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世纪末农村社区精英的_资本_积累策略

20世纪末农村社区精英的_资本_积累策略

20世纪末农村社区精英的_资本_积累策略
20世纪末农村社区精英的_资本_积累策略

收稿日期:200408

28

作者简介:陈光金(1962) ),男,湖南醴陵人,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阶层结构、

私营企业、工农问题。

2004年第6期总第18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Jiangsu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 o .6,2004G enera lN o .18

ó社会学研究ó

20世纪末农村社区精英的/资本0积累策略

陈光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社区精英积累和扩张经济资本的基本策略主要有节制消费和开支、争取减免税或偷逃税、欠贷不还和占有劳动剩余;积累人力资本的基本策略主要有购买相关报刊杂志书籍自学、外出参观考察、干中学和/借脑0;积累社会资本的基本策略主要有社会资本自我增值策略与经济-社会资本交换策略。正是对这些策略的反复而成功

的运用,维持了农村社区精英的优势地位。

关键词:社区精英;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积累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4)06

005407

农村社区精英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崛起,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注意。但以往的研究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农村社区精英的背景上

[1][2]

。这种研究很重要,而且可以从中得出一

个基本结论,即当代中国农村精英的崛起,总是意味着他们的背景因素中必定有某个方面的优势。这样的背景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当作资本利用的社会关系网络)等三种类型。本文想要研究的是,成功的农村社区精英们曾经拥有的某种/资本0优势,是怎样在时间过程中得到维持和扩张的。作者将根据自己在14个行政村(分别属于HN 省的L 市、S 县和L 县以及H B 省的S 市)的实地调查资料,讨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社区精英积累和扩张他们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策略。

一、经济资本的积累和扩张

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是权力授予式的,几乎所有资源都由国家行政权力及其整个制度安排来配置,因此农民的地位是固定的

[3][4]

,经济

资本的积累没有什么意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运行机构逐步市场化,人们的经济地位开始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个人经济业绩。因而,积累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本,日益成为社区成员作为社区精英而崛起的主要途径,日益成为社区精英努力保持其精英地位或继续向上流动的主要策略。

社区精英积累其经济资本优势的策略,取决于他们对市场的预测和对政府行为的预期。在渐进式的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市场与政府行为交织在一起,影响着资本运作的具体结构和机制,影响

54

着社区能人对自己的下一步经济行为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一方面通过分权而给市场行为留出了日益扩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保留着对许多重要的经济资源的控制力[1],这样一种混合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经济行动的许多不确定性,使得乡村社区精英在决定自己是否及怎样积累经济资本以维持其优势地位时,很难判断哪一种决策更为正确。他们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种结果似乎未定的博弈,以致一些人小富即安,一些人大规模消费,使有限的资金沉淀在像住房这样的家财上。尽管如此,积累更多的经济资本,仍然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许多研究者都发现,在发展资金方面,企业积累起来的自有资金所占比例随时间而增大[5][6][7][8][9][10]。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积累资本的策略主要有四种。

一是节制消费或开支,提高积累率。HN省S 县G村的胡某及其兄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商,一方面辛勤苦干,另一方面省吃俭用,赚了钱就投入经营,滚雪球似地发展。到90年代中期,营业额已在200万元上下,成为当地有名的商家。为了进一步发展,他们没有像当地许多发了财的人那样,大兴土木,建造让人艳羡的住房,而是在S县交易市场建了一个带住房的大门面,扩大营业规模。一些有远见有创业意识的社区领袖,往往也同样把节制开支作为发展集体事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集体经济困难的地方尤其如此。例如,HN省S县Z村支部一班人为筹办村饲料厂以发展养猪事业,两年未向村里支取一分钱工资。支书张某是刚刚上任不到两年的社区领袖,村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资金紧张的压力,他除了自己垫支和借贷外,还动员所有村干部不领工资,尽可能节省开支以办大事。

二是尽可能利用政策争取减免税,或者干脆偷税逃税。无论是寻找减免税的机会还是千方百计偷税逃税,问题的本质都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同时也表明国家税收制度本身的不尽合理[5][11]。寻找减免税的机会,在20世纪80年代是比较便利的,对集体企业和各种福利企业而言尤其如此[12]。在我们调查期间,所有有所作为的社区管理者和集体企业负责人都坦率地承认,80年代的新办企业免税政策,给了他们许多有利机会。HN省L市Q村和L县T村和甚至给我提供了当年所获免税的一个清单,免税额都不下百万元。这个优惠政策到90年代中期失效。但偷税逃税就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了。HN省S县某镇一位私营煤矿主告诉我,1996年,他的煤矿所创利润不是上报的200多万元,而是近500万元,因此他的纳税额不应是100万元而应是200万元。他巧妙地利用各种途径,少交100万元,因为他需要一大笔资本扩大再生产。在八九十年代,偷逃税现象较为普遍。据研究,当时,国有企业偷逃税的占50%,集体企业偷逃税的占65%,个体户、私营企业偷逃税的占80%[5]。

三是欠贷不还。在我们所调查的14个村中,几乎所有访谈的普通社区成员都对此感到难以接受。他们声称,村里那些大私营企业、种养大户都是国家/喂0大的。拖欠贷款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这意味着拖欠者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周转。例如,到1997年为止,H B省S市X村私营企业主马某欠贷300多万元,他说,他不能还,还了,他的企业就转不起来了。

