”。他说:“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结为一幅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同时渗透每根神

经。” 作者文气之旺,笔锋之健,转折之快,如同一章敲金鸣鼓蓬蓬勃勃的交响乐,把他初见漫天飞雪的喜悦欢欣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余光中独有的创造性的句型与节奏,正像他自己所声称要追求的那种“把螺丝钉全部上紧了的富于动力的东西”,构成了余光中“坚实如油画,遒劲如木刻”,崇高、繁复、强烈散文风格的重要因素。

论述朱自清亲情散文的艺术风格。

首先,述实事,抒真情。作者把父子、夫妇之间的深情厚意细细写出,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益以世事多艰,“只为家贫成聚散”,产生了骨肉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纯是温情的抚慰,还有世味酸涩的咀嚼,更贴近现实人生。如《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在自责不会做父亲的痛悔中已透露为父的苦衷和惊觉,在操心儿女怎样去做人的思虑上就袒露着大爱者的胸襟和本色,从他对儿女哭闹嬉笑种种情状的传神描述也可以看出他的亲子之爱是深沉而细腻的。其次,于细腻处见精神的写人工夫。朱自清的亲情散文特出之处在于他往往以可感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最为人称诵的名篇《背影》,作者以八年前家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祸不单行的日子”为背景,透出惨淡悲戚的氛围,用可感的形象写出他父亲对他的深厚的关爱和他对父亲别后的感念,奏出温馨缠绵的父爱颂和思亲曲。送行的细节——亲自送站、与脚夫商谈小费,直到细致描述买桔子的情景,焦点集中在他父亲的“背影”上,而这背影又凝聚着舔犊的深情,混合着作者感动的眼泪,暗含着生离和奔波的酸辛,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最后,家常絮语的典范。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不仅以亲情的醇厚称胜,也以文体语言的纯正传世。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而不露痕迹。语言上,他努力脱尽铅华,提炼口语,追求行文的“谈话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