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复习 人文地理

专题复习 人文地理

专题复习 人文地理
专题复习 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人文地理

知识总结

典型例题

习题

一、知识总结

Top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问,主要以人类的主要活动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灵魂;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一条主线,人文地理考试内容的知识分布

(一)综合复习

一、联系区域地理内容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例如,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转化为关系图,并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关系图分析具体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

三、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工业区位选择的初衷,但是社会需要、环保要求对工业区位选择也由种种限制。

可用这些案例来指导我国工业区的发展。

两大工业区与比较

城市区位因素

(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拓展

本部分内容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了解这些内容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会使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思路更开阔。

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人口环境的关系。我们应重点理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区分几组概念:

1.区分几组概念

(1)生育率与出生率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妇女)数之比,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两者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可见,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

(2)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挖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而环境人口容量又称为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容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比如我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适宜人口,而最大人口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空间移位与人口迁移

人口空间移位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一般也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但这种移动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即包含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是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变迁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及旅游、出差等活动分开,因为它们各自的社会经济意义是不相同的;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的意义。

2.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数量通过资源、排污及生产规模的变化影响环境,环境通过影响生育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环境都有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原因是○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技术上影响着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因此,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

由图可得: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资源消耗量同步增加,粮食产量一度增加后趋于下降,环境质量明显降低。今后人口数量将会因环境变化、资源短缺、粮食不足而受到限制,出现下降趋势。图中反映了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粮食的关系,而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减产等问题。参考答案:⑴①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同步增加;②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③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和粮食同步增长,而后,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下降。⑵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资源消耗量上升,开始出现短缺,环境质量继续下降,粮食减产,人口增长将受到限制,也会逐渐下降。⑶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⑷ B、人口素质对

二、城市地域结构

高中必修城市地理,是从聚落类型的角度来了解城市,是把城市置于地理环境及其要素宏观的、自然的和在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而城市地域结构则深入到城市的内部,属城市的微观层次,我们应重点理解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点,影响因素,学会读图分析评价城市规划是否合理。

1.城市对区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是区域的三中心,即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

在各类经济活动之间进行空间竞争及同类活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基础上出现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这就是城市中三大主要功能分区的区位特点比较。

2.城市三大主要功能分区为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它们分别占城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一般商业区最小,住宅区最大,从区位特点来看,商业区主要是点状或条带状分布,而工业区、住宅区等多是片状分布,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其区位需求要有便捷的交通及大量的消费人口。大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一个中心商务区,简称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还表现为中心商务区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异明显,水平方向上,零售在中心,垂直方向上,零售多在低层。工业区集聚性强;总体向城外移动,局部位于交通干线两旁。高级、低级住宅背向发展,前者较后者地价较低,污染较小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历史、经济、社会和行政因素,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影响城市功能的分区的主导因素不同。其中经济因素是在市场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因位置、通达度的不同造成了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不同,另一方面商业、工业、住宅对用地的竞争能力也不同,如商业区要保证有大量的消费人口,须建在支付地租最高的交通便捷的市中心。

4.评价城市合理规划的标准

⑴功能分区合理,也就是说城市内部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规划合理;⑵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有无有效防治环境问题的考虑;⑶规划是否以人为本,即是否有文化艺术、休憩功能,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标准。

三、文化景观和旅游活动

这两部分内容很新,文化景观内容较抽象、我们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要能根据文化传播和扩散的路径,分析其特点,运用有关资源和实例,分析文化景观与环境关系,理解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资源特性,能够综合分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下面重点说明几个问题。

1.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广义文化、狭义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景观等。图中大圆代表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小圆代表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也称人文景观,它主要具有两大特性,即空间性、时代性。由于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创造所得,故所有文化景观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但不是所有文化事物和现象都能称为文化景观,如诗词、火车就只是文化事物,因其空间位置不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不能称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图中上半大圆①代表狭义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法律、制度等,下半大圆②代表物质文化

2.与景观相关的概念: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旅游景观等。图中小圆代表旅游景观,是指凡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及其它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广义)。图中左半大圆①代表自然景观,指没有经过人类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始景观,即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其中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则成为旅游景观,图中左半小圆②就表示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等。图中右半大圆③代表文化景观或人文景观。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也可成为旅游景观,即右半小圆④所示,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人情等。

3.自然区与文化区

自然区是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构造、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相对一致的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单元地区,是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不同等级单位各有其相应的一致性标准。如我国根据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异,可划分三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文化区是指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或特种文化事象和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如农业文化区,工业文化区,信仰文化区等。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其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

4.文化事象源地与文化系统源地

文化源地是指文化文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也称文明中心。根据文化对象不同,文化源地可分为文化事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两种。文化事象源地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产地,如革命圣地、起义地点、战争场所、农作物或驯化动物发源地、某种发明的最初产生地,如旧石器文化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文明发祥地等。一般比较抽象,不如文化事象直观。

5.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也称文化继承。如民间艺术文化的世代传递、语言文字的历代传递等,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人为性、时间性、延续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象(事物或现象)从源地通过各种形式由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也称文化迁移,如马列主义从欧洲传到亚洲,四大发明由中国传到欧洲,现代广播电视通讯传播到世界各地等。文化扩散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根据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短距离扩散)和迁移扩散(长距离扩散)两种。文化扩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没有文化传承与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文化传承与文化扩散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是文化历史发展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6.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在文化源地与扩散靶地间留下扩散痕迹,迁移扩散的文化源地与扩散靶地间是隔离区,隔离区距离较长,一般是自然障碍(如洲大洋、高山高原、沙漠等),隔离区少有文化扩散的痕迹。它们的区别是:

从空间移动距离对比,扩展扩散短,而迁移扩散长,从特点来看,扩展扩散属渐进式扩散,且新老文化区很接近;迁移扩散表现为跨越式扩散,新老文化区距离远,如:“三个代表”的学习就属于扩展扩散,而欧洲天文知识传入中国就属于迁移扩散。一个文化区的形式,首先是扩展扩散的结果(即在文化源地就地扩散)。迁移扩散多伴随人口迁移而发生,往往形成新的文化源地,经过扩展扩散而形成新的文化区。但是应注意的是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扩散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如有的扩散从总体上是迁移扩散,但在具体扩散的过程和不同阶段来说可能是扩展扩散。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印度僧与西域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也不辞劳苦去天竺取经,属于迁移扩散。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扩展扩散(即等级扩散)

