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研究

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研究

韦 颖1

,盛 敏

2

(1.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明650092;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北京100011)

摘 要: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诸多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将成为改革成功的关键.文章从决策科学性的理论依据入手,分析了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原因.通过推进高等教育决策的民主化、专业化、法制化以及人性化途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决策;科学性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09)02-0109-04

目前,高等教育正处在空前大发展的阶段,追求

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已成为主旋律.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加大力度,拓宽广度.在这场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将会碰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的领导在改革、发展与竞争中以最新的决策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不断增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意识,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以确保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1 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理论依据

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H.A.S i m on)堪称是现代决策理论的创始人.他的重大贡献是著名的

有限理性说 (bounded rationality theory),这一学说被视为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他认为,决策者不是绝对的 理性人 (rati o na lm an),而只是有限理性的 管理人 (adm inistrative m an).这是由于:一方面,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的知识是不断扩展的.那种全知全能式的理性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1]

.这

样也就决定了任何决策者都有其局限性,其局限性就

导致了他们在决策中只能尽可能地达到决策的合理性,而不能如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逻辑假定认为的那样:决策者的决策可以通过个人完全的知识储备、毫无遗漏的可供选择行动方案的预测和科学的方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化.现实生活中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逻辑假定是不成立的.

遵循西蒙 有限理性说 的决策理论,要提高决策

的科学性就要求我们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做到缩小决策成员的注意范围,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对决策的各个要素尽可能多的了解,尽可能正确地估计每个行动方案的可能结果及其概率;对决策的原理和方法尽可能熟练地掌握,直至在决策实践中发现新的决策原理和方法

[1]

;同时,按照

西蒙的理论:合理决策需要大量有效的信息做支撑,而信息散布在决策组织的各部分,这就要求决策组织应改变信息传递单一、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决策模式,而转向一种扁平式的、信息沟通纵横交错的决策结构.

2 影响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原因

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时期,是否能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深化改革,成为各级政府及高校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决策的关键.但当前高等教育的决策中却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第一,决策观念陈旧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和其它教育决策一样以政治和经验为导向,根本不考虑高等教育决策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导致高等教育一直止步不前.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已经认识到决策对于一项事业的重要程度,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的同时,开始研究教育决策并将其成果进行应用,使高等教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但冷静地回望这些年的改革不难看出决策观念还存在着浮躁、不尊重教育规律、照搬照用其它领域的经验,比如经济领域的决策被用

收稿日期:2008-11-28

第一作者:韦颖(1969-),女,云南曲靖人,副教授,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第7卷 第2期2009年4月 红河学院学报Journa l o fH onghe U ni v ers it y

V o.l 7 N o .2

Apr .2009

到教育这样完全不同的领域,导致诸如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凸显.同时,现代决策的先进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借鉴和利用,很多决策还是靠经验主义、靠直觉判断,相当数量的领导干部对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入决策领域的战略意义缺乏理解,用狭隘的眼光判断事物,实行指挥行政,以至单凭个人好恶、情绪意志、 拍胸脯、拍脑袋的决策现象屡见不鲜[2];个人决策体制或家长制决策的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言堂、 个人说了算仍是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决策的习惯定式.作为代表先进文化的高等教育机构的任何改革和进步都离不开正确观念的指导,否则,高等教育不但不能起好文化的引领作用,反而将会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二,决策者自身因素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首先,决策者自身知识结构有待更新和提高.部分决策者没有更新自身知识的意识,他们认为学习是年轻人的事,自己有多年管理决策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对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认识不到位,没有危机感,因循守旧,抱着以往的老经验不放.另外,决策者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质不同程度地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根据有关研究表明,一切决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文化基础上,任何决策者都很难彻底摆脱既有政治文化的影响[3].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 vis)从心理学角度对决策的分析也表明,包括政治文化在内的决策者的心理活动影响着整个决策的质量.个性、亲身经历、成年早期的感受、影响个人及其国家的事件,这些都会对一个人后来的知觉倾向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会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4].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每一位决策者都是一种利益的代表,在决策中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难免会有选择地提供证据、歪曲其它利益群体的立场,甚至还可能出现用权威扼制或诋毁对方的声誉,使决策按有利于自己的原则拍板定夺,严重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决策程序中操作不规范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科学的决策离不开整个决策系统的有效分工与配置,离不开决策部门间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协调机制,离不开机制化规范化的操作程式.高等教育改革中科学的决策也不例外.但现有高等教育决策系统却与这几个基本要素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的产生可以说是前面论述的两个原因的必然结果.操作不规范、主观性强,在一些问题的决策中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还没有能够实现从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转变,经验决策而不是现代科学决策还时常充斥于改革决策的很多方面.

