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分析教材

“浩然之气”是孟子“养气说”的重要内容,它对后代仁人志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本课将会加深学生对孟子思想的认识,领悟“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境界,道德修养的熏染。

课文内容分别节选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连贯一致的,都统一在“浩然之气”这个主题下。第一章阐述浩然之气的特点和如何养浩然之气,第二章解释了什么是大丈夫,第三章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对第二章的深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②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③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

②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

导而不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品质、人格的熏染。

重、难点

重点:涵咏“浩然之气”的内涵。

难点: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现实意义和实现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的熏染。

教学方法

1、选修课教学需避免的误区

①不能把选修课中的文言文等同于必修阶段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钱穆先生说,“意谓解《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对文言知识的学习,可鼓励学生利用条件独立学习。

②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课。选修课归根结底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

2、在此认识基础上,我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的顺序,将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整合在一起,探究浩然之气的深刻意蕴,而将第一章和拓展延伸相整合,思考浩然之气在现世的意义。这样就实现了教学的连贯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教法是“大问题,小切口;巧设问题,由浅入深”,即:

①找准切入口,以点带面;注重问题难度的层级,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②拓展延伸立足现实,深化对古代文化经典现实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行渐远。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质疑,要求:

1、把预习中关注到的主要文言知识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2、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四、完成《完美课堂》第42页练习。

五、课堂检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夫子恶乎长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心揠苗助长

苗则槁矣畎亩之中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提示:wū、něi、qiè、yà、gaǒ、quǎn、yuè、gé、bì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无是,馁也

揠之者苗则槁矣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

﹙提示:盛大流行的样子;充满;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拔起;枯干;

名作动,举行加冠礼;使动;使动﹚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行有不慊于心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

﹙提示:慊通惬;戒通诫;女通汝;曾通增;衡通横;拂通弼。﹚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提示:定语后置句判断句状后置、被动状后置状后置、被动句状后置)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三步走”的过程。

第一步:思——浩然之气

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又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什么是“义与道”,学生不难理解。对于“至大至刚”就困惑的多了。什么是“至大至刚”?在这里只做提问,并不要求学生研究他们,留下思考,为下个环节探索做铺垫。

第二步:索——至大至刚

“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何为“至刚”?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一个人所处的世上,有很多东西让他迷失心性,丧失本我,比如富贵、比如贫贱、比如威武等等。

这个部分,设想引导学生理解“至大至刚”这个抽象的大问题,采用了“小切口”的办法——从“大丈夫”的概念着手。

①什么是大丈夫?

出示一幅对联:

天地有大气,一()一()一(),

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

横批: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对他的界定很清楚,借助课文注释,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句子并概括出三个条件——要有仁、义、礼的崇高志向,要对这个志向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②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不足以让学生理解“大丈夫”的形象。于是,将第二章的“公孙衍、张仪”和第三章的“舜、傅说……”放在一起,指导学生做比较,哪一个才称的上是“大丈夫”?

前者是通过阿谀苟荣获得权势,后者是默默忍受生活的困苦;

前者是利用权势逞一己之快,后者是志存高远,心系苍生。

对比一目了然:匹夫之勇和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所为。

③继续追问,“舜、傅说、管夷吾、孙叔敖……为什么能经受的住忧患的煎熬?”这个问题难度稍大,于是让学生集体朗读,通过朗读唤起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回忆(第三章是初中学过的课文),也就很快的抓住了文本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能回答刚才这个问题关键词又是哪一个?“大任”!心存崇高的志气便能让人具有战胜忧患的勇气。

④让学生用肯定句的形式小结:心中有大任的人是大丈夫,有勇气战胜忧患的人是大丈夫。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平衡到失衡再建立新平衡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只有平衡关系处在连续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的发展。这连续三个对比问题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⑤问题的步步深入和及时小结:

当一个人有了“志气、骨气、勇气”时,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不能战胜的呢?这就是天地间“至大志刚”的精神力量!浩然之气的精髓也就在于此!

小结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是展示学生由文本联想到的“大丈夫”的形象。

“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得上是有浩然之气呢?”举出了很多他们熟知的的例子,如,屈原、文天祥、岳飞……由已学的知识出发,再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形象,通过反馈练习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步:悟——养气之径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就不难发现,赤裸裸的拜金主义,伪科学的欺骗,还有越演越烈的审丑风气等等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忧患?这些都警示着我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太平盛世的今天更需要浩然之气,更需要做大丈夫。

思考,“如今还需不需要浩然之气”?孟子怎样培养他的浩然之气呢?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些什么呢?

