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临沭县教研室:"个体发展"与"互动关系"

一、什么是教学

1.教学的概念

教学不是灌输、不是将教师头脑里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去。教学应当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师生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共同提高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已知和探索未知。接受已知——知识/真理,学习的要求是:掌握怎么来,是什么,有何用,向何处发展。探索未知——方法/钥匙,学习的要求是:了解还有哪些,它有何用,何种途径,什么方法。

2.关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现在比较时尚的一种原则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正确的原则应是“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如果教师是主导的话,学生做主体是不可能的,所以“主导主体论”是有缺陷的。当前国际上有一种说法叫“互为主体论”,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教学是互动的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是有道理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更强调互动性、更强调平等性。

从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个角度来看,学生的学要围绕老师的指

导进行,学习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性、随意性,所以教师是教的主体;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策略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来设计,教学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盲目性、随意性,所以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这两个主体的地位是互动交替,相互推进的。

3.关于减负问题

学业负担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减负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少人理解成“减负就等于减书包”,“减负就是减少作业题”,似乎“书包重就是负担重”,“题少了负担就轻了”,就好象一提要加强某一学科的教学就必须增加教学时间一样,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书包重就是负担重吗?题少了负担就轻了吗?不见得。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学习的动机、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即使薄薄一张纸片对他来说也是不堪重负的,几道简单的练习题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负担。知识是不断发现、不断生成、不断建构的过程,知识在西方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享受。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无外乎如下几个方面:(1)学习内容;(2)学习动机;(3)认知水平;(4)教学方式;(3)学习方式。如此来看,减负的内涵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提高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能力,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减负的根本途径是改革课程——提高适应性,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实效性,改革评价的内容和策略——提高激励性。

二、新一轮课改的几个重要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而且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关键。

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因为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发生了变化:

(1)课程目标:从单纯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向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的目标转变;(2)课程体系:从单纯以知识为中心,向学科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方向转变;

(3)课程内容:从强调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向多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和基本能力的“五基”转变;

(4)课程评价:从以考试分数为惟一标准的事实评估,向以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过程与发展为标准的绩效评估转变。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就是指教师进行教学的途径、程序和诀窍,教学形式就是指教学程序的结构、教学意图的呈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对立统一,构成了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教学条件和教师本身的因素。

长期以来,中小学一直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和死板的问题,而且认为凭借一种教学模式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尽管人们经常指责这种现象,也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

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独立人格的彰显,主体性的弘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了解、影响、激励、鼓舞。教师应做到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全体学生,要坚信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并注意挖掘。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是否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表扬与奖励时,要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成见,要能倾听学生

的意见,及时纠正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那么教学方式的转变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1)知识结构的转变:适应知识结构的变化,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教师要学会应用新知识,要能开发课程资源,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2)课堂控制方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的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教师应更多采用“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3)课堂常规经验的转变: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4)课程环境的转变:要由过去的确定性、指向性、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逐步过度到教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较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力也明显地加大,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环境可以保

证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实现,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要适应新课程角色的转变,适应新课程大势所趋。

(5)课程意识的转变:改变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缺乏课程意识。明确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仅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应该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师生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教师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教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练自己想练的内容。另外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问题意识。“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截然不同,要求学生积极

参与、反映和创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规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呼唤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者,是问题和资料的编写者、提供者,教师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成就感。“互动式”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一个积极的调研过程进行教学,并着重于认真思考,向“现实生活”学习。

师生互动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交往,就是师生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是师生间交往的基本存在方式。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通过交往,建立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特征:(1)教师与学生心理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2)教材的知识空间与学生的经验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3)课堂学习空间与学生的课堂外生活空间由封闭到开放的融合。“开放式”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充分体现了形式的内在激励,加速了学生动力结构的发展过程。因为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尊重,在自由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他们可以在教师面前随意表达,进行必要的沟通。作为独立人格,他们体会到了学习过程中思考的快乐、交往的快乐、运动的快乐,这种快乐,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魅力。实现教学民主、形成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何谓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呢?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自己

