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

打造和谐干群关系

多发的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给地方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多与紧张的干群关系有关。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树立民本意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强化党员干部的民本意识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放大自我,对人民群众根本地位认识不到位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同志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孟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足见人民群众地位的重要。在民众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打造和谐干群关系,这就更需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一切工作要围绕人民群众来开展。民本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思想基础。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化民本意识,推动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2. 强化责任意识。民心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把维护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工作中就不会失误、失职、渎职,才不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财产造成了损失。强化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党员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强化责任意识,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敢于直面困难,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积极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扎实推动工作。

3. 保持学习意识。干群关系是个大课堂,群众才是高明的老师。党员干部只有深入群众,虚心向民众学习,倾听民众的呼声,才能体察民情,做出的决策才能合乎民意。当前,少数党员干部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政策和决策违背民意,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这是衡量领导干部群众观是否端正的试金石,也是体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鲜明标志。发展要依靠群众,就是要承认并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群众素质低,自己见多识广,自恃高明,好为人师,漠视群众意见,擅自决策。这样的政策和决策必然偏离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必然与民意想背离,必须在实践中改正。党员干部要熟悉民情民意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就要走上田间地头,下到社

区民居,调查情况,听取民声,研究实际,破解难题,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 树立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根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真正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是打造和谐干群关系的根本。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群众观淡漠、主仆错位,缺乏服务意识,对群众安危冷暖重视不够,甚至以权谋私。这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至关重要。要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员干部必须强化以上四种意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父母官的思想,在干群关系中摆正位置,以公仆意识,做为民官。要深刻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要用好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观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谋利益,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要解决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干群关系,需要我们从思想引导、素质提升、机制建设等多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尤其是基层行政人员,用先进的思想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武装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

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好干群关系中的突出矛盾,有效缓解当前干群怪象发生。

三是依据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做到为“利为人民所谋”,“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四是加强基层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提升相应素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与本领;创造性地构建干群沟通机制,扩大沟通渠道,确保干群关系持久稳定和长期和谐。

五是加强反腐体系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创建“网络问责制”,引导社会媒体及其他民间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对行政工作的监督,形成监管合力,打造为民廉洁政府,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对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是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的根本性保证。

(一)加强全党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重要性教育,提高解决矛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站在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各级党组织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清醒认识执政环境下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矛盾的特点,总结研究当前群众工作有效性的途径和方略。在干部培训时,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己,引导教育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修复被腐败蜕变分子玷污的党员干部形象

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抓好各级干部选拔、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引导干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改造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要教育引导干部经常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自觉做到“顺民心、谋民利、得民心”。要把抓干部作风转变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理解基层干部的酸甜苦辣,调动他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不断探索反腐倡廉的新思路、新对策,通过实施两个条例,把好公务员的“入口关”,引导教育党员干部“廉政、勤政、良政”,消除不良作风给党群、干群关系造成的隔膜。

(三)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创造灵活、放开、敏锐、高效的群众工作环境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党群干群联系沟通体系和机制,强化领导组织机构,健全网络载体,做到职责明确、指挥有效,反馈灵敏。要通过查询、分析、反馈等环节,对群众的愿望需求,矛盾焦点,做系统、准确、及时分析和预测,为领导部门提供前瞻性预警信息。要完善对群众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评估。要以“严格、实际、可操作”为标准,构建并完善集检查、监督、预防和处罚于一体的配套成龙的群众工作制度。通过法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实现群众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保障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党群、干群间关系的和谐。

(四)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完善分配制度,把“蛋糕”做大、切好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按照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在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分配关系上,要在保证国家集中一定财力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各级党和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的凝聚力。

(五)引导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惩治邪恶势力

要充分而广泛地发扬民主,遇事要和群众商量,走群众路线。无论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乡村,都要切实做好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为群众监督提供条件;在尊重和保证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的同时,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也要依法惩处,依法保护群众利益。

(六)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七)继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性

