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 原理复习题 定稿

马克思 原理复习题 定稿

马克思 原理复习题 定稿
马克思 原理复习题 定稿

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小题1分,共30分)

1.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C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B

A.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C.对谁是历史创造者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是否反作用于物质的不同回答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C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或意志造成的

C.由神创造的或者是客观精神产生出来的

D.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哲学队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德国古典哲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B(普遍)

A.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属于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那就是普遍适用)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阶级性

B.辩证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9.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C.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D.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

12.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朴素唯物主义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13.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14.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人的主观想象

C.客观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

1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1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意志主义观点

17.一元论哲学认为(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是精神的

C.世界是运动的

D.世界是统一的

18.否认世界统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二元论

1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静止孤立的观点)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人的意识在运动)

B.否认运动的存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补充:没有运动的物质”就是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念。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本身是绝对静止的,不变的。而辩证唯物主义依据科学事实否认这种观点,它认为物质的基本属性就是运动,因而不可能有绝对静止的物质,物质都是运动的。

“没有物质的运动”是指唯心主义的观点。唯心主义虽然承认运动,但是认为运动是“心”的运动(理念或观念中的运动),而不是物质的运动,这样就产生了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因而辩证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所以运动只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不可能有运动;意识中的观念运动是对物质运动的反映。

21.牛顿形而上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错误在于

A.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B.否认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C.否认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

D.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可变性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人们的纯精神活动

D.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3.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

C.生产劳动

D.气候变化

24.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

B.实践的

C.相互联系的

D.发展变化的

25.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主观所控制)”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2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

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动、变化

和发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这句诗说明了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2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减

B.事物场所的变更

C.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D.周而复始的循环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矛盾的存在对立统一,事物才会发展)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30.“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片面的观点)。这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

A.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的关系B.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3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33.没有大,就无所谓小;没有高,就无所谓低;没有长,就无所谓短。这说明

A.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34.“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A.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B.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

C.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

D.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

补充: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

35.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质和量相互制约关系的原理(追求质急于即过,量的积累打好基础,即不及)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3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性,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3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对立统一)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39.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A.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C.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D.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补充: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和曲折性统一的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是“循环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发展的前进性;一种是“直线论”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我们在实践中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循环论,在实践中要做到把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的乐观精神结合起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40.假象是指

A.正面的直接的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41.唯物辩证法范畴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

A.相互决定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42.立足于必然,又不忽视偶然性,这是

A.相对主义的态度

B.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

C.机械唯物主义的态度

D.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43.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在现实中不能实现)

D.微小的可能性

补充:抽象的可能性又称“虚假的可能性”或“形式的可能

性”。指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尚不具备必要的条

件,因而在目前是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44.或然率是(概率)

A.对事物发展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对事物发展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45.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离不开物质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的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和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一个自发自为的过程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4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4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49.我们观察到桃子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形成这个桃子的整体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

5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有源才有流)

D.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补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它们都来自实践。所以说:一切自知都是源于实践。

直接经验: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所获得的认识

间接经验:通过书本或他人那里所获得的认识

拿把刀,插自己一下,感觉到那种痛,这就是你的经验了,直接经验,以后,你看电视或是别人拿刀插自己,你会感觉到有点痛的感觉的话,就是间接经验!

51.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觉到知觉

B.从概念到判断

C.从实践到认识

D.从认识到实践

5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5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

A.先验论和经验论

B.直观反映论和庸俗唯物论

C.唯理论(只有理性认识)和经验论(只有感性认识)

D.不可知论和二元论

补充:唯理论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经验,而只能来自从先验的、与生俱来的“自明之理”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唯有这样获得的知识亦即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经验论普遍认为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二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5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55.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补充: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56.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C.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57.思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B.是否得到一定的传播C.是否被群众所接受D.是否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

58.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

C.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D.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补充: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59.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6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相对性(随着时间,以前的真理现在不是被推翻,即只是相对于某一段时间是真理)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全面性

D.真理具有客观性

61.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B.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

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6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63.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B.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4.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问题

D.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65.社会存在是指

A.社会管理体制B.社会政治法律制度C.社会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6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6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68.在生产力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劳动者

B.劳动工具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69.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科学技术

D.生产劳动

7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的生产方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72.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C.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D.经济的开放程度7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

A.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

D.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的历史

74.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宗教的变迁史 D.国家的演变史

????7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自然科学、哲学、艺术

补充: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因此具有阶级性。比如:科学技术就是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7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重要的表现是

A.它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B.它有历史继承性C.它与经济发展有不平衡性D.它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不同步性

77.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这说明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78.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

A.社会中现存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工具的总和

7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决定的

B.党的思想路线决定的

C.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D.党的方针政策决定的

80.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补充: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81.国家的起源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规定的契约

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8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

A.管理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机关B.调节社会各种民事纠纷的机关C.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D.保卫国家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组织

83.阶级的实质是

A.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

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

84.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D.人们取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85.国家的政体是指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B.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行使国家权力的指导思想