四是占有雇工的部分剩余劳动。对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而言,这在过去被称为/剥削0;对于乡村集体企业,这叫做企业职工对集体的贡献。无论是个体户、私营企业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还是集体企业职工对集体企业的贡献,本质上都构成社区精英可以支配利用的资本积累。HN 省S县Y村的宁某从事从猪小肠肠膜中提取肝素钠的营生,他一年加工猪小肠5万副,年产值可达35万元,纯利率在20%左右。他雇用4个工人,月工资200元,加上其他/福利0,总计一年一个工人的所得为3400元左右,4个人一年为13600元,这已经被计入成本。宁某夫妻俩也参加劳动,扣除他们的劳动报酬(按雇工标准计算其妻的劳动报酬和两倍标准计算宁某的报酬),宁某一年可实现的剩余收益(或产权收入)为4万)5万元。总计宁某的个人收入是雇工的16倍左右。这样,宁某的作坊从最初一年只能加工5000副猪小肠扩大到1996年时一年能加工5万副。

实地调查表明,无论是私营企业主还是集体经济精英,实际上都会同时利用上述四种策略去积累经济资本。前者为自己,后者则既为集体也为自己,因为集体资本既可为他们生产高额/奖

55

金0或薪金1

,更可以为他们生产为他们自己所享有的多种/社会利润0(社会声望与权威)。

1天津大邱庄禹作敏被捕前年收入达到

150万元之巨,其他精英人物也有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不等,而普通社区成员和基层管理人员

的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

[13]

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更新

我们发现,构成人力资本的某些方面,如受教育年数,对农村中社区成员之能够成为多大规模企业的创办者或经营者而言,没有显著影响。这似乎与有关研究发现相左。比如,舒尔茨发现,教育改变了个人收入的分配,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受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更多

[14]

。贝克尔认为,文化程

度是影响劳动收入水平的重要变量[15]

。中国学

者在考察相关问题时,也得到这样的结论:/私营企业家个人的教育水平,有助于企业的发展,高中(包括职业高中和中专)以上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0[16]

但这种不一致是表面的和部分的。舒尔茨的/人力资本0概念既包括了正规学校教育,也包括了在职培训、经济信息的不断积累和个人能力的提高。因此,正规学校教育程度并不是人力资本构成的惟一要素。A 1英克尔斯等在研究人的现代性的成长时,讨论了人的职业经历,特别是工厂经历和生活环境等对于人的现代性形成和能力增长的推动作用

[17]

。因此,教育程度之所以在乡村

社区成员成为经济精英的转折点有一定影响,而对他们在实现这种转化后的经济规模大小没有显著影响,其原因在于他们成为经济精英(如私营企业主或集体企业家)以后,所实现的人力资本尤其是经营能力、市场反应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的积累和扩张,这种积累和扩张使他们原本具有的人力资本优势也得到积累,某些方面的劣势(如受教育时间较短)则得到克服。

调查表明,农村社区精英大多数有一种或蒙眬或明确的意识,即既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长见识,还要追踪政策变化。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成功秘诀之一。这一点在其他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支持[6]

。总结我们的实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乡村社区精英所采取的积累和更

新人力资本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订阅报刊杂志,购买科技和管理书籍。这一策略被使用得最为广泛,因为它既不受年龄和既有文化程度限制,也不受时间等因素约束。从调查来看,使用这一策略最多的是各种农业企业家和工业企业家。作为实业家,生产技术对他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决定他们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他们区别于一般的种养户和小个体户的标志所在。例如,根据1996年HN 省S 县各乡镇上报的/十佳农户0材料,16个被选中的农户100%都订阅了与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有关的科技报刊和杂志。依靠科学技术,是他们成为农村新富阶层的/奥秘0之一。该县Z 村的张某从事猪、鸡、鱼综合养殖,1996年实现总产值131万元,年纯利润12万元。他一家每年都订阅9种报刊杂志,积累起来的科技书籍将近100种。张某只有小学文化,但现在他已熟练掌握从养鸡到养猪、养鱼的一整套技术,包括配种、育苗、检疫、防治病,等等。

另外,通过对14村调查所获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得到如下结果:(1)在所访谈的223位非精英社区成员中,很少或不购买生产技术书籍杂志的占75%强,购买不多的占20%,订有5种以上的科技杂志报刊和拥有5种以上科技书籍的人不到5%;(2)在所访谈的109位各种社区精英中,属于第一种情况的占1315%,属于第二种情况的占2319%,而属于第三种情况的则占到6213%。对照是鲜明的,也很好地说明了社区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差距。

二是走出去学习、体验和观察,包括外出参观、向别的能人求教和上高等学府深造等。我们在14村考察中所接触到的各类乡村精英大都外出参观考察过,其参观的范围,则视各人所处环境而定,如果本社区内有产品相似的经营者,则新进入者无须到外面去就能学到技术,并通过观摩而体会到先进入者的管理经验;如果与本社区邻近的其他社区有可资学习模仿的对象,他们也会方便地从这种对象那里获得所需技术、知识和经验。浙江的温州、江苏的苏南以及广东珠江三角洲地

56

区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HN省S县W村的张某曾经担任过村主任,卸任后发展天麻种植业,自费脱产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三年,另外还多次专程到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和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向专家请教。通过这种学习,他掌握了成套的天麻种植技术,然后租赁空军某部防空洞800多平方米扩大种植规模,实现年产天麻1万公斤,销售收入100万元,纯利50万元。

