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中国现代史2

14中国现代史2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的兴起

国共合作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反动势力的强大在客观上要求两党进行合作。

其次,共同的当前革命任务和救国救民的革命热情是两个政党进行合作的基础。

第三,共产国际和苏俄积极推动两党合作。

列宁对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和苏俄外交需要是共产国际推进中国国共合作的动因

1919年列宁指出:“苏维埃运动已经

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了。”(全

集36卷290页)1920年列宁又说“目

前的世界形势把无产阶级专政提上了

日程。”出于这些乐观估计,列宁要

发动包括中国等国在内的广大人民群

众起来革命。同时,为了打破在世界

上的孤立,苏急于在东方找到盟友,

在东方形成强大革命力量,由这种革

命力量建立一个能与苏俄为友的革命

政权。

共产国际从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政策转变

1921年华盛顿会议以前,共产国际一直在谋求与吴佩孚(左)的联合。同时也积极发展与陈炯明(右)的关系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北京政府决定出席该会,共产国际开始转而联合孙中山

国共合作的形式

马林是荷兰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之一。1914年,他在印尼领导成立了社会民主联盟。十月革命以后,他指导社会民主联盟盟员加入资产阶级的伊斯兰教联盟三宝垅支部。担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后,他确信他在爪哇的经验可以适用于中国,于是积极推动国共合作。但是,印尼的国情与中国的国情差别很大,二者之间的参照意义实际上很少。共产国际机械推行这一模式,对国共合作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共产国际与孙中山结盟的实现

923年7月26日,孙文(上)越飞(下)联合声明发表,共产国际、苏俄正式与孙中山结盟。苏联政府给予孙中山军事、经济援助,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

(1)共产国际与孙中山结盟的实现

孙中山革命策略发生变化后,双方实现了合作

原因:首先,孙并未敌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是视其为朋友,这是其与苏俄合作的基础;第二,他本人对苏俄十月革命很感兴趣,想借鉴苏俄革命成功的经验;第三,为从苏俄获得他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未获得的军事、经济援助。

●(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是在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影响下逐步确立的:

●中共一大规定“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采取对其他党派完全对立和排斥的态度。

在共产国际远东会议会议后,提出了建立一个民主主义联合阵线的主张。

幻灯片18

中国共产党的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联合”到“党内合作”的转变

●1、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表明放弃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同意和国民党进行合作(党

外合作);

●2、1922年8月,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少数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

民党以实行党内合作;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党内合作”。

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仿照苏俄党的式样,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

以个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党内合作和“三大政策”

国民党改组前进入广州大本营的证章

1922年9月4日,国民党员召开在沪国民党员53人开会商讨国民党改进事宜。李大钊、陈独秀参加了会议。陈独秀在6日被指定为改组文件起草委员会委员。

●经过国共双方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国民党“一大”于1924.1.20—30日大广州召

开。大会代表共165人,共产党员约占14%。孙中山致开幕词,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要把国民党再来组成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改造国家。

23年1 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宣言包括三部分,即“中国之现状”“国民党之主义”“国民党之政纲”三部分。左图为广州军政府旧址,右图为孙中山在办公室。

●新三民主义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2、提出了节制资本

和政权应为平民所有的观点;3、有了联系工农群众的新特点。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所以成为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取得的积极成果

●(1)政治上确立了新的革命纲领。大会通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采

纳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的政治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的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内容群见教材)新三民主义既符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符合工农群众的基本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基本相同。因此,它成了国共两党的政治基础,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2)组织上确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有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

●(3)改组或新建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构。

国民党一大的意义

●标志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促正进了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成为国民革命高潮的起点。孙中山于1月30日致闭幕词:“这次大会是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重新来改组国民党的全体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新三大政策.国民党经过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1、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

●2、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3、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

共产党组织的发展1923年6月:党员420人1927年5月:党员50000人工人运动的发展1927年6月:加入组织的工

人290万人

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6月:农会会员

981,442 1927年6月:农会会员915,309人

(二)国共合作建立后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

(一)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1924年始恢复和发展。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是工运重新走向高小组长的起点。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

(二)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协会的建立

彭湃、毛泽东主办农运讲习所

(二)反帝爱国的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反军阀争民主的国民议会运动

●1、中苏之间友好条约的签定

●2、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3、国民会议运动

●4、善后会议

●5、孙中山逝世

●1、中苏之间友好条约的签定

●(1)《中俄解决悬大纲协定》

●(2)《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同外国签定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2、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起始:

●1924.5.31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以此

为契机全国兴起大规模的废约运动。

●时间:7月—11月。

●性质:废约运动是一个包括有不少上层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群众性的帝国主义运动,它起

到了动员人民进行反帝国主斗争的作用。

反对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的成立

●时间:1924年7月.

