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_蒋蕾

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_蒋蕾

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_蒋蕾
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_蒋蕾

满族研究2006年 第1期宁安市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调查

蒋 蕾 荆 宏

( 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长春日报报业集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宁安市满族关姓家庭萨满祭祀活动的全过程作了真实的记录。通过实地调查、现场采访,了解到萨满祭祀活动的程序、规则和诸多禁忌以及满族家祭活动得以延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同时阐述了满族萨满祭祀对祖先的英雄崇拜,并揭示这一活动对族人产生凝聚力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满族关姓;萨满祭祀;程序特征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1-0091-08

2003年11月28日至30日三天,我们在黑龙江省宁安市伊兰岗村参加了一次颇为完整的满族关姓家族的萨满祭祀活动。

伊兰岗满族自治村毗临宁安市郊牡丹江畔,主要住着满族关姓家族,其满姓瓜尔佳氏,正黄旗,现有二百多人口,在这里居住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先祖尼雅哈那,曾随努尔哈赤征战屡立战功。为崇敬祖先的功德,这个家族一直以“三年小祭,五年大祭”的方式举行萨满祭祀活动。满族关姓家祭从1946年停止,直到1993年才逐渐恢复。

关姓满族家祭历时三天,基本程序是:第一天晚上“星祭”;第二天白天祭祖,晚上“背灯祭”;第三天上午祭天,下午“换锁”。这是一次原生态的满族祭祀,既保持了古朴的形式,又有关姓家族独特的个性,是研究萨满文化的难得实例。

现将该家族家祭实况详述如下:

一、星祭

整个祭祀从“挂草把”开始。28日中午1时30分,在伊兰岗村满族文化室的院门前,关姓家族的穆昆达(族长)关君泰用绳子将—束红线绳扎着的谷草拽着,挂到高高的杆子上。祭祀的象征意义由此展开——“草把”将在祭祀结束后烧掉或扔到牡丹江里,以此宣告家祭的顺利结束,亦祈祝吉庆有余的新生活的开始。

据传,每次家祭时,都会恰逢一场大雪。这一次也不例外,祭祀活动刚刚开始,天空中就飘起雪花,颇有点神秘色彩。

伊兰岗满族文化室的院子里,人越聚越多。他们中有本村的关姓族人,也有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外地、外村赶回来的。他们见了面都相互打招呼,岁数大一点的还依老礼拱手作揖,辈份小的遇上长辈要摘帽行礼。文化室外墙上贴着一张“观礼须

知”,上面写着:“凡前来观礼的人们,不得戴狗皮帽子,不得拿鞭子,不得穿戴孝服进入本院;凡进入文化室观礼的人们,如果正在举行祭祀活动时,男人请脱帽,女人请摘下头巾,同时不得打闹和大声喧哗,不得讨债。”不许吃狗肉,不能戴狗皮帽子,是因为满族人认为狗在祖先巡猎时有功。

这个祭祀的场所——伊兰岗满族文化室,是关姓族人的共同财产。他们于2002年11月筹集三万余元建成,共有两间房屋、130平方米。其中一间70平方米的房间,像“祭祀大厅”,祭祀时搞仪式、跳舞都在这里,约可容纳100人。另一间60平方米,是个套间,外间是厨房,用于做祭祀的供品和族人的晚餐;里屋有一铺炕,既可以供族人休息,又是祭祖时展开祖先画像的地方。在“祭祀大厅”,祖宗匣子、族谱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沿着墙修了两扇木门,上面雕刻着关姓先人的生活图景。平时木门关着,只有祭祀时才打开。“挂草把”后,穆昆达关君泰和大萨满关云泰就将两扇木门打开了,直到第三天祭祀结束,木门才关上。木门两侧挂有“蒸尝百世,俎豆千秋”的条幅。这间屋里的东墙上还挂着一块巨大的“功德榜”,上面详细记录了所有族人捐款的数额。

祭祀是族人们最快乐的日子。祭前,凡本姓人不论是萨满还是族众,均可系上腰铃,上场打神鼓、甩腰铃共舞。当神鼓声和腰铃声响起来,男萨满们穿上了长衫,女萨满穿上绸缎的旗袍、头戴花饰,像节日一般热闹。

虽然“星祭”要等到晚上才进行,但整个下午“祭祀大厅”里都很热闹。神鼓被敲响了,许多族人挂上腰铃到场地中间伴着鼓点舞上几圈。腰铃是一张粗大的兽皮上用皮绳穿着五、六十只手掌长的铁制腰铃,用皮带系在腰间,足有十五公斤。披挂上这套沉甸甸的腰铃,萨满们和族人们却都举重若轻,他们手持“抓鼓”,边击鼓边舞蹈。和着鼓点甩腰铃,前进后退,腰铃舞得很欢。舞着舞着,有的萨满就进入一种“痴迷”状态,有的微闭双眼,沉浸其中。铁管间碰撞出粗犷豪放的金属声,再加上神鼓上打出的急切的、激越的鼓点声,使人一下子仿佛置身遥远的古代山林,神秘感由然而生。在这个百余平方米的祭祀场地里,每个人都感受到强烈的原始意味。萨满舞蹈正是通过其独特的象征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人与神、世俗与神话世界融为一体的文化景观。这种象征,表现了北方先民的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愿望,其中包含的文化密码却很难被完全“破译”。也许,正是这种神秘性使萨满祭祀活动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

下午2点半,祀祭农神乌忻贝勒的祭礼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正式开始了。三位头戴粉色头花的女萨满手捧着三盆江米、水、木槽走进祭坛。她们站在祖宗神龛前面的空地上,在腰铃声和神鼓声中开始“淘米”和“镇米”。把米淘好,在米中插上几支筷子,“镇”了起来。又过了约半小时,女萨满将米拿到厨房蒸了起来,这叫蒸米。下午4点,蒸熟后的米被拿到祭祀大厅。热气腾腾的米放在石板上,大萨满关云泰和穆昆达关君泰开始亲自用木槌捣了起来,最终把蒸熟的米做成“打糕”。打糕被摆进碟里,成为供品,象征“镇米”的仪式完毕,献享开始。首先由族中两位女萨满甩着腰铃舞,咏唱神歌。此时,不准随便系腰铃跳神,祭祀是非常庄严之举。

下午5时,此时的伊兰岗村已经完全黑下来,关姓族人们在大萨满的率领下,挑着灯笼、捧着祭品去村口的大柳树下进行“星祭”。星祭是对自然的崇拜,它表现了满族人对于“北斗”、“北极星”的尊敬。这天夜晚,满天星斗,族人们向夜空中的那丹纳拉乎、蒙温乌西

哈、图门乌西哈等星辰行祭祀礼,感谢上苍的保佑,使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参与整个活动人很多,井然有序,来去的路上都悄然无声,族人们神情庄重。

归来后,在大萨满的主持下,在院子里宰杀了第一头黑猪。举行萨满肉神祭,即猎神祭礼开始了。虽然月朗风清,但冬日的夜晚还是比较寒冷的,男女老幼一齐在露天地里跪在案前祭祖。案子上摆着酒和刚刚从猪身上割下的一块肉。此后,整只猪被切割开来,由锅头按礼将煮熟的肉先恭恭敬敬地摆好件子,供于祖先及天神地祗。然后,院子里的气氛热烈起来,大人、孩子开始围在院子中的篝火旁,从刚宰杀的猪身上割下小块肉,用枝条串着,伸到火中烤熟了吃。老萨满关玉林介绍说,当年满族人在山林里就是这样吃肉的,虽然现在生活习俗改了,但在祭祀时还不能忘了过去的生活。

