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支祈请文(实修法)

七支祈请文(实修法)

七支祈请文

禅修本尊前敬礼!

“后世有缘的人,如果愿意由我邬金这里求得护佑,应到寂静清心之处生起无常心及出离心,厌弃轮回。此为要点。全心全意放在我身上,思维道:‘一切可护佑、可指望的,邬金我这里无不具足。’‘或苦或乐、心愿您悉知。’这些想法,不作供养,不作赞颂,放下内之因与外之聚集,谨以虔诚身口意,以此七句来祈请:吽邬金油记……。”

邬金刹土西北隅,莲茎花胚莲蕊上,

无上胜妙成就者,圣名号曰莲花生,

眷属空行恒围绕,我今随尊而修行,

为赐加持祈降临,咕汝呗玛色德吽!

“由这样一再的祈请,令渴慕之心,哀求之心大大的生起,到悲泪盈眶。若因此而信心真实彻底生起时,即大发哈声于清明之中安住,清清明明的不散乱地看着。

对这样祈祷的心子,我必护持不待言,必为三世佛之子。大灌顶本明,自可由本觉心中获得。禅定力坚固,智慧增长,加持自然大大出现而令自己成熟,并且行化他人,除诸痛苦;自己成就时,其他的也同时成就,事业成就,功德皆圆满俱于自身中。这种能于最高的本性法身中,成熟并解脱的方便,愿诸心子能遇到。

此具特殊加持力的七支祈请文的修法,因为极深奥,故为意之最深伏藏,秘密教授。愿那具大福德、具大智慧悲悯心的法自在者能遇兮。”

此七支祈请文乃是由法性中所自然显现。据闻,在莲师尚未降临此世间之前,即由智慧空行母所唱颂,并且传授给印度五百位班智达。由其来唱颂祈请莲师之来临。此文之内涵意义极为深奥,可包括外、内、密等不同层次之精义,故被列入“意义最极深密伏藏”。

此甚具加持力的祈请文,其伏藏最初,由第二伏藏大师咕汝秋旺取出,依宁玛巴传统,于修习莲师法门之前,往往先念诵此七支祈请文三遍,以祈祷莲师之降临加持。任何人诵此文祈祷莲师,莲师定至其前给予加持之。

《莲师七句祈请文释》

转自妙乘法音原文略加修饰

莲花生大师金刚七句祈请文

音吽欧坚益吉努向灿巴玛给萨东波拉

译吽邬金刹土西北隅莲华梗茎胚蓬上

雅灿却格欧竹尼巴玛炯内写思札

得证稀有胜悉地世称盛名莲花生

科德喀卓芒布果且杰吉思达竹吉

空行眷属众围绕随尊成就我成就

辛吉啦协夏色所格热班玛色德吽

祈加持故请降临格热巴玛色德吽

[url=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4673758.html,/gurulin/b5files/b0085.html#c1440][b]莲师启请颂[/b][/url][b]林钰堂[/b]

藏密恩源虹光身,无死济世任运现;

空乐光明加持遍,俱生妙喜环宇春。

金刚七句祈请文

【藏文音译】【意译】

吽!吽!

鸥坚耶戒讷向参邬金刹土西北隅

班玛给萨东波拉莲茎花胚之座上

雅参秋革怄哲尼希有殊胜成就者

班玛炯内意色扎世称名号莲花生

扣德卡昼忙布够空行眷属众围绕

切戒吉色达折吉我随汝尊而修持

新吉漏些谢色索为赐加持祈降临

格日班玛思德吽咕噜贝玛斯德吽

八十随好:1)指爪狭长,薄润光洁;2)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3)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4)手足光泽红润;5)筋骨隐而不现;6)两踝俱隐;7)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8)行步威容整肃如狮子王; 9)步安平犹如牛王;10)进止仪雅宛如鹅王;11)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12)肢节均匀圆妙;13)骨节交结犹如龙盘;14)膝轮圆满;15)隐处之纹妙好清净;16)身肢润滑洁净;17)身容敦肃无畏;18)身肢健壮;19)身体安康圆满;20)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21)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22)腹形方正、庄严;23)脐深右旋;24)脐厚不凹不凸;25)皮肤无疥癣;26)手掌柔软、足下安平;27)手纹深长明直;28)唇色光润丹晖;29)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30)舌相软薄广长; 31)声音威远清澈;32)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声;33)鼻高且直,其孔不现;34)齿方整鲜白;35)牙圆白光洁锋利;36)眼净青白分明;37)眼相修广;38)眼睫齐整稠密;39)双眉长而细软;40)双眉呈绀琉璃色;41)眉高显形如初月;42)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43)两耳齐平离众过失;44)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45)额广平正;46)身威严具足;47)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48)发香洁细润;49)发齐不交杂; 50)发不断落;51)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52)身体坚固充实;53)身体长大端直;54)诸窍清净圆好; 55)身力殊胜无与等者;56)身相众所乐观;57)面如秋满月;58)颜貌舒泰;59)面貌光泽无有颦蹙; 60)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61)诸毛孔常出妙香; 62)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63)相周圆妙好;64)身毛绀青光;65)法音随众,应理无差;66)顶相无能见者;67)手足指网分明;68)行时其足离地;69)自持不待他卫;70)威德慑一切;71)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72)随诸有情,乐为说法;73)一音演说正法, 随有情类各令得解;74)说法依次第,循因缘;75)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76)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77)相好,有情无能观尽;78)顶骨坚实圆满;79)颜容常少不老;80)手足及胸臆前,具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

[b][font=黑体][size=5]《[color=#000080]莲师七句祈请文释》[/color][/size][/font][/b]

[font=黑体][size=5][color=#000080]转自妙乘法音原文略加修饰[/color][/size][/font] [font=黑体][size=5][color=#000080]莲花生大师金刚七句祈请文

[b]吽欧坚益吉努向灿巴玛给萨东波拉[/b]

吽邬金刹土西北隅莲华梗茎胚蓬上

[b]雅灿却格欧竹尼巴玛炯内写思札[/b]

得证稀有胜悉地世称盛名莲花生

[b]科德喀卓芒布果且杰吉思达竹吉[/b]

空行眷属众围绕随尊成就我成就

[b]辛吉啦协夏色所格热班玛色德吽[/b]

[b][/b]祈加持故请降临格热巴玛色德吽[/color][/size][/font][b]

[font=黑体][size=5][color=#000080]吽[/color][/size][/font][/b]

[font=黑体][size=5][color=#000080]释题所依

莲花生大师的金刚七句祈请文念起来非常简单,只有七句,不是很长的仪轨,但其内容却具有外、内、密、极密等深广不同的含意,讲解的方式也有多种:

