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22-2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4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5496855.html,/journal/wl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5496855.html,/10.12677/wls.2014.22004

On Symbolism in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Haixia Gu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Email: hxguo@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5496855.html,

Received: Apr. 22nd, 2014; revised: Apr. 30th, 2014; accepted: May 5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549685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ntil now, there is much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modernism reflected in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However, an all-round study on her characteristic of symbolism is always neglected, and there has been no due and convincing interpretation of it up to now.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of her unique symbolism in Mansfield’s short stories and tries to interpret from four perspectives: items, natural scenery and setting, title of the novel and the character's actions and behavior.

Keywords

Mansfield, Short Stories, Symbolism, Modernism

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

郭海霞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Email: hxguo@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5496855.html,

收稿日期:2014年4月22日;修回日期:2014年4月30日;录用日期:2014年5月5日

摘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现代主义特征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对于她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象征手法至今尚缺乏系统而充分的阐释和分析。该文试图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将从物品、自然景物及

场景、小说标题和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等四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所体现的象征主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力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加深对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象征手法,现代主义

1. 引言

在19世纪后半期,作为现代主义源头的象征主义在法国文坛崛起,并迅速地影响到世界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这种写作手法首先出现在一些诗人的作品中,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和被誉为诗人“三杰”的马拉美、魏尔伦与韩波。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术语,“象征主义”首先是由希腊法语诗人莫雷亚斯提出来的。象征主义文学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中得到极其广泛的运用。“无论在思想倾向或是艺术方法上,它都是欧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界线……现在我们所论及的象征,主要指以具体有形的物,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事物,即‘寓理于象’”[1]。“‘象征’一词来自希腊语,愿意是将一物破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好的信物。几经演变之后,其含义引申为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称作象征,以通过一个客体来指涉一种相似的东西,表现某种客体的特征或超自然的、心灵的意象”[2]。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9)的解释,象征就是能够使人联想到其他东西的形象或物体,就像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橄榄树是和平的象征等。象征不是直接而是暗示性地表达思想和感情。象征的美学特征即“籍有形寓无形,籍有限表无限,籍刹那抓住永恒,使我们只在梦中或出神的瞬间瞥见的遥遥的宇宙变成近在咫尺的现实世界,正如一个蓓蕾蓄着烂漫芳菲的春信,一张落叶欲奏那弥天满地的秋声一样”[3]。在现代主义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擅长运用象征手法来使自己的作品熠熠生辉,曼斯菲尔德就是其中一位。她通过象征手法赋予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素材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她作品中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寓意给读者展开思维的空间,让读者去领会、去思索、去想象。寄寓深远的象征使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具有了非凡的艺术意蕴。

2. 物品的象征意义

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有些普通的物品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成为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对象。“对某一物体的象征意义的特殊定位与强调不仅使这一象征意义成为其作品中所独有的、标志性的特征,更使得曼斯菲尔德可以轻易地表达出某一瞬间容易消散的情绪,也使得她可以把握那稍纵即逝的短暂瞬间的内在本质”[4]。

常常出现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的“镜子”被曼斯菲尔德赋予了独特的含义,也是她很多短篇小说的一个标志性特征。镜子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象征意义也颇为丰富,不过大都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人或物体与其镜像有着神奇的联系,镜子可以抓住人的灵魂和生命力。在一些文化里,人死后房间里所有的镜子都要被蒙住,这与以上的观念有关;如果不把镜子蒙住,人们害怕死人的灵魂就会被留在屋里,而不能进入来世。恶魔和超自然物在镜子上是没有影像的,这样,人们就可以识破它们。一些恶魔的化身(如蛇怪)是不敢看自己的镜像的,因为如果它们在镜子里见到自己的影像就会死去。因此,镜子亦可做护身符,用以驱邪避恶。在另外一些文化中,明亮的镜子象征婚姻美满,而破碎的镜子则象征离婚或七年的厄运。不能照出影像的暗淡的镜子(如梦中出现的)也预示厄运甚至死亡。同时,镜子的象征作用被许多批评家和学者所关注。根据G·F·哈特罗伯和海因里希·施瓦兹的看法,在中世

纪的欧洲,镜子是完美的圣母玛丽亚和基督化身的象征;而那喀索斯神话中对映像的解读则带有消极的意义,它用来象征虚荣,它是导致幻想与现实混淆乃至俊美青年毁灭的罪魁祸首[5]。

《序曲》(Prelude)中的贝丽尔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充满优越感的人,对仆人和异族人充满了鄙视和种族偏见。她不仅惯于对仆人发号施令,而且还不失时机地对对方进行嘲讽和挖苦。她贬低中国画的态度使她对异族的鄙夷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的眼里,中国画不能登大雅之堂,不是因为画本身不够档次,而是因为它们是中国人的画。在小说结尾处,贝丽尔给女友南写完信后,来到镜子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穿了一身白的苗条姑娘——白哔叽裙子,白绸衬衫,细腰上紧紧得束着条皮带”(41)[6]。镜外人与镜中人相互欣赏,充分展示了贝丽尔漂亮的外表:“是啊,亲爱的,不用说,你真是个可爱的小东西”(42)。但是在注视中,镜中人收敛了笑容,仿佛在责备她:“哎呀,上帝呀,又来了,又耍那套老把戏了。虚伪,老是这么虚伪”(42)。这使她一下子崩溃了:

