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国演义》之关羽形象解读.docx

《三国演义》之关羽形象解读.docx

忠勇冠绝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之关羽形象解读【内容提要】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武将,《三国志》中对其有所描写,但着笔不多。然而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却是作者热情讴歌的人物。这部小说着力将其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忠义英雄形象。他忠于故主,又义重如山;他勇猛冠绝,所向无敌,于千军万马之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他意志刚强,智勇双全,能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眼高过顶,非常自负,看不起黄忠,瞧不上孙权,不服马超,轻视陆逊。关羽的这些性格特征,成就了他生是盖世豪杰,死为人间真神的地位。关羽之所以成为亦人亦神的形象,是历代统治者从本阶级利益出发,渐次加封,渐次鼓吹起来的。小说《三国演义》中那个深受统治者欢迎又深受群众喜爱的关羽形象是依托宋、元话本小说、戏剧及民间流传的关羽故事,再结合相关史实艺术加工塑造而成的。他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老百姓需要英雄来解救苦难,统治者需要忠实奴才维护统治。关键词关羽《三国演义》形象解读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茫。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这是古人赞美关羽的诗句,赞美他勇猛、精忠、侠义、刚强、睿智。自古以来,文有孔圣,尊为至圣先师,武有关圣,尊为关武大帝。民间传说中的关羽,正是凭其无敌之勇、无私之忠、无诈之义、无欲之刚以及死后还能显圣佑民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小说《三国演义》以历史为背景,博采宋元

时期戏剧与话本小说的关羽形象,呆撷民间传说故事,刻画出一位忠勇冠绝,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关羽,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刘备的义弟,蜀汉五虎将排名第一位,河东解良人。早年在家乡杀人,逃至涿郡,其后经桃园结义而与刘备、张飞成为兄弟。一生历经多次大战,英雄事迹不胜枚举,传颂古今的有温酒斩华雄、大战吕布、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等。千里走单骑可见其忠,华容道放走曹操可风其义,水淹七军可风其智,刮骨疗毒可见其刚强,而败走麦城可见其骄狂……我们可以从《三国演义》中解读出作者借关羽这一载体,尽力宣扬的精忠尽义、智勇无敌这一封建社会的英雄价值。本文拟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一、神威奋武,万夫莫挡作为一员武将,关羽勇猛无敌,万夫莫挡。会盟讨卓事件中,西凉刺史董卓。欺君虐民,残暴无道曹操发檄文召集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十七路诸侯云起响应,公推袁绍为盟主,引兵直抵汜水关。首次交锋就碰上了董卓麾下的猛将华雄,他刀劈鲍忠、俞涉、潘凤等将,江东猛虎孙坚也落荒而逃;华雄乘胜追至,阵前讨战,以至飞马报来,十七路诸侯众将都惧其勇,眼看讨卓大业就要搁浅。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关羽出场了——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此时,关羽不过是刘备手下的一名弓箭手,位卑言轻。然而却主动请缨,凛然气势,若黄钟大吕震撼人心,也暗示着关羽的与众不同。然而袁氏兄弟却昏庸无能,不能慧眼识才,反而轻视关羽,怒而拦之,汝欺吾众

诸侯无大将邪?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笑。曹操知人善用,从中斡旋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并温酒一杯为英雄壮行,关羽酒未饮,催马杀出,但见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沿温。①此节描写,精彩纷呈。有人赞曰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两军对垒,力量悬殊,盟军连遭败绩,军心涣散。急需一场胜利来凝聚力量,振奋军威。与华雄之战,不仅关系到云长的名节,而且关系到会盟讨卓事件的成功与否。胜者,十八路联军则可扭转颓势,乘胜追击;败者,则士崩瓦解,汉室江山不保,人民涂湠;然而,骄横昏庸的袁氏兄弟目中无人,他们只是想起颜良和文丑,一再阻挠英雄出战立功,其实颜良和文丑后来也被关羽斩杀。在这种外忧内压的复杂形势下,云长高喊出战,又自立军令状,如不胜,请斩某头。其凛然的精神气魄,逼人的威慑力量,若拔地青松,赫然凸现出来。唯其大敌当前、忍辱负重,视诸侯若无人、视敌将若草芥,视取敌首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彰显了云长有胆有识,武艺高强,勇猛无敌的凛然气势。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还特意安排了许多情节和场面,以培植出关羽的勇猛无敌的形象。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名大振。孔秀、韩福、广喜、王植、刘延、秦琪等均是曹操麾下大将,个个能征善战,广有狠名,然而与关羽相较,或战不及一合,或只一个照面,便被斩于马下。惟其武功高超,神威奋武,方能这般勇猛无敌,万夫莫挡。

