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一》

1.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

3.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请简述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

《二》

一、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三、结合技术发明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发明的认识)

四、为什么说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

五、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要点:主要从思想境界和伦理道德方面;针砭时弊。主要从正面来论述。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

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际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评论并说说你的看法。

九、论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十、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三》

1、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2、什么是自然科学?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3、什么是技术?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4、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

6、什么是系统的层次结构?

7、层次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

8、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哪些?

9、试述系统进化的一般根据。

10、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前提有哪些要点?

14、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有哪些特点?

16、什么是实验方法?其特点及作用有哪些?

17、什么是科学抽象?

18、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19、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

20、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如何?

21、什么是类比方法?什么是黑箱方法?

22、什么是形象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

23、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24、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品质有哪些?

25、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的作用有哪些?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26、简述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构建方法。

27、简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构建方法。

28、简述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三人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29、试述技术创新的实质。

30、试述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31、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有哪些作用、影响?

32、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哪些?

33、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

《四》

一.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二.以“太阳中心说”为例说明科学假说的作用和发展?

三.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四.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五.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本质上是一种方法?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七.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背景与基本观点?

八.如何理解“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跨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九、类比推理的作用及局限性

十、以自然观为基础,勾画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文明演化发展简图。

《五》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6、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

7、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

8、结合科学史案例,比较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研究方法。

9、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与特征。

12、从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角度,论述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13、从科技全球化及WTO的角度,论述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的调整与趋势。

14、以“自然观与科技工作者的生态伦理责任”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15、论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1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7、论述新中国科技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

18、如何理解“自然界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

《六》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3、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5、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6、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7、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8、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10、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七》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2、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1、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2、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1、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

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

《八》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p3-p6)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1.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6、什么叫观察,理论对观察的作用和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九》

Ch0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Ch1一、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7. 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多种相关关系? 层次结构的含义? 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 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

Ch2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Ch3 1. 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 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Ch4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Ch5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Ch6 1.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5.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Ch7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4.科学理论的评价有哪些标准?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Ch8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Ch9 3. 理解技术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技术问题如何进行情景分析?

5. 常规技术设计中哪些方面的知识使之可以区别于科学知识?

6. 技术规则有什么特点?其评价的核心是什么?

Ch10 1.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

2. 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6. 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

Ch11 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

2.简述默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内容。

3.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位置的因素。

4. 运用科学奖励系统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十》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5、混沌理论的定义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P104)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

20、技术创新的机制。(P243——P244)

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1.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关系(区别与联系)

3.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

4.现代系统论思想的内涵与方法论意义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5.系统思想的核心精神及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6.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技术创新(主要谈工程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7.科学方法对提高自我科研能力的启迪科学研究是一种探索未知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8.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9.技术创新的能动性及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能动性

10.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

11.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

12.论技术目标的来源、内涵、构成和作用

13.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14.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自然观

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8、古代的自然观

9、近代自然观

10、现代自然观

11、机械自然观

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15、科学观

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8、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21、技术的双重属性

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24、技术价值的特点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科学与技术的整合

28、科学本质属性

29、科学技术一体化

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31、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3、人与自然和谐

4、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14、科学问题的意义

17、科学实验的特点

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20、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21、科学假说特征与作用

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

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1.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复杂性植根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事物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是复杂性现象的一个普遍特征。复杂性是事物现象层次上多维时空的复杂关系的总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随着相互作用的单元的增加而增加,它们是正相关的。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机制是产生复杂性现象的表象特征。

2.什么是科学?

答:科学是探索事物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或活动;它以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奥秘和规律为目的。科学是以一系列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命题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称之为物理,即宇宙万物之理。由这些命题所表述和解释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知识;依照事物之理做人,我们称之为人情法理;依此方式做事,我们称之为事理——即技术。合乎天、地、人之理,老子称之为道。(或答曰:科学具有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探索自然、社会现象的方法,称之为科学方法;追求真理、坚持和守望真理,称之为科学精神。)

3.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请简述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

答:海德格尔认为,每一种产出都建基于解蔽。一切生产制作过程的可能性都基于解蔽之中。简言之,技术乃是一种解蔽的方式。认识给出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认识乃是一种解蔽。技术乃是在解蔽和无蔽状态的发生领域中,在áλ`ηθεια[无蔽]即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解蔽贯通并且统治着现代技术。开发、改变、贮藏、分配、转换都是解蔽之方式。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集置。集置就像任何一种解蔽方式一样,是命运的一种遣送。技术之本质居于集置中。集置的支配作用归于命运。作为这样一种命运,解蔽之命运在其所有方式中都是危险。技术需要救渡。

一、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

(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在劳动的推动下,产生了有理性、能劳动的人。人与自然二者互为对象性的存在。一方面,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以及人工自然的转化。这种对象性关系正是通过人有意识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界中,人是唯一有意识、有目的、具有创造性活动能力的主体。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需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自然规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依据。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或整个理论的逻辑结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否达到这种状态,取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程度。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地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社会制度的状况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同。只有以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

二、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答:无论天然物或人工物,都不是以孤立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的,它们均与周围事物发生着相互作用,并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联系的系统。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本质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是一个知识体系。系统科学的范围很广泛,已形成一个学科群,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博弈论、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等,都属于系统科学。系统科学以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为背景,不同的系统理论侧重于以上述不同领域的系统为研究对象。

系统方法主要包括信息方法、控制方法、反馈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模型方法、系统决策方法等多种具体形式。运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其中,前两个是基础,第三个是目标,第四个是手段。系统方法的广泛应用,推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医学、环境科学的新进展同时也带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系统方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系统方法是认识、调控、改造、创造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2)系统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制定系统最佳方案,以实行优化组合和优化管理的手段。(3)系统科学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

三、结合技术发明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发明的认识)

答案:技术原理就是一切技术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工作机理,它是客观规律在技术系统上的综合应用。技术发明的核心就是构思一种新的技术原理,或者创造同一技术原理新的运用方式。技术原理构思是利用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运用技术发明创造方法,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与灵感、直觉和形象思维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存在技术原理构思的固定模式和程序。在长期技术开发实践中,人们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经验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构思和探寻技术原理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1)科学原理推演法。它是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从新的科学原理中推演出技术原理的方法。在激光发展史上,从受激辐射原理的提出,到微波放大器技术原理的形成,就是运用科学原理推演法的一个例证。

(2)实验提升法。科学实验是科学前沿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在实验中发现的新的自然现象,往往隐含着新的科学技术原理。例如,低温超导现象的发现,引出了超导技术在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3)自然模拟法。模拟方法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技术原理构思的有效工具。如自然选择使某些生物的体形和器官具有精巧的结构和高超的技能,因此仿生学方法被广泛使用。

(4)回采法。在新条件下“回采”已被否定的技术原理,使之在新条件下得以实现的方法。惠更斯在17世纪提出的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的原理构思,直到19世纪煤气、汽油等燃料燃烧可以控制后,人们才“回采”了惠更斯火药机的原理,构思出了新的内燃机工作原理。

(5)逆向发明法。逆向发明法采取反向思维进行发明创造,有助于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有可能引出崭新的技术原理构思。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反向思考,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发电机的技术原理。

总之,技术原理构思环节的创造性特点表明,技术原理的构思应灵活运用各种方法。除上面介绍的方法外,技术原理构思过程中常用的经验方法还有综合法、联想法、检表提问法、选择法、要素变更法以及集体技术创造法等。

四、为什么说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

答:依靠科技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高新技术是基于前沿科学原理发明出来的新兴技术。它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之上,处于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起到推动作用的技术或技术群。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兴产业的过程。它是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技术商品,投放市场,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过程。很显然,这个过程就是高新技术创新过程。其实现需要以下条件:1、需要技术、

人才、资金、信息等因素的有效投入和整合;2、需要国内市场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3、需要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经济、技术的基础等方面的支撑、4需要社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环境。

发展高新技术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实现产业化,形成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只有形成产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历史经验来看,科技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贡献巨大,往往在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中城市建立。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往往采用以合资、模仿创新为主的开发战略,由于其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实力、风险承受能力都较低,只有通过技术合作,引进生产线,跨越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前期阶段,来弥补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减小风险,并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直接进入产品生产和市场开发阶段。可以在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利于在重要领域迅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五、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要点:主要从思想境界和伦理道德方面;针砭时弊。主要从正面来论述。

答: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

要实现科学扩展知识的终极目标,就要求科学共同体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关于科学的社会规范的四条原则。

第一,普遍主义。普遍主义原则强调料学标准的一致性。只要是科学真理,不管它来源如何,都服从于不以个人为转移的普遍标准。普遍主义这种强制性规范深深地植根于科学的非个人性的特征。

第二,公有主义。主要是指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即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是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的公开性原则正好与技术的保密性、功利性原则相对立。

第三,无私利性。要求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不应该因为对个人私利的追求影响科学事业。无私利性是一种基本的制度性要素,科学家应当具有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利他主义思想。

第四,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研究者有责任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批评,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怀疑,只要这种怀疑和批评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手段和严格的实验验证方法的。

默顿把四条规范原则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从不同的侧面规定了科学共同体的行为方式。这四条原则塑造了这一社会亚文化群的整体形象,构成了科学的独特精神气质。为了保证科学的体制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家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任何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侵蚀。

默顿科学规范提出的时代距今已经60多年,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组织结构、外部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体系,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大科学”一词,是由美国科学家D.普赖斯在其著作《小科学与大科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简而言之,大科学就是指科研难度比较大,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装备和庞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依赖国家乃至国际的经济资助,以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为特征的复杂知识系统。

大科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科学与社会政治经济高度协同,科学研究及其评价深受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譬如默顿认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是对创新的承认,体现为荣誉分配。而中国“两弹一星”的大科学的经验至少说明,政治荣誉性国家利益完全可以取代对创新的承认和对荣誉的分配而成为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力。

2.在科学内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学科群的出现,让各学科之间愈加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例如全球学、生态社会学、环境伦理学、文化哲学等。它们在解决当今重大社会实践问题中,充分表现出了科学整体的力量和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承认默顿的科学规范是需要重新认识的。默顿的科学规范来自于实证主义,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为了达到“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的科学体制性目标,就应该世易时移。但我们绝不可以全盘抛弃,而是有选择有范围的扩展,这主要是因为科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科学仍需要理想的招引和规范的约束。

总之,即使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朝着经济政治一体化趋势发展,许多国家的科学政策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科学的社会组织或科学共同体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科学精神,代表了现代科学的一种精神本质,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默顿总结出来的原则精神仍然有效,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新解读的问题。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

要点:(1)强调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2)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的系统化、复杂化需要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

(3)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增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道德;

(4)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5)谈谈自己的收获。

答:科学技术哲学通过对科学技术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其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工作者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具有复杂化、系统化得特点,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哲学作为指导,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动和方向,才能确定正确、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

