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

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

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
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

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这是一种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

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而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本文列举了

外语学习中语言、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的负迁移现象,并探讨了克服负面干扰,促进正向迁

移的策略及办法。

关键词:语言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是态度和品

德的学习,通常都是有计划和系统的。新的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而原有的学习可

能促进也可能干扰后继的学习,外语学习也是如此。我国学生学习外语一直被认为是费时低

效,这固然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有一定关系。然而,母语思维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因此,在外语学习中,我们应该尽量防止母语的负面干扰,而要

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之为外语学习服务。

一、学习迁移的涵义

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

构规划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外

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二、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几个方面

1.语言方面的负迁移

从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句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

“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这两种语言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是造成中国学生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例如,中国学生经常混淆

bad和bed的发音,在听力考试中经常犯错误,就是因为汉语中没有与它们完全相同的音位所造成的。

2.词汇方面的负迁移

(1) 词的外延意义不同引起的迁移。词外延意义即概念意义,外延意义的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会对语言学习造成负迁移。例如:“爱人”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自

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的lover一词,在英美社会里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它与

husband或wife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爱人”和“lover”二词概念意义不同,学习英语时,有人误将lover理解为“爱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说:“He (or She) is my

lover.”这就是词义负迁移的一种现象。

(2) 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有的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语言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的关系

的。学习外语时,也会出现词汇方面的负迁移。例如“candle”一词,西方人会联想到“教

“生日的快乐和祝福”,而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更加深远、广博,他们还会联想到“祭堂的庄严”、

祀死去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dog和汉语中的“狗”,他们的概念意义指的都是同一种

动物,但他们的内涵意义在各自的语言中是不同的。说起“狗”,中国人会想到一串具有贬

义色彩的词,像“走狗”、“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人的眼里“狗”具有褒义词的特征,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等。

3.句法方面的负迁移

句法方面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较为普遍。学习者由于的语的句型掌握得不多,在表达新的意义时,常依赖于母语的句法知识。当同一意义母语和目的语句法表现形式相异时,便会产生句法方面上的负迁移。例如:(1) 现在是五点钟。误:Now is five o’clock.正:It is five o’clock now.(2) 你喜欢那些图片吗?误:Do you like those pictures? Yes,I like.正:Do you like these pictures? Yes,I like them./Yes, I do.

三、克服负面干扰,促进正向迁移

1.注意英语两种语言中的共同因素

有关学习迁移理论表明,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通过共同因素促进迁移,一般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共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词汇、语法、惯用法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面都有相同之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意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的共同点,那么学生们所掌握的相应汉语知识就会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如在学习英语单词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单词的构成。英语单词是有很多是由有意义的词根、词缀构成的,就像汉语字体中有意义的偏旁一样。通过学习词根、词缀,就可以将具有相同意义词根或词缀构成的单词放在一起加以记忆,学生据此可以免受逐一死记硬背而又容易忘记之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一般来说,同一事物在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表面方式,或同一事物而其表达方式有同有异,最易产生干扰。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相异的。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语言专家们认为英文语篇思维模式多是直线式的(a straight line):论点首先提出,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from general to specific),条理、层次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然而,中文语篇思维模式则要比英文复杂得多,大多是迂回式的(a circular line)。从论点出现在文章的部分来看,可以与英文相同,出现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甚至在结尾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由于不了解中英文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中文语篇思维模式时时刻刻左右着他们,从而经常写出“中国式英语”。因此,为避免和纠正学生犯类似人的语言错误,排除中文语篇思维模式的干扰,提高他们的英文写作水平,老师要在强调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思维模式上差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利用课堂创设英语语境,使他们学会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意义。

3.注意提高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因此,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学生犯错语言错误,往往是认识片面性所引起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习做出正确的归纳。例如,“as”一词可以引起好几种从句。(1)I am as tall as you are.我跟你一样高(比较状语从句)。(2)It was just as you described.这正如你所描写的(方式状语从句)。

(3)He came up as 1 was speaking.我正在说话时,他来了(时间状语从旬)。(4)Everybody likes him as he is kind and honest.人人喜欢他,因为他和气而且诚实(原因状语从旬)。(5)Successful as he i8,he is not proud.他虽然成功却不骄傲(让步状语从句)。可见,“a s”在不同的从句中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意义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

能出现的误解,帮助他们做出精确的归纳和概括。

4.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合理性迁移。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不仅包含有关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学习的技能。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时间过多地花费在讲解语法、词义辨析、及课文翻译上,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从而促进英语学习的迁移。

