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

注:本文是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英汉语言接触与语言规范问题”

)(批准号:01JB740011)成果作者简介:吕黛蓉(1977-),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黄国文(1956-),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语篇分析,英汉对比;王瑾(1976-),博士生,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收稿日期:2003-08-21(修改稿)

2003年第12期

总第177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

2003,№12Serial №177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码转换

吕黛蓉 黄国文 王 瑾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 要: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选取广州中文报纸中的书面语码转换语料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书面语

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及隐藏在语码转换现象之后的制约规律,从而验证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应用于书面语码转换的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语码转换;语篇体裁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apply the register theory i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o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code 2switched data in order to examine bo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de 2switched instances and different genres in G uangzhou newspapers and the restrictions underlying this complex language phenomenon.In doing so ,the present study tries to test out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 a theoretical framew ork in the study of code 2switching.

K ey wor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register theory ,code 2switching ,genre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3)12-0006-05

1.引言:语码转换研究的简单回顾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在语码转换这一研究领域,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会话语码转换,研究的路向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意义与社会动机,早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Fishman 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关联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 )和J.G umperz 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相互作用研究(in 2terational study )。后来很多学者都对这一研究路向做出了贡献(如Appel &Muysken 1987;Auer 1988;Myers 2Scotton 1988,1993a ,1997;Lesley &Li 1995)。其中Lesley &Li ,Auer 等人还尝试从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 )的角度探讨语码转换问题。结构语言学讨论的焦点在于语码转换的语法限制,相关研究可参见Clyne (1987),Di Sciullo ,Muysken 和Singh (1986),Myers 2Scotton (1993b )等人的论述。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影响较大的是Clyne (1987;1991)的激发理论(triggering )和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语言使用和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试图寻求一种能够包容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研究视角和模式,致力于这一方向研究的学者有黄国文(1995)和于国栋(2000)等。

在国外,书面语码转换的研究相对于会话语码转换来说所受的关注比较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则比较集中在书面语方面。比如,阳志清(1992)就以《傅雷家书》、《日出》等为语料,将语码转换看作是为了一定交际目的的一种言语行为来研究。黄国文(2001)和于国栋(2001)以报纸语料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使用和功能分析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其他的研究还可以参考Li (1994),申志奇、李悦娥(2001)等人的成果。

21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的基础上的。在Halliday 的功能语法模式中,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与三大纯理功能与语域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明确的勾画。在Halliday 的理论框架中,语域三要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是由三大纯理功能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体现的。相应地,三大纯理功能又是分别通过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等模式分别加以体现的。(见Halliday &Hasan ,1989:25-26;Eggins ,1994:78)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各学者对于语域与语篇体裁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我们在这里遵循的是J.R.Martin (1999)的模式,将语篇体裁看作是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社会过程(staged purposeful social processes ),是属于位于情景语境(语

域)之上的更宽泛、更抽象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入手,以广州新闻报纸上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书面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genre)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从而验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码转换这一研究领域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3.语料情况

本文的语料均来自报纸文章。选择书面语码转换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少见,而且媒体语言比对话要容易收集;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口头语料收集中经常会遇到的“观察者的矛盾”(observer’s paradox)(见Bell, 1991:3),也就是研究者的出现可能会对研究对象的行为造成影响和威胁。但是书面语料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从受众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使得印刷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处于一种单向交流(one2way communication)的状态。(见Bell, 1991:87)

本文的语料选自2002年1月到2003年5月广州地区几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报纸,它们分别是:《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和《信息时报》。由于这些报纸均为中文报纸,所以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在一般情况下,所收集语料的主体语言(matrix language)应为中文,嵌入语言(embedded language)应为英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们还收集到一些以英文为主的广告。

为了对语料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语码转换的出现与语篇体裁的关系,因此我们的统计是以标记(token),也就是按语码转换出现的总次数来计算的,而不是以出现的类型(type)进行统计的。另外,我们确定语码转换与词汇借用(lexical borrow2 ing)之间的界限是以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为参照标准的,只有《词典》收入的英文词项才被视为借词。此外还必须说明的一点是有关语篇体裁的分类问题。Allan Bell (1991:14)认为,新闻语篇的正文部分可以分为硬性新闻(hard news)、专栏文章(feature articles)和专题新闻(special2top2 ic news)三类,其中专题新闻可以涉及体育、财经、艺术、电脑等范围,当然这一分类是适用于我们收集的中文报纸语料的。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按照一般新闻报纸的版面设置把新闻语篇体裁分成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和其他新闻,前五项出现的频率相当稳定,而其他新闻则包括了一些人文地理、美容、房地产、财经、网络小品文等方面的内容。

统计结果显示句内转换的现象占了97.7%,而句际转换只有2.3%。在句内转换的所有个案中,名词词组所占比例相当之高,其次是介词短语(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短语”和“词组”有严格区分,见Halliday,1994:215)、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各词项的比例请参阅下面表1:

词项名词词组介词短语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副词词组

比例93.9% 3.4% 1.5%0.9%0.3%

表1:各词项的比例

这一结果与Li研究香港传媒报纸的词类统计结果基本相似(见Li1994:34),唯一的不同在于介词短语在我们的语料中出现得较多。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标记统计有关,是由于介词versus的缩略形式vs.在体育版面的标题中出现多次造成的。在名词词组中,专有名词占了总数的90.5%,而其中缩略语则占了总数的40.1%。

从语码转换在各语篇体裁的分布情况来看(为了统计方便起见,这里只考虑句内转换的情况),语码转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科技新闻和娱乐新闻语篇,出现最少的是国内新闻版面,其次是体育新闻和国际新闻,后三项所占比例相加的总和只有科技新闻的1/2。语码转换在各语篇体裁分布的情况见表2:

语篇体裁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其他新闻比例7.9% 3.2% 6.6%30.5%37.9%13.9%

表2:语码转换在各语篇体裁中的比例

在各语篇体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项当然是名词词组,其中专有名词和缩略语占了绝对优势,这两类名词词组在各语篇体裁的分布情况可见表3:

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科技新闻其他新闻专有名词69.5%63.2%93.6%91.7%99%78%