1) 直养无害

2) 配义与道

3) 集义无馁

4) 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诵读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拓展延伸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蹒跚而行。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三、练习设计

孟子讲的养浩然之气是指培养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后人在他的基础上又对“气”做了更丰富的理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开以“气”论文之先,响亮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推荐学生阅读三则节选,分别是曹丕《典论·论文》、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和刘勰《文心雕龙》,思考孟子散文的“气”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扩大了学生对“气”的认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文章风格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四、板书设计

第一步:思——浩然之气

第二步:索——至大至刚大丈夫:集义,勿正、勿忘、勿助长

第三步:悟——养气之径

五、素材积累示例: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

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苏轼之“大勇”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林则徐(大和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叶挺(大义)

囚歌(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诗穷而后工

①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点拨:苦难的童年,作家的摇篮。《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③苏轼“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仕途的多舛时期恰是他创作上的高峰时期。苏轼儒道佛三家思想兼有,此诗为自嘲之作,足见其人生困顿时的旷达胸襟,贬黄州时有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贬惠州时有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吟咏背诵

孟子的“浩然之气”说,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精神力量和意志力,充满着蓬勃之气,令人激动,振奋不已。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公孙丑问他“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像三军有了主帅一样,就能使“浩然之气”充满全身,浑身充满力量,行动就有了内驱动力。他认为“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正义之气,只要用正确的方法修养培育它,又一点也不损害它,那么它就会充满整个天地之间。他认为“浩然之气”的修养,必须同义与道相融合,否则就不会有气势。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英俊之气,它激励人们张扬自我,穷且益坚,不畏艰苦,勇于进取,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这对人们修养德行,淬砺功夫,立志成材大有裨益。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其意为:人们只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意志,从平凡生活中做起,一言一行,勤于修养,善于学习,“诵尧之言,行尧之行”,就会使自己逐渐成为“尧舜”一样的人;人们只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下》),不断磨砺自己,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充满着磅礴之气、“大丈夫”之气。孟子多有“大人”、“大丈夫”之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告子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所强调的“大人”、“大丈夫”的气概,就是指识大体、明大义,保持正气,不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凛然正气!

孟子“浩然之气”之说,充满了廉正清明之气。他推崇圣贤道义,鄙薄权势利欲。他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他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意思是说,士人修身养心的最

好方法是减少各种欲望。如果他的为人清心寡欲,即使他的善良心性有所失,也不会失去太多;如果他的为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即使他的善良心性还有所存,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人们的善良心性只要“持其志,无暴其气”,“从其大体”、“居仁由义”,不被欲望所障蔽,那么就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永葆其“浩然”正气。多媒体显示并总结:

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有了这三气,即可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吾善养浩然之气