等待祭祀后晚餐的时间相当漫长,我们利用这个空隙到老萨满关玉林家,听他讲述传奇式的故事人生。

二、文化传承人——关玉林

如果没有关玉林,黑龙江省宁安市伊兰岗村的关姓家祭就不可能在解放后消失了四十几年之后又重新出现。

1924年出生的老萨满关玉林,上衣口袋里总是别着一只钢笔,一双机敏的眼睛里闪着亮光,交谈时反应速度极快,有着超乎想象的渊博知识,完全不像一个生活在山村里的古稀老人。关玉林并非这个村里关姓家族中年龄最大的老萨满,但他却是具有领袖地位的、至今仍在家祭活动中担任“总导演”的重要人物。

八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伊兰岗村关姓家族的人们开始商量要恢复萨满家祭。但是,祭祀用的神本子没有了。在“破四旧”、“文革”等一次次政治运动中,村民们将祭祀用的神本子、族谱等烧的烧,扔的扔。几位老萨满虽然能隐约回忆起一些有关祭祀的情况,但要拿出一整套、复杂详细的祭祀规章谈何容易?这时,关玉林从箱子底下拿出了他悄悄保存了四十余年的“神本子”,里面记录着祭祀的安排、萨满的服饰、多种响器、鼓法以及几十篇神词、神曲,详细极了。原来,他在解放初期就开始根据记忆整理有关祭祀活动的资料,保存起来。为躲避政治风险,他不敢告诉妻子、孩子,小心地把资料压在箱底,并将箱子放在仓房里。他怕资料被家人发现,许多部分的资料是用日文来记录的。

现在,关姓萨满祭祀是按关玉林记录下的程序进行的,年轻的萨满也是关玉林和其它三位老萨满培养出的徒弟。每当家祭举行时,主持祭祀的大萨满都要向他请教仪式、规则是否合适,他作为顾问要亲临现场进行指点。

关玉林从1938年(伪满康德五年)开始学当萨满。他的大伯父是兰陵笔帖士,1911年从吉林陆军讲武堂毕业;二伯父关崇钦就是一位大萨满,带过十几个徒弟。因此,当年村里的长辈从品行、学问、智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后,决定让他学当萨满。他回忆说,正式的学习只有十几天时间,要学所有的仪式,要背“神本子”上的满语唱词,要学会杀牲……但因为那时候年年有祭祀活动,这些祭祀规则深深地印在他的脑子里。

有着惊人记忆力的关玉林,不仅将几十年前做过的萨满祭祀程序烂熟于心,连六十年前到日伪时期的新京——长春学习的情景也记得清清楚楚。1940年,他曾到长春的伪满中央农事训练所学习“农科”三年,毕业后到当时的伊兰村公所当农业技术员、农业系主

任,两年后日本投降,他便在村里务农。解放后,他一直在村里做大队会计,直到1983年退休。

关玉林虽然身居山村,但却有学者之风。他整理保存下来的“神本子”,不仅有详细的记录,还对历史上的满族萨满祭祀进行考证。在“神本子”的前言里,关玉林写道:“祭祀是满族出于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而举行的活动,是体现其民族特点的重要习俗。满族祭祀,既不是一种愚氓的巫术活动,又不仅仅是一种原始艺术,是社会文化的复合体,它不仅包括宗教意识,而且蕴藏着富有生命力的文学、艺术、哲学、伦理、民俗等多种意识形态。”专家们看后,都露出惊诧的神情——深居简出的关玉林竟然对祭祀做出如此具有现代意识的总结!现在,八十高龄的关玉林仍在刻苦攻读满语。他说,光会唱“神本子”上的满语唱词却不知道确切意思怎么行?他很少离开这个小村庄,却托人从外地带回了许多满文大辞典。

三、背灯祭

第二天早上8点,祭祀仪式开始了。首先是请祖先神,他们来到文化室旁边的屋子,将祖先的画像展开,在炕上挂起来,摆上案子,供奉面点。然后,男女萨满轮番唱拜,口中念的都是大段大段的满语唱词,大意是庆丰收、感谢老祖宗。因为房间很小,只有少数辈份较高的族人和萨满们可以在这里观看。

很快,祭祀活动转移到祭祀大厅里。大萨满关云泰带着几个人从西墙上请下祖宗匣子,取出赤橙黄绿蓝白等彩色带子挂在杆上,把供桌摆好。三名女萨满恭恭敬敬地把头一天做好的打糕摆到案上,并倒上供酒。地上铺起了红地毯,数十名关姓族人按辈份在案前跪下。男女萨满开始分别手持供酒,边唱边拜,然后族人再次跪拜。连拜三次之后,约上午10点,跳神开始。整个祭祀活动中,参与跳神的男女萨满主要有三对:第一对是年岁稍长的关家山和嫁给本村关姓子弟的汉族妇女邵燕;第二对是此次大萨满关云泰和一名年纪较大的女萨满;排在最后的是穆昆达关君泰与女萨满安淑清。

跳神时,三对男女萨满轮番上场。他们手持抓鼓,身系腰铃,在神鼓的伴奏下跳了起来,周围的人们也沉浸在庄严的祭祀气氛中。穆昆达关君泰和大萨满关云泰跳着跳着就开始进入“状态”,两眼微闭,仿佛进入另一个境界中。从第一天晚上的“星祭”开始,只有萨满上场跳腰铃舞,族人们只在一旁敲抓鼓,给以助威。

午饭时摆下了十余桌,所有的族人都聚集在文化室里吃起来。因为许多关姓人从外地赶回来,午餐时亲友相聚也是祭祀活动的魅力之一。在有炕的那个房间的墙上,挂着关姓族人的辈份图,那是老萨满关玉林根据族谱画出来的。许多从外地回来的晚辈就到辈份图上去查找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老萨满的帮助下弄清如何称呼各位老人、长辈。

下午一点多,祭祀活动又开始了。作为祭祀供品的第二口黑猪被人从雪地里拉进屋后,懒洋洋地躺在地当中,第一对男女萨满——关家山和邵燕开始围着它击鼓跳神。此时,鼓点开始变得急促起来,人们恍然感到正在山野之中,眼前这头黑猪就像一只巨大的野兽。在这音乐背景下,猪也有了一点“预感”。当萨满们围着它一圈又一圈地跳腰铃舞时,猪变得愈加惊恐,几次想逃脱。最后,在这“战鼓”声中,猪成了祭品,被萨满一刀宰杀。所以,要想当萨满必须练就一手过硬的宰杀技术。

在大萨满关云泰的主持下,几位萨满和族人在祭祀大厅中央将整只猪解开。祭祀时杀猪是很有讲究的,需要很高的技巧。比如,这头猪在煮熟之后必须拼回活猪的原样,供奉在祖先牌位前。因此,宰杀时必须由大萨满亲自指挥,按步骤进行,要记住每一块猪肉的位置以便于煮熟后拼回去。煮熟后摆上来时,一只猪蹄要放在猪的嘴中含着。关玉林说,祭祀用的猪必须都是黑色的,可能是为了象征猛兽。据说,曾经有一次祭祀时无论如何也买不到黑猪,最后只好用墨汁将三口白猪涂成“黑猪”。

当猪肉被一块块地送到厨房去煮时,鼓声没有停,萨满们舞动的腰铃声也没有停。

到下午4点多,煮熟的猪肉一块块地用盘子传进来,摆在案子上,最终拼成整猪。猪血被灌进猪肠,煮熟了挂在猪头上。一位老年女萨满把斟满供酒的杯子摆在猪身上。于是,族人们齐齐地跪在祖宗神案面前,在男女萨满一遍遍“对唱”中低头叩拜。虽然男女萨满们费了很大劲儿将满语唱词背了下来,并且能流利地唱出来,但却不知道它的准确含义。随后,第二对和第三对男女萨满身着红袄绿裙,开始跳神。

“背灯祭”是萨满祭祀活动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一项。下午5点多,夜幕开始降临。直到6点钟,主持祭祀的大萨满才郑重地指挥族人将祭祀房间的门锸插上,将窗帘拉上,开始背灯祭。屋里的灯一盏盏地熄灭,一片漆黑。黑暗停止了一切噪音,在寂静的几分钟里,场地里出现了一种亮灯时所没有的肃穆神圣的气氛。三对男女萨满开始轮流唱神曲了。他们用满语反复吟唱,大意是“欢乐,受之喜悦。祈求太平。愿先神享之糕和清洁之水……”他们将缀满腰铃的兽皮铺在膝上做响器,边唱边敲击出音节。每唱完一曲,前排的萨满就起身向后,后排的萨满依次向前。三番轮唱终了,背灯祭结束。