缩略语52.5%57.9%82.3%8%57%41%

表3:专有名词和缩略语在各语篇体裁中的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新闻中的转换几乎全为专有名词,而娱乐新闻虽然专有名词的转换比例很高,但是缩略语的转换比例却特别低。

4.讨论: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语码转换在新闻报纸各语篇体裁的出现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在较为正式的语篇体裁中,如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版面,语码转换比较少见;而在语体风格没有那么严肃的语篇中,如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版面,语码转换出现的机率就相对大得多。从这里可以看出语码转换的出现是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一般出现在非正式的语境。Li(1994:29)在其对香港印刷媒体语码转换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单语语言准则(m onolingual norms)在比较正式的体裁,如硬性新闻和社论中是占主导地位的,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只不过对于广州这样一个非双语社区来说,语码转换的出现率远不及其在香港印刷媒体的高,转换的形式也没有香港多样化。

可是,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到语码转换出现的规律与语言正式程度有关,但如何能够比较合理而且系统地诠释隐藏在这一规则背后的动因呢?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上面的几个表格,我们还可能会有以下的疑问:为什么同属语体风格不太严格的新闻报道之列,体育新闻的语码转换出现比率远没有

娱乐新闻高?为什么国际新闻的语码转换出现机率要高于国内新闻?为了给上述问题提供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我们将援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对各语篇体裁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语域分析,以找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所在。

4.1娱乐、科技语篇vs.新闻语篇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首要的问题:为何娱乐、科技新闻的语码转换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国际、国内新闻?从语场的角度来说,国际和国内新闻一般报道的是与时事有关的话题,也就是一些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或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由于此类话题涉及的多是有关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比较严肃的内容,因此语言方面也相应要求比较严谨和正式,语码转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在正式程度最高的政治新闻中,即使出现也大多只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新闻中,如代表一些国际性机构及其重要负责人的名称。而相比之下,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所涉及的话题相对没有那么严肃,所以语言的形式也比较随意,因此娱乐新闻中出现了很多与外国歌星、影星、影片、歌曲、流行杂志等的名称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而科技新闻则主要以科技专业术语的转换为主。

从语旨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和国内新闻所涉及的多为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话题,因此它们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泛,读者群体的数量也很庞大,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学历的不同年龄群体都可能成为这些时事新闻的目标受众,所以这些版面的语言必须符合不同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读者的阅读水平,显得既庄重简练又明白易懂,如果不时地出现个别中英夹杂的句子,就会给部分读者造成阅读困难。即使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再者,如果在政治性很强的报道中插入英文词项,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不够严肃庄重的印象,认为不单有损中文的官方语言地位,而且会破坏中文的语言纯洁性,由此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在政治报道中维护官方语言的尊严和纯洁也涉及到国家语言政策中有关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而对于娱乐新闻来说,它主要针对的是对影视娱乐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人一般喜欢追时尚赶潮流,英文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品位合时尚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会抗拒中英语码转换,而且还可能很欣赏这种有点新潮和异国情调的语言风格。关于科技新闻,它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行内人士和业余爱好者,此类读者一般都能够通晓IT 行业通行的一些“技术行话”(technical jargon)。很多时候,IT 界的一些专业术语都是直接从外国引进的英文单词,由于这一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很多新词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翻译,因此英文作为一种“权宜之计”被应用到日常的交流中,起到了“填补空缺”(gap2filling)的作用。科技新闻既然是以IT人士为主要目标受众,大量英文行内术语的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英文语码在科技语篇的出现还表达了一种“辨别”(discriminating)的功能(见黄国文,2001:292),也就是G umperz(1982)所说的“界定受话人”(addressee specifica2 tion)的功能,即只有具备这种IT知识的集团内部成员才是发话的对象。

比较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的语码转换,我们可以认识到前者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选择型转换”(optional switching),因为很多娱乐新闻的语码转换都是以Peter New2 mark所说的“翻译对子”(translation couplet)的形式出现的,即英文之后附有中文解释,或中文之后标明英文原文,这种做法其实是违背Clyne(1991)所说的省力原则,即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的。在这里,语码转换的使用不是出于省时省力,而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特别营造的一种新潮洋化的文体效果。但是科技新闻就不同,这一语篇体裁的转换大多属于“必要型转换”(obligatory switching),因为很多术语都找不到对应的中文,或者翻译成中文非常繁琐冗长,加上基于这一版块的文章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信息,因此一般采取英文缩略语的形式是最方便最合适的。试比较下面的例1和例2。

例1(娱乐语篇):本报讯根据美国唱片工会最新发表的年度专辑销售总成绩,在新人里,最近获奖无数的艾莉西娅?凯斯(Alicia K eys)成绩最是闪亮,首张专辑《未成年之歌(S ongs In A Minor)》,累计销量已经突破400万张。

———《Alicia是新人之王》(《南方都市报》2002.2.7C45)

例2(科技语篇):……过去在欧洲有一种接近I-m ode 的服务———“WAP”服务。不过,由于未能完善基于数据包收费的机制等原因,未能获得普及。从2001年开始提供的G PRS(G 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服务使基于数据包的收费成为可能,因此目前的状况正得到改善。……

———《I2m ode落户欧洲日本厂家虎视眈眈》

(《南方都市报》2002.3.19C59)其实,如果从Myers2Scotton(1988)的标记模式理论(Markedness M odel)来看这两种语篇体裁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娱乐语篇和科技语篇在标记连续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前者的标记性要比后者的高。标记模式理论认为,所有的语码选择与会话双方之间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头脑中都会有一个社会准则的预设机制,该机制让谈话双方意识到交谈中所选语码的标记性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就是说,社会准则决定了语码选择的标记程度:能被准则预测到的是无标记的选择,反之则是有标记的。根据这一规则,我们可以看出科技新闻的语码转换的可预见性高于娱乐新闻,因为科技新闻中的很多选择都是必要型转换,也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娱乐新闻一般都是选择型的,语码选择的自由度要比科技新闻大,因此标记性也自然高于科技新闻。