●全国各地响应

3、国民会议运动

●关键词:

●北京政变

●国民会议

●善后会议

●和平会议

●缘起:

●1932年2月,陈独秀发表《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

●1923.7共产党《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召开国发会议以解决中国时局问题的主张。

●响应: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发展:1925年3月1日在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性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军阀争民主运动。

(1)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的支持

(2)中共对国民会议问题的认识

(3)运动在全国的广泛开展

4、善后会议

●性质:军阀政府抵制和破坏国民会议.

善后会议的召开

●关键词:

●段祺瑞政治分赃

国共两当和全国人民反对善后会议

全国人民反对善后会议

●中共四大抨击善后会议是“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决议

幻灯片49

孙中山遗嘱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

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幻灯片50

评价: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杰出的

爱国主义者和中国共党的真诚的朋友。毛主席说:“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同改良派作尖锐的斗争,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他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和平国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努力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使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为国民革命奠定基础。这些都是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当然,象所有伟大的人物一样都有不足之处一样,孙中山也不例外,对他的评价,也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考察,“不可以苛求于前人”。

幻灯片51

孙中山有哪些不足之处

●之一:国民党一大的程序正义问题

幻灯片52

(三)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运动的兴起

●1、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至1926年10月10日省港大罢工失败。

●前奏:1925年2月初,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举行罢工,4月中下甸,青岛日纱厂工人举行

罢工。均取得一定的胜利。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

●导火索:(1)日本纱厂枪杀中国工人顾正红,工部局巡捕房逮捕了祭奠顾的学生,并要

进行公审查;(2)上海租界当局再次提出四提案:增加印刷附律、增加码头捐、交易所重新注册、取缔童工。

幻灯片53

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重要原因:国共两党的领导,各地工人运动高涨。

过程

●发展:5月16日~30日。5月28日,中共中央召开紧会议,决定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

变为政治斗争。

●※5月24日,顾正红追悼会:刘华亲书换联:先生虽死,精神不死;凶手犹在,公理

何在。横额:“工人先峰”.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2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英巡捕找死13人,重伤15人,轻伤无数,被捕50多人。

●发展:6月1日—6月底,以工人为主体的“三罢”斗争开始由上海波及到全国。

●低谷:由于帝国主义采取野蛮的屠杀和欺骗分化手段,民族资产阶级脱离反帝国统一线:

学生相继放假返乡,从8月底~9月底,各业工人相继复工。

幻灯片55

性质和意义

●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提高了人民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觉悟,有助于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

(四)黄埔军校、革命武装的建立及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创建黄埔军校,培养新式革命军官。

●2.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4年10月。

●3.第一次东征讨伐、平定陈炯明叛乱。1925年2月1日开始第一次东征(19252~3

月打垮陈炯明主力,占领潮州,梅县等地).3月胜利结束。

●4·平定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的叛乱。1925年6月,

●5·基本实现了广东的军政统一。1925年6、7月,改组大元帅府,在广州成立国民政

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6·第二次东征。1925年10、11月,彻底肃清了陈炯明的军阀势力。国民革命军势力

得到壮大。

●7·南征。1925年12月开始南征,至1926年2月,彻底消灭了广州以南直至海南岛的

军阀邓本殷的势力。

●8·两广统一。1926年2月,国民政府成立两广统一委员会,6月,成立广西省政府,

两广正式统一。李宗仁的桂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至此,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为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奠定了巩固的后

方基础。

幻灯片64

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和国民政府成立

●廖仲恺:财政部长

●※主要事件时间:平定商团叛乱(1924.10)

●初步巩固;

●第一次东征(19252~3月打垮陈炯明主力,占领潮州,梅县等地);平定杨希闽刘震寰

的叛乱(1925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7月1日);

●汪精卫为中国府主席。许崇智:军事部长.胡汉民:外交部长

成立军事委员会

●结组国民革命军(6个军:蒋介石、谭正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

●第二次东征(10月)南讨,全歼陈炯明国和邓本段部广东革命根据在统一。(1926

年2月);3月两广统一,李宗仁广西军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工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区巩固和两广的统一为出师北伐准备了件条。

幻灯片65

黄埔军校的建立

●最大特点:政治教育提高到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

幻灯片66

.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讲话

校长蒋介石

1924年5月,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在黄埔学生军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新型军队。共产党员在其中担任政治工作,但没有军事指挥权。

