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2007年第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16,2007(总第106期) J OU RNAL OF MUDANJ IAN G COLL EGE OF EDUCA TION Serial No 1106

[收稿日期]2007-07-10

[作者简介]李新征(1978-),女,河南沈丘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兰州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

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

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李 新 征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受多重因素制约。本文通过对言语交际行为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的回顾,分析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在言语会话行为中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及文化差异对二者运用的影响。

[关键词] 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07)06-0051-02

一、引言

Grice 认为会话双方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流是因为他们都遵守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使双方在会话中互相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这就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也就是说,合作原则便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准则: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 )———话语提供必要而不是冗余的信息;质的原则(Quality Max 2im )———话语内容是真实的;关系准则(Relation Max 2im )———要说与特定语境中话题有关的内容;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简洁而有条理。Grice 认为交际的双方必须遵从这些准则才能配合默契,交际才能顺利地、和谐地进行,如果违反了这些准则,就可能产生误解。

有时,谈话方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这可能是由于礼貌原则的影响。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是由英国著名的学者利奇(G.N.Leech )于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互为补充的又一语用原则,其中包括六项内容:体准则(Tact Maxim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大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从利奇的礼貌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总是尽量多地给听话人一点好处,尽量让自己吃亏使对方感到受尊重。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Leech 认为合作原则是需要的,但不能充分解释会话隐涵,而礼貌原则解释了合作原则所无法解释的问题,礼

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可以共同解释会话隐涵,并认为礼貌原则“挽救”了合作原则。

二、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相互关系

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双方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对方在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是制约语用的关键,为了恪守礼貌原则,人们甚至不得不牺牲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合作原则占优势,即会话双方积极遵守合作原则,那么礼貌原则就只有占劣势,即会话双方只能消极遵守礼貌原则。反之亦然。如果合作原则占劣势,即会话双方消极遵守合作原则。那么礼貌原则就占优势,即会话双方就会积极遵守礼貌原则。

在某种程度上遵守合作原则,就要在相同程度上贬损礼貌原则;同样,在多大程度上遵守礼貌原则,也就要在相同程度上违反合作原则。另外,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还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具有互补性,合作原则占的份额越大,礼貌原则占的份额就越小。反之,合作原则占的份额越小,礼貌原则占的份额就越大。

会话质量是衡量会话效果、会话效率和会话水平的关键因素,会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会话双方对合作原则遵守的情况,会话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会话双方对礼貌原则运用的情况,会话效率的高低体现了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综合运用程度。因此,会话质量实际上体现了会话双方在实际语境中对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具体运用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会话质量和顺利实现交际双方的共同目标,既要遵循合作原则,又要遵循礼貌原则。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就要权衡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熟轻熟重,即在当时语境中,到底是合作原则占支配地位还是礼貌原则占支配地位。

三、文化差异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运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

?

15?

们的日常交际之中。但是,由于民族、地理、历史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冲突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这些语用原则的遵守、违反或中止的程度和侧重点有着许多的不同。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这种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分析和研究这些差异,解决由于语用冲突造成的交际障碍也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

正如利奇所言,人们的语用原则基本相同,但具体到每条原则的相对重要性,则由文化的不同而决定。中国人在受到恭维或称赞时,习惯用“否认”或“自贬”的方式,而英美人则多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前者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而后者则遵循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但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如果忽视不同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别,就会引起误解。当然,这种差别也并非是绝对的,随着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的扩大,传统习惯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由于交流机会不断增多,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大大方方地对别人的夸奖说声“谢谢”的方式也越来越普遍。

