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共产党宣言》

第一章《共产党宣言》

第一章《共产党宣言》

第一节《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正式党纲,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政治文献。它的诞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宣言》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日益激化、西欧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

“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用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因此,社会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上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生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协作阶段。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简单协作过渡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资产阶级的力量大大增强,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宣告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建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历史的车轮驶入18世纪,欧洲发生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早在16、17 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英国医生哈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等,这些科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就为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新技术革命以176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包括以纺织机械的发明和革新为代表的工作机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动力革命,以及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代表的机械革命,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手工工场的革命,它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第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性变革不仅创造了一个工业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创造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无产阶级,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阵营,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猛烈冲击着处于初期形态缺乏足够自我调节能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1836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美国,1847年的经济危机则席卷了整个欧洲。在经济大危机期间,商业停顿,银根紧缩,信用停止,生产下滑,整个社会似乎发生了一场大瘟疫,严重破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探求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找到克服和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思想理论和措施方法,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要求。

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对立物,决定了无产阶级自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同资产阶级处于矛盾和斗争之中。起初,工人主要通过破坏机器、捣毁厂房、殴打厂主的办法,同个别资本家作斗争。到19世纪初,工人开始组建工会,开展罢工,同资方谈判,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开始出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政治性罢工乃至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转向自觉斗争。最著名的是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两次起义,1836年至1848年持续12年之久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而斗争。

在此以前,特别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是追随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斗争,他们反对的不是自己的“直接的敌人”,而是自己的“敌人的敌人”。即便他们反对资产阶级,其斗争也是零星的、分散的和自发的,仅仅是个别工人反对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意识不到自己有一个阶级,认识不到本阶级的利益,更不能为整个阶级利益而斗争。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阶级的利益要求,开始组织起来成立反对资本家的同盟组织,由地方性的斗争逐步汇合成全国性斗争,由反对个别资本家和官吏的斗争逐步汇合成整个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已经摆脱了作为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已经能够为自己阶级的利益而斗争,已经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2.无产阶级提出了明确的政治主张。

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法国里昂的工人在起义中提出了“不共和,毋宁死”的口号,英国的无产阶级要求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普选和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利,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则十分明确地提出“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表明工人阶级的斗争目标已经不仅限于经济利益,而是要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从而使工人运动具有明确的政治性质。

3.无产阶级采取了武装起义的斗争形式。

“三大工人运动”斗争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要求改善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等经济领域,而是由经济斗争逐步发展为政治斗争,表明无产阶级抛弃了传统的破坏机器、捣毁厂房等斗争方式,而是开始采取政治罢工、游行示威直至武装起义的新的斗争方式。

4.无产阶级的组织性明显提高。

为适应激烈斗争的需要,在波澜壮阔的斗争实践中,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治性的组织,如法国的四季社(1837年)、德国的流亡者同盟(1834年)和正义者同盟(1836年)、英国的宪章派全国协会(1840年)等,它们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支持,提高了无产阶级的斗争成效。

“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同时证明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自身解放的目的,必须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新型科学理论作指导。

二、《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结晶

经济条件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不能自发地产生新的学说,理论思维还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宣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

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并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的产物。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摩塞尔河畔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从小受父亲的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勤奋好学,天资过人,成绩优异,胸怀大志,中学毕业时就表达出为全人类献身的崇高理想。他曾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和哲学,18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10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在此期间,他发表一系列文章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揭露国家的阶级本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这对他确立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43年11月,马克思来到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比较活跃的巴黎。他经常深人工人住宅了解工人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出席工人集会,并同法同和德国的工人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中学没毕业就被父亲送到不来梅一家商号当办事员。1841年秋,恩格斯在柏林服兵役期问,经常去柏林大学旁听,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认真学习费尔巴哈的著作,撰文批判