镜子里的那个小东西跟她有什么关系?她一直盯着看什么?她瘫坐在床边,两只胳膊抱着垂下的头。

“哎,”她哭道,“我真苦呀——苦极了。我知道自己愚蠢,坏心眼,虚荣。我总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一刻也没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42)

在这里,镜子是纯洁和智慧的象征。在镜子面前,贝丽尔发现了真实的自我:一个孤独而可怜的人,尽管外表势利、优越、傲慢。

在《雷金纳德的一天》(Mr. Reginald Peacock’s Day)中,雷金纳德先生对着镜子精心梳妆打扮,同时还练习吻手礼,自我陶醉于他那“不胖不瘦,恰到好处”的体形。“事实上,当他看到自己镜子里的样子,他情不自禁地感到一种满足:上身穿一件晨衣,下面配深灰色长裤和灰色袜子,还系着镶银线的黑领带。倒不是说他爱虚荣——他可受不了爱虚荣的男人——受不了;他一看到自己,就感到一股艺术性的满足”(113)。一个爱慕虚荣、洋洋自得的艺术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这里,镜子代表了雷金纳德虚荣的性格。

除了镜子,《没有脾气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Temperament)中出现多次的“戒指”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整篇小说中,那枚图章戒指共出现了四次:“他站在过厅门口,转着小指上那沉甸甸的图章戒指”(100);“(罗伯特)索尔思贝站在电梯里吸着腮帮子,瞪着电梯顶棚,一边旋转着戒指,小指的图章戒指”(108);“他站在一旁,边等着她过去,边旋转着他的戒指,小指上那个图章戒指”(109);“‘好的,劳驾了。不,布格尔斯!再回到这儿,呆会儿。挨着我坐下,把你的手递给我。’她旋转着他的图章戒指”(111)。戒指本是美好爱情和婚姻的代表,但在这篇小说中它却象征痛苦的束缚。男主人公罗伯特尽管厌倦了病魔缠身的妻子,然而手上的戒指时刻提醒着他作为丈夫的责任。克莱尔·汉森认为:“戒指起初是受困的象征,后来代表自我的缺失”[7]。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婚戒一般应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而男主人公却戴在小指上(代表独身),小说似乎在暗示他对婚姻生活的厌倦,对独身生活的渴望。

日常生活中的“帽子”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也有独特的含义。《园会》(The Garden-Party)中的薛立丹家的大花园里欢声笑语之时,街那边却传来了一位年轻车夫死于车祸的噩耗,并且他留下了妻子和五个未成年的孩子。萝拉不顾母亲的指责和反对,大胆地提出要取消这次聚会,以示对死者的尊重。然而,当她戴着母亲送给她的那顶“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迷人形象时,对母亲的埋怨和反对就马上开始消失了:

母亲是对的吧?她心里想。而且她此时希望母亲是正确的。我是不是太过分了?也许就是的。就在刚才她还又看了一眼那个可怜的女人和孩子们,还有尸体被抬进了屋子。而现在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不真实了,就像报纸上的图片一样。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仔细想一想。好像这样安排才最好不过了……(205-206)。

尽管萝拉与她的家人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她毕竟是她那个阶级的产物,在她的潜意识里刻着阶级的烙印,她的言行也难免不受到她母亲的影响,例如,她刚开始与工人说话时就模仿母亲的声调;在给死去的车夫一家送点心的半路上她就想返回了。她母亲给她的帽子代表了一种传承,而其中的内容就是他们那个阶级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自然景物及场景的象征意义

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自然景物和场景也常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某些物体诸如‘风’、‘花’、‘昆虫’,尤其是‘苍蝇’常出现在她的笔记、日记、信件和短篇小说中。而出现在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诸如‘阳光’、‘海水’、‘黑暗’、‘树木’等事物也是曼斯菲尔德对人生的某一看法的外在体现,是其短篇小说的构造材料之一”[8]。

也许是女性作家的缘故,花是曼斯菲尔德小说中常见的自然景物之一。徐晗在她的著作里对出现在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花做了较为详细地解读。她认为,出现在《萝莎贝尔惊梦记》(The Tiredness of Rosabel)和《莫斯小姐的一天》(Pictures)等小说中的紫罗兰象征少女,以及人生最短暂而美好的年少时光;《园会》和《一杯茶》(A Cup of Tea)等小说中的玫瑰并非代表爱情,而是象征富有;出现在《幸福》(Bliss)和《女主人的贴身女仆》(The Lady’s Maid)中的水仙象征了家庭的和谐温馨气氛;《序曲》中的芦荟(龙舌兰)象征琳达对自我独立的固守;《摇摆》中的风信子象征维娥拉的自尊[9]。除此之外,熏衣草也常出现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例如《序曲》中:“她(凯西亚)要给姥姥一件想不到的礼物……先在火柴和里铺些树叶,上面放朵大大的紫罗兰,再放些一朵小小的白石竹花,也许放上两朵,一边一朵。然后再撒些熏衣草,不过那两朵花可不能遮住”(22);还如《园会》中:“工人们已经扛起帆布卷走了过去。只有高个子落在后面。他弯身捏着熏衣草的嫩枝,然后闻着拇指和食指上的香气”(199)。在这里,凯西亚对姥姥的爱和高个子工人对自然的爱都令人感动,因此,熏衣草象征细致而美好的心灵。