的行为做出必要的选择。教师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

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搬运工”(把教参、教案搬到课堂)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一刀切的作法。避免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儿童的眼光、学生的眼光看待儿童和学生。过去我们往往站在教师的高度看待他们,所以有了许多的看不惯和不理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新事物的探究精神,教师和家长应给以大胆的褒扬、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容忍不同的意见,支持不同的见解,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环境。在教学中,容忍学生学习上的错误,要给他们尝试错误的经历,能让他们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逐步达到学会主动探索的目的。

第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知识、能力、心理和生理状况;实际运动技能与能力;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利用动作技能的迁移规律;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紧密结合,注重情感的投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个性品质;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

理应用,提高教育与教学质量。

总之,只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性的共同发挥与建构的过程,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新课程的既定目标。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就字面意义讲,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具体地说,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教学环境和学生自身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呢?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评价指标的设计;学习者积极发展思考与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并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从而形成: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怎样做到真正有效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

围。创设情境,从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把激情、启趣、蕴理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亲自去感受、去探索的欲望。要把教与学作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质疑,在条件和环境的允许下,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练自己想练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质疑”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内化为积极探索问题的动力,为创新开拓空间。要创造学生敢于质疑的宽松环境,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惊奇和生疑的时空,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他们于无疑处见疑,培养他们会思考、会质疑的能力。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包括: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的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学科)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重要变化就是淡化技术,教与学的过程中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大空间,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而真正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应使学生达到: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能力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的目标进行对照,能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愿望。

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研究教法首先要研究学法。“让学

生学习什么”和“让学生怎样学习”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得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是学习内涵的三大要素。对文化的认同,对学习的热爱,对研究的痴迷,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打好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及科学文化素养。

有人形象的比喻:“人间有二部书,有字和无字,一本是间接经验,一本是直接经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同等重要。要学会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

继承是学习,创新也是学习。获取已有的,更重要的是获取未知的,需要探索知识与经验。在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学习越来越重要。学习需要全身心的参与,除了身体器官参与外,需要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活动,还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支持和动力作用。

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因此,要加强对学习规律的研究,创造出新的学习模式,以适应当今“信息社会中,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

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五、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志

学生敢置疑、会置疑,课后有问题

学生自己有想法,能表达思想

学生充满自信,敢说话,不怕说错

教师对教材敢于调整、置疑

教师充满活力

师生关系和谐

课堂非常开放,教师不包办代替

课堂能让学生活动起来

在小组合作中,能很好调控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

教学内容能与生活结合起来

关注每位学生,不同学生不同要求

学生学得轻松,压力不大

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

学生之间经常有问题争论

学生敢和教师开玩笑

下课了,学生围着教师,不想走开

如何理性地看待“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魏彬

学校让我讲一下个人对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的看法。现在大家都

在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转变?二是怎样转变?如果我们对这两个问题没有思考过,就来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讨课,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课前我曾经问过蒋老师,这节《混合运算》上过吗?以前是怎样上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现在在这种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背景下又是怎么上的?在备课的时候你准备怎么上?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去体现教与学方式的?哪些转变了?哪些没有转变?转变有没有必要?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上课前必须要思考的。

回到教育的原点思考“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追问自己:

“教与学”到底有哪些方式?

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你经常采用哪些方式?

哪些有必要转变?

哪些不需要转变?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思考过?

我查了一下资料,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关于学的方式,有哪些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根据这个定义,奥苏贝尔从学习结论的获得途径这个维度把学生的学习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两种。

另外,我也查阅了福田区有关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相关文件和资料汇

编,可以发现,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我们还可以得知,有的学校把新的教学方式和“单项灌输”的方式对立起来,而没有考虑到学习方式的不同维度的界定,他们认为新的教学方式就是小组合作。

接下来看一看我们学校的转变工作方案,它里面特别强调’减负增效”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但又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如果我们只关注学生学习的幸福感而忽视了教学质量,我们可以做一个假定: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幸福,如果你班的平均分比同年级班级低8分,请问:你还有幸福感吗?我们抛开平均分、优秀率不谈,至少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怎么样一定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维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质量的底线。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有效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现在我们回到有效教学这个问题上来,如何做到有效的课堂?