三是干中学,在实验中摸索新技术,积累新经验,获得管理和组织才能。对于许多规模较大的乡村企业来说,其经营者或管理者积累人力资本的最重要途径,可能还是干中学,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获得教训。HN省L市F村刘某,初中毕业,干过泥瓦匠,1988年开始规模化养鸡,由于市场供应的鸡苗主要是速生快长的/良种0鸡,而消费者却看好土鸡,刘某决定尝试自己孵化本地土鸡苗。开始他购进大批科技书籍,艰难地消化其中的知识和技术要领,半年以后便动手实验。然而书本知识却难以致用,因为其所要求的条件在当地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不得不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先是用炒热的稻谷增加孵化温度,但尝试多次还是失败了。有一天,张某从电视上看到北方农家烧坑和城里人使用暖气的镜头,突然形成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想法,即在孵化房内通上用瓦筒做成的火管,在室外生火,通过火管把热量送入孵化室。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终于形成成熟的技术,到1996年,他的孵化室一年能孵化出数万羽土鸡苗。从做准备到试验成功,刘某花费了两年多时间。

四是/借脑生才0。有一些技术和经验能力毕竟不是乡村社区精英所能掌握或能够很快掌握的,而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机会稍纵即逝,容不得他们慢慢摸索和等待。有鉴于此,许多社区精英会采取交换手段,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非集体企业挖出人才,增加本社区本企业的人力资本存量。尽管这会给其他企业造成损害,但在渐进的市场改革过程中,乡村企业的这种/借脑生才0的人力资本积累策略却有可能更好地按市场原则配置人力资本,使后者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因此,这也是一种体制变革力量。这种交换可以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在HB省S市X村,不少个体私营企业都用这种策略从村集体企业挖到熟练工人。他们不能用非熟练工,耗不起培训时间,而且也怕出残次品造成损失。

以上4种积累和更新人力资本的策略,通常并非单独被乡村精英使用,而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同时为他们所用。那么,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如何呢?衡量其效果的指标似乎不容易被构建出来,因为测量它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作为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我们在调查时请被调查的社区精英对自己目前的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知识或技术储备做出综合的评价,并与他们自己最初的人力资本存量做一总体比较,然后请他们回答同一个问题:/你是否觉得你现在的这种综合能力比以前更强了?0结果表明,约62%的人表示,他们感到自己明显地长进了不少,掌握了以前不会的技术,获得了以前不具备的知识,也不像刚开始时那样害怕市场了,变得更从容更有信心了。

三、社会资本的巩固与扩张

理论上,建立在亲缘和拟亲缘基础上的特殊主义网络(所谓社会资本)所维持的,通常是社会行动者的一种伦理性个人义务;而建立在工具价值基础上的特殊主义人际关系网络所维持的,则是行动者的个人利益。前一种社会关系网络通常是稳定的,比如基于亲缘的网络是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也会稳定不变的,只要人们把这种关系视为道德的基础。但是,如果人们从工具的角度来对待社会关系网络,则这种关系网络就需要人们运用各种形式的交换手段去维持和扩张。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存在一种关系网络工具化的趋势。社会关系网络的工具化意味着,人们建立关系考虑的主要是有利可图,所以亲属和非亲属都可以被纳入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中。并且,为了实际的目的,一个网络的中心成员必须经常加强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特别是与那些工具性较大的成员的联系[18]。

农村社区精英很清楚社会资本对他们的重要性,而且对巩固已有社会关系网络和扩张或建构新关系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也有充分认识。他们更为清楚的是,他们原有的社会资本是少得可怜的,而且,在这有限的关系网络中,能够帮助他们动员资源的人就更少了,这些人的地位和资源动员能力甚至可能还不如精英自己。于是,他们

57

一旦跨入市场,努力追求更大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利益,便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去巩固和扩张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他们中的许多人看来,仅仅依靠他们起步时所拥有的那一点社会资本,就难有今天的发展。因此,仅仅了解他们的初始社会资本,我们只能看到社会资本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的某种重要性,但不足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它们的增长机制,也难以理解以传统人情和道德价值为基础的差序格局变化为愈益以工具性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亦即演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的机制,从而使我们停留在对社会失范、道德滑坡、人情乖离的情感化慨叹和呼吁回归传统的浪漫主义幻想水平上,不能把社会关系网络的工具化资本化视为社会转型和资源配置方式变革的动力之一。

那么,农村社区精英巩固和扩张其社会资本的策略是什么?我们的调查表明,这样的策略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通过已有的社会关系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可以把这一策略称为/社会资本增值策略0。自我增值是一切资本都有的一种本性。社会资本自我增值的关键是,一个行动者往往同时处于许多网络之中,因而其中一个网络的成员可以通过其他成员与其他网络建立联系,如此不断地延伸,一个人可以与很远的、素不相识的网络建立联系,从而形成某种特殊主义网络体系,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社会资本系统之中。当然,按照网络生成的差序原理,一个间接的网络离开一个企图把它纳入自身社会资本系统中的行动者越远,该行动者为使其网络资本化而付出的努力或交易成本就会越大,因为这种距离越远,与该网络建立的关系的工具性就越明显。但是如果存在中间人,这种资本化过程会变得相对容易。

