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斜塔上的实验答案 (2)

斜塔上的实验答案 (2)

斜塔上的实验答案 (2)
斜塔上的实验答案 (2)

《斜塔上的实验》复习提纲

一、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的节选。全文是按照“——孩子和学生时代——”的思路展开的。

二、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伽利略的哪两个发现?中间写的又是什么呢?

(1—7)写伽利略发现。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8—12)记叙伽利略的。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13—19)写伽利略发现。表现了伽利略坚信实践是检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思想和“不轻易相信权威”、不怕威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1、简介作者

伽利略,(国家)家、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地动说。

四、(一)、分析文章(1——7)节速读后思考:

1.伽利略的发现受什么启示?

2. 第2小节中的“觉得”和两个“似乎”能去掉吗?

做单摆的演示实验注意观察并思考(讨论):

1.做这项实验需要什么条件?

2.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

3.实验的结果怎样?

4.这一发现如今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

5.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研读课文(8—12)回答一下问题

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看看他身上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三)、研读课文(13—19)介绍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思考: 1.当时有什么困难?

2.写观者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3.实验的结果如何?

五、归纳探究

1.作者是采用先写趣事,再写小时候,最后写斜塔上的实验的顺序进行写作,这样写好还是按时间顺序写好?

2、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能从伽利略的身上学到那些精神品质?

3、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自然现象的启发而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是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六、阅读语段,回答问题28分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演说当场被揭穿。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1、概括选文所写事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伽利略发现的自由落体定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反对伽利略的那帮教授认为伽利略的发现是胡说八道,原因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那帮教授和伽利略都同意到比萨斜塔上去进行实验。他们各处的目的是什么?8分伽利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帮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中三个“同时”,有人认为语言显得重复噜苏。你怎么看呢?请说说你的见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实验成功的意义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过程:《梦溪笔谈二则》

一、检查背诵3分钟(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二、识记 3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

喙( ) 穰( ) 梵( ) 胠( )

箧( ) 履( ) 贻( ) 钗( )

实钉之(dìng)钉子(dīng)

2、根据拼音写汉字

狗xiē()其huì()有钳岁以大ráng()土rǎng()

三、口述文学常识2分钟

1、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被国内外学者推为“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2、有关《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在梦溪园中将他一生所见所闻和研究心得以笔记文学体裁写下的著作。书中关于科学技术的条目约占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冶金、兵器、水利、建筑、动植物以及医药学等广阔的领域。李约瑟教授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赞许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四、需要重点理解记忆的词语19分钟

1、重点实词 3分钟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方为秋田之害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方两三级患其塔动贻以金钗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人履其板2、重点虚词 1分钟

悉:全都之、以、其(见5、一词多义)

3、通假字 1分钟

人皆伏其精练(伏,通“服”,佩服)

4、词类活用 3分钟

⑴患其塔动(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担心。)

⑵便实钉之(实:使动用法,使坚实。钉:名词做动词,用钉子钉。)

⑶人履其板(履:名词用作动词,走,踩踏。)

5、一词多义:8分钟

A.如土中狗蝎: A.乃以瓦布之:

如 B.六幕相联如胠箧:以 B.岁以大穰:

C.匠师如其言: C. 贻以金钗:

钉 A.便实钉之: A.方为秋田之害: B.钉板上下弥束:方 B.方两三级:

C. 方为秋田之害:A.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B.塔动之因: A.患其塔动: C. 则以钳搏之:其 B.匠师如其言:之 D. 土人谓之“傍不肯”: C. 其喙有钳:

E. 钱帅登之: D.其虫旧曾有之:

F. 便实钉之:

G.其虫旧曾有之:

6、古今异义 3分钟

①但逐层布板讫(但:只。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②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今常用于“盖房”“锅盖”等义)

③人皆伏其精练(精练:精熟、高明。今常用于文章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

④患其塔动(患:担心、嫌。今常用于“患难”“患病”等义)

五、课文理解

1、重点句子翻译(学生口述)(10分钟)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5)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6)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2、主题回忆

《以虫治虫》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为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整体结构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了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深入思考:

⑴、“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①②启示我们:

⑵、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课堂检测〕

1、填空

⑴《梦溪笔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共()卷,内容涉及()、()、()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字(),浙江钱塘人,是()家、()家。

