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司治理结构_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_周冬华

公司治理结构_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_周冬华

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O.1,2014Serial NO.91

——————————————

—收稿日期:2013-10-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证券分析师托市行为、投资者反应与上市公司融资策略”(71262005);博士后基金项目“分析师特征、现金流预测与市场反应”(2013M540352)

作者简介:周冬华,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会计理论研究,联系方式Loxi1982@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4042856.html, ;赵玉洁,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公司金融研究。

一、引言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持有意图,当管理层持有股票和债务的意图是短期获利且不打算长期持有时,上市公司应该将此类股票和债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管理层持有股票和债券的意图不明确时,上市公司应该将此类股票和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然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持有动机往往会发生变更,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公司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滑,上市公司管理层往往违背最初的持

有意图,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叶建芳等,2009),[1]

这就为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

资产从事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机会。可将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在持有期间计入所有者权益,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这为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间转换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周冬华1a ,赵玉洁1b

(1.江西财经大学 a.会计学院;b.金融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其持有和处置时分别计

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使其成为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借用的天然工具。以2007-2010年中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的盈余管理动机以及各种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动机的遏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度会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从事扭亏盈余管理行为;亏损当年不能扭亏为盈时,上市公司会延迟处置,待未来年度需要时再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2)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的各种盈余管理行为遏制作用并不一致,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的扭亏和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遏制作用,但其他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遏制上市公司扭亏和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盈余管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中图分类号:F 23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4)01-0070-12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变动损益部分先计入资本公积,待后期需要时再将其转入利润表,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跨期操纵盈余的可能性。如吴战篪等(2009)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通过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时机的选择来对已实现的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2]

然而,文献中对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较零散,而且样本期间基本上集中于2007年度现行准则实施的当年度,样本期间的狭窄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稳健。而且文献只是注意到存在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但并未进一步地研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过程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和机理。对此,本文研究现行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是否会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来从事盈余管理。

更进一步地,影响和制约控股股东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准则,二是公司治理机制(张兆国等,2009)。[3]作为缓解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活动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佟岩和王化成,2007;罗进辉等,2010)。[4-5]一方面,控股股东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内部治理机制约束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Beasley,1996;Klein,2002);[6-7]另一方面,诸如法律制度、监管条例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亦能够制约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La Porta等,1998;Leuz等,2003)。[8-9]因此,本文更进一步地研究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否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盈余管理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2007-2010年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研究样本,深入探讨分析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盈余管理动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会计准则天生是盈余管理借用的工具(沈烈、张西萍,2007),[10]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或处置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或利润表,自然成为了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借用的可能工具。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扭亏动机、保壳动机、再融资动机、大清洗动机、管理层变更动机、管理层薪酬动机和税收动机等各种盈余管理动机从事利润操纵,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性,保“壳”的盈余管理动机表现为最强烈。表现为亏损上市公司当年度有强烈动机从事扭亏的盈余管理行为,如果不能扭亏则调减利润从事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赵春光,2006)。[11]Haw等(2005)研究亦发现上市公司为了避免摘牌,在亏损前一年度利用线下项目增加利润,在亏损当年利用应计项目和线下项目调减利润从事大清洗盈余管理活动。[12]

当然,文献中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较多地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为研究对象,如McNichols和Wilson(1988)认为当盈余最低组的操作性应计的中值和平均值显著大于中间八组时,企业管理层存在大清洗盈余管理动机。[13]Francis等(1996)研究也发现了大清洗动机显著存在于资产减值准备总值和资产重组中的证据。[14]

近些年来,随着公允价值的应用越来越频繁,文献开始逐渐从公允价值应用的角度研究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如Song等(2008)以及Fiechter和Meyer(2011)等研究发现,业绩不好的公司管理层会从事大清洗行为,在当期调高公允价值损失,后续的季度中调回已确认的公允价值损失。[15-16] Dong和Zhang(2009)研究也发现银行业存在“利得”交易行为,即银行总是挑选在市场上表现好的金融资产进行交易获得收益,而保留市场表现不好的金融资产;[17]Huizinga和Laeven(2009)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会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18]

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计入资产负债表,处置时将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