“大海”也常出现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例如《序曲》和《在海湾》(At the Bay)中那美丽的大海和海湾是世外桃源的象征,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们那充满着活力的心灵的象征”[10]。《小扣子被拐记》(How Pearl Button was Kidnapped)中的大海象征着自由和大自然,代表着毛利安人无拘无束、快乐的生活。

与大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扣子和他父母所居住的“方盒子似的房子”,这种房子正是拘束而呆板的中产阶级生活的象征。《苍蝇》(The Fly)中的老板那新整修过的房间,新地毯,还有那些新家具都暗示着他想丢弃一切令他想起在战争中死去的儿子的东西。这些新家具代表着他“公开承认的悲伤”[11]。

4. 小说标题的象征意义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的标题的象征意义颇为丰富。反映男女情感问题的《莳萝泡菜》(A Dill Pickl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莳萝泡菜是一种腌制品,又酸又辣,是开胃的食品,吃一点就觉得足够了,不能作为主菜来吃。曼斯菲尔德在这篇小说中只有一处提到它,却将它作为标题,可见其寓意深远。首先,莳萝泡菜象征着女主人公维拉和前男友的感情。作为泡菜,蔬菜原本的新鲜味早已没有了,同样,维拉和前男友以前的爱情也早已不复存在。其次,莳萝泡菜还象征着维拉对于这次和前男友偶遇的感觉。维拉目前的生活贫穷而枯燥,这次相遇像是她生活中的调味品。也许她盼望与前男友的相遇,但是真正遇到后,她却觉得失望和不快。再次,从另一个层面讲,六年前维拉在自私自利的前男友的心里,就像莳萝泡菜一样是调味品,她只不过使他的生活变得多彩了一些而已。

《摇摆》(The Swing of the Pendulum)这篇小说标题的象征意义较为明显。这个标题象征着女主人公维娥拉在权衡男友的爱情和陌生男子的引诱这两者之间时所产生的犹豫和徘徊的心理。《逃跑》(The

Escape)这个标题具有讽刺意义,象征着丈夫对不停唠叨和抱怨的妻子的逃避:第一次他想借着捡阳伞的机会避开她的抱怨,第二次,他一个人站在火车的通道里清静,感到无比的幸福。

对于《序曲》这篇小说的标题的象征意义,徐晗认为,从表面上看,“序曲”是表明一家人搬家到新居即将开始的新生活的序曲,但如若细读作品即会发现,“序曲”象征着作品中琳达的即将出生的男孩将要开始他的生命;也象征着爱弟莱斯利在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重新获得生命,这是姐弟俩在一起的一个开端、一个序曲;还象征着每个人来到新居所将开始的新生活的“序曲”:凯西亚将在这里开始自己青春期的序曲;老小姐小姨贝丽尔则在这里开始自己老处女生活的序曲;对于琳达来说,则是她一步步放弃自我、投身到家庭主妇这样一个身份的一个序曲;对斯坦利而言,这是婚姻、事业一步步走向稳定,但同时也走向一成不变状态的一个序曲;对于老祖母费尔菲尔德太太来说,则是她走向人生终点、面对死亡的序曲。虞建华在他的《新西兰文学史》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对于伯纳尔一家来说,乔迁意味着新的市郊中产阶级生活的开始,凯西亚在这短暂的经历中获得了新认识,开始踏入人生新旅程;对贝丽尔姨妈,搬迁意味着老处女生活和精神痛苦的起端;对琳达和斯坦利,原有的生活模式丝毫不因搬迁而更动,序曲引入的是同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对老外婆,死亡正一步步逼近;而小说中人人关心的琳达腹中的婴儿,这是新生命的序曲”[12]。

5. 人物动作和行为的象征意义

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人物的行为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令人回味无穷。《没有脾气的男人》中罗伯特反复出现的转动戒指这一动作就巧妙地暗示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曼斯菲尔德在她的信中解释了这种动作是如何表达故事主题的:“它们的意思一目了然,就像一个人有时看到一只手套、一根香烟或一顶帽子时那样”[13]。毫不起眼的习惯暗示着男主人公对长期生病的妻子的忍耐和对婚姻的厌倦,因此,这种看似平常的动作蕴涵深刻的寓意。

除了以上所列出的象征意义以外,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还有大量寓意深远的象征客体,枚不胜举。象征手法是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曼斯菲尔德在她的短篇小说中大量而恰当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用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或者其他事物,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流露出她自身特有的诗人气质和风格,同时也给读者留下简练而形象的真实感,使得作品含蓄蕴籍,意味隽永。

项目基金

“上海海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of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项目编号:201201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艳兵(2006)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3-24.

[2]徐晗(200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昆明, 259.

[3]胡经之, 王岳川, 李衍柱编(2003)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120.

[4]Boddy, G. (1988) Katherine Mansfield, the woman and the writer. Viking Penguin Inc., New York, 168.

[5]蒋虹(200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矛盾身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111.

[6]Mansfield, K. (2006) 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Hertfordshire. (这篇

论文对小说的引用均出自此书, 文中只标注页码, 不再一一说明).

[7]Hanson, C. and Gurr, A. (1981) Katherine Mansfield. The Macmillian Press Ltd., London and Basingstoke, 73.

[8]Boddy, G. (1988) Katherine Mansfield, the woman and the writer. Viking Penguin Inc., New York, 169.

[9]徐晗(200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昆明, 262-268.