从语式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先区分两个概念:媒介(medium)和渠道(channel)。在Hasan(见Halliday&Hasan, 1989:58-59)看来,媒介指的是措辞的结构模式,有口语(spoken)和书面语(written)之分;而渠道指的是受话者通过何种形式接触发话者的信息,有声音(phonic)和文字(graphic)之分。媒介和渠道都从属于语篇中语场和语旨的选择。基于我们选择的语料是书面语码转换,因此决定了所有语料的渠道都是书写形式的,但是在媒介方面可能有所不同。有的

语篇倾向于口语体,有的则倾向于书面语体,有的语篇可能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所以我们应当把媒介看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它的两极分别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由于涉及的社会政治文化话题比较严肃,因此一般采取书面语体,语码转换现象出现得少;而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前二者那么严肃,因此语体的选择是介于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语码转换的出现就相对比较自由。当然,我们以上所说的只是一般的规则,每个规则都会有例外。在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了一篇刊登在《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对话》版面的访谈录(2002.4.18A09),其中不时地出现中英句内转换和句际转换的情况。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该篇的语域三要素,就不难发现语码转换频频出现的原因。该语篇所谈及的内容,即语场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失败和成功之路;语旨是记者通过文字向读者再现他采访李阳的全过程,李阳的个人风格是很喜欢转换语码,而记者采访的时候为了顺应被采访者的语言风格,也频频转换语码;语式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对话,媒介和渠道两者之间存在不一致性(incongruency),媒介是口语体,而渠道是文字的形式。一般在国内新闻版面出现口语体是很少见的,这篇文章的特殊语式为语码转换的出现创造了基本条件。由此可见,语式也是制约语码转换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4.2体育语篇vs.娱乐语篇

前面提到,在语料分析中我们发现体育语篇的语码转换出现比率远远低于娱乐语篇,其实这一现象也是可以通过语域分析来获得答案的。在语域三要素中,语旨是决定这一现象产生的最关键的因素。由于体育爱好者的数量十分可观,而且这一群体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均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体育新闻报道不可能像娱乐新闻那样,在提到外国球星和体育赛事的时候经常转换成英文;如果那样的话,可能会将不懂英文的人排除在外,从而失去一部分读者。另一方面,体育报道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传递最新的体育快讯,不在于追踪时尚和潮流,所以体育语篇中出现的英文单词最多也就是NBA,C BA,AC米兰和vs.。Bell (1991:105)曾经提出“受众设计”(audience design)这样一个概念,指的是说话者必须根据听众来设计说话的内容,说话者的言语策略首先必须采取“回应式”(responsive),其次偶尔也可以采取“主动式”(initiative)。其实“受众设计”与语域理论的语旨要素是紧密联系的,二者讨论的都是有关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的问题。因此,“受众设计”也可以用来解释语码转换在体育版面的出现率远远小于娱乐版面的原因。对于以读者为导向的报刊媒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它们必须十分清楚哪一种语篇体裁在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具体针对的是哪一类型的读者,然后根据不同的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制定出不同的“受众设计”方案。

4.3国际新闻vs.国内新闻语篇

关于国际新闻的语码转换机率高于国内新闻的问题,通过语域分析可以知道,由于这两种体裁在语旨和语式方面大致相同,我们可以断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语场。仔细分

析一下国际新闻中的转换,就可以发现转换大都是发生在涉及外国科技领域的语篇及其他一些牵涉到外国文化和商务的语篇中的。

4.4个案分析

以上的分析表明,语码转换在各个语篇的出现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语域因素制约的。上文谈到的都是对语码转换和语篇体裁关系的一些宏观的说明和解释,下面让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下语码转换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与语域三要素的关系。在语料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语篇标志语(discourse marker)的语码转换,如but,by the way等等,这类词语在功能语言学中充当的是连接状语(conjunctive adjunct)和语气状语(m ood adjunct)的角色,前者表达的是语篇意义,后者表达的是人际意义。根据观察,这些语篇标志语的转换也不是随意的,它们只出现在正式程度较低、比较口语化的语篇中。请看下例刊登在娱乐版面的电视评介:

例3(娱乐语篇):哎,起这样的标题实属无奈,谁叫我是看了配了音的《美丽人生》呢!……By the way,这些配音什么时候才可以有质的飞跃?

———《〈美丽人生〉不美丽》(《南方都市报》2002.5.6.B32)

限于篇幅整个语篇无法完全给出,但是从所引用的语篇开始句和结束句的“配了音的《美丽人生》”、“这些配音”等在经验功能中充当参与者角色的词语,我们可以知道该语篇的语场主要涉及的是一部电视剧的配音质量问题;而从表达人际功能的语气状语“by the way”,态度性词语“无奈”可以看出该篇的语旨是作者在向读者倾诉心中的不满。按照P oynton (见Eggins,1994:64-65)对语旨的划分方法,语旨是由权力(power)、接触(contact)和感情投入(affective involvement)三个连续体构成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可以看出作者旨在构建一个类似朋友之间对话的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距离的语篇,表达一种朋辈之间权力平等、接触较频繁和情感介入程度较高这样的一种关系,从而寻求一种认同感和情感上的共鸣。担任人际主位的语篇标志语“by the way”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上述的这种感情色彩,而且连同“哎”等叹词一起标示了该文的媒介是比较口语化的。由此可见,语码转换的出现是语域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之,它的出现也更加深了该语篇的口语体色彩和非正式程度。

4.5投射与语码转换

在分析语料的过程中,还有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国内新闻语篇和体育语篇中的被投射小句(projected clause)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请参见例4和例5。

例4(新闻语篇):本报讯记者傅汉荣报道:广东22位亲自参与救治非典患者而受感染、目前已经康复出院的医务工作者,日前自发向已经康复的全体非典病友发出倡议……倡议书说:我们是不幸的,在SARS病毒猖狂进攻下,我们倒下了;我们又是幸运的……———《抗非典,热血沸腾无私奉献!》