因此,使用社会资本增值策略的农村社区精英,在打算与某个目标网络建立联系时,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寻找中间人。一旦找到这样的中间人,他就会动员该中间人参与到他扩张社会关系网络的行动中来,启动原本属于该中间人个人所有的特殊主义网络。由于该中间人与目标网络中某个关键人物有某种特殊的人情联系,所以这个网络资本化过程也带有人情色彩,只要中间人与目标网络中的关键角色的人情足够好,该过程的交易费用既少,实现的可靠性也大。

HB省S市X村的夏某是一位村办企业的厂长,改革前曾由于其父任过伪乡政府的事务员而受到牵连。夏某的一位亲哥是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的一位干部,一位堂兄则在海军司令部供职。/文革0期间,夏某的亲哥当然也不免遭受与夏某同样的命运。但是/文革0结束以后,夏某的亲哥在/落实政策0的过程中得到平反,并升为师职干部,那位堂兄也升为师职干部。得知消息的支书张某马上/解放0了夏某,安排他到村办工厂工作,接着又派他去北京某厂学习,同时叮嘱他不能只顾学习,还要找些老关系(夏某的兄长或堂兄),以便利用。恰好夏某的兄长在/文革0高潮时参加了/支左0,与北京某量具厂一个干部熟识并成为好友,而这位好友的弟弟后来又当了该量具厂的厂长。于是,夏某通过兄长找到了他的朋友,那位朋友又把夏某介绍自己当厂长的弟弟,厂长不仅把夏某收留下来,给他提供住处,让他半天学习半天生产,而且还把本厂部分初级加工业务交给夏某带回村里,在村里建立了一个工具厂。该量具厂还运来几十万元的机器设备,正式承认该村办工具厂为量具厂的一个分厂。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把支书张某视为初级地缘关系网络的一个中心,作为一个村庄领袖,这位支书以前并不把夏某看在眼里,但夏某毕竟是其关系网中的一个成员。改革开放一开始,敏锐的张支书马上意识到夏某的价值,于是提拔重用他,并且非正式地让他去/找关系0。第二级网络便是以夏某为中心的亲属网络,这个网络的两位重要成员拥有权力,因此也可能拥有可/开发0的资源。第三级网络是以夏某的兄长为中心的友缘网络,他由于是军方的,并不真正拥有可直接为X村利用的资源。幸运的是,他的网络中有具备这种资源的成员,当然还是间接的,因为这种资源掌握在以该成员为中心的第四个亲属网络的另一个成员手中,这就是北京某量具厂的厂长。从初级网络到第四级网络,经过了三个中间人,最终在第一级网络的X 村与第四级网络的量具厂之间建立起一种依附支持关系。可见,这个故事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关系增加社会资本的策略。这样的策略几乎是每一个乡村精英都使用过的,并且还在继续使用着,

58

差别只是环节的多少和交易费用的大小。

(二)以经济资本换取社会资本

当没有任何关系可找时,乡村社区精英便直接而完全地利用他们的经济资本优势去打开社会资本扩张之路。可以把这一策略称为/经济社会资本交换策略0。实施这一策略的对象大部分是体制内拥有某种权力的人,包括地方党政领导、政府职能干部及办事人员,以及各级各类执法人员,还包括一些非政府对象如国有企业、公司甚至其他一些有经济往来的关系户。与他们建立关系或不断地去巩固这种关系的目的,不外乎寻找政治保护、政策法律执行的个人化弹性化以及获得所需要的稀缺资源等。

/经济社会资本交换策略0的使用频度与乡村精英的经济活动所属产业部门有很大关系。比如,从我们的调查情况看,那些农业企业家使用这一策略的频率就不高,因为这种企业对资源的需求大部分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资金除外),技术可以通过自学获得,销售也通过市场解决。这意味着农业企业所需资源为体制垄断的程度是比较低的。我们所实地调查过的农业企业家有10个,他们均表示,除了资金紧张而需要找关系要使点钱外,其他方面似乎还没感到有/行贿0的必要。然而,工商企业家的情况则不同。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者笑而不答,或者闪烁其词,或者怨气溢于言表,而几乎没有人直截了当地否认采取过这种策略。

HN省L市Q村的顾某既是村总支书记,管理着一个有9000人口的大村;又是一家村办企业的厂长。在与他交谈这个问题时,我感到他的神情是那样地沮丧。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后,他说: /我从不受贿,可是却不少行贿,没有办法,我得为厂里拉业务。每行一次贿,心里就多一份罪孽。,,心里时常因此作痛。我有点愤世嫉俗,看不惯现在的社会,却又无可奈何。0

HN省L县T村的吴某则比L市Q村顾某豁达一些。吴某担任过所在县B乡的乡长,更清楚权力的运作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痛感T 村的贫困,决心辞去乡长,回村担任支书,领着全村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由于曾经当过乡长,他在管辖L县的C市范围内拥有特别多的体制内关系资本,而且善于利用。他对称自己走的是/红道0。为了巩固这条/红道0,为T村的发展寻求更多机会和更好的保护,他把C市乡镇企业局退休局长黄某请到T村担任副总经理,又把T村所在X镇纪委书记殷某请来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纪检书记。黄的职责是为T村动员稀缺资源和上级政府支持,殷则成为T村遵纪守法的象征。至于黄和殷的待遇,则是一个讳莫如深的秘密。