对于某种复杂的文化体系的传播我们能笼统地说它属于何种扩散形式吗?绝对不能,因为事物是复杂的,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规律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特殊情况反应在个体上总是有差异的,判断的方法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武断地说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是迁移扩散就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向外扩散时的扩散形式并不是一样的。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扩展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于迁移扩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

7.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三种文化扩散属于扩展扩散,是文化近距离传播的直接形式。区分三种扩散类型的关键是找出他们的不同扩散特点。

传染扩散是指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接受它的人,传给正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特点表现为目的很明确,比如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至低或者由低至高的扩散过程,其层次性很强。如关于当前“三个代表”精神的学习;刺激扩展指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其特点为文化形式变化大。比如象融入汉文化建筑特点的清真寺等。

对于某一具体的文化扩散过程来说,三种扩散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区别对待其扩散特点,才能识别具体的扩散形式。如电脑在我国的普及属扩展扩散。因扩散过程中,高校开设计算机课、举办各种电脑培训班属传染扩散;从高校科研人员掌握到普及至家庭属等级扩散。而电脑的汉字化处理则属于刺激扩散。

8.典型的文化扩展事例分析。

文化扩散类型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下面我们分析几个典型事例来了解文化扩散的普遍性及复杂性。

7世纪中期,唐代文化扩散的源地为唐代中国,扩散靶地为日本。属于迁移扩散;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文化,源地仍为唐代中国。扩散靶地为“遣唐使”,属传染扩散;日本“大化改新”,及日文类似汉字、服饰类似唐装的文化源地为日本中央。扩散靶地为日本各地。前者属等级扩散,后者为刺激扩散。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商人来往于三大洲之间的文化源地为中国和阿拉伯,扩散靶地为阿拉伯、欧洲、亚洲,属于迁移扩散。17世纪末沙皇彼得一世改革的文化源地在西欧,俄国为扩散靶地;属于传染扩散。

7世纪中期日本推行的“大化改新”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扩散过程,要将这个复杂的文化事物分解为不同过程才能确定它的不同扩散形式。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

9.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就类型来说,其具有多样性,就与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说,具有非凡性;可创造性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包括两类即文物古迹和为发展旅游而兴建的人文景观,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长存性,即指本身存在的历史长久,又指其使用的无消耗性。

10.旅游景观的欣赏

实践很强,从感性的角度看:选择观赏位置,主要抓住距离、角度、俯仰三种变化。对于同一景观,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观感不同,考虑天气、气候影响要善于把握观赏时机,雄、奇、险、秀分别是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特点的反映。主配、层次、框景、借景等是欣赏园林景观构景手法须抓住的特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要须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去人化自然以达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11.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市场距离取决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即交通区位的优越性好坏直接影响开发价值。地区招待能力取决于本身的开发程度及配套服务设施。

12.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形式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价值也不同。旅游目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而旅游资源的浏览价值是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三方面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即自身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只有这三方面都好,该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浏览价值。

1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包括五方面内容,即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和感应气氛承载量。资源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的特质和空间规模能够

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生态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接待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这种限度一旦被突破,旅游资源所处的自然环境就会被破坏。现代旅游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同时各国和国内各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受到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个限度就是旅游的经济发展的承载量。由于每个旅游接待地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不同,每个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方式也不相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最大的容忍上限,这个限度则被称为社会地域承载量。感应气氛承载量即游客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目的。环境承载量一般从容人量去度量,指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及景区的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

14.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吗?从表面上看。它好像不如化工、钢铁等工业部门对环境的污染那么严重。实际上,旅游活动不仅产生污染物来污染环境,而且还会导致其它环境问题。从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产生的各类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发展旅游业,需建路、停车场、旅店等服务性设施,必然会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产生的践踏、触摸、拍照等,也会破坏文物古迹。不文明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旅游地居民为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如捕杀珍禽异兽,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至环境功能减退。

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当前世界政治地理经济格局出现三大趋势,一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三是世界经济区域化。经济扩散是文化扩散的一种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经济扩散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均会导致南北差距。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结合热点理解国际政治地缘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理解区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国际经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1.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2.世界多极化格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

3.巴以冲突的地缘分析

①位置特殊:亚欧非三洲,西亚与北非(阿拉伯世界)

②历史与宗教:三大宗教互不包容

③领土问题:以色列拒绝归还中东战争所占领的领土

④水源竞争:该区南部缺水,北部雨量较多

⑤霸权主义的推行及政局

4.南北差距及发展

北方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南方即所谓的发展中国家。南北差距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程序造成的,其发展有以下特征:①双方发展的基础极为悬殊;

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发展;③近年来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力量得到加强,相互间贸易和投资的增速迅速提高,从而减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增强。

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为科技和跨国公司。

6.跨国公司的全球区位战略:跨国公司是世界性生产的组织方式,它的全球区位战略实际上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7.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8.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成因: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国际间的矛盾和竞争更加激烈,由此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相互关系空前紧密,货物、服务、资本和劳力跨国界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客观上要求消除国家间各种经济障碍,减少贸易摩擦,也就是达成某种规范和约束各国行为的国际公约和准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制度保证,实现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共同干预和调节。因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长期存在,决定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一些国际基于区域自身优势条件或者迫于外部经济,政治和安全因素的压力、利益共同点较多,有可能首先在区域层次上建立一体化组织。

9.世界经济区域化的主要发展特点:①组织数量不断增多;②原有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如欧洲联盟由最初的6国扩大到2000年的15国;③内部自由化程度提高,领域扩展,如欧洲大市场建成,成为区域内部基本完全自由化的一体化组织;④合作深度和发展潜力不一。欧洲联盟是目前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生命力旺盛。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

二、典型例题

Top 例1:读下表,将①②③④⑤⑥数码填入表中相应的ABCD处。

①扩大粮食播种面积;②开辟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③促进我国加大科技投入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④粮食量大质次;⑤小麦进入国际市场,可能给国内产品价格带来冲击;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⑦其它。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新闻地理内容,考查学生对新闻地理知识的发现能力、摄取能力、评价能力。国家要求粮食部门按保护价放开收购农民粮食,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种粮有可靠的收入,自发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增产,可开辟国际市场,增加外汇收入。但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粮食量大质次。

