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_周红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_周红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_周红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_周红

OFLIAONINGECONOMICVOCATIONALTECHNOLOGICALINSTITUTEOF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JOURNAL 作者简介:周红(1977-),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

记者招待会是一种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人类

不同文化间存在很多共性,这是不同文化得以沟通的基

础,从而形成语言之间的对等转换。然而,由于地理、历史

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文化间也存在着种种差异即文化空

缺。文化缺省是不同文化交际之间出现的重要的文化现

象。记者招待会是当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

口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缺

省的存在造成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真空”,难以建立

理解所必需的连贯结构,在口译过程中给大量口译工作

者带来困扰。寻找“语义缺失”现象产生的认知根源,对于

探讨有效的对策,减少这种障碍,促进跨文化之间的交流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口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处理得

体,译文就畅快;反之,则译文模糊,表达不清。王克非教

授强调翻译的艺术性、技巧性,就是突出其创造性、灵活

性和实践性。〔1〕因此,处理文化缺省现象更需大量的实践和认真的积累。译员首先要打好基本功,认真分析和理解语义缺失的认知根源,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有助于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在不同文化间取得文化对等,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一、文化空缺和语义缺失众所周知,交际过程存在大量“空缺”现象。交际双方只有在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下,才能达到交流的预期目的。有了这个前提,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心知肚明的东西,从而提高交际效果。这种存在于双方记忆中,在交际过程中由于共享被双方省略的内容叫做缺省或空缺。同一文化之间的交际双方由于双方共

知一些内容,通常会被交际双方作为共享的背景知识而

加以省略,这叫情境空缺。与语篇内信息有关的缺省部

分,叫做语境空缺,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就是文化空缺,即

是指甲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乙民族文化中不存

在。这种空缺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主观型空缺,即不同

语言文化的交际者文化特点的空缺;二是交际活动型空

缺,即不同交际活动类型的文化特点空缺;三是文化空间型空缺,即文化背景差异的空缺;四是话语型空缺,即话语作为交际工具而产生的空缺。〔2〕可见,文化空缺是指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碰到这样的文化缺省必然导致话语理解上的困难。在记者招待会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讲话人和听众由于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而不具备共同的背景知识使双方交流理解出现障碍。因此,口译所起的语言转换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在一种文化中找不到解释另一种文化的谚语、俗语,文化缺省现象就会出现。因此,处理好或尽量减少文化缺省现象,对于跨文化交际有重要意义。二、记者招待会文化缺失类型记者招待会文化缺失现象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是和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人文、地理息息相关的。

(一)成语、谚语、俗语和诗句

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就阿富汗反恐形势对恐怖分子说

道:“you may run ,but you can never hide ”。若译为“你跑得

了和尚,跑不了庙”,不符合当时的背景和美国文化。不如

直译为“你可以逃亡,但躲是躲不掉的”,这样更容易理解

且更贴近原文。

(二)风俗习惯

中国人认为双数有吉祥富贵的内涵,如“六六大顺”

表示万事顺心,“八”可引申为财源广进。而英美文化中却

认为单数为吉祥数字,如中国发言人在招待会过程中,会

对八方来客表示感谢,“千恩万谢”的英译应为“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三)历史典故温家宝总理:“第三,要标本兼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译员:Third ,address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我国传统中医的典型说法,

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现象的认知分析周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记者招待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其口译过程中,译者会面临由于文化缺失所造成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意义真空”的挑战,即文化缺省现象。译者只有恰当处理,深刻理解和探索文化缺省产生的认知原因,才能有助于增强译员自信心,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关键词:记者招待会;口译;文化缺省;语义缺失;认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2)02-0036-02

