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心理学考点2012

教育心理学考点2012

教育心理学考点2012
教育心理学考点2012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一、学与教的要素: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与反思过程。2.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 什么是关键期?

答: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如果能抓住关键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他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首先必须建立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积极开发儿童的智力潜能。

3.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

2.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具体逻辑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认识命题关系;进

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

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

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4.什么是自我意识?个

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是怎样的?

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

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

物的关系的意识。它包

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三种成分。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

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

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

过程。

5.认识方式的差异有哪

些?

答:1.场依存与场独立

2.冲动型与沉思型

3.辐

合行与发散型 4.立法

型、执法型与司法型

6.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答:语言智能;数理逻

辑智能;空间智能;身

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内省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

四、论述题

论述认知发展与教学的

辩证关系。

答:1. 认知发展制约着

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

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

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

展区。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

理论

1.简述意义学习的实

质。

答:意义学习的实质,

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

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

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

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

系。

2.简述实现有意义学习

的条件。

答:客观条件:指意义

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

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1)学习者要

有学习的心向2)在学

习者的认识结构中必须

具备恰当的知识,以便

于新知识相联系3)学

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

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

与已有的适当知识发生

相互作用,使潜在意义

转化为心理意义,是新

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3.简述“先行组织者”

策略。

答: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

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

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

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

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

关联。

四、论述题

1.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

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

容。

答:学习观:1)认识生

长和表征理论2)学习

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

识结构3)学习包括获

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

程。

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

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

构2)提倡发现学习3)

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

则:动机原则、结构原

则、程序原则、强化原

则。

2.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

应用。

答:一、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的不同倾向:个体

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

二、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

观、学习观、学生观

三、建构主义理论

的应用:支架式教学、

情境教学、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简述奥苏泊尔关于动

机的分类。

答:认知内驱力,自我

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

力。

2.简述耶克斯-多德森

定律。

答:学习动机强度的最

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

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

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

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

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困

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

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

一规律在心理学中称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

称倒“U”型曲线。

3.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

理论。

答:1.生理需要 2.安全

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

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

的需要

4.简述影响下自我效能

感的因素。

答:1.成败经验 2.对他

人的观察 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态

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的性质一

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

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

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

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

情况下是一致的。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

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

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的

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

接的。人的行为除了受

动机的控制与调节外,

还是受到其他主客观方

面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因此,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

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得

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

条件。

6.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

因素有哪些?

答:内部条件:1.学生

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性

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

学生的抱负水准 5.学

生的焦虑程度

外部条件:1.家庭条件

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

榜样作用。

四、论述题

1.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

动机?

答:一、利用学习动机

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

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

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

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

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

也可以反作用与学习动

机。因此,教师应掌握

评分艺术,是学生保持

学习上的成就感。应注

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

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

教师应当注意这种个别

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是

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

度要适当,经努力可以

完成;3)课题应由易到

难呈现;4)在某一课题

失败时,使学生下次在

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

成就感。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

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

习动机。直接发生途径

即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

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

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

需要,间接发生途径即

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

段或工具转化成新的学

习需要。

2.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答:一、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

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

境的方法有:1)熟悉

教材2)了解学生3)

贯彻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

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

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

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

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

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

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

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

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

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

中称为耶克斯-多德森

定律,简称倒“U”型

曲线。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学习结

果的反馈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导学生自己对学

习效果进行自我反馈;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

反馈信息。学习反馈有

“单向”反馈和“双向”

反馈两种方式,双向反

馈的效果更好。教师正

确的评价,恰当的运用

表扬与批评。由于表扬

能起到推动学习的作

用,一般来说,应表扬

多于批评。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

同的归因,对学生产生

的影响是极不相同的。

1)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

归因2)内外性维度归

因3)可控与不可控性

维度归因

3.分析自我效能感理

论,这一理论对培养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

何启示?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

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

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

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

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

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

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

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

我效能强化。行为的先

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

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影

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

有4种:成败经验,对

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

情绪和生理状态。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辨析题

1.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

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

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答:错误。在课堂学习

中并不存在孤立的课题

A或B的学习,而是在

知识的联系中进行学

习。因此无论在接受学

习或解决问题学习中,

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

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

方,就存在着迁移。

2.贾德的实验表明,虽

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

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

成分,但迁移不能自动

发生。

答:正确。两个学习活

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

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

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

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

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

的共同原理。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学习迁移?举

例说明学生在学习活动

中发生各种迁移的现

象。

答:学习迁移是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

响。举例略。

2. 关于学习迁移的理

论有哪些?它们的主要

观点是什么?对我们的

教育与工作有何启发意

义?

答: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

础乃是官能心理学。从

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

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

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力、推理力、想象

力等而实现的。而且,

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

的。形式训练说把训练

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

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

标。

二、相同要素说。相同

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

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

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

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

分是,一种学习才能影

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

生迁移。

三、概括说。两个学习

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

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

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

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

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

的共同原理。

四、关系转换理论。关

系转换理论是格式塔心

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

学习迁移理论。人所迁

移的事顿悟——两个情

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

识。是对整体情境中所

包含的相对关系的反

1

应。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上述几种迁移的概念和理论,对教育者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些原则来创设完成学习的情境。各种理论的综合应用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可能会更有效。学习有不同的类型,宜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迁移理论运用与指导实际的学习活动。

五、论述题

1.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联系实际说明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答:促进学习迁移的基本条件:1.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学习1.简述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

答:1.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

2.由于工作量记忆容量有限,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3.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从而扩展工作记忆容量,这些策略主要包括复述和形成组块等。

4.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客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

5.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2.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不能理解的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测度,发现了遗忘曲线规

律,表明遗忘进程是均

衡的,有“先快后慢”

的特点。

3.简述概念学习的过

程。

答:1.分步学习,由符

号学习水平向概念学习

水平过渡。

2.归纳发现某一事物的

关键属性的过程。

3.经过概念形成和概念

名称学习。

四、论述题

1.如何运用信息加工的

学习原理,促进知识的

获得和保持?

答:1.明确知识学习的

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

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

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

习。

2.举例说明,如何有效

地组织练习和复习?

答:及时复习;合理分

配复习时间和内容,做

到分散复习与集中付息

相结合;注意材料的系

列位置效应;有效运用

记忆术,记忆术是促进

记忆保持的技术方法,

例如,利用联想法、关

键词法、位置记忆法、

视觉想象等方法。

第七章技能学习

1.操作技能有哪些特

点?

答:动作对象具有物质

性,动作进行具有外显

性,动作结构具有展开

性。

2.心智技能有哪些特

点?

答:动作对象的观念性,

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

作结构的简缩性。

3.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

过程及各阶段的动作特

点。

答:操作定向,操作模

仿,操作整合,操作熟

练。

4.简述心智技能学习的

过程及各阶段的教学要

求。

答:一、原型定向。教

学要求:1)确定所学心

智机能的实践模式(操

作活动程序)。2)使这

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

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

映。3)要使学生了解活

动的结构。4)要使学生

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

作执行顺序与动作执行

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

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

觉性。5)教师的示范要

争取,讲解要确切,动

作指令要明确。

二、原型操作。教学要

求:1)要使心智活动的

所有动作以完全展开的

方式出现。2)要注意变

更活动对象,是活动方

式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

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

的表象。3)注意活动方

式的掌握程度,并适时

向下一阶段转化。4)为

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

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

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

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

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

行。

三、原型内化。1)动作

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

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

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

的顺序。2)在原型内化

的开始阶段,活动应重

新在言语水平上展开,

此后,依据活动的掌握

程度,再进行缩减。3)

注意变更活动对象,是

活动方式得以概括,能

广泛适应同类课题。

5.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

技能的关系。

答:区别:1.活动的对

象不同 2.活动的结构

不同 3.活动的要求不

联系:1.操作技能经常

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

依据;2)心智技能往往

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

配者和条件者。

6.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

要求。

答:一、准确的示范与

讲解。1)示范与讲解相

结合;2)整体示范与

分解示范相结合;3)

速度适当。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

求,增强学习动机;2)

合理应用整体练习和分

解练习;3)恰当安排集

中练习和分解练习;4)

处理好练习与技能进步

的关系,注意克服练习

中的“高原现象”5)掌

握有关技能的基本知识

和正确的联系方法。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1)在反馈的内容反面,

要考虑该信息能否使学

习者的注意指向应改进

的动作方面;2)在反馈

的频率方面,要注意并

非每次练习都必须给予

外部的反馈;3)在反馈

的方式方面,要注意给

予何种形式的反馈,要

视具体情形而定。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运

动感知。

五、论述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

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心

智技能?

答:1.确立合理的智力

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

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

培养阶段特征,正确使

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

个别差异。

第八章学习策略

1.简述策略的种类。

答:学习策略分为:1)

认知策略。分为:复述

策略,精加工策略,组

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

分为:计划策略,监视

策略,调节策略;3)资

源管理策略。分为:学

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

境的设置,努力管理策

略,学习工具的利用,

人力资源的利用。

2.学生常用的认知策略

主要有哪些?