(《羊城晚报》2003.5.16头版)例5(体育语篇):……第一盘小威抓住姐姐的正手失误一次重击后形成5比4的破发局面,只见小威紧握拳头,尖

叫一声“C ome on”为自己叫好。

———《打败姐姐小威成就三连冠》

(《南方都市报》2002.9.9A18)需要说明的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投射”(projection)指的是在一个小句复合体中,被投射句所讲述的内容已在别的地方出现过。按Halliday(1994:250)的话来说,“投射指的是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个小句的功能不是对(非语言的)经验的直接表述,而是对(语言的)表述的表述”。通俗地说,传统语法中的直接引语属于投射中的原话引述(quote),间接引语则属于间接引述(report)。由此可见,运用投射关系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表明该句不是作者原创的,而是对别人的语言表述的表述,作者为了准确直观地反映客观现象才将其融入现时的报道之中。

从上文的语域分析可以知道,语码转换一般情况下较少出现在新闻和体育语篇中。作者在这两类语篇中运用投射转换的目的在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该语码转换的标记程度。比如例4是摘自广州市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在头版登载的一篇报道。我们知道,头版的新闻一般涉及的题材都很严肃,因此语码转换是十分罕见的,但是该篇报道中却多次出现“SARS”这个代表非典型肺炎的英文缩略语。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该报道只在表示投射关系的一些小句中,即引用一封医务工作者的倡议书的原文时才出现“SARS”字样,其他时候提到非典型肺炎时均采用“非典”这个中文缩略语。其实,语码转换在这里出现的标记性由于它存在投射关系而大大降低,而且还由此显示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一面。

5.结语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入手,选取广州中文报纸中的书面语码转换语料为研究对象,对书面语码转换与语篇体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的目的在于将语码转换研究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之中,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来诠释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并从中验证功能语言学在这一领域的可应用性。通过语域分析可以知道,语码转换的出现是受语域要素制约的,而且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出现在正式程度相对不高的语篇体裁中,例如语码转换在娱乐和科技语篇中的出现机率要大大高于新闻语篇。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根据这一规律,通过分析某一具体语篇的语域特征,预测出该语篇出现语码转换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Appel,R.&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894305.html,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

London:Arnold,1987.[2]Auer,J.C.P.A C onversation Analytic Approach to C ode2switching and

T rans fer[A].in M.Heller(ed.).Code2switching[C].Berlin:M outon de G ruyter,1988.

[3]Bell,A.The Language o f News Media[M].Ox ford:Blackwell,1991.

[4]Clyne,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894305.html,munity Languages: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Clyne,M.C onstraints on C ode S witching:H ow Universal Are They[J].

Linguistics,1987/25:739-764.

[6]Di Sciullo,A.M.,Muysken,P.&S ingh,R.G overnment and C ode2

mixing[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6(22):1-24.

[7]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 Functional Linguistics[M].Lon2

don:Pinter,1994.

[8]G um 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2

versity Press,1982.

[9]Halliday,M.A.K.&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5894305.html,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 f Language in a Social2Semiotic Perspective[M].2nd ed.Ox ford:Ox2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0]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2000. [11]Li,D.C.S.Why do H ongkongers C ode2M ix?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R].Research Report N o.40,H ong K ong:City University of H ong K ong,1994.

[12]M artin,J.R.M odelling C ontext:A Crooked Path of Progress in C ontex2

tual Linguistics[A].In G hadessy,M.(ed.).Text and Context:In Functional Linguistics[C].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om pany,1999.

[13]M ilroy,L.&W.Li.A S ocial Netw ork Approach to C ode2switching:

the Exam ple of a Bilingual C ommunity in Britain[A].In M ilroy,L.& P.Muysken(eds).One Speaker,Two Languages:Cross2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Code2switch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4]M ysers2Scotton C.C ode2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 ocial Neg otiations

[A].In M.Heller(ed.).Code2switching[C].Berlin:M outon de

G ruyter,1988.

[15]M ysers2Scotton C.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2switching[M].Ox ford: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a.

[16]M ysers2Scotton C.Duelling Languages[M].Ox ford: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b.

[17]M ysers2Scotton C.C ode2switching[A].In F.C oulmas(ed.).The

Handbook o f Sociolinguistics[C].Ox 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

[18]黄国文.方式原则与粤—英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5(3).

[19]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1.

[20]申志奇李月娥.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4).

[21]阳志清.论书面语语码转换[J].现代外语,1992(1).

[22]于国栋.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2001.

[23]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24]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1.

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

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探析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主要集中于对双语社区(香港)、英语课堂以及各类传媒语言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对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论述。本文将以语码转换的理论作为支撑,从语用的角度对此类网络流行语的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流行语;语码转换;语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大众网络语言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涌现并更迭。日益分化的大众话语环境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结构形式、语义、句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近两年来,随着“hold住”、“out”等流行语的迅速蹿红,汉英语码转换类流行语成为后起之秀,“get”、“美cry了”跻身于年度热门网络流行语之列。这类流行语作为新构式词语,在结构形式、语义上呈现出其独特性,也映射出网民使用语言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从顺应性理论的角度对此类流行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必要的。 一、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概述 (一)汉英语码转换 对于“语码转换”这一术语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采用“语码混用”这一术语代替它。而Myers—Scotton(1995:36)认为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且属于统同一框架,没必要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因为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本身会引起迷惑,而且没有必要再引入一个新的术语。他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1]从语码转换的发生位置上看,Poplack将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2]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是指说话者在汉语的交际会话中夹杂着使用英语词汇或者语句的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随着国外语码转换研究理论的成熟,国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惊人,而且研究的理论视角极为广阔,主要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认知学、新闻传播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英语课堂教学,还具体到电影、电视节目、小说、论坛、报刊、广告等各类传播媒介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而汉英语码转换的网络流行语因近几年才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有从社交网站的角度对“hold住”、“X客”的语义、句法功能及流行原因的研究。而这两年来网络中盛行的诸如“low”、“high”、“cry”、“get”等流行语属于典型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与基本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 依照Poplack对语码转换的分类,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构成主要表现为句内语码转换,即在汉语语句中夹杂使用某个英语词或者短语。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主要的形式有:1、汉语与英语缩略词转换。报纸、电视、广播及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中都大量使用英语缩略词。如“DIY”是英语“Do it yourself”的缩写,为“自己动手做”的意思;“CP”是英语中couple的缩写,是“一对夫妻、配偶”的意思;2、“英语词+汉语词”式固定短语,如“hold住”,称之为固定短语,是因为二者不可更换为其他的词来搭配;3、单个英语词,如“cry”、“get”、“out”、“low”等,这类英语词结构与词义均简单且易于理解记忆。作为单个英语词夹杂在汉语语句中,虽然搭配比较自由,但在语法规则与语义上更多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常州话