有从基、道、果三方面解释的,如以基而言……七所指为七识,众生因七识而轮转六道。有以七支供养文(礼赞诸佛、广修供养、忏悔罪业、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普皆回向)的修行之道来解释的。或以大圆满的九乘次第来解释等等。

缘起和修持殊胜

莲花生大师为阿弥陀佛意、观世音菩萨语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总集意的无二化身,因此修持莲师七句祈请文,即是修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祈请文。我们是莲师的后生,即为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直嗣,依照师徒之间的三昧耶戒而修持此殊胜容易成就的法门,也是我对大家的期望。

蒋贡麦朋仁波切的解释、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的伏藏法,及一百零八位大伏藏师的伏藏法内都有此七句祈请文。蒋贡康楚仁波切的伏藏法内记载……莲花生大师安住于大平等法界中、于其自性,此七句祈请文由法性自在之力而自现出的金刚之音(共有七句而俗称金刚七句祈请文)。任何人念诵此祈请文,法身普贤王如来、金刚萨多、观世音菩萨和十方三世一切大慈大悲的化身们,即从法界中降临、给予殊胜无上的三金刚灌顶和加持。

又由法性中化现出五方佛和五方佛母(表五种智慧,外在显现出来的如般若佛母、度母等),为了利益众生而再次唱诵此七句祈请文……而在释尊圆寂五年后,于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莲花湖中的一朵五色五瓣莲花,化现出五个嘿噜嘎形象的推听札,而后莲花生大师降临于世……

莲师降生的方式有多种传说,有说为卵生、或有说为化生,莲师自己所唱的金刚诵、大部分伏藏师的莲师祈请诵或传记内都提到……莲师实为化生,无父无母(实意的父母为普贤佛父、佛母,表由慈悲与智慧双运中生出。)为了传扬大密宗金刚乘法要于娑婆世界,在上亿众空行母齐声唱诵此七句祈请文中,由阿弥陀佛心中的「舍」字放出五色智光,射至莲花湖中这朵五色五瓣的莲花蕊上,以持明尊的形相化现为人身……诞生时具有五部头盖尊(即佛陀尊、金刚尊、宝生尊、莲花尊和事业尊,与五方佛同体性而不同名,以前翻译为头盖尊。是慈悲的诸佛为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而化现不同的显相。)

色身示教

莲花生大师的一切功德、事业和法力的不可思议,非一般寻常人可以想象、也非言语可以形容,能描述的只是凡夫人能看到、听到和想象得到星星点点的部分;本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早已成佛、脱离于轮回,无需有成就与不成就之说,但为了度化众生、为后生做榜样,而示现了许多普贤大行,如……

于邬地亚纳西北边的达纳扣夏湖(也就是阿弥陀佛净土的莲花湖)出生后,在印度和尼

泊尔与西日僧哈、布玛麦札等多位上师亲近学习,长期精进修行成就后,彼此亦互为上师。以此乃告诫弟子「有上师乃有成就」,明示亲上师近善知识努力修学的重要性。

大师一生成就四大持明、同等任运、即身成就无死金刚童瓶身(即虹光身,无有来去、无死亡等,境界非言词所能及)。因此任何一个凡夫只要如尊者般努力精进修持,也能于一生中得到四大持明的成就。

功德与殊胜利益

莲师的传记,大藏经上记载的有四千九百多种,为智慧佛母移喜措嘉、大乐佛母、智慧胜乐佛母等莲师弟子所写下,目前已看不到这么多种。每部传记中都提到修行此莲师七句祈请文的功德……

莲师为诸佛菩萨大慈悲和智慧威德力的化现,因此只要虔诚念诵他的金刚七句祈请文,即会得诸佛菩萨莲师等无上殊胜的加持摄受。

莲师为所有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护法)的主要代表,三者完全融入尊者,因此只要修持莲师法,三根本已同时俱足,只要虔诚念诵莲师七句祈请文,三根本即如云海般聚集现前,赐予修行者共与不共的加持及成就。

在宁玛巴尤其是大圆满龙钦宁体,很多修行法门都以莲师为主为基,尤其是所有的上师相应法,而莲师上师相应法中最主要的是七句祈请文,故此祈请文为大密宗金刚乘一切教法的根本。又因其由法性界中自然唱出、由莲师亲传与二十五位心子,并曾发愿:"凡唱诵此七句祈请文者,不管身在何处,必会降临赐予加持。"因此虔诚念诵的人,所得到的加持是不可思议的,能于梦境中亲见如彩虹般的莲师智慧身,闻到奇异的檀香味,听到空行母唱颂的美妙音声和像达玛噜的鼓乐声等等……

只要精进不断的念诵此七句祈请文,即可得证大智慧,邪门魔外无法侵入,天龙八部等世间的大力鬼神、死神、邪魔鬼怪等不能为害并随侍如仆,周遭的人也乐于相助,能快速证悟与莲师无二无别的金刚持佛地。

莲师的佛行事业功德和成就殊胜,与诸佛陀无二无别,虽非贤劫千佛第二佛,而为藏人赞称之为欧坚第二佛,因此真实语的佛陀也不会欺骗我们,诚心的祈请,必会遵守诺言为我们赐予加持的。

金刚七句祈请文的含意依外、内、密的解释如后:

[b]邬坚刹土西北隅[/b]

外:此句所讲为莲师殊胜的出生处。音念邬坚或邬金都可以,即邬地亚纳,位于须弥山南方南瞻部洲六区域之南方区域,为大持明和空行众修持的净土,故名邬金空行净土。

西藏大学者根桑降派说,此圣地靠近现在巴基斯坦,颇有道理的,当地有很多古庙,现虽为回教徒所管理,但从地下挖出的都是密咒乘的佛像和石碑,证明密法曾在此兴盛过。如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净土,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净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净土等,也都是肉眼能看到的山、佛寺等外相净土,凡夫执于无明,又无真实不退转的心修行,因此很难看到诸佛菩萨、莲师的真实净土及真相。

邬金净土的西北边,凡人肉眼能见圆满具足八种功德水的达纳扣夏湖(象征空性,空性为诸佛之母,因此此湖如莲师之母),圣迹于此发生……

内:邬坚所指如前面外解释一样,为密乘所兴盛的源泉即来源。密乘内所讲的心,为七识所聚之处,轮涅之分处,是所有功德的来源,此心即邬坚净土,我们最秘密的地方,而心的真相就是佛。西北隅,西为太阳落山之处,含意为轮回,内有无明的黑暗,我们未驱散无明之前即有无明的黑暗,如太阳落山后一样,这是轮回的地方。东和西,以太阳来讲为升起和落下之处即会变,北,则为永远不变之处,我们成佛以后,清净的法身无任何变异,因此北的表示为涅盘成佛,《涅盘经》内也提到,释尊圆寂前向北方走七步,表示已经脱离轮回,头向北,表涅盘,因此讲到北的整个含意为想要脱离轮回者依着莲师的教法。隅或说西北隅,

