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ord版)教师资格证招聘考试《心理学》

(Word版)教师资格证招聘考试《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绪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一、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人脑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由树突、细胞体与轴

突构成。树突负责接受信息,细胞体负责接受外来信息的同时,产生神经冲动,其性质是电信号,轴

突的任务是把细胞体发出的信息传导至其他神经元。

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大脑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部位,控制和指挥着其他各部位的活动。大

脑的表层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偏侧化: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性工作,包括说话、写作和言语理解,在计算、时间感、节奏感和控制复杂运动方面功能强。右半球在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识别与表达、想象、音乐欣赏等方面更强。4、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

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

现象的著作。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

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的代

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流派代表人物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备注

安吉尔

形)心理学卡、苛勒

强调人的潜能实现

第一章认知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

一、感觉概述

(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

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

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枕叶)、听觉

(颞叶)、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是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

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肌体感觉等。

【习题】下列属于内部感觉的有()。

A.肤觉

B.平

衡觉C.嗅觉

D.运动觉

【答案】BD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

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把这种

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它的强弱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刚刚能引起

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相应地,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

做差别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感受性越高,感受阈限越低。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1.感觉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视觉适应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感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明适应是指对明亮环境的适应,暗适应是指对昏暗环境的适应。 2.感觉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上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3.联觉效应。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或同时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例如用刀子沿着玻璃边划出来的吱吱声会使不少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暖色调的衣物在冬天给人温暖的感觉。微弱的听觉刺激能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

【习题】衡量感受性高低可用(D)

A 智商

B 韦伯分数

C 情商

D 感觉阈限

三、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前提和基

础。

几种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刻板印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投射效应。错

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错觉

不是病态的,是正常的。错觉有实用价值,例如军事伪装、军事隐蔽、舞台艺术、化妆、特技、服装搭配等。

【习题】“情人眼里出西施”属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属于() A 刻板印象;B 晕轮效应;C 首因效应;D 投射效应。

四、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整体性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二)知觉的理解性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知识,经过思维,并用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三)知觉的选择性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

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周围其余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例如阅读时

划出重点。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红笔改作业);3)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等);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影响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四)知觉的恒常性指当刺激源发生变化时知觉却并未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形状恒常(例如不

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颜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

五、观察

受到思维支配的,主动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的能力叫做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实物直观(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模像直观(图片、图表、幻灯、

电影、录像、电视等)和言语直观。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一般而言,

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因为前者可以解释感知对象的内在或本质规律。2、运用

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

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习题】一、

选择题

1.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B 在起作用。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D.理解性2.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

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C A.选择性B.整体性C.恒常性

D.理解性3.当人从黑暗走入亮处后,视网膜的光感受阈限会迅速提高,这个过

程是C A.适应B.对比C.明适应D.暗适应

4.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都属于A A.外部感

觉B.内部感觉C.本体感觉D.机体感觉

5.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以便于下次阅读,这是利用了知觉的A

A.选择性B.整体性

C.理解性D.恒常性6.感官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起伏变化

的现象是A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D.实践活动影响7.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

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B A.空间知

觉B.社会知觉C.运动知觉D.深度知觉

8.手放进热水之后,再放到温水中,会觉得温水很凉,这种现象属于C A.感觉适

应B.触觉适应C.感觉对比D.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9.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C

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

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 C.错觉不存在个

体差异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

二、判断题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错,个别属性。

2.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错,是变化的过程,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三、简答

根据知觉规律,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四、论述题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

什么意义?