一篇优秀的论文[常州方言里的名词] 转自月月毕业论文,我的评语是:优秀,收集不容易~~看着肚皮啊笑痛了!经过作者同意,发上来给大家分享下!转载和使用要经过偶和月月的同意,版权费我们3~7开,偶7你3啊,价格面谈,量大优惠,联系专线:114查询至HUALONGXIANG——彩翼鲲鹏月月 摘要:方言里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莫过于词汇。本文以常州方言里的名词为例,并以普通话为参照,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关键词:常州方言;名词;构词;语法;语义 一、引言 常州北连长江、南临太湖,位于吴语区西北部,常州方言属于北部吴语太湖片[1]常州小片[2]。一方面,常州话与北方官话差别较大,但是另一方面,因靠近官话区,在语音和词汇方面略带官话色彩,与北方官话、普通话的关系还是比较密切的。正因为如此,常州方言在江苏境内诸多吴方言中显得犹为独特。 方言突出的是地方特色,而这最鲜明地体现在日常的口语词汇中。本文所选取讨论的是常州方言里的名词,文章将在普通话的参照下,对它的构词形式、分类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分析,进而总结探讨它的语义特点。 二、构词形式 从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角度来看,常州方言名词的构词形式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单纯词包括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单纯词;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下面对它们的每一小类逐一描述。 (一)单纯词。包括单音节词、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的外来词。这些名词,常州方言和普通话基本相同、区别不大,因此本文就不作详细描述。例如: (垃圾)迷雾(雾)庭独(冬天房檐上挂的冰棱) (二)合成词。主要有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完整版)社会语言学-浅谈语码转换

浅谈语码转换 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往日趋频繁,这样,使用双语甚至多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这种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他们在沟通过程中,通常都面临着选择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因而语码转换的出现不可避免。他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语码及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Code)是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语言或者语言的任何一种变体。语码是一个中性术语,不像方言,语言,洋泾滨语,克里奥尔语,标准语等术语多少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Fraomkin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Scotton认为语码转换是在同一次谈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McKa Hornberger认为当言语社团中存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时,讲话人经常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是语码转换。Poplack描述的语码转换是在连续的话语中出现不同语言的句子或句子片段的现象。她认为新插入成分的内部结构必须符合原有语言的句法和词法规则。我们不妨认为,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 总的说来,对语码转换的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操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次会话中从一种语言转向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有的则认为它仅是一种语码混合。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类型 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最早区别了语码转换的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景语码转换,一种是喻意型语码转换。情景语码转换是指,根据交际情景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语码,即在一种情景下采用一种语码,而在另一种情景下采用另一种语码,话题不变,说话者根据情景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语码。语码转换和情景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那些与仪式或宗教活动有关的场合所使用的语言变体。喻意型语码转换指因谈论的话题发生改变儿相应地要求转换语码。这是说话者为了改变预期、侧重点或者角色关系而采取的语码转换。喻意型语码涉及到说话者希望达到的交际效果,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甘柏兹(Gumperz)和布鲁姆(Blom)举了一个例子说明: Hermesberget(挪威北部的一个小城镇)的居民在邮局时发生的事情。他们在相互交谈时,对家庭成员的问候和询问一般用当地方言,而关于毛利商业部分则用标准挪威语进行。但在后期。甘柏兹(Gumperz)为了说明语码转换的多功能性,对语码转换的分类排除了二分法。 Poplack区分了三种类型的语码转换:句间语码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tial和附加语码转换(tag switching)。句间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或分句内部的转换。附加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tag),附加语码转换不一定出现在小句末尾,它可以出现在句子的任何位置。另外,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关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语言习得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扩展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实际内容。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目前,在国内外,社会语言学研究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习得研究基本上是分别在两个学科领域内进行的,而实际上,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水乳交融。语言学发展到今天,结合语言环境、言语互动和语言的社会交际来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用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能力、言语交际、接受心理过程等“二语”习得中的重大问题,应该看作是为语言应用研究引进了一种新视角,是开拓语言研究领域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为社会语言学服务语言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而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薄弱,已经带来一系列实质性问题:教师、教材、教学法、语言测试、教学评估等。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更需要理论上的勇气——转换角度,调整思路,跳出一门学科的条框界限,借鉴相关学科的思路方法与研究成果,尝试用另一种眼光观察、探究、分析疑难问题,或许可以找到新的解释方法和分析途径,从而推动理论提升,为汉语教学实践开拓新鲜的思路,提供有益的借鉴。 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与习得理论同属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都受到诸多学术思想的影响。前者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后者则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密不可分。二者共同