主要参考书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张国扬,《外语教育语言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张清,“克服干扰,促进迁移”,《国外外语教学》,1997年。

作者简介:

刘思阳,女,讲师。199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现就职于吉林化工学院外语系,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

母语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母语负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母语的负迁移在目标语学习过程中起着干扰和阻碍的作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母语的负迁移,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本文试从语音、语法和文化三方面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汉语)对目标语(英语)产生的负迁移,以及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负迁移;启示 一、母语负迁移的定义 母语迁移(L1 transfer)是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外语学习者的母语(L1)对二语习得(acquisition of an L2)产生的影响。(Ellis)母语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正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使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并且没有在语言学习中出现错误,而负迁移指的是使用这些知识并出现了错误。本文主要从语音、语法、文化三个层面上说明母语负迁移对外语学习造成的影响以及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二、母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语音方面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从语言的语音系统和发音规律的角度来看,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英语初学者往往把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等同起来,这是造成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比如为英语中有[θ]这一音位而汉语中却没有,因此很多初学者用[s]来代替,将think读成sink。在汉语一些地方语言中,常常不分[l]音和[n]音,比如将“女”读成“吕”。而在英语学习中,初学者又会将这一错误带入英语发音。比如“What a lovely night!”说成了“What a lovely light!”。增音的现象也是汉语负迁移的结果。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词,但是汉语的字(音素)大都属于开音节,所以学习者在读英语闭音节的词时总是要在结尾加上一个[?]音,比如用汉语声母p(泼)、t(特)、k(科)代替清辅音[p]、[t]、[k],将map读成mapper,shoot读成shooter,book读成booker。英语中有长音短音之分然而汉语却没有,初学者往往会忽略长短音的重要意义。如果将“He is ill [il]”误说成“He is eel [i:l]”,就会闹出笑话。 (二)语法方面 母语语法方面的负迁移对学习目标语的影响非常大。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中,汉语被认为属于典型的孤立语或分析语,因为汉语中的语法关系通常由词序来表示或使用独立的语法助词来表示,而不是通过增加词缀或通过单词本身的内部变化来表示(Norman,1988)。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而且很复杂,有的在词后加s,有的加es,有的要改变词的内部元音字母,有的单数复数同一形式。但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变化,受其影响,中国学生在读写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1)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零迁移指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 (2)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的划分。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 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 (4)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5)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所进行的划分。 如果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相同情境中的任务的操作,则属于自迁移。 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如果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 (6)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7)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根据迁移的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将迁移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低路迁移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 高路迁移涉及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英语语言学》术语(英汉对照)表

