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面积的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和简易方程。

这一册教材的设想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平行四边行,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为今后认识最简单的立体图形打好基础;在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小数四则运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分数、百分数等计算做准备。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因应用题方面,对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进行系统整理,并结合三步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行、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初步学会一些简

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2、使学生认识中括号,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和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

题以及相遇的行程应用题。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5、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一、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选用算式法或方程

法。

三、方法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加强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提高聋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2、注意知识迁移类推,加强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3、继续加强复合应用题的教学,进一步提高聋生解答能力。

4、重视简易方程的教学,积极做好中小学代数知识的衔接。

5、注意培养和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面积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题和简易方程。

2、教学难点:突破复合应用题的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一、面积的计算(21课时)

1、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 4课时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5课时

3、梯形面积的计算。 5课时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3课时

5、整理和复习 4课时

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29课时)

1、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课时

2、应用题

(1)归总应用题 4课时

(2)三步应用题 10课时

(3)行程应用题 6课时

整理和复习 4课时

三、简易方程(28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2课时

2、公式变形 5课时

3、解简易方程 7课时

4、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11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四、总复习 5课时

一、面积的计算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他们的面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应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教学难点:会推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时安排:(21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4课时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5课时

3、梯形面积的计算 5课时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4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1课时(1)

教学内容:

复习长方行面积和平行四边形概念以及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下一课的内容学习作准备。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指名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3、指出下面图形的底和高(图略)。

二、新授

1、师语: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先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如下图,图中每一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师问: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公式计算,也可以数方格算出来。

3、出示下图:(图略)

师问:每个方格的面积是多少?

这个图形中有多少个小方格?有多少个半格?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说明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比较两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你们发现

了什么?

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然后集体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都是5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

的宽都是3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也相等都是15厘米。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1题。

师生共同完成

2、练习一的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填写,然后教师检查并小结。

四、课堂练习: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同学们要注意,在数方格时不满一格的要按半格计算。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复习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掌握的很好,但对不满一格算半格比较模糊,有待以后加强。

第2课时(2)

教学内容: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完成练习一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熟练记忆公式。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

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剪两个底是30厘米,高是2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供教师演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画高(教师巡视,注意画得是否正确。)。

二、新授

1、课题引入

总结上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较大的平行四边形的按照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就不太容易,能不能像计算长方形面积那样,也找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2、新课

(1)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联系,能否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想一想,该怎么做?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首先要求学生沿高剪下,然后指名到前面演示。

(2)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移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最后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平行四边形的斜边重合。

让学生自己操作一次。

(3)引导学生比较

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小结: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

(4)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公式:

S=a×h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作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看书并熟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生基本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第3课时(3)

教学内容:

教学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完成练习一的第5——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的公式

2.计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图略)

二.新授

师:我们今天继续研究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求面积

1出示例题:(见课本第3页)

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这个是什么图形?已知什么?求什么?根据什么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 S=ah

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教师巡视。共同订正,指名说一说解题过程。

3、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做一做”,然后共同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列式的根据。

2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高画出来,再测量每个图形的底和高,最后算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批改并个别指导。

3、练习一的第7题:

让学生自己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能正确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作业:

练习一的第7题。

第4课时(4)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8——14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略)

教师:要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名量出它的底和高。

教师:怎样求出它的面积?用哪一个公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h

教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口答)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总结,并演示摆放的过程。

3、出示下列图形(图略)

教师:你们发现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保留整数。

2、做练习一的第9题

先让学生清楚单位间的进率,是大单位化小单位,还是小单位化大单位,然后让学生自己填写,集体核对。

3、做练习一的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4、做练习一的第12题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等底等高),然后再算出它的面积。

5、做练习一的第13、14题

学生独立做,然后提问:谁还记得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8、10、11、13、14题。

课外思考第15、16题。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第1课时(5)

教学内容:

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完成练习二的第一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将教科书第7页上的三个三角形画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概念。

2、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图略)

二、新授

师语:前面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曾用过数方格的方法,下面我们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

师出示教科书第7页的三个三角形图形。

师语: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数一数,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说一说数得结果。再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3个三角形,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教师小结:这3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面积实际也相等。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的第1题。

先让学生数出每个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然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在数的时候,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

五、作业

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2课时(6)

教学内容: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用厚纸做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

2、学生将教科书第127页的三角形剪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图略)

教师:我们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通过操作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1)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提问: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3种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算?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图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地指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学生动手拼一拼。

教师再演示一次。提问: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每个锐角三角形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提问: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小结:通过上面的实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教师板书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2 或者S=ab÷2

教师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看前面用数方格方法求三角形面积的图,提问:我们说这三个三角形面积相等,看一看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是等底等高,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填写,教师批改。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五、作业:

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练习二的第1题3个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对没掌握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3课时(7)

教学内容:

教学例1、例2,用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完成第9页的“做一做”和第10页“做一做”以及练习二的第3——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

教学重点:

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学生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要除以2。

二、新授

师语:今天就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求一些三角形的面积。

1、教学例1。

出示例1(见教科书第9页)

看左图,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求它的什么的?怎样求?用什么公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2

=4×3÷2

=6(平方厘米)

