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心理学(可打印)-2

★管理心理学(可打印)-2

★管理心理学(可打印)-2
★管理心理学(可打印)-2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阶段:(一)传统管理(二)古典管理(科学管理)(三)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派)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发展,集中于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等(四)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闵斯脱博格:用心理测验的方法选拔工人。

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在影响劳动者积极性各项因素中居于首位。

群体动力理论:勒温及其学生。

B=f(P·E)B:行为;P:主休因素;E:环境;f:函数

社会测量理论:莫里诺社会测量方法。用社会问巷方法测量社会态度。

需要层次论:美国的马斯洛。

a.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b. 生理、安全、社交为低级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为高级需要。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法

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典型代表是“泰罗” )

X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具有”:<1>天生懒惰、逃避责任;<2>没有大志、不负责任;<3>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4>满足安全和生理的需要;<5>多数属于上属情况,只有少数人能鼓励自己、控制冲动。

X理论的管理措施:<1>重点是提高生产率而对人的情感和道义,则是无关紧要的。<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无关。<3>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Y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都是勤奋的;<2>控制和惩罚不能实现组织目标;<3>人主动寻求责任;<4>有高度的想象力、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5>在现在工业条件下,一般人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Y理论的管理措施:<1>管理重点的改变;<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3>奖励方式改变;<4>管理制度的改变。

个性的组成要素:1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等

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自然属性,即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平衡性和指向性。

四种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1活泼型(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等。

2安静型(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容易等。

3兴奋型(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等。

4抑制型(抑郁质):孤僻胆小,行动迟缓,不易动情,体验深刻,细心,感受性很强,敏感多疑,缺乏果断和自信,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等。

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性格特征的分析: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客观因素:1.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知觉对象的组合

主观因素:1、需要和动机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

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

邻近性原则: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部分有一起被感知的倾向,不类似或距离远的部分就没有这种倾向。

相似性原则: 相似的各个部分有被看成一个整体的倾向。

封闭性原则:几个对象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就容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连续性原则:几个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有连续性,易被感觉为一个整体。

知觉对象的组合原则

邻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封闭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社会知觉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2. 晕轮效应3. 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4. 定型效应

态度的组成要素:认知要素:即主体依凭其知识对客体、对象的理性的认识和知觉,它还只是对客体、对象的客观描述。评价要素:即主体依凭其对客体、对象的认识而作出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情感要素:即主体根据其对客体、对象的认知、评价并结合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而作出的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等情感体验。

意向要素:即主体依凭对客体的知觉、评价、情感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倾向,即主体准备或可能作出某种反应、采取某种行动的心理倾向。

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凯尔曼)1.顺从(模仿、服从):行为改变。2.认同(同化):理解新态度。3.内化:彻底转变态度。

态度转变的理论:1.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2. 海德的P-O-X模型。 3. 纽科姆的A-B-X模型。

价值观:是个人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的作用:①动力作用②标准作用③调节作用④定向作用

挫折理论:主体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不能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叫挫折。有客观条件,核心是主观体验。

挫折起因:主体起因——生理、心理。环境起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影响挫折体验的因素:a. 生理状态; b. 抱负水平; c. 社会性判断。

挫折的表现:a. 攻击。替罪羊现象。b. 倒退。c. 病态的固执。d. 妥协。e. 防卫作用。

如何应付挫折:a. 冷静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b. 对受挫折者采取宽容的态度;c. 改变情境;d. 精神发泄。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一般概述,管理心理学则认为,它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联结成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有:1吸引接近规律2趋同离异规律3互需互酬规律4交往深化规律5交互中和规律

人际交往可以分成四个层次::1感情交往2 礼仪交往3 思想交往4功利交往

激励理论分类:1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从需要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状态型激励理论(从行为后果状态出发):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答:(一)双因素理论即“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其主要内容有:(1)双因素的性质。①满意因素。职工不满时往往因为缺少这种因素。②不满意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时间都不长,即使能具备很高强度也很少成为导致职工满意的因素。在性质上这两类因素完全不同。满意因素主要与工作任务本身相关,不满意因素则于工作环境相关。(2)双因素的作用。与工作任务本身直接相关的满意因素可以激发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称为“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条件直接相关的不满意因素可以预防出现不满或消除职工的不满意感,所以称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作用是内在的,保健因素的作用是外在的。(3)双因素的需要结构。激励因素内涵的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成长需要能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激励。保健因素内涵的是个人避免不满意的需要,它无法产生积极的满意感和成长的感受。(4)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应关系。

(二)评价

(1)双因素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在管理中的实际运用以及运用的效果,体现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对其的肯定,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工作丰富化。使工人有机会参加工作的设计并得到信息反馈,估计和修正自己的工作,使工人对工作本身产生兴趣,获得责任感和成就感。②工作扩大化。使工人增加工作的种类以增加对工作的兴趣。③弹性工时。可以改善职工工作情绪,提高生产率,职工也因能自由支配部分工作时间而感到满意。

(2)双因素论的不足。在国外受到的非议主要在于三个问题:一是怀疑双因素论的可信度。人对工作满意并不等于生产率提高,在不满意条件下也会因种种原因达到高效的生产率。赫茨伯格并未证实满意感与生产率的关系。二是怀疑双因素论的普遍性。赫茨伯格的调查对象仅是专业人员,普遍性不够。三是怀疑双因素论的可靠性。人们在接受调查时,往往把满意的事归于自己,把不满意的事归于外部条件。

需要层次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生理上的需要,基础工资、奖金;2安全上的需要,福利诸如五险一金;3感情上的需要,同事或者公司的认同感,适合企业文化;4尊重的需要,在同行之间的比较时有成就感,至少本区域内;5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能力是否在工作岗位上得到施展;

弗鲁姆过程型激励理论:1基本内容:激发力量(M)=f(E×V)E为期望值,V为效价。

要想获得大的激发力量,必须期望值、效价均大。E和V有一个为中,则激发力量为中;E和V有一个

为小,则激发力量为小。

2应用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a. 工作努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b. 工作成绩与获得奖励之间的关系;c. 奖励内容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双因素理论(“激励一保健因素理论”)美国管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匹兹堡实验