随着中美贸易协定的达成,中国将开放小麦农产品市场,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小麦最多的国家,美国小麦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与中国小麦的质量和价格形成竞争,促进我国加大科技含量投入,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通过竞争,农民自发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美国小麦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可能给国内产品价格带来冲击,使农民收入减少,农民缩小小麦播种面积等。

【答案】A.①②B.④C.③⑥D.⑤⑦

例2:下图是“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结构示意图”,读后分析:

(1)A阶段农业生产以业为主,B阶段农业生产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C阶段则以业为主。

(2)C阶段的生产对象是,和是影响其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3)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可见种植牧草越来越受重视,试比较我国西部畜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差异:

①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很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我国西部的牧草分布在气候区和气候区。

③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是因为西欧,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

④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是因为西部种植牧草具有作用。

【解题思路】从图中看出,A阶段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耕地3年休耕一次,以保持土壤的肥力。B阶段为混合农业。C阶段为乳畜业,饲养奶牛,以专业方式生产牛奶、黄油及奶酪;种植作物只用作饲料。从A阶段变化到C阶段,是因为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

【答案】(1)种植业;乳畜业

(2)奶牛;市场;饲料供应

(3)①温带海洋性;夏季凉爽,冬季温暖,降水季节分配均匀②温带大陆性;高山③经济发达,城市众多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例3:下面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计划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中选择合适位置建下列工业基地,请在工业基地括号内写出数码。

饮料工业基地()钢铁工业基地()化学工业基地()面包厂()

电视机装配厂()印刷厂()

(2)图中原有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布局中,有一处明显的不合理,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乳牛场和蔬菜基地调换位置,是否合理?试述其理由。

【解题思路】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等,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的区位因素不同。饮料工业基地接近消费市场,⑤处位于河流上游,水质好,又接近老城区,人口密集。③处有铁矿分布,并且在河流下游,可布局钢铁工业基地。④处位于河流下游,可布局化学工业基地,因为化学工业有严重的水体污染。①处位于老城区,人口密集,接近面包的消费市场,可布局面包厂。⑧处位于河流下游,又临近高等院校,这里环境优美,离高速公路近,可布局电视机装配厂。⑨处位于老城区,人口众多,可布局印刷厂,因为印刷厂更接近消费市场。该城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主导风向为东南季风,火力发电厂建在城区,对城市大气产生污染。飞机场有严重的噪声污染,不利于乳牛产奶,因此蔬菜基地不适宜与乳牛场对调。

【答案】(1)⑤③④①⑧⑨

(2)火力发电厂布局不合理;因为该城市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对城市大气产生污染

(3)不合理,乳牛场临近飞机场,飞机场有严重噪声污染,不利于乳牛产奶。

例4:下面是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销售示意图(图中实线箭头表示零部件或设计方案运输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汽车销售方向),请回答后面问题。

(1)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的地区联系,决定了这类工业必须建立在,主要原因是。

(2)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的地区联系已经化,形成了跨国企业,各零部件生产独立经营,紧密协作,反映了现代交通和网络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突出。

(3)韩国的面积仅为9.84万平方千米,人口4200万,矿产资源匮乏,50年代经济濒于破产,6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很快,80年代末就步入了中等收入的国家行列。从韩国生产组装、销售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中,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是()

A.要优化配置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B.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节约本国社会劳动

C.到国际市场上去寻找产品销售更加广阔的空间

D.我国市场经济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解题思路】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韩国从1962年开始推行“出口第一”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出口主导型”的经济结构。韩国利用沿海地区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进口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意大利的零部件,德国设计的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图纸,韩国组装,然后将产品销往以上国家或世界上其他国家。

从上图可以看出:彭蒂亚克—莱曼牌汽车生产的地区联系专业化和协作化,反映了现代交通和信息网络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日益突出。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联系高中政治课经济常识的知识回答。

【答案】(1)沿海地区;利用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海港,便于零部件输入和产品输出

(2)专业化和协作化信息

(3)ABCD

例5:读下面“我国A城市区位示意图”,回答:

(1)图中A城市为,其优势区位是。

(2)图中城市的区位选择反映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我国与A城市区位类型一致的还有长江沿岸的、等城市。

(3)是古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因此,对城址的选择影响很大。

【解题思路】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A城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可判断是重庆;从水运来看,具有向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嘉陵江上游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我国南方大多数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是沿河设城。

【答案】(1)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汇合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

(2)沿河设城宜宾武汉

(3)河运河流

例6:下图为某大城市1968年、1990年、2000年的同比例尺平面示意图,比较三图回答:

(1)该城市从1968年到1990年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该城市从1990年到2000年城市的发展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④。

(3)从上述三图分析,未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

【解题思路】观察某大城市1990年变化图,城市面积扩大,工业区由少到多,可推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观察2000年某大城市图,郊区新建了城区和商业区,工厂迁移到郊区,新建的工厂与老城区之间新建绿化带,郊区新建高速公路。

【答案】(1)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工业区由少到多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①人口向郊区迁移②工厂向郊区迁移③郊区新建绿化带④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郊区城市化

例7:读下图分析回答: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从1920年到2000年,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2)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有哪些差异?

(3)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相同的原因是。

(4)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带来哪些问题?

【解题思路】首先观察图上图例所占的比重,1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共10亿左右,2000年增长到近50亿左右,总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192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2亿左右,而2000年增长到近20亿,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1980年以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1)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2)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已大大变慢,甚至停止,甚至出现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郊区移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3)现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例8: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和差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②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③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④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题思路】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城市景观复杂,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鲜鱼、牛奶、家禽家畜、水果等基本生活资料;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包括教育、娱乐、医疗、通信、金融和保险等。城市还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向乡村扩散文化。

【答案】C

三、习题

Top

1.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

A.农业经营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畜牧业产值一般高于种植业

B.高度重视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

C.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

D.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高

2.以下做法符合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挥地区优势的是()

A.在珠江三角洲多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B.在新疆不断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

C.在辽宁省扩大甜菜的生产规模

D.在黄土高原上建设全国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3.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世界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世界人口的需求

B.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落后

C.世界农业生产不平衡和国际旧经济秩序之间的矛盾

D.近年亚、非、拉地区粮食消费水平提高过快

4.浙江省某城市拟建立一个化学工业区,现有下图中所示的四种布局方案,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案是()