[10]徐晗(200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昆明, 287.

[11]Daly, S.R.(1994) Katherine Mansfield. Revised Edition, Twayne Publishers, New York, 120.

[12]虞建华(1997) 新西兰文学史.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 118.

[13]Scott, B.K. (1990) The gender of modernism: A critical anth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and Indian-

apolis, 302.

细节描写的作用汇总

细节描写 我们知道记叙文的生命力在于细节描写。我们学生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丝毫不见任何感染力。所以老师感到学生作文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实在是一个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环节(互相关联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或情节(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描写是对事物的具体(细节方面很明确的)状态作描绘和摹写。简言之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细腻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 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细节描写的类型 一、人物细节描写类型 ①语言细节描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老妪回忆先母事: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一个回顾的语言细节描写,其情其景历历在目,无怪“(妪)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在此感受的是温暖的情义,自然会为之动容。 ②行动细节描写:……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鲁迅《药》)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抢”“扯”“塞”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动作的粗鲁、凶狠。“抓”“捏”等动词反映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贪婪、惯于敲诈的嘴脸。 ③神态细节描写:如《孔乙己》中的一段神态描写: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己深怀科举失败的隐痛,不幸这隐痛又被别人给戳到,他那点可怜的自尊簌簌跌落,这里的神态描写生动细腻的刻画出他内心隐痛被戳到时的痉挛,挣扎。 二、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 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环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环节细节描写时,谁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可怜,谁不会对他产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理?谁不会进一步深思国民的劣根性? 三、环境中的细小物体 一篇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仓房里堆放着犁粑锄头一类的农具,齐齐整整倚在土墙上,就像一排人的形状。那股铁锈味就是从它们身上散出来的。这是我家的仓房,一个幽暗的深不可测的空间。老奶奶的纺车依旧吊在半空中,轱辘与叶片四周结起了细细的蛛网。演义把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目录 《一碗清汤荞麦面》[日本] 栗良平 《法律门前》[德国] 卡夫卡 《免费》[美]雪莉·凯撒 《一天的等待》[美国] 厄内斯特·海明威 《没有锁上的门》[美国] 罗伯特·斯特恩德力 《小公务员之死》[俄国] 契诃夫 《穷苦人》[俄] 列·托尔斯泰 《“诺曼底”号遇难记》[法国] 雨果 《雨伞》[日本] 川端康成 《陈小手》汪曾祺 《陈奂生上城》高晓声 《没有完的故事》[美国] 欧·亨利 《热爱生命》[美国] 杰克.伦敦 《小丑》[俄国] 屠格涅夫 《半张纸》[瑞典] 斯特林堡 《饥饿艺术家》[奥地利] 卡夫卡 《罗生门》[日本] 介川龙之介 《桔子》[日本] 介川龙之介 《鱼服记》[日本] 太宰治 《柏林之围》 [法国] 都德 《夜》 [意大利];路·皮兰德娄 《阿拉比》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羊脂球》 [法国] 莫泊桑

正文 一、推介原因 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在日本,该书的出版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的海”;《读者》总编彭长城认为《一碗清汤荞麦面》是该刊创刊以来刊出的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栗良平.本名伊藤贡,日本著名作家、演讲家。1943年5月生于日本北海道。曾经从事过十多种职业。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而以《一碗清汤荞麦面》而成为儿童类畅销作家。 [思考] 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那女人购买清汤荞麦面时,为什么“怯生生地问……”“可以吗? ” [参考答案] 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 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样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 推介理由 有人曾说鲁迅是中国最痛苦的文人,那么卡夫卡也许可以称作奥匈帝国最痛苦的文人了。卡夫卡短暂的一生是在痛苦和孤独中度过的。“孤独感”与“死亡意识”几乎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无论主人公如何抗争努力,强大无形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五年级作文小说:短篇小说

五年级作文小说:短篇小说 “振洪振洪快起来吃饭早饭啦昨晚是不是又看通宵了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不要再迷那些武打小说和电影会害你一辈子的都21岁了还不会想” “知道了,我就来” 一个小伙子跑到厨房从了下来旁边坐着一个中年妇女和中年男人这就是他的爸爸妈妈妈妈:“振洪,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不要整天迷小说和电影了。” 振洪:“哦” 爸爸:“哼,没出息。” 振洪:“爸爸,你有多出息呀,还不是一个小小的教师,一个月新才几百块,哼,要是我出去工作。。。。嘻嘻。。。。一定比你强。” 妈妈:“振洪,你怎么可以这么大声对爸爸说话呀,没礼貌。” 振洪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嘟着嘴不说话。爸爸:“唉,我怎么有这么一个儿子,不够我帅,又没我出息,还要我每个月给他几百块风流,这真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呀。” 振洪:“切,才这么几百块,有什么用,想买一对好的冰鞋都不够钱,更不要说N73了。” 妈妈:“什么,没有用,你知道几百块我们可以用几个月生活费了吗,你要是很有用就像哥哥妹妹一样出去工作,自己养自己,不要向家里要钱。” 爸爸:“嗯,讲得