轮涅的中间或连结处。何为轮涅平等?就是中观之道,我们要如禅宗所讲见性成佛的话依止中观,我们大圆满内讲到亲见赤裸本性要依止中观之见,即依见解修行,大圆满内分此三种,见即我们的正知正见,无中观见的话,会堕入常或断处而无法成就,此处的隅就是要依止中间、不要走两边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心性,也是我们轮回和涅盘差别的源处,明白心性即获涅盘,不知心性真相即无明而坠入轮回。我们不可依靠两端,要依止中观之道即西北隅的整个意思。

密:密所指为大圆满经典所讲的含意,又分大圆满经部的说法,字面上给予解释,实际上给予推荐的解释,另有修部的导引,大圆满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后面的两种今天不会提到,我也没有如此的修证。今天针对经部和续部字面上的解释来说。邬金就是所在地,我们说智慧的所在地就是心钉,大圆满内提及四钉或六钉,四钉里面心钉等,就是我们意识的所在地,邬金净土就是心钉所在地。西北可譬喻为左右脉,西为右脉,内充满着红菩提,北即左脉,内充满着白菩提,西北隅即中脉,此处所讲即三脉。

[b]莲华梗茎胚蓬上[/b]

外:此句所提为莲师如何殊胜出生。森林边有湖,湖中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莲花生大师化生而出……

依部分传记的记载,由阿弥陀佛舌根上的莲花部种子字〔舍〕,放出五种颜色之光融入此莲花花蕊中莲师出生,其时十方诸佛菩萨齐声赞诵,空行护法献上莲花雨、唱诵金刚歌、跳着金刚舞,庆赞三世众生之怙主莲花生降临,将渡化无数有情……

内:莲花梗茎为莲花的梗和茎合在一起,含意为法界和智慧无二无别,慈悲和智慧也是无二无别,轮回和涅盘无二无别,显像和心像无二无别等,这些无二的道理,花离开梗即凋谢或干枯,梗无莲花也不称莲花,只是一根梗而已,这两个不可分离,本来一起,即轮涅平等。我们本性中,大乐和空性无二无别,本为轮涅平等的究竟之果。

密:莲花即心轮,内有八瓣即八脉。心轮为意识所在地,也称法界之轮,相似莲花,故称莲花。花所指为莲蕊,五心所聚合一起的精华之钉,我们说五种智慧的光点。梗茎,乃指智慧气融入中脉之意,莲花梗空而直,表无任何障碍。我们现在具有烦恼的气脉明点,以修行的过程,用智慧精修,转化为清净,这就是自性和体性大悲的坛城,也可以说是:明点清净法身,气清净报身,脉清净化身,三身同证即身得大成就,不可思议。

[b]得证稀有胜悉地[/b]

外:此句所言为莲花生大师不可思议的功德。大师于莲花上唱诵金刚歌,传法予空行护法众时,因恩匝布扎菩提国王由远方看见五色光彩灿烂,派大臣前往探视,一见此胜妙神童感到非常诧异,知为功德殊胜、不可思议之子,回报国王,国王无子嗣亦思有子,往见并迎请莲花生童子到王宫,献上王座。莲师发愿为救度众生而降临娑婆世界,非为治理国家,因缘所致,国王亦具善根,顺此因缘渡化臣民无数。五年后,依原誓愿,离开王宫前往八座尸陀林精进修行得到成就,天龙八部、梵天、大梵天王、忉利天王等齐声赞诵。大师以身示教:出离心、舍离世间、行愿、精进修行成就的过程,祈利益于后学。这里所写"得证稀有胜悉地",指莲师最后得到稀有二利自利利他圆满的功德,即成佛,成佛本来是非常稀有难得……"悉地"为成就的意思,有共与不共的区别。共的成就如飞行天空等八种功德,外道和佛教同样具有,对世间法,如制服众生或世间的享受有所帮助,但非究竟的成就。究竟不共的成就即佛果,此处讲的稀有胜悉地,意即:最殊胜成就的佛果,稀有所指就是佛果。殊胜的原因在那里呢?大乘和小乘果位的究竟地不同,小乘的究竟果位为大阿罗汉,大乘行者若依经部修到十地菩萨已为究竟,但于果乘密部并非究竟,仍须修行。密部究竟的佛果为双运金刚总持之佛地,一切业障完全净除,无所知障和烦恼障,具足智慧和慈悲,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圆满,能渡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有如此的殊胜而称稀有胜悉地。

内:莲师所证得的非一般果位,为殊胜之果。一般的成就为化身成就,不能得报身和法身成

就,莲师所得为法报化三身即身成就,此即稀有的成就。大圆满内讲到,三身于基上无差别,心性就是法身,心性所表现的智慧游戏即报身,心性的功德现出来的即化身,大圆满内讲到三身于基上是同一的,我们的本性中本具三身,这就是殊胜的成就,与其它教法不同,以小乘的教法需一步一步前进,密乘有顿超法门,一个资粮道的修行者可以直接跳过加行道直达见道,中间的阶梯或次第可不需一步一步的经过,这是渐门和顿门不同之处。是顿超成就的……

密:得证悉有胜悉地,这就是不变的大乐和胜妙的空性结合为一,这就是无别的意思。胜悉地,就是我们以气脉明点观修,最后证得的就是金刚总持之果。金刚总持属报身和法身,所有诸佛菩萨总集的体性,得到此果位即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果位,非常殊胜,因此称胜悉地。

[b]世称胜名莲华生[/b]

外:此句所讲为莲师的佛号。以其非卵生、非胎生,是自然化生于莲花中……具多种含意,三世众生尊称为莲花生,非如凡夫的名字由父母所取。

内:莲花生大师三身任运的名称莲花,表示内即有觉,外即净,净觉,三身净觉任运即莲花,也可以说从无明中觉悟,觉而不疑,证觉后不会迷惑,不会轮转在轮回里,心生一切智慧,常言智慧不住轮回,慈悲不住涅盘,佛以各种智慧断除世间一切烦恼,广大的慈悲心不会在自己的境界中享受,不救度众生,佛成就是为众生,觉悟是为众生,修菩提道是为众生,以前的愿力也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达成目的究竟成佛后,以慈悲的力量化现无数的化身渡化无数的众生,这就是佛的愿力。这里写盛名莲花生,盛名即非一般,莲师的事业和愿力就是贤劫千佛的结合,愿力是最大的,为释迦牟尼佛的转世,故第一个愿即自己成就的方法与释迦牟尼佛的愿一样,渡化众生方法的愿即贤劫千佛所有愿力的总集,愿的力量不可思议。非常广大不可测量。