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是会话语码转换,研究的路向主要有社会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等。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码转换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社会意义与社会动机,早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 Fishman从宏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关联性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和JGumperz从微观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相互作用研究(interational study)。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 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模式中,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与三大纯理功能与语域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了明确的勾画。在Halliday的理论框架中,语域三要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是由三大纯理功能的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体现的。相应地,三大纯理功能又是分别通过词汇语法层的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等模式分别加以体现的。(见Halliday&Hasan, 1989:25-26; Eggins,1994: 7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各学者对于语域与语篇体裁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 J.R. Martin (1999)的模式,将语篇体裁看作是阶段性的、有目的的社会过程(staged purposeful social processes),是属于位于情景语境(语域)之上的更宽泛、更抽象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语码转换在新闻报纸各语篇体裁的出现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在较为正式的语篇体裁中,语码转换比较少见;而在语体风格没有那么严肃的语篇中,语码转换出现的机率就相对大得多。从这里可以看出语码转换的出现是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一般出现在非正式的语境。 从语场的角度来说,国际和国内新闻一般报道的是与时事有关的话题,也就是一些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的或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由于此类话题涉及的多是有关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比较严肃的内容,因此语言方面也相应要求比较严谨和正式语码转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在正式程度最高的政治新闻中,即使出现也大多只是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新闻中,如代表一些国际性机构及其重要负责人的名称。而相比之下,娱乐新闻和科技新闻所涉及的话题相对没有那么严肃,所以语言的形式也比较随意,因此娱乐新闻中出现了很多与外国歌星、影星、影片、歌曲、流行杂志等的名称有关的语码转换现象,而科技新闻则主要以科技专业术语的转换为主。 从语旨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和国内新闻所涉及的多为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话题,因此它们的受众范围非常广泛读者群体的数量也很庞大,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拥有不同学历的不同年龄群体都可能成为这些时事新闻的目标受众,所以这些版面的语言必须符合不同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读者的阅读水平,显得既庄重简练又明白易懂,如果不时地出现个别中英夹杂的句子,就会给部分读者造成阅读困难。即使英文转换部分标注了中文,也难免会造成一种心理上的隔阂。再者,如果在政治性很强的报道中插入英文词项,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不够严肃庄重的印象,认为不单有损中文的官方语言地位,而且会破坏中文的语言纯洁性,由此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当然,在政治报道中维护官方语言的尊严和纯洁也涉及到国家语言政策中有关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而对于娱乐新闻来说,它主要针对的是对影视娱乐感兴趣的年轻人。这些人一般喜欢追时尚赶潮流,英文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品位合时尚的象征,所以他们不会抗拒中英语码转换,而且还可能很欣赏这种有点新潮和异国情调的语言风格。关于科技新闻,它的目标受众主要是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行内人士和业余爱好者,此类读者一般都能够通晓I行业通行的一些“技术行话”(technical jargon)。很多时候,I界的一些专业术语都是直接从外国引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 摘要: 社会语言学家们对于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之研究较为深入,而较少关注书面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本文以《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深入研究分析了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语言特点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 语码转换;类型; 特点;语用功能 社会语言学家将任何一种语言及其变体都视作是一种语码(code) ,语码的选择和转换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code - - switching) 方面的研究论著频频问世,然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conversation code - - switching) 进行的, 论及书面语语码转换(written code - -switching ) 的文献寥寥无几。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名作《围城》中涉及到中外文转换的语言片段为语料,对书面语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围城》中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中外文转换现象,我们将其中的汉语称为“原码”,将外文(包括英语和法语) 称为“他码”。本文所说的语码转换指的是汉语和外语,即汉语和英语(有时是法语) 之间的转换。 一、书面语语码转换的类型及特点 《围城》有68 个语言片段出现了语码转换现象。除5 例涉及到汉语与法语间的转换外,其余的都是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转换。这些他码长短不一,大多数以单词和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有的以句子或句群的形式出现。他码的语言单位不同,其语言特点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当他码是单词或短语时,一般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既符合原码(汉语) 的语法结构,又符合他码(英语或法语) 的语法结构。因为这种语码转换的位置几乎都出现在原码与他码具有相同句法结构的地方。这种语码转换可称为“句内语码转换”。 如:(1) (辛楣说)“我宁可娶一个老实‘简单的乡下姑娘,不必受高深的教育,只要身体健康,脾气服从,让我舒舒服服做她的Lord and Master ??”(P140) (2) 鸿渐道:“??想买副纸牌来打bridge , ,找遍了镇上都没有,结果买了一副象棋, ??”(P251) (3) 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 要穿,你自己去买。我没见过像你这样nasty 的人!”(P338) (4) 当时张先生跟鸿渐拉手,问他是不是天天“go downtown”。(P42) (5) (鸿渐) 只自言自语道:“School for scandal ,全是School and scandal , 家庭罢, 学校罢, 彼此彼此。”(P333)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他码以单词的形式出现,那么该词一般是实词。如,例(1) 的Lord and Master 和例(2) 的bridge 是名词, 例(3) 的nasty 是形容词。如果他码以短语的形式出现,则该短语中的词的时态、人称和数等往往并不随着前面原码主语的变化而变化。如例(4) 的“go ”不因前面的“他”而变为“goes”。由此可见,由于中文语篇是按照中文的语法进行的,所以当他码是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句中嵌入成分的形式出现时,他自然要受到中文语法结构的制约,而不再按照英文语法的要求进行变化。 当语码转换发生在两个句子或两个分句的交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分句都分属于一种不同的语码时,这种转换可称为“句际语码转换”。这种情况下,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使用他码的语法结构,不包含语码转换的句子仍使用原码的语法结构。 例如:(6)“那么,你太weak ,”辛楣自以为这个英文嵌得巧妙,不愧为外交辞令:假使鸿渐跟孙小姐并无关系,这个字就说他拿不定主意,结婚与否,全听她摆布;假使他们俩不出自己所料,but the flesh is weak ,这个字不用说含蓄浑成,最好没有了。(P290) (7) 他撇着英国腔向曹元朗说道:“Dash it ! Thatgirl is forget - me - not and touch - me - not in one , ared rose which has somehow turned into the blue flower. ”曹元朗赞他妙语天下, ??(P111)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看出,与口语中的会话性语码转换一样,书面语语码转换同样是在每一个例子里,都有一个关键部分,传达语信的主要内容的部分。这一部分一般使用一种语码(多为他码) ,而其他一些内容用另一种语码(多为原码) 表达。 二、书面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功能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不论规模大小,所有的语码转换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及语用功能。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 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 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 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 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