对于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增强自身的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道德。有助于增强自身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其领域中的社会思潮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

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以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好大型的科学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形态,可以使科技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协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正确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测绘工程控制网建立中,要妥善协调和安排好各个环节,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和成本内,完成系统性的设计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基础。

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地球上自从有了人以后,也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影响着人,而人的活动无不影响着自然界。正是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及其变化又不断地引起人类的反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中心”两种主张。

(1)“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即是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无论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在日益恶化的环境迫使下对自己观点有所修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主张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其道德地位优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仅有工具价值。

(2)“以生态为中心”即是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生态自然观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生态自然观认为人虽然是大自然进化出来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

在现当代人们应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方式,而非上述两种中的任一种。也就是生态文明的新发展模式。

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

八、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际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评论并说说你的看法。

答: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急剧恶化,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中性主义或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和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尽管科技成果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于不同的目的,科学技术本身则是中性的或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本身只有是非、真伪、效率高低之分,而不能从好坏、善恶、损益来衡量。这实际上是从现实出发持谨慎态度的乐观主义。与中性主

义对立的观点还包括“唯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要客观地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必须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负效应往往与以下几个情况有关:其一,对立的社会集团中某个集团如果以利己的目的而对科学技术加以损人利己地利用,则会为其他人带来灾害。马克思所说的技术对劳动的异化以及当代的核讹诈和网上犯罪等,均带有这种性质。

其二,如果对科学技术的长远后果和间接影响未加详细地审视而盲目地加以利用,则会祸及未来、祸及自身。

其三,如果对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未加正确估量,而对科学技术加以无节制地利用,则会造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二)、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

其一,科学技求社会效应的双重性是—种客观现实,科学技术在造福于人的同时,也会带来某种灾祸。不存在既造福于人而又对所有人的所有需要毫无触犯的“理想”技术。

其二,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不仅科学技术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推动,而且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受社会条件的调节。

其三,在各种条件中,利益冲突的社会集团的存在,是左右科学技术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

其四,认识水平和观念条件也是影响科学技求社会价值如何实现的重要因素。

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大小和正负,既与科技本身的发展水平有关,更与社会条件有关。要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既要靠科学技术本身的继续发展,更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的改革。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控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九、论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特点: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3、创造想象参与;4、多有灵感出现。

提高: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发散思维的这三个特点有助于人消除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等消极影响,顺利地解决创造性问题。集中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集大成的作用。当通过发散思维,提出种种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时,并不意味着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从这些方案、方法中挑选出最合理、最接近客观现实的设想,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靠集中思维来承担的,集中思维具有批判地选择的功能。

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步地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二是对问题的实质的一种洞察,而不是停留于问题的表面现象;三是一种跳跃式思维,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人们形成深邃的直觉。

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个体在进行思维时借助于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来进行探索。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想象参与,才能从最高水平上对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组合,构筑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产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状态,称为灵感。灵感是思考者长期积累知识经验、勤于思考的结果。首先,灵感出现的基本条件是,个体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长时间的思考,要反复考虑所要解决问题的一切方面、一切角度及一切可能。这种苦思冥想是灵感产生的前提。其次,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第三,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可能是在散步、洗澡、钓鱼、交谈、舒适地躺在床上的时候或其他比较轻松的时刻。因为紧张后的轻松之时,大脑灵活,感受力强,最易产生联想、触发新意。

十、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要点: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利益(重要性);国防科技工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国防科技工业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的再创新;国防科技工业要加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的手段,是激励发明创造的手段,是现代国际惯例,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对我国进行打压,所以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创新;结合所学专业创新案例谈。

答: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从经济发展规律和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看,加强技术创新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来看,技术创新对社会生产、生活得发展产生了巨大变革作用。技术创新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技术创新是我国科技本身发展的要求。

国防科技工业经过55年的建设,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简单仿制到自主研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先后研制、生产了大量新型武器装备,武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军民结合型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的先进军工文化。但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欧美先进科学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很多领域还需要依靠国外进口技术和材料,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还未完全掌握,这一点也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速度。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中手段,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原始创新,指那些能够在世界前沿科技占有一席之地的自主发明。而集成创新则是各种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则通过技术跟踪和吸收,将世界最新科研成果化为我有。

技术创新是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活动,它以市场为先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是: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案和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具有市场性、创造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技术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机制下运行,包括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技术创新活动也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应积极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

在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主体,有政府、企业、中间组织和个人,这些不同的主体都各司其职,各自负有不同的责任。对于企业主体而言,知识产权保护是其通过自主创新来支撑国家的创新的重要途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是创建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竞争的手段。企业首先应分析该产业发展的力度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做专利部署,最后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信用是最好的品牌,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办事,讲求信用,注重商业信誉,是国际商业惯例的首要信条。保护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体质和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创新活动,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实践证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具体到航空工业,大推力发动机、大型航电设备、先进零件加工制造技术和设备、先进航空复合材料等技术都是制约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核心领域,我们必须坚持原始创新,而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对我们的技术开放。歼轰七飞豹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摆脱了引进仿制的老路,其外形结构设计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引进的英国斯贝发动机,经过技术消化吸收在创新,实现了自主投产,为我国国防事业填补了一个有一个空白,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

1、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答:科学技术哲学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论,是对科学技术的历史成果和科学技术活动的哲学反思。

2、什么是自然科学?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自然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和体系。其主要特征有:1)客观性和实证性;2)理性和逻辑性3)探索性和创造性;4)通用性和共享性;5)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3、什么是技术?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技术的主要特征有:1)技术是目的化的自然物质运动规律;2)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3)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4)技术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自然肌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这决定了技术具有自然属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在技术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

社会规律。任何正确可行的技术目的都是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合理和相互协调的。

2)物质性与精神性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怎样生产”的“特殊的方式方法”或“操作手段的知识”,即实践的知识体系。马克思指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3)中立性与价值性。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4)主体性与客观性。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5)跃迁性与积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中又具有积累性。

4、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答:系统是指由多个要素经过特定联系方式而生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的突出特征:系统的突出特征是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系统所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5、什么是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

答: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的性质。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某种状态的特性。

6、什么是系统的层次结构?

答:所谓层次结构,是指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类物质都包含着与自身有质的区别的另一类物质系统,如此下去,层层深入,“无限可分”,直至无穷;向上每一类物质系统又与其他系统通过相干性关系组成性质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上层系统,如此类推,“无穷组合”,层层突破新质,由此决定了自然界的垂直有序的结构。

7、层次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

答:1)系统层次结构的纵向构成关系提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必须分出多级结构、多级功能和多级环境,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综合,即进行跨层次的思维。2)在科学地研究任一物质系统时,有必要对低层系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黑箱化”地处理。3)充分注意多层次系统质的区别。4)向上因果链关系告诉我们的,可通过底层结构的规律依次对高层系统的规律做出递进性的阐明。但另一方面,低层系统的规律总是以扬弃的形式存在于高层系统当中,所以任何决定论的预言或理想化的推论都是不可能的。

8、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哪些?

答:1)微观物理运动2)宏观物理运动3)宇观物理运动4)化学运动5)生命运动

9、试述系统进化的一般根据。

答:1)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2)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与环境之间要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3)形成有序结构的各要素间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并在系统内部正负反馈作用下推动系统走向有序;4)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随机涨落或突变是系统产生有序状态的的诱因。

10、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答: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前提有哪些要点?

答:1)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树立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念;2)深刻反思人类自身的能力及能力的限度;3)人类必须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

14、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有哪些特点?

答:科学事实亦即经验事实,是指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或主观陈述。科学事实具有个别陈述性、真实性、精确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16、什么是实验方法?其特点及作用有哪些?

答:实验方法是试验者根据科研课题的目的要求,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变革认知对象,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实验方法的特点包括:1)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实验方法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在极端的条件下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3)实验方法可以再现、加速、延缓或模拟研究对象;4)实验方法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实验方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验是检验各种学说、观点的真理性的标准,是证实科学知识的手段;2)实验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

17、什么是科学抽象?

答:科学抽象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或客观世界的一般关系进行概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18、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答:科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通过判断、推理来表达事物一般关系、基本规律的基本单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科学概念形成的要点是归类、排除和抽取,即划定所考察对象的外延,先给出一个试探性的规定,然后把“类”中的个别的特征与试探性规定相比照,剔除错误的概括,补充遗漏的特征,逐步使概念臻于完善。

19、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

答:分析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相对独立的部分、要素、方面、环节、过程片段来进行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客观对象的各部分、要素、方面、环节、过程片段在思维中联结起来,形成客观对象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

20、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如何?

答: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归纳推理。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二者是辨证统一的。首先,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其次,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因此,归纳离不开演绎,演绎离不开归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前提。

21、什么是类比方法?什么是黑箱方法?

答: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类比推理。黑箱方法是通过探索系统功能而推测其结构的方法,即着重考察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因果联系和运动规律。

22、什么是形象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

答: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应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23、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答:1)逻辑方法与非逻辑方法的辩证统一;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优化综合。

24、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品质有哪些?

答:1)专一;2)猎奇;3)理论建构能力;4)层次联动能力;5)全息辨查能力;6)由于怀疑和批判;7)善于综合;8)辩证思维能力;9)善于科研选题;10)创造性思维应有的人格特征。

25、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作出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是科学认识的系统化形式。科学假说源于科学事实与既有理论之间的矛盾,当既有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科学事实时,便出现假定性的说明——假说,能不断经受住科学事实检验的假说便有可能上升为科学理论。26、简述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构建方法。

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将科学研究已经获得的结果,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加以系统化,从而构造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在科学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构成逻辑起点的概念开始是比较简单、抽象和贫乏的,随着逻辑的展开,概念的规定越来越复杂、具体和丰富,最后把事物的各种联系在思维中完整的复制出来,即把事物作为整体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达到思维中的具体。这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科学理论体系中的构造过程。

27、简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构建方法。

答:所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理论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有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运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方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大体有两种方式:1、按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本身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理论体系。一般来说,经验性较强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是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2、按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本身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理论体系。一般来说,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和数学化和自然科学理论体系采用这种方法来构造。

28、简述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三人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答:20世纪30年代英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发展的“猜测—反驳”模型。波普尔还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表现为一系列愈来愈好的理论演绎系统的递升,而是“从问题到问题的不断进步--从问题到越来越深刻的问题”。据此,他提出了“问题—假说—反驳—问题”无穷循环的科学发展模式。波普尔基于反向思维,引出不少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某一些环节上确能启人对科学机制的思考,但作为总的机制和图景,他的模式仍具有片面性,并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史的实际。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发展模式是“前科学(无统一范式)--常科学时期(统一于某种模式)--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范式转换)--新的常规科学(统一于新范式)--新的反常和危机—新的科学革命。。。”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把科学不

仅作为知识形式,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际活动来考察,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路子。他对科学发展的进化和革命两种形态力图作出全面统一的论证。美籍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批判库恩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纲领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1、“硬核”2、“保护带”3、方法论规范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论比较注意吸收以往各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长处。

29、试述技术创新的实质。

答:技术创新活动,从技术上看是把理论形态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技术系统或产品;从经济上看是运用新的技术或改进原有技术进行生产并开拓市场,取得高额风险垄断利润或社会效益。由此可以概括出技术创新实质:将新技术所具有的新观念、新设想、新方案、新模式产品化,商品化,并在市场获得成功,从而最终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质表明,它具有三个最一般的特征,即市场性、创造性、综合性。

30、试述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答: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经济。具体的讲,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最基本的要素,以科学技术为核心,所有的经济行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都依赖于知识的存在和知识创新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由于以知识为经济行为的基础,也就意味着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的根本变化,因此它就构成了社会历史上新的经济形态。它具有如下特征:1,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知识。2,知识经济是一种轻型经济。3,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经济。4,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5,知识经济是一种靠智力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6,知识经济是一种向下兼容的经济。

31、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有哪些作用、影响?

