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意义新探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意义新探

2008年9月第28卷第5期

河北学刊

HebeiAcademicJoumal

Sep.,2008

V01.28No.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意义新探

郭丽兰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进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创新的重要铺垫。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文本的哲学内涵和历史地位重视不够,这要求我们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进行重新定位与评价。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新解读是马克思研究史、研究轨迹的创新,劳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整体研究提供了源头。这一文本体现了马克思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传承和超越关系,可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治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研究史;西方哲学传统;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简介]郭丽兰(1981一),女,江西省泰和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08)05—0034一04[收稿日期]2008—07—2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政洽哲学的初步探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其中,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作了系统的批判,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体制和官僚机制,人民主权、民主制和立法权等现代政治国家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核心命题。这一著作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立场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批判》在马克思哲学史中有着独特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批判》新解读是对马克思

研究史、研究轨迹的创新

文献学、文本学的新成果让我们对《批判》的写作时间、写作过程、写作状况进行重新认定,这是马克思思想研究史、研究轨迹的重大创新。文本学和文献学的最新认定所依据的是国际马克思研究MEGA(②中的相关资料,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指的并不是某一个孤立的文本,它是指从1841年年底至1844年以来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作的一系列批判,囊括了一个庞大的文本群。早在1841年博士论文的详细注释中,马克思就表明反对那种对黑格尔观点肤浅的、道德化的批判。1841年底,马克思写了一篇作为布鲁诺?鲍威尔所撰《对黑格尔、无神论和反基34督教者的末日审判的宣告》的续篇的文章…‘嘶—964’,他在文章中表明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态度。这个续篇最后以《从信仰的观点批判黑格尔的宗教与艺术的学说》为书名于1842年在莱比锡问世口1。1841年11月至1842年9月,马克思继续写作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未流传下来¨j(n琊’时至1843年2月,当马克思读到费尔巴哈的《临时纲要》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对马克思起了触动作用,但他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不满意。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的警句有一点是不正确的,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的强调政治,但是唯独二者的结合,才能使现代哲学成为真理。”【3“删因而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的—个迫切任务。1843年3月17日,马克思退出《莱菌报》后重新着手研究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在把自然和政治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关于黑格尔的批判进行修正和补充,形成了1843年3月到9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同时在1843年7—8月间,马克思从国家理论论著和历史著作中作了内容丰富的摘录笔记。他把这些摘录称作“历史一政治的笔记”、“法国史笔记”和“根据普菲斯特尔的《德国人的历史》的德国政治制度史纲要”[4]‘巧—勰’,一般简称为“克罗茨纳赫笔记”。MEGA②认为,克罗茨纳赫笔记是用于准备“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说进行的批判””J(聊41。《批判》手稿和笔记都是未公开发表的著述,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公开发表的—个文献是在1843年l卜12月中马克思写作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发表在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它代表了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过程中的—个新阶段,正是在《导言》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在写作《批判》和《导言》的同时,还对《批判》手稿的内容,即准备日后整理这部手稿检索时所用的要点作了一个索引。索引写于马克思1842年波恩为本?孔斯旦《论宗教》一书作摘要时使用的笔记本第3l页。其中列举的页码均为《批判》手稿的页码,据MEGA②推断,索引的写作时间不会早于1843年夏,最迟至1844年秋∞儿唧’。、,

从这个丰富的文本群出发,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不仅仅指1843年的《批判》手稿,还包括了—个庞大的文本群,《批判》在文献学上得到了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充实。这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国家哲学思想的连续性、同质性和整体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批判》文本群的新开掘是对马克思研究史、研究轨迹的理论创新,这对于重新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轨迹及其思想转变、哲学创新提供了新的依据。

二、《批判》新解读提供了整体性研究的新思路

《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理论著作,对它的解读应该摆脱原来那种单一层次的研究模式,注重多层次的整体性研究。通过对文本的新解读可以看到,《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本质的揭露及其背后一般哲学世界观的批判,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世界观的批判和超越,其中包含了政治哲学、一般哲学等多层次的理论研究视域。它是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政治哲学的初步探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和首次系统而清晰的表述,包含了马克思新型政治哲学的思想雏形,并体现出其初步构想。

