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第1期[总第90期]

2009年3月教育与现代化

Education and Modernization

No.1Mar.,2009

文章编号:100723051(2009)0120050206

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朱镜人 汤 燕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

收稿日期:2009-01-12

作者简介:朱镜人(1949—

),男,上海市崇明人,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汤燕(1979—

),女,安徽怀远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研究阵地迅速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了一批值得重视的成果;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者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8类问题,反映了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可供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参考。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动向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Education R esearch in the U.K.since the 1990s

ZHU Jing 2ren ,TAN G Yan

(Hefei Teachers College ,Hefei ,Anhui 230061)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as been progressing rapidly in the U.K.with broadened areas of study and publication of highly 2valued work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 in the U.K.have used various methods of study to investigate eight main types of issues.Their work may serve as examples for China π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rs.K ey w ords :the U.K.;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rend

高等教育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著名比较教育学者阿特巴赫1997年在他的《高等教育研究:全球的视角》一文中曾经对这种现象感到惊奇,不明白为什么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到90年代为止时还“如此令人惊奇地

少。”[1]

然而,从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研究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英国也同样如此。其原因何在?他们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他们在

关注和研究哪些问题?有哪些值得我们重视的成果?了解这些,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和高

等教育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以英国为例,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一、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及其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高等教育研究阵地迅速拓展。到2003年,仅在英国出版的专门研究高等教育的杂志就有13种。如《高等教育的活动学习》、《高等教育评估与评价》、《欧洲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政策》、

《高等教育季刊》、

《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

《高等教育评论》、

《国际学术发展》、

《高等教育地理杂志》、

《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

《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教学》。

其二,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丰硕。除了大量的论文之外,还出版了大批专著。英国学者泰特曾对1987年到2000年英国8家出版社(出版5本以上高等教育专著的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专著作了一次统计后发现,仅这8家出版社就出版了284本被鉴定为研究高等教育的专著。其中,开放大学出版社一家就出了111本。[1]而且,大部分著作是90年代出版的(见表一)。表一的数据表明,1995年以后出版的就达200本之多。这一情况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

表一 1987-2000年英国八家出版社分年度出版的高等教育专著数量(总计:284本) 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226106111433212330305442 资料来源:Malcolm Tight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s2003P43

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之所以蓬勃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涉及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利益。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否和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等等问题“迫使”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次,在今日的知识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等等都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英国学者的说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庞大的生意”[1],其发展健康与否,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所有领域和部门的发展。

第三,随着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的效益,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国家、社会和个人)以及高等教育的管理者(校院长)也需要了解怎样才能确保投入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达到产出效益最大化。

上述这些原因构成了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蓬勃发展的背景。

二、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动态

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动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方法多样化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英国高等教育学者运用的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表二和表三是英国学者对2000年17种高等教育研究专业杂志(由英国学者主编或在英国出版)和8家出版社出版的论文和论著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作的统计结果。

从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研究方

?

1

5

?

朱镜人 汤 燕?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法达到8种之多,出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变量统计法、概念研究法、批判研究法、传记研究法和现象学研究法等。

表二 论著使用的研究方法(共285本)(数量/比例)

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变量统计法概念法批判法传记法现象学法18532281817130

65%11.3%9.9% 6.3%6%0.4% 1.1%0%

资料来源:根据M.Tight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P50整理

表三 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共406篇)(数量/比例)

文献法变量统计法访谈法传记法比较法概念法批判法现象学法1491047135241544

36.6%27%17%8.6% 5.9% 3.7%0.9%0.9%

资料来源:根据M.Tight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3P26整理

2.文献法是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从上述2000年英国出版的专著采用的方法看:在284本著作中,文献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共185本,占65%;采用比较法的,有32本,占1113%;采用访谈法的有28本,占919%;变量统计法18本,占613%;概念法17本,占约6%;批判法1本,占约014%;传记法3本,占111%。[1]泰特对2000年上述17种杂志发表的406篇文章采用的方法分析后发现,使用最多的方法也是文献法,达149篇,占3616%;其它依次是变量统计法104篇,占27%,访谈法71篇,占17%,传记法35篇,占612%,比较法24篇,占519%,概念法15篇,占317%,批判法和现象学方法各4篇,各占019%。[1]文献法之所以被广泛使用,这与文献法的特点有关,因为它适合于所有问题的研究,许多问题的研究需要文献的支持。