祭祀为什么非要“背灯”呢?老萨满关玉林解释说,这是为了纪念先祖曾在岩洞里生活,那时的生活是黑暗无光的。的确,祭祀场地在黑暗中忽然变得空旷无边,一种宇宙浩大的感觉充盈了每个人的内心。

四、祭天、换锁

祭祀第三天早上举行了“祭天”。祭天也称院祭,是要在露天的庭院里进行。雪花整整飘了三天,整个村庄被洁白的大雪覆盖,显得静谧、安详。祭祀的第三天,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多度,人们冻得手都拿不出来,但族人们依旧在院子里举行祭天仪式,向祖先跪拜也是在雪地上进行的。

族人们首先在院子里用三根木棍、一块布和一根草绳支起了一顶帐篷。他们说,先祖是在帐篷里生活的,所以要象征性地搭上帐篷。

“祭天”时,在萨满的指挥下,族人们在庭院中宰杀了第三口黑猪。祭祀三天要用三口黑猪,而且要一口比一口肥,所以最后一口猪是最大的。前两口猪必须用族人集的钱买,最后一口猪可以是“还愿猪”。这次“祭天”时用的就是一位老妇人送来的“还愿猪”。所谓“还愿猪”,就是指有的族人遇到病、灾等时祈求祖宗保佑,并许诺在下一次祭祀时献上一口猪做祭品。这样的诺言是一定要兑现的。

“祭天”时,有这样一个仪式:将沾满祭品鲜血的神杆立在院子当中。猪刚一被宰杀,族人们就把这尖头的神杆插进猪的胸膛,沾上淋漓的鲜血。然后再往神杆“尖头”下面的部分扎裹上厚厚的草,草里塞上许多肉块。杆子朝天而立,肉是供奉给乌鸦的。老萨满关玉林

告诉我们,这是为了感谢乌鸦,乌鸦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传说,一次努尔哈赤战败受到明军追捕,眼看无处可逃,他扑地装死,一群乌鸦飞上来将他盖住,明军以为那是个腐尸就走了。此后,满族家祭都少不了这一项。

族人们用刀细细地将整张猪皮剥下来,用木杆撑住四角,架在熊熊燃烧的簧火上烤。大约要烤一个上午才能将猪皮烤熟。寒风中,烤猪皮的人不断地“换班”。同时,他们又在庭院中心支起一口大铁锅,将猪肉切成小碎块与小米一起放进锅里煮。煮熟后,就成了“小肉饭”;余下的猪肉留给祭祀活动结束后的晚餐,那时还要煮大块肉,被称为“大肉饭”。

接近中午时分,全体族人在露天庭院里下跪拜祭祖宗,然后就聚集在院子里露天分吃“小肉饭”。众多族人在寒风中,手捧大碗、用树枝等往嘴里“划拉”着吃“小肉饭”,场面极为壮观。按规矩,吃“小肉饭”时不能用筷子,只能用树枝或草棍等,这也是依照先祖的生活习惯进行的。另外,吃“小肉饭”时一般必须在院子里露天吃完,一旦端着饭碗进了屋,就不能再拿出来了。这是为什么呢?老萨满关玉林说,墙象征着“山”,一碗饭哪能轻易地在“山”的两头传来传去呢?

第三天下午举行“换锁”仪式,表达对青少年成长的期盼。换锁时,选出一个身体健壮的男孩,脖颈上系着彩条,跪在一棵挂满彩条的松树旁。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给他象征性地“换锁”,暗示他会茁壮成长。这次祭祀中“换锁”的老人就老萨满关玉林。这项仪式中还包含着一项特别的内容——“抢”,作为供品的鱼和彩条等都是抢夺的对象,谁抢到谁有福。所以没等“换锁”结束,族人们就蜂拥而上,一顿抢夺。

祭祀的最后一项是祭神树,就是到村口的一棵古老的“神树”下去拜一拜。

30日中午,萨满们跪拜后,将炕上的祖宗画像收了起来。下午祭神树结束后,文化室里存放祖宗匣子那面墙上的木门也合上了。只有等到下一次祭祀才能打开这木门。穆昆达将门口挂的“草把”降了下来,扔进牡丹江,表明晦气已经全部扔掉。到此,这次关姓家族萨满活祭祀活动全部结束。

纵观萨满祭祀活动中的象征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者们称萨满文化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活化石”了。一位研究者称,萨满文化景观的核心是史前神话,这种神话充满了英雄主义,凝聚着族人的理想、愿望、憧憬,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实际上它是原始时期氏族或部落宪章。因此,其重要的人文科学价值在于——它以一种鲜活的文化形态、形象地记录了北方人类童年时代心灵与情感的发展轨迹,反映了祖先对世界的认识过程,表达了他们与自然斗争的意志与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与失误。

五、关姓萨满

萨满不是专职的人员,而是“义务的”,萨满没有世袭的。一般来说,萨满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所谓“神抓的”,一种是“许愿的”。“神抓的”是指有的人在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的情况下就突然会唱神词、神曲了,突然间有了悟性能够做萨满了。而“许愿的”是指一些人因生病或遇到重大灾难而向祖宗、神灵祈求帮助,并许愿病好后或灾难过后去做萨满,为祭祀服务。关玉林对传说中有人无师自通成为萨满感到不能相信,他认为萨满必须经过学习训练才行。

在东北地区,萨满祭祀分成两种:一种是“野祭”,一种是“家祭”。“野祭”要祭各种动物

神,通常在野外举行;“家祭”则是祭祀祖先。满族祭祀绝大多数是“家祭”,因为乾隆皇帝曾下令禁止进行“野祭”,只许“家祭”。关玉林分析说,这可能是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阻止人们对其它的动物神发生崇拜。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解放前一直生活在山林里,他们的萨满祭祀主要是“野祭”,他们的萨满中很多自称是“神抓的”。

在我们接触到的几位关姓家族萨满中,他们在个人经历、学当萨满的过程等方面各具特点。

关家生,1931年生,是1993年关玉林等老萨满带的第一批萨满学徒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一般都是青年人学当萨满,可关家生却是在62岁时自告奋勇回村学当萨满的。当时,关姓家族得知党的民族政策允许举行祭祀活动,便着手恢复。一次祭祀需要六、七个萨满,甚至更多,村里的几位老萨满不仅不够用,在体力上也无法支撑整个祭祀活动。所以,培养新萨满的任务迫在眉睫,关玉林和另外三位老萨满商量后,决定在村里选拔聪明好学、品德忠厚的年轻人进行培养。那时,原海林市土地局副局长关家生刚刚离休。当他的三哥——村里最老的萨满关家伦告诉他村里恢复祭祀、要教一批新萨满时,他就赶回来了,成为“最老的学员”。关家生曾是一位经历过战争风雨考验的战士,他1947年入伍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参加过吉林追击战、四平保卫战。因此,关家生对党有很深的感情。党员当萨满能行吗?他开始心里有点矛盾。他说:“我想到,我拥护共产党、热爱祖国,我是在党的民族政策下学当萨满,和党的政策不发生矛盾,所以我就大胆地来了。”关家生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背下了许多篇神词,在基本不懂满语的情况下背诵下来是十分不易的。前几年,他还到北京满文学校认真地学习满语。