就文本的具体内容而言,它详细地论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行政体制和官僚机制,人民主权、民主制和立法权等现代政治国家的一些基本概念与核心命题。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作了重新梳理,指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整个国家学说和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及根本方法的深入批判。在马克思论及政治、法律、国家的所有著作中,《批判》无疑是理论层面最复杂的一篇,同时也是人们谈得最少而且曲解最多的一篇。明确其意义和论证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实质。《批判》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看法与后来他对现代国家及私有财产的分析联系起来,它比马克思的其他早期著作更清楚地表明了马克思的批判思想从哲学逻辑反映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和内容的剖析怎样沿着一条直线发展延伸,他对黑格尔逻辑中主谓颠倒的论述,对外化或异化的分析,直至对商品拜物教和资本的批判,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是不断深入把握着的同—个主题川。

《批判》对马克思国家与法的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马克思实现其哲学世界观转变和哲学创新的重要铺垫。于此,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前提和方法论的转变,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发生基本转变的重要标志。(1)马克思在“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出发点的变革。《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存在与思维、现实与理陛的关系进行了颠倒,对存在观进行了重新思考,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转变的标志。(2)在出发点变革的前提下,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世界观背后的逻辑方法即共殊观作了批判,实现r其哲学方法论的转变。(3)马克思还对黑格尔的矛盾“中介谢’作了批判,论述了新的矛盾辩证法。在理解矛盾的基础上,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探索是马克思走向共产主义思想的铺垫。而文本对实践观的初步论述,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基石。正是在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批判的文本群中,马克思实现了从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这一文本群体现了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政治哲学、法哲学和一般哲学的揭露和剖析过程中,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从这时开始,马克思转向了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世界观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三、《批判》体现了马克思的思想与西方

政治哲学传统之间传承与超越的关系

马克思与西方哲学的渊源从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可见一斑。在《批判》文本群中,马克思将西方的哲学传统特别是政治哲学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行了出发点和方法论的重新改造,实现了其哲学世界观和政治哲学理论的创新。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中,存在论、本体论的探讨与国家观、政治观的阐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个时代的哲学家在探讨一般哲学世界观的过程中贯穿着对现实政治的关注。马克思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同样离不开这一理论传统。马克思从现实政治问题人手,在对政治哲学的探讨中始终贯穿了对一般哲学世界观、存在观的理论阐述,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与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一致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马

35

河北学刊2008?5

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方面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创新,他从现实的事物出发,从特殊的事实和矛盾出发,从实践出发来阐发一般哲学世界观,这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

在《批判》中,马克思所论述的核心问题就是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直接追溯到洛克。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个人利益的相互冲突要求在“国民政府”机构中设置“公正的裁判者”,从而与“自然社会”、“自然状态”相区别。这种经济社会,洛克称之为“自然社会”,黑格尔和马克思则称之为“市民社会”。黑格尔在这一问题上并不同意洛克的主张。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对洛克的契约论和自然法理论给予坚决的抨击。黑格尔指责传统观念把国家首先看成是达到目的和保证个人权利的手段,在他看来,国家是公共利益,不仅是手段,而且主要是目的。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作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但是为了构建其完美的逻辑体系,黑格尔刻意调和矛盾的对立,将对立双方都消融在国家理念这一最终的实体之中。黑格尔的解决方案并不能克服“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分离,他用来调和这两者的方案无疑出自其逻辑的一般方法论。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逻辑方法颠倒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并不是市民社会的前提和决定因素,相反,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前提。他对黑格尔的整个哲学基础和逻辑方法进行了颠覆,认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中真正的活动者,应该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建设国家,市民社会的构建才是解放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真正途径。马克思从现实的商业、地产来谈论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产生,从现实的市民社会构建来谈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其理论前提是现实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与以往西方传统理论泾渭分明之处。

关于对民主制和人民主权的探讨则与卢梭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学者克罗蒂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应该大大感谢革命民主思想的先驱者们,尤其应该感谢卢梭¨J。克罗蒂充分挖掘了马克思与卢梭的关系,但对于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独创性,科罗蒂并未给出很高的评价。马克思与卢梭政治理论的渊源是不言而喻的,但马克思政治思想正确的哲学基础和强烈的历史针对性、现实性,是卢梭的政治思想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不仅区分了“民主制”和“政治共同体”,而且对民主制的实质以及民主的现实性、社会性、自由性、历史性作了必要分析,他强调,这种意义上的民主意味着国家的完全消失。这时的马克思已基本上能够从唯物主义立场弄清历史发展的动力,特别是私有制对社会36政治生活的影响。

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马克思摘录了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国家学说,但他并不是作简单的政治历史的经验堆积,而是以自己的观点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政治状况进行研究或对比。《批判》是对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在西方哲学传统基础上实现理论转变的依据。