用来积累社会资本的/经济社会资本交换策略0贯穿着依附支持、赠予赞赏和钱权交换原则,因此,是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化和工具化的典型表现。由于渐进式改革和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对特殊主义人际关系的高度重视,这种策略将长期为人们所使用,并且将对以/情权交换0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种策略产生渗透性影响。换句话说,第一种策略的实施越来越需要同时运用第二种策略的某些原则,以增强其工具性或功利性,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和效率,更多地积累和扩张社会资本,从而增加所能动员的资源量,维持和提升精英的优势地位。同样重要的是,第二种策略的反复使用,将使由此积累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某种拟亲缘性质,从而在工具性关系中渗透进人情性因素,即互动双方由于互相让渡或提供资源而形成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19]。这种比较稳定的关系的形成,应该被视为乡镇企业家或私营企业主成功使用两种策略中的一种或两种策略的结果。

总的说来,在农村社区精英积累其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工具化社会关系资本会把工具意义上的普遍主义标准与所谓差序格局意义上的特殊主义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跨越现代与传统的行动规则,即建立和积蓄社会资本的农村社区精英总是力图把具有工具价值的关系建构对象纳入某种特殊主义网络之中,以此增加社会资本的长期效用,而不管这种对象是否与他有任何先赋的特殊主义关系。

简短的结论

总结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当代中国农村社区精英如果要维持自己的精英地位,就必须持续地积累、更新和扩张他们的各种资本优势。他们为此有许多策略可以采

59

用,并且他们实际上也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这些策略。这种状况对于普通社区成员来说,将产生不利的效应,因为他们已经错过了机会,并且缺乏基本的条件去重新创造机会:社会的交易成本正在越来越高。因此,虽然所谓优势累积假说不一定为真,取决于拥有某种优势的人能否有效利用其优势从而积累其优势,而劣势累积假说却似乎有其现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中国社会结构转

型的特殊动力[J].社会学研究.1995,(6).

[2]李路路.私营企业家的社会结构)))论私营企业的发

展机制[J].5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6)6[R].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

[3]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

及其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5]张厚义,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

[6]贾铤,秦少相.社会新群体探秘)))中国私营企业主

阶层[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7]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

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张厚义,明立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A].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

(2001)[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

(2002)[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时宪民.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工商户

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马戎,王汉生,刘世定.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

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3][美]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

主义之实际运行[A].国外社会学.1996,(5)6). [14][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A].北京:北京经济

学院出版社,1992.

[15][美]G ary S.Becker:H uman Cap ital.Co l u m b i a U n-i

versity P ress,1964.

[16]李路路.私人企业的人力资本与企业成功[J].中国

社会科学季刊,1996,春季卷(15).

[17][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

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8]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的关联概念与命题[A].北

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东亚社会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9][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20]陈光金.中国农村社区精英与社会变迁研究[M].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手稿),1997.

责任编辑怀双

/Capital0A ccu mul ation Strategi es of Rural Co mmunity E lite

at the End of20th Century

CHEN Guang-jin

(Soc i o l ogy Institute o f Chinese A cade m y of Socia l Sc i ences,B eiji ng100732,China)

Abstrac t:Basic strateg i es o f Ch i nese rura l co mm un ity e lite t o accumu l a te and expand econo m ic capita l i n the1980s and 1990s inc l ude contro lling consu mption and expenses,getting reducti on o r free o f tax or dodg ing a tax,no t re t urn i ng a l oan and own i ng l abo r surp l us;basic stra teg ies t o accu m ulate hu m an cap ital i nc l ude se lf-learn i ng by purchasi ng re l evant pape rs and books,go i ng out for v i s it and inspection,l earni ng in work and i ntroducing ta lents;basic strateg i es to accu m ulate soc i a l capita l inc l ude se lf i ncrease o f so cial cap ital and econo m ic-soc i a l capita l exchang e.It i s t he repeated and successful app licati on o f these stra teg ies t hat m a i nta i n the advantageous ro l e o f rura l community elite.

K ey word s:Co mm un ity E li te;Econom i c C ap ita;l H u m an Cap i ta;l Socia l Cap ita;l A ccu m ulation Strategy

60

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

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 时间:2006-6-16 10:14:00 作者:王向成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摘要:资本原始积累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和范畴。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起始时期的必经阶段,是资本范畴及其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形成阶段。资本是通过怎样的原始积累方式来形成的,资本也就包含着怎样的经济观念和经济关系。当前的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资本;隐蔽私有化;资本形成方式 资本原始积累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由来已久的问题。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话题,在经济理论界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但与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同,话题都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中存在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倾向和事实而展开。本文正是针对这一话题所做的探讨。 一、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和理论

(一)关于资本形成的经济范畴依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和规律的角度,阐述了资本的形成亦即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性。他认为,资本的形成就是私人的资财以货币的形式进行预先储备和蓄积的过程。资财在私人手里积蓄从而形成资本是组织商品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而,资财形成资本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概括地说,商品生产要求预先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分工和交换又形成了资本的更进一步的集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广泛分布。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1]“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而这种蓄积,亦自然会导致这种改进。”[2]可见,亚当.斯密关于资财的蓄积即资本的形成理论,完全是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的含义上说的。从这种资本原始形成的理论出发看,资本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顺乎经济活动的规律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在这当中看不出任何矛盾会包含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因而,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这种自然主义的资本原始形成理论称之为“奇怪的积累来源”[3],因为这种理论只是把资本的最初积累和形成当作经济活动的要素环节而加以外观上的认识,它还没有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最原始的推动力即人与财产的占有关系的