答:复述策略,精加工

策略,组织策略。

3.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

具体内容

答:学习时间的管理,

学习环境的设置,努力

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

利用,人力资源的利用。

4.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

模式。

答:1.程序化训练模式

2.完形训练模式

3.交互

性训练模式 4.合作学

习模式

5.简述合作学习模式。

答:1)学习者相互配对,

确定学习任务;2)合

作学习者选择学习的具

体内容,并进行角色分

工,分为操作者和检查

者;3)操作者进行口

头报告;4)检查者进

行检查和评价;5)交

换角色继续学习。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习中如

何使用复述策略。

答:1.利用无意识记忆

和有意识记忆;2.排除

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

与分段识记;4.多种感

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

样化;6.画线强调。举

例:略。

2.举例说明,学习中如

何使用精加工策略。

答:1.联想法。分为:

形象联想,谐音联想,

缩简联想,关键词联想。

2.做笔记。要求简单清

楚,抓住关键词、表。3.

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已有知识。举例:

略。

3.举例说明,学习中如

何使用元认知策略。

答:计划策略,监视策

略,调节策略。举例:

略。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

创造性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有哪些?

答:1.问题的呈现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反

应定势 4.功能固着 5.

智力水平 6.动机强度。

此外还有个体的气质性

格特征、情绪状态、认

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体

心理因素。

2.简述新手与专家在解

决问题中的差异。

答:1)专家不注意中间

过程,可以很快地解决

问题;新手需要很多中

间过程,而且要有意识

地加以注意。

2)新首先明确目的,从

头到尾地解决问题;专

家或者立即推理,或者

搜集信息,从头到尾解

决问题,即是一种再认

知的过程。

3)专家更多地利用直

觉,即根据生活经验的

表征来解决问题;新手

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

程式来解决问题。

4)专家解决问题时的自

我监控能力优于新手。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

什么?

答: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

4.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

素有哪些?

答:环境因素,智力因

素,已有的知识经验,

动机,个性因素。

四、论述题

1.教学中,如何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

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

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

识,2)提供多种变式,

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

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

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

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

合具体学习教授思维方

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

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

会;

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的习惯。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

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

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

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

略。

3.从个性塑造的角度,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

答:1.保护好奇心 2.解

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

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

和创新精神 4.重视直

觉思维能力 5.给学生

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

样。

第十章品德的发展

1.简述品德与道德的区

别与联系。

答:区别:1.品德与道

德所属的范畴不同。2.

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

容不同。3.品德与道德

产生的需要不同。

联系:1.品德是道德的

具体化。2.社会道德风

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

发展。3.个体的品德对

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

用。

2.简述皮亚杰和科尔伯

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

答: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 2.权威阶段(5-8

岁); 3.可逆性阶段

(8-10岁);4.公正阶段

(10-12岁)。

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

习理论。

答:社会学习理论最初

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

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

提出的。他发现许多人

的态度或行为,不是通

过其行为的直接后果即

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

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的。

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

明,对新的社会行为的

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观

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人

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

生的学习。简言之,“通

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

的学习”。这也称之为

“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将观察学

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

组成部分:注意过程、

2

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4.简述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答:1.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5.简述影响品的发展的因素。

答:一、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a 家庭的气氛;b父母的表率作用;c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2.学校环境教育的影响。a校风和班风的影响;b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c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3.社会因素的影响。a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几人与人之间关系都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巨大影响;b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c 社会名流、权威人士的传闻逸事,英雄人物的宣传报道,明星人物的语言、行为中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4.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答: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1)促进学生对道德概念的掌握;2)引导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变为道德信念;3)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答:1.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

2.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

3.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

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

行模仿;

4.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

道德行为进行反思和评

价;

5.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

习惯。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

心理

1.简述群体规范的功能

和意义。

答: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群体的功能

2.评

价标准的功能 3.行为

导向的功能 4.惰性功

意义与作用:

1. 群体规范会形成

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

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

响。

2. 群体规范通过从

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

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

为学生的行为规定了方

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

生行为的指南。

2.简述印象形成的效

应。

答:印象形成的效应指

的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

的作用,人们在形成印

象的过程中,对人这种

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反

应效果。主要有以下几

种。1.首因效应和近因

效应;2.晕轮效应;3.

刻板印象;4.投射效应。

3. 影响人际吸引与排

斥的因素有哪些?

答:1.外貌 2.能力 3.

相似 4.互补 5.邻近 6.

性格特征。

4.简述非正式群体的特

点。

答:非正式群体除了有

自发性和满足成员心理

需要的两个主要特点

外,还有以下特点:

1.凝聚力强

2.群体内有不成文的行

为规范,对群体成员行

为的制约作用甚大,产

生极大的标准化倾向。

3.信息传递快,反应灵

敏。

4.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

收到成员的拥护,有威

望,影响力大。

5.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

素有哪些?

答:1.成员对群体目标

的认同;2.群体的领导

方式;3.群体内部目标

结构和奖励方式;4.外

部影响。

6.人际沟通的障碍有哪

些?

答:1.地位障碍;2.组织

结构障碍;3.文化障碍;

语言障碍;个性障碍;

社会心理障碍。

7.简述师生有效沟通的

心理学原则。

答:1.真诚;2.尊重与接

纳;3.同理心。

第十二章学生与教

师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

些?

答:一、对现实的有效

知觉。1)对现实有正确

的知觉能力,对周围环

境有清醒的、客观的认

识,有生活的目标;2)

能和现实生活环境保持

良好的接触,积极参加

社会交往活动,努力扩

展自己的生活经验;3)

与现实社会保持真实的

联系,对社会现实不脱

离,不逃避,不脱节,

主动取得积极的平衡,

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自制自尊与自我接

纳。1)自知之明2)自

我接纳。

三、自我调控能力。1)

心理健康的人的情绪是

比较稳定的;2)心理健

康的人具有自制能力。

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的能力。1)心理健康的

人是有朋友的;2)善于

与人相处;3)用积极的

态度去与人交往。

五、人格结构的稳定与

协调。1)心理健康的人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统

一;2)心理健康的人思

想与行为是统一的,协

调的;3)心理健康的人

能够真实体验一切存在

的情绪或态度,而不是

歪曲或掩饰这些体验,

更不是欺骗自己;4)心

理健康的人的行为基本

上是表里如一的,人前

与人后的行为是基本一

致的;5)心理健康的人

对事物的认识不绝对

化,适度,有分寸,能

辩证地看待食物;6)心

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

六、生活热情与工作效

率。1)心理健康的人是

喜欢学习与工作的,他

们不断完善自己,并且

能把聪明才智倾注于学

习、工作之中,从中得

到满足与愉快;2)心理

健康的人是努力追求新

知识、捕捉新信息的。

2.简要说明心理辅导的

原则。

答:1.面向全体学生原

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

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

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

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

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的途径。

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

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

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

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

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

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

导。

4.简述艾里斯的ABC

理论。

答:人的情绪是由他的

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

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

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

的、不稳定的情绪。A.

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

行为、事件。B.个体对

A的信念、观点。C.事

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

B(我们的信念)直接

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

注意A与C的关系,而

忽略了C是由B造成

的。B如果是一个非理

性的观念,就会造成负

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

状态,必须驳斥D非理

性信念B,建立新观念

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

E。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

绪治疗的ABCDE步

骤。

5.简述影响教师心理健

康的因素。

答:1.工作满意度;2。

人格特质;3.角色冲突;

4.学校管理;

5.社会影

响。

6.简述维护教师心理健

康的措施。

答:1.增强自我保健意

识。1)正确认识自我;

2)增强自我职业观念2.

应付压力。3.社会支持。

4.专家的处理。5)教师

的休闲。

第十三章教学目标与

评价

1.简述教学评价的分

类。

答:1.形成性评价和总

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

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型评价和诊断性

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

正式评价。

2.简述标准化成就测验

的优越性与问题。

答:优越性: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

问题:1.测验内容过于

狭窄、形式过于单一;

2.脱离背景、脱离真实

世界;3.在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测验被滥用的情

况;4.测验不能评价学

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

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A]

2. 20世纪60年代初

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

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

是( )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

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

期一般在( )

A.2岁B.4岁C.5

岁以前D.1—3岁[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

成的关键期在( )

A.2-3岁B.4岁C.5

岁以前D.1—3岁[B]

5. 人格是指决定个

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

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 )

A.行为系统B.意识

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

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关系的( )

A.控制B.基本看法

C.改造D.意识[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

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

(凭借经验)而产生的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 )

A.地升华B.发挥C.表

现D.持久的变化[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

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

尝试—错误过程中,形

成了稳定的( )

A.能力B.技能C.兴

趣D.刺激—反应联结

[D]

9. 提出经典条件反

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

是( )

A.苏联心理学家B.美

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

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C]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

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

名心理学家( )

A.斯金纳B.布鲁纳

C.奥苏伯尔D.桑代

克[C]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

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

动机分为(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

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

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

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

荣誉动机[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

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

动机,可称为( )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C.情趣

动机D.直接性动机[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

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

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

称作(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C.间接

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

[A]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

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

A.外部学习动机B.需

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

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

动机[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

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

A.外部学习动机B.诱

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

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

动机[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

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

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C.对

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

的影响[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

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

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 )