密:有自然清净之意,我们的本性、气脉明点本来清净,可是暂时有污染,排除污染,修成气脉明点以后,即知道本性的真相,这就是清净莲花般。我们得此亲见本明,即同莲花般无任何烦恼的污染,这就是莲花生。

[b]空行眷属众围绕[/b]

外:此句所讲为莲师慈悲渡化众生的游戏及眷属圆满。空行为法性中慈悲的游戏者,包含空行和空行母,一般称勇士和空行,勇士意为断除烦恼的勇敢者,与大乘所讲大觉觉有情的菩萨含意相同,勇士即菩萨、空行为菩萨母。大小乘不同的是……小乘以男身成就,金刚乘内所提到的勇士、空行母即为成就的菩萨,以小乘来讲他们已是佛,佛无男女分别相、平等性智中一切清净平等,但外在的示现即有男女,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即提到………菩萨为了渡化众生的需要,而化现为男、化现为女等等不同的众生相,其它经上亦见相同的说法,此为诸佛菩萨的智慧广大、神通无碍,即经上写的事无碍和理无碍,随应众生的看法、想法、作法、喜爱,虽无男女之分别,但为满众生所求、所愿而随现男女之相。清净的诸佛菩萨围绕着莲花生大师,不是一般的凡夫。

内:空行前面讲过就是无碍的法界,法界中通通可以融化,没有任何事情事物不能融入其内,我们说大圆镜智一切世间法非常明了,在平等性智中所有轮涅都是平等,没有任何分别之念。在妙观察智中,佛的境界自己也可以观察,众生无法测量佛智,但佛以此智可以观察佛的一切智慧。成所作智中,一切功德任运圆满。因此佛的智慧中,一切都可以融化,这就是佛的智慧无碍。但佛智慧的游舞,一点都不停歇,不断自然的流出,化出无量的空行和菩萨,渡化无数的众生。此处空行眷属众围绕,就是佛智慧和慈悲的力量所现以渡化众生。密:眷属就是智慧的明点,依靠气,前面依靠后面的,如此气脉明点三者结合一起观修,无法分开观修,脉内有气,气内有明点,这三个合一观修能消除脉障,智慧之气自然发出,中脉在色身内无法以肉眼找到,此即智慧的脉,肉眼能见者即非智慧脉,具慧眼者能观之,我

们烦恼清净后,智慧的脉自然明现而出,此时浊脉、浊气、浊明点都会净除,后来所得的即无为的智慧明点、清净的脉和气即智慧的脉和气,一切都是智慧的游舞。因此是一切智慧的气脉明点围绕着。

[b]随尊成就我成就[/b]

外:此句所讲为祈请及依止莲师学习的方法。亲见莲花生大师能得即身成就……这是莲师的愿力及加持力的功德。但成就的大小也依自己对上师莲师信心的不同而有差异,具不退转心即得大成就,若信心浅薄成就亦会有限,因此学到莲师的教法,必得成就。常言学佛!学佛!即以佛陀为学习的对象、为榜样,所要得到的是脱离轮回和痛苦的佛果。现在我们的榜样是莲师,大师是修持九乘法门、得其上师身口意的加持、亲近依止西日僧哈等大师修习大圆满法门。我今天亦如斯学习……亲近依止上师善知识学习大圆满法门,身口意三门合一的学习诸佛菩萨和莲师的一切教法。莲师曾说:"未能亲见我的众生们,要学习我的教法,常常看我的像,即如亲见我,即得我加持"。我们心里随念佛陀莲师的一切功德,学习九乘教法,但也不可妄说:自己是莲师的门徒因此不需修行就能成就,莲师无此允诺,发愿之一为……若行者每月初十作荟供修福德资粮,平常修习大圆满法累积智慧资粮,观察自己三门(身口意清净),精进修习使二资粮圆满,莲师会消除我们的一切道障,这是莲师的承诺。莲师教法易修易成就,这是确实证明的,看看西藏的成就者中最多的是依止莲师教法修行的弟子,如莲师二十五位心子及其它光身、虹光身成就的事迹。重要的是坚决不可违背上师的教言,一边违背,一边纵然泪流满面的祈请莲师,既无意义也无多大用处。祈请莲师时,应如孩子呼叫母亲般,身口意合一由衷放声呼喊,想起莲师时,应放下一切,不要记挂繁琐事,三门合一祈请,心里忆念着莲师的发愿、随着莲师的功德诚心祈请,我们就会得到加持,佛菩萨与圣贤们是永远不会失去承诺的。

内:莲花生大师用其智慧,断除我们的一切妄念,我们随其学习时,以无上法门断除我们的一切妄想、分别之念,所见到即为我们本来的面目--心的本性。随尊成就我成就,即断除我们的一切妄念、分别念、一切烦恼,亲见我们的赤裸本性--本明。

密:莲花生大师修持有所缘的生起和圆满次第,及无所缘的大圆满次第,依止至高无上的密法而成就。我也是一样,依止蕴金刚的坛城,即依止气脉明点,今生观修,确定要排除不净的气脉明点,定要成就智慧的气脉明点,要有这样的决心祈请莲花生大师。成就的方法如之前所讲的也有不同,莲师是依最上乘法门成就的,我也应该是一样,我的志气不萎缩、发愿不可失去、信心不可退转,要发出很大的愿力和信心来修行密乘,我要即身成就如莲花生大师一般,如果你真懂得密乘,那刹那成就也是有可能,这要看你的信心,对上师恭敬依止的程度了。

[b]祈加持故请降临[/b]

外:此句为身口意献供莲花生大师,祈请莲师赐予三门不可思议的成就。祈请莲师,希望大师依着自己的发愿,降临到我们的住所,赐给我共与不共的成就,加持我三门行善,恶习转为善业,消除我菩提道上的一切障碍,这样祈请……我们会得到莲师的加持。