第四,决策体制的高度行政化影响着决策的科学性.在我国,决策体制与行政设置几乎是一致的,行政级别越高就意味着决策影响的力度越大,教育部自2004年以来的高校评估工作对中国高校的影响就是一例.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行政级别的高却并不一定代表着其决策专业化程度的高水平,决策的科学需要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来做支撑,有专门的辅助机构来提供咨询和信息的收集处理.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决策智囊团如兰德公司在政府的决策咨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在中国,不仅相应的决策智囊团发育很不成熟,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的民间大型数据库也为数甚少.近二、三十年高等教育科研工作者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作出许多重要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部分被改革决策所应用,但高等教育决策中无视科研成果的现象还存在.致使很多决策还存在不符合实际情况,一些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及专家咨询往往沦为决策论证的工具,有碍决策科学性的推进.打破高等教育决策完全行政化是高等教育继续健康和谐发展的前提.

高等教育决策是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上面阐述的原因外,高等教育规律的作用、信息传输渠道和信息处理方式都对科学性决策有重要的影响.

3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决策科学性的对策

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的决策,这就离不开决策者要树立遵循规律、求真务实的理念.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体现大学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勇于创新,把解放思想作为高校发展的动力,努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3.1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决策的民主化

坚持决策的民主化是决策科学性的前提,没有充分的民主,就不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就不能最大限度使决策最优化.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性是紧密相连的,决策的民主化是科学性的前提,而决策的科学性则是民主化的指导.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决策中,首先应该重新审视决策体制,使得决策不是权威的体现而是以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依据,应用科学方法、科学程序和科学手段为基础的科学决策,避免个人决策体制或家长制决策方式的影响,去除决策体制的行政化,还原决策的科学性.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高层位的决策权利重心应当下移,即高层决策机构要放权于中层与基层决策机构,让后者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上下互动,共同了解决策目标、决策过程,从而促使

110红河学院学报 2009.2/教育!教学

所有决策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决策. 教授治校就是最好的诠释.西南联大在战时极其艰苦的八年里创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文精英,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杰出的办学业绩与其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西南联大设常务委员会,下设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两机构.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和副教授组成,其权限是:审议 教学及研究事项改进之方案;学生导育方案;学生毕业成绩及学位之授予;建议常务会或校务会务事项等.西南联大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

再次,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必须协调统一,在决策过程中,对于一些重大的问题应坚持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少数人的意见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最后,如何保证建立一套对政策制定者的有效监督机制就成为推进决策民主化、提高决策质量的一项根本任务.高等教育决策与决策监督需要分离.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决策监督者分别有其特定的职责,不能混为一谈,合而为一,应依其相应的权力去行使各自的职责.

3.2推进高等教育决策的专业化

推进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是提高决策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决策改革的一个必然方向.西蒙的 有限理性说理论在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提高决策者素质是推进高等教育决策专业化、科学化的基本保证.鼓励决策者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和扩宽自身的知识结构.制定对决策者的培训计划,聘请专家指导、进行决策沙盘模拟训练等来提高高等教育决策队伍素质.其次,增强决策者管理决策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推进决策的专业化科学化.思想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西方近现代管理决策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管理决策的丰富营养.现代决策理论主要有现代决策模式论和现代决策风格论两种.前者以决策理论学派奠基人西蒙的认知决策模式,美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阿罗的最优决策模式和英国学者利的权变决策模式为代表;后者则分别以美国纳特、穆尔和马文的决策风格分类理论为代表.各种决策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决策假设、决策准则、决策过程或决策策略、决策方法等.值得注意的是,每种决策理论都有其优点与弊端,决策者在依据这些理论进行决策时,一定要融会贯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最符合决策需要的理论才是最科学的理论[5].3.3推进高等教育决策的规范化、法制化