人文论坛036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 一二年第二期表明人们看病急于求成,盲目、急躁,不探究本源,“标本兼治”才是正确的中医疗法,总理在演讲中引用了这一说法,精确到位,意图清晰。采用“直译法”可能会显得拖沓,还不能体现总理的真正内涵。“意译法”不需要直接译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译文主要表达典故的基本意义。但是,这样译法也有不足之处,译文中没有填补原文的文化空缺。如果翻译时,能把这个中医历史典故适当填补进去,就能体现中国特有的历史。如Third ,address both the symptoms a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just li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f finding out the root cause of a disease and curing it.(四)本国特有文化和国情温家宝总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就必须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这就必须要有勇气、决心和献身精神,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如果说前者是因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果。”(2008年温总理答记者问)译员:We need to make new breakthroughs in advancing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To attain this goal we need to free our mind.And to free our mind we need to have the courage ,resolve and the spirit of dedication.And when we talk about the freeing of our mind and reform and innovation ,I believe that the former ,the freeing of our mind is the cause and the latter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effect.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解放思想都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话语,译者用简单的语言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和free our mind 正是符合中国国情又通俗易懂的翻译方式。记者招待会所体现出来的语义缺失现象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文化现象。了解了语义缺失现象的类型,有助于口译和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三、记者招待会文化缺失现象的认知理据认知模式是人在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即对我们的知识进行组织和表征的方式,〔3〕这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不同的言语社会进行某种特定活动时所遵循的各自不同的事件和状态系列就叫文化模式。记者招待会口译中出现的语义缺失现象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中的人在不同的地理、政治、经济、宗教、

风俗、文化等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形成各自特有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造成的。(一)地域文化模式中国位于世界的东方,而英美都是位于世界的西方。这一特定地域、自然条件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上。中国人认为东风会带来好运,认为它象征温暖的春天,如“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东方风来满眼春”。西方人则认为西风吉祥,认为东风代表寒冷的冬天。英国著名诗歌《西风颂》中

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是说西风给他们带来明媚的春天。(二)思维模式

中国人注重综合思维,以整体优先为原则,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归纳。英美人则注重分析思维,以部分优先为原则,注重具体事物的分析,看中演绎。两种思维方式在表达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上就存在很大区别,中国人是从大到小,英美国家却是从小到大。在填写简历时中国人是由远写到近,英美人则从近写到远。在陈述观点事实和讨论问题时,中国人先说明原因再步入主题,英美人则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另外,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即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英美人则看中形式思维。(三)语言模式

汉语是意合语言,即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接起来。而英语是形合语言,指的是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通过逻辑关系表达含义。因此,汉语句子简单明快,借助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词之间的关系表达意思。英美句子结构紧凑严密,通过连词、介词强调各个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关系。两种语言自身的特点也是形成记者

招待会语义缺失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宗教模式

英语国家传统宗教文化以基督文化和西方哲学为主体,认为上帝创造世界,“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而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思想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道教和佛教对中国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观念中有“玉帝、龙王、盘古、老天爷”等救世主形象。(五)风俗习惯模式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喜欢吃米饭、面条以及不同的菜肴,而西方人是以汉堡包、面包、黄油、牛排等为主。“北京烤鸭”、“狮子头”、“西安羊肉泡馍”等都是英语中的空缺词汇。又如在中国古代,人们将一年分立春、夏至,雨水

等为24个节气。然而,英语却没有与24节气一一对应的词汇。

四、总结

如上所述,记者招待会是语言与文化交汇和整合的过程,口译者作为语言在不同文化下转化的桥梁,必须培养高度敏感的文化意识,了解对方文化下的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深刻领悟空缺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尽可能减少由于文化不对等情况在跨文化交际时带来的尴尬,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 〕.外语与外语教

学,1997,(4):4.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的连贯重构〔J 〕.外国语,1997,(6):55-60.

〔3〕宋志平,程力.论翻译过程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责任编辑博瀚)037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2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3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5《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6《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7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8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9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0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1孤独的精神探索者——《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中主人公形象分析 12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3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14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15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16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17政论文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 18An Analysis of Two Main Characters in Moby Dick 19浅谈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之比较 20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21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2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23从功能翻译理论看中国饮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24 25从《远离尘嚣》看托马斯哈代的生态自然观 26从《京华烟云》探析林语堂的女性观 27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 28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 29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1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32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33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34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35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36论流行网络词汇的汉英翻译 3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从《远离尘嚣》和《无名的裘德》看托马斯?哈代的婚恋观 40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比较