让学生自己完成右图的计算。

最后指名学生说一说除以2的理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做P9“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指出各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教学例2。

出示例2后,指名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求什么的?怎样求?谁会?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其余的在自己练习本上完成。

最后集体订正。

4、做P10“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第2题:指导学生量出三角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

第3题:提醒学生注意平方米和公顷的互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3题

计算完以后,要求学生说一说阴影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再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做练习二的第4、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运用公式求三角形的面积,不要忘记除以2。

五、作业

练习二的第4、5题。

第4课时(8)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个三角形图形(图略)

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三角形,要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指名到黑板前量出这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问:知道它的底和高,怎样求出它的面积?用哪一个公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2。最后让学生完成计算。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的第6——10题。

1、第6题

要求学生量出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精确到0.1厘米,然后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集体订正时,教师告诉学生第3个三角形的高还可以在三角形外面。(教师作图)

2、第7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所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求?用哪一个公式?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教师批改。

3、第8题

师生共同完成。

第9题

出示第9题,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图中的两条虚线是平行的。

提问: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涂色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3个三角形的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3个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图中虚线是平行的,平行线间的垂线段都相等,所以这3个三角形的高是相等的。

提问:这3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后,指出:3个三角形的底相等,高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思考:谁还能画出一个与涂色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三、作业

练习二的第7、10题。

第5课时(9)

教学内容:

混合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11——15题。

教学目的:

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面积公式,熟练地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学过了哪些面积计算公式?

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的第11题

先提醒学生什么时候除以2,什么时候不除以2。然后让学生自己算出得数,填入格中,最后教师批改。

2、做练习二的第12、1

3、14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及时纠正错误。

3、做练习二的第15题

出示第15题,指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先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算出什么?

怎样求?公式是哪一个?

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白布应是什么图形?

怎样求出它的面积?最后求什么?

根据提示,学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再给个别指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二的第16题

出示第16题,学生读题思考。

教师提问:原来的图形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剪去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出剪去图形的面积?剩下的面积应怎样求?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二的第13、14、15题。

3、梯形面积的计算

第1课时(10)

教学内容:

复习梯形概念,用方格的方法求梯形面积,完成练习三的地1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梯形的概念,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下面的题目,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叫梯形?

2、指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图略)

二、新授:

师语: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今天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

出示教科书第14页的图形,然后提问: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数一数,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师生再共同数一数。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先找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最后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面积,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了各梯形的面积,这是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第一步,我们将在下一课时学习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五、作业: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第2课时(11)

教学内容:

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用厚纸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其中一个涂成红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下面的三角形。(图略)

提问:三角形面积怎样求?

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请学生演示拼的过程,教师再演示一遍。

师语: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拿出准备的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拿出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自己拼一拼,然后一、两个学生到黑板前拼一拼。

教师再演示一遍。

教师提问:看一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旋转、平移,组成了什么图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多少?(等于梯形上、下底的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则梯形的面积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让学生自己写出用字母表示的梯形面积公式。(为什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中要除已2。)

小结:刚才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把梯形转化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而由梯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正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相等。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再乘以高,梯形的面积就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

2、练习:

用公式计算练习三的第1题中的各个梯形的面积,看结果是否与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同。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填写,教师检查。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作业:

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

第3课时(12)

教学内容:

教学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3——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一说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指名学生说一说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为什么公式中要除以2?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见教科书第15页)

指名学生读题后,提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怎样写?

怎样求出它的面积?

指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在自己练习本上做,最后集体订正。

2、做P15“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加深学生对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

3、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学生读题后,教师出示水渠的教具。再指出它的横截面,让学生看清它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再让学生看书。

提问: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各是多少?高是多少?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4、做P16“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3、4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批改。

2、做练习三的第5题

先让学生量出图形中的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再计算它的面积。

3、做练习三的第6题

先指名学生说一说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再计算面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运用了梯形面积公式计算了一些梯形的面积,在计算中,先要明确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计算的面积,但要记住必须除以2。

五、作业:

练习三的第3、4、6题。

第4课时(13)

教学内容:

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三的第7——11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梯形面积。

教具准备:

水渠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三的第8题。

2、出示一个梯形(图略)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要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公式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公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7题

先联系书上的例题向学生说明渠道的横截面是梯形,使学生明白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让学生分别算出截面面积。

2、做练习三的第9题

提问:这是什么模型?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出它的横截面的面积?

让学生自己完成,集体批改。

3、做练习三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说明:这是飞机模型中机翼的平面图,它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

让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4、做练习三的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每块钢板的面积怎样求?

它们的总面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9、10、11题。

第5课时(14)

教学内容:

混合练习,完成练习三的第12——16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高计算面积的熟练程度。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下面图形(图略)

教师提问:这3个图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公式并演示推导过程。

最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量出求3个图形面积所要的线段长度,并运用公式求出她们的面积。

小结:通过复习,使我们又一次明确了在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3种图形的面积时,有的要除以2。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1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中的图形各是什么图形,再独立填写,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性进行指导。

2、做练习三的第1

3、14题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的第15题

学生独立做后,教师批改。

4、做练习三的第16题

提问:它们各是什么图形?求它们面积分别要知道哪些条件?

