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宋元苑园

第五章 宋元苑园

第五章 宋元苑园
第五章 宋元苑园

第五章宋元苑园(上)

一、宋代园林

唐诗宋词,这在我国历史上是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而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

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自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因此,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使三度空间的园林艺术比一纸平面上的创作更有特色,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

郭熹在《林泉高致》中表达的看法,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况。他说“……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月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荡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他又说:“山本有可行者,有可观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尝,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绘画也不过是纸上的,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

唐、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它具有很多园林艺术的特点。

寿山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本人。喜好游山玩水的宋徽宗,更喜欢造园,达到玩物丧志的地步。他在位时,命平江人朱缅专搜集江浙一带奇花异石进贡,号称“花石纲”,并专门在平江设应奉局狩花石。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运送汴京,营造艮岳。

全园以山石奇秀、洞空幽深的艮岳为国内各景的构图中心。“山周十余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东西二岭,直接南山”。艮岳的缀山,雄壮敦厚,是整个山岭中高而大的主岳,而万松岭和寿山是宾是辅,形成主从关系,这就是我国造园艺术中“山贵有脉”、“岗阜拱状”、“主山始尊”的造园手法。

介亭建于艮岳的最高峰,成为群峰之主,是全园的主要景观。这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叫做“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有了这种总的原则,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叠石理水,使得山无止境,水无尽意,“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因水活,绵延不尽,山水生动。

艮岳的叠石理水,也为以后的造园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寿山两峰并峙,列峰如屏,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澈涟漪,凫雁浮泳水面,栖息石间,不可胜数”。池水出为溪,自南向北行岗脊两石间,往北流入景龙江,往西与方沼、风池相通,形成了谷深林茂,曲径两旁完好的水系。合理的水系,形成艮岳极好的布局,所谓“穿凿景物,摆布高低”。艮岳的东麓,植梅万株,以梅取胜,之西是药用植物配置。西庄是农家村舍,帝王贵族往往齐“放怀适情,游心玩思”的别苑中,欣尝田野风味。

根据不同的景区要求,布置艮岳中的建筑。亭、台、轩、榭等,疏密错落,有的追求清淡脱俗、典雅宁静,有的可供坐观静尝,而在峰峦之势,则构筑可以远眺近览的建筑,如介亭等。

艮岳是以山、池作为园林的骨干,但欣赏景点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内,因此这些建筑不仅是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风景的观赏点,具有了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艮岳中也有宫殿,但它已不是成群或成组为主的布置,而是因势因景点的需要而建,这与唐以前的宫苑有了很大的不同。

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使艮岳构园得体,精而合宜。如依山势建楼,有依翠楼,降雪楼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芦,亭、榭隐于花树之间,形成隐露的庭园景色。这种见树当荫,园中有院,依山就势的园林布置手法,使得造园意境更富有情趣。所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这种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的运用,使得艮岳如“天造地设”,“自然生成”。

艮岳中养禽兽较多,但其功能作用有了根本的变化,已不再供狩猎之用,而是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是园林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

艮岳的营建,是我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有艮岳这座全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园林假山之最,更有众多反映我国山水特色的景点;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众多的亭、台、楼、阁的园林建筑,它是一个典型的山水宫苑,成为宋以后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鉴,而元、明、清的宫苑也是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山水宫苑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北宋洛阳园林实例与《洛阳名园记》

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特点是:园景与

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之用。这种小康式的私家园林,只是私家游尝。

在十九个名园中,既有花园也有游憩和宅园,每个园都各具特色。

(一)、属于花园类型的有:

1、天王院花园子,园中既无池也无亭,独有牡丹十万株,牡丹花开时,花园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种而专供赏花而建的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还是少见的;

2、归仁园,原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时属中书李侍郎(李清臣),该园所在地是洛阳城市中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但它与天王花园子不同,天王花园子是单一的牡丹园,花过即游园结束,而归仁园则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断,真可以说是百花园了;