内:如前面所提,成就之后非只为一个,而是为了所有众生化现无限的力量,以渡化这些在轮回中迷惑的众生,他们都是我们前世的父母对我们有恩,自己证得佛果以后,不可失去他们,否则那就违背了自己的菩萨愿行,失去了在诸佛菩萨面前的承诺。自己成就,对别人也要加持渡化,我们修行时第一个绝不可离开的就是菩提心,我们每次上课之前都要两三分钟思惟菩提心,上课一开始所念的就是皈依发心,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既是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及信心,这也是每日必修上师瑜伽的含义所在。此处写降临,亦为涅盘之意,尊者降临到哪里哪里即会得到究竟的安乐,莲师所降临之处,会使得我们慈悲与智慧的光芒普照这个世界,我们所住的地方本为金刚乘的净土,但被无明所蒙蔽,不知是非也看不到本来面目,如果有一天我们启开了自己的智慧,祛除无明时,即能亲见自己所居之处即为金刚

持之清净刹土。莲花生大师降临的地方和我们所证得的净土是无有区别的,更不要想西方极乐世界或邬金莲师净土是很遥远的地方,本来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即是我们所居之处。密乘是究竟圆满的法门,一切观想为清净,要将金刚道友师兄弟们观为菩萨或空行母,所居的地方为金刚蕴坛城,所听到的声音观想为金刚界之音或咒音,心中起浮的分别念转为道用既佛的慈悲和智慧,如此修行能即身成就,这是普贤王如来的发愿,此亦为与小乘的不同之处,小乘为不净观,如所居处为坟墓等一切作不净的观想,此是否需要?以初学者来说,为了发起出离心,这是有需要的,但是否为究竟的观修法?不是!究竟的观想法为净门,修净土宗如此、密乘如此,修任何大乘的法门都需要有清净的观想,如果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尤其是对上师、金刚道友的话,那就不可能修成密法了,将会得到很可怕的后果。我平常讲过,密乘有两种人容易成就,一种是智慧非常大的,如文殊、金刚手菩萨一样,我们没有具备,我们不是圣贤,另一种是信心非常坚定的人,我们虽然不是前者,但我们总可以做个信心坚定的人吧!信心如何发挥呢?如经上所说,要随念诸佛菩萨的功德,此七句祈请文内提到,我们要思惟上师莲师的功德、发愿力、事业及其传记,这些都是我们发起清净心和生起信心之根,为我们获取成就的必经之路,一定要依靠净信,平时要如此修持,坚定且每日增长信心清净心,使之如流水般每日不间断。功德要如滴水般一直滴入池中,一滴一滴的积蓄起来,成为湖泊或大江大河……我们的清净心也是一步一步、一滴滴积累起来,最后会变为大成就者。这就是莲师祈请文其内在的含义。

密:祈请加持,如何加持呢?我们的本性就是莲花生大师,明点就是莲花生大师,用智慧明点的力量,一切不净者,在空乐中净化为清净,证得无漏之大乐,即身现前身口意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就是加持。祈降临,莲师本在我们的心中,不需追求外在的东西,发挥自己的力量时就是祈请、现前既是降临,我们平时散漫、懒惰、懈怠,没有观察自己的本性,本性的力量虽然没有退坏,但在无明中隐藏而不彰。今天我们发大愿,依止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依止本性的力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智慧,一切烦恼于大乐中净化,这是真正的降临,也是真正的加持。莲师从前说过:"我与你们的三门从未分离"。莲师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上师在我们的心中、口中、身中,只要你想起莲师时,明观清净心,以坚定不移的信心祈请,明观莲师的本性即要观察自己的心性,那你就会得到无量加持。

[b]格热班玛色德吽[/b]

外:格热就是上师,梵文有深厚之意,身口意功德事业一切都非常深厚不可思议。班玛或班玛炯尼为莲师的名字,也是莲花部的总名,表示清净之意。莲花虽生于污泥内,但莲叶和花都无污染而鲜艳清净,莲师诞生于浊世,但他的出生地不同、修行不同、成就不同、一切功德不同,与其它相比,莲师为花中最美丽清净之莲花,所有贤圣者的主尊就是莲花生大师,因此称班玛。色地,如前面所讲,为共与不共的成就,上师莲师赐给我们世间和出世间佛法的成就,要这样的祈请。吽为莲师的心字或种子字,赐给我意或心的加持。此句为梵文的祈请,前面为藏文。以前莲师在西藏以藏文写出,并以藏文教导藏人,有些梵文经典不可翻译,有些尊重不翻,有些加持殊胜不翻,有些内容深广无法以一两个字代替或形容不翻等。我们念此祈请文时,以藏文较好,中文也可以,莲花生大师神通广大为第二佛,知道我们的意念,如明镜般一切都非常清楚,但建议大家念藏文音最好。

内:本性既为法身,无任何示现,无有任何做作,本性是无为的,有为法的心性作不出什么,不能帮助也不能断除有为法,意识是有为法,无法毁灭和帮助无为,本性是空性智慧的来源,众生的本性与诸佛菩萨无有差异,因此为轮涅之根。所有轮回的众生也具足佛性,我们说如来藏性--佛具足。是轮回众生与诸佛共通的本性,功德非常殊胜,因此格热班玛是圆满报身佛的受用,光明之力无间断,游戏和庄严的净土无任何分别取舍,一切清净圆满,这就是法性,没有分别心的污染,此即班玛(莲花)的意义。色德就是化身佛,此净土里,化身佛的功德如同如意宝,众生有信心即得加持,本来如意宝若无人有求,即不生功德,不会得到任

何所需的东西,化身佛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有信心、亲近依止他、随着他学习,即会得到他的一切功德和加持,如果任其放在那儿,不管他,不与理睬,自己走另一条路,我们也得不到任何加持和所需之物。本来色德是成就,获得我们世间和出世间法的成就,这就是我们三身内化身所赐给的。为五种字结合一起,上面有个圆圈,也是也和王,阿和恩,哈下面有小阿,也是一种字一个音阿,为藏文五个字结合表五种智慧圆满,赐予五种智慧圆满的加持,这就是成就内在的意义。