86.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的政治制度

B.社会的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D.社会道德发展的水平87.社会基本矛盾是

A.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B.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88.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A.劳动生产率

B.科学与技术

C.生产劳动者

D.社会生产力

89.社会改革是

A.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与革新

B.对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变革

C.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D.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90.下列社会发展的各个系列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的是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91.“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9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宿命论观点C.机械决定论观点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93.社会进步的根源在于

A.无产阶级革命

B.科学技术的发展

C.党的教育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94.历史进步的最根本的标准是

A.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B.社会秩序的稳定C.民主法制的健全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物质资料生产

D.社会制度性质

9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基础是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私有制

D.公有制

97.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98.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价值

D.交换价值

99.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流通手段

D.价值的表现形式

100.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与价值总量)

A .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B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 .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

D .商品的效用决定

10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102.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以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103.价值规律是

A.自然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C.产品交换经济的基本规律

D.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

104.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0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0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

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

C.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D.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107.同一资本,在同一时期获得的利润(P )和剩余价值(m )在量上的关系是

A. p>m

B. p

C. p=m

D. p 和m 无关

10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109.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10.生产价格形成后,个别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更多利润属于

A .平均利润

B .超额利润

C .垄断利润

D .不当获利

111.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1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避免,私有制)

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11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

114.G-W ???A Pm

……P ……W ′-G ′是

A.商业资本的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D.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

115.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

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补充:固定资本是购置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流动资本是存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劳动力上面那部分生产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式

116.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

A.C∶V表示B.V∶C表示C.Pm∶A表示D.m/V表示

11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周转速度:投入与收回的时间)

A.会导致预付可变资本增加(流动资本)减少B.会导致预付总资本增加(预付流动资本)减少C.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D.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

11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IIc

B.I(v+m)>IIc

C.II(c+v-m/x)>(v+m/x)

D.I(v+Δv+m/x)=II(c+Δc)

119.生产逐渐发展,工人就业增加,物价稳步上升,企业利润增加,就是

A.危机阶段的特征

B.萧条阶段的特征

C.复苏阶段的特征

D.繁荣阶段的特征

120.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A.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B.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资本构成变化的结果

D.剩余价值增加的结果

121.垄断高价一般是(提价)

A.垄断组织出卖商品时规定的价格B.垄断组织购买原材料时规定的价格C.非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购买价格D.垄断组织必须接受的购买价格

12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

B.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人们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123.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B.生产资料

C.消费资料

D.社会财富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24.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理在事先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即理存在心中)

E.吾心即宇宙

125.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的有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的制约

126.下列哪些活动属于人所独有的活动?

A.三思而后行

B.饿了要吃东西

C.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D.趋利避害的本能

E.身体碰到火会避开

127.下列命题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C.矛盾双方相互贯通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128.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可能导致

A.庸俗进化论

B.庸俗唯物主义

C.激变论

D.政治上的改良主义

E.政治上的冒险主义

补充: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阶段,幻想通过突然的冒险活动取得胜利。

129.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除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有

A.国家政权

B.科学技术

C.人口因素

D.民族气质

E.地理环境

130.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131.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A.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做得到”

D.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同事物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E.必须坚持守株待兔的态度

132.在实际生活中,下列哪些说法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但需要符合客观规律)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即大胆冒险)”

C.“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

D.“要从现实出发,不要从可能出发”

E.“宁可误一年,不冒一分险

133.下列表达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134.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

A.书的宝库

B.社会实践

C.天资聪明

D.进取精神

E.直接经验

135.“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说明了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D.认识论和辩证法的一致性

E.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136.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是

A.按地区划分居民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137.交往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它们分别是

A.商业交往

B.战争交往

C.物质交往

D.人员交往

E.精神交往

138.商品所具有的特征是

A.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B.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C.为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而生产的产品

D.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来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

E.自然界存在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139.价值和交换价值(即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140.下列范畴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范畴有

A.使用价值

B.价值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E.生产关系

141.资本主义工资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

C.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D.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E.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142.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A.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

D.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经常不一致

E.生产价格与价值在数量上是相同的

143.资本主义的职能资本是指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借贷资本

D.银行资本

E.货币资本

14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B.是以单个资本增大为前提

C.是指C∶V中C的比重增大

D.是指C∶V中V的比重增大

E.是产生相对过剩人口的原因

145.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

A.生产资料

B.消费资料

C.不变资本

D.可变资本

E.剩余价值

14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产物

C.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资本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D.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E.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有所缓和

147.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调节的方式有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经济联盟

D.经济合作

E.经济政治联合体

148.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

A.生产的全球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销售的全球化

D.投资的全球化

E.资本的全球化149.“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说明

A.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必须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

B.只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新生产关系才会代替旧生产关系

C.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D.新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E.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与人的活动没有必然联系

150.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D.为了建立“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E.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

151.作为社会历史范畴,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152.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

A.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

B.获得绝对自由

C.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D.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

1.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辨证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纯粹静止是不存在的。同样,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纯粹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

2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具有指导直接按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b,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矛盾的事物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量和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所有的认识要来源于实践。