二、精忠报主,始终不渝是否忠于汉室江山实质上是《三国演义》中

褒贬人物的一条价值准则。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因为与汉室皇帝沾亲带故,被尊为皇叔,是代表汉室江山的正统,忠于刘备就是忠于汉室,就可以得作者的褒赞,被贯以正义的美名。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始终不渝地忠于刘备,时刻奉刘备为主,唯刘备马首是瞻。他与张飞二人同刘备名为兄弟,实同主仆。他对刘备之忠,不仅有弟对兄之忠,仆对主之忠,更有臣对君之忠,而且这种忠是百折不挠的,是关羽行事至高无上的准则。关羽之忠,在其降曹时与曹操约法三章及千里走单骑等章节中有很好的体现。小沛之战,刘备败走,曹操乘胜攻取徐州,欲夺下邳。关羽为保刘备家小,死守下邳。曹操爱惜关羽之才,派张辽做说客劝关羽投降,关羽与张辽本有旧交,但张辽前来劝降,依关羽忠义无私的性格,感到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所以他怒言相斥此言特说我也。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及至张辽一番巧舌,分析形势,并声言可保糜、甘二位夫人平安之时,关羽为保全二位夫人的安全,同意暂时降曹,然而却与曹操约法三章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奉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②约法三章,关羽的一片忠心跃然纸上。他降汉不降曹,是为了保全刘备的家小而屈尊求全,他心中没有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全是刘备。他与曹操订下协议,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辞万里去投。这是一种甘为君死的无条件之忠,他人投敌,

不仅是要保全二位嫂嫂,还要将有用身躯留着他日报效故主之用,这是忠的最高境界。乃至后来,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极尽礼遇,关羽皆不为所动。有二细节,值得关注操见关公所穿绿锦袍已旧,印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领,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上。操笑曰‘云长何如此之俭乎?’公曰‘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忘兄长之旧赐。’③操令左右备一马赤兔马来,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祥,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

④当得知刘备投于袁绍之处后,关羽便坚决辞曹,而且留下除坐骑之外的曹操一切所赐。他之所以要带走坐骑,也是为投奔刘备服务的,是为了能迅速地与刘备团聚。在此之后,他千里走单骑,护送靡、甘二位夫人,历尽艰难,中途被韩福射伤,仍强忍疼痛,坚持护送二位嫂嫂与刘备会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关羽仍是忠于刘备的。在他败走麦城失手被孙权所擒之时,仍有一线生机,然而他视死如归,痛骂孙权,终被处死。相较而言,他在下邳战败而降,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刘备的家小;此番被俘,还有自己的义子关平,他却全然不顾,选择就义,他的忠心由此可见。关羽死后,其坐骑赤兔马,被东吴战将马忠所获,也终绝食而亡,一缕忠魂,随主而去,更加烘托出关羽一颗赤胆忠心。三、志垂日月,义薄云天在《三国演义》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讴歌关羽的