关家伦,1915年生,是村里最老的一位萨满。关家伦如今满脸沧桑,话语不多,留着白色长髯。他年事已高但仍频频出现在祭祀现场。祖宗匣子、神鼓以及族谱等都是他冒着很大风险、历经“破四旧”和“文革”等劫难保存下来的。关姓族谱能够保留至今,完全是关家伦的功劳。本来,关姓族谱共有5套,解放后族人们害怕“挨斗”都不敢保存,有人把族谱扔进了牡丹江或者烧掉。关家伦说:“我不怕!”他抢着保存,一听说有人要毁族谱就跑去要,冒着很大风险保留下3套。其中一套族谱,是他从别人家的炉火中抢出来的。那是他去串门时,看见人家刚刚扔进火炉,他伸手从炉火中抢出来,带回了家。另一套族谱,是遇到一个族人正要往牡丹江里扔,他看见了,说什么也不让,和人家吵了一架,最后把族谱拿回家来了。

祭祀时使用的神鼓,也是由他收藏才保存至今的。这是一面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神鼓,是关姓先人用獾子皮做成的,敲鼓之前用火微微一烤,击鼓时仍然发出铿锵之声。这面鼓也曾历经磨难,抗日战争刚结束时,苏联红军战士为了举办舞会看中了这面鼓,借去后一直不还。族人不敢去要,关家伦孤身一人找到苏联红军,经过一番努力,真的把鼓要回来了。解放后,谁家也不敢留这些祭祀用的东西,老萨满关家伦就把它放在家里,直到恢复祭祀后才拿出来。

今年四十八岁的关君泰,是1993年培养起来的新萨满,如今已成为能够主持祭祀活动的大萨满,并且成为关姓家族的穆昆达(即族长)。关姓家族中本来就都是亲属关系,关君泰是老萨满关家伦和关家生的侄子,他的另一位伯父也曾是位老萨满、穆昆达,因此他

们全家有四个萨满。

关君泰当萨满,既不是“神抓的”,也不是“许愿的”,而是长辈选出来的。关玉林和老萨满们一起商量后,决定推选作风正派、聪明伶俐、懂祭祀规章的人学习当萨满。当年三十七岁的关君泰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初中毕业,家里有两个伯父是老萨满,所以他受到了推举。关君泰回忆说,当时只集中学习了5天,但后来背祭文花了很长时间。经过十年努力,关君泰学会了一道道复杂的祭祀程序,背下了满语神曲、神词,学会了祭祀时需要的杀猪、卸猪的种种本领,现在成了祭祀活动中族人们的“主心骨”。2000年时,经过族人的推举,他担任了族长。关姓家族的族长每年推举一次,他已连任4届了。

在这次祭祀活动中的“大萨满”,是关君泰的萨满学习班“同学”关云泰。关云泰比关君泰年长三岁,学习经历与他相仿。在祭祀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关云泰最为忙碌和紧张,比如“祭祖”时要卸猪肉的大小件,他得在一旁指挥;“背灯祭”时由他负责张罗关灯事宜等等。跳神时,他穿上一件蓝色的绸缎长衫;指挥活动时,就小心地把长衫脱下来,换上一件日常穿的旧上衣或者一件褪了色的蓝大褂,忙前跑后。

该村原小学校长关家凯先生告诉我们说,过去满族诸姓春秋两季均有萨满祭祀活动,现在基本没有了。近年来少数地方虽然举行了萨满祭祀活动,但不完整,主要缘故是没有了传人。关姓家族从十多年前开始培养新萨满,使我们看到这样原汁原味的萨满祭祀,使祭祀活动传承下来。

拨开祭祀活动中一层层神秘的迷雾,我们仿佛看到了满族早期生活的历史,看到了中国北方人类童年时代的一幕幕生活画面。

【责任编辑 何晓芳】

《中国满族通论》简介

张佳生先生主编的《中国满族通论》最近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满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综合性著作,它以史料为基、以民族文化为本,以满族的发展为研究核心,开创性地选取“跨民族”的学术视角,将“族别文化”置身于“多元文化”的范畴内,从整体上审视满族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分别对满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俗、语言、文字、医学、民族交往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述;介绍满族文化多方面成就的同时,将满族发展的脉络与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具有全面、细致的特点。对满族文化与历史各方面的成就给予了客观而科学的评价。同时,不乏对满族历史、文化、民族和人物的评述,令人信服地肯定了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与贡献,展现出“本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影响与融合的内在逻辑,摆脱了以往民族文化研究中“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在满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全书92万字,共21章,并配有160余幅精美的图片资料,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其独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选择独特,研究方法恰当、多样;部分领域在以往的满学研究中从未涉猎过,具有开拓性,是辽宁省内十数位史学界和满学界专家,在吸收了以往满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历经十余载,心血凝聚而成,反映了满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的新进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满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

(魏 军)

满族神话故事

《满族神话故事》的母体归类 《满族神话故事》北方文艺出版社 1985年3月第1版 第一“他拉伊罕妈妈” 故事梗概;他拉伊罕妈妈是乌苏里江东部各部落的联合葛珊塔。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他拉伊出生,遭遇,以及以后为各个部落牟得幸福生活的故事。他拉伊的父亲是他拉伊部落,是乌苏里哈拉第三支的渔人。小他拉伊出生了之后不久,便被大风吹走了,十几年后,忽然回到家乡,便阻止了一场部落内斗,因其大力而被推举成各部落的联合葛珊塔,领导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有三个懒汉不思劳动,被他拉伊批评,不服,到山中找狼精,获得毒药,要毒死他拉伊,他拉伊将计就计,杀死了狼精,之后,被长白山主召回山上。她的九个徒弟,成为四十八个部落有名的九个大萨玛。他拉伊罕妈妈被供奉为“断事神”。 以母题索引其属于A110 诸神的起源 第二“多龙格格” 故事梗概;讲述了一个叫“尼马察乌拉”的地方,其属于东海窝集。这个地方的人民把房子建在树上,叫马架子。有一年,来了一群萨哈连大鹏,其铁爪钢嘴,力大无穷,两只眼睛能冒出火苗,占据了人们的房屋,杀人,放火,多硬的弓多厉害的箭也射死了。多龙格格领导人民与其斗争,可是,失败了。其后,她到东海窝集找来神箭手阿不泰,可是,他拼掉生命只不过杀掉了几只大鹏。多龙听说,尼马察乌拉有一处泉水,喝了这泉水,便能长出翅膀,历尽千辛万苦,都隆阿老人累死了,终于找到了这泉水,多龙格格果真长出翅膀,飞向长白山,在山上练习弓箭,练成之后,杀死了恶鹏,为家乡人民除了害。然后,她又飞回了长白山,只留下一只箭。多龙格格被供奉为弓箭神。 以母题索引其属于A110 诸神的起源 第三“阿达格恩都哩” 故事梗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阿达格,这位神是金钱豹神。他的父母修炼成后,升天之前,留给他一张豹皮,上面有99朵黑色梅花。阿达格靠着父

满族姓氏演变

满族姓氏演变 A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圣巴吉人。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鲍化南(1876—1926)辽宁省凤城人。清末绿林英雄,后组织国民革命军,从事革命活动。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卞]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等。 [秉] 满族老姓不清。 该姓著名人物有:秉志(1886—1965),开封人,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姓汉字姓“秉”。 [博]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博勒卓克氏、博都哩氏、巴哩氏、富珠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等。 [柏]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柏氏(朝鲜族)等。 [卜] 满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尔尼氏、布尔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卜克图氏(达斡尔族)、布库尔氏(达斡尔族)等。 [布] 满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尔尼氏、布尔察氏、布达喇氏、布希氏等。 [步] 满族老姓包括:布希氏。 C [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查氏(汉族)等。 [蔡]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乌林答曰蔡。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端午节的习俗? 满族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略有不同。 端午节的来源,有屈原说、介子推说、伍子胥说、纪念汉代苍梧太守陈临说和曹娥说。 满族人比较重视曹娥说。 曹娥之父在汉文帝初二年(公元1XX年)五月五日迎波神时被溺死。 当时曹娥年方14岁,沿江寻找父亲尸体,昼夜哭嚎不已,后投江。 数日后,曹娥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曹娥的孝行与朝廷提倡的风尚吻合,收入旗表,加入烈女行列,并列为传统道德典故二十四孝”,人人皆知。 八旗营房中特别提倡忠孝,曹娥的故事对清代满族人的影响较大。 满族人过五月节主要是祈福禳灾。 相传很久以前。 天神下凡体察民情。 有一年五月初五,天神妆扮成卖油翁吆喝道:一葫芦二斤,二葫芦三斤。 ”大家争相购买,只有一个老头自己不买,还告诉老翁账算错