3.访谈法受到重视

访谈法作为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开始受到重视。从表二和表三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论文还是在论著使用的方法中,访谈法的运用都排在第三位,这足以说明其受重视的程度。

4.研究方法随研究内容的差异而不同。

人们发现,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如,在上面提到的406篇论文中,有149篇是采用文献法作为研究方法的。其中,采用文献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系统政策(54篇)、课程设计(34篇)、院校管理(26篇)、质量(14篇)、学术工作(12篇)等,而采用文献法研究教学的只有2篇。采用比较法的24篇文章中,研究系统政策的就有17篇,而用比较法研究教学的则为零。采用访谈法的71篇论文中,研究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设计(21篇)、学术工作(17篇)和教学(10篇)等。[1]

三、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兴趣的动态

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兴趣的状态表现在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者研究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八类:

1.关于教与学的研究

围绕着教与学,英国学者感兴趣的问题有:实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以及如何在不同的

?

2

5

?朱镜人 汤 燕?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教学环境中有效地使用这些方法?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变量有哪些?教师如何鼓励学生按照教师希望学生采用的方式学习?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方法确有差异吗?新教师应怎样才能胜任教师角色的工作?[1]

2.关于课程设计的研究

这一类的主要问题有:能够公正并有效测评学生成绩的方法有哪些?怎样促使学生掌握未来雇主所需要的迁移性技能?发展中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哪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各门学科课程建立起联系?高等教育课程是什么,应当像什么?[1]

3.关于学生经验的研究

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下列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学生是如何选择院校的?影响学生课程学习成败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群体中的性别、阶层、民族、年龄的差异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影响有哪些?高等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哪些支持?怎样解决高等教育与就业矛盾?怎样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及培训之间的衔接?[1]

4.关于质量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如何评价学术人员的学术工作?实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措施有哪些?高等教育制度中学位的标准应当一致和一成不变吗?高等教育经费资助如何落实依据效绩资助的原则?高等教育管理者如何了解和掌握保证质量的措施及其效果?评估工作、评估标准和质量三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1]

5.关于高等教育系统政策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管理政策的变革有何效益?管理政策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各国高等教育政策异同有哪些?高等教育资助的最佳途径有哪些?如何处理好政府、政府代理机构与大学的关系?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政策有哪些变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征有哪些?[1]

6.关于院校管理的研究

研究的核心问题有:高等教育管理者的任务,高等院校的院系管理,学术管理者的角色以及作为管理者的学术人员的角色定位,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生涯以及如何改进高等院校的管理等。[1]

7.关于学术工作的研究

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学术人员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做这些工作?学术人员之间、学科之间,院校之间学术工作有哪些差异?学术工作是怎样变化的以及学术人员对变化的态度如何?学术人员的学术生涯如何?学术人员有其它兼职吗?学术人员在院校、部门和国家之间的流动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学术人员的职前培养、入门培训和发展最佳化?学术人员对自己的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关系的认识如何?[1]

8.关于知识的研究

研究的核心问题有:不同学科的有效知识有哪些?不同学科之间的实习有哪些差异?科学研究是如何生产知识的?高等教育的研究功能与其它学术功能,如教学功能是怎样联系的?高等教育或大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1]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兴趣的动向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其一,越来越强调问题研究的针对性,所研究的问题大都是高等教育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上述的8类问题每一类都与高等教育质量有关。其二,研究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但微观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比如微观到研究这样的问题:学术人员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做这些工作?

四、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中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如前所述,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限于篇幅,这里仅能举几例。

?

3

5

?