现代决策体制已具有系统性和有机性的特点,在机构上形成了由决策、咨询和信息等方面组成的统一体.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决策要实现科学化,都必须在它的每个环节上有其运作的载体和渠道,从决策的提出、咨询,到决策的确定、执行和反馈,都必须借助于按科学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规范化机构.西蒙指出作为对人类有限理性的修补,组织可以划分个人的职责范围,每个人只在自己的工作范围里决策,同时也能兼顾组织其他成员的可能行为,增强对结果的意识.组织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加强个人对组织的认同心理和效率观念,帮助个人知道更多的可能行为与行为结果.这些是单一、孤立的个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理性,所以组织化的个人等于提高了理性的程度[6].当代社会,任何一项决策都意味着一次纷繁复杂的利益分配,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决策系统高效的运行,离开完备的规范化机构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但应该认识到,决策机构的规范化与职能化并不意味着决策科学性的坦途[7].低估科学决策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不恰当的,因为 决策的所有途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复杂的问题周围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性,歪曲和阻碍重要信息流通的官僚制弊端以及无法进行长时间斟酌的反复出现的危机.[8]

法制化是科学决策之基石,因此,推进决策的法制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决策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从促进决策者的观念转变,实现决策层的重新定位;到规范决策过程,完善决策的方式方法;再到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健全对决策的监督,法制化都是重要的动力和保障.决策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的决策者的主观色彩,主观色彩过重,就会导致主观主义、经验主义.20年的决策体制改革和决策科学化,说到底就是一场与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的抗争,为的是尽量排除个人色彩,保证决策的理性化.在这场抗争中,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9].

日本教育的宏观决策、管理的特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战后日本把天皇敕令指导下的教育变成以法律为基础的教育,在各种教育审议会研究、审议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教育法律,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法律网,同时又研究、制定出一个个教育改革规划,引导着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制定、修改、完善教育法律和研究、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是日本教育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主要手段,也是日本教育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10].对我国高等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111

韦 颖,盛 敏:高等教育改革中决策科学性的研究

3.4推进高等教育决策的人性化

当谈到决策的科学性有人就不禁联想到逻辑方程、精确化和数据化,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固然,教育决策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以此从客观上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但正如孟繁华教授认为的那样,在管理决策中,仅仅把管理决策单纯看成是一门科学,强调运用数学和逻辑方法,以及各种严格的制度和标准化原理,而不顾忌决策中人的因素注定是和决策科学性背道而驰的.管理决策除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艺术,需要对人的思想情感及各种非理性、非科学进行激励,有效地补充了前一类型标准化决策的不足,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组织的文化精神,如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准则、民族传统等精神层面的因素[1].高等教育决策过程中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做到决策方式刚柔相济,才是我们推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改革决策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它也是一种情感过程,一种意志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但对决策最优化的不懈追求却是无限的.参考文献:

[1]孟繁华.教育决策科学性的本质及其层次分析[J].北京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美]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王丽娟.高校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及其措施[J].绵阳师范

学院学报,2006,(2)

[6]徐大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刘中伟.试论21世纪中国政治决策的改革与完善[J].学

术探索,2007,(2).

[8][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

程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杨建平.加速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A].宁骚.现代化

与政府科学决策[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0]杨民.日本教育的宏观决策、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J].教

育科学,2004,(12).

[责任编辑 宋焕斌]

R esearch on Scientific V al ue of D ecisi on-maki ng i n H i gher Educati on R efor m

WEI Ying1,S HENG M i n2

(1.The School of L ife Sc i e nces,Yunnan Nor m alUn iversity,Kunm i n g650092,Ch i n a;

2.H i g her Educati o n A ssess m ent C enter,M inistry o fE ducation,Beiji n g100011,China)

Abst ract:The curren t higher educati o n is facing a num ber o f refor m s,and the sc ientific value of decisi o n-m ak i n g w ill beco m 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 m.This artic le,based on the funda m enta l theories of the scien tific decision-m aking,analyzes reasons i m pacting the scientific value of decision-m ak i n g i n the refor m of higher educa ti o n.It puts for w ard solutions,through the pro m otion of the de m ocratization,pro fessionalization,legalization as w ell as hum an izati o n i n h i g her educati o n?s dec isi o n-m ak i n g.

