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点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点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点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点整理

第一章发展理论

1、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P5

2、额叶是最迟发育完善,也是功能最复杂的脑区。P13

3、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3)从认识客观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P15

4、华生(行为主义学派)知道这句话是说的,且代表心理发展外铄论的观点。P16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5、(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时期,如果在此时给予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P21

6、毕生(从妊娠到死亡)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3)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P24

7、弗洛伊德看来,本我处于生物水平,包括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遵守“快乐原则”;自我由本我进化而来,开始根据环境的现实性来限制基本的冲动,按照“现实原则”来满足个体的需要和冲动。(还有一个“超我”)p29

第二章认知发展

1、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一个常用的例子是“爬楼梯”。P48

2、同化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是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P57

3、顺应:当已有的图式在探究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个体就会根据新信息或新经验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P58

4、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皮亚杰儿童四个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儿童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它们,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P59

5、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基础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记忆、注意等等。P63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的高级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水平等方面。P65

6、维果茨基的理论则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即学习先于发展。P67

7、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时

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P69

※8、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教学设计?p79大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认知发展。

A、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B、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增加知识的分量和深度,更要重点讲解知识得以构建的理论框架。

C、不只是要学生死记一些定义和原理,更应让他们了解这些定义和原理的理论假设、它们的逻辑和事实的依据、它们的推理过程。

D、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内容。

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提供与其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的局限造成了教育上的智力落后。

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a、教学大纲内容的安排上要有层次性b、在教材的选择上考虑所在地区的特点。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学习者是从自己的经验中构建自己的意义的人,所以教学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观念的过程,学校教学的实质是为学习提供一种环境。

A、优化感知环境。

a,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引发直接感知的丰富的知觉情境。

b,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创设能够引发注意的新奇的知觉情境。

B、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有可能对认知技能进行模仿和内化。

C、创设探索情境。通过创设探索情境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D、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E、创设合作环境。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认知发展与课程教学。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是在各科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A、具体科学的教学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条件。

B、各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不断地对其认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会推动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了解认知发展的理论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是必要的,而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掌握的认知发展知识对教育教学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是一项更为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第三章智能发展

1、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P98

2、现在离差智商已经取代了比率智商并得到广泛使用。P102

3、卡特尔的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

研究表明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103

4、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涵盖人类经验范围的8种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8)关于自然的智力p106

5、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行为的心理能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这三个相对独立的能力组成。P108

6、智商在130以上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天才。P112

7、智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而且表现在团体与团体之间。P113

8、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表现在遗传和环境两大方面。P115

※9、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智力发展?P119

a) 科学应对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认识到智力是可塑造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从而使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更强、期望水平更高,从而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目标的达成上,并敢于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并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b) 注重基础知识、经验和实践。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使用自己的智力,即了解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改进或者回避自己的劣势,使学生通过在学校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选择,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c)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智力。同下

10、如何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P120 A.首先,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让学生学会对数学题的答案进行检查的技能,提高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B.其次可以帮助学生将技能与实际需要联系起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丰富的经验,给学生提供联系智力技能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怎样有效地使用它们的技能,提高其创造性智力。

C.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然的机会以奖励它们使用实践性智力来思考怎样适应不同的环境。

11、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2)流畅性(3)变通性(4)精细性(5)现实价值P123

第四章社会性发展

1、什么是社会性发展?P143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从自然人发展到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在生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过程。

2、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特点:P144

a)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

b)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c)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

3、定量遗传学主要通过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来区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P150

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遗传起潜在的决定性作用,环境则对于个体由遗传决定的行为起选择作用。P151

5、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的性质不同:亲子关系强调照料与关怀,给个体提供

与同伴相处的安全感;同伴关系则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的不足。

因此,同伴关系作为另一个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158

6、情绪是人的主观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P162

7、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1)稳定与冲动(2)深刻与延续(3)掩饰与表露(4)自尊与自卑P163

8、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独立意识很强,原先的亲子作用模式被打破,青少年对自己的认识超前,认为自己已是成熟的成人,父母对他们的认识滞后,只注重他们不成熟的一面。未看到他们已具备的成人感,亲子冲突由此产生。P166

9、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从形式上,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P168

10、为什么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飞跃的时期?P169非大问题

一是生理上的原因:青春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青少年的体型逐渐变得像成年人,这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出现了“成人感”;

二是心理上的原因:青少年的思维在改变,能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内心活动加以分析、评定,具有了反省思维,即青少年可以把自己作为思考的对象,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显现在思维的屏幕上,按照内化了的社会化标准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等;