黄埔军校

●1924年5月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称。孙中山自兼军

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党代表廖仲恺。1926年2月改名为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从1924年5月至1927年夏,共有毕业生五期7400人。前四期毕业于广州,第五期分别毕业于武汉和南京。

●1924年10月12日,以毕业生为骨干建立了教导团,(何应钦王懋功分别为团长),后

扩充为师,1925年8月组成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氏称之为“千军之源“。

●1924年11月“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成立,由中共广东区委直接领导。1925

年11月,组成“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

【平定商团叛乱】

● 1924年8月9日,广州革命政府扣留了商团私运到广州的长短枪9000余支,子

弹300余万发,并揭露商团头目陈廉伯的阴谋。陈廉伯以“扣械”事件为反对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借口,大造反孙反共舆论。8月12、15日商团军代表两次向大元帅府请愿,要求发还扣留的军火;8月22日后更驱使佛山及广州等埠商民罢市、拒收政府纸币、拒不纳税;联防总部迁到佛山后又命令各属商乡团来省作乱。孙中山对陈廉伯操纵广州商团进行的谋叛活动采取了严厉措施,但商团头目为索还团械准备发动第二次全省罢市时,孙仍谕大本营秘书处致函商团,晓谕政府发还团械办法及诚意,10月9日晚,奉孙中山命令运回枪支4000多杆、子弹12万多发,于次日中午在广州西濠口交商团代表收领。商团军领械后即屠杀双十节游行的民众,发动武装叛乱。事发后,孙在韶关多次电令蒋介石、廖仲恺、胡汉民、许崇智等火速平定商团叛乱,还令北伐军一部回师广州戡乱。10月15日革命政府军队攻占西关商团总部,商团军溃散。革命政府又消灭了商团军残余,并通缉了陈廉伯等首恶分子10多人。至此,平定商团叛乱取得胜利。

第一次东征

●1925年2月1日,在中共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广东革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东征,讨

伐陈炯明。

●这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

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恩来兼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他们亲自出征。当时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奉命投入了东征之战。由于叶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往来于友军之间进行联络,协攻敌人,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这次东征在中共全力支持下不仅把战斗进行到底,并且攻下了淡水城,奠立了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基础。

●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是国共两党合作组建新军队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至此,广东

全境统一于广东革命政府管辖之下。这不仅使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也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东征

●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至11月,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广州国民政府东征军

在广东地区对军阀陈炯明残部的一次进攻战役。

东征军组织领导者及将领:

●蒋介石,广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

●周恩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

●汪精卫,国民政府主席委员、军委会主席、东征军党代表。

●胡汉民,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委会委员。

●何应钦,第一纵队纵队长,东征军中路指挥。

●李济深,第二纵队纵队长,右路指挥。

●程潜,第三纵队纵队长,左路指挥

●刘尧宸,第四团团长。在进攻惠州时不幸中弹阵亡。。

陈炯明“救粤军”将领:

●刘志陆:救粤军总指挥。

●李易标:前敌总指挥。

●洪兆麟:指挥。

●叶举:指挥。

●林虎:指挥。

●谢文炳:左路指挥。

●王定华:中路指挥。

●林烈:右路指挥。

战争过程

●1925年9月,原已被打败的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乘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叛杨希

闵、刘震寰叛乱之机,再次叛乱,重占潮州、汕头;盘踞广东东南部的军阀邓本殷也与其配合,企图向广州进攻。广州国民政府为彻底消灭广东省的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遂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东征军辖第1、第2、第3纵队,由总指挥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残部发动进攻。10月14日,东征军在省港罢工工人、东江农民的配合下攻占惠州,尔后,兵分三路,向东江腹地继续进攻。11月4日,东征军收复潮州汕头,28日后,又攻占五华、兴宁、梅县、大埔,乘胜追击残部,直至闽边永定一带。至此,陈炯明残部流窜于闽赣边,再也无力袭扰东江。与此同时,国民革命军另一部又先后消灭了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及海南岛的部队,使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趋于统一,为国民革命军举行反对北洋军阀的北伐,奠定了较为可靠的后方基地。

(三)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一)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1、国民党左中右三派的分化。