A.图① B.图② C.图③ D.图④

5.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考虑,甘蔗制糖厂应接近()

A.动力基地 B.原料产地

C.消费市场D.科技发达地区

6.炼铝厂、水果罐头、电视机装配厂、啤酒厂的布局应分别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原料、劳动力、能源、市场

B.能源、原料、劳动力、市场

C.能源、原料、市场、劳动力

D.原料、市场、劳动力、能源

7.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B.只有人口分布均匀才是合理的

C.随着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人口分布密度大的地区逐渐扩展

D.一个地区人口密度越大标志着该地区生产水平越高

8.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D.政治或战乱的影响

9.下列关于城市的说法中,属于城市基本特征的是()

A.人口和生产力高度集中,聚积效应好

B.都是重工业基地

C.都位于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

D.第一、二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绝对优势

10.下列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和土地沙漠化

B.粮食、能源和人口问题

C.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D.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11.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A.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绿地面积小

B.城市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解者

C.城市人口过渡膨胀,工业大量集中

D.城市职能过分集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12.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分析回答:

(1)该地农民生活用的理想能源是,从能源的形式和来源来划分,该能源属于,从能源的转换来划分,该能源属于。(2)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该村可以发展哪些村办企业,,从工业布局因素考虑,布置这些工业的主导因素是。

(3)该村这种农业模式有什么优越性?

13.读"美国工业分布图"回答:

高考地理世界地理专题复习1北美和美国

课题:北美和美国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北美概况”包括北美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的类型。美国国土组成及三大地形区,自然条件及农业专业化,三大工业区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 1.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掌握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的特征 3. 掌握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三、学习重难点: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北美和美国的一些基本概况在初中就一学过,但深入点的知识比如北美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美国农业专业化、美国工业区分布等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要细致,结合地图,放慢速度。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在地图册找到北美和美国地图。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 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读图识记、了解概况 在北美地形图上找出: 1、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 2、北极圈、大洋、海湾; 3、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尼亚加拉瀑布; 4、城市群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北美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海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0oW-160oW,主要在30oN-80oN。北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主体部分在温带,寒带面积较小。 (2、范围:北美是指北美洲的北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3、海陆位置:临三大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东面是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湾,陆上与墨西哥分界。

《区域地理》亚洲专项练习题

[高二地理]区域地理之亚洲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60 分) 1.日本本州岛沿海的工业中心,从东向西依次是 A.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 B.横滨、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 C.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神户 D.名古屋、东京、横滨、大阪、神户 2.日本和印尼两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A.群岛国家 B.两国多地震,但日本无火山 C.季风气候显著 D.盛产稻M和天然橡胶 3.有关中亚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叙述是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B.地处西风带,深受湿润的西风影响,气候温湿 C.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D.境内多内流河、内陆湖 4.中亚离海最近的地方是 A.土库曼斯坦南部 B.哈萨克斯坦北部 C.哈萨克斯坦东部 D.土库曼斯坦西部 5.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A.印度河 B.黑龙江 C.湄公河 D.幼发拉底河 6.关于印度主要农作物分布的正确叙述是 A.棉花在恒河三角洲 B.水稻在恒河平原 C.棉花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D.茶叶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 7.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泰国的主要出口农产品依次是 A.棉花、茶叶、蕉麻、天然橡胶 B.天然橡胶、蕉麻、茶叶、稻M C.椰子、茶叶、稻M、棉花 D.胡椒、金鸡纳霜、木棉、棉花 8.关于印度尼西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B.地跨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国家 C.北回归线横穿中部 D.亚洲耕地最多的国家 9.下列城市(首都)与河流组合正确的是 A.河内——湄南河 B.金边——湄公河 C.万象——红河 D.仰光——萨尔温江 10.下列关于新加坡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位于马来半岛上 B.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口 C.经济主要靠对外贸易、航运、加工工业和旅游业收入 D.农业侧重高度机械化 11.下列国家中,均与印度接壤的有 A.斯里兰卡、老挝、阿富汗 B.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国 C.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 D.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 12.P区域所在的是 A.东亚 B.南亚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专题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知识点一:世界地理空间定位 1.知识概述: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其地理环境的特征,因而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首先确立其所在的区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区域空间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间概念,才能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 2.知识要求: (1)在世界政区图上熟悉16条重要的经纬线:Oo、30oE、60oE、90oE、120oE、180oE、120oW、60oW以及赤道、南、北回归线、30oN、40oN、南北极圈,掌握他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形成经纬网。 (2)熟悉大洲、大洋、各大洲主要分区、主要气候区、大的地形区、世界主要海区、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与这“16条线”的关系。如喜玛拉雅山在30oN附近,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东南亚北部地区等。 (3)关注热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如西亚、里海(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地中海周围地区、东南亚、朝鲜半岛等。 (4)以某一地理事物为参照物,熟悉它与周围地理事物的关系:方位、距离等。 (5)将同类的地理事物从大小、长度、形状上进行比较:如岛屿、水系、国家等。 3.几种常见的空间定位方法: (1)经纬网定位法(绝对定位法)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地球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0o经线:穿过欧洲和非洲西部。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Oo经线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o: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oE东侧)、莫斯科(30oE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

高三人文地理专题测试题

高三人文地理专题测试题 涟源一中石振欢2005.3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面甲、乙两幅图,回答l一3题: 1.以经济作物P1、P2为原料的工业分别是 A.橡胶工业、制糖工业B.造纸工业、医药工业C.纺织工业、纺织工业D.制糖工业、饮料工业2.当河流L1流入的海洋盐度达一年中最低时,下列现象有可能出现的是 A.新加坡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B.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昼长夜短 C.我国江南一带多伏旱天气D.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3.城市③形成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便利的交通条件B.雄厚的农业基础C.悠久的历史D.丰富的石油资源 读下图,回答4—5题: 4.如果图中黑点表示加油站,则影响该地理事物区位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B.车流量C.地价D.服务范围 5.距该地中心城市最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6.图中国道走向平直的主要原因是 A.尽可能联系较多的经济据点B.缩短线路长度,节省运营时间 C.降低筑路成本D.少占耕地