3、李氏仁丰园是名符其实的花园类型的园林,不仅洛阳的名花在李氏仁丰园中应有尽有,远方移植来的花卉等也种植,总计在千种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从该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断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术来创造新的花木品种了,这在我国造园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丰园也不单单养花木,也有以四并、迎翠、灌缨、观德、超然五亭等园林建筑,供人们在花期游园时赏花和休息之用;

(二)、属于游憩园类型

4、董氏西园的特点是“亭台花木,不为行列”,也就是说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胜。入园门之后的起景点是三堂相望,一进门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划为一个景区,过小桥流水有一高台。这里在地形处理上注意了起伏变化,不使人进园后,有一览无余之感,又可以说是障景和引人入胜的设计手法。

如登高台而望,则可略观全园之胜。从台往西,竹丛之中又有一堂,在树木浓郁,竹林深处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间涌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涌泉,使人“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这里确实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更是有“幽禽静鸣,各夸得意”,使人流连忘返了。

循林中小路穿行,可达清水荡漾的湖池区,这种先收后放的设计方法,创造出豁然开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与沏池之北的高亭遥相呼应,形成对景。登亭又可总览全园之胜,但又不是一览无余,“堂虽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述楼者类也”。小小的西园,意境幽深,空间变化有致,不愧“城市园林”。

5、董氏东园是专供载歌载舞游乐的园林。园中宴饮后醉不可归,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记载说明当时园中有的部分已经荒芜,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观与建筑内容本多,而比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围的古树外,西有大

池,四周有水喷泻池中而阴出,故朝夕如飞瀑而池水不溢出,说明此园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园记中说,洛阳人盛醉的到了这里就清醒,故俗称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喷泻的水,凉爽宜人,使人头脑清新,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6、刘氏园以园林建筑取胜,最为突出的是凉堂建筑高低比例构筑非常适合人意。又有台一区,在不大的建筑空间中,楼横堂列,廊庑相接,组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该园的园林建筑更为优美。说明宋代的园林中,不仅重视绿化的配置,而且也相当成熟了。

7、丛春园的树木皆成行排列种植,这种西方园林布置绿化的方式宋以前还不多见,在洛阳各园中恐怕也只此一园。不过由于唐宋时期对外交流已相当多,因此西方园林绿化配置方法被应用于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丛存园的另一特点是借景与闻声,名园记中写道: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丛春亭出茶园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垒石为之,直力搐其怒而纳之于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成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丛春院的设计手法有其独特之处,别出心裁的辟地建亭得景,借景园外,景、声俱备,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极为成功的。

8、古朴幽雅的松岛,在唐朝时为袁象先园,宋为李文(李迪)公园,后为吴氏园。园中多古松,数百年的古松参天,苍劲古老的松树,形成本园的一大特色,松岛园也就此得名。特别是在园的东南隅,双松尤奇。从记载中看,园中还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说是竹篱茅舍了。这种古雅幽静、野趣自然的园林建筑,也多为现代园所借鉴,实为我们今日造园者样板。

9、东园坐落在土地贫瘠的城东,那里有一片浩淼弥漫的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间。以水景为主,形成动观的园林布局,又有渊映、摄水二堂建筑,到映水中,成为水景中的主要建筑,而在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这说明叠石理水的处理手法是有创新的,建筑之间以水石过渡自然,又丰富了园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优美的水景园。

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将原来的药铺圃改建为园,与水景结合,使得园林内容更为丰富。

10、紫金台张氏园是借景湖水,并引水于园中,又设置四亭,供游园者远眺近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憩类的园林。

11、水北、胡氏二园是相距只十多步的两个园子,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依就地势,沿渭水河岸掘窑室,开窗临水,远眺“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谢,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近览花草树木荟萃,远眺近览皆有景可借,由于“相地合宜”,方达到“天授地设”的境界,当然无须人为施巧,而能“构图得体”,成为洛阳城中胜景。