●2、国共党团斗争。

●3、戴季陶主义。

●4、廖仲恺被刺杀。西山会议派的公然分裂。

1.5、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与蒋介石控制党政军大权。

左右派之争的由来及实质

1.双方斗争的由来是要不要和共产党合作以及怎样同共产党合作。

1.双方斗争的实质就是革命的路线问题(也就是革命要不要和工农联盟),以及革命由谁

来掌握领导权的问题。

孙中山逝世的影响

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 1.国民党的分化

●表现:

●实质:

2.国共党团之争

●邓泽如等人的“弹劾案”

●中共的驳斥

●“戴季陶主义”出笼

●刺寥案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

●国民党“二大”

戴季陶主义的出笼

戴季陶主义

●第一,在思想上,提出唯心主义的道统说来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阉割孙中山思想

的革命精神。

●第二,在政治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扬阶级调和。

●第三、在组织上,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反对国共和作。

●评价:

“道统”

●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舜、禹、汤、

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并且自命继承了孔子思想的正统

戴季陶主义的出笼

●戴季陶主义的出笼是为了从理论上系统攻击中国共产党,攻击国共合作的方针,企图将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中排挤出去。其内容为:一,在思想上,他提出了唯心主义的道统说来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阉割孙中山思想的革命精神。二,在政治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宣扬阶级调和。三,在组织上,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反对国共合作。它的出笼构成完整的国民党右派理论体系。

革命派对戴季陶主义的批判

●陈独秀

●瞿秋白

●毛泽东

廖案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刺杀民主主义革命家,国民党左派领袖,共产党的亲密

朋友廖仲恺的事件,是国民党右派打击左派,反对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举动。过程(略)(廖当进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州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委,国民政府财政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要职)。

●“廖案”发生后,国民党中执委,国府、军召开紧急联席会议,成立了由汪精卫,许崇

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处理此事。

●结果,许、胡闻风逃往香港。胡汉民涉嫌被迫出走。军事部长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亦因涉

嫌而辞职赴香港。汪精卫、蒋介石的地位得到加强和提高。

廖仲恺遇刺

●1925年8月20日,右派剌杀了孙中山事业的坚决支持者,“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廖案发生后,革命阵营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右派分子被赶出广东,汪精卫捡起了左派领袖的大旗,同时,蒋介石也乘此机会扩充了个人势力。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执监委员邹鲁、林森、居正、覃振、石青阳、石瑛、邵元

冲、沈定一、谢持、张继等12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组成反对国共合作、反对共产党、分裂国民党的政治团体,被称之为“西山会议派”。

国民党“二大”

●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接受孙中山遗

嘱和“一大”所定纲领,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主张,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承认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共同革命。大会对参加西山会议的部分老右派分子分别给予处分。但是在二大上,中共和左派也在政治上对右派做了妥协退让,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崛起创造了条件。

3、中山舰事件及整理党务案

●通过发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蒋介石一手控制了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

的大权。而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则被大大削弱,在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

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1926年3月18日,国民党右派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给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当时为中共党员)下达命令,要李之龙速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3月19日,当中山舰开赴黄埔后,蒋介石否认曾经发出过调舰命令,并造谣说李不服调遣,擅入黄埔。同时指使其他党羽散布“共产党要暴动”等谣言。蒋介石以此为借口,派兵于20日逮捕了李之龙、占领了中山舰,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了工人武装,还拘留了第一军第二师的左派党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员,包围广州东山的苏联顾问所,并驱逐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宣布在广州实行戒严,断绝了广州城市内外的交通。中山舰事件使蒋介石全面控制并篡夺了军权。

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为排挤共产党、控制国民党党权,

借口要改善国共关系,消除两党纠纷而提出了《整理党务案》。通过这次会议,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占据了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中的许多要职,特别是蒋介石一手控制了国民党、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大权。而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则被大大削弱。图为整理党务案条文。

●“为巩固革命基础和革命前途起见,需要一部分利益牺牲时,一部分的利益当准备牺

牲…所以没有表示异议者,因为共产党员以为,如果国民党的领导机关认为此种办法能减去国民党内疑虑和纠纷,而又于国民革命有所裨益,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是不宜有所异议的。”

(二)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骨干分子:曾琦、李璜、左舜生

●醒狮派

●主张:1、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宣扬“国家至上”。2、反对共产党,反对阶级斗争,

宣扬“全民革命”。3、煽动反动的民族主义,煽动反苏,为帝国主义辩护。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主义的反击

●1、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阐明国家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阶级的存在是中国社会的客观事实,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是工农参加革命、国民