K ey w ords:h i g her educati o n re for m;decision-m aking;scientific va l u e

112红河学院学报 2009.2/教育!教学

2017年继续教育公需课: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文明发展(多选题答案)

多选: 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2、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管理) 3、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4、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加大改进的力度、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手段加强管理和服务、通过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权利和责任有机统一,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5、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有(把市场决定价格作为价格形成的常态改革、推进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严格限定政府定价范围、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 6、国家治理体系的几大支柱包括(国家权力动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国家的党政关系问题、独立的司法体系、反腐败机制、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领域的治理机制) 7、社会矛盾的三个基本特点(群体性、普遍性、制度性) 8、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9、我国现行市场规则存在的问题有(公平性不够、开放性不够、透明度不够) 10、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农村社区化)几方面入手。 21、健全司法监督机制要()之间相互制约、监督。A、公安局C、法院D、察院 22、法治中国包含()。A、法治国家B、法治社会C、法治政府 2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A、让权力有效运行B、解决权力之间的冲突C、改变权力无效“空转”的现象D、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监督 24、()永无止境。A、实践发展B、解放思想C、改革开放 25、改革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A、公有制经济主体不动摇B、充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26、有效需求不足,包括()。B、边际消费将递减C、投资收益递减D、货币的流动性偏好 27、生产要素包括()A、资本B、土地C、劳动力D、技术E、管理 28、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的制度保障。A、优化资源配置B、维护市场统一D、促进社会公平E、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9、行政体制改革中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包括()。B、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

在改革中搞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

在改革中搞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经营目标,行使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维护共同准则、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的专业管理工作。它既是一个老课题,也是一个新课题。自人类社会出现大机器生产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协作劳动,企业管理及其基础工作,就水到渠成,并蒂而生;同时,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也和其他科学一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化而升华。因此说在改革的今天它又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们的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水平不是太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适应市场新体制的要求,深化和完善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基础教育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等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使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先行于其它工作之前,具备先进的科学性和灵活的可操作性,为其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走内涵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主经营的道路,是目前参与竞争者和经营管理者思考的焦点和群众议论的热点。本文就改革中搞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作以探析。 一、搞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意义、作用 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实践中产生的,是一种科学范畴。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各项内容来讲,国外都有,不是我国独创。但是把各

项基础工作作为一个总的概念、一个专门的问题突出出来,加以强调,则是我国在企业管理的长期实践中,经过曲折的过程,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既然经过长期实践,产生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这个理性的概念,并且又运用于实践,经过反复检验,证明它符合客观规律,反映客观规律,那么就应当在企业管理科学中确立起它的地位,这对于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保证经济建设的效益和速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仅是企业的基础,而且在企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实现管理职能提供决策依据;为有秩序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控制工具;为企业改善环境条件和人员素质提供保障,为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提供计算、考核的依据;它能促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与类型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企业管理两重性的原理,企业管理的职能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组织生产;二是正确地调整生产关系。具体的职能就是: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革新等。根据这些职能,分别建立各项专业管理。各项专业管理中的业务职能工作和基础工作是相互依存,关系十分密切的。基础工作必须和业务职能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业务职能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基础工作之上,依赖于基础工作。不同行业、不同生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高职高专部分)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精神,深入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推动我省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拟组织申报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广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全面提升我省高职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实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引导和推进我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实践问题,培育教学成果,努力推进我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项范围 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按A、B、C类项目,重点支持各高职院校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建设与立项。 (一)A类项目。根据我厅“十二五”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拟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平台建设等方面面向全省高职院校招标。 (二)B类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为主要内容,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三)C类项目。以高职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为主要内容。 具体范围见附件:2012年度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三、项目条件 (一)基本条件:1.项目理念先进。项目能把握理论与改革实践前沿,符合改革与发展趋势,体现当前国家对高职要求。2.基础条件扎实。有校级以上重点项目立项与研究实践的基础,团队结构合理,项目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3.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实施方案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4.预期效益明显。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预期效果显著,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5.保障体系健全。学校每年开展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建设工作,制定教改项目实施奖励管理办法,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本校教师开展教改实践项目。

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第一,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第三,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第五,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第六,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改革开放任务越繁重,

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贵州省如何加强对深化改革的领导? 一、何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实践经验表明,党的领导,必须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统一。党是政治组织,政治领导是首要的。然而,政治领导必须以思想领导为基础,又必须以组织领导作保证。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思想、政治领导突出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我们党又是执政党,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组织领导正是执政党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领导什么?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 1.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这就对各领域改革衔接配套、协同联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统筹谋划、统一部署,整体渐进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总体设计,协调配套地