很多西方人在与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中国人很少说“不”,在需要拒绝的时候,中国人也总是先围绕此话题交谈,再寻找时机婉言相拒。如果当时场合不宜拒绝,就先用“行吧”“谢谢”等搪塞一下。这虽然是故意违反了“质的准则”,但却符合了“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习惯于在分离割裂的倾向中寻找事物产生的根源,冲突历来被视作体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这种文化与传统的差异会使交际中产生误会。比如在上述例子中,中国人不说“No”的拒绝方式就会让英美人感到摸不着头脑,有时甚至会非常恼火,因为他们弄不清楚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种方式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违背诺言,背弃所承诺的义务。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于邀请直接拒绝的方式,虽然符合了“质的准则”,却让中国人听起来有些粗鲁无礼,难以接受,甚至还会误以为是对方不愿建立友好关系。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言语交际行为中交际原则和礼貌原则进行回顾,分析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并阐述了中西文化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运用的影响,这些将有助于我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更好地使用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更顺利地进行和谐的交际。

[参 考 文 献]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J].In Cole&Morgan (eds.).New Y ork,1975.

[2]何自然.语用学概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G oeffrey N.Leech Princi ples of Pragmatics[M].New Y ork::Long-man Inc,New Y ork.1983.

[6]陈迪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意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9).

[7]Hall,E.T.Beyond Cult ure[M].New Y ork:Anchor press, 1981.

The R elationship bet w een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L I Xin-zheng

(Foreign College,Northw est Normal U niversity,Lanzhou,G ansu730070) Abstract:In ret rospect of cooperative p 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 his text analyzes t he mut ually rest ricted and co mplemen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two.However, whet her we can communicate smoot hly or not is also rest ricted by cult ure.Cult 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 count ries cause people to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 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 rinciple.

K ey w ords:cooperative p rinciple;politeness p rinciple;cult ural difference[责任编辑:刘 涛]

(上接第40页)词用法的“与”不可能是由介词用法的“与”进一步虚化而来的。笔者认为,连词用法的“与”来源于连词“及”的同化作用。大西克也(日本)曾指出:“及”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介词和连词的用法。这在时间上早于“与”。并且“与”和“及”都有动词、介词用法,用作动词时都有“跟从义”,如《论语》:“吾与点也。”《康熙字典》释为“从也”。《左传?殽之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新编古汉语字典》释为“够得上”。作介词用时,“及”也可以用于“与+ N P+V P”句法结构,都可以表达“协同”等语法意义。因此,可以看出“与”和“及”具有极为相近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发生了“及”对“与”的同化作用,“与”由此产生了连词的功能。

综上所述,近代汉语中授予义动词“与”来源于对“予”的同音代替;用于“与+NP+V P”句式的介词“与”是由其本身动词用法虚化而来的,用于“V+与+N P+V P”句式的“与”来源于对“于”的词汇替代;连词“与”是在“及”的同化作用下而产生的。

[参 考 文 献]

[1]李安纲.新编古汉语字典[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2]王克仲.上古虚词“与”字的调查报告[A].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C].北京出版社,1984.

[3][日]大西克也.并列连词“及”“与”在出土文献中的分布及上古汉语方言语法[A].古汉语语法论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4]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A].古汉语语法论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5]于江.虚词“与、及、并、和”的历史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6][清]张玉书,陈廷敬主编.康熙字典[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7][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俞欣.“與”“与”考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5).

[9]崔永东.两周金文虚词集释[M].中华书局,1994.

[10]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M].商务印书馆,1981.

[11]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M].中华书局,1996.

[12]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

[14]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中华书局,1992.

[15]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M].中华书局,1994.

[责任编辑:朱君安]

?