革命的手段,以所谓“全民革命”反对阶级斗争的说教,完全是骗人的。

●3、对于国家主义派“内惩国贼,外争国权”的口号,共产党人痛斥他们“从来不反对

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认定一切勇敢作战的本党左派分子与共产党员为国贼”,“却

认定能在物质上给中国革命运动最大帮助的苏俄为强权”。他们做了帝国主义的走狗,做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工具而恬不知耻。

(三)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1、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分析,以陈独秀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

《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为代表。

●2、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出。

●(1)瞿秋白的观点:

●(2)邓中夏的观点:

●(3)中共“四大”的理论贡献:

●(4)毛泽东《中国社会个阶级的分析》:

●《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

中共“四大”(1925.1上海)

●目的:在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的形势下,为了迎按更大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讨论中心问题:觉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和为迎接革命高潮需要做的准

备工作。

●主要内容

●①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当时的任务

●②研究了工人运动与民族运动相结合的关系,强调了农民参加革命和工农联盟的重要

性,提出了加强党对工农革命群众的领导工作。

●③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形势,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凡有党员3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

●④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反帝国反封建(政治与经济关系)”。评价

●四大明确提出了以前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所没有正式提出过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

工农联盟问题,肯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表明了中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四大”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和决定,推动了党的工作深入到各阶层群众中去,为好将到来的革命高潮作了准备。这是大会的历史功绩。

●不足之处:对如何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在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

权中的种种复杂问题,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对政权武装问题的极端重要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四.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及反动统治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

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次战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10月22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幻灯片30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分裂

江浙战争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奏。江浙战争爆发后北京府支持齐讨卢,孙中山、张作霖因同卢订有反直三角同盟,故站在卢方。9月15日,奉张以反对攻浙为由起兵读者

讨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9月下甸至10月中甸,双方在山海关一带进行激烈交战。(一)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的分裂

1.江浙战争。

1924年9月3日,直系孙传芳、齐燮元进攻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引发江浙战争,又称“齐卢之战”。10月12日,卢通电下野,逃亡日本。

2.第二次直奉战争。

(1)爆发。1924年9月4 日,即江浙战争爆发第二天,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3、北京政变与战争的结束

●(1)10月21日,冯玉祥率军进入北京,发动政变,囚禁总统曹醌,通电反对战争,

主张和平,并把起军队改称“中华民国国民军”,脱离直系,迫使曹锟下停战令,并免去吴的一切职务。

●(2)政变的结果及余波:

●A、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B、奉军南下;孙传芳控制东南五省;吴佩孚卷土重来;C、

郭松龄倒戈

●北京政变

●10月19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回师北京;23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随后,

冯军改称国民军,配合奉军对直作战。

●11月5日,吴佩孚率部天津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11月2日,曹锟宣千退位,代理国务总理黄郛摄行总统职务。至此,直系军阀控制中

顺政权的局面终于结束。

●北京政变使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11月中向冯、张、段在开津举行会议,决定组织

中华民国临时下政府,段为恰时执政。

●这样,在北京政变推倒直系统治后,北京政权又落到奉张和段为首的军阀官僚手中。

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军阀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受北方革命群

众反帝斗争的影响,乘吴佩孚的主力在山海关一线与奉军激战之际,争得第四路总司令胡景翼和第五路总司令孙岳的支持,从长城古北口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废帝溥仪出故宫,迫使吴佩孚停战。北京政变后,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直系军阀在京津一带的统治被推翻了,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权。由于冯同情革命,北方北方的民众革命运动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共北方党组织也得到巩固和扩大。.

(3)北京政变的意义

●第一,加速了直军的失败。吴佩孚的军队被奉系和国民军全面击溃,被迫逃到英美

的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一带。直系主力基本覆灭;

●第二,直接导致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倒台;

●第三,客观上推动了北方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也对南方的革命运动造就了有利环境。

郭松龄倒戈事件

●郭松龄于1925年11月与冯玉祥、李景林形成反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于11月23

日在滦州倒戈反奉,率所部7万人“班师回奉”,要求张作霖下野,查办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总司令。12月20日,郭部攻至巨流河一带,距沈阳仅60余里。张作霖在日本人的帮助下大败郭军,次日郭被杀害。郭松龄倒戈事件后,奉系实力受损,冯奉结怨,加速了奉直联盟的形成。

●决战中的奉军

郭松龄倒戈事件

●“松龄自受知遇,以至今日,一身所有,皆公之赐,故夙夜策励,欲有所建立,以报

大德。……凡所希之功名,皆为公而求,所望之事业,皆为公而立……已约束部下,分途前进,以清君侧,而驱群小,另造三省之新局面。成则公之事业,败则龄之未局。……”

