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

文本

(送审稿)

汝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背景 (2)

(一)汝州市概况 (2)

(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三)土地利用现状 (5)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9)

二、战略定位和土地利用目标 (11)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1)

(二)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2)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3)

三、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7)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17)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8)

(三)未利用地结构调整 (19)

四、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1)

(一)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 (21)

(二)优化农用地布局 (21)

(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29)

五、统筹城乡建设用地 (32)

(一)中心城区用地规模和布局 (32)

(二)产业集聚区规模和布局 (33)

(三)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34)

(三)保障中心镇建设用地 (34)

(四)规范村镇居民点用地 (35)

(五)保障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 (37)

(六)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8)

六、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41)

(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1)

(二)加强粮食核心区建设 (42)

(三)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 (43)

七、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45)

(一)积极推进土地整理 (45)

(二)积极开展土地复垦 (46)

(三)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46)

八、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及其管制规则 (48)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48)

(二)一般农地区 (49)

(三)林业用地区 (50)

(四)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51)

(五)独立建设用地区 (52)

(六)风景旅游用地区 (52)

(七)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 (53)

九、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55)

(一)以保护为前提开发建设 (55)

(二)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56)

(三)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57)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9)

(一)切实加强舆论宣传 (59)

(二)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行政管理 (59)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管理 (60)

(四)强化规划的法制地位 (60)

(五)建立强化实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60)

(六)完善规划的支撑体系 (61)

附表1 汝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表 (62)

附表2 汝州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分解表 (66)

附表3 汝州市近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表 (67)

附表4 汝州市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表 (68)

附表5 基本农田调出面积统计表 (69)

附表6 基本农田调入面积统计表 (71)

附表7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情况表 (73)

附表8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情况表 (76)

附表9 汝州市重点建设项目表 (77)

附表10 近期规划新增建设占地和耕地补充量指标分解表 (78)

前言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出来。为保证汝州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的有关规定,按照《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有关要求,汝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汝州市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及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规划》全面分析了汝州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完成总体目标需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制订了各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以2005年为基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一、规划背景

(一)汝州市概况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接伊川、登封,东临禹州,南连宝丰、鲁山,西接汝阳。地处东经112°31′~113°07′之间,总面积1572.04平方公里。汝州市历史悠久,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2005年,全市总人口94.5万,辖15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453个行政村;其中,农村人口64.7万人,城镇人口29.8万人,城镇化率为31.53%。

汝州市位于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南阳五市的交叉辐射地带,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洛界公路横穿东西,207国道与省道侯樊线相连,沪洛高速和太澳高速交汇,在汝州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构架。以市乡二级公路为脉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汝州市自然资源丰富。汝州市现已探测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6种,主要有原煤、铝矾土、水泥灰岩、地热水等。其中,原煤预测储量为35.5亿吨,素有“百里煤海”之称,为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铝矾土储量为1.66亿吨,品位高,易开采。

境内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风穴寺、温泉、怪坡和紫云山等景点颇负盛名;汝瓷、汝石、汝帖并称为汝州“三宝”,汝州还是河南三大剧种——曲剧的发源地。

汝州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汝州充分发挥资源、政策、区位、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产业,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

水泥、铸钢、淀粉、饼干和“三粉”生产等七大基地。拥有以能源、建材、冶金、食品为四大支柱产业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有原煤、焦炭、水泥、铸钢、食品、电力、化肥、陶瓷等。

汝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棉花、花卉苗木、蔬菜等,全市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是全国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南省重点林业县(市)。畜牧业发展迅速,是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

汝州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形成了六纵五横的城市主干道;城市公用设施一应俱全。是河南省首家使用管道煤气的县级市;形成了安全高效的现代化通讯网络;城市污水处理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积极实施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城市绿化率达到24%。

(二)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汝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在加强土地参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促进土地集约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加强了对基本农田的保护。1997~2005年全市各项建设占用耕地729.28公顷,是上轮规划目标(785.58公顷)的92.83%,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614公顷,是上轮规划补充耕地目标(3057.07公顷)的85.51%,实现了全市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净增耕地1884.72公顷。1997年汝州市划定基本农田保