A.举一反三B.聪明

过人C.思维敏捷D.物

以类聚[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

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

是错误的。( )

A.态度学习迁移B.情

感迁移C.知识与技能

迁移D.气质迁移[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

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

乏科学根据的:(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

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的( )

A.感受与体验B.前

人经验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D]

21. 由于反映活动的

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

3

为陈述性知识与( ) A.程序性知识B.实用的知识C.直观的知识D.可应用的知识[A] 2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A]

23.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 A.长时记忆B.内隐记忆C.操作记忆D.形式记忆[A]

24. 短时记忆的容量( )

A.较大B.没有限制C.非常之小D.为7土2个组块[D]

25.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

A.时快时慢B.快者愈快C.先快后慢D.先慢后快[C]

26. 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冯特D.弗洛伊德[A]

27.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A]

28.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 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金纳D.威廉?冯特[B]

30.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7.1)

A.操作技能B.技巧C.操作能力D.能力[A] 31.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A]

32.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8.1)

A.复杂方案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D.思

维程序[A]

33. 学习策略一般包

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

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

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B]

34. 对学习过程中制

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

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

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

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C]

35. 生成性学习就是

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

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B.不同

的见解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D]

36. 学习策略是学习

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D.经

验和方法构成[B]

37. 问题是给定信息

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

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9.1)

A.刺激情境B.即定

疑问C.思维状态D.思

维起点[A]

38. 创造性是指个体

产生新奇、独特的、有

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

品质C.思维程序D.能

力或特性[D]

39. 问题解决的过程

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

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B.调查

研究C.验证假设D.论

证假设[C]

40. 一个人的对人对

已、对事、对物的态度

是(10.1)

A.与生俱来的B.在

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 品德是个体依据

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

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

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

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

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

的[D]

42. 内化是指在思想

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

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

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

点、信念融为一体,构

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

构C.策略系统D.价

值体系[D]

43. 认同是在思想、情

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

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

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D.与

他人相接近[D]

44. 与依从相比,认同

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

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

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

定性B.积极性C.适

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

性和意志性[A]

45. 态度的认知成分

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

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

和信念C.道德认识

D.道德观[B]

46. 态度的情感成份

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

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

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C.非智

力成分D.内化了的成

份[A]

47. 态度的行为成分

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

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B.意向

或意图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B]

48. 心理健康表现为

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

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

的(11.1)

A.社会适应B.社会

化人格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A]

49. 心理健康的人能

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

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

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A]

50. 强迫症包括强迫

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

行为C.强迫洗手D.强

迫恐惧[B]

51. 强迫行为指当事

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

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

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 )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C.感到惴

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

虑[D]

52. 恐怖症是对特定

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

场景的

A.严重惧怕B.原因

不明地惧怕C.非理性

惧怕D.持久性地惧怕

[C]

53. 性偏差是指少年

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

应,如过度手淫、迷恋

黄色书刊、早恋、不当

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

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B.容

易矫正C.不属于性心

理障碍D.也属于心理

障碍[C]

54. 教学目标是预期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

的(12.1)

A.思维品质B.学习

内容C.学习结果D.知

识技能[C]

55. 情感领域的教学

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

度分为

A.若干等级B.五个

等级C.三个等级D.四

个等级[B]

56. 根据认知学习理

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

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B.智力

活动C信息输入D.心

理变化[D]

57. 任务分析必须将

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

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B.各

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

行为D.教学阶段[B]

58. 领会超越了单纯

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

A.信息加工B.学习

活动C.复杂记忆D.理

解[D]

59. 有些课题主要包

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

技能(如数学、物理、

化学、计算、语法等),

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

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

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

授策略B.师生互动策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

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

略[A]

60. 在情境教学中,教

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

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

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B.相类

似C.有一定联系D.没

有必然联系[B]

61. 合作学习也是一

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

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

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D.个别

课堂练习[A]

62. 掌握学习理论认

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

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

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

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B.学

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

时间D.智力水平[C]

63. 研究表明,学生座

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

A.有影响B.没有影

响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A]

64. 在教学程序中,教

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

A.教学程序B.教学

过程C.教学事项D.教

学方法[C]

65. 向学生提示教学

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

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

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B.错用

方法C.措手不及D.产

生焦虑[A]

66. 课堂管理始终制

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

进行,具有(13.1)

A.维持动机作用B.促

进和维持功能C.思想

教育作用D.培养纪律

功能[B]

67. 教师的领导风格

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B.较

弱的影响C.间接的影

响D.直接的影响[D]

68. 班级的大小是影

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B.微弱

因素C.重要因素D.利

弊兼有的因素[C]

69. 松散群体是指学

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

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

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B.共

同语言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A]

70. 集体则是群体发

展的

A.最终结果B.中间

环节C.目标D.最高

阶段[D]

71. 联合群体的成员

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

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A]

72. 群体规范会形成

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

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B.不

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D.消

极的影响[A]

73. 在群体压力下,成

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

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

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B.从众

C.服从大局D.集体

凝聚[B]

74. 从众现象的发生,

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

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

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

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

A.是权威意见B.将

有助于他C.旁观者的

意见D.是客观的意见

[A]

75. 课堂气氛也会使

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

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

发生

A.连锁性感染B.互

相监督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A]

76. 群体规范是约束

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

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

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

范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 群体规范通过从

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

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

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

A.方向和范围B.方

向C.范围D.纪律约

束[A]

78. 人际吸引的特征

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

和谐和

A.态度一致B.行动

一致C.观点趋同D.相

互理解与扶持[B]

79. 人际排斥的特征

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

冲突和

A.行动对抗B.不团

结、不信任C.拉帮结

伙D.互相为难[A]

80. 研究表明,距离的

远近,交往的频率,态

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

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

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B.辅助

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D.环

境因素[A]

81. 课堂气氛往往有

4

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D.教学氛围[C]

82. 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D.情感感染[B]

83.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D.互助关系[B]

84.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A.人际关系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D.人与人的矛盾[A]

86. 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D.主要过程[A]

87. 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B.养成竞争意识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D.促进团结协作[A] 88. 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A.积极价值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D.真正目的[C]

89.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A.监控与管理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D.限制与规范[B]

90.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

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

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B.课堂

结构

C.课堂形势D.课堂

教学[B]

91. 课堂常规是每个

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

的日常

A.课堂约定B.课堂

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D.课堂

行为[B]

92. 分配学生座位时,

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D.人

际关系的影响[D]

93. 课堂情境结构包

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

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B.教

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D]

94. 课堂教学结构包

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

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A]

95. 对于消极的课堂

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B.也

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D.是

必要的[D]

96. 编制课程表时,尽

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

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

A.随机安排B.分类

安排

C.集中安排D.交错

安排[D]

97. 长时间地集中学

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

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

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

会导致

A.兴趣形成B.自发

复习

C.过度学习D.疲劳

和厌烦[D]

98. 儿童不能遵守公

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

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

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B.不适

应表现

C.不良表现D.问题

行为[D]

99. 班级里学习成绩

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

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 有的心理学家把

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

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

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B]

101. 教学评价的目的

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

及学生培养方案(14.1)

A.作出分析B.作出

判断

C.进行评估D.作出

决策[D]

102. 测量首先要根据

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

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

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B.一种

题型

C.某种题型D.多种

题型[A]

103. 测验是测量一个

行为样本的

A.基本过程B.全部

过程

C.主要过程D.系统

程序[D]

104. 为了减少误差,测

验在编制、施测、评分

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

遵循一套

A.严格规则B.系统

规则

C.标准规则D.系统

程序[D]

105. 对于认知和技能

领域的学业,最常用的

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

成就测验和

A.教师随堂评价B.教

师自编测验

C.随常考试D.课堂

提问测验[B]

106. 标准化成就测验

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

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

围内评定个体学业

A.成就水平的测验

B.能力形成的测验

C.结构的测验D.智

力发展的测验[A]

107. 一般人们认为标

准化考试与学校课程之

间关系

A.比较密切B.缺乏

学业效度

C.很不协调D.基本

协调[C]

108. 教师自编测验是

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

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

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

是为:A.教育目的服务

的B.教师和学生服务

C.特定的教学服务的

D.当前工作服务的[C]

二、填空

1、教育心理学一门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

学。(1.1)

2、教育心理学是应

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

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

科。

3、所谓心理发展,是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

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

列心理变化。(2.1)

4、学生心理发展的

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

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

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5、学生性格差异主

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

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6、自我意识包括自

我认识、自我体验、自

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

7、自我认识是指个

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

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

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

自我评价。

8、自我体验是指个

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自尊、自爱、自豪、

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9、自我监控属于意

志控制,如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自我追求等。

10、学生的认知差异

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

和认知能力差异。

11、我国心理学家一

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

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

范学习三类。(3.1)

12、强化也是一种操

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

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

率。

13、强化有正强化(实

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

惩罚)之分。

14、布鲁纳认为学习

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15、意义学习的主观

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

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

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

识。

16、教学不是知识传

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

转换。

17、所谓学习动机,是

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

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

内部动力。(4.1)

18、奥苏伯尔认为,学

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

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

组成:认知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19、班杜拉研究指出,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

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

的成败经验。

20、程序性知识也叫

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

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

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

测其存在的知识

(6.1)。

21、如果根据新知识

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

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

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和并列结合学习。

22、关于遗忘产生原

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

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

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

23、所谓变式就是用

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

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

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4、短时记忆一般包

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

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

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

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

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

识信息。

25、遗忘曲线研究表

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

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

负加速趋势。

26、所谓技能,一般认

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

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7.1)

27、前苏联心理学家

加里培林于(1959)年

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

(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8、学习策略是学习

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

效率,有目的、有意识

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

的复杂方案。(8.1)

29、指导教学模式与

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

似,由激发、讲演、练

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

构成。

30、交互式教学模式

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

绩差生阅读领会.