⑵用原文填空

塔动,匠师以为,于是就采取了的措施,但结果是,不得已只好,这反映匠师怕丢面子,也说明匠师为解决塔动费尽心机,同时从侧面说明当时解决问题之难。而,写出了喻皓解决塔动很轻松,成竹在胸。解决的办法是,结果是,人们的反应是,这是从侧面反应喻皓技术高明。塔不动的原因

是。

2、解释下列字词

界()方()喙()旬日()

蔽()搏()悉()

岁()穰()谓()

3、翻译句子

⑴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⑵人皆伏其精练。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 (2)千万蔽地:________________

(3)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 (4)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

(5)患其塔动: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履其板:________________

(7)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8)匠师如其言,塔遂:

(9)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10)钉板上下弥束:

(1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12)旬日子方皆尽

(13)旬日子方皆尽:(14)人皆伏其精练:

(15)盖钉板上下弥束:(16)贻以金衩:

(17)但逐层布板讫:(18)故如此:

二、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

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

谓之“傍不肯”。

1.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3.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

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

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2.分别指出加线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3“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主要内容

草原课文六年级上册主要内容 课文主题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本课难点: 1、本文的题目是《草原》,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草原的美景吗? 答:本文名为《草原》,实际是写“蒙汉情深”。“草原”作为一条线索和一个大背景,将美丽的景色描写融入到美好的人间真情的描写之中,互相渲染,互相映衬,巧妙地将两者串联在一起,从整体上描绘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美丽的充满美好情感的草原。 2、品读全文,说说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编排内容的,先描写草原优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上主人迎接客人们,款待客人和主人与客人共同联欢的情景。文章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草原的美景。作者在把自己的情感和草原美景的描写中进行了情景交融的写作,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原美景的热爱和对草原人民淳朴感情的赞美之情。

生字组词 毯(毛毯)(毯子)(地毯)(棉毯) 陈(陈旧)(陈设)(陈列)(陈述) 裳(衣裳)(霓裳) 虹(彩虹)(虹桥)(长虹)(气势如虹) 蹄(马蹄)(羊蹄)(四蹄生风)(马失前蹄)腐(腐烂)(腐败)(豆腐)(腐乳)(腐朽)稍(稍微)(稍等)(稍后)(稍许)(稍纵即逝)微(微薄)(微笑)(微小)(卑微)(微妙)多音字 的(de)(他的)(dì)(目的地) 乐(lè)(欢乐)(yuè)(乐曲) 近义词 热闹——喧闹洪亮——响亮 飞驰——飞奔天涯——天际 舒服——舒适拘束——拘谨 羞涩——害羞勾勒——勾画 反义词 舒服——难受洒脱——拘束 热闹——冷清大方——拘谨 词语搭配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斜塔上的实验》教案4_0617文档

2020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斜塔上的实验》教案4_0617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语文教案[新增]《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4_061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扬中市新坝中学陆飞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②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③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科学和文学应该开出并蒂之花。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本文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是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迅速地吸引住读者。 伽利略是从教堂顶上悬挂油灯链条的嘀嗒声受到启发的。这种现象许多人熟视无睹,“漫不经心”,而它却引起了伽利略“一连串的思考”。“突然,他跳起身来”是由于“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闪光”这个比喻生动地描写了“灵感”产生,时的情景。灵感,往往是在长期的、苦苦的思考中由某一现象触发而产生的。“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是发现的具体内容。“觉得”和两个“似乎”说明这仅仅是一种猜想、假设,还需要加以证明。伽利略用实验法证明了这一发现的科学性。这一部分(第1―7段)描写了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的经过,表现了伽利略“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和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文章第二部分(第8―12段)是对伽利略孩童时候和学生时代情况的记叙,意在描写他的成长道路,表现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不停地搞实验”是紧承第一部分而来,属于总说。接着用“甚至”一词追溯他小时候的情况。伽利略从小富于幻想,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