新形势下要有效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继承并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法。要通过“评议、听证”、“公示公告”、大众传媒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拓宽民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双向交流,实现“官意民心”高度契合;要信守“关爱、真诚、迅速、公平”,真诚关心群众疾苦,恪守“群众利益无小事”信念,及时解决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维护群众正当权益;要针对不同群体进行个性化的释疑解惑,防止和克服思想教育“一刀切”;要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得过”服务,以诚换心,以服务换情;要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以制度约束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法律法规、制度条例、村规民约为武器,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密切干群关系;要凭借网络平台使基层组织和党员向社会各种组织、群体渗透辐射,拓展工作渠道,直接融入群众组织、社会群体及社区单位之中,听民声,动真情、办实事。

总之,党群干群关系是关系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正确解决党群、干群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极为丰富深刻的学问。我们要进行经常性的、多角度的、

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对党群干群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反馈和科学预测,并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从而牢牢把握正确引导党群干群关系发展的主动权。

在具体措施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

首先,进一步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前提。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密切联系群众。

其次,大力倡导真抓实干和艰苦奋斗精神。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各项事业的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我们要通过宗旨教育、国情市情教育和倡导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问题,为我们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事实上,我们党员干部中的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就是凭着强烈的宗旨意识和深厚的群众感情在做群众工作。

2.要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党员干部在处理同群众的关系上出现了问题,未必都是宗旨观念问题,有许多是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这就必须讲究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工作方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最传统,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即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二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3.党员干部一定要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这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树立起良好的自身形象。

4.要加快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促进制度创新,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

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以人为本

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社会阶段后,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而当前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党员干部在处理群众问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已成当务之急,而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需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关系着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矛盾多发,各类社会积弊也随之暴露。这些矛盾既有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也有在现今特定时期产生的新问题。有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不可避免伴生的,有些问题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失当造成的。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有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群众利益的责任。事实上,部分工作人员无视群众疾苦,一切为自身的仕途着想,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群众的利益换来自己的升迁。这些现象的存在催生了干群矛盾,使得群众站在了政府的对立面,久而久之,可能会酿成重大的群体事件,威胁社会稳定。

群众处于社会的底层,政府是其代言人,若政府不能履行代言人的职责,就会失去代言人的资格。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们用真心和真情去理解群众、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群众的内部矛盾,不能欺骗群众,不能对群众讲空话、套话,不能失信于民,要对群众讲真话、办实事。对待工作必须认真负责,深入群众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把群众看做衣食父母,迅速及时解决群众的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不仅是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由于我国行政体制还存在缺陷,部分干部对上负责,对下敷衍,尤其是干部考核标准的缺陷,造成政绩工程遍地开花。这些都是与和谐社会不符的现象。创新评价体系,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走群众路线,团结群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

历数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无论是几年前的孟连事件、瓮安事件,还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增城事件、织里事件,都有着类似特点:原本只涉及相关部门的单体事件,却发展成当事人与非利益关系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性对抗。其背后的诱因,往往是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

这种高度相似的运行逻辑,警示我们必须关注基层干群关系中的“信任危机”。诚然,上有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在社会治理中,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对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然而更应看到的是,基层干部处于社会治理的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实质担当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其能力和作风,都影响着当地群众对执政党的评价。基层干群之间的不信任,不仅会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更可能促使部分群众逐渐将对个别基层干部的不满,上升为对基层一级政权的不满,导致基层治理陷入“信任困境”:无论基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无法取得认可。

事实证明,干群之间缺乏信任,会极大地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乏力,更意味着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的下降,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众认可,反倒被误认为是个人谋利的瞎折腾,由此不信任进一步加深,这对基层社会的建设发展与和谐稳定,影响更为负面。

从历史层面看,密切联系群众向来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当年,正是靠与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在白色恐怖中唤起工农百万,在极为残酷的斗争中建立红色政权。而今,部分地区干群间缺乏信任,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不仅在于当地,更在消耗整个执政党的执政资源。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消极影响会因各种传播渠道突破一时一地,产生持久和放大的后果。作为人民选择的执政党,放大的“信任危机”会直接危及我们的执政根基。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以峻切之言词,一再强调“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