下图表示世界大城市比重的演变趋势示意图,据此回答第7—9题. 7.图示曲线可以反映大城市发展的演变规律是 A.大城市数量先增后降B.大城市数量比重先增后降 C.大城市用地规模会不断扩大D.大城市人口比重会持续上升 8.①阶段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A.沿海地区B.热带气候区C.矿产丰富地区D.农业发达地区 9.③阶段大城市数量比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B.交通拥挤C.居住紧张D.社会治安混乱 读图4,回答10-11题 料运费 品运费 技投入 资投入 他 图4 10、在我国,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条件的地区是 A、闽南三角地带 B、长江三角洲 C、山东半岛 D、辽东半岛 11.下列工厂布局与乙类工业的区位要求相符是 A、在广州建棉纺织厂 B、在上海建钢铁厂 C、在南京建石油化工厂 D、在舟山建水产品加工厂 12.下图表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的需求变化 B、科学技术的发C 、交通运输的变化D、国家政策的变化 读“雷达”式统计图(图3),该图反映某国从1959年至1985年影响制造业生产的四要素(知识、资源、劳动力和资金)所占工业产值的份额,分析回答13—14题。

初中地理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专题练习(附答案)100

一、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选择题 1.(内江)读亚洲图,回答下题。 (1)根据图中河流的流向判断亚洲的地形特点() A. 中间高、四周低 B. 中间低、四周高 C. 西高东低 D. 南高北低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A (2)A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亚洲的河流流向是由中央流向四周,故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2)读图可知,甲位于阿拉伯半岛,是热带沙漠气候;乙位于印度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丙位于中南半岛,是热带季风气候;丁位于中国大陆,是温带季风气候;比较四地的气候特点,降水量最少的是位于阿拉伯半岛的甲地。 故选:(1)A(2)A 【点评】(1)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高度最高的大洲。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2)通过读图,概括出各地的气候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2.朝韩两国最高领导人于 2018 年 9 月 19 日在平壤签署《9月平壤共同宣言》,宣布半岛战争状态结束,并提出实现和平、共同繁荣的具体方案。 读下图“东亚地区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朝鲜、韩国() ①位于东半球的朝鲜半岛 ②以平原地形为主 ③朝鲜是我国陆上邻国 ④韩国与我国海岸相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朝鲜族是两国的主体民族。“巴基”是传统的朝鲜族男式“裤子”,其裤裆、裤腿肥大。朝鲜族男子爱穿“巴基”的原因() A. 便于攀爬采摘香蕉等水果 B. 在棉花种植中便于挽起裤腿 C. 便于骑马射箭驰骋草原 D. 便于在火炕上盘腿而坐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①朝鲜和韩国位于东半球的朝鲜半岛②以山地地形为主③朝鲜是我国陆上邻国④与我国海岸相邻的是朝鲜、越南;故①③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朝鲜半岛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盛产温带农作物,不适合种植香蕉,平原面积狭小,多山区,热量不是很足,不适合种植棉花,属于农耕民族,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习惯坐炕上,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朝鲜男子爱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长腰宽,而且白色居多。"巴基"是指传统的朝鲜族服饰"裤子",其裤裆、裤腿肥大。由于朝鲜族传统房屋都有火炕供暖系统,人们常常是坐卧在地面的垫子或席子上,穿这种裤子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随便轻松,裤腿系有丝带,外出时可以防寒保暖。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2019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六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第二讲农业区位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跟踪训练11(含答案)

专题跟踪训练(十一) 第二讲农业区位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2018·高三全国(新课标区)金优试卷模拟(四))茶叶适宜生长在年降水量大于800 mm、空气湿度为80%~90%,土壤pH约为5.6,气温在18 ℃~25 ℃之间的地区,茶叶鲜叶需要人工采摘。下图为我国茶叶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1~2题。 1.与江北茶区相比,江南茶区茶叶品质较好的原因是( ) ①气温日较差大②纬度高,生长缓慢③空气湿度大④酸性土壤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 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江南茶区属于暖湿气候,以酸性土壤为主,有利于茶叶生长,故B正确。 [答案] B 2.近年来我国茶叶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A.种植面积扩大 B.农药化肥成本增加 C.运输成本增加 D.劳动力价格上升 [解析] 种植面积扩大可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故A不正确;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大,成本上升,但茶叶产量上升且茶品质下降,茶叶价格可能下降,故B不正确;茶叶运输量小,对价格影响小,故C不正确;由题干可以看出,劳动力价格对茶叶价格影响较大,故D正确。 [答案] D (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5月模拟)内蒙古包头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施“北菜南薯”战略。固阳县是主要种植区。通过高垄侧播技术,固阳县实现了马铃薯每亩增产2000多斤。读图回答3~4题。

3.固阳县高垄侧播技术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 ) A.垄更高,更有利于马铃薯充分吸收热量 B.侧播可使每株结的马铃薯量增多 C.侧播可增加马铃薯的种植密度 D.垄高后,会使马铃薯根系不发达,吸收水分能力减弱 [解析] 固阳县高垄侧播技术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增加了马铃薯的种植密度从而增产,但材料没有显示单株增产,C对B错;马铃薯性喜温凉,A错;该方式对马铃薯根系及吸水能力的影响不大,甚至因覆膜可以增进吸水能力。 [答案] C 4.增产更要增效,固阳县在高垄侧播的基础上,通过选用黑白膜,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关于黑白膜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垄顶覆盖黑膜,阻断光照,抑制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 B.垄侧覆盖白膜,可以保墒保水,不影响光照,促进农作物生长 C.垄顶覆盖黑膜,可以降低地温,增强地力 D.黑膜能避免滴灌带受阳光照射而灼烧损坏 [解析] 黑膜吸热能力强,垄顶覆盖黑膜,可以提高地温,增强地力,选C。 [答案] C 光合作用是光生物化学反应,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若再增大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植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代表植物光合作用对于弱光和强光的利用能力,可作为研究植物需光特性的两个重要指标。读甲、乙两图,完成5~7题。