答:科学对经济的影响:

从科学革命到现代技术革命,标志着从思想革命到生产力革命的飞跃。科技的重要性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使得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生产力因素发生了巨大变革: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生产工具极大的改良;劳动对象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还会对生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 =科学技术*【(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劳动管理】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的衣食质量,促进人类的身体健康,使人的类的住行和信息交往现代化、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创造和学习科学知识本身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满足,而且科学技术帮助人们创造其他的精神消费产品和物质手段。二、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社会文化,技术属于物质文化,科学属于精神文化;同时,科学技术有对其他的社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化、对社会教育、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三、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上,还表现在社会生产关系、管理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革上。四、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阶段有制约的作用。社会文明的进步要靠科技来引导。

32、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哪些?

答: 1)经济支持系统。大科学时代稳定的、由国家、企业和社会共同建立的经济支持系统。它是除了人才以外,科学技术得以开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信息支持系统。科学劳动“部分的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的又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为条件。”前人的劳动主要体现在图书资料中,今人的协作主要包括情报和交流。现代科学依靠庞大的信息情报资料库进行科学研究。

3)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实验技术装备是科学技术这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的劳动工具,它同图书资料一起构成科学劳动资料。

4)教育支持系统。教育系统原本是整个社会的人才支持系统。它作为科学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特殊作用,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后才显现的。科学教育在现代社会,不但起着科学劳动者的生产、再生产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科学能力。

33、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

答:1)为论题确立要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注国家战略目标,研究国家科技行动纲领;②关注社会需求及其变化;③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避开纯理论问题;④小题大做,切记大题小做。论题选择要切实考虑自己的理论能力与资料获得能力;⑤要有所创新。

2)论证切入时包括五个步骤:①对象为何;②对象如何;③问题何来;④本文何为;⑤本文何用。

3)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正反合”原则、逻辑递进原则、辨证叙述原则,、参考文献的新近性和权威性的原则。

4)论文分析时注意必须顾及八个要件,即性质、要素、方面、部分、环节、条件及条件变化、历史阶段、未来趋势。5)注意论文类型的选择。一般论文可分为以下七种类型:概念分析型、比较研究型、问题—对策型、性质—功能—关系型、历史—趋势型、资料考证型、综述型。把握住论文的大致类型,后期的资料收集才能更具有针对性,才不至于使论文偏离主题。

一.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

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第三,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方法论意义】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以“太阳中心说”为例说明科学假说的作用和发展?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作的推测性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等特点。

哥白尼正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开始其天文学研究的,它在天文观察中发现托勒密体系的一些数据和观测数据不符,因而对地心说产生了怀疑,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假说:他设想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来解释天空现象。并且,经过30多年的观察,不断的验证和修改自己的学说,临终时出版了自己《天体运动论》,主要内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各行星绕太阳运转;地球在运动,绕太阳公转和和自转,形成了四季和昼夜;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至远的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最外层为恒星天。

毫无疑问,上面正是在科学假说基础上得出的关于天文学方面成就的重大突破。《天体运动论》确立了太阳石宇宙的中心,否定了地球中心论的基本观点,被称为近代科学史上的第一次科学革命——天文革命。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开始了自然科学在神学中的解放运动,他是科学写给神学的挑战书,也是科学宣布自己独立的宣言书。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形成了自己的科学假说后,经过多年的观察,验证了自己的假说,从而也验证了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当然,假说还具有假定性、易变性特点,不过,哥白尼在长时期的观测中,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天体运动理论,也更进一步验证了科学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大作用,更突显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首先,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哥白尼开始提出的太阳中心说,后来经过大量的观测验证了自己的理论,并从避免了盲目性。而开始太阳为中心的假说正是理论的工作模型。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了观察实验的设计和构思,又直接影响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题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研究活动避免盲目性。正如贝弗里奇所说:“假说武装头脑的人,比没有这种假说武装的人能够作出许多更重要的发现”。

其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

哥白尼如果没有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假说,很难想象他能直接写出“天体运动论”这部学说。事实上,

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能借助以假说的形成,提出推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谈说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假说——新理论——……”

三.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答:①【定义】在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种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出乎意料的和未曾见过的意外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通常称为机遇。它是相对于原来预定的研究计划和目的而言的。

②【特点及分类】机遇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毫不例外地具有意外性。并根据意外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机遇分为完全意外的机遇和部分意外的机遇良种类型。完全意外的机遇是指在观察、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与预定目的完全不同的现象。如观察、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某种现象A,但却意外的发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现象B。

部分意外的机遇是指试验观测的结果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但发现这种现象的方式或场合却是意外的。

③【机遇的重要意义】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常常使人们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机遇的出现时前所未有,前所未闻得新现象,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皆由此发端。在研究工作中完全没有任何机遇,完全按必然性行事或把一切纳入预料之中,则是难以设想和不可能的。机遇不仅具有戏剧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因此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重视机遇。

机遇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毫无例外的具有意外性。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常常能使人们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因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机遇的意外性特点,往往使人们感到神秘莫测,,似乎只有幸运者才能碰到它。

【机遇产生的根源有哪些?】④其实不然,任何机遇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和主观认识上的根源。机遇产生的客观依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统一。偶然性以必然性为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当偶然性出现时,如果能捕捉住它,并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必然性,就一定能得到科学发现或获得技术发明的成功。⑤遇产生还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实验和观察虽然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金星的,因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思想、理论、目的和计划等等却是主观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如此。因此,在观察和实验中,意外性的事件总是大量存在的,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存在,就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事件出现,这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如何发现和捕捉机遇?】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有准备的头脑”,意味着研究者要具有:良好的哲学素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要有敢于创新的科学勇气不懈追逐的科学精神。

四.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答:【定义】灵感是指主体对于反复思考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或潜意识信息启发而得到突然顿悟的心理状态。许多发现和发明的过程都与灵感有关,灵感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地在所有研究者的创造活动中出现或经常出现,但它确实是创造过程中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

【本质】灵感本质上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一种思维在饱和状态下的触媒激发。灵感这种具有很强的偶然性甚至神秘性的创造心理状态,又有其固有的必然性和自觉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自觉性和非自觉性的统一、寻常性与反常性的统一、智力型因素与非智力性因素的统一。

【特点】灵感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具有引发的随机性、显现的瞬时性、认识的突破性和情感的波动性等基本特点。

【作用】灵感在科学技术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人们在思维的困境中突然领悟到问题的症结或本质,产生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设想,为创造者提供富有启发的解题线索,或沟通发明思路,或涌现新颖的创造方案,或指出全新的探索方向。

【灵感的诱发与捕捉】灵感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按照人的意志人为控制的过程。人们只能根据灵感闪现的规律性,创造合适的条件来诱发和捕获它,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

首先,要在大脑中造成灵感闪现的诱发势态。

把自己的兴趣、注意力,思维和情感全部集中到创造目标上,充分发挥主体创造力,感受来自潜意识或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和启发。

其次,要善于科学用脑,张弛结合。

潜意识的触发信息只有在紧张的思维松弛时,才容易进入意识领域,外部的偶然机遇的信息业只有在紧张的思维松弛时,才容易被及时感知和吸入思维热场。第三,提高居于发生概率。

一是要广泛涉猎和注意多个领域和一般生活中的知识和事物,注意把所见所谓及时与创造目标联系起来,从中获得启发;二是在实验中扩大对研究对象的干预范围和力度,从而人为的造成多种偶然现象或特征的出现。

第四,要善于技术捕捉和发现灵感闪现的创造性火花。

创造者在灵感闪现后趁热打铁,穷追不舍,使灵感的创造性火花得到保持、完善和发展、获得创造的成功。

五.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本质上是一种方法?

答:【定义】归纳是从个别事物推出一般性判断的逻辑方法。演绎是一般原理推断出个别事实结论的思维方法。

归纳由推理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其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个别事实,是个别或特殊的判断和陈述。结论就是从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而获得一般特征,是普遍性的陈述和判断。因此,归纳法和其它逻辑方法相区别的特点是:其一,它的推理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其二它的结论通常是为经证实的,往往具有或然性。

而演绎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和表述方法,科学原理和科学体系必须遵循演绎逻辑的规则。它对于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和进行科学理论的研究有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首先,归纳和演绎相互联系,互为条件。演绎法可以提供逻辑证明和反驳。如果能从某个前提推演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就证明这个前提是不正确的。那这样就可以避免归纳利用错误的前提为条件去推断一般的结论。演绎法在科学发现中有预见作用。归纳的知识不够完备,演绎则要求推理的完备性、无矛盾性和自洽性。

其次,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一是演绎的推理的前提不只能靠演绎产生,而是在经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或要与经验相呼应,演绎的前提好结论的正确性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二是演绎的可靠性大,但相对创造性小。尽管演绎也是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但演绎本身不可能对科学事实作出新概括。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归纳和演绎统一起来,既要善于运用发现的逻辑,也要善于运用理论论证逻辑,并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片面的否定演绎的“归纳主义”,或全盘抛弃归纳的“演绎主义”,都会堵塞科学研究和通向真理的道路。

因此,归纳和演绎本质上一种方法。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定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特点】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

【作用】科学假说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作用。

①科学假说是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科学假说作为“工作模型”,既决定着观察实验的设计构思,又直接影响着观察实验过程中主体对经验材料的确认和选择,使科学研究活动避免盲目性。正如贝弗利奇所说:一个用某种“假说武装头脑的人,比没有这种假说武装的人能够做出许多更为重要的发现”。

②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达到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把握。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成,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自然科学就是沿着“经验事实——假说——理论——新经验事实——新家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恩格斯说“只要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建立科学假说方法论【原则】解释原则、对应原则、简单原则、可检验性原则。

七.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背景与基本观点?