筑牢基层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固然要靠在基层干部中进行党性教育,在思想作风上重提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但更重要的是整肃吏治、协调利益。前者事关权力结构,后者事关利益分配。对于前者,虽然推进基层民主已为共识、村民自治亦实践多年,但现实当中,基层干部的权力运行机制仍然存有弊端。一些地方片面唯上,“上情压倒民情”,导致群众敬而远之,信任难以建立;一些地方监督缺位,“独断代替协商”,造成群众心生怨怼,矛盾由此催生。

对于群众来说,最直接的诉求往往在于利益。群众的不满,往往源于分配不公、利益受损,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多肇始于此。这也说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只有处理好群众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疏解矛盾冲突、保持基层稳定、维护社会和谐。否则,即便盖起了高楼大厦、修好了通衢大道,发展的正面效用也会大打折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政党赢得民心,这是对基层政权最根本的考验。

如何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如何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 当前,党正在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全面建设小康合民心,顺民意,决定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随着群众对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进步的关注显著增加,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深化,冲突和矛盾也日益增多。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形成,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一、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任危机。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断加深,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群众对党的干部乃至党的工作有抵触情绪。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认为官员多为腐败分子,作风不实,只为自己不为群众。二是认为机关工作人员多为混世魔王,不务正业、吃拿卡要、办事拖踏。三是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帮扶措施态度淡漠,认为是作秀,常以得到钱物多少看帮扶成效。 (二)沟通弱化。一是多数干部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不能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常以过去行政命令、说教方式做群众工作,没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怕解答问题不清、怕群众起哄、怕做群众工作会激化矛盾。或认为群众知识水平低、素质不高,不屑与群众交流。二是群众认为“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反映问题常常以找领

导或集体上访方式解决,认为走正常渠道是浪费时间,同一般干部反映问题如石沉大海,对各项政策扶持不患寡而患不均,等、靠、要思想抬头。 (三)期望值过高。群众对各级干部所做的工作期望值过高,认为干部能力不足,不能给他们带来理想化的物质、资金、政策支持。而一旦这些主观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对干部产生不满情绪。甚至群体上访,或反复上告。尽管基层干部做了很多工作,但有些群众仍不理解,甚至怨声载道。 二、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干部作风问题 1、学习作风漂浮。虽然各级各部门都在适时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不同方式的集中学习,但多停留在读报纸、读文件、读行业规定上,联系实际学、深入群众学、围绕中心学做得不够。且多数同志对集中学习闻过则喜,不注重个人自学,没有把集中学习和自学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学习流于形式。 2、思想作风不过硬。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都容易随社会形势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各级领导干部也概莫能外。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抬头。一些干部为求政绩虚报浮夸、损害民利,或弄权勒卡、以权谋私,甚至顶风违纪违法大捞钱财,成为腐败分子,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中造成不良影响,损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浅谈影响干群关系的几个因素

浅谈影响干群关系的几个因素 干群关系是农村党建工作的一个重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集体各项工作开展得好坏,首先取决于党组织的领导,而干群关系则是党组织政令能否畅通、决策能否贯彻的基础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扩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断出现新的热点和难点,这就需要农村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进步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干群矛盾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有扩大甚至激化的趋势,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对策,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我认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干群矛盾发生的因素很多,但如果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自身来看,干部自身素质与现实条件的不相适应,是一项重要原因。 一、影响干群关系的几方面因素 (一)职权定位不正确 错误的职权定位,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而腐败现象直接加剧紧张的干群关系。本来,干部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应当利用其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但是,有的干部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只要对上级或是某个领导负责;有的认为权力是自己挣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等。这种错误的权力观必然会滋生权力腐败、金钱腐败、色