朱镜人 汤 燕?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1.关于学生“学”的研究的成果

在“学”的问题研究方面,研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学”的概念的研究上,即主要探讨什么是“学”。其中有3个成果值得一提。

第一项成果是马顿及其同事曾采用访谈法对英国开放大学的社会科学学生所作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于1993年以《学习的概念》为题发表在《国际教育研究》上。他们认为学生“学”的内涵有6点:知识的增长、知识的记忆与再生产、应用、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问题、人的变化。

第二项成果是普罗泽等人发表在《学习与教学》上的论文《科学学科“学与教”学术概念的现象学研究》。他们认为“学”主要是概念的获得,表现为5种形式:积累更多的信息满足外部的需要、获取概念满足外部的需要、获取概念满足内部的需要、拓展概念满足内部需要、更新概念满足内部需要。所谓外部的需要是指评估的需要,内部的需要是指人的需要。两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冲突。

第三项成果是廷贾纳1997年在《学习与教学》上发表的论文《不同学习情境中教育专业学生对学习过程概念的理解》。他曾调查了31位教育心理学学生修“学习与发展”课程之前与之后对“学”概念的理解。他发现学生对“学”的理解比较强调学习的过程。如学生们认为:学习是一个由外部决定的事件/过程、学习是发展的过程、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学习是一种策略/风格/方法、学习是信息处理、学习是互动过程以及学习是创造过程等。而且他发现学生对学习的理解是变化的。

2.关于教师“教”的研究的成果

英国高等教育界关于教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同一学科教学人员的合作,二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问题。其中,有三个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项成果是麦克唐纳2001在《高等教育教学》发表的论文“教学社区:大学教学的创新”。介绍了澳大利亚大学创造的“教学社区模型”。该模型要求同一学科或同一教学计划的教学人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问题。该模型强调,教学社区是一种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学人员通过交流了解优秀教学的原理,了解如何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教育经验。

第二项成果是彭罗斯1999《高等教育地理杂志》发表的“学生个人研究在社会问题教学中的作用”认为,在涉及种族、性别、性、残障等问题的教学时,让学生自己接触社会去研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实际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重新建构概念的能力。

第三项成果是沃克出版的《大学教学中的专业化反思:行动中的教师和学生》。在书中提出了与上述两个成果相似的理论,一是建立教学人员合作的社区,二是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

3.关于课程设计研究的成果

这一类成果中,宏观研究课程变革的成果中值得一提的是巴尼特等人的两个成果。

之一是他们2001年在《高等教育教学》上发表的“课程变革的理论思考”。他们运用概念研究法对英国大学的课程组织和变革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英国大学课程出现了下列变化:知识结构在改变、知识领域中出现新的话题,新技术和方法在学习中得到运用、学生技能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他们也同时发现,尽管在课程设计方面出现许多新的变化,但在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讲授以及教师个人与学生的关系依然十分重要。[1]

之二是,巴尼特等人出版《高等教育课程的思考与解读》,在书中,作者们探讨了课程的可能性、课程的符号等问题。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engaging curriculum(课程的思考与解读)”,[2]他们认为,虽然高等教育课程早已有之,但人们并未认真地思考过课程的理念。他们提出应当从3个维度去思考课程,即从知、行和学生的生存去构建课程。

?

4

5

?朱镜人 汤 燕?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在模块课程的研究方面,值得注意的成果是莫里斯的研究。2000年,他采用访谈法对英国大学的商学院模块课程研究之后,在《高等教育季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英国10所商学院模块课程和学期制的起源、形式和效果”,在文中他结论到:“从研究结果来看,模块课程的优点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明显,当然,也没有暴露出明显的缺点,但是每学期所耗费的成本却大大增加了,这使模块课程改革的效益黯然失

色了”。

[1]

在能力本位课程的研究方面,有意思的是,在赞成和反对的研究中都有值得注意的成果。赞成方面的成果有爱德华兹等人1995出

版《高等教育的能力评估》和温特等人1996出版《专业能力与高等教育》,这些研究强调了能力本位课程的意义,希望大学课程改革要突出职业的倾向性。在反对方面的也有值得注意的成果。如,卢姆1999年在《教育哲学杂志》发表“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中的能力在哪里?”,强调能力的测评是困难的。