2

5

?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礼貌原则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陶胜 (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湘潭) 【摘要】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这样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本文阐述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准则并通过实例分析了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 准则 运用 成功的会话需要交际双方的合作,即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美国语言学家H.P.Grice于1975年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 p le):说话时交际双方要相互合作,要遵守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往往不遵守这些准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准则。在对合作原则之下的各准则普遍性提出质疑的同时,B r own,Levins on和Leech等学者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了语言使用的礼貌问题。Leech指出,出于礼貌,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Leech提出了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意以此来拯救合作原则,圆满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大多数情况,人们说话交际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语言行为必定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交际中我们必须考虑社会所能接受的各种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运用合适的礼貌原则,促成有效的言语交际。 1 Leech礼貌原则的六准则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一些特定的原则,才能达到相互的友好交流。这些原则包括交际时要宽宏、谦虚、同情、得体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六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 1.1 得体准则(TactM axi m) 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Lend me your car!(不礼貌) Could you lend me your car?(礼貌) 112 慷慨准则(Gener osity Maxi m) 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You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礼貌) W e must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you.(不礼貌) 113 赞扬准则(App r obati on Maxi m) 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A:Do you like these app les? B:I’ve tasted better.(含蓄礼貌地评判) 114 谦逊准则(ModestyMaxi m) 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How stup id of me!(礼貌) How s mart of me!(不礼貌) 115 赞同准则(Agree mentM 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A:That dress she is wearing is beautiful,don’t you think s o? B1:Yes,abs olutely.(礼貌) B2:I don’t think it’s beautiful at all.(不礼貌) 1.6 同情准则(Sy mpathy Maxi m) 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A:My kitten died last week. B1:So we won’t be annoyed by that nasty little ani m al any more.(不礼貌) B2:It’s most unfortunate that you l ost your pet.(礼貌) 人们在交际中一般都应遵守以上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从以上各项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时应尽量多尊重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方便,尽可能多让自己吃一点亏,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受尊重,同时又反过来使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好感。当然,人们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恪守礼貌原则,例如在紧急的情形下,或在意外事件中,在激烈争辩或紧张工作的场合,或在十分亲密友好的朋友间,礼貌原则可能会让位于话语的内容,屈居于次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Byra m.M.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Multilingual Matters46.MultilingualMatters L td,1989. [2] 川上郁雄.「「日本事情」教育における文化の問題」[J].「21世紀 の日本事情」創刊号, 京:くろしお出版,1999. [3] 李!奉.「転 期を迎えた日本語教育に求められるもの」[J].「日 本語教育」119号,2003.[4] 倉地 美.「対話からの1文化理解」[M].頸草 房,1992. [5] 原綾乃.「留学生と日本人学生の交流促進を目的とした ψ 教育の実践」[J].「日本語教育」117号,2003. [6] 国立国語研究所日本語教育 ψ日本語教育研究室.「1文化 接触と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学」8号,1989. [7] 细川英雄.「ことばと文化を結ぶ日本語教育」[M]. 京:凡人社, 2002. 2007年6月 双语学习?教育创新?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守则、质的守则、关系守则和方式守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守则、大方守则、赞誉守则、谦虚守则、一致守则和同情守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敏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假如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规范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守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守则。谦逊守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彰,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1 / 3

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快乐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倡导“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倡导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倡导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假如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明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逊守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别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清楚,自我的内核按照自我和别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汉文化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中国文化自我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为尺度,在交际中遵守近亲守则。例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2 / 3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服策略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服策略 1.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逐渐由经济层面发展到政治、文化层面。目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看似如洪水猛兽,其实正真让我们招架不住的却并不是经济的因素,而是席卷而来的文化冲击。正如洪水恐怖的并不是它无坚不摧的力量,而是它之于我们掌控一切的震慑之威。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邻域的延伸,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由于它同时包含着知识的传播和价值的渗透,因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在世界重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凭借自己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水平以及强大的政治力量,大肆积极地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而“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却对这种具有浓重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的文化全球化趋势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当一种文化超出了另一种文化群体的接受程度,势必会引起文化冲突。文化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民族性特点,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这种文化上的多元性及其所导致的排他性和不宽容性,成为当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⑨ 但是,无论我们个人如何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但是我们始终无法阻挡全球化这一趋势的出现。于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文化融合产生了萌芽。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抛弃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也始终无法忘却自己是谁。我们看似是接受了外来的文化,但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一部分却是最表层的那一部分。文化冰山模式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文化模式之一,其主要研究焦点是组成文化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中显性的部分和隐性的部分。这一理论把文化比喻成冰山:露出水面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研究 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 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关键词:中国菜名;面子理论;礼貌原则 Abstract chinesedietculture,withalonghistory,isrichandprofound,whichhasbecomea nimportantwindowfortheforeigngueststogetacquaintedwithchineseculture. chinesedishnamesonthemenuhaveagoodindicationforpeople.Itvividlyexpr ess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foodandgoodmoral.Atthesametime,asourcount ryincreasinglyhasinterfacedwithinternational,chinesedishesarebecomingm oreandmorepopularamongforeigners.