语言学术语(英-汉对照)表 Glossary and Index (备注:因教材改版,部分章节标注等内容有出入。) A abbreviation 缩写词,略语3.3.1 Abercrombie 10.3.2 ablative 夺格,离格4.1.1 abstractness 抽象性1.3.2 accent 重音(符)2.4.4;2.4.5 accuracy 正确性11.6.4 accusative 宾格4.1.1 achievement test 成绩测试11.6.3 acoustic phonetics 声学语音学1.7.1;2.1 acquisition 习得6.1.2 acronym 缩略语3.3.1 action process 动作过程12.2.3 actor 动作者4.4.2;12.2.3 addition 添加3.3.2 address form 称呼形式7.2.3 addressee 受话人1.4;9.4.1 addresser 发话人1.4;9.4.1 adjective 形容词3.1.2;4.1.1;5.5.2 adjunct 修饰成分;附加语12.2.3 adverb 副词3.1.2 affix 词缀3.2.1 affix hopping 词缀跳跃4.3.1 affixation词缀附加法7.1.4 affricate 塞擦音2.4.3;2.4.5;2.9.1 agreement 一致关系4.1.3 airstream 气流2 alliteration 头韵9.3.2;9.3.6 allomorph 词/语素变体3.2.4;4.3.1 allophone 音位变体2.8 allophonic variation 音位变体2.8.3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迁移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迁移 摘要:迁移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人的创新能力均可用这个公式来估计:“创新 能力=知识量*迁移能力”,新发明源于知识的迁移,迁移现象是十分广泛的,它涉足于生产、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它表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各个方面。随着教育事业的发 展和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所以迁移的理论在各科教学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The migr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learning process .Anyone's creative ability all can estimate with this formula ,"Creative ability= knowledge quantity* move an ability", the new invention comes from the migration of[with] knowledge, moving the phenomenon is very extensive, it sets foot in produce, life, study of each realm, it expresses in the knowledge, technical ability, emotion, attitude of each aspe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business and to teaching quality request of exaltation, so in theory relocation sections are embodi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关键词:迁移正迁移负迁移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迁移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各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 程度不同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学习的迁移。 在心理学中,所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如果按照迁移的效果分,可以划 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为正迁移;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之为负迁移。如果按照学习顺序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 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知识的迁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在学校 教育中,正迁移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相反,负迁移不利于教学 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的产生。促 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 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教师应把握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发展 概括能力,学会运用比较方法,促进学生自觉地产生正迁移、减少和防止负迁移。 尤其在中学阶段,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加大以及训练量的增加,迁移作用十分显著,但是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顺向迁移,而对逆向迁移的研究和使用不够充分,忽 视了逆向迁移的作用。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在有意义的学习中,新的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可能构成下位关系、上位关系或并列结合的关系,因此,有意义的 学习就有可能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或并列结合学习。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应培养学生这三 类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探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逆 向迁移的规律,对于充分地发挥迁移的作用,提高数学的教与学的水平,都将有着十分重要 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揭示逆向迁移的若干规律: 一、下位学习中的逆向迁移规律与教学。 心理学的研究与学校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在包摄和概 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那么这时的有意义的学习称为下位学习,在下位学习中,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 Chapter 1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1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 知识点: 1.*Defini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vergeneralization; interlanguage 2.Connection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Contrastive analysis 4.*Error analysis 5.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6.*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7.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aptitude;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考核目标: 识记:Defini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vergeneralization; interlanguage 领会:Connections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rastive analysis; Error analysi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简单应用: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 一、定义 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第二语言习得: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how one person acquires a second language subsequent to his native language. 指一个人在习得其母语之后是如何习得一门第二语言系统的研究。 2.over generalization过度概括: the use of previously available strategies in new situations. 将以前适用的策略运用于新的场合。 3. interlanguage中介语:learners’independent system of the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of neither the native language nor the second language, but a continuum or approximation from his nativ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它既不是本族语,也不是第二语言,而是一个处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连续体或临界体。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2012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6期 Ja n2012 [摘要]文章通过大量的例子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语句及文化上的对比分析来说明两种语言的差异,指出由于两种语言存在这些差异,在英语学习中产生了负迁移,并针对负迁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负迁移;对比研究;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1-0149-02 英汉语言差异及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李琴 (临汾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一、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 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把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活动所需的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负迁移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以及知识的正确掌握。