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改革过程中的渐进决策过程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 姓名夏磊 准考证号码014212213406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丁恒越(讲师)所属助学单位武汉东湖学院 2014年04月 04日

目录 正文..................................................................1----11 内容摘要 (1) 标题 (2) 一、渐进决策的含义 (2) 二、渐进模型的特点 (2) 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 (3) 四、渐进模型的评价 (3) 五、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和推行原因 (4) (一)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 (4) (二)渐进决策推行的原因 (4) 六、决策层次 (4) 1、简单的渐进分析 (4) 2、断续渐进分析 (5) 3、策略分析 (5) 七、渐进决策的理论内涵 (5) 八、邓小平式渐进决策探析 (6) (一)渐进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 (6) (二)渐进式决策的核心——稳中求进 (7) (三)渐进式决策的方法——“走一步,看一步” (7) 九、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8)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兼容 (8)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 (8) (三)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相配合 (9) (四)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实践相统一 (9) 十、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渐进决策的体现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模式,经济转轨成就显著,较好地处理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本文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做了深入的研究,对渐进决策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做了细致分析,指出渐进决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以保持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制、适应生产力发展为特点,深入解析了在中国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总结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对中国渐进决策的研究,充分了解它的内涵及外延,总结了中国渐进决策在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让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推动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渐进决策;时代背景与历史必然性;特点;成功因素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3: 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3 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4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5 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6 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7 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 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三、创新创业教育 3-1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3-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5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3-6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7 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9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3-10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3-11 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3-12 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3-13 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3-14 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3-15 系统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3—16 创新创业在线共享课程建设与应用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2 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4 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4-5 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4-6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4-7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4-8 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4-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4-10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与运行机制研究 4-11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12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13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

附件1 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一、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1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1-2 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3 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4 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5 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6 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7 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 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2-8 应用转型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实践运行模式的构建 三、高校转型发展 3-1 高校转型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3-2 中外高校转型发展的比较研究

3-3 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保障与激励机制研究 3-4 多元化办学模式下高校转型机制研究与实践 3-5 高校转型发展评价体系与推进路径研究 3-6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 3-7 高校转型办学定位和特色研究 3-8 高校转型后教师教学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3-9 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融合研究 3-10 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和重构3-11 校企合作办学对高校转型发展促进作用的研究 3-12 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1 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2 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4-4 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4-5 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4-6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4-7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4-8 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4-9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4-10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与运行机制研究 4-11 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12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13 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4-14 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5 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16 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 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

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2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3.“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5.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6.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7.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8.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9.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10.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11.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12.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13.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14.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5.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16.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17.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18.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9.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0.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1.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2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3.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2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25.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26.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27.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28.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9.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30.以“三农”建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1.为新型城镇化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2.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33.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34.地方高校“教师.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 35.高校关于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36.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体制机制研究 37.校企合作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38.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及效果评价研究 39.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研究与实践 40.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2.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43.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五、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4.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45.特殊人才专业教育标准建设与实践 46.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 47.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48.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49.高等学校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50.本科专业质量标准建设与综合改革实践 51.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实践 52.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六、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53.通识课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54.面向数字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 55.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5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指南.doc

附件2 2018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一、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1-1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省实际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竞争力研究 1-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研究 1-4 “双一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技能型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1-6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结构优化研究 1-7构建高等学校全方位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8校企、校院(所)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1-9基于自主学习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 1-10跨校、跨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试验研究 1-11本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二、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 2-1 高校管理中的分类指导实践体系建构

2-2 本科高校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的比较研究 2-3 高校分类体系和分类标准设置研究 2-4 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与评价研究 2-5 地方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研究 2-6 对高年级明确毕业去向的学生按类管理分类指导2-7 高校分类管理和分类指导实施路径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3-1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培养方案的研究 3-2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3-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研究 3-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5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3-6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7 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 3-8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9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与评价机制研究 3-10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3-11 政府、社会、企业、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3-12 基于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创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 3-13 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改革与建设 3-14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3-15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周远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全面勾画了今后10年我国教育发展道路与基本思路。通观整篇文件,在高等教育领域,《规划纲要》强调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扩大开放,提高质量,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具体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我认为就是要建设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跻身高等教育强国行列,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届时,我国将有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不同层次类型高校各具特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科学研究的战略高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划纲要》强调:“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