《学海风暴》 八年级下册 课外拓展提高(二十四) 参考答案及解析

《学海风暴》课外拓展提高(二十四)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B【解析】由于线边上的中线为2,则斜边为4.设一直角边(例AB)为x,则另一直角边(例BC)为y。由题意得,∵在△ABC中,根据勾股定理,(x+y)平方=26①,x平方+y平方=16②.由①得:x平方+2xy+y平方=26.∵x平方+y平方=16。∴2xy=10,解得xy=5.∵S△(ABC)=1/2xy。∴S△(ABC)=5/2. 3.A 4.D 【解析】∵△ABCD是矩形,∴AD=BC。∵EF=BF=3,∴EC=8.∴EC= 5.∴在△EF 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FC=4.设AF=x,则在△ADC中,8平方+x平方=(x+4)平方。解得AF=5cm 5.A 6.4或12 7.2 8.75° 【解析】:∵AE平分∠BAD,∴∠BAE=∠EAD=45°, 又知∠EAO=15°,∴∠OAB=60°, ∵OA=OB,∴△BOA为等边三角形,∴BA=BO, ∵∠BAE=45°,∠ABC=90°, ∴△BA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A=BE. ∴BE=BO,∠EBO=30°,∠BOE=∠BEO, 此时∠BOE=75°.故答案为75°. 9.4或【解析】解:如图(一)所示, AB是矩形较短边时, ∵矩形ABCD, ∴OA=OD=BD; ∵OE:ED=1:3, ∴可设OE=x,ED=3x,则OD=2x ∵AE⊥BD,AE=, ∴在Rt△OEA中,x平方+()平方=(2x)平方, ∴x=1 ∴BD=4. 当AB是矩形较长边时,如图(二)所示, ∵OE:ED=1:3, ∴设OE=x,则ED=3x, ∵OA=OD, ∴OA=4x,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课文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 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 ──“到处翠色欲流”;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 写马群,突出一个“快”。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

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团结互助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原来作者初入草

斜塔上的实验 阅读答案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些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 10 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 1 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1分)2.那帮教授和伽利略都同意到比萨斜塔上去进行实验,他们各自怀的目的是什么?(2分)伽利略:那帮教授:3.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的嘘和下文什么词句相照应?1分4.文中画线句子中连用三个同时有什么作用?(3分)5.请结合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伽利略精神的内涵,并针对伽利略精神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缺乏的这种说法发表自己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1.伽利略在斜塔上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理论。(共1分。意对即可)2.伽利略:接受挑战,证明自己的理论;那帮教授: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让他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2分)3.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共1分)4.这里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伽利略实验的成功以及用实验论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5.伽利略精神:指不轻易相信权威,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思考,勤于实验等。阐述提示:立足观点阐述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精神内涵2分,意对即可;阐述1分)

最新语文教案:《斜塔上的实验》教案2

最新语文教案:《斜塔上的实验》教案2 对象分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的 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这篇课文将带着学生走进科学的领域,去倾听 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从而激起勇 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设想与目标: 这是一篇介绍科学家伽利略的文章。作者真实地记叙 了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事迹,表现了科学家们矢 志探索的精神和奋斗不息的足迹。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伽利略生活的背景、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等,使学生 增长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起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另外,再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努力创新。 教学重点: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 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投影。 你知道牛顿其人吗?(简述其人其事:牛顿英国伟大 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苹果落地的事情。)评价:他是科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推动了我们

人类的进步,可他的伟大正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这正如牛顿所说:“无穷无尽的知识之海,我不过是个海边捡贝壳的小童。” 2、我们今天知道他,都是因为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因 为其事而知其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伽利略其人其事。 二、展开 3、出示伽利略投影。你认识他吗?你在哪认识他的? (联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伟大的意大利 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复述课文, 导入《斜塔上的实验》。) 4、找出文中斜塔上实验的部分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内 容上都写到了什么?(快速阅读“实验”部分,理解课文。)(交 流自学结果) 质疑、释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 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 5、你相信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吗?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他的发现是正确的,我们今 天也知道他的发现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伽利略著名的 自由落体实验。(同桌合作,一人做一人看,观察比较结果准备当 堂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如果我用一张纸和橡皮的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启发 学生进行探究。(高一物理毛钱管实验:在真空条件下可行。)老 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 想为出发点。(杜威)”如果你能关心生活,生活同样也会回报你。

【学海风暴】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5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两种电荷 基础导练 1.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这是因为在摩擦过程中橡胶棒电子(选填“得到”或“失去”). 2.实验室常用的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摩擦时原子核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B.摩擦时核外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C.摩擦时原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D.摩擦可以创造电荷 4.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通草球用丝线悬挂着,当乙球靠近甲球时,两球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球带正电,乙球不带电 B.甲球不带电,乙球带负电 C.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甲、乙两球都带负电或都带正电 能力提升 5.有4个轻质小球A、B、C、D,已知C带正电,A与C相互吸引,A与D相互排斥,B 与D相互吸引,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带负电,D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 B.A带负电,D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A带负电,D带负电,B可能带正电,可能不带电 D.A带正电,D带正电,B一定不带电 6.小红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 装运汽油为什么不

准用塑料桶,而要用金属桶? 7.小明参观科技馆时,一组静电实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他把实验情景绘成一幅平面示意图,图中A为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正电球体,B为用绝缘丝线悬吊的带正电的小球.先后将小球B悬吊在距离A球远近不同的P1、P2、P3处(如图所示). (1)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根据上图,提出一个猜想.