然后学生量一量,算一算,集体核对。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13、14、15题。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第1课时(15)

教学内容:

教学求面积的方法,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会计算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把复习题中和例题中的图画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分别出示学过的几种图形。

提问:第一图形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公式。

第二图呢? .......

学生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形下面写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并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见教科书第21页)

提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吗?怎样把它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呢?

提示学生想:这个图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1页的例1,并把书上的算式填完整。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种图形都是由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组成的。计算这些图形面积,一般是先把它分成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其面积,再把她们合起来,便可以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做第2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块菜地可以看成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批改。

第2题:指名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再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整个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

2、做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她们的面积?

五、作业:

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后记:

组合图形是学生以前没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明白一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样就可以正确解答了,学生掌握的很好。

第2课时(16)

教学内容:

教学求面积的方法,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些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组合图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图略)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组成的,最后教师总结。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例2。(见教科书第22页)

教师提问:这也是一个组合图形,这个图形可以分解成几个图形?它们是什么图形?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只要从梯形面积中去掉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指名学生回答,然后引导学生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集体核对。并让学生把例2填齐。

2、小结:要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要把所给的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分别计算出她们的面积,再从其中的一个图形面积中去掉另一个图形的面积而得到。

3、练习:

做教科书第23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首先使学生明确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由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去掉哪一个图形的面积而得到,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四的第3题

出示第3题:如果不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能算出右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米?(图略)

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如果不看成是一个梯形,那么它可以分成哪些简单的图形?

学生自己做,订正时强调其中的三角形面积应怎样求。

2、做练习四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四、课堂总结:

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候,首先要看它由哪些图形组成,然后分别计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最后从一个图形面积中去掉另一个图形的面积。

五、作业:

练习四的第3、4题。

第3课时(17)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图略)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看图,然后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求这面墙的面积,只要求出什么就可以了?

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到黑板前练习,其余的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做,集体核对。

2、做练习四的第6题:

让学生观察第6题的图形,然后提问:这个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根据题中给出的长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的第7、8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4、做练习四的第9题:

要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怎样分成几个我们学过的图形?你是怎样做的?

先让学生分一分,然后教师小结出几种分法。

最后让学生选一种做法,量出所需长度,再计算出中队旗的面积。

三、作业:

练习四的第6、7、8题。

整理和复习

第1课时(18)

教学内容:

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完成第26页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五的第1、2、3题。教学目的:

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用厚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两个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有公式。在推导这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时,经过平移、旋转等变化,使要求的图形面积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1、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提问: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做了哪些实验?

是怎样总结出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转成长方形的过程。

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复习三角形的面积

提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总结出来的?

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演示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再问: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写的?

3、复习梯形的面积

提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总结出来?

相互回答后,教师演示。

再问: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写的?

4、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2题。

第1题:每个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填写,然后集体订正核对。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字母表示的意思。

第2题:学生独立做,做完后,再核对。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2题:学生独立做,教师批改。

2、做练习五的第3题:先让学生读题再回答,并说明理由。其中“这个说法怎样改才是正确的?”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1、2题。

第2课时(19)

教学内容:

混合练习,完成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

师语: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下面再来做一道题目。

做练习五的第8题:

先让学生读题,教师说明:先动手量出求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所需的数据,再算出她们的面积,然后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看一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做完后,教师提问:“这几个图形各是什么图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做练习五中的题目。

1、第4题: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说明用哪一个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核对。

2、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核对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6题;分两步计算,先求出1个三角形面积,再求出6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为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完成。

5、第9题:出示第9题,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图略)

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求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就是要求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肯定说明:“每种菜占地多少平方米”就是求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让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五、作业:

练习五的第4、7、9题。

第3课时(20)

教学内容:

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完成第26页的第3题以及练习五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1、教师:什么叫组合图形?

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2、出示第26页的第3题。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图略)

让学生观察一下,然后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由哪些图形组成?怎样求出各个图形的面积?用哪一个公式?

学生回答后,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的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最后集体批改并小结。

二、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10——13题。

1、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2、第11题:指名学生回答,各个组合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小结。

3、第1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做完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多找几位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小结:第12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直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第二种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只选择一种就可以了。

4、第13题:提问: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简便?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方法计算,最后师生共同订正批改。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11、12、13题。

第4课时(21)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五的第14——19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

做练习五的第14——19题。

1、第14题:(1)学生认真读题。(2)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指名学生说一说用哪一个公式。(4)学生独立完成。(5)教师批改。

2、第1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最后教师批改并订正。

3、第16、17题: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互改。

4、第18、19题:这两道题都是组合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再列式计算。

5、第20题: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教师作适当的提示,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先求出梯形的高是多少厘米,而梯形的高也就是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高。

二、作业:

做练习五的第16、18、19题。

六年级第一学期数学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口算:

7×1.3+7×6.7 8×0.25 0.04×1500 6+1.4

1.2+3.8-

2.8 5.85-0.34 0.48÷120 0.32×500

二、填空:

1、长方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

2、梯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公式中“÷2”表示等于的一半。

3、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3米,高是6.2米。它的面积是。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厘米,它的底是7厘米,它的高是。

三、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五、应用题:

150米,下底是26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2、同学们做了8面小旗(如图),一共用纸多少平方厘米?