口译笔记文献综述汇编

国内外口译笔记研究综述 口译,是通过口译员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听辨原语,进行理解和解码(即建立意义单位,脱离语言外壳,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储存(脑记辅以笔记),再在头脑中转换信息,进行信息编码,最后创造性地用目标语“复述”给受众的一个过程。口译的时间性和加工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译员熟练的掌握各种专业技能,而口译笔记就是即席传译(交替传译)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吴钟明,2008:1)。 口译笔记法是口译员在紧张的会场气氛中,在不干扰听辨源语的情况下,迅速地以简便的符号、文字等记录讲话重点内容信息的一种笔记方法。他只需要记录重点语义信息点和语言逻辑结构。简单来说,它是由符号、文字加上斜线以及并列符、连接符和趋向符等来体现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吴钟明,2008:1)。口译笔记能对大脑短时记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和提示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减轻译员大脑的负担,弥补其短时记忆的不足。另外,口译中做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整理过程,有助于译员把被动记忆转化为主动记忆,提高口译记忆的效率(王斌华,2006:26)。 Danica Seleskovitch在对比“字面直译”和“反思性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了“脱离语言外壳”的理念,成为巴黎学派的“释意理论”的源头(仲伟合,2012:28)。他和Marianne Leder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释意理论,构建了一个“口译三角模型”,强调译员在理解的过程中应“脱离语言外壳”,抓住意义(仲伟合,2012:30,77)。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Gile(1990;1994a,1994b)为代表的不少学者开始质疑释意理论,认为其研究方法缺乏实证性的检验,研究路径缺乏与相关学科的互动交流,术语界定过于模糊(仲伟合,2012:35)。Gile(1995/2011)构建了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假说,指出了两个可能导致口译过程中出现认知处理问题的触发原因:一个事单个任务的精力分配不够;二是任务总和的认知负荷接近饱和水平。从理论的经验层面来看,该假说可以用于解释一些口译的策略,如笔记要力求精简,记录过程尽量自动化,以求单个任务所占用的精力少一些(仲伟合,2012:36-37)。 根据在CNKI和web of science上搜索得到的数据,1995年至2014年间,国内共发表口译(英汉)笔记研究方面的论文125篇,国外共发表论文8篇(目前图书馆资源只有这么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口译笔记技巧与策略,口译笔记教学,口译笔记理论和口译笔记发在其他英语教学领域的中的应用。这里主要叙述口译笔记技巧与策略和笔记教学。 1.笔记技巧与策略主要归纳和总结了笔记的语言,格式,方法,工具,符号和缩略语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

跨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篇一:跨文化开题报告 XX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学院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班级 10工商专升本2班 学号103010083 姓名周珊珊 指导教师朱爱武 开题日期XX.11.4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现今,我国的民营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不仅是来自于国内的企业,还来自于跨国公司。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一些各方面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选择了“跨出国门”,同时也视作企业发展壮大规模,打响自身品牌的必然选择。 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国际化这条道路,并不好走,其需面对的各种风险挑战,以及各方面的融合(如资金、技术、人才、文化、营销等)。本次我的选题是关于跨文化管理这一问题,我认为文化的融合,对于民营企业国际化而言是关键。因为文化本身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扎根于人们的血液中,同时文化又极富个性。在不同文化下,个人或民族所表现出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合作意识、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都是不一样的。 而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又缺少国际化的领导人才,高层管理团队也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组织管理能力,因而与外籍人员之间无法充分沟通,与国外文化也无法进行到位的融合,于是便涉及到一个跨文化管理的问题,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在跻身国际化时,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也必须深入了解目标国们的文化,并从中找出问题,从而为跨文化管理提供充实可用的依据。 再者,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声誉相对响亮,可是很多发达国家,并不曾真正认识中国,对于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事实上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他们记忆中那般,这也是我曾经出游过澳大利亚的亲身体会。因此,不仅从企业本