把握学科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应该有别于语文学科,英语学科。

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刚才孙罡问了蒋辉云为什么学生的表达那么好,蒋辉云是个实在人,就说那都是马老师培养的。这说明什么?这就说明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数学老师的专利,英语老师可以培养,语文老师也可以培养,数学老师也可以培养,甚至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每一个学科都可以培养的啊。所以说诸如表达能力之类的培养不是数学的本质要求。那么数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来看这个

图:

如何理性地看待“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在这个框架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中间的“三横四纵”。这些就是数学学科的本质。

讲到这里,我们就来说说蒋辉云和徐杰老师的课。

先说蒋辉云的课是如何体现“三横四纵”的,第一,在她的课中没有与数学无关的闲谈,教师先出示一个情境,教师对生活费稍作解释,接着就让学生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多清楚!所以学生没有兜来兜去,直接进入到计算。那她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没有改?有改!譬如说小组合作,我特别欣赏的就是学生的小组合作都是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让学生说的。第二,所有的问题都是让

学生真的在说,真的在练的,譬如说,在解决“需要几个月才能攒够一台洗衣机的钱?”这个问题时,是一个问题解决,所有前面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计算,所以蒋辉云这节课在“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这个背景下,她还能紧紧地抓住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中也有一些问题我是比较疑惑的,譬如第二个问题,它是一个问题解决,但是,今天这个问题解决在今天这节计算课上花那么多时间有没有必要?学生今天在这里出现争论的原因是数字太大,不会算,如果换成8元,9元,学生是可以用除法算出来的。再有就是在让学生运用减法性质、带着符号搬家比较大小,这些规律学生能发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你马上让是用这个来解决问题,有没有必要?这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再回到徐杰的课,我们还是运用“三横四纵”有效教学的原理来分析,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起始概念,这节课刚开始就以一张奇怪的入场券导入很好,哪知他突然调转方向进入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对这个环节,我有两个看法,第一,铺地砖是放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学完之后的一个问题解决,还是放在这节课的开始?以我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讲,应该是先建立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情境中没有明确地说明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地砖的边长跟公因数有关。要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地砖的边长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当然你把它作为预习的材料让学生先做,又另当别论。但是。这样的设计容易造成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落实不够。其实,这节课后面抽奖等环节设计得很好,为什么没有时间?就是因为

铺地砖的问题花了太多的时间。如果就入场券这个情境一直下来,再到抽奖,多有意思!而且基础及时和基本技能也得到落实。

把握学科本质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那么,研究学生和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这个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说的备学生。是需要了解哪些学习方式适合学生的学习?

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取决于“发现学习”还是“接受学习”,而是取决于是否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有可能是无意义的发现学习,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而“接受学习”也有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才有效。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学习方式的分类:如何理性地看待“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从学习材料的角度来分类的;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这是从学习过程和意义这个角度来讲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即使是接受学习也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也有机械发现学习。在奥苏泊尔看来,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所以我觉得有效教学应该使得有意义学习尽可能多地发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这样看来,产生有意义学习的三个前提: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正如美国数学专家小组报告指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支持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或者完全“由教师来主导的”的单一授课方式。高质量的教学不是有现代技术、小组活动或动手操作等,也不是由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或教师为中心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选取是否有价值的数学任务,并能创造一个既能挑战又有支持的课堂环境。促进有意义的互动来获得社会协商的理解。

所以我们今天在谈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时候,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但是别忘了主动参与也有三个维度:

(1)行动参与,

(2)情感参与,

(3)认知参与。

而认知参与是最高层次的参与。

我们在转变的过程中务必要理性、要慎重、不要盲从。

最后,与各位分享一句话:走得太远了,可能会忘记我们当初出发的目的。

浅谈新课程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正文: 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市课改的逐步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出来的新课堂,会深深地体验到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师生的角色正在发生大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并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学生也从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为丰富而个性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得到了真正的培养;课堂效率普遍提高,正向高效课堂迈进。 一、新课程倡导师生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建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为师生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给学生思想上的支持与鼓舞,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苏霍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研模式