however,differentchinesefoodcookingways,richfoodcultureandprofessiona lstrongbringaboutdifficultiesfortranslation.Theapplicationsofpragmaticsin cludingfacetheoryandpolitenessprincipleintheareaofdiet.samely,advertise mentisancross-culturalactivity,soweshouldconsiderthepragmaticsprinciple bothinchineseandenglish.pragmaticsinvolvesvariousaspectsoftheroies,incl udingfacetheoryandpolitenessprinciple. Keywords:chinesedishnames;Facetheory;politenessprinciple Theapplicationofpragmaticsinadvertisement 英语广告advertisement一词产生自拉丁语advertere,意为“唤起大众对某种事物的注意,并诱于一定的方向所使用的一种手段。”而成功的商业广告是则是通过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如音乐、图片等)或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以期实现销售目的。然而,在广告所采取的各种形式中,语言一直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众所周知,广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如果翻译准确,则可使持两种语言的人成功地实现交际,达到商标的目的。反之,就容易 产生失误。 一、避免语用失误广告翻译的几点注意 1、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 (1)品牌的翻译避免直译上海产“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其原因在于英语中有句成语“toshowthewhite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而“白色羽毛”象征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推荐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比较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也都在不同层面上收到了冲击。在中英文的交际过程中,更是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往出现了种种障碍。然而,这些障碍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具体的文化内涵呢?是否存在相似点?这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有时候不遵循合作原则,而倾向于让听话者来猜测其言外之意。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总倾向于以一种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通过这样一些委婉的语言习惯,可以规避语言过于直白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带来的伤害。这样的日常交际用语叫做“礼貌用语“。英国学者Leech已经提出了有关理论,即礼貌原则,来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弥补。它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接下来,我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为例,进行分析对比。 礼貌用语中的问候语 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与否。在中英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总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打招呼用语。下面是一些例子: Hi. /Hello. 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你好。/您好。 早上好。/ 中午好。/ 晚上好。 吃了吗?干啥去?你干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单纯的你好。早上好。等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时,两种语言不存在语意差别。但是在一些更接地气的打招呼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问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但又不要求听话者作出具体的回答。只是因为人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 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完整版)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 篇一:英语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具体应用 英语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作 为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重要载体,商务英语信函是国际贸易双方进行 书面商务信息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本文介绍了英语礼貌原则,以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礼貌原则;商务英语信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与 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人们不可能跟自己的贸易伙伴一一亲自会面协 商。这时商务信函就成了取代亲自

拜会的一种便宜有效的沟通媒 介。遵循礼貌原则有助于促进和发展同客户的关系,在促进达成新 的业务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英语礼貌原则 在语言学的框架内,英语礼貌原则一般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类: 1、策略原则 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加对他人的益处。这一原则较为 适用于当我们在向别人发出动作时。根据这一原则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首先,就祈使句而言,提供比要求要礼貌一些。如:have some more sugar 就比clean up the floor 要礼貌。 其次,在表示请求时,间接比直接要礼貌一些。所以根据礼貌由 浅至深的程度,直接的祈使句不如普通的疑问句礼貌,普通的疑问 句又不如首先提出“是否可以做出