吾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每每看到这一段句话,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满是激动与波澜起伏,万般感慨涌上心头。 浩者,白也,乃天地之气;浩者,盛大且刚直;然者,自然而然也;气者,为精神也。孟子用形而上与形而下兼有的概念表达了一种蕴涵于天地之间,能使万物运动变化而生生不息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之为“气”。一元之气,催生万物,日升月隐,潮涌波平、鸢飞鱼跃、草长花开。万物流转不息。人类源于天地,秉天地万物之灵气,故而天地精神乃人文精神之源泉与内核。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相通,故而转化为人的思想、行为和精神,人类用自己的思想实践天地精神,与天地精神相合,这是浩然正气的根本。 浩然正气是从凝聚着正义与道德的生命个体中展现出来的,他是大义与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一个人有了浩然正气做人格底蕴,就能更好的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获得最好的坚强与从容。这是靠躯体的坚持与感情的倾注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理性的蔓延就像铁轨一样一样坚定。这是《孟子》里边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根本,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概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广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身。”通过孟子的论述,一个立体的大丈夫形象就活生生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内心坚强,意志坚定,理念清晰,这样的人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具有浩然正气的人,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怍地的英雄。 写到这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跨越了历史的洪流,走过了时代的荒野和喧嚣的都市向我走来。他用热血、笔墨以及珠玉之身诠释了浩然正气的真正内涵,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赫然选择了与国家一起共生死存亡。他用自己的一腔壮烈化作了最最真实与震撼的唱响。“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每次读到这一首诗,就感觉一股惊人的正气铺面而来,心中总有一股热血要喷薄而出,恨不能与如此英雄生在同一时代,看一看当年的他是何等的风采飞扬。他用毕生的精力与忠诚写下的这首《正气歌》,为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提供了不少的激励,这种精神境界,也成为了很多文人的人格理想。国泰民安之时,是治国为民的辛劳与努力,是守护家国的抱负与理想,国难之时,是宁死不屈,与国同亡的壮烈与勇气。 从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来的无数仁人志士,他们用惊天地、泣鬼神、辉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课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课例 叶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选自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二单元《孟子》专题中的第六课,选其中的第一、二个选文为主要内容,是第二课时。课本是按不同的主题将孟子的文章进行整合编排而成的,而这节课的主题就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养气学说。现在教育说提倡的是学以致用,不仅要了解孟子的思想,更要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借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把握孟子“浩然正气”以及“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 (2)引导学生探索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身的浩然之气。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的基础上,分别分析第一、二个选文,从而揭示问题本质,最后联系实际,找到课堂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做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培养他们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浩然正气与大丈夫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浩然之气,从而引导他们培养自身的这种浩然之气。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由阐述法、启发质疑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运用多媒体展示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谈谈什么是浩然之气。(只言片语即可)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揭示其实我们现在一直说的这种“浩然之气”的首倡者就是我们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孟子是如何来阐述这个浩然之气的。通过从我们身边常用词汇来究其本源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第六课《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能清楚什么是“浩然之气”?和怎样培养浩然之气? 3、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学过程:(第一段) 一、导语: 本文主要给大家讲解前两段,第三段初中已学过了。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讲解: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作为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力量,当然还必须是行正义之事,不能行苟且之事还踌躇满志,就麻烦了。所以必须有义和道相匹配。)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讲解:这告诉我们培养浩然之气要坚持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要去做问心有愧的事情,否则这就是你人生的污点,就像如果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能顺畅诵读课文; 2.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3. 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方法目标: 1. 结合注释从字面理解课文; 2. 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 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 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教学重点: 1. 能较顺利地理解课文;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2. 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 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4. 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 1. 遵从高中学生学习一般的规律,从朗读到结合文本分析。《先秦诸子选读》虽然是一本人文极强的教材,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上成一堂文化宣讲课。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 努力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 这一课有三段文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一堂课,抱有一个较为实际的目标是必要的,那就是学生能理解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4. 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很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道”、“气”、“仁”、“礼”、“大”、“刚”等。其难在一是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一个现代人较能精准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描述上;二是这些概念在有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有些许差别和有所侧重的。 5. 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一要高屋建瓴,顺势而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本文所传递的思想;二要由此分析讨论下去,必须做到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正确诵读:理解文意的时候,快速默读;体味语言艺术,调节课堂气氛时,齐声诵读,或分段读等形式。 2. 积累理解:对于关键实词虚词的积累;对于较为晦涩语句的理解。 3. 分析讨论:抓住孟子说理的关键进行讨论,比如第一节,应抓住这么二个关键的词,一个是“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一个是“善养”,如何“养”?第二节里,我们就应该抓住“大丈夫”这个概念,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教学步骤: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参考译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参考译文 1公孙丑(孟子徒弟)问道:“请问老师长于哪一方面?” 孟子说:“我懂得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又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说。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上下四方。它作为一种气,跟义和道相配;没有这义和道,就萎靡不振了。这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可以取得的。做一件问心有愧的事,这气就疲软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什么是义,因为他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又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时刻记着它,但不要促使它成长。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一个忧虑自己的禾苗不长而去拔苗子的人,很疲倦地回到家中,对他家里的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之人不帮助禾苗生长的是很少的。以为集义养气没有用而放弃它的,是种庄稼而不锄草的人;促使它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用处,而且还损害了它。” 2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真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没有战事。” 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训导她,──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了你婆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丈夫!’把顺从作为正道,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富裕和显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和低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权势和压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才叫大丈夫。” 3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者中兴起,傅说(yuè)从筑墙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gé)从鱼盐贩子或劳动者中被提拔出来,管子从狱官的手中被释放并且得到提拔,孙叔敖被从海边提拔出来,百里奚被从做买卖的场所提拔出来。所以上天将要把重任给予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心意和志气痛苦难受,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肚子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使他所做的事情不能如意、不能成功,通过这些来惊动他的心,坚韧他的性,增加他以前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点过错,此后能接受教训,痛改前非。心中困苦,思虑横塞胸中,然后发愤振作。表现于脸色,传达以声音,然后才能明白。内没有守法不阿的大臣和直言敢谏的士,外没有敌国干涉与侵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死亡。”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六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 1