12、独乐园的面积比较小,但由于司马光有咏诸亭台诗,诗情画意,使得园林因诗而传诵于世。另外钓鱼庵、采药圃等因是竹林蕃蔓显得很有野趣。园不在大,自然有趣,诗情描写,使得园以文传,园以文存了。

13、吕文穆园利用自然水系于我用,因地制宜,这是该园的一大特点。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直可谓是“水木清华”了。

另一特点是三亭一桥的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手法,成为宋以后的园林艺术中的楷模,是造园中经常采用的亭桥的手法之一,亭桥结合往往成为园林中很重要的景观建筑。

(三)属于宅园类型

14、富郑公园的布置是:从宅向东,先经“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南渡通津桥,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还。右旋花木中,有百余步,走(经)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而止”,这是水景之南的景区。从重波轩往北走,入大竹林中,这里有“土筠”、“水筠”、“石筠”、“谢筠”四洞,所谓洞者,“皆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从四洞往北,有“丛玉”、“披凤”、“漪岚”、“夹竹”、“兼山”五亭错列竹中,稍南有梅台、天光台,“洞之南而东还,有卧云堂,堂与四景堂并南北,左右二山,背压通流,凡坐此,则一园之胜可拥而有也。”

该园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景分区,在景区中注意起景、高潮和结束的安排。各个景区各具特色,或为幽深的景,半路半含于花木竹林中,翠竹摇空,曲径通幽;或为开朗之景,如四景堂等;或以梅台取胜。景区的不同处理,犹如园中园的园林空间艺术效果,使空间多层次多变化,从而达到岩壑幽胜,峰峦隐映,松桧荫郁,秀若天成的意境。

15、环溪,王开府宅园。环溪的造园手法是以水景取胜,临水建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采取收而为溪,放而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荡漾。全园以溪流和池水组成的水景为主题,临水除构置园林建筑外,绿化配置以松梅为主调,花木丛中辟出空地搭帐幕供人们赏花,足以看出在园林布局中匠心独运的妙处。

借景的手法在环溪中也运用得体,南望层峦叠障,远景天然造就,北望有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山水、建筑真可以说是全收眼底,巧于因借了。园内又有宏大壮丽的凉谢、锦厅,其下可坐数百人,正是“洛中无可逾者”。环溪的园林建筑成为洛阳名园中之最。

16、苗帅园,原为唐朝天宝年间宰相王溥的宅园,“……园既古,景物皆苍老”。园中本来有七叶树二棵,“对峙,高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园中有“竹万众杆,皆大满二、三围,园的东部有水,自伊水分行而来,可行大舟,在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绕之。有池,池中宜种植莲荷荇菜,建水轩,跨于水上。“对轩有桥亭,制度甚雄侈”。

此园的特点是,在总体布局中,水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布置自然得体,轩榭桥亭因池、溪流,就势而成,更有景物苍老,古木大松,为该园大为增色。

17、赵韩王园,名园记中关于该园的记载甚简。

18、大字寺园是唐代白乐天之宅园,这一建于唐代的宅与园相结合的园林,是以水竹茂盛为其主要的特点,有一池水,并翠竹千竿,这在洛阳来说,是以水竹组成的园标正是甲洛阳之名园了。而宅与园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在明清时期更为多见了。

19、湖园为唐代裴晋公(装度)宅园,从总体布局来看是一个水景园,湖池是全园的构图中心,湖中有岛洲,洲中有堂,湖北面有四并堂,与洲中之堂遥相吁应;湖之右者(西岸)建有迎晖亭,这种从湖岸望湖中,或从湖中望湖岸,都有景可对应,而又在构图上取得平衡。

过横地,披林莽,这种林中穿路,曲折变化到达梅台知止庵,再从竹林小径可达环翠亭,是曲径通幽的处理手法,与开朗的湖水景区成鲜明的对比。而在翠樾轩周围则以花木取胜,更妙的是池、亭、花木,形成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气氛,更加浓郁引人。

另一重要特色是注意了园林艺术的动观与静观的效果,这是极高的一着,这种设计手法,在今日造园手法中也仍算高明的。青草动、林荫合,水静而鱼鸣,都说明动与静的园林艺术意境。