情腐败的思想。这种党员干部,一旦取得了权力,轻者用公款吃喝玩乐、请客送礼,重者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权钱交易、钱色交易。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一些干部对职权定位不正确导致腐败,而腐败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干部的权力观念错位,由此而加剧社会不正之风的蔓延。这一现象的另一后果,是导致干部逐渐由人民群众的公仆转变为人民的主人,成为从人民群众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傲视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特殊阶层,导致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悄然解体,干部的社会地位畸形高涨。通过对部分中小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今后的志向选择党政官员为居首,比例为70%,其次是研究人员、律师、会计等专业人才,最后是工人农民,占比不到10%。这一组数字可以证明,官本位的思想在当代青少年中有扩大之势。 (二)工作能力不适应 当前,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也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具体表现有: 1现代知识的缺陷。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今天,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早已今非昔比,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发明层出不穷。我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不是因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出了问题,也不是因为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出了问题,而是工作方法不到位、沟通疏通不及时,利益照顾不周全,总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存在隔阂,感情逐渐疏远。一方面,党群干群之间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干部的工作指导思想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干部在政治资源上、社会交往上和经济收入上与普通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处在弱势的群体与干部缺乏感情上的认同,干群之间的感情也渐渐疏远。 二是基层组织难以作为或无所作为。当前,大量的党群干群矛盾集中在基层,其主要原因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党的方针政策要靠基层组织去落实,许多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组织对群众的管理职能逐步淡化,而服务群众的职能却日益增多,这种“有职无权”的状况,不仅削弱了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也使他们感到“有心无力”,造成缺位失位。再加上少数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不关心民情民生,漠视

群众疾苦的不作为行为,造成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信任危机。 三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造成当前党群干群之间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的方法。群众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方法和考评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这都影响了干群关系。 四是群众诉求渠道不够畅。解决诉求的机制不力,缺乏“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的工作机制,解决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不正常现象,反映了我们的诉求渠道不够畅通。 五是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滞后。虽然党群干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部,但作为矛盾另一方的群众,由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群众素质较低,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大局意识、法制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私利观念严重。这也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矛盾增多的重要原因。

浅谈如何密切干群关系

浅谈如何密切干群关系 目前,农村形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很多变化,除了经济、社会事业,还有意识形态。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公然违反和不配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征收难,以及平时群众对党、政府、干部的议论和评价,不仅没有好感,反而讨伐声一片,充满“扶起筷子吃肉,丢下筷子骂娘”的不满意和敌意,这些都充分反映干群关系的日益疏远和恶化。 毛泽东同志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密切联系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努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千万不要忘记群众,不要脱离群众”。从我们的农村基层工作来看,比如发动群众开展“三冬”工作、打击非法生产、维护社会治安、森林防火,如果干群关系密切,一呼百应,群众力量大于天,会让工作开展起来顺手顺水、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干群关系不好,工作的宣传发动和落实,就不仅得不到群众理解,甚至群众会成为阻挠工作开展的力量,事倍功半。党的执政基础牢不牢,关键要看能不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由此可见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密切干群关系,让干部群众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呢?个人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强干部服务意识 坚持群众路线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基础,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群众意见,都要认真对待,仔细分析,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可以向上级领导汇报或者做出认真细致的研究后再向群众解释,做个交代,决不能漠不关心,毫无反应。同样,对群众的来访要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切实做到微笑服务、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要把群众看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常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可见,只有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到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增强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更好地密切干群关系。 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带着感情去服务,把需要服务的群众想象成自己的亲人,悉心办好每项事,饭时留吃,茶时喝茶,说话要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把工作做细,让群众感受到干部的关心。 二、想方设法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根本措施。邓小平同志总结建国以后30年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条绝不能动摇。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所在,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富裕幸福的根本

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关于泾河镇干群关系的情况调查 刘贵志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问题则是基层干部所面对客观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及影响干群关系的根源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一是关系和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二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三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村的干部素质低,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特别是第三种表现,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有其深刻的根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的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是现代知识的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在基层工作的广大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是在管理和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二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基层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

法为自己谋利益,平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一遇难题就让。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四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是自己奋斗来的,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是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是在回避,给其他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他同志跟着效仿。再次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二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心做群众工作,却无办法和对策去改变。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追究任何责任,年终考核你好我好大家好,长此以往埋头苦干的同志也就丧失了工作信心。四是班子成员合力不够。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协调不够,核心合力形不成。五是工资收入较低。一些同志由于工资不高,往往通过其他途径来增加自己收入,没有精力考虑群众利益;一些同志千方百计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增加自己收入,经济上损害了群众利益;还有一些村由于债务重,年终不能及时兑现一年的工资,干部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