地理过程类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地理过程类问题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授课类型】专题复习课 【课标分析】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其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高考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考查逐渐成为新课标高考的亮点。 【试题分析】 地理过程强调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看出,对地理过程的考查方式有以下显著特点。高考试题中多数考查自然地理的演变过程。高中地理属于系统地理,系统地理知识多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高考试题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地理原理和规律,而多是要求学生使用所掌握的系统地理知识,去分析某些具体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以考查学生使用演绎推理的水平。除此之外,隐形的设问方式进一步增加了该类问题的难度,学生面对问题往往无从作答。非选择题中的过程描述类问题对学生的水平要求较高,除考查演绎推理水平外,还考查学生阐释和描述水平。综上所述,地理过程类问题难度较大。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已较好地掌握地理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但是在高考题的新情境下,学生往往缺乏清晰的分析思路和演绎推理的水平,甚至可能出现无法破题的情况。面对非选择题中的过程描述类题目,部分学生还未较好地掌握答题详略要求和要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过程,领悟地理过程与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往年高考题的研究,明确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考查方向和设问方式。 通过对往年高考题的分析,探究地理过程类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总结答题规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树立归纳总结的意识,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地理过程类问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规律 (二)教学难点:地理过程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人文地理必背知识

2021届全国新高考地理复习备考 人文地理必背知识 专题16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出生死亡)+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迁入率-迁出率 人口增长率=(机械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 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世界人口的发展: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 工业革命后至二战——增长加快 二战后——迅速增长 ·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增长缓慢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 特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 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增长加速(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 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中国处于这个阶段) 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死亡率有所回升(老龄化的直接表现) 一些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缩小 ·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 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人口出生的性别比约为103~107。 ·人口金字塔: 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形。分类:增长型(发展中国家)、稳定型和缩减型(发达国家) 增长型:底座宽大,塔顶窄小,少年儿童和青年比重大,人口高增长 稳定型:除塔顶人口逐步缩减外,其余各年龄段的数值相近 缩减型:底座收缩,少年按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与负增长: 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直接表现: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不再扩大或趋于萎缩

2020年山东高考地理 亚洲专题 (含答案)

2020年山东高考地理复习亚洲分区 一、单选题 40°N亚洲东西向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E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在国家是伊拉克B.地形以山地为主 C.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D.冰川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深刻2.有关F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铁矿资源 B.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C.该地有所在国家最大的内流河 D.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地森林资源丰富B.制约H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和风沙 C.G地为青藏高原D.图中从东到西降水逐渐增加 读“乌拉尔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雨水B.地下水 C.冰川融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5.以下关于乌拉尔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B.②至③河段,流量越来越大 C.属于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D.河口附近可以形成三角洲 下图中的湖泊是中亚地区著名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咸西淡闻名世界近年来该湖的水域面积呈减小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A.终年干旱——深居内陆B.终年湿热——受赤道低压影响 C.终年寒冷——位于极地D.终年温和——受盛行西风影响

7.造成近几年巴尔喀什湖水域面积呈波动减小趋势的主要人为原因最可能是 A.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B.人口增加,围湖造田 C.冶金发展,湖水消耗大D.水利建设,灌溉量增多 8.下列改善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措施,合理的是 A.发展节水农业,控制用水量B.大规模抽取地下水,扩大淡水来源C.大规模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D.人工融化高山冰雪,增加河流水量 甲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和F两地的植被类型相同B.山脉N海拔高,地势陡峻 C.H地河流会在春季出现凌汛D.Q地的气候类型在M地也有分布10.与M所在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相对贫乏的资源是() A.铁矿B.铜矿C.煤炭D.石油 下图为东亚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①气温年较差②夏季风风向和影响时间长短 ③降水量的季节变化④高温期与多雨期不一致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日本一月0℃等温线与北纬38度纬线基本吻合,中国一月0℃等温线与北纬33度纬线基本吻合,该事实说明

区域地理专题复习美洲知识点

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七 美洲2014—06—20 【重点知识回顾】 一、北美和美国 地形区地形单元地形特征成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西部高 大的科 迪勒拉 山系 海岸山脉、 落基山脉 等山脉组 成 南北走 向、东西 排列,多 山峰、山 间盆地、 高原 美洲板块 与太平洋 板块相撞 形成。 所以该地 区地壳不 稳定,多火 山、地震。 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降水由沿海向内 陆急剧递减。 ①海岸山脉西侧为迎风坡,多地形雨;②海岸 山脉限制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 延伸,使它们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 ③落基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为背 风坡,加上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 水稀少,气候干旱,呈现荒漠景观,为半干旱 气候。 东部高 原山地 区 拉布拉多 高原、阿巴 拉契亚山 脉组成 山势低缓 形成较早, 久经侵蚀, 海拔较低 对大西洋湿润气候阻挡不明显,降水由沿海向 内陆递减 中部宽 广的中 央大平 原区 北部多湖 泊、南部密 西西比河 平原、西部 为大草原 地势北高 南低,地 形平坦 密西西比 河冲积而 成;北部多 湖泊是冰 川作用而 成 中部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极地冷气流可从北 冰洋长驱直达南部墨西哥湾,夏季,墨西哥暖 湿气流也可北上,使北美中部和东部普遍暖 热。 工业区发展条件 东北部煤、铁丰富、水运便利;肥沃的平原地区,农业基础好、历史悠久 南部石油、天然气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西部技术发达;海运便利;充足的阳光、洁净的环境;丰富的资源 3.美国农业带分布及区位条件 (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农业带的名称 (2)棉花带(35°N以南)的区位条件: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人文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 人文地理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四人文地理 一、知识总结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一门学问,主要以人类的主要活动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为灵魂;人地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一条主线,人文地理考试内容的知识分布 (一)综合复习 一、联系区域地理内容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例如,将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转化为关系图,并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关系图分析具体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几大农业地域的比较

三、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工业区位选择的初衷,但是社会需要、环保要求对工业区位选择也由种种限制。