3、图中梯形阴影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4、有20块面积相同的三角形钢板,它的底是9.4米,高是8.5米。它们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认识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和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

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难点: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物体在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

课时安排:(总29课时)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5课时

2、应用题。 20课时

整理和复习 4课时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1课时(22)

教学内容:

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总结,教学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具准备:

复习用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5.14+3.26-2.14 15.6-7.9-2.1

7.5×0.25×4 0.7÷0.35÷0.5

完成以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算方法?(加、减、乘、除)

教师: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整数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然后板书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下面的算式里有哪些运算?运算的顺序怎样?

13.7-2.5+4.6 3.6×6÷0.9

提问:这两算式里各有哪些运算?

学生回答,教师说明:在数学里,加、减法叫第一级运算,乘、除法叫第二级运算。

提问: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填写在教科书上,完成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运算的顺序怎样。

提问:只有加法和减法的表明它只含有第几级运算?

只有乘法和除法的表明它只含有第几级运算?

引导学生总结: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的顺序怎样?

35.6-5×1.73 6.75+2.52÷1.2

提问:这两个算式里各含有几级运算?运算的顺序怎样?

先算乘、除法,乘、除法是第几级运算?

再算加、减法,加、减法是第几级运算?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

第一运算。

最后让学生默读例1、例2后面的结语。

3、做教科书第32页上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出得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

分别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课堂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一级运算,运算的顺序怎样?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运算的顺序又

怎样?

六、作业:

练习六的第2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而不要死记硬背。

第2课时(23)

教学内容:

教学中括号,第23页的例3,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3——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用中括号,能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2.9+

3.7+2.1 9.2×0.25×4 0.8÷(0.4×0.2) 7×1.3+7×6.7

4.2-1.8-2.2 12.5×0.8×0

二、新授:

1、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3.6÷1.2+0.5×5

让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出题目的得数,指名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我们计算这道题目时,是按什么顺序做的?

在这个题目里,如果要先算1.2+0.5,又该怎样?运算顺序怎样?(加小括号)根据学生回答,加小括号,使算式变成3.6÷(1.2+0.5)×5。

教师与学生共同计算,计算到第二步3.6÷1.7×5时,提问:下面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回答:乘、除法同是第二级运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3.6÷1.7等于多

少?

让学生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板书: 3.6÷1.7×5

≈2.12×5

=10.6

然后,教师指出:加小括号,改变了算式的运算顺序。有时在列综合算式时,为了改变运算

顺序,有时加小括号还不够用,还要用到中括号“[ ]”。

教师把例3变成:3.6÷[(1.2+0.5)]×5。

教师说明:在计算的时候,要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提问:谁能根据这样的运算顺序,说一说这题应该怎样计算?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在自己

的练习本上完成,并提醒学生:要注意,除不尽时,应该怎样取近似值。

做完后,全班一起订正。并强调:带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近似值的取舍和约等号的用法。

然后,让大家一起读第33页上面的结束语。

2、做教科书第33页上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3题中的第4小题:除不尽的应保留两位小数再继续往下计算。

2、做练习六的第4题:出示第4题,指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书上填写,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出中括号的用法。

四、课堂练习:

本节课学习了中括号的用法,带中括号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在遇到除不尽时,怎样取舍近似值?

五、作业:

练习六的第3题。

课外练习:练习六的第5题。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习了中括号的应用,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很好,极少数学生会忘记用中括号。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会出现计算错误,有待以后加强训练。

第3课时(24)

教学内容:

教学教科书第33页的例4,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六的第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用运算定律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掌握括号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

将复习题制成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下面各题怎样运算简便?

11.7-4.5-5.5 7.47+1.28-3.47

6×25×3.2 36×9+36×16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口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每题可叫一至二人回答。

二、新授:

1、教学例4。

师语:从上面的复习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例4:1.8×2.58+1.8×1.42+0.5

提问:看一看这道题有什么特点?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方法,在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余的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

集体核对,并强调:能简便的,一定要用简便方法。

2、练习:

做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做,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6题:教师先提醒显示注意,在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能用简便算式的步骤,如果有,也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做完后,教师批改,并小结。

四、课堂总结:

在今后计算多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中,能简便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第4课时(25)

教学内容:

混合练习,完成练习六的第7——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语文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理解,常用词会用; (2)理解句子意思、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4)背诵默写课文相应段落; (5)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某个特征进行细致描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及熏陶。 (2)培养巩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2)有表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想,读中悟,读中交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是根据“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重点训练项目选编的。讲读课文《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背影》表达了父子间的深切、真挚动人的亲情;《荔枝蜜》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阅读课文《金色的鱼钩》赞颂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几篇课文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教学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特别是有表情的朗读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但本组课文白话现象较重,理解起来困难些。要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文字解释通俗,并引导学生体会其文字的简介与准确,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表情地读出课文内容。 四、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1、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解决方法: (1)演示句意(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图片、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三册教案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 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倒数的认识 2课时 4.整理复习 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 计算法则 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 4课时 3.比 7课时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草稿) 第一部分前言 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人不但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适合水平、决策水平、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水平,以及使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 为适合和满足社会进步以及聋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未来,从培养聋生适合未来社会的水平,促动聋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依据语文教育和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在内的与素质教育要求相吻合的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和聋生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 一、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聋生融入和适合社会必备的基本条件。聋校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体聋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聋生适合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 二、基本理念 ㈠注重聋生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聋校的语文课程要面向全体聋生,针对不同学段聋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实事求是地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一个聋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生动、主动的发展。语文课程要注重聋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培育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协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激发和培育聋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识字水平、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和沟通交流的水平,为他们融入和适合主流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语文教育要跳出“聋”的限制和束缚,从多方面、多视角,以多种方式发掘每一个聋生的学习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让每个聋生在成长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㈡准确把握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聋校语文教育应注重认真观察、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让聋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 观察、体验、操作是聋生获得外部信息,提升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十分注重直观性原则,注重聋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聋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际观察与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起始年段,应特别注意借助具体事物或图像来理解与把握文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中高年级,要特别注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提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教材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 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聋校数学第十五册教案一

第一章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1页例1,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一、复习 1、什么是比? 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的数的比。(板书)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3、看看哪些比的比值相等?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 二、新授 1、学习例1 2、板书比例的概念 3、判断现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要看他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 4、做一做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2页,完成练习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2、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2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2、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 4 : 1.6 = 60 : 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3、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全日制聋校美术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 《美丽的海底世界》教案

全日制聋校美术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教案《美丽的海底世界》 一、教材分析 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本课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通过剪刻、制作和绘画的三种表现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使之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促发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剪刻、制作、绘画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对海底世界美好未来的丰富的想像。 本课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鱼以及海底世界的美好景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鱼的基本形状和特征,以及鱼类生活的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色,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鱼类的特征及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激趣、图片欣赏、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观察、体验、相互启发、动手创作,养成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作美的能力和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鱼类,了解鱼类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感受鱼类

的美丽。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海底世界,表达对海洋生物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的突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大量海洋生物(重点为鱼类)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点、感受鱼类的美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我用三步来完成,第一步用课件展示鱼类的画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绘画要点,第二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学生作品,从构图、色彩、表现内容三方面的赏析解决绘画时的注意事项,第三步学生创作时巡视指导,随时点拨。 三、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对海底世界的了解、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表现出海底那个神奇美丽的世界和开发建设海底的美好设想和愿望。 教学过程: 一、畅游海底,视频激趣 1、师述: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去看看,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观看视频《海底世界》(认识各种生物) 2、学生描述:美丽的海底世界,有鱼、珊瑚、水草、螃蟹…… 3、导入新课:本课我们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海底世界。 二、欣赏图片,认识鱼类 1、师:海洋中有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鱼类是其中的一个大家族,你会画鱼吗?请你用30秒时间用线画一条鱼,教师数秒,30、29……学生快速画一条鱼。展示几幅学生作品,让学生观察这些鱼少了什么?学生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① 2X-Y=8②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由①得Y=25-X ③ 把③代入得 2X--(25-Y)=8 X=11 把X=11代入③ 得 Y=14 所以X=11 Y=14

练习:X+Y=25 2X-Y=8 二、作业: P11—2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理解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较熟练地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代入消元法。 代入消元—— 二、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Y或X。 (1)X+Y=-3 (2)2X+Y=5 (3)3X+4Y-1=0 (4)5X-2Y+12=0 解:(1)X+Y=-3 Y=-3-X (2)2X+Y=5 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聋校数学七年级第十三册教案 句容市特殊教育学校王露2015年9月——2016年1月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在计算方面,教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分数加减.乘加.乘减.乘除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在应用题方面,着重教学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 教学要求: 1. 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2.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简单的能够口算)。 3. 使学生会进行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分数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4.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 5. 使学生能够按要求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步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的计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以及四则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法解答分数一二分数加减应用题,会解答分数乘法.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31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0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8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4课时 4.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7课时 5.整理复习2课时 二、分数乘法(23课时) 1.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5课时 2.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2课时 4.整理复习2课时 三、分数除法(26课时) 1.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12课时 2.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4课时 3.比7课时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教案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教案《雨》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智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和展开想象等方法把内容讲具体。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象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 2.练习把句子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象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和展开想象等方法把内容讲具体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想先考一考大家,谁能说出描写雨的俗语或词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雨的。(板书课题、出示课件)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 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一、讲授新课 问:请一位同学说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雨的 —雨前、雨中、雨后 (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如果按照“雨前、雨中、雨后”应该怎样给课文分段 (出示课件) 1。学习第一段(出示课件) (找一位同学读第一段) 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雨呢(—夏季)