满意因素: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不满意因素: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工作设计的变革:(1)工作丰富化;(2)工作扩大化;(3)弹性工时。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利兰认为人的成就动机可分为:力求成功的意向,避免失败的意向。他认为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基本的需要有3种:1权利需要2归属需要3成就需要

领导的概念:哈罗德·孔兹:领导是“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

泰瑞:“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杜平:“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

坦宁鲍姆:“领导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经意见交流的过程所实行出来的一种为了达成某个目标的影响力”。

赫特:“领导不凭借特权、组织权力或外在形势而说服和指挥他人”。

阿吉里斯:“领导即有效的影响。为了施加有效的影响,领导者需要对自己的影响进行买地的了解”

正式领导者的功能:1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针2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3授权下级分担任务4对职工实行奖惩5代表组织对外交涉6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领导的类型:1.领导工作类型:政治思想领导、业务领导、行政领导、学术领导;

2.领导方式(或作风)类型:专制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放任型领导;

3.领导体制类型:一长制与委员会制;层次制与机能制;一元化与多元化;集权制与分权制。

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莫顿,1964

“1.1”型:虚弱型管理;“1.9”型:乡村俱乐部型管理;

“9.1”型:任务型管理;“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

“5.5”型:中间型管理。

衡量工作绩效的指标:

效率:泛指工作成果和所付出的代价之比,效率即产出投入之比,在同样的条件下,投入愈少、产出愈大、效率就愈高

效果:泛指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

效益:即活动产出的成绩和贡献

效能:指个体或组织实现其预期目的的适应性和能力,是对主体的功能的评价

绩效考核的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1)静态与动态相结合。(2)短期与长期想结合。(3)主观努力程度与客观条件限制相结合。(4)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2>民主公开原则(1)要求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世视角的考核,实行广泛的参与制。(2)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要求将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3)绩效考核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应该坚持民主于集中相结合。

<3>严格认真的原则(1)有严肃认真的考核态度。(2)有明确严格的考核标准。(3)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4)要有严格有效的考核制度。

<4>激励为主的原则(1)在考核活动前,考核的目标与标准的设置要尽量与员工的需求一致。(2)在考核过程中,要注意与被考核者之间的感情沟通

组织变革和发展要遵循的指导原则:(1)必须由组织管理部门来制订有计划、有系统的规划。

(2)这个规划必须使组织既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能适应未来环境的要求。

(3)这一规划必须预见到知识、技术的改变,以及程序、行为和组织设计的改变。

(4)这一规划还必须建立在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工作绩效的基础上,以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最佳配合。

组织文化的概念:所谓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组织文化的类型:(一)按组织文化的内容性质可分为:A:人和型。B:挑战型。C:创业型。D:守成型。E:发展型。F:求和型。G:技术型。H:智力型、I:服务型。

(二)按组织文化的活力程度可分为:A:活力型组织文化。B:官僚僵化式组织文化。C:停滞型组织文化。

(三)按不同民族和国家来划分:A:美国的组织文化。B:日本的组织文化。C:中国的组织文化。

美国企业文化:

1.建立共同的价值观①崇高的目标②参与决策和管理③追求卓越④建立亲密文化

2.个人能力主义;

3.软硬结合。

日本组织文化:

1.和魂洋才(核心);

2.家族主义(显著特色);

3.以人为中心。

中国组织文化:

1.致富经国;

2.义利两全;3以和为贵;4.勤俭为本;5. 公正廉洁;6.任人惟贤;7.自强不息;8辩证思维。

组织文化的建设:就是指组织的领导者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称为组织的“软管理”。

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1>企业价值观体系;<2>科学的经营管理;<3>全方位激励的管理方法;<4>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5>加强礼仪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的步骤<1>建立领导体制<2>建立独立部门。<3>制定计划。<4>对组织现存文化的盘点。<5>目标组织文化的设计。<6>实施计划。

CI战略:创建企业识别体系CIS的构成1企业识别标志(MI)2企业行为识别(BI)3企业视觉识别(VI)

下列中属于内容性激励理论的是(麦克米兰成就需要理论)

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是(A.心理技术学C.群体动力理论 D.需求层次理论E.霍桑试验)

20世纪40年代以来,行为科学理论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答:(1)人类需要理论: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2)人性管理理论: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人性”问题。(3)群体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4)领导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

评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答:(一)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1)期望公式:激励程度=期望值*效价。其中,激励程度指激发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的强度;期望值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效价指所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一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的越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越高,激发的动机越强烈,激励作用就越大。(2)期望模式。为了有效的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要处理好3种关系:①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如果认为通过努力能达到目标,目标期望值就高,就会有信心。只有从努力与成绩的关系上合理设立目标,才有可能激发动机的作用。②成绩与奖励的关系。如果只要求成员努力工作没有物质或精神奖励进行强化,人们的工作动机会逐渐消退。③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对同一种奖励,不同人所体验的效价不同,所起的激励作用也不同,利用多种形式奖人所需,是提高奖励效价的要求

试述布雷克和莫顿管理方格图中的五种典型管理方式:答:1(9.1)型管理方式。即“任务型管理”:该类型管理者非常关心生产,但不关心人。搞好生产是其取得成就的手段,为此,就行使控制、支配等权力形式克服人们对生产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管理者随时坚持自己思想主张并迫使他人接受。在短期内可能取得高生产率,但不关心人消极作用在长期内,可以使生产率真正下降。

2(1.9)型管理方式。即“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强调关心人,而不驱使人去生产。该类管理者高度估价友好的关系,只要能得到支持,就永远安全。他自然倾向是预见他人的欲望和要求。他很少引起冲突,其管理方式不益于生产效率而且妨碍了生产效率。生产率从长期还是短期都不可能高。

3(1.1)型管理方式。即“贫乏型管理”:躲避责任,回避个人义务。管理者所求无多,所给也甚少。它是无定向的,管理者既没有支配工作环境的志向,也不想受到这一环境中的人们的喜爱和好评。将导致一蹶不振的最低生产效率。