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研模式 早在xx年,深圳市教育局就发出了“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自主有效课堂”的教改号召。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近十多年来,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重要课程,小学品德学科在市、区教研员的带领下,逐渐踏上从“课改”到“改课”的征程。我们努力坚持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核心教研目标,继而探索形成了以下教研新特征。 一、核心教师引领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基于这样的课改理念,我市自新课程改革推行初始,便将“转变教学方式”确立为教研的核心目标,以期通过深入课堂,在努力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来“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继而确保“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为此,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数量适当、品德高尚、素质优良,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教研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促进小学品德学科教研队伍素质的显著提高,每年我市都定期举行骨干教师名师遴选及培训工作。骨干教师的遴选标准是: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专业素养;具有较强教改意识;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而遴选骨干教师的工作则分配至市、区教研中心进行分级负责。各区教研中心负责区级骨干教师的遴选和培训,而后再推荐市级骨干教师,由市教科院负责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小学品德学科教师职业道德及综合素质培训;小学品德教师专业理论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定位及方法培训等等。培训的主要形式则提倡多样化:①讲座式培训,我们从省内外高校或省示范性学校聘请知名的小学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举行讲座,又或者针对当前小学德育方面的重点、热点话题,开展专题讲座,帮助骨干教师解疑释惑;②听课评课式培训,我们聘请省、市著名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为骨干教师现场上课,并在课后进行交流和点评;③写作式培训,为巩固骨干教师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科研写作能力,我们常会要求他们针对一些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撰写心得体会,并纳入其考核成绩中;④辅导式培训,这种培训主要针对个别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遭遇的特殊问题,我们与其进行深入交流,共同协商并寻找有效的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在上述丰富的培训活动中,我们的骨干教师作为教研工作的负责人,逐渐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己的实践中也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雨露希望学校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培训结束后,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周密安排下,积极展开“向名师学习,与名师靠拢,与课标对话,伴学生成长”活动。我们本着改革就是要“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明显特征和核心任务。也是本次培训后我们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新课程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对应于他主学习的被动性,两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不会视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视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会事半功倍,相反,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监控的学习。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建立和维护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际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整、信息搜寻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获得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

小学语文教研组21.陈毅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反之,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就会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阻碍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10多年组织学生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范围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以及图书馆、书店乃至网上阅读等等。我特别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多读、多看、多想。 例如,在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童话故事之后,同学们主动找来许多童话故事进行阅读。《大灰狼》、《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许多童话故事和故事集纷纷在同学们中传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量,还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可喜的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法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题研究小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语文教学学习方式的切入点,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以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教学中的研究体会。 一、以激趣为先导,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获得。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传统学习方式,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要我学”而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表现为“我要学”。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使学生真正自主参与探索和解决问题。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动力。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上课伊始,老师问:“同学们喜欢钓鱼吗?”“如果你用了很长时间才钓到一条大鱼,你愿意把它放回水里吗?”“有一个小朋友用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才钓到一条大鱼,却要把它放回湖里,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一席话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中呈现了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新课程还强调:学生不仅要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16265057.html, 教育信息化助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作者:蔡强 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08期 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原动力。在“十二五”期间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中,天津市北辰区搭建起服务于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的信息化环境,100%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全体中小学教师“一人一空间”,所有中小学生加入班级空间。“十三五”以来,我们坚持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在做好保障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措施,并在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上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交互式电子白板引入课堂,丰富了师生、生生的互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电子书包”资源丰富且随时可用,游戏化学习让学生获得即时反馈,在线评价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学生互动促进同伴激励,随时记录学习轨迹让学习更加个性化……总之,这一工具让课堂学习活动更加自主,使学习活动向课堂以外的时间、空间拓展,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泛在学习。 一、实践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以校本研修为基础,问题引领,组建团队,制订计划,培训先行 以北辰区模范小学为例,该校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于2015年成立了由主管副校长、主任和学科教师组成的“电子书包”研究团队,并按学科分为语文、数学、英语3个小组,明确各小组负责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每学期确定内容专题,尤其在教材的内容重构上做文章;确定研究时间,将每周二确定为小组研讨时间,每周四为试验教师上观摩课时间。这样安排,有效地增强了“电子书包”研究活动的目的性。研讨后再上课,教师有了指引,目标更加明确,使“电子书包”研究活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启动之初的有关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包括采用读书自学、笔记交流和专家辅导等形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学习心理学等理论学习;产品设备的功能使用介绍等。在实践过程中,培训、实践、研讨、反思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使研究团队从认识上对研究的目的、意义不断提高,对方法、手段的运用越来越熟练。 (二)以课堂实践为重点,实施重点课例观摩研讨与常态应用并行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化。课堂教学无疑是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因而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场景。在先后参与到实践研究中的有关中小学中,都是从课堂教学入手,有的是在校内学科组开展研究,有的是邀请学科教研员、骨干