“韩流”兴起原因解析

“韩流”兴起原因解析 [摘要]“韩流”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从东亚传播至全世界,其极大地推动了韩国娱乐产业的发展和韩国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研究发现,“韩流”兴起的原因包括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化的融合、韩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及韩国娱乐产业公司市场化的战略等都为“韩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韩流;娱乐产业;全球化;融合;政府支持;市场化 1 背景介绍 最近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来自星星的你》红遍了整个大江南北,剧中主人公金秀贤和全智贤等人更是炙手可热,一夜之间在中国的荧屏上,其代言的广告更是铺天盖地。而去年“鸟叔”的一曲“江南Style”更是红遍了全球,据统计,其在YouTube上的点击次数更是达到了近6亿人次,创造了亚洲歌手的世界纪录。“韩流”一词最初由中国的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用以描述韩国的娱乐产业在中国的传播和热度,该词的意义目前已经拓展至与韩国有关的任何事物包括韩国饮食和语言等。[1] 大众通常所称的“韩流”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从亚洲吹向了全世界。早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的流行文化已经从儒家文化圈传播至东南亚,然后又传播至中东、欧洲、南美、非洲和东北美国家。[2]同时,韩流还促进了韩国的旅游产业,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了其经济的发展;韩国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转变成亚洲文化产品产出的中心。[3]本篇文章将就韩流发展的原因及韩流模式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启示。 2 促进韩流产业兴起的因素分析 2.1 全球化的兴起 “韩流”应该被视为文化国际化的结果,文化在国际化过程中进行双向流动,而不是从高处向低处流。[4]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就逐步向国际市场开放了娱乐产业,允许国外的电影、音乐产品进入韩国市场;通过这一政策,促进了韩国本土娱乐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其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5] 2.2 迅速发展的社交媒体 全世界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随着因特网大规模的普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站、博客、脸书,YouTube等社交媒体进行快速传播。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韩流文化产品传播的成本,并使其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很多西方国家的观众发现,在网络中有成千上万的用英语介绍和推广“韩流”

论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

摘要:通过总结现实生活和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表明跨文化因素在促进双方沟通思想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强调人们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了解各地的环境、风俗、宗教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翻译;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因素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概括说来,在翻译中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跨文化交际学表明,特定的生长环境使人们养成了特定的思维定势,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一直尚农轻商,靠土为生, 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等社会规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southeast”。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长期的沙漠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沙漠文化。阿语中与沙漠生活有关的词语极其丰富。羊是他们生活所依,阿语中有关羊的名称很多,骆驼的名称更是多得惊人,据统计,阿语中的骆驼及与骆驼有关的事物名称共5644个。 二、风俗文化 无需别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这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却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过,反而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互相关心的表示。类似“多大岁数了?” “工资多少?”“天凉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怀。这种话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已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

文化侵略1

题目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所属学院:理学院 学生姓名:资料查找与整理: 陈燕、杨茜、王鹏、丛佳 论文排版:宋文方、黄玉姣 PPT制作:杨茜、陈燕、梁文心 演讲人:梁文心