利润表,现行会计准则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上述会计处理的规定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便利。当公司经营绩效较好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资产负债表,不进入利润表,相当于上市公司将其利润(损益)进行隐瞒,必要时可以通过处置将其转入利润表,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的通道。而当上市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公允价值增加部分从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从而提高当期利润。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否被处置、何时处置等决定完全在公司管理者的操控之下,这就为管理者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扭亏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便利。再则,现行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等规定遏制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等传统盈余管理路径操纵利润,可能会出现准则外溢现象,致使上市公司重新寻找其他的盈余管理路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殊会计处理规定自然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借用工具。因此,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会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公允价值收益部分从资本公积转入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从而达到扭亏目的。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

假设1: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存在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会显著提高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

当上市公司亏损的当年不能实现扭亏为盈时,通常会采取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以使来年有更好的表现,最终达到扭亏的目的(Yoon and Miller,2002;戴德明等,2005)。[19-20]国外文献主要从管理层报酬合约的角度来分析大清洗动机。一般而言,当管理层薪酬合约中包含绩效薪酬时,公司盈余提高时管理层可以获得激励性薪酬,盈余降低时可能存在惩罚性机制或仅仅不能获得激励性薪酬。但即使存在惩罚机制,对公司盈余的下降程度也存在一个下限。因此企业如果处置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收益转入利润表之后的净利润仍然小于该下限,那么公司管理层有动机将账面盈余的可供处置金融资产暂时“存储”起来,放入资本公积“蓄水池”中,待未来需要时再将其从蓄水池中转入投资收益计入利润表,以提高其任期的总薪酬收入,从事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层薪酬合约导致上市公司大清洗行为的发生的可能性较低,更多的可能是亏损公司由于“保壳”的需要。在其扭亏无望的情况下,采取大清洗方式一次性亏损彻底,以便未来年度能够顺利回转利润最终达到扭亏的目的。戴德明等(2005)和Riedl(2004)以资产减值为研究对象,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大清洗盈余管理的现象。[20-21]然而,在现行会计准则下,非流动资产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的规定,使得上市公司很难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从事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因此,上市公司会寻求其他的盈余管理的途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和处理横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就自然成为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借用的天然工具。上市公司在当年不能扭亏的情况下会推迟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账面盈利部分存储至资本公积账户,待未来需要时将其从资本公积账户转入至投资收益账户进入利润表,最终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于是提出本文研究假设2。

假设2: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存在大清洗动机的上市公司会显著降低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

公司治理是股东为了有效制约管理者因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包括盈余管理在内的自利、短视等道德问题而引入的一系列公司内部制度安排和外部制约机制,公司治理机制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提供者的利益预期(刘峰等,2004)。[22]完善的治理结构可以有效规范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张兆国等,2009),[3]上市公司股东可以通过参加股东大会,设立董事会、外部独立董事比例、股权制衡,以及聘任独立审计师等内部治理机制约束管理层的行为,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Beasley,1996;Klein,2002;Dechow等,1995;Arya等,1998)。[6-7][23-24Joseph等(2002)研究发现,集中的所有权结构、金字塔式和交叉持股的股权结构使得控股股东与外部小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冲突。因此,控股股东对外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会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这使得报告的收益对外部股东而言失去了可信度。[25]同时

他们发现,集中的股权结构可以防止公司寻租行为信息的对外泄漏,同时导致比较多的盈余管理行为。王建新(2007)研究则发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未设置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较严重,从而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因素有利于制约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26]张兆国等(2009)研究发现,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公司控制权争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倒U型关系;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管理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及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均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等,表明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遏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并不一致。[3]罗进辉等(2010)研究也发现,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的各种盈余管理动机具有一定的调节制约作用,但并不稳定一致。[5]因此,如果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的话,即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和处置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的话,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也会受到约束。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3。

研究假设3: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三、数据来源及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A股主板市场(不含创业板)2007年至201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筛选过程为:(1)剔除上市年限不足三年的上市公司,因为在计算配股资格时需要用到前3年的财务数据;(2)剔除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收集了2007年至2010年共5046个样本数据。本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CCER数据库、WIND数据库,个别数据进行了手工收集,收集源于巨潮资讯和证券时报网站的年度财务报告。本文主要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0.0和SPSS15.0来处理相关数据并进行后续的计量分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根据本文的研究假设,本文拟采用多元回归方程检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和处置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是否能有效地约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具体模型如式(1)、式(2)所示。