答:(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

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普遍联系)

物理学:19世纪40年代“能量守恒和转化定理”的提出,电流、电磁感应的发现等。

化学:1828年维勒人工合成尿素,1870年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生物学: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分别提出植物动物细胞学说。

关于自然界的发展和演化:

天文学:德国科学家康德(1755),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96)分别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

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1830)一书丰富的材料论证地球地层的渐变原理。

生物学:进化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1859)一书,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理论。

物理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突出了物理世界的演化性、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能量守恒与转换定

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等重大发现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法。这就使得一方面有可能在这种接连而来的发现的纷乱状态中建立联系,从而使他们条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学除了从形而上学思维复归到辨证思维已经没有别的出路。正是在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过程中,也为适应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科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的继承了哲学史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创造了自然辩证法。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打破了孤立静止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推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使辨证唯物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事物有其演化的过程;

自然对象都是系统,系统有层次结构,系统的结构和演化是复杂的,有一个自组织的过程。

八.如何理解“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跨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答:唯物主义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相联系的。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它总是与自然科学紧密联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态:①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萌芽初期将自然现象看做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在某种固定形体的形体中寻找统一,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源归结于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②机械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向适应,出现了以培根等人为首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当时尚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时期。近代自然科学才处于形成与发展初期,机械力学占首要地位。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其发展的顶峰。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成日益成熟,在哲学上表现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解体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产生。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恩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的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它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九、类比推理的作用及局限性

答: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的部分属性相同或相似,联想推论出两个(或两类)对象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式。类比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

首先,它提出科学假说的重要途径,以相似联想为基础的类比法是进行推断或猜测的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方式。

其次,类比法的应用是运用模型化原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当人们通过模型化研究真实对象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类比。

第三,类比在科学阐述和证明过程中往往起着某种重要的辅助作用。

在学术性科学著作中,科学家往往免不了要用类比的方法来阐明科学见解的手段。

第四,在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过程中,类比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借助于某种典范(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类比推理有较大的创造性,

局限性:但是可靠性较小,并常会推出错误的结论。

十、以自然观为基础,勾画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文明演化发展简图。

答:一:在世界的东方,有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香港,它犹如银河梦想的起点,给整个世界带来希望!那我们让这颗耀眼的东方明珠越发明亮吧!

上海,是对应于它的,地位也一样!而上海就其形状而言,就是一颗明亮的眼睛,更不愧为东方明珠的称谓!而长江正在使这颗眼睛越发的明亮,使他看到更远更远的前方!

是啊,这就是上海,这就是长江,那还有黄河,是啊,几乎被人们淡出了视线的母亲河,那个好黄好黄的河,她在东营入海!

那下面就到了中国的北京和天津了,河北就像一个脑袋包着两颗晶亮的汤圆,是智慧,是开拓,是人类冲向进步辉煌的辉煌的开始,那就期待着人类智慧的顶峰吧!

转了一圈,回到了路本身,期望长江冲走一切灰色和肮脏,让黄河的温柔和善良滋味每个人的心田,给所有人以希望,而不是肮脏的灵魂越发的肮脏,让本就污秽的灵魂越发的污秽。就像西方人因为占领了而走进了魔鬼地狱的死胡同,那是不是永远没有复活的余地呢?不是,宽容的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灵以希望,他们一样充满了希望!

也许这个世界本就有很多的故事吧!那就让我们认真的面对它吧!

二:青藏高原犹如一个巨大的脑袋,似乎比河北包着的汤圆更具有吸引力,而事实上,它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看看中华汉字,犹如太阳的光辉照耀着西方的26个字母组成的一个个小小星球——我们未来的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当然要在世界最高的地方释放中国民族的文化内涵,但是作为脑袋本身,却也真真正正的给了西方人一个警告——来者死!

你看西藏相对于青藏高原的大小和位置,及那幅模样,正好犹如一个进化不完整的大脑,极端却无路可去的死路。我想,那正是西方人的葬身之处,灭了别人的文明,那你还活个什么呢?

是啊,也许想的太过仁慈了,西方人也许已经走入了极端,走入了魔鬼地狱的世界。需要给世界一个说法,是啊,911全当他们的自责吧!

是啊,自责后的路在哪里?宽厚的中国,在河北大脑里不仅仅有一颗汤圆,还有另外一颗,也许就是对他们的路进行抚慰吧!那就一起沿着京杭大运河,去续写牛郎织女的神话吧!

也许你们说牛郎和织女必须分开,可是,我觉得那只是一种宽容和仁慈的付出神,没有更好的解释。毕竟,当你憧憬银河的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个月宫,我不知道别人可以看到,我看到的是树下老人,是啊,他围绕着我们在旋转,给黑夜以光明,如果月球和太阳,一个比作聪明的脑袋,一个比作阴森恐怖的魔鬼地狱式的脑袋,那这里的月球显然充满了仁慈和爱,他们需要复活,当把别人的爱之路截断的时候,自己的末日也许就到了!

三:中国古时候就有刘邦项羽的故事,那现在还不是在重复这个故事,只是变成了美国是蛤蟆,而中国成了天鹅而已。当然,重复的故事也许已经注入了新的内涵,等待着我们发掘!那还有什么,在从历史找寻现在的根据?事实上,一睁开双眼就可以看到自然界和我们究竟有多密切?04年圣诞前的海啸似乎可以结束一切的,可是偏偏继续,可是继续,继续,还不是人类在受伤!终于有天,四川地震了,摊开了世界,看到了古老的非洲,古老的金字塔,三大金字塔正好与天之三星对应,顿时古老的非洲变得异常的年轻,金字塔也散发出独有的活力,因为有了方向,连俄罗斯也变成了北极熊,那个美国的小蛤蟆更是跃跃欲试,一个崭新的文明史转瞬间就这样被开启,这时候,有人居然还要在提ufo,蒙古,这个正好满足人们欲望的ufo真的可以把人类载入新的世界吗?我看算了,还是在自然母亲的教导下,跟着人类文明的步伐,一起走向崭新的未来吧!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重要成就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关于世界万物本原是“水”的主张2)毕达哥拉斯学派。该学派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世界本质论,认为“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行服从数的和谐”,这一学说在科学思想史上意义深远。3).原子论思想。该派别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肉眼所不能看见的物质微粒,永恒运动是原子的本性,自然界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聚散及其运动,整个世界由原子和虚空所构成。4)亚里士多德学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的哲学中,哲学和自然科学已开始分化。a在世界本源问题上,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b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主张地心说,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c在物体运动问题上,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

自然观意义1)亚里斯多德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2)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3)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与库恩的科学发展的范式论模式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学发展的起点不同。波普尔科学发展的起点是“问题”。他认为科学是从问题开始的,并把问题分为①实际问题,即需要通过理论来说明的问题,②疑难问题,即用现有的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库恩的视角中,“范式”则成为了科学发展的起点,有了范式指导下的解决疑难活动,科学才开始发展。

2.科学进步的标准不同。波普尔的科学进步标准是理论的可检验度(可证伪度),在波普尔看来进步的理论就是可证伪度高的理论,也即“具有最大可能的经验内容的理论。在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有两种进步:(1)在常规科学时期,解谜能力是进步的标准。(2)科学革命的进步,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把范式转换看成进步

3.两种模式所强调的发展过程的重点不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和库恩的范式论模式都强调了革命的作用,但波普尔似乎对科学发展中的量变重视不够,库恩在他的范式论模式中则强调了常规科学的发展作用,同时明显地突

出了量变到质变之间的转化。波普尔突出了动态的进攻性的“证伪”,而库恩则动静结合,强调辩护性的“范式”。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 中国封建时代形成了实用科学技术体系;2. 大一统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占主导地位;3. 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处在经验形态,理论知识相对不足;4. 科学研究受大一统的社会环境制约。

古希腊科学的特点:古希腊科学是哲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它一开始就有重视理论思维、重视理性探索的特征,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和物活论的色彩。由于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古希腊科学中含有特别重的数学尤其几何学的成分。公理化和演绎推理的方法被运用到各门学科中去。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在希腊化时代的阿基米德那里,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定量的数学方法都已趋成熟,实验的方法也初露端倪。这些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近代自然科学就是从古希腊自然科学演进而生。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李约瑟悖论涵义:“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现实意义1)从社会经济发展上找原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阻碍,没有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从观念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对科学的排斥是近代科学末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深层次原因。3)从政治上层建筑找原因,认为明清封建大一统政治体制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兴起。4)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人重思辨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分离导致近代科学在中国不发达。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科学革命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取了崇高的社会地位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与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展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次科学革命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是自然科学的全面变革。2、这次科学革命同第一次技术革命相互交织而同步进行。3、这次科学革命席卷欧洲大陆,扩大了科学的社会影响。

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点:1、这次科学革命主要是一场划时代的物理学革命,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建立起崭新的科学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2、这次科学革命使得人类认识伸向微观和宇观两极,是科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揭示出对物质和宇宙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3、这次科学革命对技术发展和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这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迭次发生与紧密结合,导致国家规模的大科学工程产生。

6、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

第一次技术革命:1、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纺织技术为先导,以蒸汽动力为主导的技术体系。2、这次技术革命史以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牛顿力学为基础的。

3、这次技术革命直接导致了产业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1、由经验,规则性技术向以理论为基础的科学性技术转变。

2、形成以电工产业为主导的各种技术全面变革的新技术体系。

3、产生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风格的集成式转化型人才。

第三次技术革命:1、这次技术革命进一步形成了基于理论先导的科学性革命。

2、这次技术革命形成了以传输技术为先导、以控制技术为主导的第三技术体系,揭开了崭新的原子能时代,计算机时代和空间时代的序幕。

3、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产业化。

7、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辨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

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1)经典力学的发展

辨证的自然观: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进化论。8、结合科学史案例,比较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研究方法。

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具体特殊的事物、现象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演绎法时一定会运用创造性的归纳法。(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的经验知识尚未得到广泛的发展,对客观对象的思辨猜测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特点是从少数原则出发,用演绎的方法来说明问题。这里的思辨猜测,少数原则的获得都需要运用创造归纳法。另外如氩气的发现,伽利略的单摆实验。)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结论和个别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叫演绎推理。近代科学家笛卡儿、伽利略、牛顿等人,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了数学——演绎方法。(这种方法将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命题等形式化,符号化,再利用数学的推导规则进行各种演绎推理,以获得新知识。)

1)归纳法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绎则由一般(或普遍)到个别

2)归纳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绎则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其结论的正确性取决于前提是否正确,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3)归纳的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而演绎结论则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归纳法和演绎法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归纳法不局限于前提,运用逻辑推理,以求普遍适用的理论;演绎法基于假设,运用科学方法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归纳法不局限与前提进行论证,演绎法必须在前提中运用已有理论提出假设,假设即为结果的范围。我认为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部分人使用归纳法,部分人使用演绎法,先通过归纳法推导理论,再使用演绎法利用这些已经推导的理论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从而得到理论支持的证据,因此这两种方法具有互补的作用。)