4(5.5)型管理方式。即“中间道路型的管理”:既要完成必要的任务,又要保持必要的士气。管理者的目的在于采用适中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既公平严厉又相信下级完成任务的能力。他推崇对问题“折中”处理,追求一种平衡。在追求目标上,它不是寻求对生产和人都有利的最佳地位,而是需求两者可以妥协的地方。

5(9.9)型管理方式。即“团队式型的管理”:既十分关心生产,又十分关心人的因素,而且并不认为两者不相容。其把人员和生产协调起来,使之一体。他努力去发现最好和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最高的生产目标。对这个目标,有关的人都会尽心尽力,并从中发现自己的成就感。该类能够带来有效的成果,而且又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革新精神与方法。是五类中最佳的方式。

试述组织形象的构成。答:根据组织形象的层次,可将组织形象识别(CIS)分为组织理念识别系统(MI)、组织行为识别系统(BI)和组织视觉识别系统(VI)。

1理念识别系统(MI):(1)理念识别:一个企业由于具有独特的经营哲学、宗旨、目标、精神、道德、作风等等而区别于其他企业。(2)理念识别系统包括四个基本内容: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目标。(3)表现形式有:信念、口号、标语、守则、歌曲、警语、座右铭以及高层次人员的精神或讲话。

2行为识别系统(BI):(1)行为识别:在企业理念统帅下企业组织及员工的言行和各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区别。(2)行为识别系统由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的活动有:业务培训、员工教育、奖惩活动、工作环境、职工福利及研究开发项目等。

对外的活动有:市场调查、广告活动、公关活动、公益文化活动、促销活动、竞争策略以及与各类公众的关系等。

3视觉识别系统(VI):(1)视觉识别:一个企业由于独特的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要素而区别于其他企业。(2)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内容是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

基本要素:包括企业名称、标志、标准字、造型等。

应用要素:包括办公事务用品、产品包装、广告、车辆、建筑、环境等。

简述超Y理论的主要观点:答:(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每个人的需要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的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一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其对于不同管理方式会有不同反应,因此不存在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任何个人的普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答:(1)成员要求在工作中有个人发展机会,但组织仍然倾向于简单化、专业化的管理方式,从而限制了成员的发展机会。(2)组织成员民主思想增强,要求参与管理,希望在经济上、政治上得到公平待遇,受到尊重,但组织仍然是等级分明、地位差别大、对组织成员严格控制。(3)当组织成员的工作责任感增强,通过工作赢得尊重时,组织仍然只靠奖惩手段推动成员工作。(4)当组织成员期望从工作中尽快获得当前需要的满足时,组织满足其成员的奖励、晋升等方式却是缓慢、延期的。 [评分标准]每小点一分,表述充分得五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

小强是位12岁的男孩,由于调皮、淘气经常被老师和家长责罚。小强平时考试成绩一般在70-80分之间。眼看要上中学了,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很担心。他父亲准备对他使用严厉手段,务必要他考试成绩超过90分,否则将受到严惩。老师告诉他父亲,这样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最好先要求他的成绩超过80分,然后再循序渐进。事实证明,老师的建议是正确的。

1.应用期望理论解释老师的建议。

答:1.老师的建议符合期望理论,提出合理的可完成的目标可以提高期望值,从而提高激发力量。

2.在期望理论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正确处理工作目标与劳动者能力之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工作成绩与获得奖励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奖励内容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15分)

43.有一个养猪专业户,最近有一个烦恼,几个小孩在他家附近放鞭炮,影响母猪吃食和休息。他去辩说,小孩不听。有

人出主意,老板欣从。老板对小孩说:“听到炮声后,我家母猪吃好,睡好,谢谢。明天,你们来放炮,不用带炮,我给

劳务费。”第二天,主人说:“对不起,只能给炮仗,不能给劳务费。”结果,孩子不高兴。第三天,主人对孩子说:“对不起,不能给劳务费,炮仗也不能给了,你们自己买吧。”结果孩子更不高兴。最后,孩子到别处去放炮仗了。

1、应用双因素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2、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这符合“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的过程。(5分)

2、将影响人劳动积极性因素分为两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5分)

本来小孩放炮仗是激励因素,后来转变为保健因素。(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C)

A.梅奥 B.闵斯托博格C.勒温D.马斯洛

2.《人的动机理论》是谁的作品(B)

A.勒温 B.马斯洛C.梅奥D.弗鲁姆

3.泰罗的代表著作是(A)

A.《科学管理原理》B.《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C.《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D.《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4.下列中不属于西方管理心理学人性假设类型的是(D)

A.“经济人”B.“社会人”C.“复杂人”D.“政治人”

5.下列对Y理论描述错误的观点是(D)

A.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条件有利,工作如同游戏休息一样自然。

B.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C.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D.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6.下列中对气质表述正确的是?(B)

A.气质是群体和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B.气质主要体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C.气质的特征并非与生俱来。D.不同的气质类型可能具有相同的行为特征。

7.性格的情绪特征不包括是(B)

A.强度特征B.独立性特征C.持久性特征D.主导心境特征

8.下列中能力结构分类错误的是(C)

A.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B.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C.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D.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9.下列陈述错误的是(D)

A.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B.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C.知觉是人对周围环境的刺激的选择和组织,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心理活动。D.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特征的认识。10.常见的归因偏差不包括的是(D)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D.涉及物理环境的归因偏差

11.“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其所描述的是(D)

A.第一印象效应B.晕轮效应C.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D.定型效应

12.下列个体人格因素表述错误的是(D)

A.外倾型的人容易信任权威B.理智型的人善于通过认识因素改变自己的态度

C.意志型的人易于通过明确目的来改变态度D.内倾型的人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13.下列中属于内容性激励理论的是(C)

A.弗鲁姆期望理论B.斯金纳强化理论C.麦克米兰成就需要理论D.洛克的目标理论

14.双因素论导致工作设计变革的方式不包括(C)

A.工作丰富化B.工作扩大化C.工作标准化D.弹性工时

15.下列对“双因素理论的不足”描述错误的是(B)

A.双因素论可信度不高。B.双因素论对工作设计没有意义C.双因素论可能不具有普遍性。D.双因素论可靠性不强16.主管和部属之间的讨论属于(B)