“流感”来袭,中国将如何自处 近年来,中国文化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受着严重的冲击。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有计划有步骤的在文化上对中国的年轻一代进行洗脑。这正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或者叫文化扩张,、文化渗透, 是与经济、政治侵略相平行的一种侵略方式, 是强势国家(或者民族)为了达到同化控制它国(或者民族)的目的, 而采取的对它国(或者民族)文化的排斥和挤压。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 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 文化入侵意味着是一种狭隘的现实观, 一种固定不变的世界观和把某种世界观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野蛮行径。它意味着侵略者的优势和被侵略者的劣势,以及前者占有后者又担心失掉他们而强行灌输自己的观念准则。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 一、美国的冷暴力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有愈演愈烈之势, 且主要以影视作品作为载体向中国广大青少年输出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观念。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应高度重视这一事实, 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掘优秀的文化因子, 全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教育, 并注意将有不良引导倾向的影视作品拒之于国门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 由于越战的失利, 自身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等原因, 美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方式由显性的军事入侵逐步转向更具有隐蔽性的文化侵略。这种转变也跟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对华的十条诫令》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它企图通过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来对我国民的思想进行控制,进而使美国的价值观成为我国所追随的价值观。 文化侵略其实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意图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可见,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可谓一箭双雕, 首先保证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美式价值消费等观念的输出, 逐渐向全球美国化的目标靠近,与此同时, 相关的产业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进而实现了经济上的掠夺。 对于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过程当中的中国来说, 具有隐匿性质的这种文化扩张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 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根据文化的定义及其与语言的关系,我们知道文化包含语言,语言反映文化。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是促进中西方交流不可或缺的,在口译中,我们必须加强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这也是消除语言障碍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 近年来,各位学者纷纷就“跨文化交际意识”给出了不同的理解。“文化对语际的有效转换关系极大。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或形态)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或‘隔膜’阻塞信息通道的畅通。因此,文化因素在语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刘必庆,1999:72)“跨文化交际意识”广义上指,在交流过程中对文化因素形成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敏感的思维方式;狭义上指,口译员理解文化中的特殊现象,并以可接受的方式传达出这种文化。 二、口译 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员的基本职责是从语言文化两个层面为交际双方搭建桥梁,真实、精确地传达信息。(胡嫣茹,2016:47)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流活动,事中-英和英-中双向的语言交流。口头解释起着桥梁的作用,也就是说,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交际活动过程中,口译员将直接触及文化信息,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双方交往意图。如果口译员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之甚少,会导致目标语言不会被不熟悉其文化的另一个交流方理解,更严重的是会造成误会,导致沟通失败。例如,“狗”在英语国家有正面意义,英文中有句话“Every dog has its day” 可以译为“每个人皆有出头之日”。如果读者不熟悉此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很难对这句话做出合适的翻译。此外,当我们与西方国家的人沟通的时候,会得到对方的赞扬,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会谦虚地拒绝。经常会说“没什么”,如果译为“It’s nothing. There is still much to improve”,很容易引起歧义。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口译的关系 知名学者王佐良(2003:3)提到,“翻译人员要翻译单词,但从根本上说,他/她面临着两大文化。”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必须意识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对于翻译口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语言,是尤其有帮助的。口译员具备跨文化意识,会使他们在口译过程中具备是否对目的语做出修改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修改的基本的判断能力。 (一)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承载者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口译员是传播信息的桥梁,让双方有效、成功的交

外来文化入侵

我国目前面临的外来文化入侵现象 在当今中国,每个人都沉浸在一个美好绚丽的中国梦中。在这个梦里,中国在振兴,中国在雄起。然而,不知不觉中,外国文化以驾着“铁马”疾驰而来,侵入我们的梦境。当熊猫也开始满口英文,当孩子们最爱看的已变成日本动漫,当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赚的盆满钵满·······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文化“被入侵”了。 美国文化,现在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饮食、影视、服饰、价值观和婚姻等。例如街头,随处可见身穿欧美、日韩嘻哈风格服饰,耳朵上戴着超大式的耳塞,边走边哼;或顶着爆炸头,戴满金属饰品的年青人;肯德基、麦当劳、尊宝批萨等食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音像店里,摇滚、嘻哈等流行音乐被放在最显眼的架子上,我们的传统民族音乐被遗忘在了不起眼的地方;电影院里好莱坞大片风头最劲,其惊险的镜头和特技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票房一路飙升;如今的节日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的隆重程度已经赶上了春节。 举例加图片说明文化入侵 1、“故宫里的星巴克”的争论,其实早就出现过。南京夫子庙里的麦当劳、北海公园里的肯德基,都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 2、会讲英文的功夫熊猫。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我们称之为好莱坞文化入侵。 3、中国人的洋节情节 4、中韩“申遗”问题。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把饺子、元宵、面条、粽子等传统食物作为系列,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5、哈韩哈日 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下,一些人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国家观念、国民意识淡薄,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回潮,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抬头。这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文化混乱,民族精神被消解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淡化。 文化入侵(概念以及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与文化交流 文化入侵:分消极入侵和积极入侵两种方式。当另外一个群体文化处于没落和消沉阶段而导致的该群体的成员对外部文化的一种倾羡、认同和引入,那么这种文化入侵是一种消极的入侵。而外部文化群体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目的以文化先行,在精神上摧毁受侵入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再既之以政治、经济和军事入侵,那么这种文化入侵就是典型的积极侵入方式。 文化交流:当两个文化群体以平等的方式,而且没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目的或者说传播者有意识地主动消除其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纯粹是为了更多的群体认同自己的文化,而且交流是双向的,或者即便是单向的也不会对接受群体的文化认同产生根本动摇时,这便可认为是文化交流和传播。比如在古代,儒家文明传播到日本等国家就不是入侵。 历史上的两次文化入侵 第一次:汉唐时期的佛学入侵 虽然期间也经历过冲突和斗争,中华文化采取以我为主、积极兼容的策略。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研究(一)