参考答案 基础导练 1.负得到 2.验电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 3.B 4.D 能力提升 5.C 6.桶内汽油或空气等与桶壁摩擦,会使塑料桶带电,由于塑料是绝缘体,电荷不能及时流入大地,容易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火花引燃汽油,造成事故.而金属桶是导体,可使电荷流入大地,避免放电现象的发生. 7.⑴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或受到A球对它的排斥力). ⑵答案是开放的,如:电荷间排斥力的大小跟电荷间的距离有关;电荷间的距离越远,排斥力越小;电荷间的斥力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等.

初一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初一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单位:淄川区岭子中学 姓名:董丽芬 电话: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2、掌握本课的课后词语,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及其丰富的知识背景,激发其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好自然段序号,自学课后词语(音、形、义)。 2.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 二.导入 1.分组检查预习。 2.请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伽利略,然后课件出示伽利略的照片及相关资 料。(板书课题,指出这是伽利略一生最引以为豪的实验) 三.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四.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或板书):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斜塔上的实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伽利略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如何(笑、骂——威胁——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3.⑴伽利略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的好习惯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小组讨论交流。 ⑵伽利略身上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通过哪些段落反映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热爱科学(2)不迷信权威。(3)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4)勇于创新,敢于追求真理,甘为科学献身。 五.学生质疑探究 1.第九段中说“那时代从事科学会一辈子贫穷”,为什么伽利略还要坚持从事答:因为他热爱科学,对真理有一种执着、不懈追求的精神。 2.第十一段为什么当时的人都那么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答:因为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许多理论都被大家证实非常正确,所以他代表着科学界的权威。 3.第十二段中为什么有人说伽利略是一个“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答:因为当时是一个不讲科学的时代,很少有人能为科学作一些实际的研究,并且伽利略当时的身份是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他所作的事与他的身份不符,所以有人这样认为。 4.第十七段说“要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怎么理解 答:因为当时伽利略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异端,如果他实验失败,大家都会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道德败坏德人,这也正是反对他的那些教授和学生想看到的结果。 5.第十八段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嘘他”,“嘘”字是什么意思 答: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 6.伽利略在众人的威胁和嘲笑中,还是依然坚定地要做他的实验,为什么 答: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正确,并且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有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7.伽利略科学发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最大的困难来自不讲科学的时代、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对科学发现的阻碍甚至打击。

九年级上册英语学海风暴答案.doc

九年级上册英语学海风暴答案【篇一:【学海风暴】2016 九年级英语全册unit 14 i remember meeting all of you in grade 7 练习2】 ll of you in grade 7. 基础导练 一、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 believe yourself and you can o______ all the difficulties ahead of you. 2. lily is an excellent student and she is t_______ for knowledge. 3. when we grow up we should be r______ for ourselves. 4. they are making a s_____ about people ’s life standard in the country. 5.mrs smith is a c______ woman and she often helps us. 二、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shall we ________ (go) to the zoo tomorrow? 2. i remember ________ (bring) my umbrella. but i cant find it anywhere. 3. those apple trees are ________ (we), and theirs are over there. 4. my parents bought us a ________ (double) bed. 5. the room is much ________ (cool) than that one. 三、单项填空 ( )1.we are preparing ________ art festivals. a.on b .in c .for d .of ( )2.they didnt go climbing mount tai ________ the bad weather. a.because of b .because c .so d .for ( )3.yao ming retired but he didnt take a break ________ basketball. a.to playb.from playing c.for playing d.from play ( )4.my math teacher always takes the time ________ difficult questions to us. a.explain b.to explaining c. to explain d.explaining ( )5. —who will you miss ________ after junior high school?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草原》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草原》_五年级 语文知识点_ 1.作者:老舍。 2。思想内容: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5.词句解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都”的意思。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这是本段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