此外,在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中还有一种成果值得注意,这就是关注技能培养的研究成果。如巴尼特等人2000出版的《高等教育的技能培养与就业》和法洛等人2000年出版的《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技能:就业能力、迁移性技能和以生活为目标的学习》。他们都强调,高等教育课程应当注重技能的培养,尤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可迁移的技能,而不是仅仅传递

专门的学科知识。

[1]

4.关于质量研究的成果

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

直受到英国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出版了许多关

于质量问题的专著。[3]

在质量研究中,有关课程和教学质量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成果。如在斯克尔顿的《什么样的教学是高等教育优秀教学》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问题:“谁来研究优秀教学?”“怎样研究优秀教学?”“研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应当关注什么?“教学优秀的证据是什

么?”[4]

。此外,还有一批有影响的论文。如哈维2002年发表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何在?”谢文林等人在《高等教育评估与评价》发表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教学评价的效度:

爱我还是爱我的课?”

通过上述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蓬勃发展,而且采用的研究方法呈多样化趋向,其中,文献法是主流方法,访谈法的使用异军突起。

第二,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问题趋向现实针对性,即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其中主要的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教与学以及学科课程内容及其质量问题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这一动态反映在他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排列的顺序和研究成果的数量上。在前文所提到的406篇文章中,研究教学、课程和质量的文章就有152篇,占三分之一以上。

参考文献:

[1]Malcolm.Tight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M ].Open

University Presss ,2003.[2]R.Barnett and K.Coate.Engag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5.

[3]朱镜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2003,(6).

[4]Alan Skelton.Understanding Teaching Excell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Toward a critical approach ,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2005.

?

55?朱镜人 汤 燕?9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动向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教育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主要有:零次文献(第一手文献)、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有: (1)提出课题或假设; (2)进行研究设计; (3)搜集文献; (4)整理文献; (5)进行文献综述。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 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言谈、问卷等。 调查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调查对象; (2)拟定调查计划; (3)实施调查; (4)整理调查材料; (5)撰写调查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根据某种设想来创设某种环境、控制某种条件来对教育进行研究以得出某种因果性联系的一种方法。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法可分为:等组实验法、单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有: (1)教育实验的设计; (2)实验方案的实施; (3)实验成果总结与应用推广。 (四)个案法 个案法是在真实情境中对某个特定的教育样例进行研究(一般是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了解研究实效的一种方法。 个案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个案研究的课题; (2)实施个案研究; (3)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各种资料; (4)提出改进个案的建议。

(五)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教育经验(自己的或他人的)进行分析与概括,以揭示教育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一种方法。 经验总结法的基本步骤有: (1)准备工作(确定题目、选定对象、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制订计划); (2)收集材料; (3)分析和综合。 (六)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比较研究法可分为:同类比较研究和异类比较研究;纵向比较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定量分析比较和定性分析比较;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比较研究法的基本步骤有: (1)确定比较的问题; (2)制定比较的标准; (3)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4)比较分析; (5)得出结论。 (七)移植法 移植法是运用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 移植法的种类有:纵向移植法;横向移植法;综合移植法 移植法的基本步骤: (1)定向学习,优选方法 (2)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3)实施研究,分析结果 (4)进行总结,形成成果 (八)其它方法 统计法、理论推导法、叙事研究法、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等。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浅析战后英国教育改革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酝酿教育改革。英国为了复兴经济,培养人才,在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改革。英国教育改革经历了由“教育机会平等”到“教育过程平等”再到“教育质量平等”的变革过程。英国教育改革给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战后的世界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民主力量战胜法西斯而胜利结束。”然而,在世界各国人民狂热庆祝胜利之时,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① 首先,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运动的高涨,各国人民要求政治民主化、教育民主化,要求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教育改革。其次,在战争中因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学校教育的内容远远落后于现状”。②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教育来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 ③学校被征用、关闭、损坏和摧毁,教育设施和资料遭到毁坏,教育制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以上的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到了教育。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在二战后相继进行了教育改革,从而形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对英国教育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2.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两次世界性的大战结束了大英帝国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战争惊人的消耗大伤英国经济的元气。对此,在二战后,英国政府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更大程度上财富均分的社会政策以及国家对主要经济动脉(如钢铁、铁路与采矿业)进行控制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与公正,社会经济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关未来教育制度的讨论,在各政党之间也开始展开。在英国,教育一向由私人负责,政府不插手教育事业。在很长时间里,学校主要是由教会开办的,不同教派都有自己的学校,为本教派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为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研究文稿格式要求