31、交互式教学旨在

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

结、提问、析疑和预测。

32、任何问题都含有

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

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

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

限制或障碍。(9.1)

33、人们一般倾向于

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

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

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34、问题解决是指个

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

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

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5、创造有真正的创

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

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

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

活动。

36、问题解决的过程

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

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

设。

37、态度是通过学习

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

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

态或反应倾向性。(10.1

38、态度是通过学习

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

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

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

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9、品德是社会道德

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

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

特征和倾向。

40、从众是指人们对

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

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

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

象。

41、服从是指在权威

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

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

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

数人一致的行为。

42、认同实质上就是

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

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

致。

43、所谓心理健康,就

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与过程。(11.1)

44、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

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

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

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

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

类诊断的过程。

45、习惯上,人们用心

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

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

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

健康问题。

46、焦虑症是一种与

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

5

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 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

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

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

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

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

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

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

件。

62、任务分析必须将

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

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

过程。

63、在进行任务分析

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

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

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

哪些能力)?”一直追

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

止。

64、教学方法指在教

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

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

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

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

活动方式。

65、课堂教学环境包

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

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

境。

66、教学策略指教师

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

标的一切活动计划。

67、发现教学又称启

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

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

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

理。

68、课堂管理就是指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

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

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

标的过程。(13,1)

69、制约课堂教学效

率高低的大要素是教

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

70、课堂管理_始终制

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

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

持功能。

71、课堂管理的维持

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

部环境。

72、课堂管理的促进

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

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

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

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释

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3、不管是正式群体

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

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

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

员的人际关系。

74、班内学生对教师

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

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

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

和课堂管理。

75、所谓群体是指人

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

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

来的联合体。

76、正式群体是由教

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

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

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

组织地位确定。

77、班级、小组、少先

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

正式群体_。

78、正式群体的发展

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

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

段。

79、集体则是群体发

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

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

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

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80、非正式规范的形

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

的结果,受模仿、暗示

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

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

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

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

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

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

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

态。

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

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

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

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

同教师的气氛区。

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

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

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

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

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

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

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

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

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

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

气氛的主要因素。

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

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

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

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

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

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

应。

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

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

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

学习权利_等手段。

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

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

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

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

忧的反应倾向。

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

中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

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

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

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

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

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

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

有助于他。

90人可能为了避免他

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

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

众现象。

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

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

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

类型。

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

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

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

统一。

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

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

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

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

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

过度兴奋、各行其是、

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

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

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

感的过程。

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

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

象,它以_认知协调_、

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

特征。

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

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

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

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

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

常_人际交往_。

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

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

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

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

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

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

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

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

价值判断_的过程。4.1)

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

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

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

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

_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

及做出决定等步骤。

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

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

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

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

习_行为与结果_确定为

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

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

少。

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

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

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

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

述_人们心理特征。

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

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

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

手段,如案卷分析、观

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

等。

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

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

解决_题。

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

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

非题、匹配题、填空题

等。

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

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

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

和_相对标准_两种。

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

授者、团体的领导者、

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

者、家长的代理人、亲

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

多种角色。(15.1)

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

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

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

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

果有较高的相关。

109、在教的知识

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

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

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

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

关。

三、简答

1、布鲁纳的教学观

(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

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

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

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

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

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

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

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

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

知识的掌握、转化或

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

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

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

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

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

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

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

种解释、一种假设,它

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案。相反,它会随着人

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出

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

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

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

知识便用,一用便灵。

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

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

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

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

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

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

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

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

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

解。因而这些理解

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

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

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

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

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

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

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

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

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

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

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

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

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

知识。这个为了促

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

的知识,便是“先行组

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

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

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

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

前,利用三、五分钟时

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

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

来学习的新的知

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

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

识,一是抽象性、概括

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

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

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

(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

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

学习动机

5、动机的需要层次

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

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

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

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

次,即生理的需要、安

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

6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进行复习。

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料。

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

相结合,如适当地考一

考自己。

4、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

动,如读、听、说、写

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

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

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

15、学习策略的特征

(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

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

主动地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

所需要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

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

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

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

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

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

注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

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

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

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

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

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

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

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

任务的方案等。

2、自我监督的策略。对

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

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

足等。

3、自我调控的策略。根

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

查,及时修正、调整认

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

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

20、学习策略训练的

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教学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

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

的类型、呈现方式等。

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

用。

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

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

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

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

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

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

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

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

紧张,就会试图通过

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

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

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

件。

2、态度定势。个人由于

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

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

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

回避、喜好或厌恶

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

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

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

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

响着是否接受有

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

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

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

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

掌握程度,取决于

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

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

式,进行道德说教,而

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

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

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

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

的规则、协定,对其成

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

力量,使成员承担执

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

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

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

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

罚。

25、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

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

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

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

态度中所含的认知

成分是没的,某些人的

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

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

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

感冲动;有些态度

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

信念,而有些态度则可

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

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

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

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

也会发生相应

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

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

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

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

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

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

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

(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

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

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

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

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

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

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

需要。

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

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

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

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

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

询。

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

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

理,一个行为发生后,

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

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

次发生。

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

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

码、小红星、盖章的卡

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

可用来做代币。当学

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

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

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

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

取有实际价值的奖

励物或活动。

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

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

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

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

为。当学生很少出

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

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

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

意的行为的出现。

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

现的范例(榜样)。

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

不良行为。⑹自我控制

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

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

析、自我监督、自我强

化、自我惩罚,以改善

自身行

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

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

习。

2、呈现新材料。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

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

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

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

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

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

须解决的问题;

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

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

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

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

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

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

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

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

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

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

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

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

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

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

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

动机。材料太容易,学

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

难,学生容易产生

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

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

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

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

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

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

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

以及其它教学活动。

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

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

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

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

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

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

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

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

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

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

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

求的共同目的。

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

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

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

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

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

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

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

其力,大家都是成

功者,没有失败者。

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

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

间互动作用。

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

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

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

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

员间的关系等。

7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

2、竞赛动机的激发;

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

气氛的出现。40、课堂气氛的三种

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

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

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

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

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

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

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

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

反应迟钝为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

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

兴奋、各行其是、随便

插嘴、故意捣乱。

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

评价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

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

评价

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

41、教学测量与评价

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

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

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

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

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

的依据。

42、标准化成就测验

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

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

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

加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

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

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

费,因此标准化测验更

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

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

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

有可比性。

43、非测验的评价技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

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

习、论文、日记、手工

制作等作品,对学生的

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

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

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

的学业成就的信息。其

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

⑵轶事记录。

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

的情绪、学习动机、个

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4、有效自编测验的

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

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

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

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

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

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

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

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

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

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

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

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

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

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

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

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

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

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

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

平区分开来

45、简述罗森塔尔效

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

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

研究。他们对小学生做

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

测验。然后,随机地在

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

生,故意告诉教师说,

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

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

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

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

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

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

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

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

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

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

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

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

为。

四、论述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

构主义的学习观(3.1)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

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

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

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

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

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

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

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

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

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

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

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

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

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

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

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

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

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

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

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

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

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

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

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

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

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

的。在日常生活中,在

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

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

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

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

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

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

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

设。所以,教学不能无

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

起炉灶,从外部真正地

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

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

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

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

识中“生长”出新的知

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

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

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

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

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

以此为根据,引导学

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

解。需要与学生共同就

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

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

质疑,了解彼此的想

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

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

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

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

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

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

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

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

行。

3. 学习动机的培养

与激发(4.1)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

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

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

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

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

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学习策略的分类

(8.1)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

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 提高问题解决能

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

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

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

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

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

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

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

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

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

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

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

思。

6.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

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

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

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

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

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

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

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

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 教师指导学生完

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

项(12.1)

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

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

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

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

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

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

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

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

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

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

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

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

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

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

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

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

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

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

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8. 影响课堂管理的

因素(13.1)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

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

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

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

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

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

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

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

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

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

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

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

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 群体动力的表现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

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

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

8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0. 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5.1)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1.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

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

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

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

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

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

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

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

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

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

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

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

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

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以僧为师”,“以吏为

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

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D.罗

马(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

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

达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

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

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

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

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

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

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

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

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

腊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A.古

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

洲C.近代D.现代

( C )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

教育特征的是

A.古

代B.文艺复兴后的欧

洲C.近代D.现代

( D )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

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D.现代( D )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