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到处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相关科学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学生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的结构。 难点: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科学家获得成功的经验。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一大一小两个铁球、两根绳索、两个铅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再现实验】 大千世界,充满了神奇与奥秘,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些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中蕴藏着一些永恒的规律。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正是有了发现,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美好,社会才得到不断的进步。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茶水沸腾的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那么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当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时,哪个球会先落地呢?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演示实验情况。) 其实,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人他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意大利著名的斜塔上做了这个实验,后人把这个实验叫做“著名的斜塔实验”,他是谁呢? (学生回答) 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伽利略吗?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被世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再次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二、整体感知 11.正音辨形 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如: 祈祷 ..漫不经心 ..粗糙.滑稽.唏嘘.赫赫 卷帙.坠.下不屑.嘀.咕倔强 ..一劳永逸. 12.划分段落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明确: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师生共同做实验:两根同样长的绳索,两个同样重量的铅块,一个摆幅大,一个摆幅小,要求学生观察绳索摆动的特点。 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讨论并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 2、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什么? 讨论并明确: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思考: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 淮安市楚州文通中学?赵怀巧 苏教版?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 1、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铁球(2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4分钟) [再现实验] 大千世界,充满着神奇和奥秘,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永恒的规律,牛顿从苹果落地中得到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从沸腾的茶水壶中得到启示发明了蒸汽机,今天,我们也来做个小实验,看看同学们能否发现其中的规律。

这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当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时,哪个球会先落地呢? (学生回答) 其实,四百多年前,一位年轻人曾经在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上做过这个实验,后人称这个实验为“著名的斜塔实验”。这个年轻人是谁呢? (学生回答)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伽利略吗? (学生介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揭示课题——《斜塔上的实验》) 二.出示目标(1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达成以下两个阅读目标: 1、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三、阅读感知(7分钟)

首先,请同学们速读浏览课文,仿照投影上给出的填空题,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出示填空题) 《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表现了。 四.研究重点(25分钟) 阅读一篇文章,关键是找出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那些值得我们去重点研究的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确定学习重点。 (确定重点内容)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确定的学习重点为斜塔上的实验部分,那么在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怎样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19节,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出示问题: 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讲解范例: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 这句话中“不客气”和“嘲笑”说明了学生看不起伽利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常州市北郊中学杭佳楣 单元教学目标: 一、能熟练朗读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一些科学知识。 二、能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学习与生活中初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三、能指出文中运用主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议论和说明,并能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写简单的说明文——简单地介绍一个小制作。 五、组成合作小组展开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举办一次口头新闻发布会。 六、查阅和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说说对“狼”的认识,进而学会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狼》专题2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关注科学”。文学和科学是相通的。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在本单元中,我们可以倾听科学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单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九年级学海风暴答案

九年级学海风暴答案 篇一:2015-2016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内能第2节内能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内能 基础导练 1.用热水袋使身体变暖,是利用的方法使人身体的内能增加;给自行车打气时,打气筒会发热,这是通过的方法使打气筒的内能增加. 2.下面四句话里“热”字表示什么物理量(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①天气真热②摩擦生热 ③物体放热④电炉很热 3.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冰内能为零 B.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 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D.50 ℃水的内能一定比10 ℃水的内能多 4.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5.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两手相互摩擦使手变热 C.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 D.将食物放入冰箱内冷却 能力提升 1.父亲节那天,小明给父亲启啤酒时,发现瓶口出现“白雾”,这是瓶内的气体冲出时,内能转化为能,使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而产生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冰糖葫芦(如右图)是许多同学的最爱,其制作方法如下: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利用的方法增加糖的内能, 待白糖熔化成糖浆后,在山楂上蘸上糖浆,等糖浆热量(填“吸 收”或“放出”)变成固态,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3.如图所示,在汽缸A中密封有压缩空气,B是一种被销钉K锁住的活塞,C是一个温度计.若活塞与汽缸壁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拔出后,将看到的现象: (1)活塞将向运动; (2)温度计的示数将,因为 . 4.在严寒的冬天,当觉得自己的手很冷时,常常会做以下两个动作:(1)用嘴对手心呵气; (2)把两只手合起来,反复摩擦.试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六年级上册草原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草原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六年级上册《草原》叙述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详写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人民热情欢迎、款待的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知识多一点】 六年级上册草原知识点 [认字组词] 毯tǎn(地毯、绿毯、毛毯) 陈chén(陈旧、陈列、陈述) 裳shang(云裳、衣裳、红裳) 虹hóng(霓虹、彩虹、长虹) 蹄tí(牛蹄、马蹄、蹄子) 腐fǔ(豆腐、腐败、腐烂) 稍shāo(稍等、稍微、稍纵即逝) 微wēi(微妙、微笑、轻微) [多音字组词] 行háng(一行) 勒lè (勾勒) xíng(行动) lēi (勒马)