义,将其刻画成一个义重如山之人。突出他重然诺,讲义气,受人之恩,必当相报的坦荡人格。关羽逃难江湖,是因其见不得家乡豪强倚势欺人,将其杀掉,表明他敢于除暴安良,富有侠义情怀。关羽死后,在玉泉显圣,被普净和尚点化,稽首皈依,常常显圣佑民,以全其桃园结义立誓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之义。当然,最能表达关羽之义的,当属华容义释曹操一节。赤壁之战,曹操大败。诸葛亮算准曹操必走华容道,遂派关羽把守。关羽领军前,受诸葛亮所激,立下军令状。这就意味着他非得擒住曹操,否则将以违抗军令之罪被斩首。曹操败退之后由三笑到三惊,陷入穷途末路之境,最后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残兵败将,人饿马乏,不堪一击。反观关羽所带军队,五百校刀手,都是以逸待劳。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耳’,众将曰‘人终然不怯,马力既乏,安能复战?’⑤其实不仅是马乏,曹营战将也自胆怯了。此时,关羽只需大旗一挥,曹操断无生还之理。然而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他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当他想起曹操许多恩义,想起他千里走单骑之时,曹操仍遣人送关文等种种礼遇,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及至回营,关羽果然差点被诸葛亮斩了。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的一世忠义美名,他的人格也升格为义的化身。正是这一忠义形象使关羽长期以来得到劳动人民的喜爱,以武神的尊崇而与文神孔子齐名,

香火绵延。四、剐骨疗毒,铸就军神毫无疑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同时还是一个强者的形象。刮骨疗毒一节,显示出他是一个不畏肌体疼痛,胸怀战略全局的强者。刮骨疗毒,非是不痛,而是他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忍住了疼痛。当时,关羽所领蜀军刚吃了败仗,倘若主帅又倒下了,势必影响士气和军心,因而他故意笑对疼痛,等闲视之。这不仅是对医者的鼓励,更是对战士的激励,是对士气的最大鼓舞。关羽右臂中曹仁之毒箭,被救回时,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关平等建议回荆州调理。关羽却怒曰岂可因小疱而误大事。华佗到访时,关羽恐怕因自己的臂伤而影响军心,故意泰然自若,与马良下棋以安军心。及至华佗介绍医治之法,虽得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候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口,方可无事,但恐君候惧耳。⑥医治之法之所以要觅静处,置铁环,系手臂,被蒙首,都是为了一个字——痛。然而关羽却不怕痛,他在如此复杂就当时而言,这恐怕是最为复杂的外科手术的手术面前,在没有医学专用的条件下,显得很是从容,很是坦然。事如此,容易。一面左手与马良下棋,伸出右臂让华佗割肉刮骨。肌肉割开时的嘶嘶声,骨面刮动时的悉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下棋,全无痛苦之色。刮骨疗毒的气慨,关羽已经不是人,而是超人,是神,是一个让后世之人钦敬不已,仰之弥高的军神。五、运畴帷幄,决胜千里关羽不

仅勇猛无敌,而且也精于谋略。在投降曹操之时,便先约法三章套住曹操,为自己日后离曹留下退路。智取襄阳郡一战中,关羽设下妙计,胸有成竹,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形成合击之势,一举取得襄阳城。夺下襄阳之后,久攻樊城不下,关羽准确预测秋雨绵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并提前派人堰往各处水口蓄水,蓄势待发,待水涨时,乘高就船,放水淹没曹魏七军,生擒魏军主帅于禁、庞德,樊城不战而获。单刀赴会一节,关羽之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孙权为要回荆州,先是派遣说客,欲索回荆州,遭拒绝。后鲁肃设计,设下鸿门宴,请关羽赴宴,欲扣住关羽,迫其就范,夺取荆州。关羽接信后,同意赴会。其实关羽知道东吴摆的是鸿门宴,但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实关羽已经料敌机先,未雨绸缪。他在赴会之前就作了充分安排吾儿快选船十只,藏善水军五百,于江上等候。看吾以旗起处,便过江来。⑦及至赴会之时,关羽青巾绿袍,傍立周仓捧着大刀;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安全是一付有备而来的架势,让鲁肃先自只了一惊。正是未曾交锋便挫了东吴的锐气。在双方正面交锋之前,关羽已占了上风。入席之时,关羽又旁若无人,夸夸其谈,一付胸有成竹的样子,令鲁肃不敢仰视。及至要刀兵相见之时,关羽又妙子频出,先是假装骂周仓,顺势夺过其刀,驱其出厅,其实是借故支开周仓去通知关平,引兵接应,而自己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装作醉态,挟持鲁肃以全身而退,终使东吴如意算盘化为泡影。单刀赴会,除了胆识和勇气之外,