三是社会的原因:进入中学,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父母和教师不再把它们当做小孩了,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独立性上的要求,做事有自己的观点、不依赖别人等;同时,他们自己也面临着许多抉择的社会问题,如选择专业、职业准备等。这些都使青少年重新正视自己、了解自己;还有,同龄群体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他们要不断调整与同龄人的关系(处理与同性、异性的关系等),以使自己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能受到同伴的尊敬,他们喜欢注意与评论别的同龄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并自觉地把自己的特点与别人的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1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P178大问题

(一)过渡性。

A、生理上的过渡。表现为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从身体外型上看,进入青春期的个体身高体重增长迅速,增长速度比青春期前快1~2倍;从生理机能上看,脑的内部结构和机能不断分化。

B、认知上的过渡。表现在认知结构的质的改变。

C、社会地位的过渡。指的是随着青少年个体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改变,其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把他们当做儿童再来看待,而开始把他们当作成人来对待,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闭锁性与开放性

闭锁性是指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不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这种闭锁也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十分渴望与人交往,希望有人来关心、理解他们。他们对同龄伙伴是很开放的,愿意想对方敞开心扉,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社会性

与儿童时期相比,青少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青少年在认识方面已不再拘泥于儿童使那种仅仅对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的具

体事物的关心,而是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他们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如追踪明星,追求时尚等。

※12、如何进行亲子关系辅导?P184大问题

(一)父母方面

1、了解青春期的孩子。

a作为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一般特点,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和期待。b父母还要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

C对于已经具有了成人意识的孩子来说,父母更要了解他们对父母的看法。。

2、恰当合理的期望。

父母的期望代表了父母的教育要求。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要求和孩子自身的理想,对孩子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3、良好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良好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是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父母应该对孩子采取理解、接纳的态度,关心孩子的成长,理解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恰如其分的指导与帮助。

(二)子女角度

1、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青少年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理解父母的特点以及父母的良苦用心。青少年若能站在父母的年龄特点角度来考虑父母的行为,对他们从积极善意的角度进行分析,沟通就显得容易多了。

2、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青少年要善于倾听父母的心声,也要勇于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以耐心合理的方式呈现给父母,做到沟通渠道的畅通。

第五章人的发展

1、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03

人格的构成:能力:完成某些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

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合而言,我们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力,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人格的基本特征P204

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3、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形成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P209

4 、什么是气质P233

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如知觉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程度),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稳定性(如注意保持的时间,心境持续的时间),指向性

(如内,外向,情绪的外露程度)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5、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234

6、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种物体或情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并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状况。236

7、恐怖症在临床上的表现P237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单纯恐怖症

场所恐怖主要表现为对街道、学校、广场、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高处或密室等场景的恐惧,因此不敢出门来回避这些场所。

社交恐怖主要引文害怕处于人多的场合,害怕大家注视自己;或害怕当众出丑,使自己处于难堪或窘迫的境地。因而个体在行为上表现出害怕当众说话或表演,害怕当众进食,害怕去公共厕所解便,当众写作时控制不住手发抖,或在社交场合结结巴巴不能作答等。

单纯恐怖表现为对某一物体或动物发生恐怖现象,如对某种动物的恐惧,害怕蜘蛛、老鼠、猫、鸟、青蛙、蛇等;对鲜血或尖锐锋利物品的恐惧;对自然现象产生的恐惧,如黑暗、大风、雷电等;对某种疾病产生的恐惧,如癌症、狂犬病、肝病、性病等。在青少年中发生的恐怖症主要有: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怖症、道德恐怖症等。

※8、自卑的涵义,表现,及产生自卑的原因P246 大问题

涵义:自卑是个体对自身评价过低甚至轻视自己所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仅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时,才将其归为心理疾病。

(表现):具较强自卑感的青少年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等。由于自卑心态而缺乏交往,不愿当众发表言论,不愿尝试新鲜事物,存有过多烦恼。

青少年自卑的表现:现实交往受挫折所引发的交往自卑心理;由某些生理因素引起的消极自我暗示;随自己的智力状况低估带来的消极暗示;对自我的性格与气质评价不足造成的消极暗示。

产生自卑的原因:往往是青少年不能全面认识自我和他人,将自己与他们进行不恰当的比较造成。自卑来自现实的差距与挫折感,甚至有时是青少年想象中的差距与挫折。

第六章学习理论

1 、什么是学习P265

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了某种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分类P266

(一)依据学习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即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包括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三大领域。(二)依据学习的内容,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根据学习方式,奥苏伯尔认为,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可将学习分为接收学习,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又可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四)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外显学习。

3 学生学习有哪些特点P269

(一)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二)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三)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