转变教学方式 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摘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怎样教决定怎样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方式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更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由”教师讲”变“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提问,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教师既看不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如:九年级上册《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扇形纸片,学生做的纸片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量出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计算出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老师的做法,边做边思考,围成一个圆锥,同学们亲自动手做、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组的体会和收获。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收获很大。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 2、由“静听”变“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根据神经功能反馈的特点,要培养理性思维就是注意学生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图形、音乐、文学作品、推理论证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观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产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 例如:学生课下做题时,很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2∠C,AD是△ABC的角平分线,试说明AB+BD=AC。

教学方式如何改变

---------------------------------------------------------------最新资料推荐------------------------------------------------------ 教学方式如何改变 教学方式如何改变 1.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 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总是带有开拓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不会固守不变的东西得过且过。 1 / 6

这些就是新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不管你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也不管是个体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要体现一个这样的精神。 所以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是自主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因而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根据《师资建设》 2004 第 3 期,李丽君《透视课程改革----肖川博士访谈录》编写) 2、现在的学习方式有哪些不足和缺点?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过去的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机械重复、简单训练、接受学习。 学生的探究、实质性参与教学的过程、学生之间互动与合作、交流与分享太少。 所以今天我们要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把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提高到一个自主学习的高度。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我导向----明确学习的目标,自我激励----有感情的投入,自我监控----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考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目标,应通过具体真实的问题解决来更好地明确解决问题所依持的原理。 让学生能够把这一原理应用到更广泛的情境中去。 原有的试图说服学生、命令学生、简单重复已有的正确结论的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浅谈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张玉会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

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激发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学了《语文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后来学生对成语很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课外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来读,读完后让学生来揣摩成语的意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阅读,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是指导精读。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

语文教学模式

【引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汇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 一、基本模型 拓展延伸 平等对话 合作探究 自主研读 激疑生疑 深读启思 精读领悟 初读感知 模型说明: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操作程序 (一)初读——探究中感知课文。 初读阶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手段,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行自主研读,在迫切的探究心理伴随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一般可分成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三个步聚。 (二)精读——探究中领悟课文。 精读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性环节,探究心理、探究性学习方式自始至终伴随着学生,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阅读、感受、理解、品评课文,最终领悟、吸收、内化课文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合作探究和平等对话两个步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当然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较多的时候是交叉着进行的。 (三)深读——探究中拓展课文。 在“深读”阶段主要是完成“拓展延伸”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研读,进一步深化课文的学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心理,有条件时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终养成。 三、模型讨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教与学方式转变 教学设计 转变改革