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板书:闷热、暗、狂风) 过渡:这是夏季阵雨前的天气特点,那雨中又是什么景象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课件) 2,学习第二段 (齐读课文) “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说明雨来的急,这也是夏季阵雨的特点) “粗大的雨点落下来,打的玻璃窗叭叭直响”是作者…… (板书:听、叭叭) 阵雨刚来的时候,是粗大的雨点,那么雨越下越大又是什么景象呢谁愿意来读一读 这是作者…… (板书:看) 作者在看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板书:天地之间、屋顶、房檐、地上) 作者在描写雨中景物时,你认为哪句话写的最好为什么 作者在详细描写雨中情景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比喻句。在本册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比喻句,哪位同学能说个比喻句。 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把夏天阵雨的雨中景色写得很具体,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雨中景色的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作者把雨中景色写得形象、具体、生动,那么谁能把雨中景色复述一下呢 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真是一场及时雨呀”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仿佛看到”是不是真的看到 —不是,是想到的。 (板书:想) 作者看到雨中的美景,想到了“渴极了的……”,玉米苗会不会咕咚咕咚的喝水呢这里是把玉米苗当作什么来写的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修辞方法(出示课件) 小结:这场雨流进了大田,流进了果园,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说明了大田里的庄稼需要水,果园里的果树需要水,人们呢,热切的盼望着下雨,现在下雨了,人们心情怎么样呢所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呀。 (板书:及时雨) 读到这里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出示课件)我们也和小作者一样,心情特别高兴。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过渡:夏季的雨就像小孩子的脸,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会儿阳光灿烂。那么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聋校数学教案第九册 【篇一:聋校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一、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比较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十个 十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基本掌握100以内的数 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 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的意义,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表示 的意义,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读、写100 以内的数。 3、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教学难点:数数接近整十时,下一个整十数该是几十。 三、教学课时数 8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100以内的数”教科书第1页上的例1和第2页上的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一的第1~4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并能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教学重点、难点:明确“一”、“十”和“百”之间的十进关系,数 到接近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是多少。 教学准备:带有数位的20以内的数字卡片,师生每人100根小根 以 备数数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面的卡片。 先出示第一张卡片,提问:这个数的十位上是几?个位上是几?是 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按同样方法分别出示第二、第三张卡片,并进程同样提问。

2、教师讲述:我们还学会了20以内物体的个数(带领学生数出 教室里课桌的个数)如果物体的个数超过20,大家还会数吗?(引 出新课) 教师板书:数100以内的数 二、新课。 1、教学例1。 让学生把100根小棒准备好,教师演示,学生跟着数。 (1)先一根一根地数,数十根捆成一捆,教师说明:10个一是十,并提示学生注意:1捆是1个十。再接着数完十根捆成一捆,一共是 2捆。指名学生回答:2捆是几个十?然后,指导学生一根一根地往 下数,数完十根捆成捆,一直数到100。 (2)教师出示一捆小棒提问:这是多少根小棒?(10根)10里面 有几个一?(10个一)10个一是几十?(一十)。数一数,每个人 一共捆了几捆小棒?(10捆) (3)教师指导学生十根十根地数小棒。(一十、二十、三十??九十、一百)突出总共有10个十,再把10捆捆成一大捆,提问:这 一大捆是多少根小棒?(一百根)板书:10个十是一百。 (4)提问整十数的顺序:二十后面是几十?三十后面是几十??? 九十后面是多少个十?10个十是多少? 2、教学例2。 指导学生从二十数到三十二,数到二十九时,提问:二十九根是几 捆零几根?(2捆零9根)。再添一根是几捆?是多少根?(3捆, 三十根) 如果有的学生还不会数,再数不会。到三十九根时,再提出同 上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到几十九时,再往下数,十位上的数要增 加1,并体会到“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2、做练习一的第1~4题。 3、第1题让学生按实物数数,重点使学生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4、第2题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由三十四数到四十七。在接近整十的地方要重点练习。 5、第4题让学生先看一看整捆的是几个十,再接着往下数。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100以内的数。

全日制聋哑试验教材第十三册语文教科书

全日制聋哑试验教材第十三册语文教科书 《绿色的办公室》教案设计 驻马店特殊教育学校常冰瑶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绿色办公室”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以读文本,读中感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运用问、划、读、议等方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并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升华,获得思想的陶冶。 3、感情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坚定、执着、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列宁为革命吃苦的精神。 2、体会作者对列宁取得的成就和人格精神的赞美,理解“绿色办公室”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看课题质疑 这是谁的办公室?它位于什么位置?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二、感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列宁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三、品读感悟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绿色”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 (二)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写出感受。 (三)读中品,品中悟。 1、介绍:(1)十月革命 (2)列宁 2、理解课题 (1)观图:讨论列宁的办公室是一间真正的办公室么? (2)理解:“绿色办公室”为什么加引号。 3、了解绿色办公室 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列宁的办公室是什么样的? 板书:

屋顶----蔚蓝的天空 地板----碧绿的草地 椅子----一截树桩 卧室----草棚 厨房----树枝支起的铁锅 4、参观完了列宁的办公室,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 5、老师做补充,使学生对列宁当时工作环境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四)取得成就 1、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列宁是怎样工作的? 2、划出列宁工作是动作、神态的词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讨论列宁取得的成就。 四、升华感情 学习完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谈谈从课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全文 六、拓展延伸 认真阅读课文,细心理解品味,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绿色的办公室 屋顶----蔚蓝的天空 绿色的办公室地板----碧绿的草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椅子----一截树桩 卧室----草棚