A.双向沟通B.上行沟通C.平行沟通D.单项沟通

17.工厂中的一个车间是(C)

A.友谊型群体B.暂时性群体C.正式群体D.嗜好型群体

18.“同声相应,同气相投”属于(B)

A.吸引接近规律B.趋同离异规律C.互需互酬规律D.交往深化规律

19.在积极诱导条件下(C)

A.凝聚力强群体比凝聚力弱群体生产率低B.凝聚力强群体比凝聚力弱群体生产率相同

C.凝聚力强群体比凝聚力弱群体生产率高D.无法比较

20.下列中不属于领导培训方法的是(C)

A.评鉴考核法B.情境模拟法C.长期观察法D.工作轮换法

21.下列沟通方式中,沟通内容最丰富的是(D)

A.电话B.公告C.信件D.面对面交谈

22.基本组织结构不包括(A)

A.垂直式组织结构B.直线式组织结构C.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D.矩阵式组织结构

23.在布雷克和莫顿管理方式类型中,“乡村俱乐部型管理”是(A)

A.(1.9)型管理方式B.(1.1)型管理方式C.(9.9)型管理方式D.(5.5)型管理方式

24.“对员工的思想、性格、兴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组织的共同信念”是组织文化的(B)A.导向作用B.凝聚作用C.激励作用D.规范作用

25.提出“目标管理”的是(B)

A.勒温B.德鲁克C.古利克D.法约尔

26.下列不属于绩效考核范围的是(D)

A.效率B.效果C.效能D.效力

27.个人能力主义是以下哪种组织文化的特征(D)

A.中国组织文化B.日本组织文化C.新加坡组织文化D.美国组织文化

28.不属于组织变革的外界环境动因的是(D)

A.技术的不断变化B.价值观念的变化C.竞争的加剧D.组织目标模糊

29.组织变革的阻力不来自于(D)

A.心理原因B.经济原因C.社会群体原因D.自然环境原因

30.以下关于“敏感性训练”描述正确的是(A)

A.是一种组织变革和发展的途径。B.主要用于中下层管理人员。

C.采用集中灌输的方式提高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敏感性D.进入工作阶段,强调发挥个人作用,个人解决问题。1.下列关系表述错误的是(D)

A.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和具体应用的关系。B.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人的心理问题,两者关系密切。C.社会心理学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D.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是重合的。

2.下列中不属于常用的问卷量表的是(D)

A.是非法B.选择法C.等级排列法D.比较法

3.“敏感性训练”属于以下哪种理论研究范围(B)

A.组织文化理论B.群体行为理论C.领导决策理论D.人类需要理论

4.下列中不属于心理过程的是(D)

A.情感过程B.意志过程C.认识过程D.知觉过程

5.下列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是(A)

A.兴趣B.气质C.性格D.能力

6.具有多血质人,从事以下哪种活动能够会比其他气质类型的人效率高?(A)

A.反应速度高和灵活性高B.反应速度高和灵活性低C.反应速度低和灵活性高D.反应速度低和灵活性低

7.胆汁质具有以下哪种特征(D)

A.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B.感受性很强,不易动情C.活泼好动,反应迅速D.直率热情,精力旺盛

8.人类创造能力的发展规律是(A)

A.模仿-再造-创造B.创造-再造-模仿C.模仿-创造-再造D.创造-模仿-再造

9.人的知觉过程是(A)

A.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B.观察-组织-选择-解释-反应

C.选择-观察-解释-组织-反应D.观察-选择-解释-组织-反应

10.社会知觉不包括是(C)

A.对个人的知觉B.人际知觉C.群体知觉D.角色知觉

11.态度构成的要素不包括的是(B)

A.认知要素B.意志要素C.评价要素D.意向要素

12.费斯汀格提出了(B)

A.参与改变理论B.认知失调理论C.学习理论D.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

1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低级需要包括(B)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B.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C.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D.生理需要14.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五等级正确的顺序是(C)

A.生理-社交-安全-尊重-自我实现B.社交-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D.生理-安全-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15.一个高效群体的特征不包括(C)

A.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B.成员之间有高度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C.主要成员智力水平较平均D.群体成员工作积极性高。

16.霍曼斯提出的群体三要素是(A)

A.活动、相互作用、感情B.活动、共同规范、感情C.相互作用、共同规范、目标D.目标、相互作用、感情17.下列不属于常见人际关系的类型是(C)

A.自然性人际关系和社会性人际关系B.合作型人际关系和竞争型人际关系

C.正式型人际关系和非正式型人际关系D.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

18.以下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不包括(D)

A.群体气氛B.个人智力水平C.群体凝聚力D.群体效益

19.下列对“领导”概念表述错误的是(D)

A.“一门促使其部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来完成他们任务的艺术” B.“是影响人们自动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C.“即行使权威与决定” D.“完全凭借特权、组织权力或外在形势而说服和智慧他人”

20.下列中关于“沟通”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沟通必须依赖于某种具体通讯工具。B.管理心理学研究沟通的课题是社会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沟通。C.沟通就是信息的发送。D.沟通需要一定的联络渠道。

21.医院属于(C)

A.互益组织B.工商组织C.服务组织D.公益组织

22.下列中关于人际关系分类错误的是(C)

A.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B.合作型人际关系和竞争型人际关系

C.工作人际关系和感情人际关系D.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不好的人际关系。

23.对行为组织理论描述错误的是(D)

A.在形态上倾向扁平的组织结构B.在集权和分权上偏重分权。

C.在专业化分工上提倡专业化D.在决策上主张领导权威。

24.下列中不属于典型领导决策方式的是(B)

A.集权式B.协调式C.参与式D.放权式

25.下列属于行为识别系统基本内容的是(C)

A.企业使命、企业精神B.企业高层人士的讲话和精神C.业务培训D.企业名称、标志

26.下列不属于按组织文化内容性质分类的是(C)

A.挑战型B.服务型C.活力型D.技术型

27.绩效考核的程序是(B)

A.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鉴定决策-实施方案B.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方案-鉴定决策

C.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实施方案-鉴定决策D.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鉴定决策-实施方案

28.对生产成绩的每周考核属于(A)