好,哥哥妹妹都有钱寄钱回来,我以后一个月只给。。。只给你两百块好了,不能多给一分钱。” 妈妈:“什么,你还要给钱他呀,就是你这么给钱他才会有不劳而获的生活,一分都不能给。” 振洪得意地说:“谁叫我是你们最疼爱的儿子,哈哈,不给我就绝食。” 妈妈:“好咯,好咯,你终于会想了,你不吃一天就能帮我省出好几块,要是一个月就能省出好几百块了。” 爸爸:“嗯,讲得好,算得好,一个月省几百,加上我不给几百,就是成千块了,所以我决定一分钱也不给你了。” 振洪:“你。。。你。。。好你一个老师的,一个全世界最好的数学老师。” 爸爸也得意地说:“嘻嘻,当然,不过你也不用擦鞋子,我是说话算数的人,不会再给你钱的了。” 振洪:“什么,我用擦你的鞋?我最多。。。最多。。。我吃(气)饱了。” 他说完就跑进自己房间躺在床上。爸爸:“孩子妈,是不是过分了一点?” 妈妈:“嗯,好像是过分了一点点。” 爸爸:“喂,孩子,回来啊!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嘛,你就开个价吧。” 没反应,有可能他没有听到。现在心烦的是振洪,永远是最疼爱他的人一下子说不给他钱,不疼爱他,就像恋人爱着对方这么多年一下子听到分手这俩个字。这样的心情我想大家会了解。他心不停地在想:“想不到一生最疼爱我的爸爸妈妈都不理我了,也不给钱我了,是不是不再疼我,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目录 《一碗清汤荞麦面》[日本] 栗良平《法律门前》[德国] 卡夫卡《免费》[美]雪莉·凯撒 《一天的等待》[美国] 厄内斯特·海明威 《没有锁上的门》[美国] 罗伯特·斯特恩德力 《小公务员之死》[俄国] 契诃夫《穷苦人》[俄] 列·托尔

斯泰 《“诺曼底”号遇难记》[法国] 雨果《雨伞》[日本] 川端康成《陈小手》汪曾祺《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没有完的故事》[美国] 欧·亨利《热爱生命》[美国] 杰克.伦敦《小丑》[俄国] 屠格涅夫 《半张纸》[瑞典] 斯特林堡《饥饿艺术家》[奥地利] 卡夫卡《罗生门》[日本] 介川龙之介《桔子》[日本] 介川龙之介

《鱼服记》[日本] 太宰治《柏林之围》[法国] 都德《夜》[意大利];路·皮兰德娄《阿拉比》[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羊脂球》[法国] 莫泊桑 正文 一、推介原因 这个在日韩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亿万人,成为在逆境中奋起,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象征。在日本,该书的出版被形容为掉进了“一亿泪

的海”;《读者》总编彭长城认为《一碗清汤荞麦面》是该刊创刊以来刊出的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二、作者简介 栗良平.本名伊藤贡,日本著名作家、演讲家。1943年5月生于日本北海道。曾经从事过十多种职业。在综合医院任职十年,高中时代曾翻译安徒生童话而引起对口述童话的创作兴趣.。他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四百多篇民间故事以各地方言亲自巡回讲述。主要作品有《纺织公主》《又听到二号汽笛》《穿越战国时代的天空》,而以《一碗清汤荞麦面》而成为儿童类畅销作家。 一碗清汤荞麦面 [日本]栗良平

一 对于面馆来说,生意最兴隆的日子,就是大年除夕了。 北海亭每逢这一天,总是从一大早就忙得不可开交。不过,平时到夜里12点还熙攘热闹的大街,临到除夕,人们也都匆匆赶紧回家,所以一到晚上10点左右,北海亭的食客也就骤然稀少了。当最后几位客人走出店门就要打烊的时候,大门又发出无力的“吱吱”响声,接着走进来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两个都是男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样子。孩子们穿着崭新、成套的运动服,而妇人却穿着不合季节的方格花呢裙装。 “欢迎!”女掌柜连忙上前招呼。 妇人嗫嚅地说:“那个……清汤荞麦面……就

浅谈老舍的小说11

浅谈老舍的作品 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 内容摘要 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 正文部分 一、关于老舍先生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