《高等教育研究》文稿格式要求 首页格式: 标题 ——小三,宋体,加粗 (副标题——四号,仿宋GB2312,加粗) 作者姓名——多个作者之间用空格隔开,5号楷体 摘要:5号楷体 关键词:5号楷体 说明: 1、标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作者:多个作者之间用空格隔开。 3、摘要:能反映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不发空洞的评语,不进行自我评价。200字左右。 4、关键词:3-7个关键词,用分号隔开。 5、基金项目:课题来源(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课题名称》(编号:)(没有编号的不写编号)。字体采用5号宋体。 6、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 )、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作者简介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中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结束。字体采用5号宋体。 基金项目:如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姓名(出生年—),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正文格式: 正文:小4号宋体。 一、(一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1. (二级标题,字体字号同正文:小4号宋体) (1)(三级标题,字体字号同正文:小4号宋体) (2) 2. (1) (2) 说明: 1、全部注释都采用脚注;注释采用计算机编号,编号格式为①、②、③、④、⑤等;每一页单独编号;字体采用5号宋体。 2、注释的格式如下: (1)专著类型:[序号] 作者名.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期刊文章类型:[序号] 作者名. 文章题名[J]. 期刊名, 年, 期: 起止页码. (3)论文集类型:[序号] 析出文献作者名.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报纸文章类型:[序号] 作者名. 文章题名[N].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5)学位论文类型:[序号] 作者名.文章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 (6)专利类型:[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 专利号, 发布日期. (7)电子文献类型:[序号] 作者名. 电子文献题名[EB/OL]. 电子文献的出处http://…,日期. (8)译著类型:[序号] [国别] 作者名. 书名[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9)外文参考文献类型:[序号] 作者名. 文章题名(斜体)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单位, 出版年. 起止页码.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课题研究方法大全 一、观察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3)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4)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5)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研究设计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46 张玲 研究设计 摘要: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关键词:老舍语言风格京味儿幽默通俗 研究对象: 老舍的语言风格: 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通俗明白。老舍“俗白”的小说语言,是北京话中最生动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幽默诙谐。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 研究内容: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

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研究意义: 老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老舍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

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法》试题库及答案

“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属于: 收藏 A. 反馈性的普遍调查 B. 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C.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中因变量是: 收藏 A. 父母参与 B. 学业成绩 C. 教师支持 D.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研究“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认知和冲动性水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中因变量是: 收藏 A. 冲动性水平 B. 敌意认知 C. 特质愤怒 D. 攻击行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题项中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收藏 A. 目录 B. 进展报告 C. 论文

档案材料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教材建设问题研究属于: 收藏 A. 发展研究 B. 基础研究 C. 应用研究 D. 评价研究 E. 预测研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那一选项不属于历史研究法基本特点: 收藏 A. 历史性 B. 逻辑分析为主 C. 具体性 D. 多元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的那一选项不属于历史研究法基本特点:收藏 A. 逻辑分析为主 B. 历史性 C. 批判性 D. 具体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下列问卷题目设计不合理的是: 收藏