请求”的疑问句礼貌。例如: pass me the sugar. can you pass me the sugar? can i probably ask you to pass me the sugar? 这三句话的礼貌程度是逐步加深的。请求越来越不明显,从而给 听者更大的拒绝的自由。 2、慷慨原则 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加自己付出的代价。这一原则较为 适用于当我们自己要发出动作时。当发出提供性的动作时,直接比 间接礼貌,如: let me set the table.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possibly set the table. 当发出请求时,间接比直接礼貌。如: i want to borrow your car. could i possibly borrow your car? 3、称赞原则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6 1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学生:包微微 指导教师:刘君红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1 课题来源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这类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球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便需要用到礼貌用语。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常常令对方认为自己是不礼貌的,或误解了对方的礼貌,交际中产生了语用失误,从而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为了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我们有必要对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有一个清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克服因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而给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信息化与全球化以来,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总是不可避免地使用礼貌用语。交际双方在社会交往时用礼貌用语来确立、维护、调节和发展双方关系,以保障交际顺利进行。 礼貌用语是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影响下,使用礼貌用语时,产生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我们在用英语同英语本族人交际时,应使自己使用的“礼貌用语”不仅符合英语语言规则,还要符合英语文化规则,从而避免“伤害”对方,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中国作为英语的二语学习者,由于对其语言规则不是十分了解,在讲英语时产生语法错误,英语本族人听了虽然会感到不快,但这类错误毕竟是表层结构的错误,听话人很容易发现,而且他们知道对方是“外国人”后也能原谅。但如果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由于不注意结合语境,不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跨文化交际中反向文化冲击原因及策略探究_黄远卿

第33卷 第4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133N o 142010年08月 Journal o f Yangt ze U niv er sity(Social Sciences) A ug.2010 收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黄远卿(1978)),女,福建泉州人,助教,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反向文化冲击原因及策略探究 黄远卿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 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击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人们 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然而,对于出国人员归国后将面临的反向文化冲击,人们却知之甚少,或不以为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击;反向文化冲击;母文化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4-0431-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人们对于到异国他乡将遭受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击并经历跨文化适应已经有所了解和准备。然而,当出国人员带着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回国后,他们还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再适应。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归国人员对于回国后将面临的反向文化冲击缺乏了解和准备,这使得对此问题的研究尤为迫切。 一、文化冲击与反向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是人类学家Kalver Oberg 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指的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按照一套社会准则生活的,处在母文化环境中时,人们往往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自觉意识,而当他进入一种不同文化模式的时候,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对于新文化的社会符号不熟悉,在心理上会产生深度焦虑感,从而产生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出国人员进入到新的文化环境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处于这阶段的出国人员对于异国文化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新鲜感,这一阶段一般会持续数周到几个月不等的时间。休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在经历了蜜月期后,由于语言、生活方式、习惯等与母文化不同,尤其是价值观 的矛盾和冲突,出国人员开始对周围环境感到不舒服,同时会经历日益增多的失望、挫折、灰心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回复调整阶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和迷惑之后,出国人员会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他们开始认识新朋友,了解新的风俗习惯,用比较客观、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环境,他们心理上的沮丧、混乱、孤独感和失落感会渐渐减少,慢慢适应异国文化的环境。这一阶段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适应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调整,出国人员的沮丧、烦恼和焦虑消失了,他们适应了异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反文化冲击指的是出国人员在异域文化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经历了异国文化的冲击和适应过程后,再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 反文化冲击基本上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兴奋期,出国人员在回国后,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兴奋期。在归国前夕,人们一直在激动地期待回国的那一刻。现在,他们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朋友。亲朋好友对他们的出国经历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他们也很兴奋地向好友们讲着异国趣事,并把自己带回的照片与朋友分享。在这一阶段,人们不断来访,听他们讲述异国经历,归国者似乎成了名人。然而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