A.日常考核B.定期考核C.长期考核D.临时考核

29.组织变革方式不包括(D)

A.人员导向型 B.组织导向型C.技术导向型D.目标导向型

30.以下关于“学习型组织”描述错误的是(D)

A.学习型组织运用的双环学习。B.学习型组织具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共同构想。

C.学习型组织可以解决“过分强调竞争常常会削弱合作”的现象。D.学习型组织重视已有的常规程序。

二、多择题

31.格雷夫斯归纳的价值观层次中,下列哪些选项是自我中心型的表现(BC)

A.行为按照自己的生理需求作出反应,不考虑其他条件B.精力充沛,性格粗犷

C.为取得所需的东西,愿做任何工作,愿意服从严格要求的上级D.不能容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E.喜欢操纵他人或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

3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ABCDE)

A.先天遗传因素B.家庭因素C.文化传统因素D.自然环境因素E.教育条件因素

33.属于管理方格论领导类型的是(BCDE)

A.社会式B.贫乏式C.乡村俱乐部式D.团队式E.任务式

34.“建设性冲突”的特点是(BD)

A.不愿听取对方的观点和意见B.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C.互相交换情况不断减少D.双方对实现共同的目标都十分关心E.不存在共同目标而是许多目标

35.绩效考核的程序包括(ABCD)

A.确定目标B.制定方案C.实施方案D.鉴定决策E.反馈

31.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发展,集中于(ABDE)

A.人类需要理论B.人性管理理论C.人际关系理论D.群体行为理论E领导行为理论

32.下列属于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的是(ABDE)

A.需要和动机B.兴趣和爱好C.人际关系D.个性特征E.知识结

33.态度的独特性质在于:(ABCE)

A.对象性B.个体性C.社会性D.多变性E.内隐性

34.下列属于领导行为的PM类型的是(ABD)

A.PM型B.P型C.m型D.pm型E.Pm型

35.传统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包括(ABCE)

A.专业化与劳动分工B.责权一致原则C.直线参谋作用D.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紧密化E.控制幅度

管理心理学 (2)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义的管理心理学,是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组织或活动中与管理过程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与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规律。 ?狭义的管理心理学,即经济管理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它研究经济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因素对管理效率的作用,如人的意识倾向(理想、世界观、信仰、兴趣等)、知识才能、性格脾气、情绪情感对管理效率的影响。也研究各种管理措施,如思想教育、劳动竞赛、操作合理化、工资奖金制度、升级考核制度等措施,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霍桑实验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 ①工场照明试验 ②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③“访谈实验” ④观察研究——“群体实验”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同泰勒的传统科学管理既有区别也有相同点。相同点表现为:目标一致,两者都追求高的生产率;两者都认为个人与管理者冲突,责任应归于管理者;两者都追求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不同点表现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2)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 心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 — 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 — 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 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 :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 — 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 外向 代 — 情绪稳定 — 内向 表 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 卡特尔 特质有规律性 物 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 个性的理论 (代表人物:米勒 达乐 罗特 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 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 自我 超我 心理分析论 荣格:敏感型 感情型 思考型 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 婴幼儿期— 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个性的形成过

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1. 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的行为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 ①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不能简单的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 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②气质不能决定一个的的成就高低 ③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现: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 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2、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同时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所以不同气质类型之间存在着互补性

管理心理学B第2次作业

管理心理学B第2次作业

(注意:若有主观题目,请按照题目,离线完成,完成后纸质上交学习中心,记录成绩。在线只需提交客 观题答案。) 本次作业是本门课程本学期的第2次作业,注释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10道小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个案研究() (A) 现场实验 (B) 观察法 (C) 谈话法 (D) 活动产品分析法 你选择的答案: A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2. 下列那本著作并未全面反映美国、西欧国家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A) 列维特所著的《管理心理学》 (B) 季托夫所著的《管理心理学》 (C) 罗桑所著的《组织行为》 (D) 雪恩所著的《组织心理学》 你选择的答案: B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3. 下列哪项不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局限性() (A) 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的全面、深入的考察 (B) 注意中心为个别工人 (C) 过多强调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D) 缺乏因人、因事、因地制宜的权变观点 你选择的答案: B [正确] 正确答案:B 解答参考: 4. ()对人性的假设提出了另一种分类,即存在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A) 布劳纳 (B) 莫尔斯 (C) 洛希 (D) 雪恩 你选择的答案: D [正确]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5. 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A) 食物 (B) 饮水 (C) 爱与归属

(D) 住所 你选择的答案: C [正确] 正确答案:C 解答参考: 6. 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知觉的具体研究范围() (A) 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B) 对他人的知觉 (C) 对自己的知觉 (D)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你选择的答案: A [正确] 正确答案:A 解答参考: 7. 经验表明,在招聘工作中,第一个()分钟的印象往往对录取与否有较大的影响。 (A) 8 (B) 7 (C) 6 (D) 5 你选择的答案: D [正确] 正确答案:D 解答参考: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与设计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对于管理心理过程及组织管理规律的理解,既需要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又取决于可靠有效的实际数据。理论和数据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必要元素。其中,准确的思路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管理心理学研究有三种理论思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思路。 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理论思路。 1.微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微观思路注重于研究个体特征或小团体中的个体行为。管理心理学微观思路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实验心理学为学习、动机、知觉和压力等专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个性与咨询等领域运用了许多临床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则提供了有关态度、群体和社会化方面的理论;而人事心理学有关人员测量、选拔、培训、奖励、绩效等的研究与应用,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微观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设计、测量和分析等方面都从心理变量出发,考察各类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2.中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和管理过程方面,并特别侧重于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和管理决策模式等。同时,在研究中注重群体变 量和有效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条件。 3.宏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宏观思路重视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组织环境、组织体制、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等宏观因素及其效应的考察。同时,宏观的研究思路倾向于采用整体设计,注重多重组织因素作用下人员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之间的交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研究特别重视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作出多重检验。图2-1为理论检验 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研究的计划与设计 为了开展有效的管理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对有关的研究与应用文献有足够的考察和了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杂志。熟悉以往研究,是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其次,应该对简单化的结论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三,应该确保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组织成为不断更新发 展的“学习组织”。 制定好研究的计划是成功研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听取同行的意见与建议,完善整个研究计划。一项研究 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目的和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计划需要说明研究的具体目的和问题,考察和综合与该课题有关的知识与经验,总结以往研究状况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使本研究建立在以往 研究的基础上。 2.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构思