四、《批判》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

在《批判》中,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论断,提出个人、家庭与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起源和基础,形成了从国家前提论到市民社会前提论,从国家建构论到市民社会建构论,从国家起源论到家庭、市民社会起源论,从国家原动力论到家庭市民社会原动力论,从国家理念基础论到家庭、市民社会双重基础论的逻辑思路与理论框架。马克思深刻地说明了政治国家对家庭、市民社会的依存关系,提出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政治国家根源于市民社会的新思想。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剖析,马克思形成了从个人、家庭到市民社会,再到国家这样一个总体性的研究框架。马克思指出,个人、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向决定关系,而是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只有在这个动态的逻辑框架中,才能实现个人与市民社会、国家的统一,解除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状态”,最终消除“虚幻的政治共同体”,实现真正的自由王国。马克思在《批判》中对政治国家的起源、产乍、现实基础和本质的看法已经基本接近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批判》已经开始考察私有财产对政治国家的历史作用,即用经济因素解释政治国家,这基本近似于提出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论断。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探讨的文明社会总体框架,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一个分析框架。可以看到,在《批判》中已初步存在着这样一个理论框架的雏形,它与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唯物史观的逻辑框架是一致的,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重要铺垫。

五、《批判》是东、西方文明比较的一把钥匙

马克思对个人、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重新探讨,也是我们理解东、西方文明差异,作东、西方文明比较的一把钥匙。西方社会在古希腊时期,城邦的个人、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是统一的,个人、家庭都统一在“城邦生活”之中。个人、市民社会的荣辱与城邦是合为—体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始状态的“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

一”。到中世纪,西方步入了漫长的政教一体的黑暗历史时期,由于宗教势力的压制,市民社会、国家与宗教合为一体,这时的西方市民社会完全被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所湮没。到近代,西方兴起了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浪潮,人的解放、市民社会的复苏愈演愈烈,追求个人、市民社会独立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形成分离的态势,直至今日逐渐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共识模式。市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个人和市民社会的自由与独立达到了—个高潮。相比而言,中国、印度等典型的东方国家基本上一直是“家国一体”的模式,个人、家庭与国家之间并没有实现分离,个人没有独立性,当然市民社会就更无从谈起。而且一直到近代也未形成独立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仍然是“大一统”的政治状态。国家在社会事务中仍然扮演着主角,市民社会没有或者只有微弱的声音,市民社会的发育和发展缓慢。如何正确看待东、西方个人、市民社会与国家在政治领域中关系的差异,马克思关于个人、家庭、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起着关键l生的作用。个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对于当代东方社会发展具有理论引导作用,东方社会在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西方社会的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MEGA(至):∥l[M].Berlin:AkademieVerlag,1975.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产生与流传[J].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4(15).

[3]MEGA②:¥/1[M].Berlin:AkademieVerlag,1975.

[4]MEQ⑩:Ⅳ/2[M].Berlin:AkademieVerlag,1981.

[5]MEGA@):V2[M].Berlin:AkademieVerlag,198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克罗蒂.《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导言[J].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985(11).

’TextandReality

——№wDiscoveryontheSignificance

oftheCritiqueofHegel§PhilosophyofRight

GUOLi——laIl

(DepartmentofPhilosophy,PekingUniversity,&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CritiqueofHegelgPhilosophyof彤ghtisaveryimportantworkinMarx§earlyintellectualde-velopment.ItisthegroundingofMarxgtransformationandcreationofphilosophicalviewpointofthewodd.However,foralongperiodtheacademiccirclesbothhomeandabroadhavenotpaidmuchattentiontothistext,SOitisnecessaryforUStorevaluatethiswork,toreestimateitshistoricalpositionandcurrentsignifi—cance.ThenewreadingonthisworkisacreationforthetraditionalresearchhistoryofMarx,anditwillpro-viderootandorigintothewholestudyofMarxgphilosophy.Furthermore,itwillshowthetwofoldrelationships——inheritanceandtranscendence--betweenMarxgphilosophicalthoughtsandthetraditionofwesternpolitical

philosophY.ItoffersimportanttheoreticalI'CSOI.IreesforChina§reformand

opening—upandeventhereformof

politicalsystem.

KeyWords:theCritiqueofHegelgPhilosophyofRight;researchhistoryofMarx;traditionofwestemphiloso-

phy;socialism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校对:何石彬]

3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