4 简述行为主义的学习观P272

其基本观点是,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观的主要观点P278

(一)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过程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既不是完全自由,又不是被动的。

(二)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三)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四)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6 、认知主义的学习观的基本观念P280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室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是从”组织者“一词演化而来,它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引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

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特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习得新内容。

7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286

8 建构主义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的基本观点 P286 大问题

知识观: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现世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的解释和新的假设所推翻所取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境。知识就是参与实践的能力,知识的高度主观性和情境性决定了学习时终生的活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猜测、质疑、检验和批判。

学生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并不是一个经验的无产者,而是能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实丰富和改造了自己的知识经验;而是在已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去形成新知识的意义。这种学生观更近一步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探索性,主张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确保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落实。

教师观: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建构主义人文教学不是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只是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创设良好的、情境性的学习情境;在复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用多种途径来表征。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不是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具有挑战性的新职责。

第七章学习动机

1、动机的产生与两个因素有关:需要、诱因301

2、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如何?P303 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当动机强度超过某一个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反而不断下降。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就一般而言,最佳动机水平为中等强度。这种最佳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学习的复杂程度有关。在学校教育中,应该考虑得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处在适当的动机水平,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太大的压力,以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3、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排列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即充分实现自我潜力)307

5、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a、行为的成败经验

b、替代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和生理状态

6、韦纳三个归因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a、内外源:所知觉到的原因是个人因素(如能力、努力)还是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运气)

b、稳定性:所知觉到的原因是稳定的(如能力)还是不稳定的(如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c、可控性:所知觉到的原因是个人自身能控制(如努力)还是不能控制的(如能力)

※7、习得性无助感(大问题)314

定义:个人在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无能无力的心理状态。

表现:a动机缺失: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b认知缺失: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形成外部事件无法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

c情绪缺失: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废,陷入抑郁状态。

成因:赛里格曼指出,消极的行为时间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当个人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等不可控制的因素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反映是无法影响结果的,所以听人失败,出现冷漠、压抑、退缩、自暴自弃等一系列消极反应,影响后来的学习。因此,要消除习得性无助感,帮助个体改变其不良的归因模式是极其关键的。

8、德威克的成就目标理论317

由于对智力与能力概念的理解不同,在成就情境中,儿童主要追寻的成就目标具体可分为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

追寻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则认为无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力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第八章学习策略343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的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它既有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又有外显的程序与步骤。

2、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350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根据有无预订目的和所需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靠有意注意。352

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于当前任务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发展形态。

4、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中起着核心的作用。355

5、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具有更好的识记效果。358

6、复习策略有哪些?359自组

a、及时复习。

b、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策略。集中复习:在一整段时间内,将所学材料反复多次学习,直到熟记。分散复习:分散在几段相隔的时间内进行复习。

c、尝试记忆策略。学习者在识记材料几遍后,就尝试背诵,在背不出来的时候,再去看书,直至背诵为止。

d、追加学习策略。学习次数或时间超过了对学习材料最低限度熟记所需的额度。

7、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362

第九章学习风格

1、学习风格特征: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

2、学习风格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3、依据学习者在识记材料时对某种感觉通道的偏重程度,可将其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4、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动三个方面。

5、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看,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区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是“外部定向者”,倾向于以外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

6、场独立型者与场依存型者的学习特点:

①学科兴趣:场独立型者:自然科学;场依存型者:社会科学;

②学科成绩:场独立型者: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场依存型者: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

③学习策略:场独立型者:独立自觉学习,由内部动机支配;场依存型者: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部动机支配;

④教学偏好:场独立型者: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场依存型者:结构严密的教学。

7、根据个体在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性,可以把个体的认知风格区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根据个体在将信息“吸收”到个人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可以把个体的认

知风格区分为齐平化型和尖锐化型。

第十章学习迁移

1、①从迁移产生的效果来划分:正迁移和负迁移;

②从迁移产生的方向来划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从迁移产生的层次来划分: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420

2、最古老的迁移理论应首推“形式训练说”。430

3、奥苏伯尔提出了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442

a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b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c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4、产生式迁移理论,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446

5、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6、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又可以成为消极迁移的心理背景。452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教学教材