可用这些案例来指导我国工业区的发展。 两大工业区与比较 城市区位因素 (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拓展 本部分内容包括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合理规划、文化和旅游需求的增长、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关系的改善。了解这些内容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会使我们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思路更开阔。 一、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人口环境的关系。我们应重点理解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区分几组概念: 1.区分几组概念 (1)生育率与出生率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的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妇女)数之比,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总人数之比。两者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可见,生育率是决定出生率的基础。 (2)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挖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而环境人口容量又称为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容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比如我国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为7亿左右,最大(极限)人口数量为16亿左右,这里所说的最适宜人口指的是适宜人口,而最大人口指的是环境人口容量。 (3)人口空间移位与人口迁移 人口空间移位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一般也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但这种移动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即包含三大要素: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是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变迁的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及旅游、出差等活动分开,因为它们各自的社会经济意义是不相同的;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着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的意义。 2.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数量通过资源、排污及生产规模的变化影响环境,环境通过影响生育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影响素质,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环境都有影响,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原因是○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人 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从技术上影响着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因此,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之一。 由图可得: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资源消耗量同步增加,粮食产量一度增加后趋于下降,环境质量明显降低。今后人口数量将会因环境变化、资源短缺、粮食不足而受到限制,出现下降趋势。图中反映了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粮食的关系,而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减产等问题。参考答案:⑴①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同步增加;②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质量不断下降;③在一段时间内,人口和粮食同步增长,而后,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下降。⑵今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资源消耗量上升,开始出现短缺,环境质量继续下降,粮食减产,人口增长将受到限制,也会逐渐下降。⑶随着人口的剧烈增长,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气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⑷ B、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二、城市地域结构 高中必修城市地理,是从聚落类型的角度来了解城市,是把城市置于地理环境及其要素宏观的、自然的和在社会背景中加以分析,而城市地域结构则深入到城市的内部,属城市的微观层

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训练:亚洲位置和范围

2020届中考地理专题复习训练:亚洲位置和范围 一、选择题 1.下图描述的亚洲的“左邻右舍”,错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按照亚洲的地理分区,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属于( ) A.东南亚 B.东亚 C.中亚 D.南亚 3.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亚洲面积(阴影部分)占世界陆地面积比重的是( ) 4.按照地理方位,亚洲分为六大地理区域,下列关于亚洲国家与其所在地理区域对应错误的是() A.日本──东亚 B.中国──东亚 C.印度──南亚 D.菲律宾──西亚 5.该图阴影表示世界文明古国的发祥地,图中①地是() A.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B.印度河流域 C.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D.尼罗河三角洲 6.要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从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来说明,其中“南美洲约在北纬12°至南纬54°之间,赤道横贯北部”描述的是该洲的( )

A.纬度位置 B.相对位置 C.海陆位置 D.半球位置 7.关于亚洲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以土耳其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B.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欧洲为界 C.主要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D.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包围 8.读北美洲略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关于该大洲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大洲地跨南、北半球 B.图中①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C.该大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D.该大洲地跨三个温度带 9.下列重要经纬线中,不穿过亚洲的是( )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北极圈 D.本初子午线 10.亚洲地域辽阔,东西跨166个经度,南北跨()三带 A.热带、亚热带、温带 B.寒带、温带、热带 C.亚热带、温带、寒带 D.温带、寒带、暖温带 11.下列亚洲的各分区中既濒临印度洋、又濒临太平洋的是() A.东亚 B.西亚 C.东南亚 D.南亚 12.人们按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理单元,其中我国位于哪个地区()

初中地理中考专题区域地理专题(专题)含答案

区域地理专题 2018.10 一、选择题 2018 年3 月2 日,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全国放映。世界首颗“墨子”号卫星升空,“天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等等,无不标志着我 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读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图1)及气候资料表,完成1~2 题。 图1 地点 1 月7 月 气温(℃) 降水(mm) 气温(℃) 降水(mm) 年降水量(mm) ①9.4 6.3 22.6 210 1 000 ②-6.0 2.9 23.3 120 500 ③17.5 56 28.2 385 2 361 ④-9.3 1.6 21.4 19.5 125 1.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气候资料相符的是( ) A .①B.② C.③D.④ 2.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酒泉所在地区稻花飘香B.西昌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 C.太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D.文昌所在地适于晒制海盐 2017 年5 月28 日,斯里兰卡发生特大洪水和山体滑坡,损失重大,中国政府提供 1 500 万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读斯里兰卡略图(图2),完成3~5 题。 图2 3.斯里兰卡的地形地势特征是( ) A .平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B.平原、山地为主,中部低四周高 C.高原、盆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D.高原、盆地为主,中部低四周高 4.斯里兰卡东、西部地区雨季出现的时间不同,主要原因是( ) A .纬度差异较大B.海拔高度相差较大 C.距海远近不同D.盛行风的季节变化 5.此次特大灾害发生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A .①B.② C.③D.④ 读我国某局部 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图3),完成6~7 题。

2019届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讲义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 一、中国的疆域 1.海陆位置:海陆兼备,东临太平 洋、背靠亚欧大陆,边缘海为黄海、 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琼州海峡。 2.领土四至点(右图1) 3.相对位置:陆上邻国14个、隔海 相望的国家6个(右图2) 4. 我国区域定位的方法 (1)利用经纬网对地形区进行空间定位 (2)主要经纬线穿过的省区与地形区 二、中国的地形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二阶梯分界线: A昆仑山——B祁连山——C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D大兴安岭——E太行山脉——F巫山——G雪峰山。 2.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我国主要山脉分布 4.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1.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1)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①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北方获得热量远小于南方;②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影响弱于北方。 (2)夏季全国普遍高温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但昼长长于南方,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②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2.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成因及影响 (2)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①一月份月均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②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③河流

有结冰期与无结冰期的分界线;④800 mm 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⑤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⑥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⑦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3.气候特征及其评价 (1)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影响 (1)春旱:春未夏初,华北一带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还未到达,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需水量大,形成春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2)梅雨:六月中旬,夏季风北跃,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长时间滞留,细雨连绵长达一个月之久,形成梅雨天气。 (3)伏旱:每年七,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形成伏旱,给水稻的生长带来威胁。 四、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内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五、中国的农业

高级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之亚洲专题训练题

高二地理期末复习13 一、单选题 读东亚简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有关于A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国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全年降水小于M 国 B. 该国主要民族为大和民族 C. 当地农民主要从事水稻种业 D. 该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木材出口是国民经济支柱 2.下列有关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B国是经济高度发达的韩国,首都是首尔 B. C国家所在半岛为朝鲜半岛,地势西高东低 C. 甲海域为着名的海域日本海 D. D国常规能源匮乏,需要从国外进口。 3.冬季M国酸性气体排放量远高于D国,而D国的酸雨危害却比M国严重,下列有关原因是 ①冬季M国降水少,酸雨危害较轻;②D国的企业生产过程中酸性气体在排放量很大 ③M国推广了先进的技术治理了大量酸雨 ④D国气候海洋性显着,冬季降水较多,酸雨危害较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下左图是飞机航拍的土地利用图,圆圈内为农田。下右图是该地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各题。