管理心理学2

一、选择题 1.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________个体____。 2. 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被称之为________晕轮效应____。 3.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______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划分______。 4. 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是_____良好的信息沟通_______。 5. 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决定着人们从事职业种类的基本的“个性定向”有_______六种_____。 6. 个人在组织内事业生涯变动的模式呈现出是一个____圆锥体________。 7. 组织行为学中把基于群体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称为____友谊型群体________。 8. 在组织正式沟通形式中,最民主、最通畅的沟通形式是____全方位式________。 9. 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报酬及相应的成本,人们寻求报酬大于成本的行为关系,回避成本大于报酬的行为关系,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___社会交换理论 _________。 10. 管理群体间互动有许多办法,其中最简单、花费最低的办法是________制定规则与程序____。 11. 在组织中,有效的领导者的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表现为__正比关系__________。 12. 组织行为学中把企业家不断地调整既定的目标、方针、策略和管理方式以适应发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称为______应变能力 ______。 13. 对若干个备选方案分别进行评估,然后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衡量,择优者而取之。这是决策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___对比择优原则_________。 14. 动机会由于行为的良好结果而加强,使该行为重复出现;也会因坏的结果而削弱以至消失。这表明了动机具有_____强化机能_______。 15.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认为,在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它们是______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______。 16. 模式:工作激励水平=任务内在激励+任务完成激励+任务结果激励。这是下列哪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____综合型激励理论________。 17. 吉林羊毛衫厂的“全员塑形法”的理论基础是______参与管理理论与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______。 18. 组织行为学家认为,现代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___开放系统理论 _________。 19. 从探讨组织变革中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提出组织变革要经历解冻、改变、冻结三个过程。这是组织变革程序中的_____勒温程序_______。 20. 组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____组织目标或宗旨 ________。 二、多选题 1. 组织行为学常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研究。常用的问卷调查法有_______ABCD_____。 A、选择法 B、是否法 C、计分法 D、等级排列法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作业2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评阅教师 第次任务 共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管理心理学》 形成性考核2(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__ 角色_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2._ _ __假设群体_ 又称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工作上的方便和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 3. _ 逆反心理_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 4. _____ 虚拟团队_是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之间主要通过电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 5. 沟通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交流,它具有社会性、___ 选择性_、主动性、互动性、符号性、干扰性等特性。 6.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依然保留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符合群体的期望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是__ 顺从_____。 7. 沟通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存在P(parent, 父母)、A(adult, 成人)、__C(child,儿童)__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 8. 美国心理学家莱维特通过研究,提出了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几种方式:_ 理智讨论_____、怀柔政策、舆论压力、心理隔离。 9. 模仿心理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心理学家班杜拉_的社会学习理论。 10. 从众产生的原因有:寻求行为参照____ ___、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二、单项选择题(多选或少选都不给分,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写进表格): 1. ()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A.角色 B. 行为规范 C. 角色知觉 D. 角色期待 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属于()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管理心理学复习资料 虚拟公司 偶像公司 北京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 简介北京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是专业致力于情感婚恋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各类神经症、儿童心理的综合性国际化心理咨询机构。坐落于北京,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真诚仁爱,专业专注”的服务理念,为来访者提供最专业的咨询服务和心理救助。机构采用国际化心理咨询行业的标准服务规范,拥有一支由北大、北师大、中科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等多家高校机构的专家老师组成的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咨询团队,打造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个体咨询、团体心理、企业员工EAP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个体咨询案例累计达36000人次以上,各种团队心理、培训讲座,受众人群累计10万人次。与多家大型企业合作,为其长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军队、公安系统、监狱系统多次提供专业的心理讲座。与各社区合作,长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制度文化: 规章制度 第一条:遵守国家各项法规,严守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条:热情、真诚,尊重、关心和理解咨询者。 第三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对来访者的有关资料、档案予以保保密。 第四条: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发现咨询者有危害其自身生命和危及社会安全的情况,心理咨询工作者有责任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第五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在自身处于极度的情绪波动状态时,应回避接待来访者促进其成长。 第七条:对来访者认真负责,咨询结束后,需及时整理、完善咨询记录表。 第八条:保持和维护咨询室的干净、整洁。 精神文化: 独特理念:贴心、温馨、专业、高效 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事实,真诚仁爱,专业专注

管理心理学第2章习题

第二章习题 一、填空题 1.知觉是_______________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 的意义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____________是人的社会行为的基础。 3.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们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修正角色行为使其符合角色期待的主要 根据和基本要求。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个体自我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的基 本条件。 5.常见的社会知觉效应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效应等。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称为社会知觉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心理定势现象 D.晕轮效应 2.社会直觉是由()心理学家首次提出的 A.海德 B.凯利 C.布鲁纳 D.巴甫洛夫 3.知觉者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时趋于自利的倾向,基本表现为知觉者常常把成功归功 于内因,把失败往往归结于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是() A.利己偏见 B.基本归因错误 C.主观归因偏差 D.客观归因偏差 4.凯利的协变分析模型中,在面对他人的行为表现时,只要按三个标准去考虑,即可确定 宜于采用何种归因方式。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确定归因方式的标准?() A.特殊性 B.共同性 C.选择性 D.一致性

5.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这就是说,我们认识一个人要根据他的言论和行 为。这里所说的是社会知觉中的() A.自我知觉 B.对他人的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 三、多项选择题 1.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E.复杂性 2.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包括() A.知觉对象 B.情境 C.直觉 D.知觉者 E.错觉 3.产生错觉的原因有() A.知觉者的能力 B.知觉者的生理状况 C.知觉者的心理状况 D.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E.知觉者的背景 四、简答题 1.根据知觉的对象,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2.简述归因基本错误主要包括的内容。 3.简述海德认为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予以归因解释时遵循的两大原则。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2.联系实际论述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及归因偏差的克服。 答案:

管理心理学形考2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角色 2.假设群体 3. 逆反心理 4. 虚拟团队 5. 选择性 6. 服从 7. C(child, 儿童) 8. 理智讨论 9. 班杜拉 10. 寻求行为参照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C 2. B 3. C 4. B 5. C 6. C 7. B 8. C 9. C 10. D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 2.×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四、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5分) 1. 群体转移又称群体决策的风险转移现象,有时候又称作群体极化,是指在讨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2.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和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 3.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时,被群体的行为意识和目标控制,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加入群体中情绪化的、冲动的行为的现象。 4. 团体迷思:是一种与群体规范有关的心理症状,它主要是指群体成员由于受到从众的压力,对那些不寻常的、少数人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群体对其又不能作出客观评价的情况。 5.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促进,是指人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人们对冲突的看法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人们对冲突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有一个变迁的过程,迄今为止,概况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传统观点:所有冲突都是消极的、不良的、有害的,是应该避免的。 (2)人际关系观点:对于所有群体和组织来说,冲突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着。建议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应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 (3)相互作用观点:鼓励管理者要维持一种冲突的最低水平,从而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善于自我批评和不断推陈创新。

浅谈管理心理学记分作业二知识

答题说明: 一、单选题 1、一个尊重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人,下列哪种激励措施最能产生效果?() A.提薪 B.升职 C.解聘威胁 D.工作扩大化 2、一个人的态度最稳固的阶段是()。 A.顺从阶段 B.同化阶段 C.内化阶段 D.学习阶段 3、下列不属于控制压力后果的方法是()。 A.放松 B.体育锻炼 C.冥想 D.时间管理 4、某民营企业一位姓姚的车间主任,手下有十几号工人,他对自己“独有”的领导方式感到颇为自豪。他对手下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不好好干回家去,干好了月底多拿奖金。”可以认为,姚主任把他手下的工人都看作了是()。 A.只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B.只有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的人

C.只有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D.只有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的人 5、下列属于生活层面压力源的是()。 A.住房 B.人际关系 C.工作条件 D.角色冲突 6、下列属于工作层面压力源的是()。 A.工作负荷 B.角色冲突 C.角色模糊 D.职业生涯发展 7、小王和小李都十分自信新领导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新领导到任后却把他们的工作完全改变了,这时他们的态度是()。 A.平衡 B.不生气 C.满意 D.紧张 8、“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态度的()功能。 A.适应 B.自我防御 C.价值表现

D.知识 9、下列哪种人格特征的个体容易体验到较大的压力()。 A.高自我效能感 B.内控型 C.A型人格 D.B型人格 10、某公司来了一位新员工,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发现该员工工作热情饱满,业绩提高很快。对于这种情况,除了按公司激励制度的正常规定给予相应奖励外,如果你作为该公司的领导,最赞同进一步采取以下哪种做法?() A.及时肯定他的进步,鼓励他取得更大的成绩 B.顺其自然,让他通过自我激励不断提高绩效 C.给他提供进一步提高业绩的方法与程序指导 D.充分肯定他的成绩,并提醒他不要骄傲自满 二、多选题 1、EAP的实施步骤包括()。 A.把脉与诊治 B.宣传教育 C.计划和控制 D.咨询 E.全员培训 2、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 A.成就需要理论 B.目标设置理论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概述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它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管理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逻辑及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便为后面的章节奠定基础。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管理心理学?不同的教材和专着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这些定义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区别,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相同的。一般说来,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这个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管理心理学既探索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又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它把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其原因在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指导下进行的,它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要想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就要探索其背后潜在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理又是行为的内在动因,是调节、控制行为的内部过程,要想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就必须分析人的外在行为。由此可见,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机制都是管理心理学所要探讨的对象。 第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换句话说,管理心理学不是探索一般情境下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而是把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组织管理活动这一特定情境中,这里的“组织”不仅包括企业组织,还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组织。 第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社会管理实践,也服务于社会管理实践。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就是要进一步提高组织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充分挖掘人的发展潜力,以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发展目标。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应基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展开,并辐射到行为和组织层面的相关问题。基于此种考虑,本书将以组织情境中人的心理活动为主线来安排相关内容,旨在突出管理心理学的心理学特色,增强其心理学色彩。除了“总论”部分(第一篇)介绍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三章内容之外,其余五篇内容将按顺序分别讨论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等主题。下面分别对这五个主题做一简要说明。 (一)动机管理 动机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如何有效激发员工的动机,充分调动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外向 代—情绪稳定—内向 表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卡特尔特质有规律性 物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个性的理论(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分析论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荣格麦迪) 麦迪高忧虑低忧虑 外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爱社交依赖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热情爱社会依赖 内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害羞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温和冷淡害羞

婴幼儿期—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个性的形成过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管理心理学 (2)