(2)反奉倒段斗争奉直联合进攻国民军

●1926年春,北方出现了反动势力联合向进步势力进攻的局面:

●一方面,段祺瑞政府对人民革命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另一方面,奉、直、直鲁联军等反

动军阀联合向国民军发动进攻。

促使了北伐战争的发动

2 、北伐战争

●(1)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的酝酿

●首先,北伐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

其次,北伐也是国民政府内众望所归的事情。

幻灯片46

“为国请命,为国除奸,成败利钝,在所不顾,任何牺牲,在所不惜”

国民革命军共有八个军,10万人

北伐对象:

●直吴(佩孚)拥兵20万范围:湘、鄂、豫、陕冀京汉

●奉张(作霖):拥兵35万范围:东北三省京、津、津浦

●孙传芳:拥兵20万范围:苏、皖、浙、闽、赣

●北伐军根据当时敌我兵力的对比,和军阀内部的矛盾,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

破的作战方针:首先以主力击破两湖劲敌直吴,点领长江中游;然后挥师东南,消灭步传芳,占据长江下游;最后在最后在适当时机消灭张作霖及其军阀。(与太平军进路线一致。)

幻灯片51

北伐军主要将领

自左至右依次为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次长白崇禧、第一、二、三、四、六、七、八军军长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兼总参谋长)、程潜、李宗仁、唐生智。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直驱两湖

●1926年,北伐军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等口号下,直驱两湖。7月12日攻克长沙。8

月下甸进入鄂境,8月26日8月30日先后攻下汀泗桥,贺胜桥,打开了通往武汉的门户。9月初,总攻武汉三镇,6日、7日,汉阳,汉口分别被攻下,10月10日,占领武昌,至此吴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九一八后至北平1939年疾死,吴率残部逃至四川,依附地方军阀杨森等

平定东南

●北代军进攻两湖时,孙传芳把五省军队编成五个方面军,约10万人,集中江西准备分

三路向北伐军进攻。

●1926年9月6日,北伐军中路军向江西收动攻击;9月19日,首攻南昌未克。

●10月11日,再攻南昌,又未克。11月4日,下九江,8日第三次攻南昌,终下消灭了

孙传芳主力,取得江西战场的胜利。

●北伐军在江西战场胜利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东路军开辟了闽浙战场,12月18日,北伐

军占福州,随后占据福建全省。

幻灯片55

平定东南

●1927年初,北伐军分三路向长江下游的浙、皖、苏推进。东路军由何应钦指挥攻浙江、

上海。中路军以三、六、七军为主,由蒋兼总指挥,分江左军和江右军,分别以李宗仁、程潜为总指挥,一路进占安庆,一路进军芜湖、南京。西路军以四、八军为主,由唐生智任总指,沿京汉线向河南进击、联冯。(东路)2月18日,东路军占据杭州,3月中旬进至上。(中路)3月24日占领南京。至此,孙的势力被彻底打垮。(简述的下场)。

●国民革命军从1926年7月至1927年3月,先后歼灭直吴、孙两大军阀的主力部队,把

国民革命从珠江流域推到长江流域,使全国形势转为南方革命势力与北方奉系军阀统治尖锐对峙的局面。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参加北伐。随即东出潼美,入豫作战,与

并伐军遥相呼应,形成南北夹击北洋军阀之势.

幻灯片56

●北伐军在初期的战斗中迅速取胜原因:首先是因为相对于旧军阀的涣散、松池,北伐

军是一支新兴的军队,有“主义”的指导,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旧军阀却内部矛盾、分化、倒戈事件不断。其次,与旧军阀不得人心,被人民视为公害相比,北伐军顺应

时代潮流,获得工农的积极支持。

幻灯片57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1、北伐战争其在反帝反封建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革命战争。“打倒军阀!

铲除列强!”为整个国民革命的胜利进军指明了政治方向,也成为北伐军战胜北洋军阀的强大思想武器。

●2、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通力合作结出的硕果。这是北伐胜利的根本原因。国共两党在

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合作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在军事上,首先共产党直接从事军事活动。其次,在制定军事战略决策上积极配合。在政治上,共产党方面起了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制订北伐政纲上的合作。在外交上,主要把反帝的矛头共同指向英帝和继续加强与苏联的合作关系,坚持联俄政策。

●3、北伐战争能声速发展,是共产党人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的加强和发动群众的大力支

援的结果。

●4、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质支援,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二)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二)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

● 1.一.三惨案

● 2.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 3.工农运动迅速发展

●(1)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共制定《农民政纲》 ;国民党的支持,等.