第一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习题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它对推动儿童心理的传记法(或日记法)研究有重要影响。 2.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3.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 4. 是美国心理研究运动的创始人,享有“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的称号。 5.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的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选择题 1.()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专著。 A 黄翼 B 孙国华 C陆志伟 D陈鹤琴 2.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问题和表格,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从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叫()。 A 问卷法 B 观察法 C 个案法 D 书面调查法 3.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称为()。 A纵向研究 B追踪研究 C横向研究 D横断研究 4.我国第一份公开发表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术杂志()在1985年创刊。 A 《心理发展与教育》 B《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C 《心理发展》 D 《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 5.根据观察的时间安排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全面观察 B集中观察 C 重点观察 D分散观察 三、判断题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普莱尔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复演说”。() 3.美国的格塞尔把实验法引入儿童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有名的儿童情绪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4.自然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复性高,数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P3 二、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P5 三、顶叶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P12 四、人类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大致体现为: P15 1、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 3、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P16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知道华生的这句话代表外铄论观点即可) 七、心理发展的特点:P20 (每个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话展开)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 八、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P29 九、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P31 十、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语言符号系统。(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P37 十一、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进来,这就是同化,而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P39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P48 二、领域的特殊性:持有领域的特殊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领域发生的,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存在一些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P51 三、威廉姆斯综合征是认知领域特殊性的例子。P52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P59 1、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的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到它们。 2、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 出现守恒的概念。 五、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 P62 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 2、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个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必备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它是研究个体心里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他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教育心理学更注重解决教育实践领域内的各科具体的心理学问题。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的性质有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5》综上所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多面性。即它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学科又是社会学科。但从总体来看,它更是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3、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称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同年,他又写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事前结合的典范。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1)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学的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心理学思想基础。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这儿童心理学的诞生。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1927年霍尔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这本书是最早正是研究老年人心理学的著作。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目前,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1903年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另一种观点以1877年俄罗斯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 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探索心理学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2》探索学生学习的心里规律提高其素质。3》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7、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性原则 8、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1》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2》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里活动进行评价。3》聚合式交叉设计。 9、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饭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测试法10、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的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11、观察法的种类:长期观察法和定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和重点观察法。1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13、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4、华生的心理学发展理论: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2》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3》华生论人格发展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5、弗洛伊德论心里发展的动力弗洛医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1》原我受欢乐原则支配,即寻求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原我的核心就是本能。2》自我3》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知,一是自我理想。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和自我是人格控制系统。但他们控制的成都不一样。超我有是非标准,自我则是控制原我的盲目冲动。以保护机体免受损伤。16、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7、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被世人公认是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该书竖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18、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3》主动与内疚阶段(3-6),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4》勤奋与自卑阶段(6-12),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5>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19、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展认识论的创始人。20、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主要经过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动阶段(2-7):第一,自我中心主义。第二,直观形象性。第三,不可逆性。第四,知觉的集中性。3》具体运动阶段(7-12):第一,守恒性;第二,去自我中心主义;第三,进行群集运算;第四,具体逻辑推理。4》形成运算阶段(12岁以后)20、维果斯基是钱苏联心里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21、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2》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角度。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22、遗传: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子代在表现的现象。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23、家谱分析法,就是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数目。高斯顿提出“天才是遗传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决定论。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高斯顿是第一人。24、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身心的成长变化。25、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不同。因此,会导致不同的社会成长的人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26、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决定性)27、遗传只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28、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个体心理发展上,教育与心理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第一,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第二,教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29、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30、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的结果。31、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32、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所谓的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33、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于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印刻”。印刻现象最初由斯波丁于1872年提出。 34、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第一,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学习则是如此。第二,印刻是不可逆的。而学习则不会这样。第三,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第四,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35、差异可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热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民族差异等。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称为个别差异。3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的差异和人格因素的差异。37、荣格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划分人格类型。心理活动的力量如果趋于外部事物,则形成外倾性人格;若倾向于主观内心世界,则形成内倾性人格。37、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特指在很早就表现出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杰出的特殊才能的儿童。38、美国特曼用斯丹福-比纳量表、特曼集体测验等方法,得出:在天才儿童中,成就最大者在谨慎、自信、不屈不挠、有进取心、有最后完成任务的坚持性、不自卑及坚持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品质上,显著优于成就最小者。39、超长儿童的元认知特点: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远认识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40、人们都将致力测验作为鉴别智能超常儿童的主要工具,把高智商(IQ在130-140以上)作为鉴别超常儿童的重要指标。41、遗传和环境对智能超常都是重要的:遗传素质是形成超常儿童的基础;良好的早期教育是超常成长的关键。非智力因素是超常儿童成长的催化剂。42、智力落后儿童:智商(IQ)值在70或70以下的。茅于燕把智力落后的病情划分为轻、中、重三中类型。43、智力落后的预防:1、劝阻近亲结婚。2、避免高龄妊娠。3、加强任期保健和产前检查。4、搞好儿童保健和提高抚养质量。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44、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能力的一种变化。(学习是凭借经验在主体身上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45、美国以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46、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吧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