造园者也注意了因时而变的造园艺术效果,木落而群峰出,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不仅注意了一天中时间的变化,也注意了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真是不可殚记也,妙处难言,也怪不得名园记的作者李格非对该园推祟备至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2宋元时期的都和社会生活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宋元时期的文化

滦平八中历史学科导案编号: 课题宋元时期的文化备课 时间3.22 上课 时间 3.23 主备 人 佟勇建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 司马光《资治通鉴》、宋词、元曲 难点 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个案补充 1、复习13课的内容 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导入新课 在屏幕上展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通过这节课,总结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发明者、意义。

的朗诵视屏,然后老师再介绍:这首气势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词作。宋词是我们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你还想了解宋元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成就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3、讲授新课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同时在屏幕上展示相关内容) 1、先提问学生回答有关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相关内容。 2、介绍司马光的生平:(1019~1083)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编写《资治通鉴》一书。 3、请学生根据课本p72上的“思考与讨论”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提问学生:《资治通鉴》:全书 为294卷的编年体通 史,该书记载了从战 国到五代共1362年 的历史,总结出许多 经验教训,给统治者 提供了借鉴。它史料 翔实,考证谨严,文 笔简洁生动。以叙事 论人为主,兼及各代 的制度、文化等。 乐于助人、聪明机 智、勇敢、有胆识、进行情感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这一课,教师可选取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如引导学生阅读《资治通鉴》的精彩段落、欣赏一些宋词元曲,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喜爱这些文献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绘画及书法成就。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宋元时期文化成就的介绍,引导学生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初步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本课,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和教师的精彩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的温婉才情和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以及关汉卿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怀。 教学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杰出的词人”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宋元时期的科技达到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明的程度,而且它的对外传播又大大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就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备注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有很多史学著作,你知道哪些?《资治通 鉴》是一本史学巨著,价值很高,是谁写了这本书呢? 引出作者:司马光 司马光长大后成为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著名 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司马光是保守的,反对变革,但 在史学方面,他却是成就显著。他在史学方面的最重要 成就就是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什么叫编年 体?什么叫通史?编年体就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历史 的一种体例,也就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来写。通史就是 从所能确知的最早时期到作者所在时代前的历史。《资 对这 一部分,还 可加上司 马光小时 候的一些 小故事,增 加趣味性, 同时注意 对学生进 行培养,教 育他们养 成从小就

【教学设计】《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人教)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对五代两宋时期美术的感想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纷飞,社会大动荡的年代,时长53年之久。五代虽然纷争并峙,但在绘画创作方面却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同时五代十国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南唐和西蜀,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自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开发;经济已有很大的程度的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独特性 五代十国作为中国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五代十国的形成却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同时五代十国的文化、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面的两宋时期各方面的飞跃,有很大一部分都建立在五代十国的特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书画诗词音乐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及时行乐”的表现。同时,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极为兴盛,涌现了许多的名作大家,也创造出了许多的表现形式——檫、点、染等技巧!二.五代十国时期的绘画成就 五代十国虽然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五代的绘画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发展成了唐代艺术的世俗倾向。这一点,在两宋时期更为显著。比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为强烈的反映了世俗的美,同时五代时期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样式方面为绘画扩大了领域,为宋代的绘画艺术作了铺垫。花鸟画摆脱了唐代作为装饰艺术的要求,写实风格更加强烈。从五代十国开始,花鸟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有独特地位的一种形式。 三.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1.自从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社会经济开始恢复,绘画艺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创造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善于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绘画技术,并直接和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在两宋时期涌现了一大批现实主义画家和作品,张择端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有描绘汉人于少数民族关系的画。例如《中兴瑞应图》《昭君出塞》《文姬归汉》《郭子仪见回纥》等 1.同时在宋代,描会自然景观的山水画在五代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四.宋代的人物画和年画 1.在北宋时期有多次大规模的绘制宗教壁画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画院为中心的,同时这也是画院画家的一部分。从古代保存下来的佛寺物品中可以看出,被画人物的精细,同时,画院也是绘制宗教壁画的主力军。 2.相对于佛教人物画来说,宋代的年画是非常值得人们欣赏的。早在宋代早期的时候就有木版年画了,同时也有手绘的。这种话很容易别世人接受,所以传播的非常快,影响也非常大。类容多为一些戏文故事、美女、娃娃、风景花卉等,其中戏文故事所占比例相当大,直到现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保留贴年画的传统。 由此可见,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史继李唐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产生了许多名家名画,对后世影响颇深。我们在惊叹之余同样要我们考究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 A. 岳飞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文天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豪放派的典型代表人物是苏轼,继他之后,南宋的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所以答案选B。 2.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繁荣等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瓦子”是北宋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里面还有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ABC时期未出现瓦子,故此题答案选D。 3.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社会生活的史实,宋朝商业繁荣,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里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故答案是D。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