●(2)农村大革命主要在三方面展开: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文化思想斗争.

●(3)农民运动的阻力.

●(4)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五原誓师

●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中,1926年9月,赴苏联访问归来的冯玉祥率领国民军正式加入

革命阵营。17日,他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自治区)誓师,宣布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军,并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

(2)各派军阀之间的联合与冲突

●张作霖(1875 ~1928)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早年投身绿林。1902年

被官府收编。民国后被袁世凯任命为第27师师长,镇压反袁的国民党人。袁称帝后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袁死后,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在日本帮助下控制了辽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前,与直系共同把持了北京政府。直奉战争失败后撤回关外,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1924年9月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占据山东,一度扩展到苏、皖,直至上海。他联合吴佩孚、阎锡山、张宗昌等,合力对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重占天津、北京。1926年,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1927年6月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称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初,蒋介石率军北上,直逼京、津。张作霖眼看大势已去,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6月4日清晨,张乘车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逝世。

(3)迁都武汉与迁都之争

●迁都之争的实质是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最后结局虽然再次以国民党左派的

胜利而告终,然而国民革命阵营内部矛盾因此公开化,蒋介石涉取权力的企图没有得逞,进一步加速了分裂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步伐。

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

●会议中心:

●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

(五)国民革命的结束

1、“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四·一二政变发生的内外因素

帝国主义的分化拉拢

国内反动势力的大力支持

蒋介石发动政变的个人因素

幻灯片66

南京惨案

●1927年3月23日,北伐军攻占南京。溃逃的直鲁联军及一些地痞流氓,袭击抢掠了外

国领事馆、外人机关和住宅。英美帝国主义竞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命令其停泊于下关江面的军队,对进入南京的北伐军和南京居民进行炮击,打死军人24人,平民19人,重伤26人,轻伤多人,制造了震骇世界的“南京惨案”。蒋介石在处理南京惨案的过程中完成了与列强的勾结。

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准备

●北伐前夕,蒋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左派的势力和国

民党党、政军中的共产党力量。北伐开始后,蒋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名义下,进一步集权于一身。在北伐途中他招降纳叛,收编了大批并洋军阀“倒戈”部队和土匪,大大扩展了他的军事实力。1926年11月,蒋把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搬到南昌。在这里,他加紧同帝国主义和旧军阀官僚的勾结,南昌成了蒋拍卖革命的场所,加紧进行叛变革命的准备。

迁都之争

●是四一二政变前夕,国民党内的革命力量与蒋代表的右派力量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

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还是迁往南昌问题上产生的激烈争论。

2、蒋介石公开镇压工农革命力量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威胁和政治,经济引诱下,蒋加紧了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有了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蒋的反革命面目越来越公开地暴露出来,加紧镇压工农革命力量。

●※1927年3月6日“赣州惨案”(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前奏;3月16日解

散南昌市党部;3月17日“九江惨案”; 3月23日“安庆惨案”

3.“四·一二”政变

军警逮捕共产党员、学生和工人

大街上的二十六军士兵与工人的尸体,路边是围观群众。

●1927年4月11日,蒋介石发出“已克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的密令。下午,驻沪第

二十六军与“工界联合会”人员,布防街市。深夜,帝国主义侵略军越过租界拘捕共产党员和工人群众一千多人,解交驻龙华的国民党军司令部。12日凌晨,全副武装的青红帮分子,冒充工人,从租界大量出动,向闸北、南市、沪西、吴淞、虹口等地工人纠察队进攻。大批军队即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强行收缴2700多名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并打死打伤工人300多人,占领上海总工会,发动了预谋已久的“四一二”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3月26日,蒋至沪,随即同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黑势力头子等举行了一

系列秘密会谈,准备“清党”和阴谋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革命政变。

●首先,蒋向帝国主义列强和江浙财阀“明示政策”,以赢得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支

持。

●其次,蒋在经济上有江浙财阀作后盾后,还需要人力和走卒。

●再次,蒋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加紧了布置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过程略)

●其他各地反动势力也纷纷进行“叛变”革命,广州“四·一五”。

幻灯片73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1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与国民革命政府对抗。18日上午9时,南京国民政府举行就职典礼。由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等担任政府委员,胡汉民为主席。.