媒体中英语码转换的翻译

媒体中英语码转换的“翻译”2 (1) 中国人DIY的飞机昨试飞。 (2) 只要稍花心思,将两个系列来个Mix &Match ,轻而易举就能尽显男士个人风采。 (3) 先走IRP 后ERP 之路。 例(1)DIY是英语Do it yourself (你自己做) 的缩略语。例(2)Mix &Match 分别有英语单词“混合”和“相配”的意思;而&是英语and(和) 的符号表达。例(3) 由于全文对IRP 和ERP 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其所指难以确定。实则他们分别是:中文“信息资源管理”英语Information Re2source Planning 的缩略语, 中文“企业资源规划”英语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的缩略写。这样的句子可能出于英汉翻译者之手, 也可能是其他作者为了让读者从中获得一点特殊意义,或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或是信手拈来一些英文,移用到汉语句子里。但是作者忘记了一条原则,即在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上,不可忽视最基本的要求———信息共享。文字翻译通顺、连贯、清晰是译者的基本准则。发送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理解并不等于接受者的企盼和理解,双方所处的环境、地位、文化层次、专业的各异等都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信息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的形式和内容、取向和理解。不注重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就是语用失误,因为隐喻性的表述会给读者在含意和目的的推导上增加一道障碍,而语码转换更是增加了又一道障碍,且又是较难逾越的语言障碍。他难以确定喻体与本体标书翻译的同位关系,难以产生意象图式,因为最重要的语义结构是意象图式结构( Image Schemas) ,而“意象图式是一个在我们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我们就是运用这些意象图式来建构我们的经验,来识别物体和事件的”。理解和推理是凭借意象图式进行的,意象图式规定并制约了人类的理解和推理。语码解读中断谈不上语义理解,更谈不上发音,交际由于语码转换不成功而中断。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doc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称呼语中蕴含了各自独有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习惯。由此可以说称呼语并不是一种孤独的表象,而是蕴含了社会文化的一种历史积淀。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使用最广泛、频繁的词语,它是人类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极为关键的第一步,由此可见,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称呼语,但在社会语言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小觑。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有巨大差异,所以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这些文化异同对语言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恰当、巧妙地使用称呼语可以拉近言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话语有效度,使社会语言交际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一、社会语言学和称呼语的相关简介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一门应用型边缘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研究紧密相关,从这点可以看出社会语言学的多样性、宽泛性和跨学科性,所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杨永林在他的《社会语言学四十年》一文中这样说道:社会语言学还表现为一种跨学科的观察方法,为其他学科研究同语言相关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资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研讨、参比反照的方法论,体现出一种学术话语模式高度兼容的特质。[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一书中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诸如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2]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有:索绪尔、布莱特、海姆斯、祝畹瑾、杨永林、陈原等。社会语言学一次是从1960年开始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的。自那时起至今,学者们对它进行大量研究,至今年已经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学

者杨永林认为,20世纪20年代欧美出现的伦敦功能学派和北美人类语言学派对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许多的先驱学者们为社会语言学做了具有历史性重要作用的奠基人。这门学科如今已经由最初的巩固自我地位的初始阶段走向了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新的交叉学科的高级阶段了。 众所周知,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很重要的交际用语,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言语行为。人们刚开始对它的认识是明确说话者所指称的对象,现在,人们对称呼语的认识已经发展到了更深的程度称呼语是指明互动双方的身份逐渐深入到表示礼貌和言外之意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称呼语的运用不当而引起的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也不胜枚举。称呼语看似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称呼而已,但它其实是社会交际过程中十分复杂且重要的一个问题,对于交际的成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正确、合理地使用了称呼语,就会增强交际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与他人的交际变得更加的和谐、有效。称呼语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及相关问题等已有相当的研究。美国的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早在六十年代就成为了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的伟大的开创者。关于称呼语,我国的很多学者也从文化、历史、民族等角度来对其进行意义和演变上的探索。 二、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中国一直都是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它在悠悠长河般的文明史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道德规范及礼貌准则。中国称呼语的使用文化深厚,使用也是很有讲究的。西方文化中对称呼语的运用也是变化多端有讲究的。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或跟对方打招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 汪顺强 [摘要]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复杂性导致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没有形成完备的理论系统;然而西方很多学者已勾勒出了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本文重点讨论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以及二语习得的条件等理论以期对二语教学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共建互动能力斯特恩的二语习得模式二语习得的条件 On 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Wang S h un-qiang Abstract: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have not been theorized completely owing to the immens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a of interlanguage vari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versational phenomena,and social identity,etc. Nonetheless,several western scholars have sketched proposals for what theories of part of the field might look like.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theorical merits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on through discussing the following theories that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recently:co-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competence,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and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Key words:Stern’s 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co-construction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ondi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引言 在应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指的是人们逐步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2000:408)。人们对这种过程进行研究,期望从中得出对语言教学有用的知识。这一术语特别被美国研究人员应用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如:关于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在句法和音韵方面的纵向研究及个案研究;关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口头和书面话语的分析;关于语言发展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的部分理论,以期为二语习得营造和谐的内外环境提供理论支撑。社会语言学或许是与理论建构关联最小的语言学分支。该领域的领先人物Charles Ferguson(1997)指出社会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是问题趋向的而不是理论趋向的。通过判定一些描述现象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级和文化背景下或不同的工作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现其“理论深度”(p228),Emanuel Schegloff(1987)也拒绝了社会科学中的一位论派的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途径缺乏句法学和认知心理学家所擅长的宏观理论。然而,由于中介语变异现象,跨文化交际,会话现象以及社会认同等的巨大复杂性,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明显而系统的二语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然而有些学者已勾勒出了适合于该领域的部分理论。 2共建理论 双语行为最具特殊预示性的理论是话语范围理论(Douglas和Selinker1985;1994a, Mora1995,Whyte1994a;1994b;1995,Zuengler1989)。这一理论预示了二语产出的精确性和话语话题的联系。话语范围理论的弱点在于其集中于互动中的个体参与者,在于其对话题和主题的个人的心理反映。另两个理论(共建和互动能力)则采取了宽广的视角,把社会现象和社会语言学现象视为互动中所有参与者共建的。Jacoby和Ochs(1995)提出“共建”并定义为“形式、阐释、立场、行为、活动、认同、惯例、技能、观念、感情或其它文化方面有意义的事实的联合创造物”(1995;171)。尽管“共建”这一术语可能暗示联