护面积为55645公顷,2001年进行了规划修编,经批准将其调整为53632.89公顷,至2005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53632.89公顷。

(2)保障了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1997~2005年全市非农业建设年均占用耕地729.28公顷,保障了城镇建设、村镇建设、独立建设、采矿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的必要用地,改变了过去无序用地的状态,使建设用地得到了有效的管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3)加强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推进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单位建设用地总投资由1996年的2.57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19.05万元/公顷,增长了6.4倍,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并且规划期间,全市加大城镇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大力开展“三项整治”,l997~2005年共盘活土地107.66公顷,提高了全市集约用地水平。

(4)加大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l997—2005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614公顷,其中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718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896公顷。

(5)通过规划实施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用地秩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上轮规划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间的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出来,用地需求与上轮规划的矛盾比较突出;上轮规划采用的规划编制方法欠缺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已不适应新形势下规划工作的需要,规划修编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

(三)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2005年汝州市土地总面积157203 .75公顷;其中农用地91529.05公顷,建设用地18562.57公顷,未利用地47112.13公顷。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见表1 。

(1)农用地

2005年汝州市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91529.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22%。

耕地:面积60907.1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6.54%。其中水田459.7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0.75%;水浇地35724.9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8.65%;旱地面积24722.51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0.60%。

园地:面积1595.1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74%。其中果园1559.17公顷,占园地面积的97.74%;桑园8.35公顷,占园地面积的0.52%;其他园地27.65公顷,占园地面积的1.74%。主要分布在庙下乡、焦村乡、尚庄乡、临汝镇等乡镇。

林地:面积17658.17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29%,其中有林地9790.3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55.44%;灌木林1948.5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11.03%;其他有林地5919.2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3.52%。主要分布在寄料镇、大峪乡、尚庄乡、蟒川乡等乡镇。

牧草地:面积73.7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8%。主要分布在寄料镇。

其他农用地:面积11294.7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2.34%。在全市广泛分布。

(2)建设用地

2005年汝州市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8562.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81%。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6203.0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7.29%。其中城市用地195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51%;建制镇用地1269.6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6.84%;农村居民点用地10551.7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84%;独立建设用地1961.1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0.57%,采矿用地470.82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54%。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1821.1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9.81%。其中铁路用地271.5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46%;公路用地708.5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82%;水库水面755.6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07%;水工建筑用地85.0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46%。

其他建设用地: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11.62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0%;特殊用地426.3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30%。(3)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2005年汝州市未利用地面积4711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97%。其中河流水面2038.37公顷,占未利用地的4.33%;滩涂5123.47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0.88%;自然保留地面积39950.28

公顷,占未利用地的84.80%。

表1 2005年汝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表

单位:公顷

2、土地利用特点

(1)耕地数量相对较少,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显著。全市丘陵多,

平地少,耕地数量比重小,占土地总面积的40.60%,低于河南省47.52%的平均水平;并且耕地分布不平衡,汝河两岸是土地肥沃的平地,也是全市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带,全市绝大部分优质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集中分布于此处;向南向北是丘陵地带,土地利用条件差,林地、园地以及生产水平较低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这里,再向南向北延伸,属于低山,自然条件差,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未利用地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

(2)土地利用类型齐全。由于地貌,土壤复杂多样,气候资源丰富,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规划基数分类体系,汝州市有3个一级类,11个二级类,23个三级类。

(3)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未利用地面积4711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97%,其中可开发的后备资源主要是荒草地,滩涂,裸土地等,面积为39950.27,占未利用地面积的84.80%。

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996年全市人均耕地1.04亩,到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为0.97亩,低于河南省1.22亩的平均水平,9年间人均耕地下降0.07亩。随着汝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不可避免,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2)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低效用地问题比较突出。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低,2005年汝州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

模为189.7m2,比平顶山市的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140m2高出

49.7m2。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大,布局分散,人均用地严重超标。2005年全市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0551.02公顷,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84%,人均用地163.1 m2,超过国家规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150m2/人的最高标准。

(3) 土地生态问题突出。

土地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3579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8%。滑坡、塌陷使自然景观遭到破坏,2000年7月曾造成207国道中断;旱涝灾害时有发生,1997-2005年降水量明显偏少的有4年,发生暴雨6次,特大暴雨3次。