●其他各地反动势力也纷纷进行“叛变”革命,广州“四·一五”。

2 、工农运动继续高涨.武汉政府转向反动

● 1.湘鄂赣群众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

2.武汉政府第二期北伐的胜利

●“四一二政变”后,大革命局部失败,国内政局发生很大变化,在全国形成3个政权的

对峙的局面:北方仍为张作霖为首的北京政府所控制;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战为新军阀革命政府,它以江浙为中心控制了原属国民政府的大部分省份;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仍是革命政府但其控制地区缩小为湘鄂赣3省,拥有10多万正规军和许多工农武装。

幻武汉政府内部东讨、南征、北伐的争论

●(1)以周恩来、陈延年、罗亦农、赵世炎、李立三等共产党人建议“迅速出师,讨伐

蒋介石”。(1927年4月中旬)“东下讨蒋”。

● A.与冯会师,打通国际路线

● B.汪等厚望晋阎支持

●(2)新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易和谭平山、张国焘主张“南伐”广东重建广东革

命根据地。

●(3)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多数主张的“北伐”奉张占上风,受到汪精卫的支持。

●此外,还有部分主张巩固两湖。

● 3.武汉国民政府的内外困局

●(1)军事上: (2)经济上: (3)政治上:

武汉和两湖地区革命危急的加深

●首先,武汉国民政府已处在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财政经济困难异常严重。

●其次,帝国主义一面出动大批军舰聚集汉口江面,对武汉政府举行武力威胁,一面关闭

他们在武汉的全部企业,给武汉政府制造经济困难。

●另外,这一时期群众运动的局部过火现象也使一些国民党右派和新旧军阀心生不满,在

蒋介石的策动下,在两湖地区接连发生了反革命叛乱事件.

●4.夏斗寅叛乱

●夏斗寅叛乱:(1927.5.17—20)

●武汉政府在政治上的右倾,导致了军事上的叛乱。在二次北伐开始的时候,两湖地区的

一些投机分子便大肆活动,密谋发动反革命武装叛变。

● 5.马日事变

●(1927.5.21)许克祥(何键部属)

● 6.汪精卫右转

●7.郑州会议:是武汉分共和宁汉合流的酝酿

●8.徐州会议:宁汉合流的先声

(四)陈独秀右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1.中共汉口特别会议

陈独秀右倾错误严重发展

2.中共五大

中心议题:确定党在革命紧急时期的任务。

※功绩:强调了争取无产阶级领导,建立革命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缺点:①对如何实现上述问题未提出切实有效的具体办法。

②没有估计汪集团叛变的可能性,预作应付突然事变的准备;

③未能正视开始出现的“左”的错误。

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在紧急关头如何挽救革命的问题。

没能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

3.共产国际紧急指示

●(1)开展土地革命;

●(2)改组国民党中央委员会;

●(3)组织工农武装;

●(4)制裁叛变阴谋分子;

●(5)加强在蒋介石后方和军队中的瓦解工作.

(五) “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

● 1. “七一五”政变

● 2.国民革命失败

●原因:

●客观上:

●主观上:

●经验:

●教训:

(4)怎样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国共合作必然会破裂:

●首先,合作的双方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双方的信仰不同,追求的革命最终

目标也不同,这就注定他们只能是某一阶段的合作伙伴,最终必然要走向分裂。

●其次,国共合作的动因具有较大的短暂性、牵强性及脆弱性,当这些动因消失或

畸变时,就会导致合作的破裂。(短暂性、牵强性、脆弱性)。

第三,从合作形式上讲,“党内合作”形式的诸多弊端,也是导致国共合作关系最终破裂的重要原因。

3 中共在革命危机时刻的失误与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这个时期的经验证明,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正确的。经验证明,以国

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必要的、正确的。国共合作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并锻炼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这个时期的教训说明,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艰巨的,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必须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必须掌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与农民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

历史意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直接目标的

反帝反封的大革命。通过这场革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组建了国民革命军,于泛涤开展了工农运动、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胜利地进行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使国民革命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大革命之所以失败,除了客观上由于同盟者国民党内的反动集团叛变了革命,

当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力量远远超过了革命力量之外,在主观方面,则是因为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懂得不多,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及其怎样结合还没有完整统一的认识;

特别是在革命的后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党的领导人在指导革命过程中的失误,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终于造成革命的最后失败。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必须建立包括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广泛的

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只有发动

广大农民,满足农民的地位要求,才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增强革命势力,保持和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经验教训

●(3)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成是军队。在武装斗争中,中国

共产党如果不建立一支自己直接领导的、拥有一定数量的革命军队,革命就不能胜利。

●(4)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首先是加强党在思想、政治上的建设,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

● 2.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3.大革命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