FAssets=α+β

1NK+β

2

LOSS+β

3

Smooth+β

4

MGT+β

5

LEV+β

6

Size+β

7

ROE-02+

β8SINS+β

9

Return+

η=3

η=1

Σβ9+ηyear j+λ=18

λ=1

Σβ13+λind j+ε(1)

FAssets

i,t =α+β

1

NK

i,t

2

LOSS

i,t

3

GF

i,t

4

GF

i,t

×NK

i,t

5

GF

i,t

×LOSS

i,t

6

MGT

i,t

7

LEV

i,t

β

8

Size

i,t

9

ROE-02

i,t

10

INS

i,t

11

Return

i,t

+

η=3

η=1

Σyearη+λ=18

λ=1

Σindλ+ε(2)

其中,被解释变量(FAssets)为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处置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采用资产负债表中“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期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除以该公司年初总资产计算得出。选择年初总资产作为除数的原因,一方面是年末资产总额受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影响,不能代表当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年末资产总额还会受到当年新增购买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影响。

模型1中的解释变量主要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包括扭亏动机和大清洗动机,变量的定义参考代冰彬等(2007)以及Zhou和Habib(2013)的定义。[27-28]

(1)扭亏动机(NK)。如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净利润为亏损,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净利润为正,则为1,否则为0;由于我国存在特殊的ST、PT政策,亏损的上市公司有强烈的动机在本年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

度实现扭亏为盈,其途径可能是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使其隐藏在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进入利润表,从而提高本年度的会计盈余,达到扭亏的目的。因此,预期该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

(2)大清洗动机(LOSS)。若NK=0,且公司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净利润/期初总资产小于该变量所有负值的中位数,LOSS等于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净利润/期初总资产的负值,否则为0。根据大清洗动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净利润为负的公司有可能利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大清洗,尤其那些减值前盈余极端负的公司,更有可能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隐藏在资本公积中,为来年的利润反转提供空间。因此,LOSS衡量公司大清洗的程度,大清洗程度越高,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越低,因此,预期该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

根据代冰彬等(2007)、王建新(2007)和Zhou和Habib(2013)等相关文献,[26-27]本文加入了利润平滑动机等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1)利润平滑动机(Smooth)。根据利润平滑动机,公司会在业绩良好的年度隐藏利润,以便于未来业绩较差的年度调节来保持业绩增长的态势。尤其对于那些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盈余极端正的公司,更有动机将盈余隐藏起来。因此,本文定义Smooth为,若NK=0,且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盈余高于该变量正值的中位数,Smooth等于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盈余,否则为0。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盈余越高,平滑动机越强,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越低,因此预期Smooth的系数显著为负。(2)管理层变更(MGT)。若NK=0,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董事长或总经理)发生了变更,则为1,否则为0;根据Riedl(2004)的研究,管理层变更的公司有动机尽可能隐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以划清界限并为未来业绩的增加提供空间。因此,更换了管理层的上市公司当年度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较低,预期该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3)契约成本(LEV)因素。我们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契约成本因素的代理变量,如果上市公司的负债约束越多,管理层更加有动机进行正向盈余管理,提前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调高当前利润以满足债务契约。因此,预期LEV变量系数显著负相关。(4)资产规模(Size)。用上市公司当年的总资产值取自然对数来衡量,反映上市公司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年的相对规模。(5)微利(ROE_02)。为一虚拟变量,如上市公司i第t年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处于(0,2%)的微利区时,取值为1,否则为0。(6)配股资格(INS)。为一虚拟变量,如上市公司前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介于6%到7%之间,取值为1,否则为0。(7)股票回报率(Return)。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比例会受到资本市场的走势影响,本文对公司股票回报率进行控制,上市公司的股票回报率采用经市场调整后的个股回报率来度量,即上一年度5月到本年度4月经市场调整后的股票回报率来度量。(8)年度控制变量(Year)。由于样本公司包含了2007-2010年4个年度的数据,为了避免不同年度对回归结果造成影响,本文设置了3个虚拟变量来控制年度对回归结果的影响。(9)行业控制变量(Ind)。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首先分为11大类;其次,由于制造业中各次级分类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故制造业按照次级分类进行分类。在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只有14家上市公司的传播与文化产业和只有6家的制造业中的木材、家具产业类行业后,共分成了19个行业。因此,本文设置了18个虚拟变量,控制行业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模型2主要检验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司治理机制变量(GF)以及公司治理变量与扭亏和大清洗的交叉变量。由于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方向及程度不尽相同(王建新,2007;罗进辉等,2010),[5][26]本文分别选择了6个公司治理机制的单一变量来研究这些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效果。这些变量分别是:(1)董事会的规模(Boardsize),取公司当年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度的董事会总人数来度量;(2)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Duality),若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则为1,否则为0;(3)独立董事的比率(Indboard),即公司年末独立董事人数除以董事会人数;(4)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即公司年末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除以公司总股数;(5)管理层持股比例(Mshare),公司年末管理层持股数除以公司总股数;(6)股权制衡度(Balance),公司年末第二大股东至第5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平方和。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模型所涉及的主要变量,计算各样本的描述性统计量,结果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比例(FAssets)变量均值为0.01,中位数和75分位数都为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较低。但存在极端的正值偏差现象,表明上市公司可能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盈余管理现象。扭亏变量(NK)的均值为4.34%,扭亏的比例不高,且其中位数为0。大清洗(LOSS)变量的均值为-1.76%,低于扭亏变量的均值,其中位数也为0。平滑动机(Smooth)变量的均值为0.0474,中位数为0,但各公司之间的差异较大,最大值为11.4728,最小值只有0。管理层变更(MGT)的均值为29.92%,说明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变更频率较高;股票回报率(Return)变量的均值为0.2329,而中位数为0.0472,说明样本公司股票回报率(Return)高于市场回报率,但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容易受极值的影响。资产负债率(LEV)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在50%左右,总体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适中。资产规模的均值和中位数都为21