了。 等油卖完,老翁尾随那个不买油的老头到家,说:你是好人,今夜瘟神降灾,若在房檐插上艾蒿,就可躲过灾疫。 ”老头儿听后,挨家挨户告诉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无法降灾,人们都得救了。 从此,端午节插艾蒿的习俗便传了下来。 清晨采艾端午节的清晨,大人们把香包放在枕边,让香气唤醒沉睡的孩子,在太阳出来之前,去野外采摘带着露水的艾蒿。 不仅能用来熏蚊子,熬成水泡脚还有消肿、化瘀的功效。 艾蒿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驱赶蚊虫的功效。 据说艾蒿是不能见光的,见了光的艾蒿就没有神力了。 平时积攒多了,过完了端午节,人们便把余下的艾蒿放在背阴坡晾干,编成绳子捆好储藏起来,待日后有中风或腹痛时薰用有奇效。 晚上人们围坐在外面乘凉、谈天说地,难免有蚊虫叮咬,有人借故用吸旱烟来驱逐蚊虫,但无济于事,于是便点着艾蒿熏蚊子,果真奏效,蚊虫闻到艾蒿的气味,便纷纷飞离人群,人们相安无事。 过去满族人大多居住土屋,夏日土屋里闷热,满族人睡觉时总要把窗子敞开,蚊子常进到屋里骚扰,点燃一根艾蒿绳足以将其熏跑。 露水洗脸五月节,满族人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 这天要采的草药主要有三种,一是艾蒿,一是防风,一是年息

满族《尼山萨满》传说与朝鲜族《钵里公主》神话之比较

满族《尼山萨满》传说与朝鲜族《钵里公主》神话 之比较 萨满教是满族和朝鲜族的固有宗教信仰。在历史上,满族和朝鲜族的萨满教文化是否具有亲缘关系暂无从考证,但它们之间却表现出很多相似之处。本文试图比较被誉为“满族史诗”的《尼山萨满》传说与朝鲜族巫俗文化的典型《钵里公主》神话,以求探讨萨满教文化在两个民族中相似而又不同的释义。 朝鲜族与许多阿尔泰语系诸民族一样信奉萨满教,只不过朝鲜族把这种信仰称之为巫俗信仰。朝鲜族称萨满为“巫堂”,称由萨满主持的祭祀仪式为“固斯”。在巫俗的世界里,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人们只有敬仰和供奉神灵,才能得到神灵的佑护,去除磨难、免去灾难。《钵里公主》神话是朝鲜族最具典型的叙事巫歌。流传至今的《钵里公主》神话版本众多,据韩国学者统计其版本有25种之多。其故事梗概为:古代朝鲜国王夫妇生下七个公主,没有王子的他们一气之下抛弃了第七个公主,也就是钵里公主。在释迦世尊的庇佑下,钵里公主被钵里功德爷爷和奶奶抚养长大。国王夫妇因抛弃亲生女儿而遭到天谴患上重病,只有找回钵里公主才能救保全性命。当钵里公主得知父母病危时,她不顾前嫌,毅然踏上黄泉路,前往他界求取治病灵药。在途中,她从释迦摩尼和地藏菩萨那里得到落花、金铃铛和银铃铛,利用这三样宝贝终于到达他界。在那里,与“圣水”守护者结婚生下七个孩子,并度过九年光阴之后,钵里公主带着“圣水”返回人间救活了已经死亡的父母。最终,钵里公主成为了使亡灵到达极乐世界的引渡者,被后世巫堂供奉为巫祖。 《钵里公主》神话与尼山萨满“赴阴取魂”的故事颇为相似。满族的《尼山萨满》传说中,巴彦夫妇十五岁的儿子上山打猎不幸牺牲,五十岁的他们又得一子,取名塞尔古岱·费杨古,不过同样在十五岁时

满族老姓(hala)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满族姓氏辑录 江苏的辉图经过长期分类整理,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收录的1114个满洲姓氏(含满、蒙、汉3族24旗的所有在旗的旗人的姓氏)外加爱新觉罗氏,总共1115个按拼音顺序给整理如下: A.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 B.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柏氏、边氏 C.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

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崔氏、陈氏、车氏、曹氏、白氏、程氏、柴氏、查氏、蔡氏 D.董鄂氏、戴佳氏、都拉喇氏、董佳氏、德敦氏、多尔衮氏、德都勒氏、多罗氏、都善氏、都理氏、都鲁氏、达尔充阿氏、都佳氏、多罗宏氏、都克达氏、都克塔理氏、都雅尔氏、都尔勒氏、都瓦尔佳氏、多锦氏、达瑚理氏、多兴氏、定纪理氏、达普图氏、多拉尔氏、多尔塔喇氏、东阿氏、多秦氏、都勒氏、达喇明安氏、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丁氏、董氏、邓氏、戴氏、杜氏 E. 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 F.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傅氏、方氏、冯氏、费氏、范氏、房氏

认祖归宗——满族姜尔佳氏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 (姜氏)族谱》 姜尔佳?海瑞(甲)整理

认祖归宗——满族姜尔佳氏 现简单介绍本族——姜尔佳氏(姜氏)历史以及辈分排序之族谱如下,部分史料选自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和《姜氏族谱》。现在《正黄旗姜佳氏家谱》在丹东市文化馆保存有一份。 姜尔佳氏(姜佳氏,今姜氏)源于女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语音Giyanggiya Hala,清时凤凰城正黄旗满洲恩启牛录,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此记载与族谱中记载略有出入,尚待研究)。 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 1644年),姜佳氏一世祖佑恭率五子随顺治皇帝入关,破潼关、克扬州、平全楚、定江南,屡建功勋,授建威将军,武职正一品,赐府北京,居草帽胡同,事君于朝中,佑恭是皇上赐的名字,意思是谐音“有功”的意思;爵胡图之父德音(二世祖)攻城略地、斩将夺隘,征战于旅顺、锦州、杏山,征剿三藩之乱而阵亡。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世袭云骑尉)、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于凤凰城南老虎洞处落户。

《凤凰城满洲正黄旗姜佳氏(姜氏)族谱》: 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延)长(振、景)。 殿(兆)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 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 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二世祖: 德金:护军校在京,后拔山东为官,家人上任顶替,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音(赓音):率兵征三藩有功,特命定南将军,坟在凤城老虎洞(已找到)。 德财: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德保:护军校在京,分在京西(未找到)。 维周:护军校在京,坟在京西(未找到)。 二世祖姜佳?德音死后,葬在今凤城市蓝旗镇老虎洞村姜老坟,二世祖德音墓在文革期被盗,后被红卫兵捣毁,其墓前龟背石也被砸烂,为了保其墓碑,姜氏后人把其墓碑埋藏地下,但具体地点一直不得而知晓。直到2010年,当地筹建冷库,冷库地点在姜殿香家门前空地附近,工程队在使用推土机时,将二世祖德音墓碑推出来,经过冲洗后认知,此乃是二世祖姜佳□德音的墓碑,这才得以重见天日。2011年4月5日,姜氏十一世孙姜延庆,十二世孙姜长法,十三世孙姜殿会,姜兆福,姜云峰,姜殿,十四世孙姜胜甲共七