在变教为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活动设计要求不明确,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二是,活动设计要求过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觉根本解决不了,所以,开始的态度他们就采取放弃的想法,所以在进行活动中他们的状态也不积极。这样的情况造成活动效果不好。 如:圆柱的表面积的设计 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2.经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体验利用知识迁移到新知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次设计 导入:如何求圆柱体的表面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探究: 1.活动一:利用手中的实物,探究如何解决圆柱体表面积? 2.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 (1)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3)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4)上面和侧面刷上广告色,涂色部分是多少平方厘米? 质疑: 你有什么问题? 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分析】:活动一的设计,设计者感觉是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手中学具进行探究,给了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可是,在实际过程中,测量就是问题,加上学生对表面积的理解还不到位,所以这样的设计,距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较远,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探究,后来我们把设计做了修改!如下: 第二次设计: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的物体?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你们看,出示圆柱体的油桶。 探究: 1. 活动一:一个油桶半径10分米,高20分米,制造这样一个油桶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接口处忽略不计) 2. 活动二:一个圆柱体薯片筒,直径10厘米,高30厘米。 (1)这个薯片筒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侧面用纸板做成,做一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3)上下两个面用铁皮做成,做这个薯片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教师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模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依据这些教育理念,教师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与学生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是密切联系的,因为每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应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狭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但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材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力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掌握了这种阅读方法,学生对阅读课文的理解会感觉轻松许多。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到阅读量的不足,因此,他们的阅读内容就会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他们需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得阅读知识,汲取丰富的阅读营养。我们连续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转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转变教与学方式)研究的初步实践 一 去年十月我亲自参加了福田教育局在福田外国语学校的一个培训,第一次接触到了“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后来,学校部分语文老师相继参加了几次培训,其中听了陆恕等专家的专题报告,观摩了几位老师的研讨展示课。学校决定参加由区教研室发起的这一教学课题研究活动,以此推动学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认为这一课题非常有实践价值。 课改近十年来,语文教学领域很多东西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比如课程内容依旧以“本”(统一教材)为本,一学期老师就只教学30多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约占50%)。尽管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有课外阅读,但是学生受制于课外作业、各种考试和校外培训,根本没有多少时间阅读,学生的实际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情况已经很不适应学生发展实际了。根据调查,90%的学生都喜欢广泛阅读,都不满足于课本上仅有的文章。教师不敢突破“教材”的主要原因是考试内容依旧比较传统,而提高考试成绩的办法之一就是集中大量时间专注“磨书本”。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自己或参考书既定的三维目标和传统的教学步骤设计教案,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因此,一篇精读课文往往要2-3个课时才能教完。再比如,教学方式上依旧教师主宰课堂多,真正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少。 概括起来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少慢差费”。“少”就是课本阅读教学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慢”是教学中细讲慢析,进度太慢;“差”就是教学效果差,学生并不满意;“费”就是费时费力,浪费了老师和学生大量的课内外时间和精力,课业负担并未减轻。毋容置疑,这样教学是提高不了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 实施语文单元主题教学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要根据课本单元主题(或者自己设计的主题)扩展阅读课文,解决阅读量少的问题;要减少每一课时中教学目标要求,集中教学某一主题,解决进度慢的问题;要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自主高效愉悦课堂,解决学生不满意的问题;要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控制合理的学习负担,解决费时费力的问题,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这不亚于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整体改革。 二 学校的改革实验首先从四年级组开始,老师们在学习了主题阅读教学的有关理论架构和实际操作要求以后,第一次集体备课确定从“1+1”以文带文的阅读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新尝试.doc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新尝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诸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不断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为此,特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初中音乐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无论是有音乐天赋还是没有音乐天赋的学生,老师都需要与他们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和支持。音乐课堂上,表现活跃的通常是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他们自信、活跃,音乐天赋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肯定,已经取得大家的一致认可。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是音乐“差生”的学生来说,音乐课似乎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干脆放弃音乐课。 对这些产生了自卑心理,对音乐学习缺乏信心的学生来讲,尤其需要音乐教师的激励和信任。在教育界有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时候老师选择放弃,有可能会使这些自以为是“音盲”的学生终身与音乐无缘。我们老师不能选择天赋,但可以选择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应注重乐理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歌唱的训练,侧重情感、兴趣的培养,忽略对中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但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我们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但不是像以前那样简单机械地训练,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蕴涵在情境教学当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这些知识与技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一点,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依据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乐理知识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乐理教学。 三、加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队伍的建设 1.对比传统音乐教学,教师观念应转变。 传统音乐教材以音乐知识为中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音乐情境感受,学生感觉枯燥,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有厌学情绪,传统音乐教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改的发展,教师需要更新观念,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表演激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1)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新课程音乐教育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2)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3)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涵义,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和创造。(4)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接受、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能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注。(5)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得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2.音乐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环境下,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持续的知识更新具备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歌唱技能、乐器演奏技能、识读乐谱技能、创作技能和指挥技能),还须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理论水平。(1)引进音乐教师时应该严格考核其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看他是否具备现代教学观念;对于已上岗的教师要从行为方面进行考核。(2)提倡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配合生长。(3)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保障。同时也可通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来促进教师的素质,比如:师校学习和培训,校内外讲座等。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式 为了使音乐知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观念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更新。一方面,我们要教学生音乐知识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知识并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为学生今后热爱音乐,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1、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