负迁移的产生常在两种学习又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而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 在语言学习中,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相似或完全一致时,学生已有的母语经验对外语学习起促进作用,从而使外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相异点较多时,学生已有的母语经验对外语学习起干扰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 二、英汉语言差异及负迁移 从语言本身来看,不同的语言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为负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拿英汉语来说,作为语言的分支,这两种语言符合人类语言普遍性的特点,它们具有一些相似性。但从语言谱系上讲,汉语属汉藏语系,与属于印欧系的英语比较起来存在诸多差别,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语言的形态类型方面: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英语为综合性语言,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一)词语的差异及负迁移 1.词义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景象、同一颜色,不同民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或不同的语义联想。例如,狗在汉语文化中的表达法大都含有贬义,但在英语国家文化中,“狗”是一种宠物,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甚至被看作家庭中的一员。如:“a g a y do g”快活的人,“Every dog ha s his da y.”凡人皆有得意日。红色在汉语中是喜色,它象征着喜庆和欢乐,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红色大都与暴力、流血和战争有关。如:“re d fla g”禁止,“a red bat-tle”血战。同样,在中国白色具有伤感、死亡的意义,而在西方表示幸运、纯洁无暇。如:“white da y”吉日。 2.词的搭配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些固定词组或常见搭配,这一特征引起了学生在英语词汇搭配上的负迁移。汉语中“老朋友”、“老领导”、“老黄牛”都用同一个“老”字,但在英语中就有不同的搭配“an old friend”、“the former leader”、“a willing o x”。“红茶”英语表达为“black tea”,“红颜”可表达为“a beautiful girl”,“红运”可表达为“good luck”。 3.词的排列顺序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由于英汉语言的状语位置有很大差别,在学习中很容易引起负迁移现象。英汉语言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有单位大小之分。几个同类状语同时出现时,英语中的正常顺序是先小后大,汉语则是先大后小,两者顺序完全相反。如:“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表达为: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s s itua te d at the foot of the Yuelu Mountain in the city of Changs ha in Huna n P rovince.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某些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不同。如:“悲欢”joy and s orrow,“水火”fire and water,“不论晴雨”rain and s hine. (二)语句结构方面的差异及负迁移 1.英汉语句结构最主要的区别是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句子注重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句式上呈“聚集型”通过形合手段及连接词使各种成分关系明确,并通过一致原则: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和就近原则使英语句子成分之间或词语之间在行、数、人称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汉语采用意合是指句子结构不是通过形态词和连接词而是靠语序和意义来实现的。如:“他不来,我不去。”If he won’t come here,I'llnot g o the re.“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 winter comes,ca n spring be far behind? 2.汉语的“人称表达法”和英语的“物称表达法” 东方属于主体型思维,西方属于客体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英语句子常用物称表达法,使事物以客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较多。汉语句子常用人称表达法,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因而汉语主动语态较多。根据汉英语言的这一差异,需要相应调整句子谓语动词的语态。如:“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An idea s uddenly struck me.“我一时记不起他的名字。”His name es capes me fo r the 149 ··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初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 摘要:作者针对农村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课堂话语知识比较匮乏的现状,通过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概念和功能的文献浏览,提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注意点:有效性、激励性、机智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话语知识;注意点;农村中学 在笔者所在的农村偏远地区中学,学生接触英语较晚(许多学生在初一之前未学习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硬件设施不到位(多媒体教室、专业化语音室的匮乏);软件也不太令人满意(许多英语教师并非专业科班出身,而是经过培训之后改教英语学科,专业理论基础匮乏)。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地区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普遍滞后,成绩远落后于城市中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除了上述因素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即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于课堂话语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率性而为”,想怎么讲就怎么讲,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在什么时候讲就在什么时候讲。课前没有深入思考、课中没有及时调整、课后没有认真反思,就会出现教师讲得“天马行空”,学生听得“云天雾罩”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概念及功能 教师用于管理英语课堂与讲解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所用的话语称之为英语课堂话语。一般情况下,教师使用的主要话语应该是英语,但不排斥母语(程晓堂,2009)。课堂话语是英语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有如下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管理、组织教学活动相关,例如介绍教学目标、给予活动指令、维持课堂纪律等;另一类与教学内容相关,如导入新课、讲解语言点、提供语言输入等。 上述理论显示,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课堂话语的“质”与“量”上下足工夫,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几个注意点。 二、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在学生刚接触英语的阶段,教师的课堂话语作为语言输入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紧密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切忌跑题,而且课堂的教学时间十分宝贵,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注重简练、扼要,不可拖拖拉拉。有些地方点到即可;有些地方适度展开,切勿发挥;有些地方当“惜墨如金”,无需多说的地方坚决少说,无需说的地方坚决不说。 笔者曾经听过本组一位英语教师的阅读课,该课选自《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The story of Xi Wang。全文讲述一只大熊猫的故事(包括熊猫的体重、饮食、保护及自然习性等)。该教师设计导入环节如下。 T:在多媒体屏幕上打出一幅图画并提问:“Can you guess what animals are they?” S:Pandas. T:Are they beautiful?Do you like them? S:Yes,I have seen them in a zoo. T:Good,in which zoo did you see them?And what other animals did see there? S:… 该教师的课堂话语已经偏离了文章的主线,教师问学生在动物园还看见了别的什么动物,与本文主题“pandas”无关。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就会离题万里。 三、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激励性