唯心主义哲学和普鲁士的君主制度。1842年11月,恩格斯来到英国的曼彻斯特,在其父亲入股的“欧文—恩格斯棉纺厂”办事处工作。在这一时期,他避开上流社会频繁的社交活动,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同那些满身油垢、身居陋室、贫困不堪的工人交往,了解他们的疾苦、斗争和愿望,踊跃参加工人运动,热情支持工人群众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同宪章派、欧义主义者和德国流亡者工人团体——正义者同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此期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两篇重要文章,也实现了自己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由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在上述文章里,马克思、思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提出人类解放的思想,犹太人的解放是资产阶级的解放,问题在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即必须消火资本主义私有制.彻底解放全人类;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即必须是革命理论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形成真正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为他们共同创立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合作基础,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中在巴黎第二次会见了马克思(l842年11月,恩格斯在赴英国途中,曾在科伦同马克思会过面),两人促膝长谈,激浊扬清,指点江山,就共同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共同的事业和完全一致的理论观点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此,他们密切合作,并肩战斗,共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他们亲密的合作和深厚的友谊也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19世纪30—40年代西欧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为《宣言》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l838年和l839年施来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和焦耳发明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1844年达尔文提出物种进化沦。这些自然科学成就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提高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显示了形而上学的荒谬论和整个自然界的辩证联系,有利于人们冲破旧的世界观,形成新的世界观,创才新的思想学说。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为撰写《宣言》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来源。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开头所说,“现代社会主义……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对认识方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中,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批判了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继承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唯物论,批判了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扬弃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将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19世纪初,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他们创立了劳动价值学说,提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

继承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批判了他们关于资本家和工人共同创造价值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永恒的谬论,指出商品价值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资本家的利润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工资仅仅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从而创立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并指出其必然灭亡的趋势。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英国、法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设想: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消灭私有制,实现以大生产为基础的公有制,有计划地统一组织社会生产,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消灭三大差别、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消亡等。但他们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理性的发展,是少数天才人物恩赐的产物,否认阶级斗争,主张通过阶级调和来实现社会主义,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而幻想资产阶级发善心。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中,继承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情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理论创造的同时,还积极与工人运动中各种错误思潮进行理论斗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从1844年到1847年底,他们着重批判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三种小资产阶级思潮——青年黑格尔派、“真正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写出了许多重要著作,如他们于1844年合作撰写的《神圣家族》,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于1847年写的《哲学的贫困》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不仅对三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而且初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宣言》的产生完成了理论准备工作。

三、《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认真开展理论创新准备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实践。他们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要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此他们采取了两个重要步骤。

第一步是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小组,1846年2月,在通讯小组基础上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该组织通过书面讨论和通讯联系的方式,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以促进各国社会主义者和先进工人在无产阶级世界观基础上的团结。不久,该组织迅速发展到伦敦、巴黎、汉堡、莱比锡、马德里、柏林等地。马克思、恩格斯和比利时革命家日果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负责通讯工作。通过同各国社会主义团体和个人的联系,通讯委员会发展成为西欧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和组织中心,为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一定的组织准备。

第二步是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组。正义者同盟前身是1834年在巴黎建立的流亡者同盟,主要由德国的政治流亡者和部分手工业者组成,是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主义的秘密组织。1836年流亡者同盟内部分裂,出身无产阶级的比较激进的成员组成正义者同盟。它的指导思想是魏特林的平均共产主义,口号是“人人皆兄弟”,行动纲领是用密谋手段发动武装起义,主张通过少数人的暴动,推翻旧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它还特别主张少数德国人在国外进行革命,把革命引人德国,推翻德国的旧制度。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是卡尔?沙佩尔、亨利希?鲍威尔、威廉?沃尔弗。后来该组织不断扩大,英、法、比、荷、波、捷、瑞士等国的革命者也加人进来。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了解到正义者同盟组织基础好,可以把它改造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建议同盟领导人在伦

敦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作为布鲁塞尔委员会的一个分支。马克思还亲自给同盟成员作报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批判魏特林主义,启发同盟领导人与魏特林决裂。1847年1月,同盟领导人约瑟夫?莫尔到布鲁塞尔和巴黎会见马克思和恩格斯,邀请他们加人同盟,请求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改组同盟的会议,并且声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帮助改造同盟。马克思、恩格斯接受了他们的请求。