9、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与特征。

1)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2)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3)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4)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5)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6)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7)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8)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9)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10)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11)技术创新与自然生态相调适的问题应该进入过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

12、从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角度,论述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科学技术运行的硬件资源包括设施资源,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作为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之一,设施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实验装备和网络设施三个方面,而经费投入有国家投入,企业投入及风险投资等。而人力资源多是指人才。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除了硬件资源的支撑外,还需要软件资源作为支撑,软件资源是支撑科学技术运行的重要资源,具有可塑性,对科学技术活动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具有重大意义。归纳起来包括信息资源,制度资源和奖励制度三个方面。

13、从科技全球化及WTO的角度,论述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的调整与趋势。

考虑到加入WTO及科技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今后我们在科技政策的调整与具体实施方面应该做到:(1)要广泛深入组织学习WTO知识,这是提高我国科技政策对WTO准则适用性的前提。(2)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进一步优化国家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使我国科技,教育和生产领域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一体化。(3)开发科技人力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培养科技人才,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留住人才,提高科技界人士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4)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立形式多样的创新风险基金。(5)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6)加强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7)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畅通的科技信息传递机制。

14、以“自然观与科技工作者的生态伦理责任”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科技伦理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总和。我们讲科技伦理,并不是指科技成果本身有什么伦理,而是指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伦理,更是指科学研究应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领域之中产生的伦理问题。

可持续发展要求科技工作者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科技工作者应当明确自然界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人类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当代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既不应做自然的奴仆也不做征服者,而应与之和谐相处,做自然的朋友。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排放废物、损毁生态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应与自然平等交换和不断为自然界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就是说,人类的任何发展都不能以损害自然为代价,科技工作者应当加强自律,把尽义务的对象由社会扩大到自然,通过技术进步真正承担起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生态伦理责任。

科学家对自然和人类的责任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增加。具体讲,科学家的生态伦理责任表现为:

其一,对外界自然力的研究与开发。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开发、利用的程度,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重要特征,促使自然界有利于人的属性,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从而创造出人类文明。

其二,对自身活动不利影响的反思与纠正。原子能开发、空间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有可能演变成巨大的危险因此,科学家们对某个项目在实际研究之前就要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初步预测,拒绝研究那些对生态环境有弊无利或弊大于利的项目。

第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全面爆发,严重程度与日俱增,影响到经济增长、人体健康、社会公平与政治稳定、文明延续等社会发展的所有宏观和微观层面。科学家应通过自身的努力,研究诸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沙漠化的防治、垃圾处理及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恢复和完善生态环境系统,实现生态平衡。

15、论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1、促进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2、带来先进的R&D管理经验

3、促进我国科技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

4、弥补了我国R&D投入,刺激我国企业投入R&D活动

5、促使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与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

1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17、论述新中国科技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195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不幸的是,从1966年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其间,科技管理陷入瘫痪,研究机构被肢解,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农村或厂矿劳动。中国的科学技术几乎停滞不前。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了极为重要的讲话。他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次大会预示着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将由乱到治、由衰到兴。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此后,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的大格局。 1997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方案,投资实施知识创新工程。1998年6月,中国成立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表明中国从更高的层次上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

以政府为主导的中央计划体制正在转变,一种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原则,政府科技机构、产业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

18、如何理解“自然界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简单性:牛顿说:“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原因夸耀自己。”在自然定律中,如果我们不添加在数学上受简单的定律支配的陈述,那么自然受严格定律支配的断言就缺乏一切内容。开普勒三定律、牛顿力学体系、麦克斯韦方程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简单的数学形式概括了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容。

自然的复杂性是由自然的简单性演化而来的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简单性现象,在对复杂性现象的认识过程中也要用到简单性原则。

复杂性:自然界是由一个个复杂系统构成的,其中的因素相互关联,事情彼此交织在一起,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换句话说,自然界中的每个因素对其它因素的变化都是敏感的,会随时根据这些变化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这样,我们在观察和解决与自然有关的问题时,开始考虑到它包含在许多相关的问题之中,认识到地球上每个地区遭受破坏,整个地球都会有切肤之痛。举例来说,砍掉一片又一片亚马逊雨林,就有可能抑制雨林的自我恢复能力,就会不可逆转地毁掉这个地球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极大地改变全球气候。因此,我们与自然界打交道时,需要从全局性、动态性、特殊性、长期性等各个角度关注自然的反映,尊重地球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自然过程。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3、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2.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 3.涨落:“生序原理”:在系统内部,各种涨落随时产生着,被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吸收并放大的涨落可能不止一个,这样,与不同性质的涨落相对应的临界点也不止一个,于是出现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支。究竟那一种涨落最后成为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将会沿着哪种分支向前发展,这要由系统内部的选择机制和系统外部的条件共同决定。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5、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原因:

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据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

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应对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一部分。

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如果受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论。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验理论的失败。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

6、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2.“科学一技术一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

7、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8、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论题。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1)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命题。他们以意义标准作为科学划界的唯一标准。这是与它的证实原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逻辑经验主义用“可检验性”或“可验证性”来代替“可证实性”作为科学划界的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它与社会的其他精神活动形式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历史主义者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库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划界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式或科学研究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

(4)多元实在论观点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一元科学划界标准不同。邦格(M.Bunge)提出了多元划界标准。他给出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件,任何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非科学;任何一个本身不是科学却自称为科学的知识领域都可称为伪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评价的领域,如道德、哲学、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艺术等。科学与非科学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它们只是标明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知识。

10、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直觉是指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表面的生动直观,而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想象力在理论原理的提出过程中就起着主要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列宁也曾指出:“即使在最简单的概括中,在最基本的一般观念(一般‘桌子’)中,都有一定成分的幻想。”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它能帮助人们透过那些能被感知的经验事实材料去把握、探求自然现象运动的内部机制。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运用。通过对创新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其主要思维形式是意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及直觉与灵感,在创新过程中运用的更多的是类比与联想和思想模型的方法。

直觉实质上是对熟悉事物的再认识,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再认识。再认识可以看做是直觉的孕育形式,这时思考时所运用的思维方法还比较明显。再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就可能产生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显然不过是思维过程的简化、凝缩,采取了“跳跃”的形式。思维的一系列细节过程被省略了,跃过了许多中间环节,一下子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在面前。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答:自组织理论是由耗散结构、协同论、分形理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和混沌理论所构成的“复杂理论”体系。它从各个不同角度阐明了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

第一、耗散结构理论解决了达尔文进化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在自然界演化方向上的矛盾。

第二、协同论解决了自组织系统的多自由度和多演化方程的问题,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组织系统在走出不稳定点后会出现怎样的新结构。

第三、突变论改变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注重研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质变的改变方式的改变。它将质变的方式分为飞跃和渐变两种方式。它提供了许多突变模型,表明如果系统的势函数具有一个以上的势谷,那么系统就可以具有一个以上的选择结构,事物的质变就可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前途和方向。

第四、超循环理论提供了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以获得最大产出比的科学依据和解决创造性产生的问题。

第五、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透过思维之窗观察无穷的有形思维方法:提供了理解各个学科内复杂性的新语言和新工具: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简单与

复杂、整体与部分、破碎等矛盾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复杂性、非线性和系统演化的空间图景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和方法。

第六、混沌理论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及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思想的正确性:用科学方法解释了哲学认识论上的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深化了我们对“关节点”的认识。

其世界观的意义:1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科学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它为人的认识社会、自然发展观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2它是一次科学作为整体的历史大转折,即从经典科学(机械论科学)向新型科学(有机论科学)的历史性转变,使人的认识从存在论到演化论、从物质论走向信息论,从构成论走向生成论,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一元性到多元性,从分析到综合,并由此影响人类思维方式。3自组织理论揭示了构建自组织系统的所需的条件、演化路径、发展动力、时空结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方式等问题,阐明了复杂系统进化的机理。

2、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答: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现代针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1)生态自然观的内涵: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⑤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2)生态自然观进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①生态自然观把人和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有机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性和组合性。②生态自然观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使科学技术变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③人类和社会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人类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自然。④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1、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4)学生个人的总结结论。

2、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1)以研究方向为指导,大量收集国内外相关情报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形成学科前沿问题综述报告。(2)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找出问题。即在大量收集专业和专业方向的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或从实践、社会、市场的调查中发现问题。(3)根据科学选题的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对问题进行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4)对研究课题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研究方案,建立模型,并对方案和模型进行系统评估。(5)确定主要技术思路(线索),预测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主客观困难和条件问题,准备备选方案。(6)比较择优,最后决策,结合实际,对多种备选方案进行优化抉择。(7)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证实问题并获得数据结论。(8)写出相关论文。(9)学生的自由发挥。

1、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

答案要点: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反映的是自然界中客观、普遍存在的进化和退化两种趋势和过程,表现了进化与退化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进化是指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由无序向有序,由低序向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物质客体演化过程中由有序向无序,由高序向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第一、二者相互包含。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程也常常内在地包含着进化。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至少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第二、进化与退化同存同生。它们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各自以对方为代价而获得自身发展的。例如:生产以耗费材料、能源、环境人力等为代价而发展的。

第三、进化与相互交替。进化与退化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进化与退化的相互交替,表明了自然界的演化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追求直线性的演化图景原则上是不会成功的。

总之,进化与退化是两种不同的演化趋势,它们在自然界中都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包含、同存共生、相互交替,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演化过程。

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

(1)社会经济决定科学的基础性,科学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2)科学和经济想到作用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3)科学发展的相互独立性。

12.什么是自然辩证法?p1 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p3(前言)意义补充: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13.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自然界的辨证发展包括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演化,也就是包括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1.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化自然”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主要标志是对其规律的认识,微观构成是“认识之物”。其宏观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的形成是对宇宙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一个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恒星演化“人化自然”是对恒星演化规律的认识,其过程主要是氢核聚变为氦核及各种重元素的原子核聚变过程。在恒星演化状态下存在质能守恒定律。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地球演化“人化自然”是对地球演化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内容有: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地圈、大气圈和水圈等。在物理变化中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守恒,在化学变化中有质量守恒。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生物演化“人化自然”是对生物演化规律的认识,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形成了生态系统。在生物演化状态下存在熵增熵减守恒定律。 3.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形成的方向与天然自然演化的方向相反。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在初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少量的几种动物和植物被训化和大量繁殖。在高级阶段,生物人工自然表现为非自然选择的生物品种大量出现,生物可以通过基因被设计和培育,生物能源出现等。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时,石器得到利用,从铜和天然陨铁开始,开始了各种金属的“纯化”过程,同时地质圈的深度蕴藏物,如矿石、石油或天然气等也越来越多的引到地表。同时各种地表和地上资源得到了很大控制和利用。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在地表状态下模拟产生了核裂变和核聚变。另一种方式是在近地空间(包括月球、火星)创造出形成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等.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是在地球局部产生宇宙人工物,如各种基本粒子,目前还进行“黑洞”、“反物质”等方面探索。4.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标志对自然界利用的新的深度和广度,社会自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蒸汽动力的产业化,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和信息社会自然。