密:格热就是无上的智慧,想得到无上智慧定要依止金刚乘,佛陀的究竟乘就是无上密法,定要依止这个。于菩萨道上,我们依五毒转化成五智,一切有漏之法转化为无漏,无漏的大乐成为助伴,自然就会成就成佛。班玛(莲花)遇到太阳的光即会盛开,我们的心性依止密法(智慧的法门)就会盛开,想启开智慧的门定要用方便的法门(无上之密法),我说的不是你们常常念诵咒语智慧就会盛开,这里无上的密法就是要明观自己的心性,依着空性中观见的意思。此处空性见与其它不同,为世俗谛和胜义谛合一的本性,即真谛。世俗谛和胜义谛在我们的心性中没有任何差别?如何没有差别?如何观察?如何认识?这些都是大圆满的密法,就不是我们现在修加行时该讲的。我们这样依止智慧和方便法门的话,就会得到成就。此处成就,非世俗成就,也非胜义成就,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心性上的成就,见到本性就是成就,发挥本性的力量就是成就,圆满本性的功德发挥出来,就是成就。吽即不变,我们的智慧是不变,佛果是不变,空乐无二的真见也是不变,明空无二的真谛也是不变,这些都是吽!吽也有金刚之意。以他空观之见来说的话,世俗谛会变、是无常、即有为法,胜义谛就是不变,永远都自在的。若以十地来讲,也非十地,这是一个空性,即佛的智慧。如果佛的智慧会变的话,佛也会有堕入轮回的可能。因为是不会变的,所以佛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你们不要认为所指是身体或物质性,这是个无为法,佛的智慧是无为,因此不会改变。今天就讲到此。

秘密深意的大圆满是深入而难懂的,今天仅为各位略说,现在你们知道的内容已经很不错了,能多做一些,那就更好,你们要好好生起对上师莲花生大师坚定无伪的信心,多观清净心,思维上师莲花生大师的功德,一定会得到莲花生大师的加持,今天就开示到此。将我们在此讲说和听闻佛法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color][/size][/font]

以每座修二十一遍为例,分为三节,即每节诵七遍;诵第一节时观顶上金刚萨埵心轮之白色‘吽’字与围绕此字之百字明咒流出甘露,由心下流而出体外,穿过月座与莲花,由自己头顶中脉开孔入自己体内。自己身体观为空心的器皿般,这甘露由上而下,把体内之罪障冲出下体出处。观罪业等化为黑烟及污水等流出;病患等化为脓、血、痰等流走;魔障、‘非人’及他人之邪术加害等化作蜈蚣、蛇、蝎子等毒虫慌忙逃出体外;诵咒七遍一直都做这个观想,最后想自己身体尤如水晶般通明通透,十分清净。这一段中主要集中观想净化自己身体所有罪业、身体上之病患与障碍。

然后修第二节,还是诵同一个咒七遍,但这一次观身体下部密封,甘露流入体内时把上述的罪业、病患及魔障(仍观为污水、脓血及毒虫等)随著甘露在体内集积而被浮上来,最后由身体上部开孔而被冲出,甘露就充满了全身,观想自己现在净化了。在第二节中主要集中想著正在净化语业上之罪障、病患及魔障。

第一、二节的修观可以加观流出之毒虫都转生去人道中,这样去观可以配合利益众生的修持。另外可加观污物流入座下裂缝中,直流至住在地底深处的‘死主’口中,把‘死主’喂饱满足了,他就没兴趣再加害自己的命寿,然后地面裂缝重新合起紧闭,上面封上金刚交杵(注:见请长住世支中附图),自己的寿元就十分坚稳了,这是行者可加观之延寿法门。

最后修第三节,还是诵同一个咒七遍,但这一次观一切罪业、病患及魔障由身体各部份向中央心间聚合,成为一个黑球一般。持咒时本尊流下之甘露入於自身,至触及黑球时,把这黑球引爆了,刹那间灰消湮灭,自己就净化了。在第三节中,主要集中於观想净化自己意念上之罪障、病患与‘非人’、邪术等之魔患。

如上述所说,持咒时渐次作三节之观想,最后就想自己之身、语、意皆已被净化,然后观顶上之金刚萨埵缩小下降,融入自己身体中。

配合上四力中之依止力、追悔力及遮止力,这样去修就四力具足了,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净化忏罪法门。我们有时生并患上绝症、受到‘非人’加害及魔障与邪术加害等,虽然看似是由他人、环境及病菌等引致的,实际上这些只不过是有利的外缘,真正的起因是自己曾造下会导致生并受‘非人’加害等不善因。这个忏罪法门及拜三十五佛等法门可以净除罪业,同时也有助於解决病患、‘非人’及魔障等问题。

现在所授的只是十分浅略之金刚萨埵百字明配合〈兜率百尊仪轨〉合修的方法,衲以前曾讲授较详细一点的观想和修持金刚萨埵之独立仪轨,香港的弟子已抄为文字印了出来,大家若欲对金刚萨埵法门进一步学习的话,可以参考那本小册子(注:已以〈本尊海会〉为书名出版),大家如没有受过百字明传承也可修,但最好是要找到有传承的导师授予口传或金刚萨埵灌顶,这样就最圆满了!但找师父要慢慢观察,一旦受了口传或灌顶则必须视师为佛,所以事前之观察及查究传承是否完整与清净是十分重要的!在仍未找到合格而令你能生起信心之上师前,也可以先念咒。即使无传承而修诵,以这个咒来说,尚不算是不如法,大家可以放心。

八识规矩通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集

明憨山沙门德清述

八识规矩者。初玄奘法师。糅成唯识论就。窥基法师。因见本论十卷。文广义幽。乃请法师集此要义。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作颂一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派本识位下。有多寡之不同。条然不紊。故称规矩。然论虽十卷。其义尽此四十八句。包括无遗。可谓最简最要。为一大藏教之关钥。不唯讲者不明难通教纲。即参禅之士。若不明此。亦不知自心起灭头数。所谓佛法之精髓也。但窥基旧解。以论释之。学者难明。故但执相。不能会归唯心之旨。予因居双径寂照。适澹居铠公。请益性相二宗之旨。予不揣固陋。先依起信会通百法。复据论义以此方文势消归于颂。使学者一览了然易见。而参禅之士不假广涉教义。即此可以印心。以证悟入之浅深。至于日用见闻觉知。亦能洞察生灭心数。但此颂近解已多。皆得其宗。但就机宜。或以此为一助。以随文难明。故先提大纲于前。使知纲要。则于颂文不劳细解。亦易会矣。

大纲者。谓一真法界圆明妙心。本无一物了无身。心世界之相。又何有根境对待。妄想分别之缘影乎。原此心境。皆因无明不觉。迷一心而为识。唯识变起见相二分。故见为心。相为境。故缘尘分别好丑取舍者。皆妄识耳。若了心境唯识。则分别不生。分别不生。则一心圆明。永离诸相矣。今以未悟一心。故须先了唯识心境。生灭心行则当下消亡。一心可入。故唯识必须先知大纲。方可安心入观耳。此颂大纲单举八识心王。缘境之时。境有好丑。故心所从之执取。起憎爱取舍。故作善作恶。善恶为因。故感苦乐二报。则业力牵引受苦受乐。众生生死之法。唯此而已。此中开列八识各具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有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使学者究心。了知起灭下落。易于调治。不致盲修瞎练。不是徒知名相而已。众生日用