表1样本公司描述性统计

变量样本量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25分位75分位FAssets50460.010700.2735-0.580418.190100

NK50460.043400.20380100 LOSS5046-0.017600.1595-9.3494000 Smooth50460.047400.2109011.472800.0618 MGT50460.299200.45800101 LEV50460.54550.5393 4.05690142.71780.39120.6724 Size504621.645921.5959 1.303010.842227.616320.831322.4013 ROE_0250460.103800.30510100

INS50460.057500.23280100 Return50460.23290.04720.8891-1.887920.2957-0.13740.4222 Duality50460.132600.33920100 Boardsize50469.17469 1.875431899 Indboard50460.36240.33330.05080.09090.66670.33330.3750 Mshare50460.009900.052700.54080.00000.0002 Top150460.35380.33340.15410.00820.85230.22990.4700 Balance50460.02780.01100.039500.31070.00240.0383注:本表统计数据为未经处理的样本公司原始数据。

左右,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也不是很大。处于微利(ROE_02)水平的上市公司的比例为10.38%。样本公司中两职合一的比例为13.26%,董事会最大的规模为18人,最小的规模仅为3人,平均值为9人左右。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率的均值为36.24%,中位数为33.33%,与证监会规定的独立董事至少应该占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规定相符。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为0.99%,表明管理层整体持股比例较低。第一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5.38%,股权制衡度的均值为2.78%,第二大至第5大股东持股比例合计数均值为16.67%,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较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当然,更准确的结论有待后续的回归结果分析。

(二)回归分析结果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盈余管理动机检验。基于混合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与盈余管理动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列示了模型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为未控制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模型2为控制了行业变量,但未控制年度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3为未控制行业变量,但控制了年度变量的回归结果;模型4为控制了行业变量和年度变量的回归结果。

表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比例与盈余管理动机关系回归结果

N=5046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

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

常数-0.244-3.714***-0.246-3.487***-0.225-3.365***-0.226-3.150*** NK0.29415.744***0.29315.629***0.29315.509***0.29215.398*** LOSS-0.121-5.027***-0.122-5.070***-0.121-5.033***-0.122-5.076*** Smooth-0.027-1.485-0.027-1.524-0.026-1.479-0.027-1.519 MGT0.016 2.005**0.016 1.960*0.016 1.997**0.016 1.951* LEV0.0000.4950.0010.5190.0000.4970.0010.520 Size0.011 3.412***0.010 3.145***0.010 3.275***0.010 2.999*** ROE_02-0.009-0.732-0.008-0.634-0.008-0.686-0.007-0.590 INS-0.001-0.072-0.001-0.069-0.001-0.077-0.001-0.073 Return0.018 4.390***0.019 4.588***0.018 4.333***0.019 4.531***

Ind

Year

调整后的R2

F值

未控制控制未控制控制

未控制未控制控制控制6.4% 6.4% 6.4% 6.4% 32.194***12.879***25.605***11.809***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统计显著。