1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p37,39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

过程之中。--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

15.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物质世界以系统形式存在。(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够组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整体性)(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的功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自然物质系统的特殊功能是在其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建构性)2、自然界物质世界演化发展的自组织性。(1)、自组织与他组织(2)、时间之矢(3)、演化的前提:开放与非平衡(4)、演化的机制:涨落、非线性、分叉、选择】(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宇观层次:相对论。宏观层次:系统科学。微观层次: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1、狭义相对论的思想及哲学意义:基本思想:①质能关系:E=MC2;②运动物体的内部时间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慢;③运动物体的内部空间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小;④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速度的增大而变大;(2)哲学意义:它揭示了质量与能量之间、时间与空间之间、时空与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说明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从而扬弃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2、量子力学及其意义:(1)基本思想:与相对论一样,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产物。量子力学为我们揭开了微观世界的秘密,它告诉我们,微观客体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有时表现为粒子,有时表现为波动,即微观客体具有波粒二象性,其运动服从量子力学定律。(2)哲学意义:量子力学对自然观的影响表现在,它揭示了自然界连续与分立、粒子与波动、决定性与随机性等等相互矛盾的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3、系统科学及其哲学意义(1)基本思想:①维纳的控制论。维纳在控制论研究工作中,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束缚.为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他根据自动控制系统随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调整和判断乃至决定自己运动的规范或特点,摒弃了牛顿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把控制论建立在新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上;他撇开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着重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功能;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的行为和状态,及其变动趋势。他把功能模拟、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作为科学方法自觉地运用于控制和通讯系统的研究中。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典范。②申农的信息论:信息与系统信息是一种系统表现,有相互作用才有信息。或者是不同系统通过相互作用,使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要在另一个系统中得到反映、表征、表现,或者是同一系统的不同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而有所反映、表征。不存在与系统无关的信息,也不存在没有信息的系统。有元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层次之间相互作用,有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会有信息的产生和交换。甚至可以说,信息就在任何的系统中,信息与系统不可分。系统的形成、发展、运行都离不开信息活动。哲学意义:提供一种新的描述事物的范畴与方法——信息与信息方法。③贝塔朗菲的系统论:基本概念:系统与非系统;结构与元素;环境;系统与非系统自然界中存在两种复合体,按照元素的数量或种类来区分的,称为加和性复合体,可以理解为彼此独立无关存在着的元素的总和。按照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来区分的,称为非加和性复合体,或构成性复合体。所谓加和性特征指的是,元素不论处于复合体中还是游离于复合体之外.其特征是相同的,把孤立存在的活元素的特性累加起来,即可获得复合体的特性。非加和性则相反,同一元素处于复合体中与游离于复合体之外的特性是不同的,复合体的特性是由元素的特性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不能归结为活元素特性的累加。加和性复合体是堆积物或非系统;非加和性复合体就是系统。是否具有非加和性,是系统与非系统的基本区别。哲学意义:提供一系列新的描述事物的范畴与系统方法。④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旨在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这里的有序指的是宏观的定向移动现象。在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耗散结构就是生物体。生物体不断从环境吸入物质和能量,排出不利于自身生存的废物,使自身保持有序发展。耗散结构理论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发现在非生物界中,一些普通系统如一层液体或化学品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具有时间节奏的空间构型。如贝纳德花纹,这说明演化现象、耗散结构并不局限于生物界,说明在物理学界、化学界也存在演化问题,这就启发人们要用演化的观点看待我们所面对的世界。贝纳德花纹耗散结构理论的哲学意义:第一,它协调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进化论之间的矛盾。第二,它提出一些崭新的观念:有序与无序、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存在与演化等。⑤哈肯的协同学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它的目标在于:第一,研究复杂系统中大量子系统形成宏观有序结构时的联合作用;第二,寻求自组织系统的“统一原理”。在协同学中,哈肯提出序参量的概念。序参量指的是,在系统进化中,当系统处于新结构出现的临界状态时,对系统起关键作用的几个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子系统间的关联和协同作用产生的,它们一旦产生又反过来支配子系统的运动。如铁磁相变中的磁化强度。协同学的哲学意义:序参量概念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物质系统进化的自组织机制的理解。因为序参量的产生不是外部约束强加于系统的,而是自发产生的,是子系统相互合作的结果。协同学的哲学意义还在于,它告诉我们,系统的演化目标是随机性与决定性的统一,是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系统自组织的自然而然的必然趋势。⑥托姆的突变论:突变理论是法国数学家R·托姆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目的是为描述现实世界特别是形态发生问题中的突变现象提供一种数学框架。突变理论的哲学意义:它提出一系列新观念,如稳定性与不稳定性、连续性与间断性、渐变与突变等,加深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自然观的变革,有积极的意义。⑦艾根的超循环理论:超循环理论是与耗散结构理论同期出现的另一个演化理论,它是德国科学家艾根建立的,旨在研究物质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中间环节——分子自组织进化问题。艾根把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划为三个阶段:化学进化、分子自组织进化和达尔文进化。生物进化的第二阶段就是超循环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一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生物体内发生的快速的生物化学反应现象。艾根认为,生物体内出现的这种快速的化学反应是因为生物分子中生物化学反应都是某种“循环”过程,如反应循环、催化循环等。如果在循环反应中还存在一个催化循环过程,那么就形成超循环了。超循环理论的哲学意义: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某些自然物质系统,具有内在的整合信息的能力和自促进生长的性质,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的作用,而是物质系统自我循环、自我促进的结果。4、分子生物学及其哲学意义现代分子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机制依赖于细胞内外特定分子的功能。活细胞的许多种生命分子里,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其他生命物质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与其他生命物质的显著差异在于它们都有独特的结构,如蛋白质有独特的三维结构;核酸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正是这些独特结构,才使它们具有复杂的功能。在生物分子中最能体现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论原理。分子遗传学告诉我们,DNA是生物遗传物质,这与它的双螺旋结构有关。DNA分子由两条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盘绕而成,两条链反向平行,一条链的原子顺序正好与另一条链的原子顺序相反,两条核苷酸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联系而结合在一起。碱基的配对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碱基互补原则。除了碱基互补,核苷酸在链上的排列顺序并无限制,所以DNA中的核苷酸排列方式可以无限多样。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核苷酸序列,这就是生物界所具有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变异性与稳定性并存的内在原因。分子生物学的哲学意义: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揭开生命世界遗传与变异、多样性与统一性、渐变与突变、结构与功能等对立面相互联系的神秘面纱,更深刻地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6.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自然观的产生:人化自然方面:生物圈是宇宙在几十亿年的历史中进化出来的有机系统,它把地球外的物质环境、地球上的无机物和生物种群协调为一个自我调节的和谐整体。每一种生命物种的适应和进化都对其他生命形式的适应和进化以及完善生物圈系统功能做出了贡献。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它们只能在共同维持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生存和进化。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给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人

工自然方面: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产生了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及生态系统稳定的现象。一方面,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引起大范围的生态退化,另一方面,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这些生命维持系统发生了严重的污染。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所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荣,而且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危害。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17.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p3-p6)

一、科学的本质

当前,学者普遍认为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同时科学也是一种社会建制。从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天然自然的过程中对天然自然规律的把握,是人类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科学以人化自然为研究对象,同时又不断把天然自然作为人化自然的潜在性转化现实性,使人化自然的领域不断扩大。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

科学是人类在认识天然自然的过程中对天然自然规律的把握,是人类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科学以人化自然为研究对象,同时又不断把天然自然作为人化自然的潜在性转化现实性,使人化自然的领域不断扩大。

科学的本质:(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二、科学的特点:科学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出发,科学具有如下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其对象是天然自然。天然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的东西。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的根本的属性。2、可检验性。科学的真理性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14]因为科学是形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所得到是关于天然自然规律性的认识,所以科学的结论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3、客观规律性。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和受自然规律自发作用的支配。关于天然自然规律性的人化自然是关于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是关于天然自然规律性系统性集合,呈现规律性的特点。

4、活动性。人类获得天然自然界规律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天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活动得到的,因而具有活动性。在当代,特别表现更多的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获得的。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科学实验方法可以借助于精密仪器,排除其他偶然的、次要因素和外界干扰,发挥简化和纯化功能、强化和激化功能、模拟功能把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或联系的纯粹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准确地认识天然自然规律。

。科学的特征:(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此外,科学还具备一些其它特征。首先,科学作为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决定了其客观性和实证性的特征;其次,科学又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第三,科学认识是由一个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又决定了科学具有理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态,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无国界;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还只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

18.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科学活动如何进行: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作为一项创造性活动,它的逻辑起点在哪里?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应明确的方法论问题,也是致力于科学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感兴趣并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科学始于观察”和“科学始于问题”的论争。2)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规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方向、途径、方法和手段,决定着科学研究的结果和价值。科学研究总是以提出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告一段落。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2、科学事实的获取。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第二步则是获取科学事实。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观察和实验。首先,科学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形成。其次,探索性的观察有助于科学假说的建立。它可以为科学假说的提出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第三,观察可以为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有了科学事实的获取,需要对科学事实进行整理,这就涉及到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问题。所谓科学抽象就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过程。科学抽象的构成:a. 科学概念b. 科学符号c. 思想模型与理想实验。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4、科学假说的形成。(1)建立科学假说的意义(2)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3)建立科学假说的方法论原则(4)科学假说的检验。科学假说的形成方式:A、通过类比和模型形成科学假说。B、通过溯因推理(猜想、试错)形成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检验的分类:逻辑检验与实践检验。5、科学理论的创立。(1)科学理论的结构(2)建立科学理论的原则(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及原则。学习科学方法的意义:1、科学意义:我们知道,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比起人的大脑来,我们说,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还是或始终是人的大脑。而适用的、好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机敏、冷静而又有素养的、有创造性的大脑,可以提高科研效率。应该承认,不专门学习方法,也会在科研中形成方法;天赋能力极高的人常常从自己的学习中自组织地获得最佳效益。此外,由于科学研究具有独创性,所以方法不会有固定的模式,相反,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会阻塞认识的道路。但是,学与不学,有一个自觉性问题。未来的研究者绝大多数也不是天才。给绝大多数研究者以苦干科研方法的指导,较之听任其凭借个人经验地探索,要有效率得多。前者可以事半功倍。不同学科自然有不同方法,但有些方法上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技巧,是绝大多数类型的科学研究所共有的,通用的。掌握这些方法论的精髓,再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相结合,将如虎添翼、如鱼得水,搞起研究就会得心应手。例如,在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理论研究,都少不了选题,资料搜集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上如何把握,如何达到较高水平,既要探索也有规律可循。如果我们注意了,方法就会找到你,就会起作用。2、哲学意义——推动哲学进步和发展。科学方法可以提炼、上升为方法论。而方法论是科学与哲学的一座桥梁。(1)自觉学习方法,自觉领悟其中蕴涵的逻辑和意义,有助于科研工作者从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更深刻的哲学思想,第一它可使科学研究更深刻地研究其认识基础。例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普朗克、玻尔、海森伯、薛丁谔等人不仅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且具有很高的哲学素养。爱因斯坦把哲学、一般认识论问题和概念等同于物理内容之“脚”上的“鞋子”,说物理学家不应该把这些问题完全交给哲学家去处理,因为只有物理学家“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夫脚的”。道理就在这里。