蒙mēng (蒙骗) méng (蒙受) měng (蒙古族) [近义词] 渲染——烘托热闹——喧闹明朗——晴朗 奇丽——瑰丽疾驰——飞驰回味——体味 境界——境地拘束——拘谨 [反义词] 迂回——径直拘束——自然洒脱——拘谨 舒服——难受羞涩——大方 [词语积累] 表示“绿”的四字词语 绿草如茵绿意盎然绿意葱茏 青山绿水披红挂绿绿盖叠翠 [理解词语] 清鲜:清爽新鲜。 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的颜色。

柔美:柔和而优美。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 迂回:回旋、盘绕。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句子解析]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初中语文:《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初中语文:《斜塔上的实验》说 课稿(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初中语文:《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参考 文本)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斜塔上的实验》,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关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传记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时、学生时的情况。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学生对这类文体也不太感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便成为我选择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将本文定位在当作美文来学,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体会语句的丰富内涵,达到对文本深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语言美和精神美”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便

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内容时,便有所取舍,由点入面,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那部分内容,意在和学生一起通过课文的阅读、语言的探究、情感的体验、智慧的碰撞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即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其次,在教学流程的设置上以精读一篇文章,学到一点方法,体会一种精神为主导思想。具体环节如下: 1、语言激趣,实验切题,人物简介,引入文题,展示目标。 2、速读浏览,把握主干。 3、确定重点,出示问题,探究阅读,人物评析,小结归纳。 4、延伸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三,为了利于形成独立的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氛围和思维空间。课时设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者适当予以点拔、引导,帮助和引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一切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着意让学

2020九年级上册练习册物理答案人教版

2020九年级上册练习册物理答案人教版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 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 5A6B7A8A 水平提升 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 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 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 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 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能够使胶带与 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 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 水平提升 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 达木材的燃点,这个现象的产生是因为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 为内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 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因为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 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

苏教版七下《斜塔上的实验》课文原文

苏教版七下《斜塔上的实验》课文原文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前喀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前喀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他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他是一个音乐师的儿子,但从小就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他父亲提到他时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说他常常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异音。在学校里,当老师试图解说拉丁文的介词或意大利文的动词的重要性时,小伽利略的心已经随着他父亲买给他作为生日礼物的那个小气球而飞到天外去了。在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些也就是他在每天步行中以异常敏锐的感官观察到的各种东西。 他父亲有自己的主意,他要侧利略去做一个服装商人。可伽利略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最后,父子两人妥协,伽利略进入了比萨大学学医。 背着别人,他仍一心一意地钻研他的数学,藏在他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教科书下面的,是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 他的教授们很快就风闻他的学习动向和实验活动了。他们很不赞成,认为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教授们宣布说,所有科学上的问题最后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无

《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 (参考教案)_语文说课稿.doc

《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参考教案)_语文 说课稿 本节课选择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斜塔上的实验》,旨在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家那种勇于创新的精神。 《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关于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生平传记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时、学生时的情况。但文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相距较远,加之学生对这类文体也不太感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便成为我选择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首先,我将本文定位在当作美文来学,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通过课文的阅读,体会语句的丰富内涵,达到对文本深层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如何让语言美和精神美在本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便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内容时,便有所取舍,由点入面,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那部分内容,意在和学生一起通过课文的阅读、语言的探究、

情感的体验、智慧的碰撞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即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其次,在教学流程的设置上以精读一篇文章,学到一点方法,体会一种精神为主导思想。具体环节如下: 1、语言激趣,实验切题,人物简介,引入文题,展示目标。 2、速读浏览,把握主干。 3、确定重点,出示问题,探究阅读,人物评析,小结归纳。 4、延伸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第三,为了利于形成独立的板块,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氛围和思维空间。课时设定为一课时,以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教者适当予以点拔、引导,帮助和引领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一切知识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着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说的机会,在个人对文本的感悟上,结合小组和全班同学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达到情感体验的共鸣,知识火花的碰撞,借此触类旁通,以方法引导学习,以能力凸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