马哲 第四章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瑞士 D、德国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美国是实行总统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参见教材P187。 2、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中的三权不包括()。 A、司法权 B、立法权 C、财政权 D、行政权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所谓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参见教材P189。 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和()。 A、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 B、市场供求关系的内在要求 C、工人的工作 D、垄断的需要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加资本总额,以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所以,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参见教材P175。 4、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 A、靠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来扩大再生产 B、把剩余价值用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C、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D、把剩余价值不断用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参见教材P175。 5、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 A、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差额 B、纯粹的商品买卖 C、商业店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B 【答案解析】: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参见教材P184。 6、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A、利润是如何被平均化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 第七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只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 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对自然的社会统治和社会调节,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那就象贝魁尔公正地指出的那样,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从这时起,社会内部感到受它束缚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动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被消灭,而且已经在消灭。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这种剥夺包含一系列的暴力方法,其中我们只考察了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 一旦这一转化过程使旧社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劳动者转化为无产者,他们的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 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

精准解析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28题,每小题2分,合计56分) 1.汉代《汜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 D. 生产资料投入很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落后;C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适时耕作和因时因土耕作,并未体现耕作技术的进步;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不只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还有技术等方面的应用。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明清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 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 C. 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 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A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B错误;烟草是由美洲传

中国资本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

中国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资本原始积累是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罪恶的、肮脏的、血腥的,与社会主义的中国无关。但是我们仔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就会发现资本原始积累是指某一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实现由以手工工具装备为主的古代农业经济向以大机器装备为主的近现代工业经济的质的飞跃而积累购置大机器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会财富的过程,它是社会存在中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与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形态的性质无关。正因为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经历过资本原始积累,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的过程中也必然要经历资本原始积累。 当然中国经历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是中国特色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特色的资本原始积累说到底就是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前提下,通过人民公社等制度安排把尽可能的社会财富都集中起来,按现代工业国家的工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蓝本,用计划经济的手段建立起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由以简单的手工工具的物质技术构成和个体简单协作的社会结合形式构成的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向以大机器为主要物质技术构成和专门分工与集体密切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结合形式构成的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近现代生产力发展阶段和水平的飞跃。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道路无涉。所以叫资本原始积累恰如其分。 在建国初,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是指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无产阶级运用政权的力量逐步消灭和改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1)在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对大资本即官僚垄断资本,采取的是无偿没收的办法,这是因为官僚垄断资本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和封建主 义相勾结,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 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对中小资本即民族资本,采取的是和平赎买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 大比重,在恢复国民经济中式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国计民生具有积极 的作用,另一方面,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又 存在着不利于社会主义国计民生的校级作用,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由初级 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它改 造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2)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广泛存在的农业和手工业个体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时 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这样三个相互衔接、逐步前进的形式和步 骤实现的;对城镇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时从流通领域入手,建立供销合作组 织,然后进一步进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合作社,从而形成集体资本的。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国家的经济力量仍然十分薄弱,财力、物力仍然很有 限,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在当时帝国主义国家普遍对中国敌视的情况 下,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发挥了巨大的空间。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国家的基本建

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及其价值

2007年3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Mar .2007第9卷第1期 Journa l ofAdu lt Educati o n ofH ebe iU niversity Vol 19NO 11 收稿日期:2007202220 作者简介:吴学飞(1982)),男,河北张北县人,河北大学2004级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同形式及其价值 吴 学 飞 (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对5资本论6第一卷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可以看到资本原始积累曾有掠夺、劳动积累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有不同的意义;我国目前也存在不同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要对此进行科学定位,在道德和政策法律上做出不同处理。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价值 中图分类号:F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71(2007)0120097203 马克思在5资本论6第一卷中提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问题,并揭示了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的秘密。近年来,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突飞猛进,有人开始关注它们的原始积累,把这种积累同5资本论6所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行比较研究,其中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虚假认知。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动因素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搞清后者的不同形式有助于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象。 一、何谓资本原始积累 马克思指出, /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 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象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0[1](P781)由此可以对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两点规定:第一,它是资本的起点。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是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二者成对出现,不可分割,也就是说,离开资本原始积累谈资本固然形同无本之木,离开资本谈资本原始积累也毫无意义,二者的统一和联系在原始积累物转化为资本的一刹那,是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转化的那个节点,只有那个时候才有资本的出现,也才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说法,资本原始积累的存在是一种倒推的结果,如果积累资金不是用于资本主义生产而是用于其他种生产,那么这种积累就不是资本原始积累。另外,这种积累是在资本产生之前,这与资本积累、积聚不同,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变。第二,它有变为资本的目的性。/正如生产者所 消费的他自己的产品不是商品一样,充当生产者本身的就业手段和生存资料而不合并别人劳动以自行增殖的分散的生产资料,也不是资本0[1](P770), /贮藏只有通过剥削劳 动才能转化为资本0[2](P457)。资本的本性在于它无限扩张的生产性,所以资本原始积累同其他积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追求一种新的生产和积累方式,它的积累不在于自己消费、不在于占有物,而是为了本身的不断壮大,这种壮大只有通过占有无产者的剩余劳动才能实现,这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的地方,也是其他积累同资本积累的不同之处。 二、资本原始积累曾出现的形式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0[1](P819)又说:/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0[1](P801)于是,有的研究者就把掠夺既看作原始积累的形式又看作它的内容,把二者等同了起来,结果是,一方面,只要提到原始积累,就把它与沾满血和肮脏的东西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实体和个人也认为只有靠不道德手段才能获得资金积累,于是走上邪路。笔者认为,掠夺与资本原始积累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只把掠夺作为原始积累的全部,肯定会造成事实的缺失。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是财富的聚集,这些财富不是用来享受,而是投资于生产,财富聚集方式包括暴力,也包括积累者的自身劳动等多种形式,掠夺只是