如何改善干群关系

如何改善干群关系 当前,干部中存在的以权谋私、作风不过硬、经济上不廉洁等现象,是人民群众最关注、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为目标,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创造一个团结战斗、作风过硬、关心群众的领导班子,创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密切干群关系。 一、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意义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干部的作风是关键。从总体上看,我们干部的作风是好的,干部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浓厚。但是,部分干部在作风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工作落实和发展的障碍。突出表现在:有的工作敷衍,推诿拖拉,政治敏锐性不强,政策掌握不全面、贯彻不彻底;有的工作漂浮了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自由主义较重,讲大局不够;有的精神不振,方法简单,对待群众感情生硬;有的私心较重,办事不公正,甚至搞吃拿卡要、不廉洁;有的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赌博和

“走读”现象时有发生等等。作风问题无小事。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党的方针政策就无法在群众中得到有效落实。干部作风不实,就会给发展造成恶劣影响,给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带来巨大阻力。作风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就会阻碍建设“生态立县”的前进步伐。为此,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干部作风问题,促使干群关系的密切程度。 二、转变干部作风的指导思想 转变干部作风要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两个务必”的要求,突出“心贴群众,为民服务”的主题,围绕全面建设“生态经济强县”发展总目标,以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以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为手段,树立为民、亲民、务实、清廉的干部新形象,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三、转变干部作风的主要措施 转变干部作风,以着重解决部分干部所表现的“懒散、浮燥、简单、不公、不廉”等突出问题,建立转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 杜绝不良作风,确保政令畅通,严禁我行我素

农村干群关系

农村干群关系 回到阔别20年的故乡——永兴县墨水村过春节,有幸与乡亲们密切生活了一段时光。通过串门做客、走亲访友,耳闻目睹故乡的变化。笔者有喜有忧,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的“人情味”没有以前那么浓了。特别是谈及干群关系时,气氛顿时出现变化,变得紧张、热烈、甚至激烈,涉及个别问题又带上一层神秘色彩,采访还须“秘密”进行,而且只能用心记,不能用笔记。一个礼拜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乡亲们对当前农村干群关系—— 最大担心是信任危机 群众对待干部,长期形成的偏见至今没有消除。 一是“看不起”。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思想观念迅速摆脱了“左”的束缚,却向另一个极端转化。认为“分了田土山、大家都一般、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各管各的米和盐、用不着干部和党员”,价值观、权力观受到扭曲,认为“手掌遮不了天、票子才能遮天”,不少村民抱着“大事不犯、小事不断、天王老子也难办”的态度,眼中似乎没有农村干部,无品无级的村官“说话无人听、做事无人跟、遇上麻烦事、人家跟你拼”。如不少村民建新房,根本不报批,不按规划建,甚至规划建东,他偏要建西,村干部干预处理,个别村民甚至用恶语拳头相威胁,致使乡村村庄乱建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大族、贵族、强族村,对待小姓、贫寒、孤单的村干部,更看不起、不服管,认为这样的村干部没有“资格”管理他人。