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研究(一) 摘要]通过总结现实生活和翻译实践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表明跨文化因素在促进双方沟通思想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强调人们在掌握翻译理论的同时应注意了解各地的环境、风俗、宗教和历史文化。 关键词]翻译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因素 翻译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旨在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的领会原作的精神。在语码转换过程中,我们要依靠很多因素,不仅是词汇的字面意思,而且还有信息发生的环境和情景,等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讲,我们可以把翻译理解为这样一种过程:它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而这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又是靠语际间的转换进行的。所以翻译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概括说来,在翻译中出现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环境文化 中国文化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气候属温带,这就使中华民族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并养成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中国古代人有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重本轻末”根深蒂固。中国人一直尚农轻商,靠土为生,导致国家家庭化,因此发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及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约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念、礼制、礼貌规范等社会规范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西方文化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是个岛国,在海洋国家中最早的发展了商品经济,商人住在城里,发展了与其相适应的与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会组织。他们首先建立了较民主的社会契约社会,因为他们活动在海上,养成了好“动”的取向,求变,好奇成为海洋文化的特点,也养成了好“动”的民族性格及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及其他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它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给人的感觉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相反“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长期的沙漠生活铸就了他们独特的沙漠文化。阿语中与沙漠生活有关的词语极其丰富。羊是他们生活所依,阿语中有关羊的名称很多,骆驼的名称更是多得惊人,据统计,阿语中的骆驼及与骆驼有关的事物名称共5644个。 二、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拥有私人汽车,私人医生,私人房间,私人电话,而且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都有一个私人区域。他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无需别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然而这些属于美国文化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却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人们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过,反而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互相关心的表示。类似“多大岁数了?”“工资多少?”“天凉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对别人的关怀。这种话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言语行为已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但对于美国人就是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难怪他们听了

关于我国被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你可以去想像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口中说的不再是中文,而是其他国家的语言,手上写的,书上看的,都不再是我们的方块字。那是一种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文化历史将会渐渐的消失在异族文字中。我们的历史底蕴将在被翻译的过程中扭曲,篡改,直到被我们遗忘。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历史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几个国家之一。可是现在呢?哈韩,亲日,崇美……难道170多年就让人们遗忘了当初的屈辱了吗? 中国的历史近5000年,美国呢?300年不到。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记得圣诞节,忘记了元旦节。记得住情人节,忘记了七夕。连愚人节都记得,却不知道端午,重阳,清明是多久。这也是一种悲哀。也许十多年之后,我国的元旦,重阳,清明等全成了韩国的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人也成了韩国人了。 现在找工作,特别是大公司先来就是“你的英语是几级,过六级没?”“你学了什么外语没有?”想起就是一种悲凉,在中国—中文生根发芽结果的地方,还要讲英文。 我听过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有两个摆摊的,卖的都是同一个东西,也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进的货。而且甲还卖得贵一些。乙卖的便宜一些。可是乙一天下来客人没几个,甲是忙都忙不过来。乙就十分奇怪,有一天乙没有出摊,他就去看甲怎么卖的,只看见甲在每一个商品上都贴了一串英文,然后拿出了一块牌子上书“进口XXX”。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有英文的就是好的,国产的就要坏些。殊不知很多东西的原产地就在中国,不过是贴了一张纸,然后就是身价百倍。 这一切的一切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入侵。当你习惯了英文,当你学会了英文,特别是当你身边的人都在用英文的时候。我们的后代就只会英文了,几年,几十年之后。我们的教科书,历史都将会用英文来书写了。 可悲的是我们有些国人还以说英文,写英文为荣。结果汉字都写不了几个。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元认知策略在口译笔记中的应用