从英语语言学角度分析电影《不一样的爸爸》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of the Movie: I am Sam 组长:段梦梦 组员:叶思聪、巫安琪、袁倩云、 吴洒、吴霞、郑超俊、 曹东力、傅玲玲、孙黎君Film is an encyclopedia. It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ublic communication medium nowadays. It is an art culture form which is full of the beauty. It is a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which combines with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r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mbodiment of Linguistics in English movies, this article would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dialogues in the original English movie I am Sa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一. Briefly talk about some scope of linguistics There are six aspects of linguistics: phonetics, phonology, morphology,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When we study different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we can learn different branch of linguistics. For example, in the movie, Rita asks Willy to sleep by the sentence “It’s time to get ready for bed.”This refers to the study of pragmatics, which the study of meaning is conducted, not in isolation, but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In other words, the speaker talks through makes people to do something. And when Sam has to separate from Lucy, he says that “and then the words, they got too big”, and he asks the woma n that “Can I hug her bye bye?” Form thes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syntax——the study of language rules, we can learn that this person——Sam, he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When we want to say “but I can’t to express”, we usuall y not to choose the one Sam says “and then the words, they got too big.” There is another sentence goes like this:“Doesn’t every parent want their kid to be smart?”In this sentence, “parent” refers to not only is Sam himself but of all the world’s parents, which conveys the meaning that Lucy is smarter than Sam himself is just what he wanted. Here, language is used to convey meaning, which refers to the study of semantics——a study of meaning. 二. Explore desig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language from I am Sam Language is productive or creative in that it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ignals by its us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when Sam gets into the lift, he says” Hurry up. The first floor is two more floors. Hurry up. The second floor, one more floor.” It performs the productivity of language. Language has many different expressive forms from one to another. Even for one person, he can have a variety of expressions. Usually, we, normal persons, would not count like that. But for Sam, his intellectual capacity is around that of a 7-year-old, so he counts like that. This design feature of language can also be found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t’s make me happy hearing you read. It’s make me happy when you’re reading.” And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电影《My-Fair-Lady》教学内容

从语言学来看《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是根据萧伯纳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其中,奥黛丽赫本扮演女主人公伊莉莎——一个美丽但口音怪异、行为粗鄙的街头卖花女,她的嗓音引起了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他和好友打赌,经过他的训练,卖花女也可以成为贵夫人。他从最基本的字母发音开始对伊莉莎密集训练,在6个月后的一次重大舞会上,伊莉莎谈吐不凡,气质高雅,成为焦点。学过语言学,再看这部影片,发现很多耐人寻味的语言现象。 从语言角度来看,卖花女伊莉莎的嗓音被希金斯教授称为“如小鸡在粮仓里咯咯叫”,“她发的每一个音都不适当,她应该被吊死因为她无情地谋杀了英语”。从语音分析四的个方面(音高,音重,音长,音质)来解析伊莉莎的自身语音系统,她有着与其成长环境一致的发音习惯,比如,她会把“以为”发成“以味”的音,经常读错重音,会把[?:]发成[?],把[z]发成[T] close cloth breeze breathe。自由的生活环境和卖花女身份更丰富的了她的发音方式。这让教授初教她发音字母时头疼不已。 从语法角度来看,伊莉莎的表达更是自由,她会说“两元一支”而不是“一枝花的价格是两元”。这是一个紧缩句,或者是种语言的变换。而教授要她学严谨优雅的英语语法,这对她来说无疑很困难。从词汇和语言发展角度来看,首先是口语和书面语,伊莉莎会说“喝水”而不是“饮水”,说“脑袋”而不是“头颅”;其次是社会方言,她的圈子里说“盐巴”而上层社会会说“食盐”。赫本的另一部电影《罗马假日》中,标志性的上层语言暴露了她的公主身份。这些都是和她的职业、阶层相适应的。包括她说话时的体态、表情广义上应该属于一种语言方式。但教授的训练要她从词汇到体态甚至表情做全方位的转换,这是对一个成长于社会底层的她的折磨。 从各方面来讲,这注定是一次艰难的蜕变。 宏观上来讲,影片侧重的更是语言的阶级性方面,伊莉莎做这些改变的根源就是社会上下层在语言上有差别。但语言本身不分贵贱,政治的贵贱之分给它抹上了势力的色彩。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也充分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性。气质不是由血统决定的,是一个人内涵,语言,姿态的集合。语言的内核是一个人的内在。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一、引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 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

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因此,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至关重要。 三、语用翻译 近十年来语用学与翻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至出现了“语用翻译”这样一种翻译新论。 由Leo Hickey 主编的论文集《翻译语用学》(1988),收集了13 位作者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文章,包括言外功能、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前提等,几乎囊括了语用学的所有方面。文中,他们涉及到的翻译问题包括原文译文的意图及达到的手段;译者如何与读者合作,跨文化差异与克服的途径;翻译中的礼貌与关联,等等。 1. 语用翻译观的基础。语用翻译观的基础是把翻译看作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中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语码转换的研究意义 1、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掌握双语或多语的人被称为双语人或多语人。严学宭认为,世界上大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是双语人或多语人。Wardhaugh也认为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罕见。双语或多语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更好地理解那些影响并指导我们语言行为的社会、心理及纯语言的因素,就必须联系社会语境来研究语言,并且使我们有机会将语言研究与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真正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在多语社会生活中,通常都面临着选何种语码最为得体的问题。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选择适当的语言,必要时还进行转换,甚至混合使用两种语码。因此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2、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工具。多语言、多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经济文化资源,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共荣是语言和谐的追求。高林波等指出,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就是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同时容纳多种民族语言和多种汉语方言,容纳多种民族文字和多种汉字字形,和谐共处,使得社会语言生活呈现主体化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江结宝指出(双)多语,和谐语言将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营造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提供科学诚实的语言信息,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精神的文明,最终推动社会的和谐。语言和谐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社会中的语言如果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基石。语码转换是多语共存的必然表现,是促进语言社会和谐的重要形式和动力因素。结合语言和谐研究多语地区的语码转换,是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视角。 3、国内外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需要完善。按照社会语言学的定义,语码转换是指在双语(包括多语或多方言)社会人们在交谈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或方言)的现象。国外的研究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与绘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