最新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精选汇编】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精选【篇一】 传说在清朝初年,关外有个小伙子名叫唐阿里,他不但心地善良,仪表堂堂,而且能骑善射。一年,他随顺治皇帝入关,到湖南一带打仗。战事稍停,大军便驻扎在一座风景怡人的山脚下。山坡上开满了红艳艳的杜鹃花。唐阿里一有闲空,便悄悄地溜出营房到山上去赏花。 一天,他又去杜鹃山赏花。刚一进山,就听到有人在高喊救命,他寻声跑去,只见只猛虎正向一位惊恐失色的老人扑过去。唐阿里急忙搭弓射箭,一箭正中老虎的王字额项。老虎打了几个滚便死去了。虎口逃生的老人看到救他性命的是一个小伙子,一时不知怎样感谢他才好,便问他说:“恩人,你的救命之恩,老朽没齿不忘,请问你尊姓大名,家住在什么地方?” 唐阿里说:“我叫唐阿里,家住关外宁古塔,是随军打仗来到这里的,就住在山脚下的兵营中。”老人听了他的话,寻思了一下说:“那好吧,我们明日再见。” 第二天,老人果然来到军营找到唐阿里,请他到家中去做客。唐阿里跟着老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包,最后来到一个幽静的山湾里。只见这里有三间小草房,房子的后面是一片竹林,房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房子周围开满了艳丽的杜鹃花。来到房里,老人再次谢过唐阿里的救命之恩,又喊出女儿与恩人相见。只见从后屋走出来一位貌若天仙的姑娘。这姑娘身材苗条,衣着朴素,看上去大概十七八岁的样子。面对这样一位美丽如仙的姑娘,唐阿里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姑娘微笑着,大大方方地来到唐阿里面前拜了几拜,就回后屋端酒取菜去了。 时间不大,姑娘摆了满满一大桌丰盛的酒菜。酒过三巡,一老一少都喝红了脸。老人试探着对唐阿里说:我也是满族人啊,在第一次入关后,因为不忍再看人与人之间的杀戮,便逃出了军营,隐居在这里。我看你是个善良勇敢的好小伙子,老夫无以报恩,愿将小女年息许配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唐阿里一听,立即欣然答应了。于是,这桩婚事就这样订了下来。 末了,老人又对唐阿里说孩子,眼下你们还不能成亲,要等你带一根杜鹃花根返回家乡后,将它栽在你家乡的山坡上,等杜鹃花一开,我自然会把女儿给你送去。 时间没过多久,战事停了,唐阿里便解甲归乡了。临行前,他东找西寻,选了一棵的杜鹃花,小心地把根挖出来,带回了家里。他把花根栽到了家门 的小山坡上。转眼春天到了,花根就发出了芽,不久,那嫩生生的花茎逐渐长高,很快就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杜鹃花。 这一天,唐阿里打猎回来,老远就闻到了家里的饭菜的香味。进到屋里一看,老人和年息姑娘正坐在屋里,饭菜都已经准备好了。唐阿里喜出望外,赶忙升火

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辈份(世派)歌 《金州镶红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永忠振德玉,吉广喜明声……。 《沈阳正白旗陈满洲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内所记的辈次是: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内的辈次是: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宁古塔米氏家谱》中对族人排辈规定为: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宁古塔《瓜尔佳氏谱书》所列辈字的排列顺序是: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允呈祥。 《陈满洲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谱书》规定从十四代起,各辈起名应按: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 《满洲正兰旗果尔勒斯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满洲镶蓝旗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按字排辈为: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 《满洲正白旗凤城赫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凤城满族叶赫佟氏(镶黄旗)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鳳凰城正白旗滿洲完顔氏(王氏、汪氏)宗谱》:無例傳四世,分行永爲先,布因徒此續,桂乃緊相連,肆後二十字,瓜瓞樂綿綿,萬年崇德善,百世效賢良,忠正承恩廣,文明裕泰昌。 《滿洲正紅旗鳳凰城他拉(唐)氏族谱》:文武全桂榮,純德耀顯明,福慶忠盛延,長治啓國隆,吉祥永茂順,英連廣運成。 《鳳凰城滿洲正黃旗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續世榮昌。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鑲藍旗甯古塔薩喇拉氏(蔡氏)族谱》:景運興克昌,貴榮繼德芳。世永延福壽,奕崇慶其光。 《鑲白旗鳳凰城吴扎拉氏(吳氏)族谱》: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正白旗边门赫舍哩氏(赫氏、康氏)族谱》: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 《鑲白旗鳳凰城卡克他氏(康氏)族谱》:慶會運昌明,英才濟聖清。過華全尖品,世祿廣恩榮。德義昭隆業,賢良繼聖名。永懷先澤厚,保太益和平。

关于火与光的神话故事精选

关于火与光的神话故事精选 黄帝时候有个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时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 生成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生性火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那时候隧人发明钻木取火,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 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只要不是长途转递,?就能长期保存下来。 黎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这些本领,在那个时 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带着整个氏族长途迁徙,黎 看到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身边。 一次,大家刚定居下来,黎就取出尖石头,找了一筒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 哧呼哧”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冒烟,黎很生气,他嘴里喘 着粗气,很不高兴。但是没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钻。钻呀,钻呀,又钻了整整三个时辰, 烟倒是出来了,就是不起火。他气得脸子黑红,“呼”地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 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咔喳”一声冒出了几颗耀眼的火星。 聪明的黎,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 “嘣嘣嘣”敲了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了。再轻轻地吹一吹,火苗就 往上窜了。 自从黎发现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着费很大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 百计保存火种了。中原的黄帝知道黎有这么大的 功劳,就把他请去,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黄帝非常器重他,说:“黎呀, 我来给你取个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黎听了非常高兴,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远古时代,一到晚上就是一片黑暗。人们都是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环境里。 相传天山有一个神叫伏羲,看到了人间发生的一切后,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突然 黑云密布,山林间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雷电使树木燃烧起来,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 这是什么,于是当地人看到这些就吓的到处乱跑。待雨停了后,夜晚也来到了,天渐渐暗 下来,只有燃烧的树木的地方是光明的、温暖的。 人们都过来感觉甚是舒服,远方飘来了阵阵香味,跟着香味寻过去,原来是一只被雷 电击死的野兽。人们分着把野兽吃了。 从那次以后,人们认识到了火的重要性,为了找到制造火的原理。人们到处奔波寻找。 伏羲在一位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了学习制造火的地方。醒来后,这位年轻人翻山越岭 也未找到那个地方,于是就在树下休息,这是天也慢慢黑下来了。突然间,在这附近有光 在闪烁,待他来到那里时发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浅谈满族的萨满文化 【摘要】满族人信仰萨满文化的历史悠久,满族的萨满教,被视为我国东北各民族宗教信仰的“集大成”。至今在满族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文化的传统。萨满是萨满文化中的主角,萨满的产生与萨满文化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萨满传承对于萨满教的保留、延续以至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萨满满族传承自然崇拜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些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们创造并发展了古老而又优秀的中华文明,同时,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也繁荣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尤其是在后金入关之前,他们开始接受了汉族和朝鲜族的农耕文化和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它民族的新的民族共同体,这充分地表明了满族文化的多元性。 满族从古至今一直信仰萨满文化,并且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萨满文化资料。满族萨满教文化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有以爱辉、依兰、阿城、宁安、东宁五个地区为中心的萨满教分布区;吉林省有以永吉县、珲春县杨泡乡、九台县莽卡乡为中心的分布区。辽宁省的萨满教文化已很淡薄了,仅在新宾、凤城等地像留一些残散的手抄资料。关于萨满教的祝祭活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一些满族聚居的地方,在大姓望族中,一直是持续未衰。至今有些姓氏不仅保留了穆昆选举制,而且有“萨满达”传袭礼序,闻族选送年劫男女学习萨满、接传香鼓的礼仪,萨满活动仍深深铭记在满族心中。多数的萨满祭祀活动已自动改革变得简单,如只保留敬祖,不杀猪,不磕头,不跳神,阎族在老萨满、老穆昆主持下分辈向祖先行礼, ,互相祝福,吃一次喜饭,一天就结束。目前萨满教已处于衰弱阶段,即将从满族群众生活、记忆中逐渐减弱或消逝。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萨满教的崇拜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对此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有宗教组织和特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也没有统一、规范化的宗教仪礼。巫师的职位常在本部落氏族中靠口传身授世代嬗递下来。萨满们也不会象牧师那样组成全职的仪式或者精神组织。 萨满教具有较冥杂的灵魂观念,崇拜对象极为广泛,有各种神灵、动植物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但归结下来萨满教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对于有记载,《史记匈奴转》:

满族家谱综述

满族家谱综述 满族家谱综述2010-10-16 14:33满族进关后,分驻全国各地,怀念先人与故土,于是满族人开始积极修纂谱书。而留守在东北满洲地区的的满族多为清入关定鼎北京、一统华夏之后,几次拨回原辽左王庄、旗田、边关或因事回籍以及守陵、守墓、驻防等原因的满族八旗人和汉军八旗人。这些满族人为了避免"数典忘祖"以及职官承袭等原因,绝大多数都修有本氏族的族谱,各宗支也至少修有本支的谱单。其目的主要是为光宗耀祖,敦昭穆,光彝典,收宗族,承职司。一个家庭人口繁衍,迁居各地,久不收拢,其后裔难免数典忘祖,湮源断续。而一谱在手,宗族尊卑井然可循,各枝分派,了然在目。桓仁县的李氏、佟氏、傅氏,如本溪县的关氏、黄氏,本溪市内的关氏、赵氏,南芬区的翁氏、关氏、齐氏等都编修了本宗族的谱书。一、满族谱书源起及体例1.满族谱书源起。满族谱书始于"结绳记事"以及后金时期的《满文老档》等。清代八旗制度确立以后,原来的哈拉、穆昆(氏族)组织即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的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旗,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其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而记录满族家庭成员活动的最早的"谱",就是登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活动的档子《满文老档》。清太宗皇太极时开始授予世袭佐领与公中佐领敕书,由于某些八旗官职可以世袭,因此有人在请求世袭八旗官职时,就必须以敕书说明缘由。17世纪以后,承袭官职还需呈家谱以证明其家世。敕书和家谱就成为承袭世职的重要凭证。清入关后,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门第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帝曾谕"笃宗族以昭雍睦"。雍正则要求"修族谱以联疏远","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存贮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令于岁底俱保增入"。然后,经八旗都统核实,上奏皇帝批准。在八旗制度下,满族家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是表明人身份地位的依据。满族统治者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防止混淆和变化,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八旗人丁3年编写一次。满

满族姓氏大全

满族姓氏大全 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相互区别的符号,不同的姓氏表示着不同的家族。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满族姓氏大全,统计满、蒙、汉八旗所有姓氏1115个。以拼音字头排序: A.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 B.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柏氏、边氏、 C.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

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崔氏、陈氏、车氏、曹氏、白氏、程氏、柴氏、查氏、蔡氏、 D.董鄂氏、戴佳氏、都拉喇氏、董佳氏、德敦氏、多尔衮氏、德都勒氏、多罗氏、都善氏、都理氏、都鲁氏、达尔充阿氏、都佳氏、多罗宏氏、都克达氏、都克塔理氏、都雅尔氏、都尔勒氏、都瓦尔佳氏、多锦氏、达瑚理氏、多兴氏、定纪理氏、达普图氏、多拉尔氏、多尔塔喇氏、东阿氏、多秦氏、都勒氏、达喇明安氏、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丁氏、董氏、邓氏、戴氏、杜氏 E. 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 F.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傅氏、方氏、冯氏、费氏、范氏、房氏、 G.瓜尔佳氏、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甘佳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格尔齐氏、恭佳氏、关佳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高达玛氏、冈氏、郭氏、高氏、刚氏、龚氏、耿氏、顾氏、巩氏

原始巫术艺术与满族萨满教神系图腾的相关性

原始巫术艺术与满族萨满教神系图腾的相关性 满族萨满,通古斯语,其内涵按照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解释为“晓彻”之意,就是最能通晓,明白神的旨意。萨满充当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人。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具有氏族部落的特点。萨满在本民族中的地位,相当显赫,尤其是当族人结婚,生育,送葬等人生中重要的仪式时,在此时也充当着核心的角色,来保佑或祈祷神灵的保佑。 说到宗教,就引出了隐藏在背后的原始巫术。原始先民对未知的世界,即好奇又恐惧,如同对黑暗的无视,才会去惧怕,甚至去学会克服。为了使得自己的种族能够绵延不断的存在下去,他们必须也不得不与两个不同的世界打交道: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世界;另外一个是无形,看不见,不能与之交流的非确定性的事物打交道,就是巫术。巫术始终是一种技术。其中来充当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联系人,就是最原始的巫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首先我们要了解巫术的。巫术基本上是建立在两个大的思想原则之上,一个是相似律,一个是接触律。一种是“模拟巫术”,[1](100)另一种是“接触巫术”,她们是归属于“交感巫术”之下。“交感巫术”的产生,是原始先民为了生存,必须杀掉敌人,保护自己的族人,并且他们相信通过破坏或者毁掉敌人的偶像来消灭或伤害敌人。这就可能是“同类相生”这个原则在作怪了。如同当代古装电视剧中,深宫怨恨往往是解决敌人,做了一个与偶像相仿的人偶,此人偶跟仇人相仿,用针去刺入敌人的头部或者心脏,仇人身上相应的地方也会疼痛,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杀人。 原始先民为了获得食物,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肉食变成了一种需要。狩猎成了主要的社会生活内容,他们伪装成羊,变成羊的同类混入其中,对它们发出突然的攻击。吃完羊之后,也认为自己与羊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自己获得了跟羊相似的力量,并且把相当数量的羊吃完后。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狩猎别的动物,吃羊也是在仪式上进行,于是巫术仪式又转化为图腾崇拜。另一种“接触巫术”则是事物一旦接触过,它们之间便产生了联系,及时将这两个事物分开,这种联系也不会断的。这种巫术产生的原因是原始先民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联想。至此就可以看出,萨满的主要形式还是属于“模拟巫术”的。由此就推断出,原始巫术与满族萨满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 满族在中国分部比较广泛,各地区,因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不同,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一系列的萨满神系。主要是以萨满神帽上的图示为标志。以其中两种重点介绍:鸟神系。可以从神话传说,去进一步去推想原始巫术与图腾活动的面目。在《山海经》中,可以常见到“任面鸟身”、“五彩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郭沫若指出:“玄鸟就是凤凰”,“凤”就是鸟的神化形态。在殷商及以后,在战国的帛画中,有凤鸟引领灵魂升天之意,祈祷着生灵的安详。满族与鸟有不解之缘,满族多个部落的图腾都是鸟类相关。鸟的图案也可以在原始社会的陶器的装饰上体现,这种纹饰不仅是简单的装饰艺术,而且也是一个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体现。

满族姓氏(1)