元认知策略在口译笔记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11-13T12:57:23.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井方[导读]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由译者将所听到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活动。 ◆井方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25000 摘要:口译员在口译活动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记忆负担,译员都应该做口译笔记来弥补记忆的不足。但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译笔记,许多学习阶段的译员还无法掌握。元认知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的过程,为语言学习打开了新的思路。本文试就元认知理论英语口译笔记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英语口译员的翻译水平,培养优秀口译员。关键词:元认知英语口译笔记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由译者将所听到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化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活动。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并积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进行意义转换,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交流信息之目的。口译具有瞬时性,所有的口译员都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因此,在口译中适当地作笔记十分重要。怎样使口译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研究者逐渐发现了元认知理论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的作用,为口译员的笔记练习与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导。元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译笔记训练正是本文着力探讨的核心问题。 一、元认知理论及其构成 元认知(metar cogni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或调节,是认知主体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他提出的理论框架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元认知知识是指认知主体所存储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段。他将元认知知识分为三类:1.主体知识,即认知主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2.任务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信息的性质、任务要求及目的的知识;3.策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指的是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二、元认知理论在英语口译笔记实践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出色的口译者在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的同时还要掌握口译笔记的技巧与方法。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元认知知识,在口译实践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主体知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自己的笔记是否系统有效、自己的方法是否有口译内容上的偏好、口译实践能力是否与自己的笔记系统有关等;(2)互相比较,发现自己的笔记系统与他人相比有何长处和不足、他人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发;(3)影响自己笔记记录和记忆的主要因素。其次,要引导学生积累任务知识。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口译笔记的目的、口译内容的影响、笔记技巧的掌握和认知主体的译者意识等。再次,要引导学生积累策略知识。这里的策略指的是学生应学会自主学习,尝试提高学生对策略的学习和体验。 2.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口译中的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口译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的,对自我认知的体验可以通过自我设问的方式来调动并调整,如:“我对我要表达的事情知道得是否清楚?我的思路是否清晰?我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每个词句的运用是否达到了最佳?……”设问若自己不能回答,可通过外部评价的方式来寻求结果,如请他人提出意见或请教师讲评。不管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口译活动过程中的优劣,从而改进口译的方法和策略。 3.指导学生进行元认知监控 口译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控是个人在进行口译时将口译笔记过程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在完成一项口译任务之后,作为口译者应该对自己的表现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口译打下更好的基础。在每次口译任务结束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报告、写日记的方法来对自己进行评价,内容包括:我这次口译过程中笔记的优点是什么?在这次口译训练中使用了什么笔记策略?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这些问题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口译过程,检测自己的口译技巧、笔记符号运用、记忆能力、表述能力,结合同学和教师的评估,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口译水平。 三、结论 对口译实践中的笔记训练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口译的学习效果,调动和发挥了受教育个体的主体性,因此重视并研究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元认知理论的指导意义,还需要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大量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Flavell.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34),906-911.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年5月。 [3]高桂香口译笔记的技巧.英语知识,2006年,第2期。 [4]穆丹雷润宁试论口译笔记训练中的理解和记忆.外语教学,1998年,第3期。 [5]梅德明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跨文化意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在英汉口译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口译不仅是一种即席的双语间的口头转换,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文章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英汉口译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影响口译交际的文化因素,以阐明在教学中培养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对口译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意识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preters TANG Hao, LI Cha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of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Interpre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romptu oral conversion between bilingual, but also a verbal communication,but also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process, analyze and cultural