二是“看不惯”。在不少村民的眼光中,村干部似乎都是“捧官、走富、贪婪、欺骗百姓”的角色。为了博取“大官”的好感,他们弄虚作假,“村哄到乡、乡哄到县、一直哄到国务院”。为了获得“权”和“利”,他们一天到晚接触的对象,“不是大官、就是大款”。为了显示权威,他们欺弱怕强、欺软怕硬,不能主持公道正义。为了中饱私囊,“一个‘小’村官,‘贪’字坐中间,‘独’‘毒’傍两边”,上面的下拨款,他们如何发、发了多少,天晓得。下面的上交款,他们交了多少,用了多少、如何用,鬼知道。还有见不得天日的“灰色”收入,更是无底洞。 三是“看不见”。过去有说是“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当前农村会议少,集体活动少,干部走访少,群众找干部更少。老百姓对于“大政策”,只能通过电视了解一点,至于当地的“小政策”、“土政策”,群众知之甚少,全凭干部一张嘴。人民公社时,农村干部什么都管,“大到种麦种稻,小到出工吹哨”,农闲时节少不了组织大家兴修水利、修桥补路、垦荒造林。包产到户后,“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人民为(干部)服务”,村干部“瞅见利益抢先走,闻见困难绕道走”,社会治安没人管,公益事业没人管,科学种田没人管,生产销售没人管。“只管自己捞油水,不管群众喝清水”,农民不是出外打工,就是在家打牌,有谁组织做正经事。 干部对待群众,同样存在长期形成的心理隔阂。 一是“工作难做”。现在的老百姓,乡村干部管不了,法律法规也管不了。村干部一年四季做的三件事:“一抓‘开刀’,计划生育;

正确处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

正确处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 【内容摘要】 正确处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导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气氛的营造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的维护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一、农村党群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 2、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当,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 3、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也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二、处理好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的几点建议, 1、严格执行农业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民既得利益, 2、坚持以农民致富奔小康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 3、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正确处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倡导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气氛的营造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的维护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体现者,是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实施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认为本,农村社会的和谐要靠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去实现,千千万万的农民群众能不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实践者,处理好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意义重大。农村的改革,使农民告别了千年的“皇粮国税”,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减免、粮食直补资金的兑现发放、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党的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群众实现了“种粮不纳税、上学不缴费、看病有保障”,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农村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从总体上来说比较好。但是,与战争年代及 五、六年代相比,农民群众对党的感情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群众与党的关系、群众与农村基层干部的关系也有相对疏远的倾向。有些群众对干部意见较大,干群矛盾相对比较突出;个别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相当紧张。如何解决好农村基层的党群、干群关系,不仅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农村工作任务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党群干群矛盾产生的原因

关于基层干群关系的调研(刘书记)

关于基层干群关系的调研 泾河镇纪委、监察室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问题则是基层干部所面对客观现实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基层干群关系的作用地位、目前存在问题、形成原因以及今后的对策建议,对于进一步开创新时期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干群关系在基层农村工作中的作用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一)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才能取得实效。古人云:“百姓与之则兴,百姓非之则危,百姓悖之则亡”。基层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和谐的干群关系,才能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才能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二)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稳定的大局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维护。实践证明广大农民群众气顺、干群关系融洽,才能有利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才能有利于农村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才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三)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老百姓是否满意,干

群关系是否和谐,以此为来检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二、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推进,各项措施的实施到位,基层干群关系得到了不断的改善,推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但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干群关系方面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地方:一是存在着互不相融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一些群众的维权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由于个别基层干部思想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时有群众通过人民来信向上级反映基层干部的问题,甚至是通过上访、集访、越级访向上级反映诉求,还有的是通过拒交政策性规费抗衡,矛盾比较尖税,关系互不相融,干群关系表现为对立态势。二是存在着内心不满的现象。一些群众只是道听途说基层干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思想上将信将疑,内心里持怀疑态度,虽未公开反对对立,但却表现出不信任、不支持的态度,干群关系表现为暗淡态势。三是存在着事不关已的现象。一些群众既不说干部好,也不说干部坏;既没有反对意见,但对干部也没有亲和力,干群关系表现为平行互不相关态势。 三、当前基层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事出有因,分析归纳起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素质不高是导致不和谐干群关系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动机不正,意识上没有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一是就业观,认为当个基层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湖口;二是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