经济转型期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再认识_宗鑫

2012年1月第1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Jan.2012No.1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宗鑫(1985-),男,汉,山东滕州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经济转型期对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再认识 宗 鑫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生产方式[摘 要]任何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都存在一定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也是为一种新经济制度和新经济体 制的产生做好最初的资本积累工作。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建国初期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还是从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的转变,都需要处理好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这从积累的方式、手段、目的都可以看出来。因此,处理好现实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加以区别对待。 [中图分类号] A 8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2)01-0022-04 一、前言 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而完整, 对其进行集中的阐述是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系统阐述可以分为五章, 其主要内容有: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而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是作为资本的积累过程的一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的,是资本积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关于所谓原始积累包括七个方面, 即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十五世纪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工业资本家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产生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历史而产生的理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的研究阶段是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的史前时期。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存在资本原始积 累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则没有研究,在马克思的历史著作中也没有提及这一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根据马克思的逻辑推理,我们认为任何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都需要在旧的生产方式中孕育, 并最终战胜旧的生产方式。这就需要一个准备的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所以我们认为, 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问题,这也是新的生产方式战胜并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准备阶段 。“资本原始积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它发生在每次社会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历史地看,它发端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原始时期’ ,继起于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再发生在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或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变时期。 ”[1] 而我国正处在经济的重大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在经济的转型时期,许多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农业对工业的贡献,农村对城市的支持等等。在存在城乡二元经济、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的情况下,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必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成为地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2 2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 -----再看中国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 ①必须拥有大量的有人身自由的但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就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②必须在少数人手中集中了大量的、为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单纯依靠小生产者的分化方法来形成这两个条件,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手段,加速了这两个条件的形成,从而加速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原始积累的基础。在英国,这个过程进行得最彻底、最典型。15世纪末,英国的毛纺织业已成为当时发展最快的生产部门,产品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毛纺织业的发展迅速扩大了对羊毛的需求,羊毛的价格上涨,养羊业成了极为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大地主和农场经营主除了把自己已有的耕地变成牧场外,还用暴力掠夺公有地和份地。他们拆毁和焚烧农舍和村庄,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土地圈起来变为牧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最典型

的“圈地运动”。与此同时,英国王朝又颁布种种血腥法律,用鞭打、烙印、监禁、割耳朵,以至判处死刑等方法,禁止农民流浪,强迫他们成为雇佣劳动者,强制地使他们接受雇佣劳动制度。 在原始积累过程中,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还通过对殖民地人民和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其主要手段有:推行殖民制度,贩卖黑奴,进行商业战争,发行国家公债,建立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等。资产阶级用侵略、征服、残杀、掠夺和奴役,写下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一页。 看完了国外这段,在回头看看我们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在明朝的中晚期,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以及后来清末帝国主义的到来,中国的资本主义就被外来资本所扼杀了,虽然在那个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曾经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繁荣,但是随着西班牙战争得结束,帝国主义回头,就破灭了!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此时的民族资本在封建余殖民统治的夹缝中生长,后来孙中山革命,推翻了无能的清政府,但是没能控制中国国内的局面,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难以停止,为什么呢?首先是军阀之间你争我夺的抢地盘,这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面稍有类似,因为他们都以为能平天下,将来弄个皇帝干干,但是仔细想想,这些军阀争斗的背后斗争的实质就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经济利益的争夺,军阀只是他们的代言人而已,军阀们的基本争斗结束以后,很多帝国主义因为国内原因或者是其他地区的利益原因而对中国国内军阀的空置削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美国队当时的中国空置加强了。