1847年6月2—9日,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恩格斯代表巴黎支部、沃尔弗代表布鲁塞尔支部出席了会议,马克思由于经济困难没有去参加。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出版《共产主义杂志》,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大会还讨论并初步通过了恩格斯和沃尔弗起草的同盟章程草案,讨论了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第一稿——《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内容从22条问答形式展现,并印发各支部征求意见。这次大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大会。受区部委员会委托,10月底和11月初,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纲领第二稿——《共产主义原理),内容以25条问答形式展现。11月23日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我们最好是抛弃那些教义问答形式”,主张以宣言的形式来起草党纲。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都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散布的错误观点,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捍卫了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理论基础。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以宣言形式制定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从1847年12月9日到1848年1月下旬,马克思根据他与恩格斯交换的意见,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初稿的写作。《宣言》手稿于1月底寄往伦敦,同盟中央委员会未作任何修改就通过了。1848年2月24日,《宣言》在伦敦以单行本公开正式出版,并宣布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一部思想博大精深、改变历史进程、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著作就这样诞生了。当时马克思只有29岁,恩格斯只有27岁,他们风华正茂,热血澎湃。从此,他们以《宣言》为指导,为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鞠躬尽瘁。

第二节《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

《宣言》由七篇序言和正文组成。七篇序言是《宣言》的当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位作者为《宣言》亲自作序达7篇之多,这在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是罕见的,也是《宣言》的重要特点之一。《宣言》正文由一个引言和四章构成,约25000字,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是一部马克思主义袖珍版的百科全书。《宣言》三易其稿,是马克思、恩格斯精心构思、千锤百炼、反复磋商的结果。全文气势恢弘,思想深逐,文字精练,语言优美,逻辑严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是一篇百读不厌、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宣言》的丰富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个基本思想”、“四条基本原理”、“一个最终理想”和“一句革命口号”。

一、《宣言》的灵魂是唯物史观

《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第一篇重要著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贯穿其始终的灵魂是唯物史观。早在1883年,当马克思已经长眠于英国海格特公墓,墓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作为战友的恩格斯在只能由他独自署名的德文版序言中就再次重申,“贯穿《宣言》始终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它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一基本思想是贯穿《宣言》全文的一根红线。

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宣言》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通过考察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既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又指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最后得出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

《宣言》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从封建社会内部,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初的资产阶级是从中世纪的城市市民中产生的。“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发展,要求政治上也有相应的权力。当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新的生产力发展时,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上经过的三个阶段相适应,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被压迫的阶级、同贵族抗衡的阶级和独占政治统治的阶级三个阶段。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破坏了封建的各种关系和道德观念,代之以资本主义的各种关系和道德观念;变革了旧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促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它创造了巨大的城市,使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它摧毁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拥有统一政府、统一法律、统一阶级利益、统一关税的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总之,资产阶级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宣言》根据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狭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妨碍了巨大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其自身无法解脱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瘟疫”,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这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就是《宣言》开篇所说的“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

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从封建社会的母体里产生的双胞胎,但不是亲兄弟,而是一对利益根本对立的仇人,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则是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的地位低下的悲惨阶级。

《宣言》分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指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因为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而且大生产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使他们最富于革命的战斗力。所以无产阶级能够成为一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代表和领袖。“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推翻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之后,消灭一切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宣言》根据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指出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威胁到其统治

时,它总是先用反革命暴力对付无产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必须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无产阶级还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夺取政权后,在经济上,“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政治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宣言》预言,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将失去政治的性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组织形式,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五、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队伍

《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无产阶级只有在斗争中建立自己的政党,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宣言》认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从而明确指出共产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与其他政党不同的特点在于:它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它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它有革命理论武装,了解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它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共产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在斗争策略方面,共产党应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把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结合起来,在斗争中既重视当前的利益,也考虑到长远的目标;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则;共产党必须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不但要联合本国进步党派,而且应在国际上同各国民主政党互相支持和团结,结成国内外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在这种联合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宣言》最后庄严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三节《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意义

自《宣言》发表以来,虽然各国反动统治者曾经对其动用禁令、查封、没收和捕杀等一切手段,但它仍然广为流传,诵读者众。迄今为止,全球《宣言》有200多种文字,1000多个版本,发行几千万册,足迹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自1506年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名著《乌托邦》问世以来,在千万种社会主义论著中《宣言》传播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发行数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显示出深远、持久的影响力。16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