干群关系

热点题目: 从“老百姓”到“老不信”,群众对政府及公务人员的信任不断滑坡。请以一个公务员的身份谈谈如何巩固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 1、信任滑坡的背景 历数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类似特点:原本只涉及相关部门的单体事件,却发展成当事人与非利益关系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性对抗。其背后的诱因,往往是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 基层干群之间的不信任,不仅会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更可能促使部分群众逐渐将对个别基层干部的不满,上升为对基层一级政权的不满,导致基层治理陷入“信任困境”:无论基层干部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都无法取得认可。 2、公信力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干群之间缺乏信任,会极大地削弱基层政权的权威性,不仅表现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乏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得不到群众认可,这对基层社会的建设发展与和谐稳定,影响更为负面。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以峻切之言词,一再强调“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 3、如何从自身做起提高公信力 筑牢基层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固然要靠在基层干部中进行党性教育,在思想作风上重提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但更重要的是整肃吏治、协调利益。 对于群众来说,最直接的诉求往往在于利益。群众的不满,往往源于分配不公、利益受损,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多肇始于此。这也说明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只有处理好群众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疏解矛盾冲突、保持基层稳定、维护社会和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神经末梢,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政党赢得民心,这是对基层政权最根本的考验。 申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是决定党的事业成败、党的生死存亡的关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干群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有些干部和群众之间出现了比较尖锐的矛盾,渐渐的由“鱼水关系”演变成了“油水关系”,严重违背了党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处理好干群关系刻不容缓。 处理好干群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必须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好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第一,在全党范围内提高干部思想意识。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脱离群众。对于群众问题,不能回避,要及时解决。 第二,干部需改进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对干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干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进步的今天,以粗暴的警力来解决群众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随之而来的是以文明的方式解决群众问题。从心底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不能骄傲自大、摆干部架子,要真诚以待,耐心细致为群众服务,这样才能赢得群众对你的尊重,建立和谐的干群关系。 第三,依法解决群众问题。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有法必依,必须以法律的手段解决群众问题,干部不能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必须依法行政,切实解决好群众问题。 第四,加强干群的沟通。干群矛盾的根源就是利益问题,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干部和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反而减少了,干部下村走访、主动关心群众的机会也少了,有些群众问题存在历史、现实原因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干群关系疏远。因此,优化沟通环境,创新沟通机制,创造沟通条件,促进干群沟通,成了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干群之间的感情,缓解干群关系的必要措施。 第五,完善后续服务工作。对于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不能一次解决的,经各级干部讨论研究后,要及时给与答复,做好定期的回访工作,跟踪服务,完善后续工作,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意识强、作风正、措施对,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解决干群矛盾,密切干群关系,使鱼水情深,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干群关系

我乡干群关系现状成因及对策 基层干部长期处在农村工作一线,直接面对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干群关系则就是基层工作中的客观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深刻认识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不与谐的根源以及今后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层干群关系的现状 当前基层干群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形:一就是关系与谐融洽。主要表现为基层干部能够较好地执行党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群众信任干部并支持工作,关系十分融洽。二就是关系若近若离。这一类型较为普遍,主要表现为干部的群众观念淡泊,自律意识不强,群众对干部将信将疑,不完全信任支持。三就是关系互不相融。个别干部素质低,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粗暴,群众怨声载道。部分群众认为,农村干部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就是得力的,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上就是尽力的,兴办了一批诸如抗御旱涝灾害、架电修路建校等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但就是,由于近几年旱涝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下调,农民收入减少,群众普通反映农民负担重,有的干部作风不扎实、粗暴,形式主义严重,生活没有得到更大的改善。 二、影响干群关系与谐的主要根源: 导致干群关系疏远、互不相融,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人能力素质缺乏,群众信任度不高。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中个别素质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表现有:一就是现代知识缺乏,本领上服务不了群众。部分干部由于知识陈旧,特别就是在维护稳定与发展地方经济的能力方面欠缺,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二就是思想动机不正,观念上背离了群众。存在着“三观”的现象:第一,就业观,认为当个干部如同进工厂就业一样,拿份工资养家糊口;第二,地位观,一些同志认为自己当上干部地位提高了,把自己临驾于百姓之上;第三,发财观,认为升官意味着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三就是自律意识不强,利益上伤害了群众。一些同志没有职务千方百计谋职务,谋了职务想方设法为自己谋利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一见好处就上,一有机会就钻。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四就是服务观念淡泊,感情上偏离了群众。一些同志认为职务就是自己奋斗来的,就是上级给予的,与群众无关,因而感情上、态度上偏离了群众,出现了群众呼声充耳不闻,群众困难视而不见。五就是方法简单,意识上渺视群众。少数同志认为自己就是个干部,群众就得服从,不让群众讲话,不顾群众感受,不了解群众实际,武断下结论,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群众,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2、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工作凝聚力不强。基层组织就是干群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其战斗力凝聚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目前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就是率先垂范做得不够。首先就是怕接触矛盾,个别基层组织的“一把手”,遇到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总就是在避让,给身边同志做出了不好的样子。其次就是怕到一线接触群众,尤其就是怕接触对自己工作有意见的群众,其她同志跟着效仿。再次就是要求身边同志做到的,自己却未做到,起不到身先士卒的作用。二就是驾驭全局能力不强。主要就是驾驭不住一班人,一班人不仅就是工作精力分散,思想精力也分散,无时间也无心做群众工作,一把手却无办法与对策去应对与扭转,听之任之得过且过。驾驭不住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重点抓凸现不出来,显得平平淡淡。驾驭不住复杂的矛盾。针对一些较复杂的矛盾,显得束手无策。三就是责任、考核不够明确。分工虽明确,但责任不够明确,存在着做好做坏一个样,干