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D.现代( D )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

献是

A.《学

记》B.《论语》C.《礼

记》D.《中庸》(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

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D.荀

子( A )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

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

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D.荀

子( A )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

不启,不悱不发”的教

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D.荀

子( A )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

无类B.兼爱C.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 C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

无类B.兼爱C.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 A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

而不学则殆”C.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 B )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D.化民成俗,其

必由学( C )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

无类B.兼爱C.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 C )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

主张是

A.有教

无类B.兼爱C.复归

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 D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出自

A.《学

记》B.《论语》C.《礼

记》D.《中庸》( A )

“学不躐等”出自

A.《学

记》B.《论语》C.《礼

记》D.《中庸》( A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

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

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

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

与科技的关系( A )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

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的教育家是

A.苏格

拉底B.柏拉图C.亚

里士多德D.德莫克里

特( A )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

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

国》B.《政治学》C.《论

演说家的教育》D.《民

本主义与教育》( A )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

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

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

国》B.《政治学》C.《论

演说家的教育》D.《民

本主义与教育》( B )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

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

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 )

1632年,《大教学论》

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

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

斯B.赫尔巴特C.卢

梭D.裴斯泰洛齐

( A )

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

表人物是

A.夸美

纽斯B.康德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C )

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

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

泰洛齐B.卢梭C.康

德D.洛克( D )

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

的“白板说”的教育家

A.洛克

B.卢梭C.康德D.裴

斯泰洛齐( A )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

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

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

学论》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A )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

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

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

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D )

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

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

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

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

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

学论》B.《普通教育

学》C.《论演说家的教

育》D.《民本主义与

教育》( D )

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

特强调的中心

A.教

师中心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D.课堂

中心( B )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

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

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

说B.做中学C.儿童

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

派( C )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

教学论》B.《普通教

育学》C.《论演说家的

教育》D.《民本主义

与教育》( D )

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

的主张

A.教

师中心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D.教材

中心( B )

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主编《教

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B.赞可夫

C.布鲁纳D.维果斯

基( A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

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学始于A.50年代

B.60年代C.70年代

D.80年代( B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

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

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C )

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

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

育家是A.凯洛夫

B.赞可夫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B )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2.1)A 生产力 B 科学

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C )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

和速度的是 A 科学

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 D )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

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

钠 B 赞可夫 C 舒尔

茨D皮亚杰( C )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

于() A 1948年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D )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

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

技术 C 生产力 D 文

化( B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 C )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3.1 )A 系统性 B 能

动性 C 客观性 D 主

观性( B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

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 C )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

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 C )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

代表人物是A孟子B

墨子C孔子D荀子

( D )

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B )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

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D )

“拔苗助长”、“凌节而

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

展的 A 阶段性 B 顺

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B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

刀切”、“一锅煮”的办

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

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D )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

的身心发展的A差异

性 B 不均衡性 C 阶

段性 D 顺序性( A )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

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

熟 B 遗传素质 C 环

境 D 教育( B )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

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

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B )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

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

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

传素质 B 环境 C 个

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 C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

9

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C )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4.1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B )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A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D 指导意义( D )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C )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D 培养目标( D )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A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D )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D )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5.1 ) A 潜在性B 现实性 C 特殊性D 可塑性( D )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A 实践的属性 B 社会的属性 C 自然的属性D 现实的属性(C )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A 动力 B 动机C 条件D基础( A )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

的 A 认识 B 设

计 C 设想 D 安

排( D )

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

重要、内涵最为丰富的

一项权利是 A 隐私权

B 人身权

C 名誉权

D 荣誉权( B )

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

权 D 隐私权( C )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

体,有着独立的法律地

位,并且受到社会 A

正常的保护 B

热心的保护 C 一般的

保护 D 特别的

保护( D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

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

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

是由学生的 A 人格

尊严权决定的 B 人身

自由权决定的 C 隐私

权决定的 D 名誉权决

定的( B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

骂、体罚、变相体罚和

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

这是由学生的A人身自

由权决定的 B 隐私权

决定的 C 人格尊严权

决定的 D 荣誉权决定

的( C )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

于职业角色的 A 系统

化 B 多样化

C 复杂化

D 专

门化( B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

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 学科专业素养

B 教育专业素养

C 品

德专业素养 D

职业道德素养( A )

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是,必须具有 A 管理

能力 B 控制能

力 C 教育能力

D 研究能力( C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

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D )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

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

育成功的 A 条件

B 任务

C 途径

D 结果( A )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

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A 自由发展 B

自主发展 C 自愿发展

D 自动发展( B )

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

威信在于他的 A 权利

B 威严

C 权威

D 人

格力量( D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6.1)A内容改革B

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C)

学校教育的基础是A

教师B学生C

班级D课程

( D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

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B斯宾

塞C赫尔巴特D

杜威( B)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

课程的种类指的是A

课程类型B教学计划

C教学大纲D教科书

( A)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

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

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

须的“三基”为中心的

基础教养。“三基”指的

是A读、写、画

B读、画、算C画、写、

算D读、写、算

( D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

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A实践型课程

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

课程D知识型课

程( B )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

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地方课程B

研究型课程C知识性

课程D社会中心课

程( A )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

课程分为A学校课程

B技能性课程C学生中

心课程D基础型

课程( D )

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

课程分为A国家课程

B工具性课程C拓展型

课程D社会中心

课程( B )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

看,可把课程分为A社

会中心课程B

技能性课程C研究型

课程D学校课程

( A )

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

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

定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C )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

性这三个特征是A课

程目标的基本特征B

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C

教学大纲的基本特征

D教学目标的基本特征

( C )

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各

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

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

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 A )

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

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

课程目标B

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D )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

要标准是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

D教学目标( B )

教材的主体部分是A讲

授提纲和讲义B教科

书和参考书C教科书和

讲义D讲义和参考书

( C )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

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

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的A基本要求B基

本原则C基本手段D

基本途径( D )

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

程是A安排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C选择

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D )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

的基本途径是(7.1 )

A课外活动B

实践活动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C )

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

统中居于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B )

智力是指人们的认识能

力,其核心是A注意力

B观察力C思维力

D想象力(C )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

——思——行”的统一

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是A孔子B

孟子C荀子

D墨子(A )

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

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

家是A赫尔巴特

B杜威C凯洛夫

D夸美纽斯(D )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

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

过程的教育家是A夸

美纽斯B赫尔

巴特C杜威

D凯洛夫(B )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

习的一种A重要力量

B主要力量C内部动力

D外部动力(C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

教学进程的A基本部

分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D

基本阶段( D )

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B )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

和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C概括教材

D理解教材(D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

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

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

的基本准则是A教学目

的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C )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

的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

原则D循序

渐进原则( A )

“学而时习之”、“温故

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

进原则D巩

固性原则(D )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

要A温故而知新B

不陵节而施C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D学而时习之(B )

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是(8.1 A备课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D

课外辅导( B )

课的类型的划分依据A

教学任务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D教学原

则( A )

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

要是通过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C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

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

度,成为测量的A信度

B难度C区分度D 效

度( D )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

所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

度,成为测验的A信度

B效度C区分度D难

度( A )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

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

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称为A教学程

序B教学步骤C教学

组织形式D教学阶段

( C )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

的学校大多采用A分

组教学B个别教学C

道尔顿制D班级上课

制( B )

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

课制进行阐述的教育家

是A斯宾塞B卢梭C

洛克D夸美纽斯

( D )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

制是在 A 1856年 B

1860年 C 1862年 D

1866年(C )

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

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9.1 )A德育目的B

德育原则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D )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A基础B途径C出发

点D重要环节(C )

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

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

必须落实到A德育内

容上B德育规律上C

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

法上( A )

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

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

德育过程的A内容B

层次C结构D方法

( C )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

本要素是知、情、意、

行,其中基础性的要素

是A知B情C意D

行( A )

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

志是A道德认识B道

德情感C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 D )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

形成的A关键B基础

C内容D途径(B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

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

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

展,这体现了德育的A

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

原则C导向性原则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C )

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就是德育的A方法B

手段C内容D途径

( D )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

径是A政治课与其他

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

活动C劳动D共青团

活动( A )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

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A

榜样法B说服法C陶

冶法D锻炼法(C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

属于A说服法B榜样

法C锻炼法D陶冶法

( C )

德育认知模式非常注重

A道德认识B道德情

感C道德意志D道德

10

行为( A )

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B )

创立社会模仿模式的教育家是A柯尔伯格B 皮亚杰C麦克费尔D 班杜拉( D )

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10.1A 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 D )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A )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A班级公共财产B班级信息C学生D班级资料( C )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属于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A )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称为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 C )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是属于A 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 D )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

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

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

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

发展过程就是成熟。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

中外部条件,影响个

体身心发展的一切。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

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

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

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

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

整体性与独立性。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

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

期。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

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

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

求。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

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

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

归宿

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

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

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

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

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

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

时代性、社会性,在

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

质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

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

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

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

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

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唯一方法。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

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

知识、技能,发展他们

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

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

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

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

赏美和创造美能力,培

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

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

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

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

习惯的教育。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

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

特征,是一种精神状

态。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的

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

的社会属性的人。(5.1)