第二,通过创造性方法的运用、提升、丰富,可以推动哲学方法论的新陈代谢。例如,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受理论影响”命题的提出,就是受科学方法中的某些思想的影响;操作主义哲学、实证主义的建立,是部分地受了爱因斯坦要求概念可操作的影响。再例如,当代自组织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哲学提出了新思想,因而丰富了哲学,推动了哲学。哲学的变革,不是一句空话。方法论研究是推动哲学发展演化的道路之一。

(四)学习方法要注意的问题:1、要作学习方法的有心人。学习方法,既同于学习知识,又不同于学习知识。学习方法主要是一种能力培养:如看

问题的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的学习,取无意注意不行。必须作有心人。即平时在学习中,在与人接触过程中,都要有意注意,并善于注意。吸取别人是如何看问题的,如何思考的。方法的形成,与自己有无课题研究有密切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有问题要研究,就提供了一个有意注意的角度,一个选择的角度。例如读书,有问题研究,在读书时,你就会注意与该问题相关的正、反观点。即此时客观上容易作有心人。若再勤快些,平时善于搜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作卡片,积累到一定时候,就会形成你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或方法。2、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注意努力培养此种能力,才能有创造性的方法。爱因斯坦十分推崇这种能力,他认为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这种能力。它不仅对科研,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重要意义。

19.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p7

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1)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2)技术涉及物质装置;(3)技术涉及技艺;(4)技术涉及知识;(5)技术涉及目的;(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

一、技术的本质

从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出发,可以探索技术的本质。天然自然是各种“非常态”的集合体,需要把它们引入到‘常态’环境,这就必须创建人工自然。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

二、技术的特征

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手段,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主要有: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工自然的形成过程,必然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二重性的特点。技术的合规律性表现在: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这个作用的原料和动力都来自天然物。这个作用的结果,或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或是产生了对人有用的物体;或是改变了物体的空间位置,都带有天然自然的特征,符合自然规律。技术合目的性表现在:在人工自然中,尽管天然物作为物的客观实在性仍然保持着,但就其整体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已经被人的本质和规律所遮蔽。如形成人工生物自然时,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表现为由天然生物的分散向集成转变,也表现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具备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特性的农产品品种。

2、“装”和“备”的配合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常态”与“非常态”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装”实现对“非常态”的引入,通过“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从实施结果看,“装”的结果是新产品的生成、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备”的结果是对人的安全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这样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装”和“备”的合理配合并且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如对核电技术而言,所谓的“装”就是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备”是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防止“非常态”对“常态”的破坏或者损害,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3、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

由于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是“非常态”向“常态”间接引入过程,但由“非常态”向“常态”的引入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稍有不慎, 这种间接引入就可能变为直接引入过程, 科学技术就表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也产生了破坏作用,构成了对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17]因此在技术使用过程必须通过加强技术评估等手段防止和消除技术的负效应。如在生物人工自然状态下会制造出杀人于无形的基因武器。发展基因武器可能产生一些人类在已有技术条件下难以对付的致病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技术的特征:1 .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也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出来,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2 .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技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以往传统的和现存的制度、体制、文化、人际交往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体系。

3 .自主性和建构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的确,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4.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在现代技术活动中,经验性的技能、诀窍和规则仍然是必要的。同时,技术还是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转化为物质手段和实体的过程,包含了各种课题要素,如工具、机器设备等。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技术。软件与硬件相互作用和不断更新,使技术不断发展。 5。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 6 .国际性与民族性。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特性。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

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社会建构论: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⑴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⑵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⑶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工程——生产——产业——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双向交叉过程,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简称“研究与开发”应为缩写为“R&D”)已成为核心。(4)文化对技术发展的张力作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促进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共同进步。

20.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一.工程的内涵: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这一特点出发,可以将工程定义为:工程是为了创建人工自然,在科技及经验集成的基础上,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活动。

二、.工程的特点:1、系统性与协调性。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的手段,所以工程活动中包含众多的要素,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工程活动中除了内部的系统协调,还有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如在建设核电站时,需要利用工程系统性与协调性原理,使相应的装”和“备”的合理配合。使“装”成为一种将热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使“备”实现对“非常态”的隔离和防护,保证了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2、场域性与情境性。由于工程是通过造物形成人工自然,所以工程活动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进行,具有明显的场域性与情境性。如通过航天航空技术建立恒星人工自然时,实质上都是把适于人生存的“常态环境”推向外部空间,因而要求相应的工程活动具有场域性与情境性。

3、不重复性。工程人工物是在工程行动中逐步建造出来的对象,工程人工物往往处在特定自然与社会环境里,不可能象一般产品一样可随意移动,也别于一般生产物品批量、定型的特点,具有“不重复性”的特点。

工程的本质:为了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在综合集成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理论性知识及情境性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经济核算的约束下,调动各种资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探索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社会建构行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建造某一特定人工物的社会

实践过程及其成果。工程的实践本质:上述对工程概念的界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从六个方面突出工程的实践本质:①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是开展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它体现出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与目的性;②科学、技术、社会、人文、情境等多种知识经验在工程活动中的综合集成与创造,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③工程活动过程中的场域性、情境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更是生动地体现了实践的空间性、时间性、鲜活性、探索性与创造性;④整个工程活动的有计划、有阶段、有组织性,深刻地反映了实践活动的有意识性、组织性与社会性;⑤工程活动的成果——某一特定人工物的建造,则体现了生产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物质性与社会性。⑥作为特定的物质生产,工程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不仅在改造自然的意义上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着人与人之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进而可能导致社会组织、制度安排、仍至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从而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工程作为直接的生产力,打开了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着人作为人的自由存在。

工程活动的特征:1、工程决策的综合性与创新性。工程决策的过程就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进行的合作、搏弈、协商、竞争的过程。决策者必须对各种因素及其冲突与矛盾进行分别体认、综合考量,才能做到整体协调、整体筹划、综合决策。正如A·西蒙所说:“工程与‘综合’有关,科学与分析有关。……综合即是创造。” 2、工程活动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所谓系统,就是将多种相互作用的人、机因素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人力、材料、信息和能源的调配与控制,以实现某一理想的目标。”这几乎就是工程本身的定义。除了工程活动内部的系统协调,还必须与其环境中的其它系统相协调,工程的结构和功能要与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协调。以系统协调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工程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成功。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系统协调观。3、工程知识的集成性与优化性。工程知识仅集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三大类知识还不够,还必须集成相关的已有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集成在当下具体工程现实发生中,依赖特殊场域、情境而产生的境域性知识与经验。集成并不是上述四类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并转化为与当下工程现实境域相符合的,可行、可操作的知识、方法、程序、规则、规范、指南。可以说情境性是工程知识的重要特征,在许多方面、层次往往以意会知识的形态存在。 4、工程活动的场域性与情境性。工程行动欲建造的人工物系统总是嵌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的,工程活动必然具有明显的空间场域性。同一类型的工程,会因为实施地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场域性,导致同类工程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工程的唯一性、不可重复性正是与此相关。由于情境事件的不可避免的随机发生,最终建造完成的人工物会可能会与预期的工程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可能导致工程目标不能实现。当然,情境事件也可能有利于工程目标的实现,如果善于抓住时机,审时度势,可以利用它们来服务于工程行动。5、工程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1)工程中的各种要素本身存在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工程整体往往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3)由于工程主体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

(4)由于工程行动过程的场域性与情境性,不确定的情境事件不可避免地随机发生,造成工程行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风险;(5) 已完成的工程在其运行中,也存在不可预见的不确定,可能使整个工程人工物给其嵌入的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带来灾难性的风险,危及周围人群的生存。6、工程结果的双刃性与评价的多维性。必须强调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必须对整个工程进行价值估价,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实施的过程到工程的结果及其长期的运行,都要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由于现代工程活动彻底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面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工程活动的价值评估必然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态的、环境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人文的、审美的等众多维度的价值评价。不仅要从工程活动的外部进行价值评价,而且要把价值评价转化为工程活动内部的行为机制,这已逐步成为现代工程活动重要的内在特征。由此,我们必须树立工程的生态观与伦理观。

产业的内涵:由于社会自然的形成过程既是追求普遍性的过程,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满足上述需要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新的实践活动形式的产业实践就应运而生。产业可以定义为重复乃至规模化地生产人工物、使个别的、偶然出现的灵感、创意、发现、发明、人工物实现了社会化的传播,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产业的特点:1、产业的规模性。规模性是社会物形成和成熟的标志。产业是个别的、偶然的人工物成为大量的、必然的社会物的过程。能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是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特征,产业的规模性生产是产业的最重要特点。在产业中,或者技术发明所创造的产品被批量化、规模化地生产出来,或者技术发明所开发的新工艺、新方法被大规模地应用于生产过程,或者是工程建设所采取的各种优化方法可重复、定型化地应用于日常生产,都体现了产业的规模性特点。2、产业的盈利性。产业化过程把个别的、偶然的和不自觉的人工物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物的过程。和单一的人工物不同,作为人类有目的活动的产物,人工物的社会化不仅要受到自然属性、存在状况和运动规律的制约,还要受到经济水平和文化观念等因素的支配,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产业的盈利性是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3、产业的结构性。产业的结构性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化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满足了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进而决定了社会物属性的获得。4、产业的系统性。产业的系统性是指产业化的过程决不仅是单个技术的突破,更是由于薄弱技术环节的打通而形成技术体系的过程。产业发展也不仅是单个产业的形成,而是由于产业间有机联系的建立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建立。5、产业的生产力性。产业的生产力性表现产业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质是由产业发展来推动的。

2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中央提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建立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的基础之上的。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的战略抉择: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2.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3.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的必然要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位居世界前列,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把发展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下决心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

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科技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科技,和平利用太空和海洋资源;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加强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建立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为全社会积极创新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要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广大企业家应该增强民族自信,树立世界眼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要在全社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接受科学技术的武装,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2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以上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建设具有宽厚坚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

宽泛多样的知识面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模型。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具体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等。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敏锐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是勇于提问。就是要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要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二是善于提问。就是要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能钻牛角尖,不能犯幼稚病。三是乐于提问,锐意进取。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情感逻辑和数学逻辑)、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相关方面的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