的市民形象。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 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剧本围绕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作者:李志瑾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1(7) 参考文献(6条) 1.赵园北京:城与人 2002 2.王一川京味文化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2006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 1990 4.石光试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盛蕾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分析 2008 6.张爱辉;高琴老舍小说艺术的美学特征--"幽默"与"京味儿"[期刊论文]-前沿 2006(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烨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看北京话[期刊论文]-才智2011(4) 2.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2) 3.陈军.Chen Jun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期刊论文]-文艺研究2006(11) 4.陈友康.CHEN You-kang诗以民族最美的语言表现真理——论老舍的诗歌理论[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5.王本朝.Wang Benchao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6(4) 6.关纪新.GUAN Ji-xin老舍与北京[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 7.傅晓燕.Fu Xiaoyan在时代规范与艺术诉求之间——论老舍与曹禺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型[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3) 8.王源"京味"老舍[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2,23(4) 9.解文静"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 10.张桂兴.ZHANG Guixing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5496855.html,/Periodical_shidwx201107072.aspx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在阅读过《中国短篇小说精选》后,我觉得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使我深有感触,这篇文章既写出人身上具有的人性特征也写出了一些人的恶劣特质。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杀瓜》,虽然名字听起来很普通,但是整篇文章主要围绕着杀瓜展开的故事,小说的主人翁是陈草,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种瓜农民,心地善良,为人老实。 这篇文章主要讲诉了陈草在西瓜的丰收季节,被村委王大强拿去许多大西瓜却只留下一张张白纸条,但是陈草却从来没有怨言,直到陈草遇到一个买西瓜的顾客刘红国,在这件事上体现陈草许多优秀的品质,并让他明白了不能再让王大强打白条,于是鼓起勇气向王大强要吃西瓜的钱。 我最欣赏主人公陈草拾金不昧的精神,当她发现一个不知名的顾客丢失了100元,可是陈草并没有因为自己穷而将这些钱据为己有,而是不辞辛苦的将这100元送给刘红国,在最后却得知刘红国是一个杀人犯,但是他没有厌弃刘红国。虽然陈草没有将钱送还给主人,但是他宁愿将钱烧了,也不会用别人的钱。 他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在如今社会有这种精神的还有几个人?说到这,我就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情,那天我正在去商店路上,正当我兴高采烈的时候就看见在一块石头边有一张钱,我走近,将石头移开,竟然是50元,我心里像开了花一样,我赶紧拿着钱回家,我坐在凳子上,考虑着如何花这钱,可是我想着想着,这颗心月来越不安,总觉得这钱不是我的,心里不好受。又一想,管他呢?反正这钱都丢了,找也找不到了,捡到是我有运气。我即刻跑出家门,去商店买回了点击已久的洋娃娃,看着我心爱的娃娃,我的嘴裂开了。这时,我便突然想到丢钱的主人,如果他像我一样想用这笔钱买到自己心爱的礼物,那他现在肯定很着急,我这样做有点过分了,于是我把洋娃娃推掉了,向它说了再见。 回到家后,我将这50元放在盒子里,再也没打开过。虽然我没有找到这钱的主人,但是我也不会用这50元。 在看到这本书的故事,我就更加确定,我这样做是对的。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1850-1893),俄国的契诃夫(1860-1904),美国的欧·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学大师。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文学成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1880年发表第一个中篇小说《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小说,博得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赞誉。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风尚的丑恶,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同情。小说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谋篇别具匠心。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的朋友》等。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早期作品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8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假面》、《牡蛎》、《必要的前奏》、《脖子上的安娜》、《乞丐》、《彩票》、《名贵的狗》等。 契夫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这种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他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抑、欢悦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他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欧?亨利(真实姓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曾被诬告罪入狱三年。后迁居纽约,专事写作,他几乎每周写一篇短篇小说,供报刊发表。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为对象。这些不同的题材,显然与作者一生中几个主要生活时期的不同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三类作品当中,无疑又以描写城市生活的作品数量最多,意义最大。 欧亨利式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十篇经典短片小说推荐

推荐书,推荐的10篇短篇小说 经常有朋友问我:有什么好的小说推荐吗?虽然我也会顺口说几部自己喜欢的小说,但也深知,阅读这回事,与吃饭无异,每个人的口味都很独特。所以在不知道对方的口味下推荐出去的作品被喜欢的概率不会太大。尽管网络上随处可见满目琳琅的书单,诸如必读的一百本书之类的,但我发现,每张书单至少有一半是不符合我口味的。所有的推荐都是极其主观的,所以听信推荐找自己的喜好,本就是靠运气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推荐没有价值,一个读者和一本书之间,存在缘分,有些缘分是从别人共享中获得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个人最喜欢的10篇短篇小说吧。一来,论长篇小说喜欢也不算少,恐难言尽。二来,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短篇更有被读的可能性。 1、阿城《棋王》 这应该是我喜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也一度被称之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在近几年流行的“冯唐金线”里,这篇小说也被纳入了金线之内。初看小说的动机多半源自我自己本身对象棋的爱好。后来发现,其实小说中真正讲棋的内容并不多,反倒是讲述了文革时代,被隐藏的“特殊人才”的命运与挣扎。后来我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总体并不如意,但几个重要桥段却十分精彩。但更精彩的还是小说,人物描写的神形兼备,情节的扣人心弦,至今回味无穷。 2、史铁生《命若琴弦》 史铁生大部分的作品里,都隐藏着对自身命运的愤怒与无奈。尽管它被文学的厚重包裹的很好,但是仍然可见他对生活的诘问。这篇小说,他以盲艺人的角度却剖析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然后强调“希望”的重要性,又同时证明着希望本身的虚妄。在这样人物自身制造矛盾的缝隙里,窥探人性骨子里的坚韧与辛酸。这像是一则人类通用的寓言,也是光明与黑暗相互撕扯的写真。史铁生从未假惺惺的歌颂人生的阳面,或者单纯斥责生活的阴面,在他的笔下,人生就是枚转动的硬币,忽明忽暗,永不停息。 3、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很难想象,一个作家能把颓废压抑的情绪,冰冷残酷的环境写得如此浪漫和唯美。郁达夫总是把冷色调的环境和低潮期的人物境遇写得细腻入微,意蕴悠长。这篇小说情节看起来极其薄弱,但感情丰富,人物内心的雕刻鬼斧神工,借助着深夜的春风,将一个落魄文人的辛酸与浪漫写得扑朔迷离。其中折射着当时社会的颓唐,人性的善良和对关爱的渴望。小说看起来是似乎是消极的,又似乎是积极的,似乎是乐观的,又似乎是悲观的。似乎是表达着命运的不可逆转性,又似乎在透露某种生活的希望。像是一扇破败的窗户里,亮起的幽幽灯火。 4、余华《世事如烟》 余华的文笔利索而有力,宛如刻刀。他早期的“先锋文学”作品风格独树一帜,风靡一时。其中这篇小说就极具代表性。这篇小说是篇逻辑相当混乱的小说,真至于说,它根本就没有逻辑。全篇以各种怪力乱神的情节和描写拼凑而成,甚至是人物都只是用数字作为代号。看起来没有主题,没有情感张力,没有思想寄托,甚至没有人物形象。那么本来它应该极其枯燥而无味,但相反的是它散发这一种诡异、荒诞、讳莫如深的文学气质,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样的文字里,读者的想象力和个人见解也获得无限的发挥空间。 5、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篇小说很早听说,读过后不得不惊叹。茨威格竟然能将一封以女人口吻的信件写得如此牵