4.关于该地气候和主要农作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气候????蔬菜 B.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 C. 温带大陆性气候??棉花 D. 热带草原气候??小麦 5.影响该地农田空间分布形态的最直接原因是 A. 地形 B. 土壤肥力 C. 农业技术 D. 灌溉设施 6.图中圆形种植区这种景观在下列哪个国家最典型 A. 乌兹别克斯坦 B. 日本 C. 巴西 D. 加拿大 下图是“沿20°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 地形起伏大,油棕、茶叶均种植广泛 C. 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 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8.关于乙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域 B. 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C. 河流均源出中国,注入孟加拉湾 D. 水稻种植业、种植园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下左图是日本地形示意图,右图为日本某传统民居。读图回答下列各题。9.2014年2月,日本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可能是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右图中的传统民居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又可防灾,该民居可能分布在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导致日本工业地带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人文地理专题练习(有答案)

中国地理练习题二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的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敦煌至格尔木铁路(T),全长约506千米,计划4年竣工。据图,回答1~2题。 1.T铁路开通后,由敦煌至格尔木的路程大为缩短,不再绕行的甲、乙两省级行政区中心城市分别是 A.银川、西安 B.银川、兰州 C.兰州、西宁 D.兰州、成都 2.总体考虑T铁路所经地段 A.沙丘连片 B.北高南低 C.沟壑纵横 D.起伏和缓 在内蒙古西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的黄河两岸,数十千米的狭长地带分布着一系列的工业园区,拥挤着近千家企业,形成一条“工业长廊”。读图,回答3~4题。 3.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工业地域( ) A.以棉毛纺织工业为主 B.以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 C.以石油、煤炭开采为主 D.以有色金属冶炼和水能开发为主 4.该区域的工业园区的主要区位优势不包括( )

A.土地廉价 B.能源资源丰富 C.劳动力素质高 D.政策优势 读“我国某地区1978—2012年农业产值结构变化统计图”,完成5~6题。 5.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三角洲 6.该地农业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 B.城市化快速发展 C.粮食政策调整 D.灌溉技术的发展 下图为我国不同行业国民经济产出对气象条件敏感性排序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 A.农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 B.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农业C.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农业、零售业 D.金融业、农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8.当我国南方降雨量显著增加,可能使北方以运煤为主的港口输煤量减少,这是由于A.南方企业普遍有大量煤炭储备 B.南方水电发电量同比增长,煤炭需求减少C.受宏观经济影响,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上升 D.进口煤炭增加,影响港口煤炭输出 读图,完成9~11题。

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地理高考复习策略 地理高考复习策略(一) (一)基本思路 1、研读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 2、制定备考计划、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 3、剖析近五年高考试卷及命题特点 4、灌输学科思维方式,养成良好地理思维习惯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倡探究式学习 (二)复习策略 1、整理知识系统,强化知识联系 2、加强地理专项能力训练(专题复习要科学) 主要参考专题复习如下(按课时安排): 1)重要概念及其应用 2)主要规律和原理及其应用 3)时空转换专题 4)图像图表专题 5)等值线专题 6)主要灾害专题 7)环境问题专题 8)地理热点专题 9)规范答题专题

3、整理错题,建立错题档案 4、强调地理学科研究方法 ⑴关注地理时空、地理要素的差异性与关联性 ⑵养成良好的地图学习习惯,学会从地图中发现知识 ⑶灌输正确的区域分析思想,形成科学的地理观念 ⑷强化比较法和归纳法的研究,勤于实践 三)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返朴归真,回归课本 2、梳理思路,关注主干 3、选择训练,克服盲从 4、整理错题,寻找弱点 5、巧算时间,技巧答题 6、专业术语,规范答题 地理高考复习策略(二) 近日我校地理组部分成员赴银川一中参加了2016年新课标高考研讨会,并在20日上午和下午聆听了由兰州一中陶少坚老师和银川一中宋晓玮老师做的高考备考的专题报告。现将报告内容梳理分享如下: 一、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比较分析 1、平稳 2015年高考地理(新课标ⅱ卷)相比2014年难度基本持平。试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指导精神。这套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求新、求活的特点,充分体现考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理念。本卷以高中地理必修主干知识为考查目标,以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作为辅助,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和对实际问题的理解。题目新颖,区分度良好。考查内容覆盖高中地理的主要知识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一亚洲及其地区和国家日本教案

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一亚洲及其地区和国家日本教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地理专题复习 亚洲及其地区和国家(一) 三亚市过岭中学周英 【复习目标】 1、能运用地图说明某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对该区域自然环境 的影响。 2、能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某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相互关 系。 3、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对该区域内典型人文环境的影 响。 【重难点】 ★本节重点: 1、亚洲的地形、河流特点及相互关系。 2、日本的地形特点;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的特点。 ★本节难点: 日本的地形特点对其工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都去旅游过,大部分同学都听过导游对旅游地的介绍,假设我们现在正搭乘一架飞往日本的飞机上,如果你是导游,你将如何向你的团员介绍此行的目的地:日本的概况。教师给出相应评价。 1、展示世界地图,总结亚洲半球位置:地跨东西两半球,主体位于东半球;地跨南北两半球,主体位于北半球。 2、展示亚洲地图,总结其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0o S到80o N之间,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主体位于北温带。海陆位置:北部濒临北冰洋,东部濒临太平洋,南部濒临印度洋;东北部是北美洲,西北部是欧洲,西南部是非洲,南部是大洋洲。

3、展示亚洲地形图,分析总结其地势特征为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形影响,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提示学生:这部分内容经常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出现)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分析总结其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广布,季风性气候显着。 5、展示亚洲地图,总结其分区。同时展示因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影响而形成各区域的文化差异 6、展示亚洲人口分布图,观察总结亚洲人口分布特点。 7、展示亚洲主要国家人均GDP图,引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 8、小结 亚洲思维导图 二、教师引导复习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讨论完成“日本思维导图”。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以亚洲唯一的一个发达国家:日本为例,以“地理体系图”为纲,以“日本思维导图”为线,教授学生复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日本思维导图 3、展示日本地图,观察总结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