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大理市为例

基于GIS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以大理市为例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动态 (3)

一、国外研究动态 (3)

二、国内研究动态 (5)

三、研究评述 (6)

第三节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7)

一、研究内容 (7)

二、研究方法 (7)

三、技术路线 (8)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10)

第一节相关概念 (10)

一、低丘缓坡 (10)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10)

第二节相关理论基础 (10)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10)

二、区位理论 (11)

三、人地关系理论 (11)

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12)

第三节适宜性评价原则 (13)

一、综合性和主导因素原则 (13)

二、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13)

三、因地制宜原则 (13)

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原则 (14)

五、针对性原则 (14)

六、可持续利用原则 (14)

第三章低丘缓坡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16)

第一节研究区概况 (16)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16)

二、自然条件 (16)

三、社会经济情况 (17)

四、土地利用状况 (18)

第二节数据准备与处理 (20)

一、数据准备 (20)

二、数据预处理 (20)

第三节评价单元的划分 (20)

第四节评价因子的选择 (21)

第五节指标权重的确定 (22)

第六节评价因子分值的确定 (25)

第七节评价模型的确定 (26)

第四章大理市低丘缓坡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 (29)

第一节评价范围的确定 (29)

第二节划分评价单元 (30)

第三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0)

第四节单因子分析 (31)

一、一般性单因子分析 (31)

二、约束性因子分析 (49)

第五节适宜性分级与评价结果分析 (52)

一、适宜性分级结果 (52)

二、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52)

第六节土地利用分区结果分析 (56)

第七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建议 (58)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62)

第一节结论 (62)

第二节不足和展望 (64)

参考文献 (65)

致谢 (69)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70)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地理空间,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日益递增,而建设用地数量有限,我国人多地少及用地需求与供地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建设占用耕地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1]。这种农地过度非农化的现象,会导致我国耕地大量流失,威胁粮食安全,同时,会产生大量失地农民,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2]。2008年,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18.2574亿亩,2008年度减少29万亩;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数量为20.30775亿亩,这与调查统计方法有关,实有耕地面积并没有增加,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2011年度全国耕地减少532.7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85.0万亩。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利用每一寸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始终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守十八亿亩耕地的红线同时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考虑的重要课题。因此,为缓解用地矛盾,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及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成为必然趋势。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中,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山区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及比较崎岖的高原。因此,发展对山地丘陵土地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低丘缓坡资源作为主要的建设用地后备资源,更具战略性作用。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土地利用条件相对较差,且其土壤相对贫瘠不利于生产性功能,但其具有完全的空间承载功能,在考虑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科学合理的进行低丘缓坡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