从上述4个模型中可以看出,经调整后的R2都为6.4%,F值也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模型的整体拟合度较好。从各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各模型中扭亏变量(NK)都通过了1%水平下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比例成正相关关系,表明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部分计入损益表来从事扭亏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各模型中大清洗变量(LOSS)亦都通过了1%水平下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理比例成负相关关系,表明上市公司在当年度不能扭亏的前提下,存在延缓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为以后各期扭亏作准备,从事大清洗盈余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管理行为。

控制变量方面,平滑动机变量(Smooth)系数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管理层变更变量(MGT)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的变更当年,公司的管理层为了体现自身的经营能力有动机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调高当年盈余的倾向。资产规模和经市场调整的股票回报率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显著正相关,其原因可能是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以及股票回报率越高,投资者对其漂亮的业绩期望越大。因此,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已计入资本公积贷方的公允价值上升部分转入损益,从而增加其当年度的收益,以满足外部投资者对其业绩的预期。另一方面,股票回报率越高,表明资本市场整体收益率越高,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多地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使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落袋为安。因此,股票回报率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比例显著正相关。其他控制变量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例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表明其并非为影响上市公司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重要因素。

2.公司治理机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盈余管理动机的遏制作用。在证实上市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存在扭亏为盈、大清洗等盈余管理动机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各种公司治理机制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各种盈余管理动机的遏制作用及其差异,如表3所示。表3中回归模型调整后的拟合度(调整R2)都超过了5%,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模型解释力度,F值也都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模型1的结果表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盈余管理目的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行为显著正相关(Duality×LOSS系数为0.467,t值为7.656),有利于遏制不能扭亏的上市公司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隐藏起来,以便未来年份加以释放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为盈目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行为倾向正相关,但并没有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模型2的结果表明,董事会的规模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为盈目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行为倾向负相关,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Boardsize×NK系数为-0.036,t值为-3.939),董事会规模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在亏损当年提前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扭亏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但董事会规模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盈余管理目的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行为显著负相关(Board-size×LOSS系数为-0.139,t值为-7.909),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越支持上市公司在当年度不能扭亏时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隐藏起来,以便未来年份加以释放的处理方式。

模型3的结果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为盈目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行为倾向负相关,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提前处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股东持股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目的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行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且当年度不能扭亏的上市公司不会少处置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大股东持股有利于遏制公司管理层延后处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正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其盈利部分隐藏在“资本公积”账户中的行为,大股东持股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模型4的结果表明,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为盈目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行为倾向正相关,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Balance×NK系数为10.580,t值为24.528)。股权制衡度越高的亏损企业,越可能实施在其亏损当年提前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扭亏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董事会规模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盈余管理目的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行为显著正相关(Boardsize×LOSS系数为5.470,t值为3.794),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在当年

度不能扭亏时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大清洗的盈余管理行为。

模型5的结果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盈余管理目的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行为负相关,但并没有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为盈目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行为倾向负相关,且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表明管理层持股公司治理机制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机从事盈余管理行为。

模型6的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基于大清洗盈余管理目的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表3

公司治理机制遏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盈余管理行为回归结果表

变量模型1:GF=Duality 模型2:

GF=Boardsize 模型3:

GF=TOP1模型4:

GF=Balance 模型5:

GF=Mshare 模型6:

GF=Indboard 常数-0.238(-2.985***)-0.233(-2.922***)-0.240(-3.001***)-0.184(-2.425**)-0.231(-2.877***)-0.254(-3.164***)NK 0.251(11.931***)0.590(6.961***)0.416(8.271***)0.037(1.753*)0.296(15.238***)-0.001(-0.008)LOSS -0.502(-9.145***)0.922(6.854***)-0.540(-5.839***)-0.173(-7.155***)-0.123(-5.059***)-1.787(-6.879***)Smooth -0.025(-1.389)-0.025(-1.402)-0.026(-1.456)-0.024(-1.391)-0.026(-1.439)-0.026(-1.413)MGT 0.014(1.666*)0.016(1.938*)0.015(1.818*)0.017(2.201**)0.017(2.080**)0.016(1.900*)LEV 0.001(0.988)0.001(0.843)0.001(.637)0.000(0.390)0.001(0.652)0.001(0.694)SIZE 0.013(3.677***)0.013(3.630***)0.013(3.524***)0.012(3.484***)0.013(3.563***)0.013(3.676***)ROE_020.000(-0.011)-0.001(-0.046)-0.001(-0.068)-0.005(-0.425)-0.003(-0.270)-0.001(-0.071)INS 0.005(0.320)0.005(0.290)0.004(0.232)0.008(0.492)0.004(0.259)0.005(0.318)Return 0.020(4.607***)0.020(4.537***)0.019(4.402***)0.019(4.679***)0.019(4.460***)0.019(4.476***)Duality 0.007(0.571)-0.001(-0.100)-0.002(-0.180)-0.001(-0.060)-0.001(-0.129)-0.002(-0.150)Boardsize -0.004(-1.925*)-0.004(-1.931*)-0.004(-1.820*)-0.005(-2.397**)-0.004(-1.875*)-0.004(-1.892*)TOP1-0.019(-0.686)-0.024(-0.857)0.004(0.145)-0.030(-1.118)-0.028(-0.985)-0.022(-0.773)Balance 0.505(4.939***)0.504(4.935***)0.496(4.843***)0.038(0.377)0.481(4.680***)0.499(4.868***)Mshare -0.029(-0.396)-0.033(-0.447)-0.030(-0.400)-0.027(-0.386)-0.040(-0.540)-0.033(-0.444)Indboard -0.049(-0.622)-0.049(-0.632)-0.051(-0.654)-0.060(-0.806)-0.054(-0.692)-0.020(-0.254)GF ×NK 0.021(0.365)-0.036(-3.939***)-0.377(-2.941***)10.580(24.528***)-1.268(-1.505)0.743(1.874*)GF ×LOSS 0.467(7.656***)

-0.139(-7.909***)

0.793(4.622***)

5.470(3.794***)

-4.965(-1.623) 4.056(6.428***)

年度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行业变量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调整后的R 2

7.8%7.9%7.3%16.9% 6.8%7.5%F 值

12.077***

12.241***

11.325***

27.505***

10.480***

11.586***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行为正相关,且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Indboard×NK系数为0.743,t值为1.874),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可能在其亏损当年提前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达到扭亏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基于扭亏为盈目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行为显著正相关(Ind-board×LOSS系数为4.056,t值为6.428),表明独立董事比例越高的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时机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比例较低,说明独立董事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在当年度不能扭亏时少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事大清洗的盈余管理行为。

通过表4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1)大股东持股有利于遏制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的各种盈余管理动机,表明大股东持股能够有效地监管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2)由于盈余管理行为往往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并执行,因此管理层持股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中的各种盈余管理动机;(3)其他公司治理机制对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表现出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这些遏制作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而很难说明这些公司治理机制的积极作用。

(三)稳健性测试

1.重新定义盈余管理动机变量。为了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盈余管理动机行为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行为的影响,论文采用了程度指标来衡量各盈余管理动机。为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0-1方法来度量各盈余管理动机重新进行回归检验。各变量的定义为:(a)大清洗动机(LOSS):若公司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净利润/期初总资产小于该变量所有负值的中位数,LOSS则为1,否则为0;(b)利润平滑动机(Smooth),若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盈余高于该变量正值的中位数,则为1,否则为0。(c)管理层变更(MGT),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董事长或总经理)发生了变更,则为1,否则为0;回归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扭亏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比例显著正相关,大清洗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理比例显著负相关,与前述回归结果保持了一致性,这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2.公司治理机制的遏制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公司治理机制各层面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更好地分析单一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论文将公司治理机制的6个变量都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回归结果中。但这造成了公司治理机制单一变量与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动机交叉项造成了不对应的关系。对此,我们在稳健性回归分析中,单独控制单一公司治理机制以及该公司治理机制与盈余管理动机的交叉项,研究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回归结果与前述研究结论保持一致,这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政策启示及未来研究方向

公允价值的应用是现行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和处置分别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选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时机来操控企业利润在不同年度跨期摊配从而进行盈余管理,深入研究分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2007-2010年中国A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的各种盈余管理动机,并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各种盈余管理行为的遏制作用。

本文研究发现:(1)现行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大量应用,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和处置分别涉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使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天然借用工具,上市公司会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时机来从事扭亏和大清洗等盈余管理行为;(2)不同的公司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总第91期

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的各种盈余管理行为遏制作用并不一致,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中的扭亏和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显著的遏制作用;但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的双职合一、独立董事、股权制衡以及管理层持股并没有对上市公司扭亏和大清洗盈余管理行为发挥出一致有效的遏制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和处置以及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政策意义。虽然现行会计准则的实施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借用的工具,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和处置的现行规定可能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打开了另一扇窗。因此,要从制度上根本解决上市公司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操控会计盈利水平的盈余管理行为,应该把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加强控股股东、董事会、独立董事等对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和处置的监督责任。

——

——

——

——

——

——

——

参考文献:

—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

[1]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

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3):25-30.