老舍的文章

老舍的文章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 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我的母亲》《养花》《我们家的猫》《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祥子买车》《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学家汪曾祺写)《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王安忆谈短篇小说创作

王安忆谈短篇小说创作 王安忆一直很谦虚地说,她写短篇小说不行,没有这个天赋,比起苏童、迟子建和刘庆邦他们差远了。但从1970年代末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以来,三十年来王安忆不间断地也已发表了一百二十余篇短篇小说,这原本可以作为一名作家三十年间观察这个世界的注解,但王安忆摆明了要和这风云变幻的三十年保持一定的距离——小说中的时间流逝非常缓慢,空间也总是那拒绝变迁的上海弄堂和淮北农村。 相对于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在中国注定是更加的边缘,这令作为上海市作协主席的王安忆也徒叹奈何。不过让她欣慰的是,四卷本“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最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完整地收录了她从1978年到2007年创作的所有短篇小说。 不在短篇小说中宏大叙事 阅读您四卷本的短篇小说集,感觉小说中时间的流逝非常缓慢。 王安忆:这和我写作一贯的观念有关。在我的写作中,我不太着意时代的变迁,正相反我更乐意在小说中刻画时间流逝中不变的故事。 不变的故事有哪些? 王安忆:很多,比如在我第一阶段的写作中,写过一对小男孩和小女孩,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的形象依然出现,还有弄堂。多年来,这样的故事我一直在写。 所以,读者很难在您的故事中寻找到时代的蛛丝马迹。 王安忆:这种情况可能在短篇中特别明显,我很难会去写革命性的事件。不过着意去看的话,还是有一些时代痕迹的,比如第一卷中,我就用了不少当时的时代语言,这些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作品是我所有创作中跟现实联系最强的一部分。这可能跟我那时候写作刚刚起步,还很难将现实和虚构完全拉开有关。但是,短篇小说对我个人而言,更像是小品,我在内心深处好像不敢给短篇太大的任务。巨变性的事件、深刻性的思考,我都很难将其置入短篇小说中。 同样,这些小说主要发生在两个地点——上海的都市和当年插队的农村,读者在这些文字里也看不到都市的繁华和农村的变迁。 王安忆:这可能是因为,我的短篇小说更加主观性。其实看我的中篇和长篇,你很难看到我对某一个人感觉、直觉、感官的描写,但是我在短篇小说里赋予文字主观性。这可能是,我对短篇小说无措的一个所措吧。 时间的凝固,空间的缓慢变迁,所以感觉您的短篇小说缺少戏剧性。 王安忆:这和我个人气质与写作方式都有关系。短篇小说的篇幅不够我开采宏大的戏剧,本来我的写作中戏剧性的东西就比较弱,如果篇幅再限制的话,根本就无法发挥。似乎铺垫还没有完呢,就已经结束了。这就是我对短篇小说很发怵的地方,它对我的限制蛮致命的。所以,就个人写作习惯,我很难在里面做宏大叙事。 因为缺少戏剧性,所以您的短篇小说中也很难看到传奇。 王安忆:即便有也都做得很生硬。 印象中,《弄堂里的白马》可能是个例外,这部短篇可能是个都市传奇。 王安忆:但也是外在的传奇。我一直好奇,苏童或者博尔赫斯他们的想象力怎么那么丰富,在这么一个小篇幅里描绘的故事如此多姿多彩。

关于阅读细节

阅读要琢磨细节 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等。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阅读中抓住细节描写,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深意,这一点无论在小学的学习还是在初中的学习中都很重要。 契诃夫的《凡卡》中描写凡卡给爷爷写信: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想”、“蘸”、“写”、“抓”、“添”这一系列动作,把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这个情节讲的是孔乙已把自己买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却不肯离开,所以孔乙已无奈地“罩住”了茴香豆,一个“罩”字既表现出他的善良又表现出了他生活的窘迫。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一次心理活动。他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以上这些名家名作中的每一细节描写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们阅读时一定要认真揣摩其绝妙之处。 让细节在品读中厚重起来 ——例谈《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 《爱如茉莉》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事,它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真爱,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 一、浏览课文,寻找细节 《爱如茉莉》一文的细节描写如散落在文中的珍珠,随处可见。教学时,我首先从解读课题入手,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对爱的理解。学生心中可能有如玫瑰一般烂漫、浓郁的爱,可能有如大海一般宽广、无私的爱,它们会与课文茉莉般的爱形成反差,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到文中捕捉爱的细节,寻找真爱的足迹。 二、咬文嚼字,品读细节 本文通过许多细节描写表现出爸爸妈妈的真爱,其中比较集中的爱的细节就是“直奔图”和“熟睡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直奔图”和“熟睡图”中的细节描写,以点带面,进行互文阅读。学生通过品读这些平淡却又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明白了文字背后蕴藏着的深情。 1.在品读“直奔图”时,我首先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配乐范读课文6~8自然段,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语言文字,并让他们画出能感动他们的细节描写,从中寻找爱的足迹。学生从妈妈病了还牵挂着爸爸,想着煮饺子给爸爸吃,体会到妈妈对爸爸的爱;从“记住,要等到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看出妈妈不想让爸爸知道,不想让爸爸担心;从“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