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5.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①颜真卿②马致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6.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A. 开封 B. 临安 C. 大都 D. 镐京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开封是北宋都城,临安是南宋都城,大都是元朝的都城,镐京是西周都城,ABC属于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故选D。 7.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 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 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 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 D. 明清工商业繁荣 【答案】C

五代宋元部分

五代宋元部分 重点:民族政权的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 难点: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友好交往。 知识体系:知识点及高考考点具体为:(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方法及技巧:应注意两点:(1)运用以人带事法或以事带人法整理知识线索,进而划繁为简、划难为易;(2)利用比较法记忆历史,通过各个角度的比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复习清单: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评价: (1)削夺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得兵权,组编禁军,集中军权; (2)派文官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集中行政权权; (3)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经济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审批、核准,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了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埋下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的隐患。 2.“蕃汉分治”制度的推行与实质: 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情况的需要,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

宋元时期文化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宋元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景、层层设问的方式开展教学过程。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描述五代宋元时期史书、宋词、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整个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体会当时的历史发展状况,比直接的讲授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考模式。 【课标精解】 1、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文化辉煌灿烂,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高峰。宋元时期,《资治通鉴》的编纂,成就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史学著作,宋词在我国文学有着举足轻重地位,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书法和绘画也涌现出几位大师及经典作品。 【学情分析】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已经多少接触过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期末复习题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第 12 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 A.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 B. 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 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2.以下关于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国寺内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 B. 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 C. 可以在酒楼茶坊里看到艺人演唱、讲史 D. 端午节迎神供佛,挂年画 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已久,下列作品是司马光所著的是( ) A.《史记》 B. 《梦溪笔谈》 C. 《资治通鉴》 D. 《汉书》 4.4.归纳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同类的人是( ) 示例:苏轼李清照。 A. 司马光 B. 辛弃疾 C. 关汉卿 D. 张择端 5.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

化”水平的有( ) ①交子②夜市③瓦子④岁币⑤勾栏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6.《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 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 A. 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商业繁荣 D. 元代民族压迫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7.7.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8.为宋词打开新局面,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境界的是( ) A.苏轼 B. 辛弃疾 C. 李清照 D. 关汉卿 9.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 ) A.诗、杂剧 B. 乐府、散曲 C. 词、散曲 D. 杂剧、散曲和南戏等 10.(东京梦华录)记载:瓦(瓦子)中多有药,卖卦……钦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知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 ) A. 市民生活丰富 B. 社会分工完成 C. 民间艺术精湛 D. 边境贸易繁荣 11.如果你生活在北宋时期,可以做到的事情是( ) ①吃到占城稻②去瓦子中观赏杂技等表演 ③欣赏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④听人讲述岳飞的故事