[2]吴战篪,罗绍德,王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42-49.

[3]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1):122-133.

[4]佟岩,王化成.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J].会计研究,2007,(4):75-82.

—来自2004-2008年中国制造业上

[5]罗进辉,万迪昉,李超.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

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10,(8):179-200.

[6]Beasley M..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443-465.

[7]Klein A..Audit Committee,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and Earnings M 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2):375-400.

[8]Lafael La Porta,Floreneio Lepez-dc-Silanes,Andrei Shleifcr,Rober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64042856.html,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1998,(6):1113-1155.

[9]Leuz C.,Nanda D.,Wysocki P..Earnings M 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05-527.

[10]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52-58.

—论《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涵义[J].会计研究,2006,(3):11-17.

[11]赵春光.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

[12]Haw Qi,Wu Zhang.Earning M anagement of Listed Firms in Response to Security Regulations in China’s Emerging Capital M arket[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5,22(1):95-140.

[13]M cNichols M.,Wilson G.P..Evidence of Earnings M 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for Bad Deb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8,(26):1-31

[14]Francis.J.,Hanna D.,Vincent L..Causes and Effects of Discretionary Asset Write-off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6,(34):117-134

[15]Song, C.J..An Evaluation of FAS159Fair Value Option: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R].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2008.

[16]Fiechter P.,M eyer C..Discretion in Fair Value M easurement of Banks during the2008Financial Crisis[R].SSRN Working Paper.2011.

[17]Dong M.,Zhang X..Historical Cost or Fair-Value Accounting:Analysis of the Reclassification of Unrealized Holding Gains and Losses for M arketable Securities[R].University of Lausanne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2009.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

[18]Huizinga H.,Laeven L..Accounting Discretion of Banks During a Financial Crisis[R].Tilburg University and Interna-tional M onetary Fund.2009.

[19]Yoon S.S.,M iller G.A..Cash from Operations and Earnings M anagement in Korea[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2,37:395-412.

[20]戴德明,毛新述,邓璠.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2005,(7):71-82.

[21]Riedl E.J..An Examination of Long-Lived Asset Impairme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79(3):823-852

[22]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J].会计研究,2004,(5):8-19.

[23]Dechow P.M.,Sloan R.G..Sweeney, A.,P.Detecting Earnings M anagement[J].Accounting Review,1995,70(2): 193-225.

[24]Arya A.,J.Glover,Sunder S..Earnings M anagement and the Revelation Principle[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J],1998,(3):7-34.

[25]Joseph P.H.,Fan T.Wong.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9(33):401-425.

[26]王建新.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J].会计研究,2007,(5):60-66.

[27]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35-42.

[28]ZHOU D.H.,Habib A..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Earnings M anagement:Evidence from China[J].Accounting Per-spectives,2003,12(3):213-236.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and Disposal of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ZHOU Dong-hua,ZHAO Yu-ji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Abstract:The curr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stipulate that the changes in fair value recognised in profits or losses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should be written into the statement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r the profit statement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mpanies are holding or disposing it,making it a borrowed natural instrument for the listed companies to be engaged in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Taking China’s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 from2007to2010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is study conducts a deep analysis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disposing the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and the constraining function of various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1)the listed companies will make use of the disposal of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to turn loss into profit in their current profit-lossing year;and if they cannot turn loss into profit in their current profit-lossing year,the listed companies will delay the disposal until the future year when required,then they will be engaged in the great purg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of disposing the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2)different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can play different constraining role in variou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s during the disposal of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the stock proportion of the major stockholders can play a significant constraining role in the behaviors of turning loss into profit and the great purg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during the disposal of 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by the listed companies;but other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 can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in constraining the behaviors of turning loss into profit and taking a great purg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by the listed companies.

Key word: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s;earnings management;financial assets available for sale

责任编校:朱星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