《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2. 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3. 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教学重点】 1、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2、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想】 1.遵从高中学生学习一般的规律,从朗读到结合文本分析。《先秦诸子选读》虽然是一本人文极强的教材,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上成一堂文化宣讲课。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努力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这一课有三段文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一堂课,抱有一个较为实际的目标是必要的,那就是学生能理解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4.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很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道”、“气”、“仁”、“礼”、“大”、“刚”等。其难在一是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一个现代人较能精准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描述上;二是这些概念在有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有些许差别和有所侧重的。 5.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一要高屋建瓴,顺势而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本文所传递的思想;二要由此分析讨论下去,必须做到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行渐远。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 一位圣人就在这颠簸的马车上渐渐走向历史的前台,为千秋歌颂、万世景仰! 二、沉潜: 1.屈原: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 苏武: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3.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新人教版选修《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2.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理解课文; 2.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 【教学重点】1. 疏通理解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 理解重要概念,比如“大丈夫”、“义”、“道”等。 4.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突破难点:即通过对关键词(“义”、“道”、“气”、“仁”、“礼”、“大”、“刚”)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具体教学过程】 要点: 第一节,关键词:1、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2、“善养”,如何“养”? 第二节,关键词:大丈夫。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一、导入:抓关键词——《国语》中有“生丈夫(男孩),生女子”,句中的“丈夫”和文中“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中的“丈夫”意思是否相同?“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应为何意?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二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2.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 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2) 如何理解“仁”、“礼”、“义”呢? 三、学习第一篇: (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出示一幅对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4、辨活用 以其外之也(名作动,把……看成心外之物)丈夫之冠也(名作动,加冠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使……乱,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动,使……困苦,使……受累,使……挨饿,使……受穷,使……混乱,使……惊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导学案 人教课标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兖州六中范艳丽 预习·导引 【咬文嚼字】 、识记字音 恶.乎长(ū)行有不慊.于心(è)苗则槁.矣(ɡǎ)揠.苗者(à)舜发于畎.亩之中(ǎ)胶鬲.(ɡé)法家拂.士(ì) 、理解词义 ()夫子恶.乎长(哪里) ()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盛大流行的样子) ()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无违夫子 ..(古代妻子称自己的丈夫) ()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平息) ()征.于色(验) ()入则无法家 ..拂士(有法度的世臣) 、通假字 ()行有不慊.于心(“慊”通“惬”,快心,满意) ()戒.之曰(“戒”通“诫”,告诫)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横塞)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助) 、古今异义 ()岂不诚大丈夫 ..哉(古:指男子;今:夫妻中女子称男子为丈夫) ()举于版筑.之间(古:捣土用的杵;今:建筑、修路) ()举于士.(古:士兵;今:狱官) ()降大任于是.人也(古:这样的;今:判断动词) ()所以 ..动心忍性(古:用这些方法;今:表因果的关联词语)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在)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通“弼”,辅佐,辅弼) 、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 ()行拂乱.(使动用法,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特殊句式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判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 【问题导读】 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大丈夫? 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课堂·内外 【句段赏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赏析】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简言之,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可见,“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 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怎么办呢?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公开课备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开课教案《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任课教师:二、授课班级:高三年(5班) 三、授课时间:2013-10-29 四、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专题的必读材料之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二)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②学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七.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多媒体显示孟子图片及课题。(副标题:孟子的养气说) 多媒体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检查自读(未雨绸缪) 1、记字音 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2、识通假 不慊于心(惬) 而勿正(证) 无若宋人然(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 戒之曰(诫) 往之女家(汝) 曾益其所不能(增) 衡于虑(横) 法家拂士(弼) 3、思异义 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丈夫之冠也(男子) 无违夫子(丈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这个)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后反思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后反思 吴东芳 上完公开课,总是感觉一种莫名的轻松感,一种难得放下的解脱,但也有诸多的遗憾,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话有时是一种托辞,但在我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份鞭策。课题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许多知道我的性格的老师都说他们所期待的我身上的那股浩然之气没有出来。评课时几位老师给出的评价很高,特别是“结构完美,环环相扣”,我心里知道遗憾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次开课的教研课题“品读文化经典,感悟人生哲理”,在短短的45分钟的课堂要怎样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况且集孟子的长于譬喻和善于辩论于一体的本篇文章难度实在是太大。这样的教材完全交付给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可能,教师如何引导,课前要做怎样的准备,都需要深思熟虑,取舍之间,方显智慧。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差距。 一谓善养: 一堂课宛如写作,要保证一篇文章思路清晰,尤如庖丁解牛,顺势而下,游刃有余。这节课,我就选择以“浩然之气”为切入点。学生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后我板书了“人间正气,浩然长存”八个大字进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一个幻灯“时光机”让学生明白文化经典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上的意义,以及阅读《孟子》的意义,进而知人论世,了解孟子的人生经历以及政治主张。毕竟史书对孟子的一生只做了简单的概述,他的人生到底有着怎样的波折与煎熬,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第三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品味孟子个人所经受的一切,感悟“不经历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含义,再延伸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一个人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一定有着不一般的经历。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既研读且明确了文本的含义,又进一步了解孟子的一生以及那个动荡诡谲的战国时代。有鉴于此,孟子奋起而大力批判自己所处的时代,并提出许多有力的建议,希望通过他的学说,引领时代步入理想的正途。再出示幻灯让学生朗读及体悟冰心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他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告诉学生一个真理“生命之花只有经历风雨洗礼才会更加娇艳”,那么很自然就谈到孟子的浩然之气。其实又何止本节课才有这样的蓄势,从上《孟子》开始,我与学生便有了准备,对“孟子文章风格的气势如虹、澎湃磅礴与其性格的刚烈、棱角分明、特立独行、愤世嫉俗是分不开的”有了基本的了解。孟子毕生都在“逆流而上”,抗拒并批判整个时代的潮流,其精神动力之一就是他怀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背诵经典文段。 过程与方法:1.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2.自主学习法:疏通大意,交流疑难,解决困惑。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经典价值。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播放视频《揠苗助长》寓言故事,询问故事出处。孟子想借助这个寓言说明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选读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激发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二.知人论世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人。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思想要点: (一)性善说; (二)民本思想;