世间没有什么知识(认识)是自己蹦出来的,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2.认识靠实践检验

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认识,可以以直接的理论形式传授给后人,但是后人再运用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其对错。

3.在新的实践中发展认识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以前的认识放在现在正确与否,在实践检验后,进一步发展。

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及其根源。: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A,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为什么说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像任何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来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为什么说“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什么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有什么不同?①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③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胜利的原因和条件。先于进入的原因1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合适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胜利的原因首先,帝国主义时代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必然结果。其次,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最后,经济落后国家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尼采哲学是(D )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 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 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 的目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 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 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 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 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 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 多得多。”(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 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 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 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 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三章 1、谈谈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认识。19页 2、翻阅资本主义早期小说一本,从中总结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或小说的时代背景。<<红与黑>> 3、试述你对马克思的理论有哪些了解? 4、辨析:哲学就是世界观是否科学?不科学 5、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命题正确吗? 6、用学过的原理谈—割下来的手还是不是手?不是 7、如何理解吃亏与占便宜的关系? 用你亲身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处理吃亏和占便宜关系的? 8、大学教育你认为应该注重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两者都要 9、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你认为成就有哪些?存在问题吗?你就某一问题谈谈应如何解决? 10.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二者是怎样的关系?144页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企业怎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扩大自己份额?145页和146页 12、劳动价值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要解决价格的形成问题吗?如何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151页,152,153页

13、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实际谈谈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7页,148页 14、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53页154页 15、如何认识资本和剩余价值?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6、货币与资本有怎样的区别?158,148 17、你认为劳动力商品特殊性是什么?154 18、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58 你知道调节经济两只手是什么吗?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你有了解吗? 19、不与富为邻 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个系列剧,叫做《保住面子》这部剧描述了一种人人皆知的现象,叫巴凯特现象。说的是,有个中产家庭的主妇叫做巴凯特,她老观察邻居有什么收获。每当发现邻居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就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在西方这种现象很普遍。这叫“不与富为邻”现象。结果富人就不张扬自己的富,挣多少钱都是隐私。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中国有仇富现象吗?你对如何理解“仇富”现象有怎样的认识? 20、你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谈谈你的认识?198-204页 21、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197页 第一章 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D ) A.真相是客观存在的,假象是主观想像的 B.真相是表现本质的,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14.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在强调(B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A) A.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B.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C.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D.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 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多数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专升本 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在世纪之交面向全球范围的“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中,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4. (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 9.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0.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有两重性)。 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2. (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3.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6.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二、名词解释 1.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理论创新 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3.金融寡头 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集团 4.商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商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5.科学社会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下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体方法论是一个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全球化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 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本质、过程及趋势予以明确界定,有助于认识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本质、规律及发展趋向,从而对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准确把握和全面分析。从当前经济全球化研究的各种视角和方法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归纳西方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然而,这种定义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要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基本特征、影响和作用,就要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社会关系、理论与观念的相互联系上确立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生产关系的研究,并且把这种对全球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国际经济基础)—国际上层建筑”为主要序列的社会结构当中,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现实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观念。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自己整理的)

哲学部分简答题、论述题(10选3) 1、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基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行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要受自身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性。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P9-10)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加以改造,创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完成了哲学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详尽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揭示出商品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这一伟大学说是动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否认阶级斗争,无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错误观点;吸取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真正力量。这样一来,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吸取了19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这些学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科学地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变化、发展,从而推翻了一切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旧宇宙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利用并高度总结了自然科学各部门最新资料和最新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3.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有哪些异同?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是客体的某种特质或者属性。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要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需要干差万别,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 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全

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 绪论(以下加粗的为空或者题目) 1、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核”。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嘉图。 3、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这三位思想家具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 4、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独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的关系在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9、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流。三大规律: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规律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假象是(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面临着多种选择。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转变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和社会职业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就业价值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态度及价值评价反映出来, 支配和调节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是驱使他们择业和就业行为的内部动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当代大 学生就业价值观念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 (1)非理性的价值选择。在就业地点选择上,向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本可以分散的求职者集中在相对狭窄的地域和领域内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这些地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上海、北京等城市薪金待遇水平近两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就是这种供求关系的体现。与此同时,和个人长远的发展机会相比,眼前的薪酬及福利待遇更具有吸引力,把福利待遇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

的理性思考。 (2)缺乏基本的诚信观念。从就业手段来看,简历造假、证书造假等现象反映出少数学生仅考虑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在乎使 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否符合价值评判。这样不计后果的短视行为,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秩序,降低了简历证书等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公信力。除了用人企业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外,我们还从中可以看出少数学生就业行为的短期化也降低了简历中某些记载内容的可信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外部环境的压力增大与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扩张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突出社会问题的外在动因,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和用人标准之间的矛盾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体性意识膨胀。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与追求等已成为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的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意识方面,表现出不轻信、不盲从、不附众,他们希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而!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当主观性要求和客观性需求无法统一到就业的实践中时,主体性需求的异化就会使得本已压力重重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更深一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