见闻觉知。不离心境。其能缘之心。具有三量。量者量度。拣非真智。今妄识对境。便有量度。故心有三量。谓现量。比量。非量以第一念现前明了。不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如镜现像名为现量。若同时率尔意识。随见随即分别。名为比量。比度不著名为非量。此三量。乃能缘之心也。而所缘之境。亦有三。谓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现量缘性境。性者。实也。谓根尘实法。本是真如妙性。无美无恶。以心无分别。故境无美恶。是为性境。带质境者。比量所缘。若比度不著。则为非量。其带质境。有真有似。以六七二识。各有所缘故。若六识外缘五尘比度长短方圆美恶等相。属第二念意识分别。故为比量。此长短等相。是带彼外境本质而起。名似带质。以是假故。其意识缘五尘过去落谢影子。亦名有质独影。乃意识所变。故云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谓单从能缘见分起故。若缘空华兔角等事。名无质独影。若散心所缘。又有梦中境界。及病中狂乱所见。皆是非量。并定中观鱼米肉山等事皆现量。明了意识虽通三量。现多比非少也。若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中间相分两头生。以能所同一见分所变。故名真带质境。此心境之辨也。以心境对待。境有逆顺好丑则能缘心。依之而起憎爱取舍等见。故起惑造业。染成善恶二性。故感将来受苦乐二报。故心王有苦受乐受。若不起善恶。属无记性。则平平受。因此受亦有三。所以三界众生上下升沉轮回苦乐不忘者。皆由唯识内习熏变。发起心境。故三量三境三性三受。由是不能出离生死。皆心意识之过也。故论云。众生依心意意识转。今唯识宗。因凡夫日用不知苦乐谁作谁受。外道妄立神我。二乘心外取法。故佛说万法唯识。使知唯识。则知不出自心。以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故参禅做工夫。教人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正是要人直达自心本无此事耳。今八识颂而称规矩者。只是发明心境。其所作善作恶。皆是心所助成。以各具多寡之不一。故力有强弱之不等耳。此唯识之大纲也。其心所法。已见百法。今预列心境则临文不必繁解。恐碍观心耳。参禅若了妄心妄境皆唯识所现。则用功之时。内外根境一齐放下。不逐缘影。能所两忘。绝无对待。单提一念。摄归自心。则一切境量分别。皆剩法矣。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此颂前五识。首句言五识与八同体。缘境之时。单属现量。以前五识乃八识精明之体。映在五根门头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时。当第一念。未起分别。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故名为现量。境即性境。若起第二念分别。则是同时意识。相应而起则属比量。故云性境现量。言三性者。乃善恶无记三性。由此五识体非恒审。故三性皆通。问曰。五识现量本无善恶。何以通三性耶。答曰。此约同时意识。而引自类种子。同时而起。则三性皆通。此指意识任运而言。非专五识也。问曰。若前与八同体。然八识毕竟无善无恶。而五识何独通耶。答。八识毕竟不起分别。五识则有任运分别。约后分别位义说通耳。眼耳身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识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地。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以欲界五识全具。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食段食故离舌识。既不受食。则亦不闻香。故无鼻识。但有眼耳身三识而已。居者。止也。谓此三识亦止于初禅。若至二禅定生喜乐地。以入定中三识亦无。故云居止于此。遍行二句。颂相应心所也。其相应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识。但具三十四心所法。余不具者。互相违故。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初句言五识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识之缘。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谓八识精明之体。今映五根门头。各了自境。不能圆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笼罩。故各别区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尘。有胜义。今净色根。乃清净四大所造。为胜义根。则浮尘根不足依也。且如盲者见暗。与有眼处暗无异。足知根坏而见不坏。则所依乃净色根耳。言净色者旧解但云四大初成之净色。此最难晓。唯天眼能见。愚谓净色。即无明壳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真心本来圆明广大。今变而为识。则被无明拘碍。及结色成根。而无明识体栖托其中。是为五蕴之众生。且此妙心。非无明力。谁能裹此而入躯壳之中耶。故中阴身。亦有形状。但轻薄耳。鬼神五通。乃净色之用。足可征矣。九缘等者。言生识之缘。谓八识生起共有九缘。但具缘多寡之不同耳。九缘者。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此九通为生识之缘。以有为之法。非无缘而生。偈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谓眼识必仗九缘方生。耳识八缘。除明缘。以暗中能闻故。鼻舌身三识除明空二缘。故唯七耳。相邻次第也。应云八七。后意识五缘者。谓除分别与根。以根乃七识染净依故。七识三缘者。但有作意种子根本耳。八识四缘者。谓根。即末那。境。即种子根身器界。作意。即遍行一。种子。乃八识亲生种子。此通言生识之缘。意取前五识。因便及后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离根取境。以合则坏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难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不知八识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识乃见分心识。以不知此。只说根识相生。纵许五识依五根生。则六识依何为根耶。经云。根能照境。识能了别。二乘不知。故为愚者。此上八句颂有漏识。下四句颂无漏成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此四句颂转识成智也。变。谓变带。相。谓相分。以五识一向缘五尘相分境。以此识同八齐转。今托彼相。变带观空。而此方成智。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以不能亲缘真如无相理故。智有根本后得。根本智缘如。名真智。后得智缘俗。名为假智。果中不诠真者。正谓佛果位中尚名假智。此破异师计也。以安慧师宗言后得因中缘如。故此破之。圆明初发。谓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前五识即成无漏。以同体故。所谓五八果上圆。若此五转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则能现三类身。谓大化。小化。随类化。以此三身。应机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参禅无明一破。则五根门头。皆光明智照。如镜照物。不将不迎。终日应缘。了无一法当情矣。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颂六识。初句言六识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性境带质独影。一一皆具。以诸识中唯此具足。故其力最强。三界生死善恶因果。唯此识造。故云三界轮时易可知。所以能取三界生死者。以五十一心所法法全具。故业力殊胜。但就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以类相从。故云分别配之。则易可知也。然意识有五种缘境不同。五种。谓明了意识。散位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散乱独头意识。此五种缘境。唯后梦中散乱位二种。单缘独影境。其前三种。皆能缘三境。以凡有影像皆落意识巢臼。故参禅工夫。必要离心意识者。要不堕光影门头。以非真实故耳。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颂六识业力强胜也。受虽云三受。其实有五。内外粗细之不同。谓苦乐忧喜舍。逼悦心曰忧喜。逼悦身曰苦乐。忧喜苦乐不行时。名为舍受。以此六识于三性三界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正如善时忽生一恶念。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次句承之云。若恶念起时。则根本与随烦恼连带而起。若善念起时。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以其善恶心所齐行。故助其强胜耳。于八识中。能动身发语。独此识最强。其造善恶之业。亦此识最强。引者。能引诸识作业。满者。能满异熟果报。故一业引一果。多业能圆满。其所造业力。招后报者。则牵引八识受生死苦。故八识颂云。界地从他业力生者此耳。故楞伽。不立七识。但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足知此识过患最重也。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颂六识转成妙观察智也。以第六识。顺生死流。具有分别俱生我法二执。若逆流还源。亦仗此识作我法二空观。今转识成智。从观行位。入生空观。至七信位。方破。分别我执。天台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从八信起。作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初心。方断分别法执。故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二执方现。故云现缠眠。缠。目现行。眠。目种子。以俱生我法二执。乃七识所执者。七识无力断惑。亦仗六识入二空观。初则有相观多。无相观少。至第七远行地。六识恒在双空观。方破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永伏不起。至此六识方得纯净无漏。相应心所亦同转成妙观察智也。若此识成智。则日用现前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云为。皆大机大用矣。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颂七识境量心所也。此识唯缘带质境以心缘心。名真带质。言通情本者。以拣六识缘外境为似带质也。以此七识缘内见分为我。中间相分。识与见分本质。交带变起。故名为真。三性之中。唯有覆无记。谓此识虽无善恶。而有四惑我见。相应而起。盖覆真性。故名有覆无记。随缘执我量为非。此句拣量也。若言带质境。则属比量所缘。今因执内见分为我。以非我计我。恒谬执故。故名非量。此识唯具十八心所。以虽无善恶。而为染污意。故具八大遍行并别境中慧。慧即我见。贪痴见慢。同一我见故。余不具者。以善是净法。此识染污。小随粗猛。此识微细。由见审决。故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然无别境四者。以欲希望。此识任运无所希望。故无欲。解者。印持未定境。此识恒缘定事。故无胜解。念乃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无不定四者。悔者。悔先所作。此识恒缘现境。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此识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无睡眠。寻伺二法粗细发言。浅深推度。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皆无之。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锁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此颂七识力用也。此识恒常思察量度第八见分为我。故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恒之与审。八识中四句分别。第八恒而非审。不执我。无间断故。第六审而非恒。以执我。有间断故。前五非恒非审。不执我故。唯第七识亦恒亦审。以执我无间断故。有情由此生死长夜。而不自觉者。以与四惑八大相应起故。第六依此为染净者。由此识念念执我。故令六识念念成染。此识念念恒思无我。令六识念念成净。故六识以此为染净依。是为意识之根。以此识乃生死根本。故参禅做工夫。先要志断四惑。内离我见。方有少分相应。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颂七识转识成智也。分别俱生我法二执。乃六七识各有所执。分别二执。从初发心。六识修生空观。至七信位。断分别我执。随入法空观。历三贤位。至初地方断。此则七识当转平等性智。因有俱生二执未净。故此识未得纯净无漏。故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谓六识恒住双空观中。至第七远行地。方舍藏识。破俱生我执。至八地无功用行。则我执永伏。法执。间起。故云恒摧。若此七识转成无漏平等性智。在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所被之机也。行人此识一转。则不动智念念现前。法界圆明。湛然常住矣。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颂八识行相也。此识唯一精明。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唯无覆无记。诸心所中。唯与遍行五法相应。以有微细流注生灭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识为总报主。当体虽无善恶。而被他六识业力牵引而生。前六识颂引满能招业力牵者。此也。以此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向为二乘。但说六识建立染净根本。二乘一向未闻。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云因迷执。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识。是故大乘论师。引大小乘三经四颂。五教十理。证有此识。故云由此能兴论主诤。十证之义。论中广明。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颂八识体相力用也。浩浩者。广大无涯之貌。谓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故此识体广大无涯。以具三藏义故。名为藏识。三藏者。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前七识。无量劫来善恶业行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唯八识是所藏之处。由第七识执此为我。故云我爱执藏。论云。诸法于识藏。识于诸法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积劫因果不失不坏。故云不可穷。本是湛渊之心。为境风鼓动。故起七识波浪。造种种业。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故云渊深七浪境为风。前七现行。返熏此识。以其体有坚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坏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缘之境故。以为三界总报主。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共实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经云。识藏如来藏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如来藏有恒沙称性净妙功德。岂生死耶。今迷而为藏