第二节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记忆就是从脑对

所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编码是指把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转化为不同的代码,

即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储存是将已经编码的信息保留在记忆中。提取是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

息恢复以便运用的过程。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模型用心解释忙保持时间长短的差异,其中影响

最大的是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其中,―组块‖概念的提出者是米勒。

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如游览万里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则、定理的记忆)、情绪记忆(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动作记忆和情境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习题】人的心理活动能够在时间上接续下去,这主要是(A)

A 记忆的作用

B 思维的作用

C 想象的作用

D 联想的作用小明

记住了家里沙发的松软的程度,这种记忆属于(C)

A 情绪记忆

B 动作记忆

C 形象记忆

D 语词记忆

人们在看动画片的时候,能把原本是静止的图像看成是在运动的,这是因为存在B

A.幻觉

B.感觉记忆

C.静止运动

D.错觉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D A.思

维B.想象C.注意D.复述

二、记忆品质

三、识记和遗忘

(一)识记就是编码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二)保持出现问题时则会产生遗忘。

1、遗忘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遗忘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遗忘规律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曲线是一条指数型衰减曲线,它表明了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概括地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

【习题】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进程的不均衡性,表现为B A.先慢

后快B.先快后慢C.时快时慢D.均匀递减

3、遗忘原因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的逐渐衰落。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压抑

(动机)说:遗忘是因为潜意识地压抑作用。

提取失败说:遗忘不是没有记住,而是无法再认或回忆。话到嘴边现象,或者舌尖现象。同化(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

【习题】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C

A.生理性障碍B.心理性障碍

C.提取性障碍D.存储性障碍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②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③学习程度。150%的过度学习。

④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系列位置效应,即开头和结尾部分学到的内容比中间部分记忆效

果更好。

【习题】根据过度学习原理,小明背诵古诗用了6 遍,他应该再背诵几遍才能达到最高的学习

效率()

A1;B2;C3;D4

前摄抑制先学的材料对后学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倒)摄抑制后学的材料对先学材料的干扰作用

【习题】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 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

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

(五)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1)深度加工材料

(2)多重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声音编码、动作编码等。

(3)有效运用记忆术:牵强附会。比如直观形象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4)适当过度学习:学习程度在150%,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以减缓遗忘的进程。②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习题】一、

选择题

在记忆乘法、珠算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B

A.按语义关系编码

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

码C.采用主观组织加工材料

D.使用字形编码

二、判断题1.学习记忆比较长的材料,中间部分的内容记忆的效果差,是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的影响。(对)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人类遗忘的规律与特点。

2.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有哪些。

第三节言语和思维

一、言语

语言(language)是一种符号系统。言语(speech)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言语的分类:

二、思维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

接的概括的反映。

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

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规律件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1、间接性:通过X 事物间接理解Y 事物。

2、概括性:指把握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习题】思维的间接性表现为()

A.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B.对根本

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加以反映C.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

作出某种预见D.从部分事物的联系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联

【练习】

1、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了解内脏机理病变。

2、认识到―灯是照明的工具‖

3、看到地面湿,推测昨晚下过雨。

4、各种各样的水都可以用―水‖这个词标识。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6、―隔墙见角而知有牛‖,―隔岸见烟而知有火‖

7、认识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上述现象中,反应了思维的间接性,反应了思维的概括性。

二、思维的种类

三、创造性思维

(一)概念:创造性思维是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二)特征:(吉尔福特)流畅性(个数);灵活性(类型);独创性。

老师问,板砖有什么功能?小明:盖楼

房、盖平房、盖烟囱、盖马路小红:盖

楼房、拍人、做铅垂线

()的流畅性更高,()的灵活性更高。

【习题】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对事物反应的总量体现了创造性在()方面的品质。

A.可逆性

B.变通性

C.独创性

D.流畅性

(三)创造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四)灵感状态:指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五)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培养:Ⅰ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要。Ⅱ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Ⅲ

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Ⅳ培养创造性个性。

四、思维的品质

五、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人脑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方式,以―词语‖为标志,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判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句子‖为标志。推理:由已知判断推测未知判断的过程。可分为归

纳推理(由特殊到一般)和演绎推理(由一般到特殊)。

六、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割成部分,综合是把部分联合为一体。比较与分类:比较是