管理心理学发展历程:1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利用“铁囚实验”制定一套工作标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他认为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人的工作动机2闵斯托伯格,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1912年她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其包括了广泛的心理学内容,称为心理学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路的重要的里程碑,3梅奥1939年她出版《工业文明与人类问题》提出“社会人”的概念,他强调群体,她认为管理中心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管理,强调协调忽视冲突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另一重要理论4李维特1958年管理心理学掌握那个是诞生,他提出了三种领导模式的转变(第一探研行为到探研行为的原因2由监督式管理向动机激发式管理转变3由专制到民主参与) 科学管理四原则(泰勒):1用科学划分每个工作元素的方法代替陈旧的经验管理工作法2用选拔法、培训、开发员工的科学方法代替先前实行的那种自己选择工作和自我培训的做法3与工人经常沟通以保证其所做的全部工作与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4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责任分担。 四个人性理论:泰勒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经济人”认为人是受经济和利益所驱动。认为资本家与工人双方的矛盾冲突集中在经济利益上,他提出“人的行为在于追求本身最大利益,工作的动力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的人性观2、x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消极观点上的他认为人天生懒惰,人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人天生就没有目标、没有雄心壮志、不负责任,人天生就没有道理、人的工作就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3、y理论是建立在以积极的观点来对待人性的基础上,他认为在控制和惩罚并不是让人好办法,认为一般的人都有高度的想象力,认为人具有很大的潜力45超y理论,他强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弹性的、应变的管理方式。 个性差异与工作绩效:1组织管理中的差异观,差异是个性概念中最突出的特点,要重视差异,因为不同个体带给组织不同的、独特的品质,组织中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个性的人员来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命性,更能适应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市场需求2能力与工作的匹配,能力是以工作效益密切相关的心理因素,不同的职业和工作要求从业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倾向,除一般职业能力外,有事还需具备某些特殊的能力倾向,他直接影响到其从事某项特殊职业的成就水平3个性与工作的匹配。个性类型、兴趣、职业动机的不同,都会影响职业的选择和工作效率,所以要根据人的不同个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将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大4个性特征和工作绩效,个性特征包括神经质、外向、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这五大人格特质都与工作绩效和工作行为有关系,人们应把人格特质和工作需要进行正确的匹配,从而产生良好的工作绩效和行为 积极的个体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他是个体关于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采取一系列必要行动去处理未来的某些情境的一种判断和信念2乐观主义(他是指人在一般情况下都认为会好好结果的预期风格或一种因果归因特点3情绪智力(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进行自我激励、有效管理自己,以及他人关系中的情绪的能力4胜任力(指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综合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指个体对施加给自己的信心,只注意其中的一小部分 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2知觉对象3直觉情境 对人知觉的偏差;1首映效应2光环效应3投射效应4对比效应5刻板效应 行为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起原因的过程进行归因依据的三因素:1区别性(特殊性2一致性(普通型3一贯性(稳定性 归因偏差:1行为者的自利性偏差2他人行为是否与自己发生厉害关系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归因倾向,当人受害时,人民对受害者的责难多于同情4对没有社会意义的社会现象进行拟人化的归因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实战版) 主讲 金树松

目 录 课程概要 (2) 课程提纲 (3) 模块一 管理抓重心 (5) 模块二 权力与执行 (11) 模块三 情感与机会 (16) 模块四 互补出绩效 (23) 附件 1.课程应用计划 (33) 2.进阶读书推荐 (34)

课程概要 [课程背景] 心理学科学系统浩大,从哲学分离,从实验心理学发端,到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但心理学的应用一直是个难题——学院派理论扎实,不能接地气;江湖派迫于实战,牵强高度深度。本课程希望兼顾理论与实战,从浩大的心理学理论系统中,精选与管理最实用的要点进行分享,每理论必输出行动指南,每指南必提及理论依据。 课程专注于讨论高绩效管理、低物质成本背后的心理机制。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只有“理”了员工的心,才可能高效地“管”好人。 无论社会的发展多么迅猛,人的心理规律是基本稳定的、变化缓慢的。科学心理学是人类长期思考的智慧结晶,十九世纪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它探寻的是人类心理的各种不变的规律——我们称之为“开关”。了解基本的人性开关,不但能从根本上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且会大大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本课程从最常见的生活情境开始,深入讨论现象背后的心理本质,帮助企业家发现四类管理对象的开关。 企业家需要学习这些“永恒”的“开关”,这些开关无处不在,并且不会随着社会的动荡而起伏。经典的心理实验对这些“开关”进行了提炼和总结。例如,领导行为的关键是理解平衡的艺术,强权对一线员工更能促进安全感,带情感的示弱能刺激高手展示的欲望,领导与团队文化应该互相补充而不是同质化。 四个开关寻求上下级最低成本的互动,由内及外、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课程既有真实的生活案例,又有激荡的现场论辩,最后把深刻的心理原理转化成具体的实操行动。课程散发浓郁的人本情怀,主张从尊重人、发掘人的优势入手,建立持续成长的管理机制。 [课程特色] 1、体验:超过10个现实的生活、管理案例,切身体会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威力; 2、提炼:基于心理学的4类经典开关分析,以及具体的管理行动指南; 3、升华:将西方心理科学与中国历史智慧结合,以术为入,以道为出。 [讲师简介] 金树松,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辅修历史。15年企业管理实践,近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担任MBA、总裁研修班客座教授,主持《优势领导思维》、《大历史大管理》、《管理者的悦读课》等课题。 为企业实施过5万人次以上的培训服务。近5年尤其关注500强企业的中国本土公司,为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倾注心智。

管理心理学试题 二

管理心理学试题二返回系别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组织行为最主要应用的是() A、组织学、管理学、数学 B、社会学、生理学、历史学 C、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D、人类学、政治学、化学 2.首先提出"管理心理学"及"组织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马基亚维里 B.薛恩 C.古利克 D.莱维特 3.社会知觉的实质就是() A、对人的知觉 B、对社会行为的知觉 C、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D、对社会过程的知觉 4.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是() A.梅约 B.霍桑

C.泰勒 D.麦格雷戈 5.加入团体的难度越大,成员间的凝聚力() A.越大 B.越小 C.适中 D.时大时小 6.一位主管与其他许多人之间的沟通是() A.链状沟通 B.Y型沟通 C.轮状沟通 D.环状沟通 7.如果一位领导善于维持和强化组织中的多种关系,那么他属于() A、虚弱型领导 B、乡村俱乐部式领导 C、战斗团队型领导 D、任务型领导 8.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更容易出现所谓() A、平均化现象 B、争论现象 C、平衡现象 D、妥协现象 9.麦克利兰是用何种方法来确定成就需要的强弱的?() A、心理测验

B、主题统觉测验 C、问卷 D、谈话 10.在绩效考核中,把一个职工的工作表现与所属部门的其他人逐一进行比较,如某项绩效比某个人强,则得1分,否则得0分,最后把全部分值加总,进行分值等级排列。() A、工作标准法 B、代表人物评定法 C、对子比较法 D、强迫选择法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划"×"。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 3.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 4.麦格雷戈认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创造一个可以允许和鼓励每个职工都能从工作中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5.社会知觉即在社会情景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也称作人际知觉。() 6.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是相同的。() 7.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 8.团体的凝聚力与团队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9.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任务取向。()10.冲突会妨碍团体的绩效,破坏团体的整体性,所以冲突都是有害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