(完整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试论会话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 一.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理解自然语言的一种学识,它是由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这个理论提出,谈话的参与者都必须有把谈话进行下去的愿望。所谓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会话双方互相合作互相配合,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配合,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交谈者在交际中所遵循的那些原则和准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即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 合作原则又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质量准则( The Maxim of Quality): A.不要说自已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2)量的准则( The Maxim of Quantity):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3)关联准则( The Maxim of Relation):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The Maxim of Manner) 表达要清楚 A.避免晦涩的词语 B.避免歧义

C.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D.说话要有条理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实际交往中,人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遵循这四条准则,甚至有时是故意违反这些准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准则中来,探究隐含在语言之下的那些言外之意,有时会达到幽默的效果,有时却会引起听者的误解,以至于有时说话者不得不额外的注以解释。例如在(1)对话中: 女孩:我漂亮吗? 男孩:你带眼镜的时候很漂亮。 在这个对话中女孩所期待的回答是:是的,你很漂亮。这样也遵守了合作原则。但偏偏男孩没这样回答,也就是说他违反了合作原则,所以令女孩产生了误解,她完全有理由这样想:“那就是说我不带眼镜的时候很丑了”。而男孩为了不让女孩误解,赶紧接着说“你不带眼镜的时候更漂亮。”以此来消除前句话有可能带来的负面的效果。 例(2)He is a machine. (3) Tom has wooden ears. 上面这两句话都违背了质量准则里的第一条,因为人不可能是机器,人的耳朵也不可能是木制的。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推导出特殊的会话含义。比方说,说他是个机器,可能是想描述“他工作努力”,“他只知道干活”,“他不理解女孩的心”等,视具体情景而定。而(3)则可能说他对音乐,或其他的能用耳朵来听的东西没有鉴赏能力等等。 (4)A: Where does John live?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作者简介:万晓艳 (1978—),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 重要准绳,“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 的策略” (Claire ,2005)。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打开交流者心灵的一把钥匙。礼貌周全不仅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良好印象让你事半功倍,同时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是自我素质的一种表现。礼貌准则和策略的教育应该有意识的渗入到平时的外语教学中。礼貌准则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蕴藏一个民族的文 化价值、 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使得礼貌尤为重要。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性。本文从解读中国礼貌准则和策略(以汉民族为主)和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以英语民族为主),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准则和策略的差异性。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使人们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所遵 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 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方面的缺失最终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礼貌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也是“缩小话语冲突,维护社会平衡以及友善关系的一种方法”。(Peter,2005)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类交际的潜在冲突和对抗,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类交际。礼貌准则是语言的使用规则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现象,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人生感悟、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以及思维 方式。 英汉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种文化系统。汉民族文化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而英语民族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型海洋商业文化。由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礼貌准则和内涵的差异性与冲突性。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礼貌准则,如何规避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达到融洽的交流,这是本文所 专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具体阐述了中西方交流中的礼貌差异,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礼貌的诠释与礼貌准则 西方学者对礼貌有两种诠释:一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人们交际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一种保全面子的做法。持第一种观点的 学者认为,人类交际有两种基本策略,首先是 “清晰”,其次是“融洽”。这两种策略与语言的两种基本功能,即认知所指功能和人际关系功能相呼应。清晰准则指提供的信息应简洁、清晰、明了。礼貌准则包括:不强加于人(保持距离);允许选择(尊重对方);和谐友好(伙伴关系)。英国语言学家则把礼貌纳入“人际关系修辞学”的框架中加以考虑。指出了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 二、中西方礼貌准则差异之比较(一)称呼准则在中西方的差异性1.在非正式场合。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称呼外国人的时候直接称呼其名而不是其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正如,Helen oatey 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 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 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2.在正式场合。在英语课上,中国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Li 。这是不妥的。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M r./M rs./M iss./M s.Li.”这样的称呼,而不能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万晓艳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解读中西方不同礼貌准则和策略, 可以发现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中西方礼貌准则,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礼貌准则 中图分类号:G 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69—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6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