通过对比,确定事物间异同点,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将其分门别类。抽象和概括:抽象是

提炼事物与现象的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是把人脑中的共同本质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系统化

和具体化:系统化是形成概括程度更高的系统,具体化是将抽象特征或规律推广到具体事物中

去。

【小结】

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

的直接的

事物的整体属性=知觉

认知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反映=记忆

本质属性或内在规律间接、概括的=思维

表象的能动的=想象

【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我们到一个地方去办事,会事先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最后选择一

条短而方便的路。这样的思维是B

A.直观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直觉思维2.人类思维的

高级形式是C

A.求异性思维

B.集中性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3.“机智”

是指思维的A

A.灵活性

B.敏捷性

C.深刻性

D.广阔性

4.不但考虑问题本质,而且考虑和问题有关的其他条件,这是思维的B A.

批判性B.广阔性C.深刻性D.灵活性5.比较固执,爱钻牛角尖,这是思维

缺乏D 的表现。

A.深刻性

B.批判性

C.广阔性

D.灵活性

6.“人云亦云”是思维缺乏B A.广阔

性B.批判性C.深刻性D.灵活性

7.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当机立断,不徘徊犹豫,这是思维的D A.

批判性B.广阔性C.深刻性D.敏捷性8.下列不属于创造思维的特

点的是B

A.独创性

B.持久性

C.流畅性

D.灵活性9.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

维发展的顺序为B A.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

维B.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

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

思维、直观动作思维10.创造思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A

A.准备-酝酿-豁朗-验证

B.酝酿-准备-豁朗-验证

C.准备-酝酿-验证-豁朗

D.酝酿-准备-验证-豁朗11.警察在侦破复杂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案情分析,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这是D 的表现。 A.求异性思维B.集中性思维C.创造性思维D.发散性思维

12.幼儿计算应用题“5 个苹果吃掉3 个,还剩几个”时,他的思维种类属于C A.直觉行动思

维B.抽象思维C.形象思维D.发散思维

第四节想象

一、表象(image):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分为记忆

表象和想象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三、想象(imagination):对表象加工改造形

成新形象的过程。

【习题】想象主要处理的信息,是以()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

A.抽象

B.概括

C.间接

D.直观

想象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能力

B.感知

C.记忆

D.性格

【答案】DB。

【习题】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A 联想

B 幻想

C 理想

D 想象

【答案】D。

四、想象的加工方式

五、想象的分类:

六、想象的品质: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主动

性七、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和替代功能。八、培养学

生想象力的方法: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二)引导积极思考

(三)扩大知识经验

(四)有目的的训练想象力

(五)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游览过八达岭长城的人,头脑中重现长城的形象属于与B A.思

维 B.表象 C.注意 D.联想 2.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

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这是A A.表象B.想象C.后象D.印象 3.根

据言语描述或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 A.

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有意想象D.幻想

4.吟咏“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祖国江南秀丽的景色,这是一种B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5.设计师设计、

描绘城市规划的蓝图的过程属于B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空想6.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B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7.鲁迅在

《阿Q 正传》中塑造阿Q 形象,属于C A.无意想象 B.再造

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8.下列关于表象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C A.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B.表

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表象具有概括性。 C.表象表征事

物的个别特征。 D.人们可以再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9.

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这是一种B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幻想

D.空想

10.学生读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林黛玉鲜明的形象,这属于A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

第五节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一)注意的概念注意(attention)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

(二)注意的特点注意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首先,注意是心理活

动的指向性。

其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集中性与强度有关,越集中,通常强度(紧张度)越高。

再次,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刺激,同时忽视无关的刺激。

(二)维持功能。以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将所选择的刺激加以保持。

(三)调节功能。帮助人脑将加工的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

四、注意的品质

【习题】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 A .必须在同一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B .必须在不同加工器里进行信息加工 C .其中必须有相当熟练的 D .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答案】ACD