聋校语文第十二册

聋校语文第十二册——第四课《我和姐姐争冠军》教案 4、我和姐姐争冠军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七个生字词,正确理解课文句子意思。 教学要求: 1、本课七个生字词语。会用“踊跃”,“忙碌”造句。会用指定的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能找出描述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地、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能仿照课文,说、写一次体育活动或比赛。 6、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和姐姐争冠军的决赛过程。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讲的一些乒乓球动作的术语。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挂图放大课文。 教学时间: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4、我和姐姐争冠军 二、新授。 1、让学生看课后的预习要求: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讲“我”和姐姐争夺冠军的重点句子。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预习效果。 4、学习生字词语。 xuān bùyǒng yuè yù sài qiāqiā wéi chíkòu shā 宣布踊跃预赛恰恰维持扣杀 5、教师范读课文。 6、学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谁与谁争夺冠军?最后是谁夺得了冠军?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7、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特别是一些乒乓球术语。 8、指导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讲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我”和姐姐报了名。 第二段讲预赛的情况。 第三段讲决赛前场内的情况。 第四段讲决赛进场试球。 第五、六、七段讲决赛情况。 9、让学生默读课文,讨论问题:课文哪几段直接讲“我”和姐姐争夺冠军的?在这以前讲了什么? 在决赛第三局的比赛中,“我”是怎样争夺冠军的? (学生读课文自己找出正确答案)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书写词语2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手势写词语。 维持踊跃扣杀预赛 2、让学生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直接讲“我”和姐姐争夺冠军的?在这以前讲什么? 二、新授。 1、教学第一段。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第一自然段讲什么。(讲学校要举行乒乓球比赛,我和姐姐都报了名。) (3)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理解内容。 (4)让学生说说读了第一自然段,了解了哪些内容? 了解了我和姐姐在同一个学校读书,课后常在一起打乒乓球,是一对小球迷。国庆节前学校要举行乒乓球比赛,我和姐姐都报了名。) (5)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学第二段。 (1)让学生读第二段。 (2)说说第二段的主要意思。(讲我和姐姐在预赛中都战胜了自己的对手,两个人将在决赛中争夺冠军。) (3)让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3、教学第三段。

聋校数学教案

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小数混合运算式题。 2、使学生初步理解连乘和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书籍条件和问题,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2、理解并掌握连乘、连除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的思考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寻找两种解法的中间问题。 2、学会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四)课时安排 25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第56页例1,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一的第1~4题。 教学要求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0.12= 7.2-0.2= 5-0.6= 2.8÷0.14= 4×1.72= 3.74+6.26= 2÷4= 20×0.2= 3.5÷0.35= 2.95+0.05= 8÷12.5= 1.2+2.8-3.99= (二)新授 1、学习例1: (1)24×3+16×7 师:什么是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 这条算式里有几级运算? 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小结:应先算乘法,同时加号两边的乘法可同时脱式计算。 (2)25+12×4÷6 师: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先算乘除法,后算加(或减)法。) 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3)12.4- 6.5÷1.3×0.5 师:上面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运算顺序怎样? 学生试算后订正。 强调: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乘除),再算第一级运算(加、减)。 (三)巩固 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要求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四)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教案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 文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教案《雨》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智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和展开想象等方法把内容讲具体。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象的兴趣.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 2.练习把句子说具体、说形象、说生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景象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运用比喻、拟人和展开想象等方法把内容讲具体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想先考一考大家,谁能说出描写雨的俗语或词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雨的。(板书课题、出示课件)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课件)。 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一、讲授新课 问:请一位同学说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雨的 —雨前、雨中、雨后 (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如果按照“雨前、雨中、雨后”应该怎样给课文分段? (出示课件) 1。学习第一段(出示课件) (找一位同学读第一段) 问: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雨呢(—夏季) 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板书:闷热、暗、狂风) 过渡:这是夏季阵雨前的天气特点,那雨中又是什么景象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出示课件) 2,学习第二段 (齐读课文) “一会儿”说明了什么?

(—说明雨来的急,这也是夏季阵雨的特点) “粗大的雨点落下来,打的玻璃窗叭叭直响”是作者…… (板书:听、叭叭) 阵雨刚来的时候,是粗大的雨点,那么雨越下越大又是什么景象呢谁愿意来读一读 这是作者…… (板书:看) 作者在看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板书:天地之间、屋顶、房檐、地上) 作者在描写雨中景物时,你认为哪句话写的最好为什么 作者在详细描写雨中情景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比喻句。在本册课文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比喻句,哪位同学能说个比喻句。 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把夏天阵雨的雨中景色写得很具体,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雨中景色的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作者把雨中景色写得形象、具体、生动,那么谁能把雨中景色复述一下呢? 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真是一场及时雨呀”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仿佛看到”是不是真的看到? —不是,是想到的。 (板书:想) 作者看到雨中的美景,想到了“渴极了的……”,玉米苗会不会咕咚咕咚的喝水呢这里是把玉米苗当作什么来写的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修辞方法(出示课件) 小结:这场雨流进了大田,流进了果园,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说明了大田里的庄稼需要水,果园里的果树需要水,人们呢,热切的盼望着下雨,现在下雨了,人们心情怎么样呢?所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呀。 (板书:及时雨) 读到这里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呢(—高兴)(出示课件)我们也和小作者一样,心情特别高兴。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来读一读。 过渡:夏季的雨就像小孩子的脸,一会儿狂风暴雨,一会儿阳光灿烂。那么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课件) (教师读,学生默读) 3、学习第三段 问:雨后是怎样的景象? —空气清新、杨树柳树美丽极了。 我们看看课文中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出示课件) 比较:哪一组句子写的好为什么 复述课文。 [渗透德育]:空气是这样清新,树木是这样美丽。让人的心情非常舒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到蓝蓝的天、清清