(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第一,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第二,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能只注重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人格的养成,就要表现为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1、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人格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2、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需要我们努力培养有问题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有问题意识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综合素质是指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能够从科学与人文两个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新是一种探索,面临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

4、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要创新,就必须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5、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1、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2、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步骤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悖论”,如罗素悖论等。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⑴某个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而提出的问题;⑵由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⑶由理论结构上不符合简单性和普遍性的要求而提出的问题;

⑷由现在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⑸对经验事实未能作出统一的理论说明而提出的问题;⑹由理论的实际应用与现有技术条件的矛盾而提出的问题

“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选题的基本原则:(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

象。(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主动性原则,新颖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伦理合道德性原则,合法性原则。

步骤:1. 观察到一种特殊现象。2. 提出假设去解释这个现象。3. 利用假设作进一步的预测。 4. 设计实验检验以上预测。

6、什么叫观察,理论对观察的作用和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思维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理论对观察有如下作用:1)导向作用和助发现作用;2)整理经验的作用。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

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十一五”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2)风险投资机制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即:力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如“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这种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 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3.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其他三个现代化的牵引力、火车头。科技立国、教育兴邦、实业富民、自由安民、多元文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政治制度改革、政治文明建设是采纳这些手段的制度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其关注的中心问题或整个理论的逻辑结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能否达到这种状态,取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程度。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地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社会制度的状况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同。只有以全人类的共同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关系,才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2、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现的前提。只有充分的了解自然秩序及规律,人们才可能以此为依据,利用自然规律来达到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权利以及价值,将自然事物视为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加以关怀和爱护。 最后,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要合理地调节和组织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优化达到和谐一致,建立人——社会——自然的有序和良性循环系统。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 (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以增强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道德;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可提高科学管理能力答:科学技术哲学通过对科学技术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其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工作者以辩证法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 研究科学技术哲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自然科学中汲取营养,也就必须发展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当代科学技术具有复杂化、系统化得特点,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和扩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哲学作为指导,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正确把握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动和方向,才能确定正确、实际、可行的设计方案。 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承认自然界的本原性和存在客观辩证法。 第二,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辩证法规律,从而第一次阐明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的深刻思想。 第三,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提出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类学的自然界”思想,并把“人化自然观”理解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各样的自然过程。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1.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历时三百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2.生态文明包含的内容生态文明包含着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一是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生态农业。它的生产过程是由自然界再生产过程(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力)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受制于: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二是社会制度层面。生态文明是在上述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的社会制度。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 三是思想观念层面。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生态化思想。在思维方式上,要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破除把经济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之上的工业文明的价值观。 1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

2014高考《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点分析 第一单元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 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 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 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 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 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 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5.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 是顺从自然。) 16.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17.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8.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19.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20.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 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 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4.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 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6.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2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c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之选择题69道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C.求同差异共用法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大全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 大全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专题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10.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6)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6) 4.1.实践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它是(ACE)。 A.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B.人类的纯思维活动 C.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动物的本能活动 E.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2.下列活动哪些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ADE)。 A.农民种地 B.医生诊病 C.学生读书 D.司法人员办案 E.科学家做实验 4.3.关于理解主体下列哪些观点是准确的(ABCE)。 A.理解的主体必须是有意识的存有物 B.理解的主体必须是社会的存有物 C.理解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解活动的现实的 D.理解的主体是指实践和理解所指向的事物 E.理解的主体包括个人、集团和类三种形式

4.4.对于研究者来说下列现象属于理解的客体(ABCDE)。 A.自然现象 B.社会现象 C.现实的人 D.主观精神 E.客观化精神 4.5.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BCD)。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E.思维与存有的关系 4.6.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CD)。 A.理解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过程 B.理解是人脑中固有的 C.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理解能够与被理解对象相一致 E.理解来源于某种“客观精神” 4.7.不可知论的代表是(BE)。 A.柏拉图 B.康德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E.休谟 4.8.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ABCDE)。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理解路线 B.实践对理解的决定作用 C.理解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世界是可知的 E.实践与理解的具体历史的统一 4.9.旧唯物主义理解论的主要缺陷是(DE)。 A.不坚持从物到思想的理解路线 B.不坚持可知论 C.否认理解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D.不懂得实践是理解的基础 E.不懂得理解过程的辩证法 4.10.必须坚持感性理解和理性理解的辩证统一,因为(AE)。 A.离开感性理解,就没有理性理解 B.理性理解就是感性理解的持续积累 C.感性理解不可靠,理性理解才可靠 D.理性理解不可靠,感性理解才可靠 E.要反映事物本质感性理解必须上升到理性理解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 第小题1分, 共30分) 在 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 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 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 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 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 凡事都要掌握分寸, 坚持适度原则, 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归纳合集

欢迎共阅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 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 4 5导) 67 8 91011. 1212 3456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9.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0.有用就是真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专题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 8 不能只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不17 18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是能取得成功。(是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21.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究生总结篇修订稿

科学技术哲学复习题研 究生总结篇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 1.从哲学的角度看,产生复杂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 3. 简述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请简述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观。 《二》 一、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 三、结合技术发明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原理构思的基本方法。(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发明的认识) 四、为什么说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现代工业的必由之路 五、现实世界中的科学家的行为常常偏离默顿规范(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你认为默顿规范还有什么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要点:主要从思想境界和伦理道德方面;针砭时弊。主要从正面来论述。 六、结合个人专业实际,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学技术工作者科学素养的作用。(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科学技术哲学意义)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人主张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以生态为中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八、有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际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评论并说说你的看法。 九、论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如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十、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结合自己专业,谈谈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三》 1、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 2、什么是自然科学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3、什么是技术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4、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系统的开放性、稳定性 6、什么是系统的层次结构 7、层次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有哪些 8、自然界的主要运动形式有哪些 9、试述系统进化的一般根据。 10、什么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 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前提有哪些要点 14、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有哪些特点 16、什么是实验方法其特点及作用有哪些 17、什么是科学抽象 18、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19、什么是分析什么是综合 20、什么是归纳、什么是演绎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如何 21、什么是类比方法什么是黑箱方法 22、什么是形象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 23、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24、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品质有哪些 25、什么是科学假说,科学假说的作用有哪些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之间有什么关系 26、简述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构建方法。 27、简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构建方法。 28、简述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三人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 29、试述技术创新的实质。 30、试述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31、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有哪些作用、影响 32、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哪些 33、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 《四》 一.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方法论意义。 二.以“太阳中心说”为例说明科学假说的作用和发展 三.谈一谈科学发现中机遇的认识 四.谈谈对灵感的认识 五.为什么说归纳和演绎本质上是一种方法 六.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七.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背景与基本观点 八.如何理解“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跨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九、类比推理的作用及局限性 十、以自然观为基础,勾画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文明演化发展简图。 《五》 1、雅典时期自然哲学的重要成就及其自然观意义 2、从科学发展模式的角度,比较库恩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 3、试比较中国封建时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的异同。 4、如何理解“李约瑟悖论”的涵义,并思考探讨这一命题的重大现实意义。 5、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科学革命的特征。 6、试比较第一、第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征。 7、论述机械论自然观与辩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形成的科学基础。 8、结合科学史案例,比较归纳与演绎这两种逻辑研究方法。 9、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论述现代技术创新的趋势与特征。 12、从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的角度,论述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13、从科技全球化及WTO的角度,论述我国科技发展战略与科技政策的调整与趋势。 14、以“自然观与科技工作者的生态伦理责任”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15、论述跨国公司研究开发活动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 16、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7、论述新中国科技体制演变的历史进程。 18、如何理解“自然界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 《六》 1、对在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谈一谈你的看法 3、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5、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6、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7、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8、谈谈你对科学划界标准的认识。 10、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七》 1、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2、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 1、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2、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 1、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 2、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 《八》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

2013科学技术哲学考试题目

考试形式:闭卷 题型: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原著选读 一、 1、什么是科学?中医之争 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早期国人翻译成格致学,后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科学。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是通才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所以把西方的学问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 西文语境下两种“科学”概念: 广义的科学指“知识”、“学问”, 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 虽然广义的科学与狭义的科学有区别,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有区别, 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 即都出自希腊的知识传统也就是广义的科学传统。 正是这个共同的知识传统, 将西方广义的科学, 与非西方, 比如中国的知识、学问区别开来。 因此, 在西方语境下来谈“什么是科学”, 至少要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 它们共有的希腊知识传统与非西方比如中国的学问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第二, 近代以来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 以及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古代的希腊科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第一:从学问的目标上讲, 希腊学术追求变动不居的世界“背后”的 确定性知识,有很强的知识论传统,对于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是通过发掘“观念”的“内在性”(即理性)来实现的。而中国学术追求生生不息的动态生活“之中”的实践智慧,是知情意合一的。 从做学问的方法上讲, 希腊学术强调学者独自展开真理的历程, 并且在这种展开之中相互批判、相互质疑, 而中国学术则强调面向经典、“述而不作”, 强调不同经典诠释者之间的“和而不同”。 第二:作为近代以来从广义科学母体中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它们与希腊科学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联系的方面, 它们都继承了上述广义科学的一般品格。区别的方面,它们不再是博通之学, 而是专题化的“研究”;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文科学面对人的精神世界, 自然科学面对物质世界;研究方法不同:,人文科学主要面对经典进行“文本诠释”, 而自然科学走上了“数学+实验”的实证道路; 前者追求历史性解释, 后者探索因果性说明。 近代科学先驱们发现, 自然界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一个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的世界, 因此, 探索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理性能够做的最合适的事情。但是着眼于因果性规律的近代科学, 也把理性片面发展成为一种“工具理性”, 因而受到广泛的质疑, 认为背离了希腊理性的完整性, 而导致了片面的理性。这是近代自然科学与希腊科学的重大区别。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希腊意义上纯粹的科学, 而是功利性、求力型科学。它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提高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按照人类自身的意志制造一个人工的生活环境为目标, 因而它重视外在经验, 重视有系统设计的、可重复的实验方法。它对数学的运用并不只是推究“道理”, 而是将世界纳入可计算的网络之中, 因而本质上受制于“控制”和“征服”的意志。正是由于征服和控制的意志要求“效率”的原则, 使得近代西方的学术走上了分科化的道路, 不仅自然科学脱颖而出,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陆续按照分科化的原则建立起来。自然科学通过技术, 最醒目地实现了近代求力意志, 因而成为近代的显学, 人文科学则相对受到冷落。 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与它们各自的基本人文理念和人文构架有关。所谓“人文理念”是由人性理想( 人) 和教化形式( 文) 共同组成。西方人文理念是“自由”, 而教化形式是“科学”, 而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性理想是“仁”, 教化形式是“礼”。正是“自由- 科学”和“仁- 礼”的不同, 导致了学术传统 的不同。近代科学之所以与古典希腊科学不同, 也是因为“自由”的理念本身发生了变化。 近代科学的特征: ①系统性科学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