史表明,虽然《宣言》存在着某些历史局限性,某些个别论述和具体结论有的不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有的当时正确但后来过时了、不适用了,但《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宣言》的意义是无可比拟的。

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理,构筑出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框架雏形。《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正如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二、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宣言》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为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推翻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争得自身解放的道路,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福音书”。《宣言》在阐明科学社会主义一系列重要原理的同时,分析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流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加强国际团结、开展反对形形色色机会主义斗争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策略。这些理论策略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针,标志着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从此迎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大浪淘沙,真金火炼,《宣言》历经检验,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所论述的科学理论始终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全世界和解放自身的锐利武器。

三、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宣言》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早在1899年,上海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就刊载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撰文题为《大同学》的文章,首次提到了《共产党宣言》。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二期发表了朱执信的文章,他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生平及学说的同时,第一次扼要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和历史意义。五四时期,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加深。这一时期最早介绍《宣言》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是李大钊。1918年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次年《每周评论》第16号发表了《宣言》部分内容。1920年三四月份,应五四运动感召回国的陈望道译出《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全译本。同年8月,《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终于问世,受到中国先进分子的热烈欢迎。

《宣言》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理论指南。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是通过学习《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的。正如邓小平所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正是把《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丰富和发展了《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也使《宣言》永远成为共产党人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和行动纲领。

《宣言》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牢固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16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证明,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宣言》所论述的世界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宣言》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成为每位无产阶级革命者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读的教科书。在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迷茫、动摇甚至失望,进而否定“两个必然”。但《宣言》告诉我们,当代资本主义虽然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社会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宣言》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得出的“两个必然”,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两个必然”作为世界历史上空前的根本变革,是在长期的曲折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实现。对此,无论是持怀疑还是悲观的态度,是抱急于求成还是盲目乐观的态度,都是违背历史运动客观逻辑的,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任重道远,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赴后继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不是直线上升的,势必要发生一系列高潮与低潮的曲折变化,长期性和曲折性乃是社会主义历史性进军途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本主义国家的“暂时繁荣”,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暂时倒退”,例如苏东剧变,都是很正常的,不会改变“两个必然”的历史总趋势。苏东剧变是封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混合体的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苏东剧变恰恰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宣言精神的背叛。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

恩格斯在1883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里提到:“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也就是该物质资料生产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中进一步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苏东国家没有把经济搞上去,过于重视生产关系的建设,甚至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过渡,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对社会主义的离心倾向不断加深,最后抛弃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只有经济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创造出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作为经济落后的国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尤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创造出高度的生产力,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宣言》早就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实行了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该体制的弊端十分严重,大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挫折。面对现实,我们只有坚持改革,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出路;只有坚持改革,深化改革,才能最终冲破传统体制的樊篱;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只有不断改革,社会主义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否则,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盲目固守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只能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

(四)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宣言》要求,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立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我们也注意到,苏东剧变后,上台的“民主派”一度不但没有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反而比在共产党执政时有所下降,然而大多数人仍不愿回到原来的制度下。原因在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应有的富裕生活,也没有给人民带来应有的社会主义民主。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方面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权力制衡、选举制度、司法和法律制度、公务员制度等政治文明,加强法制建设,用法治代替人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铲除特权、腐败现象,杜绝个人迷信和个人专断;另一方面应该理直气壮地高举人权、自由和民主的旗帜,揭露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应不断充实和扩大人权、自由和民主的内容,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享受越来越多的民主和自由。

(五)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努力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应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纵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凡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就是因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先进的理论武器,能够敏锐地洞察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迅速发展,工人阶级政党和团体队伍不断壮大。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从而开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道路,使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夺取了政权。但是后来,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受到教条主义的影响,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凝固化,甚至肆意曲解,导致该理论的研究大大落后于现实,远远不能满足改革的需要,在广大人民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善于创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六)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宣言》曾经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而社会主义并不能立即取代资本主义,我们必须及时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发展,清醒地看到两种社会制度共处的长期性。既要肯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又要承认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起点的落后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是既有否定又有肯定的辩证关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对于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如市场经济体制、权力制衡思想,社会主义不仅不应该否定,而且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条件,积极吸收并加以改造,变成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广大群众深刻理解我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考题

1.《共产党宣言》论述了哪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2.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谈谈如何确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发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