更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周密安排。关羽在单刀赴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才智,与孔明在刘备招亲中的安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闯吴营,对手都是吴军都督,结果都能确保全身而退。六、刚愎自矜,败走麦城镇守荆州之后的关羽,功高至伟,渐渐变得狂傲起来。在对待同僚的态度上,他自视高大,眼高过顶。如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曰‘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关,可也。黄忠何等样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授印。

⑧其实在战长沙之时,黄忠对关羽曾箭下留情,故意只射他头缨,而不射其要害。在对待下属的态度上,关羽也极为苛刻。傅士仁、糜芳二将为先锋将官,饮酒失火违反军纪。关羽要斩他们,被人求情后,依然杖其四十,摘了先锋印,降了二人的职。其时正是用兵之时,未曾交锋,就先重罚将领,未免有点不讲情面。严厉的处罚导致二人怀恨在心,在荆州保卫战的关键时期,先后倒戈降吴。不仅如此,其他将士都差不多被他得罪光了,所以在他败退之时,没有人出兵救援。所以骄傲是导致他败走麦城悲剧的重要原因。在对待东吴的外交策略上,关羽也很狂傲,很是强硬,正是由于他的骄狂,忘记了诸葛亮在辞别荆州时的八字赠言北抗曹操,东联孙权。孙权想和与关羽联姻,结为儿女亲家,相约两家结盟,共同破曹。这本是有助于关羽完成匡复汉室大业的。他不肯倒也罢了,还要说什么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孙权

听了,肯定对关羽怀恨在心,这也成为造成他的人生悲剧的原因。两军对垒之时,关羽自以为身经百战,全然不把东吴军队放在眼里。当陆逊代吕蒙守陆口,差人赍书具礼,拜见关公之时,这分明是陆逊的骄兵之讲。偏偏关羽极为自负,不能识破,说什么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还将荆州守兵撤走大半至樊城。到东吴兵攻下荆州时,他还蒙在鼓里,也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演绎。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种》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这是后人对关羽的赞叹。关羽一生,戎马倥偬,战功赫赫,他兼具勇、忠、义、刚、智、骄等人格特征,使关羽的形象与儒家思想中的修身标准统一起来,所以关羽也就受到人民的群众越来越多的礼遇。《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与历史上的关羽有很大不同,作者之所以要把关羽塑造成这种人物类型,可以说是顺应民心和顺从统治阶级意志的需要,因而也可以说关羽形象的演变,其实也是时代的产物。其一,它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封建统治者吹捧关羽,并且越捧越高,直至封为盖天古佛、忠义神圣关武大帝,大肆提倡与宣扬关羽的忠义思想,其目的,就是要打造出效忠朝庭的道德体系和舆论导向,培植出效应朝廷的精神形态,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其二,它是满足于众的主观意愿的。《三国演义》成书前期,关羽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并深受群众的喜爱。元末明初时期,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对关羽进行了美好的包装,使关羽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作者作为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大师,站在人

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角度,接受了唐、宋、元以业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褒贬准则的影响,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主观意愿出发,塑造出关羽这一传奇式忠义英雄形象。其三,它是迎合儒家思想的需要。《三国演义》深刻、广泛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然而其基本思想仍是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者并没有突破忠、义、勇、智的儒家思想束缚,所塑造出的关羽形象,大忠大义,大勇大智于一身,亦人亦神,他承载着双重的历史使命既要成为封建统治的保护神,又要成为拯救民生劫难的救护神。注释①引自《三国演义》第五回②引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③引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④引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⑤引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⑥引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⑦引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⑧引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参考文献1、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243页2、刘畅《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482页3、朱大渭《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互联网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265页。5、陈辽《重评〈三国演义〉》载《文艺论丛》1980年第10辑,第198-215页6、游国思、王超、萧涤非、季镇淮、费钢刚主编《中国文学史》四1983年版,第13-27页7、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86年6月第11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