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

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

成的关键时期。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

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

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

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

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

盾运动。

.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也

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

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

象。

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

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

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

成长起着的主导作用。

从法制角度讲,学生是

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

独立的法律地位。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

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

社会权利。

身心健康权包括保护未

成年学生的生命健

康、人身安全、心理

健康等内容。

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

有受他人尊重,保持

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

利。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

的权利,我国一系列法

律都对此进行了规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

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我国教师承担着教书育

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

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

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

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

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

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

用。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

基础性要求,有别于

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

学科的要求。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

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

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

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

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

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

和理性信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

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

教育信念。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

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

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

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

方式、方法和效率。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

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

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

重要手段。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综合

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

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

能力,是对未知事物探

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

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

教师的个性、情绪、健

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

品质等。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

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

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

上构成授受关系。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民主平等的关系。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

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

友好帮助的关系。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

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

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

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

研究“如何教”。(6.1)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

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

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

及进程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

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

织方式或指设计课

程的种类。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

程、研究型课程是依据

课程任务来划分的。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

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

和审定的课程。

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

或特色课的形式出

现。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

而演变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

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

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

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

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

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

究。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

划具有强制性、普遍

性和基础性三个基本特

征。

中小学的教学科目设

置,基本以科学的分类

为依据。

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分配

包括学科的总时数,每

门学科各学年的授课时

数和周课时等。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

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

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

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

和本文两部分构成

的。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

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

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

学用书。

教科书是教学大纲

的具体化。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

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

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

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

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

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

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

问题。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

结果是课程实施的最

后一项任务或环节。

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

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

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

前发展的起点。

目标评价模式是针对

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

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

而提出的。

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

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

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

式。

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

计划预期的结果”转

向。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

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

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

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

径。(7.1)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

教学价值取向决定,它

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

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

求。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所传授的基础知

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

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

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

其系统。

所谓智力,一般指人们

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

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

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

发育与身体各个器官的

活动能力。

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

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

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

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

力。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

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

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

程。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

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

识过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

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

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

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

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

是间接经验。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

直接经验为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

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

重要条件。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

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

提出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

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

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

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

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

则。

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

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

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

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

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

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

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

传授知识的方法。

11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8.1)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课的结构是指课的_基本组成部分_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各种类型练习。

辅导是_帮助和指导_学生学习的活动。

试题类型可分为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可分为简答式试题和_陈述式试题两种。

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空题。

选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和组配式试题三种。

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测验的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自测和_自评_的能力。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__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_。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京师同文馆_。

为了解决班级上课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_根组教学_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

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

上课制、分组教学和_

道尔顿制_。

教学策略的基础特征是

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

活性。

结构化策略在教材的排

列方面可分为直线式、_

分支平行_、螺旋式和综

合式等。

教学策略的类型可分为

内容型、_形式型、方法

型和综合型四种。

形式型策略就是以_教

学组织形式_为中心的

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

法和_技术_为中心的策

略。

综合型策略是直接从_

教学目标、任务出发、

综合展开的策略。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

称。(9.1)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

校德育和_社会德育_等

形式。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

中,其原理、原则和内

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

同性,因此,德育具有

继承性。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

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

体设计。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

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道德教育和_心理健

康教育_。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主要分为学习辅导、_

生活辅导_和择业指导

三个方面。

德育过程是_个体社会

化_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通常是由教

育者、受教育者、_德育

内容_和德育方法四个

要素构成的。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

提出的道德要求与_学

生已有品德水平_之间

的矛盾。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

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

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

和。

德育方法包括了教育者

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

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

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

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

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

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

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

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

的德育学说。

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

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

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

题。

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

活动的基本单位。(10.1)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

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

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

大的推动作用。

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

段有计划、组织、协调

和控制。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

于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

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

想。

实施班级民主管理要做

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组

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

程管理,二是建立班级

民主管理制度。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

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

管理为中心的管理模

式。

班主任领导方式一般可

以分为权威的、放任的、

民主的、三种。

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

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

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

中心的领导方式,二是

“集体中心”的领导方

式。

三、简答题

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

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1.1)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

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

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

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

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

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

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

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

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也比较严厉。

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

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

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

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

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

育上,孔子关于“有教

无类”,“不愤不启,不

悱不发”,“学而不思则

惘,思而不学则殆”等

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

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

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

导意义。

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

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

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

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

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

共教育系统。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

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

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

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

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

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

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 教育的世俗化;与

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

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

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

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 重视教育立法,以

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

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

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

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

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

制约教育的?(2.1)

(1)政治经济制度决

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

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

定着教育的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

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

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

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

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

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

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

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

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

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

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

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

知识。

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

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

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

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

况:

(1)在一定时期内,

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

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

力,教育的思想、内容、

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

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

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

平下,由于文化交流、

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

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

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

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

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

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

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

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

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

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

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

知识的再生产,(2)教

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

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

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

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

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

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

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

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

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

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

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

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

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

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

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

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

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

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

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

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

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

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

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

和惩罚。

(3)信息技术促进师

生关系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

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

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

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

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

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学校文化既可能

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

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

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

成;

(3)学校文化的核心

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

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

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

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

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

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

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

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

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

位;

(5)社区的影响。

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

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

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

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

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

律有哪些?(3.1)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

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

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

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

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

别差异性。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

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

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

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

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

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

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

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

12

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

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

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

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

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

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

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

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

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

准。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

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

用实现的?(4.1)

(1)导向作用。它不仅

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

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

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共同的

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

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

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

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

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

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

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

准。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

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

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

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

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

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

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

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

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

生的特点。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

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

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

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

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

互取代。目的与目标根

本不同,目标可以测量,

而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

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

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

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

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怎样理解教育目的的制

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

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不同的社会制度有

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

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

具特色。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

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守纪律的、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

接班人。现阶段我国教

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

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

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

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

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

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

践能力。

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

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热爱劳动,

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

意识,养成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独立思考、

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

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

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

念;

(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

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

应变能力。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

要求有哪些?

(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

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

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

和技巧;

(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

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

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

惯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

习兴趣、情感、意志和

积极的心理品质。

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

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基本的

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

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

惯;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

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

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卫

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

知识。

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有

哪些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

能力,即对自然、社会

中存在的现实美,对艺

术作品的艺术美的感受

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

能力,即具有美学的基

础知识,具有分辨美与

丑、文与野、优与劣的

能力,具有区分美的程

度和种类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

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

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

式表达出来的能力。

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

育方面有哪些要求?

(1)通过科学技术知识

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

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

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

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

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

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

斗的精神;

(2)结合劳动技术教

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

定的商品经济知识,使

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

产、经营和管理,了解

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

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

经济政策、法律法规,

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

商品信息的能力。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

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

育?

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

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

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

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

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

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

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

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

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

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

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

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

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

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

人。

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

是一种智力能力,更是

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

精神状态?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

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

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

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

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

取、改组和运用,不仅

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

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

追求创新意识,是一种

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

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

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

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

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

表现在哪些方面?(5.1)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

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

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

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

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

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

育对象。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

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

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

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

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

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

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

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

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

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

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

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

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

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对中小学生的身份是如

何定位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有关法律的相

继颁布,初步明确了教

育领域中中小学生的身

份和法律地位。从有关

涉及学生的法律法规

看,对中小学生身份的

定位是从三个层面进行

的:第一个层面,中小

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

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

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

民;第三个层面,中小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

年公民。因此,中小学

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

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

校或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未成年公民。

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

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

康权、人身自由权、人

格尊严权、隐私权、名

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

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

权、物质帮助权等。

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

些?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

范,尊敬师长,养成良

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

惯;

(3)努力学习,完成

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

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

制度。

对教师概念是如何界定

的,应从哪几个方面来

理解教师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对教师概念界定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

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

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在理解教师这一概念

时,必须把教师作为一

个集合体,从其职业的

特性、扮演的社会角色、

承担的社会职责及与活

动对象的关系等方面进

行考查。

教师职业是一种什么性

质的职业?

(1)教师职业是一种

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

人员。教师职业属于专

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

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

员。

(2)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

会化的职业。在个体社

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

务的是教师,他们根据

一定社会要求向年轻一

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

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

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

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

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

个体的素质,实现个体

的社会化。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

些?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

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13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的品质各有哪些?

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1)热爱、同情、尊重学生;

(2)知识广博、肯教人;

(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

(4)对学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

(5)教学方法好。

不喜欢的前五种品质是:

(1)经常骂人、讨厌学生;

(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

(3)上课拖延时间、下课不理学生;

(4)偏爱、不公正(5)教学方法枯燥无味

教师的教育能力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提出了哪些要求?