由文化入侵浅析文化强国战略

由文化入侵浅析文化强国战略 【摘要】文化强国的道路就是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的道路,一个国家没有软实力就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话语权,更不可能有国家安全可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融与文化的侵略几乎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当一种强势文化的入侵,以文化交融的方式进入时,我们常常会缺少警惕,文化防范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你的文化软实力强大到别人无法入侵,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所以当今中国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入侵,文化强国战略,文化软实力 【引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强国”战略和国家整体战略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强国”战略包含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中,没有“文化强国”战略不可能有完整的、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的整体战略。因为,有了钱只能称作“富”,只有在有钱的基础上又有了发达、丰富、先进的文化,才能说是“强”了。现在,我们只是达到了初步的富,还没有达到强,建设富强国家这篇“大文章”只做了一半,因此,需要制定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来完成“大文章”的另一半。 【正文】 一、对文化入侵现象的认识 日本的动漫、音乐、美食、时装、广告等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日渐风行,并以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城市流行文化的热点;美国的好莱坞大片、迪斯尼、肯德鸡、麦当劳、流行乐等也在中国迅速的流行;韩国的韩剧,小吃,等也让这个不大的国家在中国也火热了一回。西方国家诸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节日也几乎代替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中国人为之疯狂。这些现象不禁让我们思考它们带给中国文化的冲击,这就是“文化侵略”。 “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或另一民族的征服行为。因此,文化入侵,我们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它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中华文明自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历经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时代的酝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发达受到了当时当地的情况制约,可能现在看来很多文明的成分都已不足取,但至少这些文明历经岁月的洗刷和磨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入侵;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入侵。 二战之前及二战时期,日本在其中国占领区推行的文化殖民政策便属于典型的“文化入侵”,因为日本要求中国被占领地区接受的日本文化教育并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所自愿接受的,而是建立在武力压制之下被迫接受的文化;同理,日本自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之时在朝鲜半岛和台湾等地区实施的长达五十年的殖民文化灌输也是典型的“文化入侵”。 经常说,要完全侵略一个民族不仅仅是让它的公民臣服,最重要的是文化入侵,让这些人完全的认同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其实有思想的投降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心寒的是麻木而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中国人。 文化入侵的目的是为谋取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入侵者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密切,而口译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交流时必须和必然的手段。口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需要精湛的双语技能,而且也需要丰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将从民族习俗、思维模式及文化沉淀等方面浅析口译中的文化差异。 引言: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精通不同的语言,还得在不同的文化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想顺利的与外国人交流,口译员必须消除语言与文化双方面的障碍。正如王佐良教授所说:“口译员要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口译员必须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口译的定义和类型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口译就是一项以语言为基础的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口译的定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认为: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问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刘和平教授认为: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2]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张文教授对口译的概念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她认为: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取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 根据时间工作模式,口译被分为交替传译(也称连续口译/传译、即席口译/传译,简称“交传”或“连传”;英文简称CI 。讲话人说一段,译员翻译一段,然后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交替传译常用于新闻发布会、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户外活动等。)和同声传译(又称同步口译、即时传译(港台用语),简称“同传”;英文简称SI。讲话人的“说”与译员的“译”几乎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可分为常规会议同传和耳语同传两种)。根据空间工作模式,口译分为现场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同时在场)和远程口译(当事双方和译员不在一地:电话口译、远程视频口译等。)根据活动主题和场合,口译分为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外交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社区口译、导游口译、医学口译、法庭/法律口译和法庭译员等。

论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论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作者:陈慧华时间:2009-3-17 13:07: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口译,分析了语言文化与口译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指出培养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 一、口译与文化 口译是译员运用其双语或多语能力,为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口译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译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译员不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两种语言,还要了解这两种文化,并具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否则会直接影响口译的效果。正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1989:18-19)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不是说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括了历史、动态、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技成就、政治和社会组织等等,而且了解得越细致、越深入越好。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二、口译中的文化障碍 文化间的共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但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为交流造成了不少障碍。 由于文化的社会和民族属性,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风俗习惯或价值观,可能会不被另一文化集团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这一交流过程中,译员最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了解文化差异,会导致译语无法为部分不熟知该文化背景的听众所理解,从而使交际双方难以沟通,甚至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一般来说,口译中的文化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意象的差异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带有丰富的寓意、深远的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文化意象的民族差异处理不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