汉语语法负迁移对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及对策 (1)

浅谈汉语语法负迁移对高职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学习产生的负迁移,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英汉语法的异同,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提高英语语法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关键词负迁移对比分析英汉语法策略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grammar negative transfer to vocational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liu yunca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3)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 chinese grammar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study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english-to-chinese grammar by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then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which help learners to master and use english better. key words negative transfer; contrastive analysis; english-to-chinese grammar; suggestions 0 引言 根据多年的英语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大部分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受汉语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无法正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

D类辨析题

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D类 辨析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此说法错误。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以往的教育具有渊源关系,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同时,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政治经济制度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也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P232) 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此说法错误。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故说法错误。(P321) 3、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或: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说法错误。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说法错误。(P344) 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此说法错误。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5、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此说法错误。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故教育是有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 (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失去这一属性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教育。 (3)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方可称之为教育,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完整版)英语语言学超强总结

语言学总结 一、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的区别性特征:Design of features of language 任意性arbitrariness 指语言符号和它代表的意义没有天然的联系 二重性duality 指语言由两层结构组成 创造性creativity 指语言可以被创造 移位性displacement 指语言可以代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及的物体、时间、观点 2、语言的功能(不是很重要) 信息功能informative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施为功能performative 感情功能emotive function 寒暄功能phatic communication 娱乐功能recreational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3、语言学主要分支 语音学phonetics 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接受过程,考查人类语言中的声音 音位学phonology 研究语音和音节结构、分布和序列 形态学morphology 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 句法学syntax 研究句子结构,词、短语组合的规则 语义学semantics 不仅关心字词作为词汇的意义,还有语言中词之上和之下的意义。如语素和句子的意义 语用学pragmatics 在语境中研究意义 4、宏观语言学macrolingustics 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计算机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5语言学中的重要区别 规定式和描写式:规定式:prescriptive说明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描写式:descriptive 说明事情本来是怎么样的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synchronic 研究某个特定时期语言 历时:diachronic 研究语言发展规律 语言和言语:语言: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 言语:parole指具体实际运用的语言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 能力:competence用语言的人的语言知识储备 运用:performance 真实的语言使用者在实际中的语言使用 二、语音学 1、语音学分支 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语言的产生 声学语言学acoustic phonetics 研究语音的物理属性 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 研究语言怎样被感知 2 IPA(国际音标)是由daniel Jones琼斯提出的

英语(心得)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使用

英语论文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与使用 思考: 1. 什么是英语课堂教学语言? 2. 英语课堂教学语言具备什么特征? 3. 作为教师,你在课堂上用英语做什么?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定义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使用的语言。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口头形式为主,书面语(板书、课件)与形体语言等配合运用的特殊语言系统。 (一)教学语言不同与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它受到教学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外语教师经常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外语水平调整和修饰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了“一种简短、简化、规范的,在语音、词法、句法、语篇层次上经过修改的语言。” 发音:英语教师经常会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夸张的发音,或延长停顿、或放慢速度、或抑扬顿挫,或加重语气等。发元音时较为清晰,而辅音连缀现象较少见。 词汇:较多地使用基本词汇,较少地使用口语体。 语法:尽量使用短句,较少使用从句,大量使用现在时,句子

结构完整规范。 (二)教学语言不只是口语,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语言系统。教师在口头使用教学语言时会使用形体语言加以调整和配合。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眼神等,能与话语配合或单独使用,它不但能够增加语言的表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或一定场合能代替语言,或者能弥补口语形象性上的不足。教学语言有时也会出现笔语形式。如:有时教师把较复杂的活动指令写成板书或用 PPT 播放,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程序和要求,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 (一)规范性 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说者只要把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达给听者,交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在语言上出现一些不规范是允许的。但是作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则不能有错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都可能模仿,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反之教师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一种听力训练和对知识的巩固,也能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这包括语音规范、语法规范和词汇的规范。 (二)简洁性 语言精练、清楚、无歧异。经常使用基本词汇、短句、祈使句。

浅谈负迁移的消极作用

浅谈如何克服负迁移的消极作用 徐晓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迁移是指学得的经验(知识、技能)对与后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解决新课题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在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经常会发生负迁移,这样一来就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作用。如何克服负迁移的消极作用,促进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有关基础知识 知识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共同要素和一般原理,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牢固,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发生正迁移,例如:高年级关于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教学必须以低、中年级的整数加减乘除为基础。再如:低年级学习0-5以内认识及加减法掌握得好,那么就有利于学习6-9以内的认识及加减法。迁移必须以先前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当学生要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必须先要复习与这个知识点的旧知识。这样以旧换新、以旧促新,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在教学中常常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原因。由此可见,加强基础知识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二、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紧较强的科学,它的知识系统性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研究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把前后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合理迁移。学生概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由于迁移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因此,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认识新知识的本质,因而也越顺利地进行迁移。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具有解答各种问题的现成知识经验,但又不能独立地分析新的问题,因而使他原有的知识不能迁移。例如:教师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往往把复合应用题分解成几个简单扫应用题,就是由于学生缺乏分析能力的原因。由此可见,知识的学习与概括水平有着相互制约作用。一方面,知识的迁移有赖于概括水平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概括水平和能力又是在知识的学习或不断迁移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三、已知“认知结构”的阻碍 学生在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相应的数学“认知结构”,而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成为下一步学习整数加减法时,形成了从低位加减起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对于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常常使学生发生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地、不断地调整和发展学生的认知