五代十国的绘画

五代十国的绘画 公元10世纪,正是我国五代十国之际,那是唐代大一统局面瓦解后随即而来的一个动荡战乱时期。中原一带,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称为五代,同时割据边地建国称王的,又有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南平等十国,合称为五代十国。虽然政局混乱,社会不安,但是,艺术的发展并未受到很大影响。以绘画而论,五代的后梁、后唐,十国的前蜀、后蜀、南唐,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一时期的绘画,道释、人物画没有多大的发展。那时高雅之士目睹政治之腐败,多隐居山林,因而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大者名山巨川,小者花草禽兽,凡是自然界的东西,都引起画家的注意,成为绘画的题材,因此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大为发展。10世纪的画坛就出现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分天下的局面。 当时擅长人物画的画家,以南唐周文矩与顾闳中为最着,周文矩的画受唐代周昉的影响很大,所画仕女的面貌和周昉所画为同一风格,都是一派雍容华贵、丰肌团面的样子。不过在衣饰方面,与周昉略有不同。周昉画的衣纹“动简”,也就是线条简单有力但没有什么笔法上的变化。周文矩的描法有顿挫变化,线条有粗细松紧之分,也称“战笔”。提起顾闳中就联想到他那幅《韩熙载夜宴图》,那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幅人物画。他的成名,不仅追求形似,尤注意于人物的神态、性格和内心感情的刻画。

10世纪的山水画有重要的发展。明代王世贞所着《艺苑卮言》中说:"山水至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大小李”就是李思训、昭道父子二人,他们把以前那种简单幼稚的山水画带入了新的境界,最主要的是开始用“皴法”。二李所发展的是“小斧劈”皴法。皴,就是以笔蘸墨在山或石的阴暗部分画上很多点或线,表现出山或石的立体形状。二李以前,画山水只勾出轮廓或石的阴暗部分,或用没骨法以颜色染出山形,山或石表面上凹凸不平的样子无法表现出来。二李发明了皴法,确是一项重要的进步。所谓小斧劈皴,就是所画出的皴笔像用斧头砍出的痕迹。到了五代,山石的皴法已很成熟了,所以说“荆、关、董、巨又一变也”。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全,这两位都是五代梁时期人。荆浩是河南沁水人,隐于太行山,关全是陕西长安人。两人所见都是陕、洛雄伟的大山,这影响了他们的画风,形成气势磅礴的风格。董源是江西钟陵(南昌)人,巨然和尚是江苏江宁人,两人都是南唐的画家。南唐被宋所灭(915年),两人随李后主降宋,他们归宋以后名气更大,所以有人把他俩列为北宋画家。 关全是荆浩的入室弟子,巨然是董源的传人。董、巨多写江南山水。荆浩曾自称兼用墨笔,成一家之体。笔就是勾画轮廓,墨就是皴法。他用的皴法以披麻皴为主。关全深得其法,两人所画山水,皴法紧密,有条不紊,颇具特色。到了董、巨二人,除所用的披麻皴已经

第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时期 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案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行省制度 (1)措施 ①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②下设路、府、州、县。 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 (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写画中的写实风格。 (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发展 (1)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4)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 (1)两宋 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2.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 3.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清明上河图》歌曲。 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瞬间把我们带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向我们展示了宋代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的节日习俗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穿越北宋,了解宋元都市的风貌和节后习俗。 2、品读宋词,并掌握杰出词人的词风、代表作。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 (一)第一篇章逛瓦子看杂剧游繁华都市划旱船赛龙舟过传统佳节 师:比一比:看谁找得快宋元时期有哪些著名的都市? 生:北宋的东京(今开封)南宋的临安(今杭州)元朝的大都(今北京) 出示材料展示当时都市的繁华程度。 大穿越 (1)师生共同穿越到宋代,来到东京最繁华的地方——大相国寺找学生介绍大相国寺,说明每月在寺外定期举办庙会,人流如梭,商业繁华。 (2)东京最适合女生游玩的地方——瓦子 找同学介绍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栏。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第四章 五代宋元美术