力”。《规划纲要》要求深化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改革,逐步实行高校分类入学考试,并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多元录取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鼓励、扶持、规范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依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上五大方面的改革,抓住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应当下大力气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认为,高等学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统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加强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我国要构建国家和省级高校学科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臵、调整学科专业。同时,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鼓励东部省区高等教育率先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中西部省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支撑中西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立项申请书》填报事宜说明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是省级教改立项申请、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1.项目名称:应准确、简明地反映出项目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2.申报类别:指项目推荐为省级重点研究项目和省级研究项目。 3.成果科类:指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4、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ef,其中: ab:项目所属科类代码: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1,艺术学—13。 c:项目人员为一个人填1,两个人填2,三个人填3,四个人填4,五个人填5,六个人填6,七个人填7,八个人填8,九个人填9,10人以上填0。

d:项目属普通教育填1,成人教育填2。 e:项目属高职教育填1,本科教育填2,研究生教育填3。 f:项目内容属综合研究填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填2,课程教学改革填3,实践教学改革填4,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填5,教育教学管理填6。 7.《申请书》等书写、打印格式: (1)《申请书》可用原件按1:1比例复印(去掉“附件”字样)。纸张一律用A4纸,竖装,两面印刷。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45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5号字。 (2)《申请书》要求用中文和使用钢笔(或毛笔)填写,也可填好后复印或用计算机录入后一并打印,但不得以剪贴代填。需签字、盖章处打印或复印无效。表中各项目均不要另附纸。 (3)《申请书》指定附件备齐后应合装成册(用软皮平装),以便于评审时阅读。其规格大小应与推荐书一致,但不要和《申请书》正文表格装订在一起;首页应为附件目录,不要加其他封面。 上报材料要用厚牛皮纸袋装好。每袋限装一项成果的材料,并将《申请书》封面(复印件)和袋内材料明细表分别贴于袋的两面。 8.所有推荐材料一律不退,请自行留底。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已经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高等教育亦不例外,“互联网+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层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将其作为我国相对于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互联网已经且必将更加深远的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一、“互联网+”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需求 从二十一世纪初兴起的视频公开课开始,人们就逐渐感受到网络教育形式对实体高等教育的影响。而MOOC的兴起与发展,使人们深切的感受到网络教育形式对实体高等教育的巨大冲击,甚至有专家认为MOOC将取代高等教育。不仅如此,正在不断成熟的大数据技术,甚至是现在火热的VR技术以及发展中的全息投影技术等等,这些高科技的发展都必将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避开信息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如果高等教育的内在特质是不断追求改革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那接受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也必然是其自身的内在需求。 二、“互联网+”的教育形式不可能替代现有的高等教育形式,但它必将促使现有的高等教育发生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特质,各有优势和缺点,很难实现取代,融合发展应该是 1

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线上教学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必将推进现行高等教育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深度信息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一直是高等教育理想追求之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终极目标,这也长期以来被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乌托邦”。从现有的高等教育教学形式、硬件设施、师资条件、课程数量等等方面看,这些确实是无法实现的。但是,信息化的发展,使这一理想的实现看见了一丝曙光。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使对硬件设施的需求大大减少,师资可以分类教学、错峰教学,同一课程可以同时满足大规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将来的高等教育不是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个培养方案,而是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通过学生自我自由的选择,不断形成一个独具个性化的成长方案,从而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高等教育办学的特色化 信息化使各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能够共建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高校没必要再耗费资源建设“大而全”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等。事实上,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很难拥有足够的办学资金、实践基地等资源去满足其办“大而全”的高校。这样做反而分散了办学资源,各学科都难以办好,削弱了本校的办学竞争力。所以,将来更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应该依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的优势资源以及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和 2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利益、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这一重要论述, 对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事关全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20多年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铸就辉煌成就,也得益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强调这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实践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总体局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2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我们基本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够完善,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一方面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另一方面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一方面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然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另一方面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一方面就业形式、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给社会前进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的特点,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依然不少。可以说,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注重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事关深化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改革动力的增强,而且事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二、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20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