(1)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

(2)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

(3)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4)不仅要善于独白,还要掌握对话艺术;(5)在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的谈话做出迅速而有针对性的语言反应;

(6)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完整、准确地表达思想,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师生关系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

系。

为什么说在教育内容的

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

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

度说,教师是传授者,

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

成,既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

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自主发展。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

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

影响?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

人,对成长中的青少年

儿童有着巨大的又是潜

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

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

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

生的。教师的真正威信

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

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

响。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

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

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

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

作出反应,并用各种形

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

课程的分类是如何划分

的?(6.1)

(1)从课程制定者或

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2)从课程任务的角

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

程。

(3)从课程功能的角

度,可分工具性课程、

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

程、实践性课程。

(4)从教育阶段的角

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

小学课程、初中课程、

高中课程。

(5)从课程的组织核

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

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等。

简述基础型课程的基本

内容。

(1)基础型课程注重

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

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

民所必须的“三基”(读、

写、算)为中心的基础

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

主要组成部分。

(2)它的内容是基础

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

识、技能的传授,也注

重思维力、判断力等的

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

态度的培养。

(3)基础型课程是必

修的、共同的课程,无

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

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

格的考试。

(4)基础型课程的内

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

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

同。

简述研究型课程的基本

内容。

(1)研究型课程注重

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

能力。

(2)这类课程可以提

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

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

程和方法则由学生自己

组织,自己探索、研究,

引导他们形成研究能力

和创新精神。

(3)也可以不提供目

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

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4)课程从问题的提

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

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

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

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简述基础型、拓展型、

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

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

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

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

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

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

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

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

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

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

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

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

同,但都具有渗透性、

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

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

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

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

一个整体。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

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

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

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

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

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

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目标的规定性表

现在哪些方面?

(1)时限性,即课程

目标要同特定的教育阶

段相互联系,不是对所

有教育阶段预期结果的

笼统规定;

(2)具体性,即课程

目标要详细描述学生身

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

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

水平;

(3)预测性,即课程

目标所描述的结果是预

期性的,不是实际的结

果,是学生发展状态的

理想性规划;

(4)操作性,即课程

目标是明确的,可以付

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

规划。

教学目标有哪些特

征?

(1)具有可操作指标

体系;

(2)体现学生学习行

为及其变化;

(3)具有灵活性,教

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

什么是课程设计,其意

义如何?

(1)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

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

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

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

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

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

进行教育的方案。

(2)课程设计的意义:

第一,从课程设计活动

中可以产生全新的方

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

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的课程改革。第二,可

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

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

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

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

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

来。

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有

哪些基本特征?

(1)强制性,义务教

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

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

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

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

务教育法,体现了义务

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

此,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

育课程计划的适用范围

要比普通的课程计划宽

得多,它规定的培养目

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

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

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

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

不过低。

(3)基础性,义务教

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

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

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

打下好基础。课程门类

要齐全,不能重此轻彼,

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

恰当。

教学计划的构成内容有

哪些?

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

指导思想、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

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

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

所构成。

教科书的编排有哪些要

求?

(1)编排形式要有利

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

生学、教育学、心理学

和美学的要求。

(2)内容阐述要层次

分明;文字表达要简练、

精确、生动、流畅;篇

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

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

出,使之鲜明、醒目。

(4)封面、图表、插

图等,要力求清晰、美

观。

(5)字体大小要适宜,

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

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在学校获

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

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

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

内容;同时,也便于学

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

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的

备课、上课、布置作业,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评

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

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

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

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

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

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

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

方式等。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哪

些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

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

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

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

前提下,注重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

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

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

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

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

之间的衔接。

简述课程实施的运行结

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

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

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

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

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

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

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

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

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

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

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

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

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

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

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

信息。

课程评价过程中要解决

哪些问题,经历哪些步

骤?

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评价概念是否合

适;

(2)搜集和加工信息

是否合适;

(3)报告评价结果的

信息是否合适。

要经历的步骤如下:

(1)把焦点集中在所

在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

方面?(7.1)

(1)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

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

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

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

面。

(2)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3)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

面活动组成;

(4) 教学具有多种形

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

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1)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

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

段;

(2)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

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

14

践;

(3)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1)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的速度。

(2)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什么是教育任务,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制约教育任务的因素是:

(1) 教育目的;

(2) 学生年龄特征;

(3) 学科的特性;

(4) 教学的时空条件。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中小学传授系统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指标是什么?(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智、德、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怎样理解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教学任务?

(1)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因而这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

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

力;不仅要发展学生智

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

体力,注意教学卫生,

保护学生视力,增强学

生的体质,养成自觉锻

炼的习惯。特别是要通

过发展性教学,启发诱

导学生进行推理、证明、

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

独立学习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

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时

代要求。

现代教学是如何关注

学生个性发展的?

现代教学非常关注学生

个性的发展。以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为指导,协调学生

知识、智力、兴趣、情

感、性格等各方面的因

素,追求教学与教育的

统一,促进学生个性的

发展。通过教学,激励

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

动性,不仅使他们有现

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

有自觉能动性、独立性

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

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

和合作精神。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

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

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

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

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

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

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

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

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

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

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

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

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

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

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

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教

学过程中的认识追求与

实现着学生的知、情、

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

善人格的养成。

(4)有领导的认识。学

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基本规律)有那些?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

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

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

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

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

哪些?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

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

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有什

么不同?

(1)教学中往往将直接

经验典型化、简约化;

(2)主要方式是实验、

演示、教学录像,参加

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

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

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3)选择的材料是经过

改造的、少量的,且能

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

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

互依存、相互促进、二

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

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

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

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

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

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

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

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

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

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

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

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

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

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

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

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

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

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

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

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

个别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

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

观点是什么?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

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

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

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建

立合作、友爱、民主平

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1)教师要善于创设和

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

学习;

(2)教师要善于体验或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

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参与;

(3)教师要善于从学生

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出发,对学生提出严格

的要求;

(4)教师要善于洞察学

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

生的个性和才能;

(5)教师要善于引起学

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

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

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

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

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

得成功经验。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有何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

矛盾的客观规律,人们

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

但不能创造它;而教学

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

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

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

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

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

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

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

完善。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

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

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

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

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

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

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

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

(3)讲究语言艺术。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

话技巧;

(2)提出的问题要明

确,引起思维兴奋;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

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

有典型性;

(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

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4)通过演示,使所有

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

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

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

综合分析。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

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

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

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

间;

(3)严格要求。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1)明确目的,精选内

容,制定详细的实验材

料,提出具体的操作步

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及教

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

作;

(4)及时检查结果,要

求学生按规定写出实验

报告。

教师应如何备课?(8.1)

(1)钻研教材。包括钻

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

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

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

质量、他们的兴趣、需

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

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定教学进度计

划。包括制定学期教学

进度计划、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

案)的一般步骤是什

么?

(1)进一步研究教材,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

目的;

(3)考虑课的进行步

骤,确定课的结构,分

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

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

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

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教

案)。

教师布置作业应注意

什么?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

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

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

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

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

批改学生的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各是什么?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

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级体

的教学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强调系统书本知识

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

与实际脱节。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

准、同步、统一,难以

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

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组教学存在哪些问

题?

(1)很难科学地鉴别学

生的能力和水平;

(2)在对待分组教学

上,学生、家长和教师

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

求相矛盾;

(3)分组后造成的副作

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

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

通班、慢班学生的积极

性降低。

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

特征。

(1)综合型。选择或制

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

内容、媒体、组织形式、

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

素加以综合考虑。

(2)可操作性。教学策

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

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

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

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

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

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灵活性。教学策略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

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

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

法,并将其组合起来,

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

行。

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

15

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1)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性质;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牲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则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2)联系: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

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

律。

简述学生在活动和交往

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

的,没有社会交往,就

没有社会道德。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

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具有引导性,目

的性和组织性;第二,

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

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

的教师和学生;第三,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简述学生思想内部矛盾

转化规律。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

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

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

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

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

化”必然伴随着一系列

的思想矛盾和斗争。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

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必

须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

的外因,还要了解受教

育者的心理矛盾(内

因),促使其积极接受外

界的教育影响,形成新

的道德品质。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

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

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

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

力。

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

律。

(1)一个人良好的思想

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

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

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

训练的过程,特别是道

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

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

养、实践的过程,是逐

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

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

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

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

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

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

性,注意抓反复。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

则有哪些?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

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

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

要求是什么?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

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

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

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

求是什么?

(1)讲明道理,疏导思

想;(2)因势利导,循

循善诱;(3)以表扬激

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在德育过程中怎样贯彻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原则?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

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

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

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

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

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途径有哪

些?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

教学;(2)课外活动与

校外活动;(3)劳动;

(4)共青团活动;(5)

班主任工作。

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

服法的要求有哪些?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

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

法。

要求有:(1)明确目的

性;(2)富有知识性、

趣味性;(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什么是榜样法,运用榜

样法的要求有哪些?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

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

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

方法。

要求有:1. 选好学习的

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

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

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提高修养。

锻炼法的含义和要求是

什么?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

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

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

德的方法。

要求是:(1)坚持严格

要求;(2)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3)注意检查

和坚持。

陶冶法的含义和要求是

什么?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

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

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要求是:(1)创设良好

的情境;(2)与启发说

服相结合;(3)引导学

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

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

哪些?1.了解学生当前

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

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

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

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

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

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

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

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

付诸行动。

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如

何?

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

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的发展;

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

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

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

提高在道德问题上的行

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

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

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

道德认识。

设计道德两难情境的要

求是什么?