识。亦具恒沙染缘力用。能一念转变。则妙性功德。本自圆成。以真妄觌体。故颂四句叹其力用广大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此颂转成大圆镜智也。谓此识因七识执为我。故后无始时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历过三贤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识方得舍藏识名。显过最重。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以微细法执。及有漏善种间起。尚引后果。名异熟识。至金刚心后。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故云尔也。异熟若空。则超因果。方才转成大圆镜智。言无垢同时。发者。以佛果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谓镜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刹。故结云普照十方尘刹中。以理智一如。方证究竟一心之体。此唯识之极则。乃如来之极果也。谛观此识深潜难破。此识丝毫未透。终在生死岸头。古德诸祖未有不破此识而有超佛越祖之谈。今人生灭未忘。心地杂染种子。未净纤毫。便称悟道。岂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可不惧哉。

此论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细分别名相。转见难入。而修行之士未亲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讲席罢学参禅者。但勘话头一著。而心地生灭头数。亦没奈何。此论虽云相宗。但显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难究心。不免得少为足。故予此解虽未尽依论文。唯取其义而变其语。使学者一览便见。正要因此悟心。不是专为分别名相也。若责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辞。而为修行者未必无功。幸高明达士。得意遗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师识智颂解

大圆镜智性清净

教中说转识成智。六祖所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矣。

平等性智心无病

此言七识染污无知。乃心之病也。若无染污之病。则平等性智念念现前。

妙观察智见非功

言六识本是妙观察智。于应境之时。若以功自居。则执我见。此则为识。若不居功。则日用应缘。纯一妙观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圆镜

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转。但悟八识清净圆明。则于五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作为。皆镜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名言无实性

此言转识分位。虽说六七二识是因中转。五八二识乃果上转。其实转无所转。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故云但转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结前转而不转之义也。所言转识成智者。无别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著。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著。不结情根。即识成智。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岂是翻转之转耶。观六祖此偈。发挥识智之妙。如倾廿露于焦渴喉中。如此深观。有何相宗不是参禅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台。梦升兜率。亲见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予因此悟唯识之旨。此虽梦语。不可向梦人说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