(四)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是汝州市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资源城市转型示范性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对全市经济社会和土地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1、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一是汝州市处于中原城市紧密层内重要的现代化工矿城市和伏牛东产业带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汝州市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向合理分工和互利协作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汝州市是全省26个城镇化建设重点县(市)之一和35个扩权县(市)之一。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城乡用地布局的整体优化成为可能,这将使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更为合理,土地利用更加高效。

三是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逐步得到贯彻。汝州市经济发展快,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既要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又要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土地利用矛盾极为突出,而解决土地这一资源瓶颈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有利于在全市上下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社会氛围。

四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作用的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2、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1)耕地需求压力大。汝州市2005年人均耕地仅0.97亩。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人口总规模将分别达到97.37万人和103.16万人。人均耕地将减少到0.94亩和0.89亩,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进一步加大。

(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将有较大的增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二、战略定位和土地利用目标(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战略定位

汝州市是位于中原城市群紧密层中重要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是伏牛东产业带上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平顶山市域的副中心城市。规划期内,将汝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高速铁路无渣轨枕、铁路重载高速机车合金钢铸件生产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电力、水泥、三粉、饼干生产基地。

2.战略措施

在现有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上,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积极接受沿海以及中原城市群主要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三四四五六工程,即:围绕建设富裕汝州、文明汝州、平安汝州三大目标,采取产业结构优化、循环经济、城乡统筹发展和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四大经济发展模式,提升能源、建材、冶金、食品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铝工业、陶瓷、医药、纺织服装和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煤—电、煤—焦—化工、煤—电—合金钢铸件、煤—电—建材、煤—电—铝和农产品加工六大循环产业链。

3.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宏观经济目标

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接近25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到

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左右,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左右。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8.3:61.9:29.8。城镇化水平达到36.94%。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6:60:34。城镇化水平达到47.87%。

(3)社会发展目标

到2010年,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总人口达到97.37万人。到2020年,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8‰,总人口达到103.16万人。

(二)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两保一高”的土地利用方针。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生态的关系,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完善用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把土地利用推向科学合理、集约高效、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耕地

数量的稳定与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2)保障科学的发展用地。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非农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用地,保障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重点镇发展用地,能源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及支柱产业发展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科学用地,合理投资,推动节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节地型企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引导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出发,合理调整城乡、区域用地规模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加强对生态功能用地和重要自然、人文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土地退化、土地污染的防范与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战略,保持

全市耕地数量的稳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同时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基本思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汝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平顶山市下达汝州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制定、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为主线,统筹各部门和城乡土地利用。

2、具体目标

根据《平顶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下达给汝州市的各项规划指标,结合汝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确定汝州市规划期内要努力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见下表2)主要有:(1)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全市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均保持在60907.13公顷以上。规划期内,确保52953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所提高。

(2)保障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

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扩展,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要控制在1124.86公顷以内,其中2006—2010年不超过391.45公顷,2011—2020年不超过733.41公顷。引导开发未利用地,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推动全市建设用地空间科学合理的拓展。

(3)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农用地中园地、林地适度增加,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未利用地得到合理开发;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有序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规划到2010年和2020年,园地面积由2005年的1595.17公顷增加到1745.17公顷和1865.17公顷;林地面积由2005年的17658.17公顷增加到20863.17公顷和26603.17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05年的10551.78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0402.78公顷和2020年的9992.78公顷,分别减少149公顷和559公顷。

表2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单位:公顷

(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

规划期内,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和适度开发未利用地。2006—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增加耕地面积440.80公顷;其中