你有躺着看书或是太阳光下看书的习惯吗? B. 你是否赞成公共汽车公司改善服务? C. 在一年内,你做家务的次数大约是多少? D. 在过去一年中,你做过几次中医理疗?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应遵循的要求的是: 收藏 A. 可测性 B. 具体性 C. 建议可行 D. 客观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使用统计图、表呈现研究数据”应撰写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那一部分:收藏 A. 结果 B. 讨论 C. 方法 D. 前言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应撰写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那一部分:收藏 A. 前言 B. 方法 C. 讨论 D. 结果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原文出处】中国高教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1 【原刊页号】13~15 【分类号】G4 【分类名】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403 【标题】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作者】徐辉/季诚钧 【作者简介】徐辉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主任,浙江金华321 004 【内容提要】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作了分类与概念界定,从“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作了统计,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定性与定量、思辨与实证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作了讨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思辨定性/实证定量 【正文】 一、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分类与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对高等教育现象、问题及规律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比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等。但对高等教育方法进行仔细辨析,我们发现,有关方法的分类尚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许多方法分类也不符合“排他率”或“平行率”等逻辑关系。 当前,一些关于方法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其含义却不确定、指向不清晰。如“质的方法”、“行动研究”、“人种学方法”等等,新旧概念之间容易产生混淆,引起方法分类上的混乱。如有的学者把“质的方法”作为定性方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定性方法与“质的方法”大异其曲。另外,每一种方法的背后又蕴藏着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方法与方法论之间容易引起歧义,比如,有的人把实证的方法等同于实证主义,有的则主张实证与实证主义不尽相同。所以,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方法的分类及概念厘清。 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类,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的维度加以划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一些学者也反对这一区分。目前理论界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哲学层面上进行的区分与界定,而在研究实践中,方法的运用要复杂得多,也具体得多。另一种对方法常见的区分是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 本研究从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把高等教育研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30年 日期:2008-8-6 来源:中国教育科研参考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政府依照苏联模式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之相适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高等教育遵循政府计划、政府举办、公共财政出资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施行的是国家包办的单一体制和模式的免费高等教育。1977年高考的恢复直接改变和推动了随后整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当时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人才支持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而国民收入普遍很低,高等教育肩负着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尽快弥补由于文革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的特殊的历史使命,而主要由政府财政经费支撑的免费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社会精英。 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始和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资源配置方式从计划调配转向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方式,原有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已经不再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l984年中央政府把教育 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体系中的基础性改革,它的改革成效将制约着其他一系列改革,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的变革 从国家财政投资体制的角度看,20世纪80年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几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标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改变由国家统一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财政收人和支出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各省“分灶吃饭”的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的新财政体制。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l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特别明确提出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意图。随着中央对办学和投资责任的不断下放,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增加了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责任,并最终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更多的资源。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国家机构改革和财政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间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发生了-些调整,其结果是在高等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的同时,财权财力的层层上移。 (二)政府拨款模式的变革 高教投资体制改革中政府投资作用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的划分、投资的数量和结构等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的转变上。l985年以前,政府对高等学校的事业费是按照“基数加发展”的模式拨付的。1985年,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方法。与“基数加发展”的旧模式相比,“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模式总体上更加有利于经费的合理配置,增加了高等学校安排经费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经费管理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反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质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倍受关注的主题之一。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等教育研究论文参考范文篇1试谈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但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推动高校更好地进步和发展。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高校管理改革时也必须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笔者主要从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问题解决策略,希望能够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一、给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欠缺持久的动力 对于现在的高校而言,做好信息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而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时间较长,并且还需要足够的支持,这也是高校做好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就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而言,其不但缺乏动力,还有很多高校甚至没有认识到进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这也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的速度比较缓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下面几点:首先,有些高校现在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这也是导致当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效果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相关人员管理业务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惰性,导致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动力缺失。[1]最后,对于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还存有一定的顾虑,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态度还是观望,甚至对于管理信息化存在的弊端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这也影响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二)缺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机制 想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这也是管理正常进行的保证,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做好管理工作,将权责利更好地统一在一起。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运行机制不但属于技术性工作,还属于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需要将学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协调好。[2]在实践时,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负责管理的部门往往是高校办公室,但是办公室本身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就不够完善,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比较差,并且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以及校园网络平台维护都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很多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这就需要相关的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做好分配和协调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完善运行机制。 (三)管理文化会给管理信息化建设造成直接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的管理文化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管理文化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如高校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以及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高校管理的质量和管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几点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改革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1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世界高等教育在多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虽然各地区及各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但仍然出现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所共有的变化。 1.1 高等教育多元与大众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而且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在我国,教育要先行,首先要求加大教育投入规模,是我国脚的规模和速度。教育装备的技术水平,师资的待遇进一步得到提高等。再而拓宽办学渠道,把更多的社会资源引向教育领域。各国纷纷尝试设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1.2 高等教育终身化随着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国际权威机构调查认为,当今世界科学门类已多达两千多种,人类科学知识每3~5年增加一倍,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及教育与时代的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这意味着大学在读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时就必然产生老化、过时的问题。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积极推动学习,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1.3 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在留学生教育、合作办学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应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外合作办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较快地了解、吸取并实践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高等教育应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与“外智”,举办多种类、多形式、多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不出国门的“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还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走出国门,与外国同行合作办学,这有利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有助于缩小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在科技方面的差距,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了解。 1.4 高等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从英国教育管理体制看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侯耀先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我们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健全教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加强依法治教;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科学民主的领导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7516(2002)03 0085 02 在众多的国家中,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极具代表性。它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又具备现代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不论在管理的机构、人员,还是在管理的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合理性和可借鉴性。研究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改革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对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启发。 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考察和比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从行政建制到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都比我国的精简。就教育行政管理而言,英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在垂直层次上仅分为中央和市(郡)两级,机构少而精。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为联邦教育部,直接受教育大臣领导,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则为市(郡)教育局,接受教育部和市(郡)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下属教育部门的事宜。而我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垂直层次分中央教育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或教委)、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组五级,而且每一级都有庞大的机构编制和众多的管理人员。就学校内部的组织机构而言,英国的中小学仅设校长、副校长、接待室等少数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中学通常设校长1名,副校长1~2名;小学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而且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中没有类似于教导处、总务处等的中层管理机构,仅设1名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协助校长管理日常教学工作和其它事务。高级教师和教育活动协调人也都不属于专职管理人员,而是由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兼任。教研组和年级组是学校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研组由任课教师组成,主要承担各门课程的讲授和研究任务。年级组由辅导教师(班主任)组成,主要承担对儿童的教育、管理和个别辅导。在英国中小学中,专司管理工作的是 接待室,其实际职能类似于我国的校长办公室。学校的来访接待、对外联络、文件收发、门卫安全、考勤登记、日常行政、财务管理以及后勤生活服务等,均由接待室负责处理。接待室根据学校规模设3~5名专职人员,而且不设主任,直接受校长领导。与英国相比,我国中小学的管理机构明显臃肿。除正、副校长,正、副书记之外,还设教导处、总务处以及共青团、少先队等庞大的中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独立,常常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高消耗的状况。形成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庞大的原因,固然与我国人口多、疆域广、学校规模大、教育管理对象复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其中也不乏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机构建制和用人制度上我们一直存在着 因人设事、 因神设庙的问题,这是导致机构恶性膨胀的重要原因。机构膨胀、冗员迭生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造成教育成本大,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下降,人头费大量消耗教育投资;二是造成人浮于事,内耗丛生;三是导致权力和责任不明,互相推诿,互相扯皮,见利就争,见事就避。 龙多不治水,谁都要管事,谁又都管不了事。这种 盲肠症状最终使管理在低效状态下运行。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教育管理体 85 2002年第3期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收稿日期:2002 04 08 作者简介:侯耀先(1958-),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教育理论比较研究。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概览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概览 湖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肖贻杰姚利民 -------------------------------------------------------------------------------- 【摘要】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有效教师的个性品质、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技能、有效教学风格、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师的艺术。综述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内容,指出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领域,以期为我国的有效教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关键词】教学有效教学有效教师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 ing in for eign countries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involves the fields such as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effective teacher, the ef fec tive teaching behavior,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kill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yles, the ef fec tive models and the artistry of effective teacher in foreign countries.After the research on effective teach 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reviewed, some fields which need to be explored are pointed out and some revelations and proposals for the reseach on effective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are affored. 【Key words】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 er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C Kyriacou在《学校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某种教学活动怎样促成了理想的学生学习。”[1] 虽然长期以来对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倍受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他们也在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但真正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将有效教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在20世纪才开始的。时至今日,对有效教学的追求成为世界范围内所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国内学者虽然对有效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不很深入、不够系统。对国外有效教学研究作一些介绍,不仅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而且能对当前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一、有效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有效教学”并不限于简单的教师行为或教师课堂上的表现,它包括了有效教学的过程、有效教学的管理和组织等方面。为了便于对国外众多的有效教学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笔者参照Alma Har ris的观点[2],把有效教学研究分为这样几类:有效教师的个性品质,有效教学行为,有效教学技能,有效教学风格,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师的艺术。当然这种分类是很粗浅的,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些是相互融合的。 1.有效教师的个性品质 有效教学研究最初集中在教师的特征或个性品质(才智、经验、个性、态度、期望、知识或信念等)上。这类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教师的品质是他们取得不同教学效果的原因。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要求被研究者指出或发现被标定为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或是比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