满族姓氏(1) 2 A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3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圣巴吉人。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 白志文(1903—1986)河北省易县人。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马加:本名白永丰,辽宁省新民县人,曾任辽宁省文联主席。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鲍化南(1876—1926)辽宁省凤城人。清末绿林英雄,后组织国民革命军,从事革命活动。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论满族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论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特征 满族是一个重视家谱的民族,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大多都有比较明确的家族谱系。从宏观的角度考察满族所流传的家谱,可以发现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满族皇室家谱的神话性。尽管这与汉族的家族谱系有非常明显的差别,但它却与汉族许多民族负伤深化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这说明满族家谱在撰写和编纂过程中,所受到的汉族文化影响,以及他们对汉族起源等文化传统观念的借鉴或模仿。 一、满族皇室家谱意识的文化背景 满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根据许多文献资料和历史著作的描述,古代肃慎人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满族人的祖先有一次分化:一部分肃慎人从吉林一带沿着渤海沿岸西进,来到河北、山东一带定居,而留在原地吉林、黑龙江的原始肃慎人,就一直被称作“东夷”人;移居河北、山东的那部分肃慎人则逐渐与华夏民族融合,建立了商朝。留在原地的东夷人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广大流域生活和发展他们就成为肃慎民族的祖先。《山海经·大荒北经》: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山(或曰即今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肃慎氏之国,或许就是满族人祖先的居住地。 从史书记载上看,挹娄、勿吉、靺鞨族人都是肃慎的后裔,他们分别标志着满族先世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东夷人在周朝武王时代就被成为肃慎,这是对以“楛矢石砮”为特征的满族语支人的统称。到了汉代成为挹娄;三国时期叫勿吉;北魏时叫靺鞨。后者是许多部落组成的群体,以粟末、白山、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伯咄七大部为著名。粟末最强盛,黑水最劲健。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封渤海郡王,后来他们“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此为满族先世第一次建立地方政权,公元926年渤海为辽所灭,一些渤海人逐渐融合于契丹和汉族之中。后来,黑水靺鞨的女真完颜部崛起,统一了东北地区各部,建立了金王朝,这是满族先世第二次建立的政权,1127年女真入主中原与南宋对峙,其统治达百年之久。金朝被蒙古族推翻,这时进入关内的女真人,逐渐地融合在汉族中。明代末年,建洲女真爱新觉罗氏崛起,经过努尔哈赤四十余年的努力,将建洲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为主体统一起来建立了大金(后金),努尔哈赤为汉,1635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即位改女真为满州,改后金为大清。1644年入主中原。满州是满州族的简称,对于这一称呼人们已经相沿成习。

满族姓氏大全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圣巴吉人。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 白志文(1903—1986)河北省易县人。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马加:本名白永丰,辽宁省新民县人,曾任辽宁省文联主席。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鲍化南(1876—1926)辽宁省凤城人。清末绿林英雄,后组织国民革命军,从事革命活动。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仙女的寓言故事

仙女的寓言故事 导读:据说有一种仙女乔装改扮住在在森林里靠近河流和湖泊会合的地方,在那儿,她们要等自己飞去以后,才让人们识破真相。 一个王子走进这座森林,当他走近河流和湖泊会合的地方,他看见河岸上坐着一个乡下姑娘,她在拨弄流水,教百合在水上舞蹈。王子低声地问她:“告诉我,你是什么仙女?” 这个姑娘给他问得不禁笑了出来,山坡上回响着她的欢悦之声。王子心想她是爱笑的瀑布仙女。消息传到国王的耳朵里,说王子娶了一位仙女,他便派遣人马,把他们带到他的王宫里。 王后看见了这个新娘,厌恶的转过脸去,王子的妹妹窘得脸红,侍女们也在问,难道仙女就是这样打扮的吗?“嘘!我的仙女是改扮了到咱们家里来的。”王子低声地说。 一年一度的节会来到了,王后对她的儿子说:“告诉你的新娘,咱们的亲戚要来看看仙女,教她不要在亲戚面前丢咱们的脸。” 于是王子对他的新娘说:“看在我对你的爱情的.分上,在我们的亲戚面前显一显你的真相吧。” 她默默地坐了好久,继而点头允诺,这时候泪珠滚下了她的面颊。 圆月皎洁,王子穿着一身婚服,走进他的新娘的房间。房间空无一人,只有从窗口射进来的一道月光,斜照在床上。 王亲国戚随着国王和王后拥进新房,王子的妹妹站在门旁。 大家异口同声问道:“仙女新娘在哪儿?”

王子回答说:“为了让你们认识她的真相,她已经永远消逝了。” 寓言启示: 好多时候,我们没有必要事事都“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一旦纹(问)到底了,沙锅碎了,再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仙女的寓言故事-600字】 1.仙女的寓言故事 2.王子遇见仙女的寓言故事及解析 3.鹈鹕与仙鹤寓言故事 4.我想变成小仙女的想象作文 5.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6.天鹅仙女的满族神话典故 7.关于假如我是仙女的作文 8.仙女的礼物童话作文 上文是关于仙女的寓言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清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

清朝时满族的八个显赫的姓氏。 满洲八大姓: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齐(齐佳氏),富(富察氏),那(纳喇氏),郎(钮祜禄氏)八 姓,俗称“满洲八大姓”。 八大姓简介: 佟佳氏:汉姓佟氏,入满洲旗后,加“佳”字以区别未入旗之汉姓。佟佳氏(佟氏)辽东巨族也。佟佳,地名,在今天的辽宁省新宾县境。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著名人物:太祖元妃,顺治孝康章皇后,康熙孝懿仁皇后,道光孝慎成皇后,咸丰端恪皇贵妃。 马佳氏:满族姓氏,后改汉字姓“马”等。为世传“满洲八大姓”之一。以地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里库马佳”。《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载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本氏族起先多为镶黄旗和正红旗,入关后部分分支被封为正黄旗。入关后满族同化了部分马姓氏汉人,并授予其旗人身份。 瓜尔佳氏:满族姓氏,后改汉字姓“关”等,为世传“满洲八大姓”之一。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尔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称之为哈尔佳者,但二者之间只是谐音

上的变化。远在明代以前,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变为瓜尔佳姓氏的。著名人物:清初权臣鳌拜。 齐佳氏:又作奇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齐家营等地,以地为姓,后改汉字姓齐。齐佳氏是满族中特别显贵的家族,人口不多,是“满洲八大姓”之一。 索绰罗氏:亦称索绰络氏,满族姓氏。索绰罗,地名,什么地方待考。其族以地为氏,世居辉发、叶赫、讷殷、乌喇、索绰络等地。大学士英和的高祖都图,曾经管理过国库,因为一丝不苟,被康熙帝赐“石”姓,故其后裔皆以“石”为姓。 富察氏: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是满洲八大姓的中的第六个。富察氏,又作“傅察”,“富尔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蒲察,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曾冠汉字姓李。 那拉氏:那拉氏,是叶赫部族的那拉氏,与乌拉那拉氏有所不同。 钮祜禄氏:清朝大姓,钮祜禄,满语“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元代称“亦气

忠义村满族守陵人后裔生活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2007年1期(总第44期) 满语研究 M ANCHU STU D IES l 1,2007(G enera l l .44) 收稿日期:2007-01-10 作者简介:明宏伟等,中央民族大学2003级民族学与生态学双学位专业本科生。 *本项调查和本文写作是在中央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团0带队和指导教师祁惠君副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忠义村满族守陵人后裔生活 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 * 明宏伟 马宏 陶亚 兰建华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忠义村是河北易县一个满族村,它作为一个因守陵而建起来的非自然形成的村落,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不同的时期与我国其他的村落在政治上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并注定了该村的经济生活与普通农村的不同。 关键词:满族;守陵人;参政意识;生计方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07)01-0132-09 易县忠义村位于河北省北部,距北京市110公里,易县县城15公里,地处著名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景区中的泰陵与崇陵之间,环陵公路沿村西而过。 忠义村最初是由清代满族八旗守陵人组成的村落,现在村民基本上均为清陵守陵人后裔,至今仍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满族文化习俗。近年来,忠义村村民利用文化优势及紧依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多次予以报道。 2006年7月4日至20日,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生态学专业的4名同学在祁惠君副教授指导下,对忠义村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传承、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半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忠义村共计103户,我们组访谈67户(其中村干部4户、普通村民63 户),涉及243人,完成村级问卷4份、家庭问卷60份,平均每户访谈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因问卷调查采用调查者提问并记录的方式,问卷有效率达100%。 一、忠义村历史与现状概述 (一)清王朝时期的泰妃园寝内务府(1723) 1912年) 忠义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雍正皇帝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将几十户上三旗(正黄、正白、镶黄)的满族子弟从千里之外的沈阳,百里之外的北京迁到了河北省易县梁各庄一带,于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先后在陵区周围设立东西府、承办事务衙门、泰宁镇总兵、工部、礼部、内务府等陵寝管理机构。忠义村原即为建造泰陵、泰东陵、泰妃陵的内务府 # 1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