2019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卷(三)带答案与解析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预测卷(三) (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C.正面功能 D.负面功能 2.《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A.苏格拉底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杜威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创新能力的培养 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 D.交往能力的培养 5.我国现在采用的学制类型是() A.六三三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双轨学制 6.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此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7.一般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都比较急剧,因此教育者应该()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有针对性 D.抓住关键期 8.不属于义务教育特点的是() A.强制性 B.普通性 C.普及性 D.免费性 9.近年来兴起的“慕课”(MOOC)是指() A.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B.大范围深度改革课程 C.大规模设计开发课程 D.大范围深度实施课程 1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践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的品德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D.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2.课堂上所有同学都正在听老师讲课,突然有个同学的书掉在地上,发出“啪”的一声响,这时同学们会不约而同地将视线转向发出声响的地方,这样的注意就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13.()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工作记忆 D.语义记忆 14.赵老师拿了一枚曲别针到课堂上,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说出曲别针的用途,赵老师旨在培养学生的()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15.小峰认为输掉学校秋季篮球比赛是因为他们的运气不好,这种归因是() A.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B.外部、可控、稳定的归因 C.外部、不可控、稳定的归因 D.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归因 16.“先行组织者”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 A.奥苏贝尔 B.布鲁纳 C.斯金纳 D.桑代克 17.刘老师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正处在教师发展的()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18.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9.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而暴露自己的焦虑,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种症状是() A.抑郁症 B.恐惧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20.()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A.教学效能感 B.教学认知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D.教学操作能力 2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规范 B.课堂管理 C.课堂纪律 D.课堂控制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有人认为:看看教材,翻翻教学参考书,写份教案就是备课。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理由。 23.政治制度不影响教育。 24.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25.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英语语言学名词解释.

Chapter 12 : Language And Brain 1. neurolinguistics: It i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and language. It includes research into how the structure of the brain influences language learning, how and in which parts of the brain language is stored, and how damage to the brain affects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2. psycho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language processing.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ocesses of language acqisition,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3. brain lateralization: The localization of cognitive and perceptive functions in a particular hemisphere of the brain. 4. dichotic listening: A technique in which stimuli either linguistic or non-linguistic are presented through headphones to the left and right ear to determine the lateralization of cognitive function. 5. right ear advantag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right ear shows an advantage for the perception of linguistic signals id known as the right ear advantage. 6. split brain studies: The experiments that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urgically severing the corpus callosum on cognition are called as split brain studies. 7. aphasia: It refers to a number of acquired language disorders due to the cerebral lesions caused by a tumor, an accident and so on. 8. non-fluent aphasia: Damage to parts of the brain in front of the central sulcus is called non-fluent aphasia. 9. fluent aphasia: Damage to parts of the left cortex behind the central sulcus results in a type of aphasia called fluent aphasia. 10. Acquired dyslexia: Damage in and around the angular gyrus of the parietal lobe often causes the impairment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acquired dyslexia. 11. phonological dyslexia: it is a type of acquired dyslexia in which the patient seems to have lost the ability to use spelling-to-sound rules. 12. surface dyslexia: it is a type of acquired dyslexia in which the patient seems unable to recognize words as whole but must process all words through a set of spelling-to-sound rules. 13. spoonerism: a slip of tongue in which the position of sounds, syllables, or words is reversed, for example, Let’s have chish and fips instend of Let’s have fish and chips. 14. priming: the process that before the participants make a decision whether the string of letters is a word or not, they are presented with an activated word. 15. frequency effect: Subjects take less time to make judgement on frequently used words than to judge less commonly used words . This phenomenon is called frequency effect. 16. lexical decision: an experiment that let participants judge whether a string of letter is a word or not at a certain time. 17. the priming experiment: An experiment that let subjects judge whether a string of letters is a word or not after showed with a stimulus word, called prime. 18. priming effect: Since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is activated through the prime, when the target is presented, response time is shorter that it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This is called the priming effect. (06F) 19. bottom-up processing: an approach that makes use principally of information which is already present in the data. 20. top-down processing: an approach that makes use of previou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readers in analyz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which is received. 21. garden path sentences: a sentence in which the comprehender assumes a particular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but discovers later that the assumption was incorrect, forcing the comprehender to backtrack and reinterpret the sentence. 22. slip of the tongue: mistakes in speech which provide psycholinguistic evidence for the way we formulate words and phrases. Chapter 11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how one person acquires a second language subsequent to his native language. 2. target language: The language to be acquired by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3. second language: A second language is a language which is not a native language in a country but which is widely used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nd which is usually used alongside another language or languag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