第四章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两宋的绘画艺术 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他的江南山水画新体格,得到其弟子释巨然追随,并称“董巨”。他们的绘画在崇尚抒情写意的元朝得到推广。《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龙宿郊民图》则以披麻皴和青绿赋色画出金陵。 巨然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层峦丛树图》 宋代崇尚知识,以程朱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为两种冲突实现的代表。书法轻快活泼,是中国书法的另一高峰。“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如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今”(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从六朝起,文人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卧游”,即在把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山水图象。在当时实性山水画风格基本完成,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这种做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宋初期绘画:960-1063 人物画:主要是吴派人物画在壁画中的复兴。《朝元仙仗图卷》,《八十七神仙图卷》。 山水画:“自然主义”,出现两个标程百代的画家,李成、范宽,覆盖形体影响了北宋的山水画。他们的画是直接师法自然和改造五代北方山水的结果,他们的风格被称为“齐鲁山水”、“关陕山水”。李成,擅长使用苍老枯枝、山石、人物、古碑等营造一种历史化和心理化的自然,《读碑窠石图轴》。范宽,清新自然,《雪山萧寺图轴》、《雪景寒林图》。他们的传人有许道宁。 李成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画风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他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它的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特别用心。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学李成。他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范宽的山水是外师造化而来,即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会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等。 花鸟画:黄筌之子黄寀进入画院,黄家花鸟的装饰性、富丽逼真成为院体标准。徐派发展出一种“没

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入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五代十国人物画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代的佛教绘画大都是围绕着寺院殿堂进行创作,其目的是为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这个时期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欣赏之用,因此绘画题材多流行为佛道、罗汉、观音、菩萨等,有明显的世俗化趋势。如五代画家张图的《十王地藏》图,刘道醇的《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予又当于武宗元第观图所画十王④地藏一轴。绰有善護慈悲相。于今寶藏之。可列神品。”[6]另外,在大英博物馆藏有五代绢本《十王地藏》2幅,法国吉美博物馆藏五代麻布《十王地藏菩萨与净土图》1幅,印度国立博物馆藏绢本《十王地藏图》1幅。⑤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2记载五代画家王乔士“工画佛道人物,尤爱画地藏菩萨、十王像,凡有百余本传于世。”[7]从晚唐到五代到宋初,这种地藏菩萨和十王信仰十分兴盛,通过这种信仰劝诫人们戒恶扬善、救渡众生,体现其教化功能。在《五代名画补遗》中记载韩求:“画龙兴寺回廊列壁二百余堵。又画九子母⑥图及罗义⑦變相。朱瑶:“时河南府金真观请瑶画经相,及长寿院内画轮子金刚菩萨等。”跋異:“善画佛道鬼神及大像,后福先寺请異画大殿护法善神。”王仁寿:“仁寿甞于京师大相团寺[31净土院大殿前画八菩萨。”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十国时期的佛教绘画和唐代相比,唐代更多的是表现宗教和礼教,而五代由于战争的频繁,画菩萨、观音、鬼神、罗汉等,更多的体现其“护法”功能,在形象的刻画上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世俗化,也正是佛教的世俗化,罗汉、观音这种贴近百姓生活,富有人情味的题材大为流行。。另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收藏的《菩萨头像》,绢本,其头饰雍容华贵,脸庞已从晚唐时期的那种丰满肥硕转向了清俊娟秀,用线细腻而均匀,富有弹性,表现出女性的面部特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各地寺院宗教壁画的兴盛,出现了许多画佛道、鬼神以及罗汉的名家,尤其罗汉题材甚为流行,代表画家主要有张玄、贯休、王齐翰、杜子环、杜敬安等。从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罗汉像始于唐代而盛于五代。罗汉,为阿罗汉的简称,有阿罗汉果位和阿罗汉圣者两层意思,罗汉崇拜就是信徒对罗汉作为果位或者圣者的追求与崇奉。[8]《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中曰十六罗汉:“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常凡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9]正是由于罗汉功德神通、随应所需、普渡众生,极易深入民间,使人们有亲近之感,因此激发了广大民众的崇敬之感,而对罗汉供养和布施可以获得因果报应的这种十分现实的利益也促进了罗汉信仰的广泛流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四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解析:选C。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选D。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