开发补充耕地量200.8公顷,整理补充耕地量150公顷,复垦补充耕地量90公顷,保质保量完成补充耕地任务。

(5)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

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土地污染特别是耕地污染的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关于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26T10:17:21.3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叶礼斌 [导读] 摘要:当前,调整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大朗分局 523770 摘要:当前,调整完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本文结合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三轮土地规划回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对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引言 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耕地、建设用地等状况与规划修编时对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土地规划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影响到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不同程度影响到了地方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完善。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从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角度重新优化配置资源,仅仅按照自身的土地资源条件进行配置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经济全球化将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土地供需关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是惟一不可移动而又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资本的流向总是向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在注重比较利益的原则下,根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角度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效益。从国家层面上来看,应该改变“一刀切”的土地利用政策,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根据区域发展条件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建设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在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下,给予更多的建设用地发展空间,重点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对于建设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重点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 二、三轮土地规划回顾 1.应宏观管理要求而生 我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耕地大量减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规划编制的初步探索,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土地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第一轮规划的意义是初步建立了我国土地规划体系框架,为后来土地规划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五级规划实现国土全覆盖 由于过于强调耕地保护,对建设用地指标安排明显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太适应。第二轮规划的意义是实现了五级土地规划全覆盖,建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辅之以配套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等实施制度,规划得到较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3.保护与保障的双重使命 规划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确立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方针,采取了“试点探索、上下结合、充分论证”的工作模式,针对前两轮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了规划指标设置,区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划定了“三界四区”,强化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探索基本农田多划后占,提高了规划弹性;建立层层汇交的规划数据库,实现了全国“一张图”监管。 三、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问题 1.土地资源家底不清,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土地利用还未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的真正转变,实际耕地保护面临的压力还会进一步加大:一方面,虽然我国实施了“占一补一”的土地政策,但近年来建设占用的耕地,近1/2是水田和菜地,补充耕地中水田和菜地不足1/5,造成实际耕地总体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查明的耕地面积中有部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根据国家生态退耕工作总体部署逐步调整,这样一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还会有所减少。 2.规划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规划只有具有科学性,才能具有权威性,才能有效实施。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专门的章节对规划编制作了明确的规定,使规划的编制有了充分的法律依据。然而,主要由于规划理论体系不完善、规划专业队伍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决策者规划意识不强,致使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在科学性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 3.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间协调衔接不紧密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具体操作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矛盾。在指导思想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且数量不得突破,城市规划则强调根据预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确定城市用地规模,保证城市的建设用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具体操作上,二者在用地分类及划分标准、人口及用地统计口径和范围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别。由于指导思想、技术方法及具体操作上的差异,使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等预测上都有明显不同,也使规划编制审批完成后的实施在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争执不休。 四、完善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提高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为了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除了要对土地利用变更情况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调查,还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国家尽快出台新的技术细则和验收方法。统一方法、统一口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比性。②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由各个单位组织学习,进行培训,针对本轮土地现状更新调查的针对性,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③测量手段的先进性。在目前标准高、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才能高标准、高效率的完成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任务。 2.预测弹性区间 新一轮规划应引入弹性化的理念,对有些指标的预测不是一个数据而是一个区间。早在20世纪60年代波兰、法国等国家就开始探讨弹性规划的方法,并且编制出了许多不同特色的弹性规划方案。实践证明,弹性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05]34号)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按照《关于安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的批复》(黔土规修[2009]14号)精神,根据国家和省正式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对规划基础数据等作了相应调整。 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百万人口生态旅游城市和“奋力提速发展,实现黔中崛起”的总体部署。本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安排了农业、工业、交通、能源、城镇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各业各类用地。 规划提出了安顺市规划期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是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安顺市行政辖区,包括西秀区和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9253.06平方公里。

