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判断题

教育学判断题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

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6.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7.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8.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
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
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6.教育等于发展。×

1.任何历史时期,教育都应先于经济而发展。× 2.教育创新一定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3.教育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因此教育影响都是正面的。×
4.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因此,教育机械地被生产力所制约。×
5.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6.现代

教育与文化是本质与属性关系。×
7.在不同阶级中,教育具有“提升机”的作用。× 8.教育是制造社会舆论的有力阵地。√
9.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0.教育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

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3.科学主义是科学文化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它的核心是“科学崇拜”和“工具理性”。(√)
4.人本主义认为只有人的非理性因素,诸如人的情感、意志等,才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而理性和科学不过是意志的工具。(√)
5.科学人文性就是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结合成一个整体。(×)
6.自我即课程,意味着以我为中心设计课程,关注自我的知识和文化。(×)
7.课程设计主要是一个理论研究过程,以理念来统领实践。(×)
8.课程结构主要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它涉及课程的基本学习范畴的确定。(√)
9.在从事课程设计时,教师是最主要的资源开发主体,学生应该服从并顺应教师资源开发的要求。(×)
10.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的自上而下的策略。(√)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2.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3.从教学的存在形态上看,教学是以交往为一般形态存在的,所以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般交往形式。(×)
4.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等教学原则都是对传统教学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5.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出发,认为教

学过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过程。(√)
6.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活动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7.教学动力来源与教学主体自身、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本身和社会系统。(√)
8.史密斯和瑞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分析、策略、实施和评价阶段。(×)
9.教学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们只需在教学完结的时候进行评价。(×)
10.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则,综合教学过程的诸要素,为实现特定的教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

1. 德育这个概念是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步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
2. 德育是阶级社会才有的教育。×3. 德育要以灌输为依托,知、情、行的教育道应植根于道德知识灌输之中。×
4心理健康教育不属于德育的内容。×
5.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的矛盾构成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
6.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7. 学校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8.生活德育模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道德素质与能力,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或道德上的自律素质。(×)
9. 陶冶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文艺熏陶三种。(√)
10. “榜样”模仿是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基础。(×)

1.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是否进步、学习风气是否浓厚、集体主义精神是否强烈,关键取决于班委会工作的好坏。×
2.班主任及班主任工作是整个近现代教育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近现代学校教育中随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和设置的一种工作岗位的称谓。√
3.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是合力性原则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各种内外部因素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
4.纵向协调指的是班主任与同年级各科任教师、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方面的协调工作,通过这种协调,有助于加深对本班学生的全面了解,统合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着重体现教育的一致性和合力性原则,以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5.班主任的常规性工作是指非预期出现的、需要加以处理的各种事件或活动。×
6.班主任的常规性工作具有偶发性、突然性等特点。×
7.批评式谈话适用于具有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的学生。√
8.家庭访问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9.教师家访时,应尽量避免让学生在场。×
10.管好一

个班,虽然是以班主任为主,但也离不开科任教师的支持与帮助。√

1.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它不同于文实之争,文实之争涉及的是教育平等问题。(√)
2.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
3.终身教育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它不过是某种意念。(√)
4.西欧最初普及义务教育主要是国家基于民主要求而给每一个儿童提供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5.大学是研究高等学问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教育和研究,因此大学并不直接为经济服务。×
6.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基本的特点。√7.我国唐代已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
8.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制度。(×)
9.近代欧洲出现的双轨学制中,上延型系统主要是为升大学做准备的。(×)
10.国外的校本管理和我国的校长负责制一样,都是为了明确校长在学校中的权力和地位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