五、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

培养注意品质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稳定性 扩大广度 训练转移能力 避免分心

【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D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2.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C A.随意后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3.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C 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4.喧嚣的闹市中,大声地叫卖未必能引起人的注意,但在安静的阅览室中小声交谈就可能引起 人的注意,这是因为 A A.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B.刺激物的新颖性对注意产生的影响 C.人的感觉阈限在不同环境中是不同的 D.注意具有集中性的结果 5.妈妈边看电视边织毛衣属于 A A.有意后注意 B.有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6.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了写字的间架结构,就忽略了字的笔画,注意了写字而忘了正确的坐姿, 原因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C 方面发展水平较低。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7.有的人阅读时候能做到一目十行,这说明其注意的 A 品质较好。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8.注意的功能不包括 D A.选择 B.维持 C.调节 D.评价 二、判断题

1.注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错,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保持随意注意。(错) 三、简答题

1.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哪些?

运用无意注意规律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避免外部干扰

第二章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

一、基本理论

(一)概念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心理过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由三种成分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在行为。表情:面部表情,身段(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情绪是由刺激所引起的,情绪产生的中介是需要。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三)情绪的分类

?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情绪的状态分类:

–心境: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应激: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审美体验

【练习】

①―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应的情绪状况是()A.心境;B.激情;

C.应激;

D.焦虑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A.道德感;B.美感;C.

理智感;D.热爱感

④荣誉感、友谊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属于()A.理智感;B.热爱

感;C.审美感;D.道德感

⑤美感属于()A.情绪;B.情感;C.

心境;D.激情

⑥好奇心属于()A.美感;B.道德感;C.理

智感;D.心境

(五)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是个体适应环境、求得生存的工具。

2、动机功能,可以引发行为。

3、组织功能,积极情绪情感有调节和组织作用,消极情绪情感则有干扰破坏作用。

4、信号功能,表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5、健康功能。

6、感染功能,如情绪的―共鸣‖和―移情‖作用。

【练习】

1、―笑一笑、十年少‖

2、心情好的时候干劲十足,脑子也转得快了

3、看到脸色,推测小明心情不好

4、喜庆的气氛把张三的悲伤冲淡了

5、明白母亲被老虎吃掉后,李逵盛怒之下杀死了老虎以上现象分别体现了情绪的什

么功能?

二、压力、学习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一)压力1、压力(stress)的概念:在面临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技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叫应激状态。压力状态下个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反应。2、适度压力有利于个体应付环境,过度压力会带来负面效应。

3、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1)警觉反应阶段;(2)搏斗阶段;(3)衰竭阶段。(二)学习压力1、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2、学习压力三因素:(1)压力源——来自环境;(2)压力体验——内部紧张状态;(3)压力反应——包括躯体反应和各种行为反应等。

(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并加以系统论述,它是指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1)否认。

(2)压抑——如对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

(3)合理化(文饰作用)——为行为或现实寻求辩护。例如把虐待说成―打是亲骂是爱‖,再如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和甜柠檬心理(把仅有的东西硬说成是好的)。(4)移置——把情绪发泄于其它事物。

(5)投射——把自己的情绪归于客体或他人,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退行——用幼稚的方式应付困难或满足欲望,例如―老顽童‖、成人撒娇、卖萌等。

(7)升华——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

(8)幽默——以愉悦的方式表达令人不适的情绪或态度。

(9)认同——强调自己与所敬爱与尊崇之人的相似之处或特殊关系。

【习题】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答案】B。

【习题】自我防御机制的形式包括()。

A.压抑

B.压制

C.投射

D.力比多

【答案】AC

【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情绪状态中应激的有(B)A.某人失去

亲人后长时间心情郁闷状态 B.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

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C.战士们演习中取得好成绩,

这一段都很有劲头。D.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狂喜万分

2.“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反映了B A.激情具有

爆发性B.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C.应激是一种适应性反映

D.心境具有微弱的特点3.看到无边无际

的大海觉得心情舒畅属于A;急中生智属于C。 A.美感B 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4.在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

验是C。 A.态度B.需要C.情绪D.情感 5.失去某种追求的目标或

所盼望的东西引起的情绪体验叫做C。 A.恐惧B.表情C.悲哀D.