(三)仁政。 《孟子》:共7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三.诵读感知第1则。 (一)分角色朗读。 正音:恶wū长cháng 塞sè 馁něi慊qiè 揠yà (二)齐声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三)翻译全文。 (四)文言知识梳理: 1.实词 直(正义) 馁 (萎靡不正) 袭(一时的,突然的,突发的) 正(预期) 病(疲累) 2.虚词 徒(仅仅) 乎(相当于“于”,在) 3.词语 浩然(盛大流行的样子) 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4.通假字 慊--惬,快心、满足。 5.词类活用 外:以……为外物。 6.特殊句式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定语后置句 敢问夫子恶乎长:介词宾语前置句 四.研读文本 (一)挖掘主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二、学习要点 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便是“善端”。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人应放弃私利,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2)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三、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而孟子学成之后,游说诸侯,所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其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于是退居讲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1)可教师朗读,也可请学生分段朗读。 (2)可朗读一段,讲解一段。 2.课文分析 (1)译文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擅长于哪方面?” 孟子说:“我善于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也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说清楚啊。这种气极为浩大,极为刚强。用正义培养而不损害它,他就能够冲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愧欠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修养浩然之气,一定要从积累道义开始,不要预期一下子就达到目的;心里不可忘记它,也不要硬做而助其成长。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有一宋国人忧虑他种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把苗拔高一些,昏昏沉沉地回家对家里人说:‘我今天疲困极了,我已经帮助禾苗很快长起来了。’他的儿子急忙到田里去视看,苗已枯槁了。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很少。以为养气无益,因而放弃的,是不耘苗的人;过急去养气,是拔苗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它。”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三、文本资料 冯友兰: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孟子浩然之气章,前人亦多不得其解,兹随文释文,先录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运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 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昔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曰:“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浩然之气是孟子所特用底一个名词。但其确切底意义,孟子却又说是难言。后人对这个名词底解释,亦多未妥。如董仲舒说:“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急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皆贵气而迎养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赵岐《孟子注》说:浩然之气是“浩然之大气”。焦循《孟子正义》据《后汉书·傅燮传》李贤注引赵注,以为大气应作天气。颜师古《汉书叙传上》注,说:“浩然纯一之气也。”朱子《孟子集注》说: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又引程子说“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知其小也”。朱子又解释程子此言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翻译,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

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

最新-高中语文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精品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