第一章市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地跨东经105°15′03″~106°33′44″、北纬25°21′04″~26°37′46″之间,南北长142千米,东西宽133千米。东接省会贵阳市,西靠六盘水市和黔西南州,南连黔南州,北邻毕节地区。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9253.0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26%。 二、行政区划 安顺市是贵州省四个地级市之一,现辖西秀区、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6个县(区),内设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3个县级派出机构,市人民政府驻西秀区。有7个办事处、38个镇、31个乡、11个民族乡,99个社区居委会,1837个村民委员会,11639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总人口264.25万人,城镇化率28.57%,布依、苗、回、仡佬等39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8.43%。 三、自然条件 1、地质地貌 安顺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褶皱的中部,地层出露较全,除志留系外,其余各系均有出露,主要地层为三迭系和二迭系。岩性以碳酸盐岩类为主,岩溶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 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 历时 4 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 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 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 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 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 1、图件 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 R=R o (1 + a) n+M 式中:P t为预测总人口;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1997-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编制和实施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配置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首都的发展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保障了首都的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各项生产的用地需要。但是,由于我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为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士她利用的方针政策,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及有关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土地资源实行严而又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市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文本、说明书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I 目 录 新桥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 前 言 ..............................................................................................1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一条 规划目的 ......................................................................... 1 第二条 规划依据 ......................................................................... 1 第三条 规划任务 ......................................................................... 2 第四条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 (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结构 ................................................................. 2 第六条 土地利用特点 ................................................................. 2 第七条 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 2 第八条 土地利用潜力 .. (3) 第三章 土地利用目标 (3) 第九条 社会经济目标 ................................................................. 3 第十条 土地利用总体目标 .......................................................... 3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3)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 第十二条 农用地结构调整 .......................................................... 4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 5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 (5)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与调控 (5) 第十五条 耕地与基本农田布局与调控....................................... 5 第十六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十七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与调控....................................... 6 第十八条 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与调控 .. (6) 第六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规则 (7) 第十八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 7 第十九条 一般农地区 ................................................................. 7 第二十条 城镇建设用地区 ......................................................... 7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用地区...................................................... 7 第二十二条 独立工矿区 ............................................................. 7 第二十三条 生态安全控制区...................................................... 8 第二十四条 林业用地区 . (8) 第七章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管制规则 (8) 第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区 ............................................................. 8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建设区 ......................................................... 8 第二十七条 禁止建设区 ............................................................. 8 第二十八条 限制建设区 . (9) 第八章 土地整治规划 (7) 第二十九条 农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条 建设用地整理 ............................................................. 9 第三十一条 土地开发 .. (9)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管理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 ?【颁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文字号】国土资源部部令第72号 ?【颁布时间】 -5-8 ( 5月2日国土资源部第1次部务会议经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土地资源,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等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三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查、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及其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承办。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工作原则。 第七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开展基础调查、土地调查成果资料收集、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要求,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规划、国家发展战略为基础,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包括: (一)规划背景; (二)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和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首先涉及土地利用类别划分及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目前我国采用统一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获取是一项复杂庞大且 重要的工作,需要集技术、专业人才、物力的配合进行全面调查。 2.1.1土地利用分类 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对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了比较详尽的分类。依据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 用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因素,将全国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为全国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了分类依据。为进一步摸清城镇土地的状况,原国家土地 管理局于1989年实施,又于1993年6月修改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将城镇土 地划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城镇土地的分类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中“城镇”的进一步划分,从而形成一套我国土地利用的分类体系。这套分类体 系为完成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土地管理部门掌握各类土地的面积、土地利用状况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标准自成体系和交叉重叠的 现象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要求,根据《土地管理法》 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试行《土地分类》 的通知,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采用新的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办法,原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城镇土地分类同时废止。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采用三 级分类方法:一级类设3个,即: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二级类设15个,三级类设71个fail。为适应新的形式与全省乃至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仙桃市土地利用分类采用三级分类。见表1(三级地类略)。 2.2.1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结构 2002年仙桃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表明:全市土地总面积为251983.27 公顷,其中农用地187625.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47%,建设用地29119.3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55%,未利用地35238.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13.98%。 2.2.2农用地结构 农用地以耕地为主,占农用地面积的71.77%,园地、林地面积都比较小, 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1.33%和2.36%,其他农用地占24.54%,牧草地面积仅有11.59公顷。 1)耕地 耕地面积13464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44%,分布在各乡镇。耕地 中灌溉水田面积最大为70995.27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52.73%;其次是早田, 面积为56690.64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42.10%;菜地面积为6834.10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5.08%;望天田和水浇地面积极少,分别为28.91公顷和100.08 公顷,仅占耕地总面积的0.02%和0.07% o 2)园地 园地面积为248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9%,主要分布在陈场、三 伏潭、沙湖和西流河等镇。其中果园2274.98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1.46%; 其它果园面积为201.49公顷,占园地面积的8.10%;桑园面积仅为10.97公顷, 占园地面积的0.44% o 3)林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