聋校数学十八册第一二教案

修 订 栏 第一单元 有理数 第一课时 ( 设计:郝爱云 授课时间: 2012 年 月 日 ) 课 题:正数与负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负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叫做什么数?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数,如冬天时气温是零下5℃.为了能表示这些量,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 板书:正数与负数 二、探究新知 1.自学课本P1-3,讨论下面的问题: (1)在温度计中,0℃是如何规定的?如果温度计液面在0以上第5个刻度处,则它的温度应记作什么?如果液面在0以下第5个刻度处,应记作什么? (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①学生自学课本并讨论上面的问题 ②指名回答 2.自学第4页,讨论:什么叫正数?什么叫负数? (1)学生自学课本 (2)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大于0的数叫正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 (4)指出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修 订 栏 3.学习例1 (1)出示例1 (2)学生试做 (3)师讲解点评 4.学习例2 (1)出示例1 (2)学生试做 (3)师讲解点评 三、巩固练习 1.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1)温度指在0以下第4个刻度处,温度指在0以上第8个刻度处。 (2)某城市高于海平面108米,某地低于海平面15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共同订正。 2.任意写出5个正数与5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 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 (1)指名板演 (2)共同订正 3.指出下列各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把它们读出来。 +6, -8, 75, -0.4, 0, 73, 9.15, -3 2 , +7 指名回答。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习题1.1 2、3、4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新部编本 第二课时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八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 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正确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蝌蚪贴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神秘地)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我们一起看一下上面写了一些什么。(将寻人启事贴在黑板上) 2、师(出示:寻人启事,小蝌蚪摆着尾巴)我们一起读读吧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快乐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小蝌蚪 2014年 4月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 课文的 兴 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所以课堂导入应用寻人启事,来提高 学生的 学 习兴趣。) 师:看了寻人启事,我们知道是谁在找妈妈? 生:小蝌蚪找妈妈。 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小蝌蚪找 妈妈” 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 (出示flash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动画片好看吗?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一下课文。 二、播放课件,引入课文 (播放课件,显示课文内容)。 师:这是谁呀?(课件出示小蝌蚪图片) 生:小蝌蚪。 师: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生: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师板书)师:小蝌蚪正在干什么呢? 生:快活地游来游去。

聋校数学第十七册教案_0

聋校数学第十七册教案 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十七册 本学年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将要面临升学考试。本学期是学生接触代数知识的第一年,知识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学期的学习很关键。整册书包括三章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有理数;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具体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章:有理数。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分类。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运算。3、使学生初步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4、使学生了解正与负、加与减、乘与除、精确与近似的辩证关系。本章重点是有理数的运算,难点是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特别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是学习整式加减及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的关键,就是有理数加法和乘法中符号的确定。教学时间:六周。 第二章:整式加减。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求代数式的值。2、使学生了解整式的有关概念,弄清整式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知识,并使学生学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字母的降幂重新排列。3、使学

生在学习了同类项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合并同烦项的方法,并掌握去括号、添括号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4、使学生了解整式的加减是建 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的,在整式运算中,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数的运算律。通过对数与式以及运算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在不断反复循环中提高的,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合并同烦项是本章的重点。教学时间:四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两条性质,了解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学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一元方程的解。2、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养成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的习惯。3、使学生能够找出简单应用题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会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4、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未知”可以转化为“已知”的思想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者又是难点。教学时间:四周。 2009年9月10 教学计划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八册教案 第一单元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 有甲乙两个数,它们的和是10,甲数的2倍比乙数小四,求这两个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为10--X 2x+4=10--x X=2 10--x=8 甲数为2,乙数为8。 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10 Y--2X=4 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

X+Y=10 Y--2X=4 X=2 Y=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例 P3 练习P5---- 二、作业: P5----1、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目标:用正确的方法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 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概念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P3---3 三、习题讲解。 P6----4、5 四、作业。 P6--4、5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代入消元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甲、乙两数的和是25,甲数的2倍比乙数大8,求甲乙两数。解:设甲数为X,乙数为Y X+Y=253X+4Y-1=0 5X-2Y+12=0 解:X+Y=- Y=-3-X 2X+Y=52X=5-Y X=5/2-1/2· y 略…… 2、练习。 P15—1 三、作业。 P15—1、2、.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目标: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都不是1的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过程: 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X+3Y=19 X+3Y=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