密切干群关系建立长效机制

密切干群关系,贯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我们事业胜利之本。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经济的条件下,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干部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对于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湖南行政学院组织96和97两个年级大专班700多名学员利用寒假对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情况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又选择5个地市20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使我们体会到,密切干群关系,关键在于干部。那么,我们的干部要怎样才能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密切干群关系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呢? 一、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制度,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基本条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的干部能否牢固确立服务意识,真正实践这一服务宗旨,努力履行这一服务职责;同时,我们的各级组织能否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为民服务制度,从制度上监督约束干部履行人民公仆的服务职责,这是密切干群关系的基本条件。邵阳市在对乡镇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规范、责任落实、实绩考评等方面的做法是: 加强教育,增强乡村干部的服务意识。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树立,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和培养。邵阳市近几年来,在全市各个乡镇全面开展以密切干群关系为目标,以“心系农村,为民兴办实事;心贴群众,为民排扰解难;心想发展,为民脱贫致富”为主题的“三心三为”活动,坚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摆在首位,对全市所有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进行集中整训。各县市区委也分别对其它乡镇干部,甚至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开展了怎样当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带头人”的专题讨论,强化了乡村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同时,他们还定期召开思想作风;心想发展,开拓进取,造福一方的良好精神风貌。 完善制度,形成廉洁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工作程序和办事制度是乡村干部改进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自觉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保证。邵阳市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各乡镇的经验,向全市乡镇推行了一系列便民办事制度。例如,为解决群众来乡镇“人难找、事难办”的问题,各乡镇都建立了“为民服务指南牌”,“乡镇干部今日去向牌”,使群众对办事程序和干部当日的去向一目了然。同时,各乡镇还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办事公开制度、挂牌上岗制度、部门联合办公制度、巡回办公制度、重点问题排解制度、部门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干部党员联系户制度等,推行了农民负担卡、乡镇企业负担卡、警民联系卡制度。就首问责任制来说,凡群众来乡镇办事,找到乡镇的第一人就是第一责任人,就有责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即使不属于本职范围的,也应帮助群众找到负责办事的部门或经办人,使群众满意。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深受群众的欢迎,而且有效地规范了乡镇干部的行为,增强了乡镇干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落实责任,促使乡村干部为民格尽职守。干部,要以爱民、安民、富民为已任,做到有责任有目标,以主要精力办群众急需的事,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长远起作用的事。邵阳市12个县市区都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和“为民脱贫致富”三个责任榜。将乡镇干部为民办实事如修公路、修水利、建学校、装电话等,为民排忧解难如巡回办公、部门优质服务、减轻农民负担、保护民营骨干企业、排解群众纠纷、确保百姓平安等,以及为民脱贫致富如扶贫帮困,培植发展专业村、小康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发展乡村企业、民营经济,搞好丘岗开发等经济发展的项目及目标要求责任到人,与岗位目标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