1. 设计的情境必须是

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

2. 设计的情境必须包

含两条道德规范,而且

只包含两条道德规范;

3. 涉及的两条道德规

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

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

教育的内容包括哪些?

(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

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

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

阶段;

(3)道德教育应从人的

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对品德的作

用;

(5)提出环境、行为的

交互作用论。

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

些?(10.1)

1. 有助于实现教育目

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

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

力,学会自治自理。

班级的规章制度由哪

些部分组成?

(1)教育行政部门统一

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

生管理的制度;

(2)学校根据教育目

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

的学校常规制度;

(3)班集体根据学校要

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

制定的班级规范。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

问题是什么?

1. 由于受到分数压力

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

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

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

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

理的程度较低。

怎样才能建立起以学

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

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

需要为目的;(2)确立

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

位;(3)训练学生自我

管理班级的能力。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

哪些?

1. 明确的共同目标,这

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 一定的组织结构,这

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缺

少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

准则,这是完成共同任

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

证;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

心理相容的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

些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

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

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

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

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

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

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

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

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

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

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

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

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

体。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哪

些方面?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

的设计者;(2)班主任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

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

容有哪些?

(1)了解学生,研究学

生。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个人;

第二,了解学生的群体

关系;

第三,了解和研究学生

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组织和培养班集

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

育力量。第一、充分发

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第二、协调和指挥班级

团队活动;第三、争取和

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力量。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

生的方法有哪些?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

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

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

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

动成果记录表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

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

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

生,包括谈话、问卷、

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

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

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进行观察。

四论述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

何趋势?(1.1)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

势是: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

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

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

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

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

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

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

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

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

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

度。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

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

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

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

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

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

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

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

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

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

16

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 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

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

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

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

制度的关系。(2.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

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

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

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

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

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

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

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

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

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

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

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

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

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

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

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

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

同的受教育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

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

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

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

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

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

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

政治经济制度不同,

教育目的也就

不同。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

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

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

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

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

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

治经济的主要途径。b.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

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

以来就是宣传、灌输、

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

系、道德规范、政策路

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

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

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的言论、教材、文章以

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

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

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

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

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

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

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

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

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

度。

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

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

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因此,

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

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

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

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

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

社会再生产对劳

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

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

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

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

展的规模、速

度和教育的体系。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

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

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

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

次的学校组合

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

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

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

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

构。生产力的发

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

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

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

随之出现新变

化。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

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

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

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

思维水平的不断

进步,由此,促进学校

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

改进与更新。同样,学

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

验仪器等都是一

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

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水平。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

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

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

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

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

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

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

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

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

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

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

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

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

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

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

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

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

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

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

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

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

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

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

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

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

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

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

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

响: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

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

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

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

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

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

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

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

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

定。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

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

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

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

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

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

律;另一方面,科学的

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

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

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

量的发展。

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

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段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

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

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

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

作用:

1) 能完成科学知

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

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

织、有计划、高效率的

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

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

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

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

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

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

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

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

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

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生产出更新的

科学成果。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

制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

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

里的。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

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

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

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

高校里尤为突出。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

技术研教育向科学提出

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

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

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

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4.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

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

它把人的全

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

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

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

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

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 人的全面发展是

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

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

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

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

而自由发展的人。

2. 人朝什么方向发

展,怎样发展,发展到

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

件。

3. 从历史发展的进

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

社会分工的制约。

4. 现代大工业生产

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

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

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

性。

5. 马克思预言,人类

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

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

现。

6. 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

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

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

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

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

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

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

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

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

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

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

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

忆。因此,传统教育把

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

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

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

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

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

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

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

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

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

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

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

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

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

过程中,强调的是“发

现”知识的过程,而不

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

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

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

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和发展

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

样化。(5.1)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

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

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 传道者角色。教师

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

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

道”、“为业之道”、“治

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

示范的责任。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

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

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

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

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

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

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

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

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

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

会有用之才。

3. 示范者角色。教师

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

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

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

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

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

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管理者角色。教师

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

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

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

职责,包括确定目标、

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

17

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 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 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

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

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

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

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

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

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

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

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

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

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

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

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

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

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

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

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

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

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

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

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

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

成为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

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

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

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

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

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

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

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

更大发展。

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

原则?

1. 原则的含义:直观

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

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

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

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

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

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

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

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

展认识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

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

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

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

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

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

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

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

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

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

的讲解、形象的描述,

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

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

的作用。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

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

则?

1. 原则的含义:启发性

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

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

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

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

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

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

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

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

问、激疑,启发他们的

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

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

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

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

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

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

的见解。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

要求是什么?

1. 原则的含义:巩固性

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

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

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

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

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

运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

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

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

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

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

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

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

排好复习的时间等。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

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要求有哪些?

1. 原则的含义:循序渐

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

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

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

知识、基本技能,形成

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

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

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

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

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

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

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

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

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

学生正确掌握基本观念

和基本技能。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

到难,由简到繁。这是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不可违反。

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1. 原则的含义:因材施

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

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

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

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

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

最佳的发展。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

求: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

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

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

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

的地因材施教。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

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

分的发展。

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

1. 原则的含义: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

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

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

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

求: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

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

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

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

中的实际运用等。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

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

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

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

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

践。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

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

教材。试述课的一般结

构。

1. 组织教学。通常在

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

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

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

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

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

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

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

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

结束。

2. 检查复习。目的在于

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

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

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

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

式有口头回答、板演、

检查课外作业等。

3. 讲授新教材。目的在

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

的部分。

4. 巩固新教材。目的在

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

堂理解、消化、巩固,

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

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

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

练习等方法进行。

5. 布置课外作业。目的

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

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

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

力。

教师怎样才能上好一

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

求是什么?)

1. 目标明确。指教师上

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

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

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

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

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

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

目标。

2. 内容正确。是指教师

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

的、确凿的、符合逻辑

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

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

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

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

要及时加以纠正。

3. 方法得当。是指教师

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

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

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

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 表达清晰。是指教师

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

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

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

受程度,语言要流畅、

生动、明白易懂;板书

要规范、准确、清楚。

5. 组织严密。是指课的

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

紊,课的进行紧凑,不

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

然,课堂秩序良好。

6.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

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

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

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

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

极地动脑、动手、动口,

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

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

学局面。

试述学生的知、情、意、

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

律。(9.1)

1. 知、情、意、行是构

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

要素。知,即道德认识,

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

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

是非、善恶、美丑的认

识、判断和评价,以及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

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

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

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

据。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

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

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

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

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

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

调节作用。意,即道德

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

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

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

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

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

量。行,即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

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

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

在的道德认识的外部行

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

德的重要标志。

2. 知、情、意、行之间

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

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

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

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

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

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

基础,行是关键。在德

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

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

恪守知、情、意、行的

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

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

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

始。

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

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

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

则?

1. 原则的含义:是指进

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

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

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

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

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

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

求:第一,爱护、尊重

和信赖学生;第二,对

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

正确、明确具体、严宽

适度;第三,对学生提

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3. 举例说明

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

养班集体?(10.1)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

18

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

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

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

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

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

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

展。为此,教师要精心

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

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

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

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

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

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

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

务。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

班集体的正常秩

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

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

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

证。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

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

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

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

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

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

并显示自己的设计并开

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

的经常性工作。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

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

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

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

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

都有约束、感染、同化、

激励的作用,是形成、

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

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

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

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

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

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

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

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

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

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

的教育力量。

19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 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1 、 教育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 2、 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 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 布鲁纳在 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 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 8、 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9、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 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 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 2)青年初期:抽象 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 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 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 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 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 )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 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 )主动敢对内疚感(4-5 )勤奋敢对自卑感(6- 11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 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 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着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精心整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简答题 1.为什么将普莱尔作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A在时间上,《儿童心理》一书于1882年出版,1884年又再版,是儿童心理学着作 B C. D. 2. A. C. D.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观点。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A.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a.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发展心理学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B.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 C.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伦理性原则 5. A. B. C. D. E. 6. A. B. 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 7.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A.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 C.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

D.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E.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F.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 G.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 H.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8. A.7岁)C. 9. 10.心理发展的原因: 第一,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 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第三,是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发展理论】 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1、是体型外貌的变化; 2、是脏器机能的健全; 3、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三、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 四、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 七、维果斯基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 八、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②、方向性和可塑性 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 ④、发展的关键期:在一般家长的信条中,孩子的发展有一些“黄金时期”,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 九、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 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但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十、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 十一、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十二、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了遗传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 十三、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十四、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章认知发展】 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 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 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 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 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精)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P1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②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③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 P1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①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②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P17.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①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c.个案法;②实验性研究方法: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特殊形式教育实验。P25.华生的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①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②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思维的发展、情绪的出现、人格的发展。 P30.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①本我(属于无意识层面,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最强有力的部分,②自我(人格中有意识的成分,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与现实世界反复作用的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③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的部分,能够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反映着儿童生长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是父母权威和职责的内化。 P34.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理论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精神分析学说,②区别:弗重视性冲动的作用,埃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认为人是生物冲动的奴隶,埃将孩子看做是自发地去适应环境的积极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作用。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