论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派生形式_许经勇

·问题探讨· 论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派生形式 许经勇(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福建 厦门 361005) [内容提要]本文就我国资本原始积累所采取的三种形式,作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有一定新意的见解。 [关 键 词]资本;原始积累;派生形式 [中图分类号]F01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1)09-0023-02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但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和方式则不完全相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所采取的方式多少有所区别,但其实质是完全一样,即都是用暴力的方法,迫使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如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把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这种性质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我国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其起步阶段,必然选择一种带有指令性、强制性的经济增长,即运用超经济强制的办法,来确保为某些部门、行业和地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本积累,即资本原始积累。虽然,这种资本积累的性质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解放初期的国家资本原始积累,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以及改造民族资本开始的。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达程度很低,对于原有资本的集中与积聚,并没有完成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于是,我国采取了行业资本转移的办法,即通过超经济强制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实现资本由农业向工业积累。我们之所以称这种积累是资本原始积累,是因为它是启动国家工业化之前所必需的资本积累,而且这部分积累是通过强制的方式,或非市场机制的方式,从农业部门中转移过来的。是以暂时牺牲农业,保工业(说到底是重工业)的一种资本积累方式。首先应当承认,在我们这样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开始阶段,要求农民多提供一些积累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要求农民多提供一点积累,工业化资金哪里来?据理论界有些同志测算,建国以后,农业部门每创造100元价值,通过价格剪刀差转移到工商部门实现的量:1952年17.9元,1957年23.0元,1978年25.5元。1953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使农业剩余对重工业化的贡献为36.21亿元,1975年增至223.82亿元, 1984年增至312.86亿元。1953~1984年农业通过“剪刀差”方式,共提供5117.2亿元,平均每年159.93亿元。正是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使得工业部门(主要是重工业)有可能从农业部门中获得巨额的原始积累资金,加快了工业化步伐,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工业产值由1952年的34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4237亿元,每年平均递增11%。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城市工业(主要是重工业)积累资金,曾经是唯一切实可行的决策选择,从而具有某种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诸如,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农业提取的积累率过高,抽走的资金量过多,又把大量过剩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地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后劲,有些地方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到头来,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我国经济特区的成功,从资金运动的角度看,也是资本原始积累顺利完成的结果。在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各种渠道的资本乃至人才等生产要素大量涌入经济特区,迅速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使经济特区在很短的时间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距离。其主要方式是在经济特区实行包括减税让利在内的特殊优惠政策,构造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使经济特区获得超额利润。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是因为这种积累系属初始积累,且不是借助于市场机制,而是依靠超经济的力量,是

历史大题解析

历史高考观点论述类试题专项训练 观点评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您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 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 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 来表达。) 一、试题举例

例1、 (2010陕西高考(13分)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就是很古老的; 它个别地与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就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 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题思路解析: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阐述?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因子等) 观点梳理: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发展需要哪些必备的因素(历史前提)?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条件与因素: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技术;原料等 第四步:思考所列举史实与“观点”的联系或者影响——所列举“因素”在“观点”中就是如何实现的? 如英国,这一历史前提表现为: ①英国较早产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②早期的殖民掠夺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 ③圈地运动为其提供大量羊毛即自由劳动力; ④早起商业革命为其奠定良好基础; ⑤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资本论》选读试题(卷)合集(附答案解析)练习题集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航路的开辟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航路的开辟解析版 文综历史新航路的开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12小题,) 1.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30种。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 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 B. 殖民扩张活动扩展了欧洲的势力,加强了对美洲和亚洲的掠夺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 D. 欧洲殖民活动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成为沟通美洲和亚洲的纽带 C 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新航开辟带来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接近 30种”、“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等,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即16、17世纪左右,是在欧洲新航路开辟时期,据此判断 选项:A项中“物种实现了世界的自由流动”的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当时史实,排除;BD两在材料中均无从反映,排除;欧洲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C。 2.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 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 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 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 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 依据题干“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寻金热”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即资本原始积累,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解答即可. 本题以一位历史学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考查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学者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之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 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欧洲人的“优越势力”源于 A. 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B. 航海和造船技术不断提高 C. 资本原始积累的迅速增加 D. 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 D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

1.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 手中的历史过程。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夺农民的土地;二是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的财富。 3.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 两个: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矛盾统一体。 5.使用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6.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价值不是使用价值。 8.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一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 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9.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 10. 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11.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3.货币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五种基本职能是价值 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1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 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15.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和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16.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8.其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19.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 20.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 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2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三(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三(第四章)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分工 B、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C、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D、货币转化为资本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参见教材P160。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转化为资本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参见教材P160。 3、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流通价值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参见教材P160。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决定的。 A、简单劳动 B、价格标准 C、使用价值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参见教材P162。 5、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B、单位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C、单位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D、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参见教材P163。 6、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这被称作货币的()。 A、贮藏手段 B、世界货币手段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参见教材P164。 7、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B、商品价格相当于价值 C、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D、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参见教材P166。 8、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的确立的是()。 A、阶级革命 B、产业革命 C、资本原始积累 D、货币转换为资本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参见教材P169。 9、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 A、m:v B、v:m C、m:(c+V) D、(c+v):m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有可变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m/v。参见教材P172。 10、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之间的比例 B、反映技术水平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C、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D、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

2017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7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公元前1792年,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即位,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17世纪初B.公元前17世纪末 C.公元前18世纪初D.公元前18世纪末 2.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 A.象形文字的起源 B.出现在龟甲背上的刻画符号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3.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如果想要了解唐太宗执政的功过是非,可以参阅以下哪一史著?() A.《史记》 B.《史通》 C.《资治通鉴》D.《文史通义》 5.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迫使其成为雇佣劳动者的资本原始积累,这一过程典型地体现在() A.西班牙B.葡萄牙C.英国D.意大利 6.有一部小说指出:“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据此推断,当时取代贵族的是() A.农民阶级B.劳工阶级C.教士阶级D.资产阶级 7.有人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人类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帮助而能够自然达到一系列真理”。这种观点出现在() A.古代希腊罗马时期B.文艺复兴时期 C.欧洲宗教改革时期D.启蒙运动时期 8.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开展,其中诞生和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最明显的国家是() A.英国和法国B.德国和美国C.俄国和日本D.英国和德国 9.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 10.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官慕久与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