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近30年改革最大的失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综合国力上取得令世界惊奇的骄人成果,但在这上述三大领域的改革,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众人所知,社会保险(养老和医疗)制度尤其是医疗制度的改革是最先被公开批评的失败之举,不须多议;住房制度改革应该说也是很失败的,导致大多数“无产者”无房可居。所幸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早就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并正在下大力进行修正。通过经济和行政的举措,在这两项制度改革中的失误和失败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纠正和完善到位,不会伤及国家的根本。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相对于上述前两项改革的失败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的伤害,教育制度改革的失败就要严重的多,其所带来的危害会影响两代、三代、乃至百年。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教育改革产业化方针,大的思路是对的,但在具体实施中,尤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为今天的后果埋下“炸弹”,这个“炸弹”迟早会爆炸,今年的世界金融风暴只是将这颗“炸弹”提前引爆。回顾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就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阶段应该是一个国家相对的精英教育阶段,培养的目标是造就整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高、中知识阶层的人员,是一个国家的栋梁阶层。进入这个阶段学习的学生,应该通过高考择优选拔中学阶段的“智、德、体优秀”的学生,尤其是在智力能够适应高等教育,全面完成大学、研究生学业的学生。而且这个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应该由政府承担或进行补贴,以保证每个学生不管家境贫富都能够完成学业(建议专家去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可是,回头看看我们国家扩招后、所谓“产业化办学”大环境下的大学,到处都充满“铜臭味”,简直乱了套:大学校长不管教学研为了生存成为“企业家到处”而找钱、商人和企业家为逐利去办大学而成为“大学校长或校董”、教授和讲师们不甘清贫去走穴授课、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因就业前途渺茫而虚青春年华、社会上各类公费报销且不学无术的在职“硕士生、博士生”到处乱飞,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整个社会显得非常的浮躁。 整个社会如此,高等学府如何能够培养的出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将来他们能够担当我们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何面对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世界强手如林的国家竞争。 可能有人会说:“到2005年为止,按照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人,韩国为571人,而中国仅为120人,中国的大学生和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相去甚远。” 对这个观点,我是很有不同意见的。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他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约3亿人口的移民国家,集聚着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加拿大也是世界移民国家,也集聚世界各国很多高级人才;韩国是一个弹丸小国,依傍美国的支持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人口不多,工业和科技也比较发达。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经过上百年的积累和世界范围的人才引进,他们集聚的是有绝对质量的人才,而决不是滥竽充数的“人才”。而我们中国的大学的师资和实力,还没有能力以造就那么多的高质量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因而造就了很多的“南郭先生”,也使得中国高校在世界公信度非常低,认为中国大学生含金量总体较低。 中国每年500-600万的大学生毕业生,有三分之一是有真才实学的就很不错啦,可见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不是“拔苗助长”下造就的大学生的数量来衡量的,必须要有质量,要有积淀、逐步提升,想用一夜之间的扩招扩容去凑人数去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那只是痴人说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