教学方式的转变

请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总结新课改前后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 从教15年来,经历了传统教学,素质教育,新课改。在教学方式上,有些许的变化。 刚进入教师队伍时,初中是四年制,在初三就开了化学,每班每周三节。由于教学任务不大,每节课我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知识,一节课总是满满的,看着学生听得挺好,课堂气氛也不错,并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我的满堂灌模式形成了。刚从教时,有的是力气、时间、精力,这种模式很快为我赢得了荣誉,所教班的化学成绩突出,屡屡获奖。一年下来,就没啥教了,自己就感觉这桶水已满了,倒给学生一杯是毫无问题的。由于没有新意,再加上精力、时间的限制,教育的懈怠感也出现了,特别是近两年。 干了10年毕业班,每月的考试,每年的升学任务,让毕业班的课改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下去。每当一个课改成功的经验传来,都会让我感到兴奋,很想去尝试。无论是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还是张四保模式,都很推崇导学案和小组学习的,主张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做好组织者。这种思想我刚刚尝试了一周,感到真难。一是教学时间不够,二是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对教学效果没底,三是小组活动的操控较难。这样搞的确是参与的学生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让我内心很紧张,考咋了可咋办?这也许是传统思想在做怪,也是对新事物的不了解,这也就是新鞋效应吧。新课改要求,学生要真正的动起来,而要求教师尽量要静起来,即静观其变。尝试的一周,看到了学生的活,课堂的活,的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及主体地位,可我总是不由的想多说,不能真正的做到静观其变。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应该敢于去尝试和深入,我要继续坚持下去,努力在教学上有所成就!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挚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全体学生(这是毕业班教师教难做到的,我们往往会以成绩这个有色的眼镜来评价学生),正如爱默森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就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俗话说,满意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应当着重指出的是,教师更要关怀那些在特殊条件下生活的学生。其次,要严格要求学生。严格是一种对学生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深沉的爱,严格要体现四个原则:既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总之,要严中有爱。 创造民主平和的教学气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教学方法要民主,不搞一言堂和包办代替,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即真正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态度要平和,平和中的教育,学生更乐意接受,并能达到教育目的。心平气和才能真正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三是语言行为要文明,要提倡使用文明、健康语言,点点滴滴地输人学生的心田,不能挖苦训斥,更不能恐吓、辱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观,并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确立,真正发挥。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师生关系也由古代单纯的尊师变为多种复杂的关系。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我对此深有体会。目前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不仅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基本功扎实,还要一专多能,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本专业不相关的知识。同时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理解他们,知识上传承,精神上依赖,心灵上互为知己。第二、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电脑网络,电视书籍等,对教师也不像古代社会绝对尊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为自己在个体上是与老师的地位平等的,因而更希望与教师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第三、随着孩子思想的日渐成熟,逐渐成人化的思想占据主导。部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采用世俗化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和教师之间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各取所需而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