文化困境下的说者老舍短篇小说叙述评析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老舍是现代文学五大家之一,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个性,以及对文化批判与国民性问题的格外关注,奠定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老舍是位与传统有着复杂感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对于传统,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传统与现代之悖论形成的张力不仅表现在题材、主题之中,更表现在小说形式之上。受文化研究热的影响,近来对老舍小说的研究习惯从文化角度切入,把作家拉入种种预设的文化模型,让结构层面的分析流于简单化、表面化。本文拟反其道而行之,从叙述分析入手,进而探讨隐藏在形式下的文化意义。 本来,自晚清梁启超始,文化批判就成为了文学的重要表现主题,然而只有到了新文学作家手里,才有经典作品出现。晚清这类小说成就不大,症结主要出在形式的局限上,陈平原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说:“对于新小说来说,最关键的变革不是主题意识,也不是情节类型或者小说题材,而是叙事方式”[1]由此可见形式因素对于新文学之关键。 但老舍的形式选择又是游离于新文学主流之外的。五四时期小说的石破天惊,打开小说局面时,中国小说在叙述上最大变化就是以激烈反传统思想为基础,彻底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而老舍的小说叙述似乎并未放弃晚清作家在形式之路上的种种诉求,他在五四之后有选择地继承了古典白话小说的衣钵,结合西方小说形式技巧,采用了一套与中国传统相对应的叙事策略,最终将新旧雅俗融为一炉,形成独特的文体和风格。至于本文以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一为方便取样;二是因为它的叙述处理技术的典范性。此外还基于短篇小说在五四前后文学类地位高下的巨大落差,在新文学运动之前(1907~1917)文学界似乎有种共识:认为中国小说优势在长篇,长篇创作就该取法传统;短篇优势在西方,因而作短篇小说就该摹仿西方小说技巧。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短篇小说成绩斐然主要就在于西化所致,而老舍作品却很明显是其中的“另类”。 一 从叙述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叙述者可将老舍短篇小说分为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两大类。 第一人称旁观叙述者见于老舍多数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吴福辉认为:“老舍‘写’出的小说有很浓的说书人口吻,就 《骆驼祥子》也不例外。”[2]与传统说书人相似,老舍短篇小说里的这些叙述者是固定的,总是不避讳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但是他又从不在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他是个“出场但不介入”的叙述者,这就使他处于隐身叙述与现身叙述之间,进行一种具有充分主体权威,却又超然的叙述。老舍小说里尽管抛弃了叙述自称“说书”的这一程式,叙述者的“隐身程度”也有所加强,但说书人的一些特征与职能在叙述者那里还是有所体现:叙述者极具讲故事的才能,夸饰的渲染,夸张的描摹,穿插与讲述之中的水到渠成的评论。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在老舍短篇小说里占很大比例,在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经过老舍挑选的十三个短篇中 就有七篇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传统章回小说是不惯于以“我”作为叙述者,第一人称小说的繁荣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度是新文学作家反传统叙事的表征。而老舍小说中以“我”作为叙述者却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叙事模式的断裂,而应看作是随着西方小说理论大量引介进入中国,作家对传统说话模式做的再思考与改造。在这些作品里,叙述形态变了(由旁观的说书人变为更具主体性特征的“我”),叙述话语仍然是书场式的:“爱情不是他们兄弟俩这挡子事的中心,可是我得由这儿说起”(《黑白李》),“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柳家大院》),这些类似说书人的开场白表明故事是在与读者的认同与交流中展开的。从叙述方位来看,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是说书人的变体,因为中国传统小说中说书人总习惯用第一人称自称“说话的”或“说书的”,老舍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他“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3]”。但说话的修辞策略并非中国所独有,对老舍创作有深远影响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就深诣此道,普实克就认为老舍的作品,“既接近欧洲现实主义散文,又接近中国旧式长篇小说的传统[4]”,是因为“老舍从狄更斯开始,而狄更斯的小说中作者———叙述者不断地干预,其方式与中国人相同[5]”。狄更斯的小说大量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 由此可见,第一人称叙述者通过大量的叙述干预和全知视角的采用,也可以把叙述者推向传统的叙事模式,在老舍的小说里,两类叙述者尽管身份各异,叙述角度却是一致的,叙述话语是传统的,是对传统书场叙事模式的反思和内化。 文化困境下的说者 ———老舍短篇小说叙述评析 涂兰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湖北咸宁437100) 摘 要:老舍的短篇小说从叙述者的角度可分为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两类,他的小说除了内容所反映 出的主题上的文化批判之外,由叙述者所展开的叙述形式下也包含着巨大的文化意义。而且从叙述层面我们还可以窥见作者真实的创作心理和普遍的社会文化心态。 关键词:短篇小说;叙述者;叙述空隙;文化内涵 10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