快乐 6.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做B。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意义

7.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伴随人的A 产生的,它们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个性的心理特

征D.以上几个都不是

8.带有宣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C。A.激

情B.应激C.心境D.情感

二、判断题

9.情绪主要和无条件反射联系着,情感主要和条件反射联系着。(对)

10.情绪与情感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以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为出发点,而产生态度体验

的。(对)11.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成为人的持久激励动力。(错,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

论,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不在作为人的激励动力了。)12.主体不可能对任何刺激物都产

生情感反应。(对)

13.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对事物进行的反映。(对)

14.所谓“喜者见喜”,“忧者见忧”是形容人的应激状态。(错,心境状态)

二、正确的认识情绪情感,灵活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一)注重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

的情绪力量。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

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情绪通常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伴随着愉悦的主观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如愉快、高兴、骄傲等,消极情绪则伴随着不愉悦的主观体验,降低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如恐惧、悲哀、厌恶等。

(三)教会学生调节情绪情绪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到身体、心理的健康。因

此要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

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二节意志

一、意志的概念和特征

(一)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二)意志的特征:1、人类特有;2、有调节支配作用;3、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

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习题】 1.体操运动员比赛时想选择有挑战性的动作,但又担心失败,这是他面临的心理冲

突是() A 双趋冲突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2.在目的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害无利

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多重趋避式冲突

3.小明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出去玩,这属于()A.

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4.某人在商场购物时,既喜欢质量高的商品,又嫌价钱太贵。

这种心理冲突属于()A.趋避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双趋式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三、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品质意志品质是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人意志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意志品质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四个方面。1、自觉性:能够有效支配自己的行动。其反面是盲从和独断专行。

2、果断性:迅速合理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反面是优柔寡断和草率武断。

3、自制性: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反面是任性和怯懦。

4、坚韧性:能坚持、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反面是动摇和执拗。

【习题】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

质是(A)

A.优柔寡断

B.盲从

C.动摇性

D.任性善于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

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是意志的(B)A.自觉性B.果断性C.坚韧性D.自

制性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A)意

志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

不定、优柔寡断,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C)A.自觉性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韧性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D)

A.盲从

B.动摇性

C.优柔寡断

D.任性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主要做法有: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习题】一、

单项选择题

1.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且自觉主动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该目的意志品质称为(A)。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2.与意志坚韧品质相反的

不良品质是(D)。 A.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B.任性和怯懦

C.盲从和独断

D.顽固和动摇3.小王是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际,多家知名企业向其伸出

了橄榄枝,小王陷入纠结之中,此时小王面临的是(D)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4.“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此时的意志冲突是(B)。 A.趋避冲突B.双趋冲突C.双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

突 5.一个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D)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6.与意志果断品质相反的不良品质是(A)A.优柔

寡断和草率从事B.盲从和独断C.任性和怯懦D.顽

固和执拗

二、判断题

7.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修改行动计划是意志薄弱的表现。(错)

8.进退维谷属于趋避冲突(错,双避冲突)

9.有的人是“行动的侏儒,言语的巨人”,说明认识和意志这两个心理过程是无关的。(错)

10.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困难。(错)三、

简答

11.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三章人格心理第

一节人格概述一、人

格的概念和特征

(一)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

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在中文中有时也用―个性‖一词

来表示人格。

(二)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习题】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和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

为(A)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二、人格的结构

(一)人格倾向性: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是基础,是人格倾向

性乃至整个人格积极性的最初源泉。

(二)人格心理特征:最稳定、最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

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三)认知风格(认知方式):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1、场(field)依存和场独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