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论国籍冲突及其解决方法

◎孙熹[1]李凤[2]

([1]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2]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国籍是指一个人作为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国籍冲突问题直接涉及到主权国家与其公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保障。根据国籍冲突的不同情形,可以分为国籍的积极冲突和国籍的消极冲突,解决的方法各国也各具特色,对我国国籍冲突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籍国际冲突积极冲突消极冲突

一、国籍以及国际冲突的产生

日本著名国际私法学者江川英文指出,作为理想,人必定具有一个国籍而且应当是唯一的一个国籍。关于国籍的概念,一种观点以英国学者为代表认为:国籍是一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义务,个人一旦具有某国国籍,即对该国永远负有效忠的义务。另一种观点以德国学者为代表认为:国籍是人民对国家的服从关系。法国学者则持第三种观点将国籍看作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国家与个人双方都各自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可像契约一样,随时解除这种关系。①在我国通说认为:国籍是指一个人作为特定国家的成员而隶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②进而笔者认为,国籍是个人与国家稳定的法律关系,也是个人隶属于国家,作为国家成员的标志。一个人具有某国国籍,不管他身居何地都对该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受该国保护。由此可见,国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一,外国人作为国际私法的主体是以国籍为标志的;其二,很多国际私法关系都是用当事人本国法即当事人国籍国法来调整的。

首先,关于国籍问题,一般说来各国均采取国籍唯一的原则。③在我国1980年9月15日公布的国籍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公民具有双重国籍。”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主权都是独立的,一个人的国籍如果不是唯一的,那意味着其要接受两个或者几个国家的同时管辖,必然会发生冲突。其次,国籍与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紧密相关。例如,就国内法来说,一国国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并负担兵役义务。而外国人则不享有此种权利以及负担此种义务;就国际法而言,一国对侨居国外的本国国民有权予以保护,并有义务接纳其回国。而对于外国人,一国原则上既无权予以保护,也无义务接纳其入境,但有权驱逐其出境。若一个人的国籍无法确定,其权利义务也难以确定,对国家不利,对个人亦不利。同样的,若一个人没有国籍,不仅其权利得不到保障,其作为一个义务主体所应负担的义务,也无法付诸履行。

尽管大多数国家均主张国籍唯一的原则,然而究其性质国籍法是国内法。日本学者池团委雄认为:各国的国籍法,由

于各个国家的历史传统、人口政策、人权思想、国际环境以及其他国情的不同,所包含的内容不同。④相应所采取的主张不同,例如,关于国籍的取得,既有生来取得和传来取得之分类,又有因国际法上的原因而改变,如领土割让、国家合并等领土变更情况的发生。关于国籍的丧失,有自愿和非自愿之分。总之,由于对国籍的取得与丧失以及相关之规定各国彼此不同,国籍冲突的发生因而也不可避免。

二、国籍冲突之概述

在国际私法中,国籍冲突是指由于各国关于自然人取得、丧失或者恢复国籍所采取的原则或者所实行的主义不同,使得一个自然人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籍或者没有任何国籍的情况。根据国籍冲突的不同情形,其又可以分为国籍的积极冲突和国籍的消极冲突。

(一)国籍的积极冲突

所谓国籍的积极冲突,是指由于各国关于自然人取得、丧失或者恢复国籍所采取的原则或者所实行的主义不同,使得一个自然人同时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籍的情况。

产生国籍积极冲突的原因有两个:在原始国籍的情况下发生,即生来就有的冲突;在继有的国籍的情况下发生,即传来的(由亲属关系和归化方面引起的)冲突。

(二)国籍的消极冲突

由于各国关于自然人取得、丧失或者恢复国籍所采取的原则或者所实行的主义不同,使得一个自然人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情况。国籍的消极冲突可分为三种情况:生来便无国籍;原来有国籍后来因身份变更或者政治上的原因而变得无国籍;属于任何国籍无法查明。⑤

无国籍产生的原因也和双重国籍或者多重国籍一样,既可以在原始国籍上发生,也可以在继有国籍上发生。尽管无国籍产生的消极冲突,不象国籍的积极冲突那样容易引起纠纷,但对于居留国的而言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防止和消除无国籍状态,1961年8月15日联合国在纽约会议上制定了《减少无国籍状态公约》,但是参加该公约的国家不多,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各国在立法上也都尽量避免无国籍问题的发生,

有的国家还尽量给予在本国境内的无国籍人以入籍的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关于中国失业率的分析 一、中国失业率的衡量 失业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它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此定义下的失业人员指拥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换句话说,凡是没有非农业户口,或者有非农业户口,但是没有进行求职登记的都不算失业者。 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忽略了隐性失业人口,排除了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而这两者的失业率是比较高的,因而结果偏低,因此这种统计方法是不合理的。近年我国正在试点采取更加科学的调查失业率,以使失业率更加更反映中国人的失业状况。 二、中国失业率及其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近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上处于小幅攀升态势。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左右。之后的几年里,失业率处于小幅下降状态,2007年金融风暴后,失业率又开始上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90年代以来。但同时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经济优化升级,必然导致工人结构性失业,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不完善,自然失业率本身就比较高;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住处转型时期,科技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候导致一些人的失业,其中很多失业人口素质低下,无法实现失业人口充分再就业;最低工资的提高,使得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供给减少,非自愿失业更加严重;但由于我国近10年左右的经济一直保持较为平稳高速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加上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得失业率虽然总体上升但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总结来说,失业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上升,这种现象叫做奥肯定律。经济增长时,企业对未来预期高因此对人员的需求也大,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也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经济形势好,人们乐于消费使得内需扩大,经济发展更好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好,形成良性循环。经济衰退时,反之企业裁员,内需小,大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不高,失业率就会下降。同时,失业率不仅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极大的关系。因而现阶段我国要降低失业率,应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消费和内需,增加投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之,降低失业率,还是要立足经济周期,根据经济周期的规律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论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摘要: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应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各契约主体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控制在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 会计政策选择利益共享 会计政策是一种核算的规范和标准。现代企业实质上是由与企业合同有关联的并在企业具有一定产权的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为了避免某个利益集团产生有损于企业价值增长的行为,便产生了会计政策如何选择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的第二章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真实可靠性与内容完整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八个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在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必须遵循以上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会计政策的概念及特性 (一) 会计政策的内涵 会计政策作为政策的外延之一,有其具体的限定内容。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政策是“那些被报告会计主体的管理当局认为在当前环境下最能恰当地表述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从而被依循的会计原则及运用这些原则的方法”。上述定义都强调会计政策要能“最恰当地表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具体会计准则认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就现实而言,会计政策根据其指定的面向整个国家及社会的,一些通用、重要的会计方针、原则及方法程序,通常以准则的形式固定下来;第二层是企业根据微观实际“, 量身定做”制定出的会计政策,其适用范围仅限于自身。在我国会计实务中,人们给了会计政策不同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会计政策包括在编制财务报表上,企业管理人员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二是企业会计政策也称企业会计方针,是指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为正确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及程序和列示方法。三是企业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四是企业会计政策实质上是企业为编制会计报表而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的选用所作的决定。 (二) 企业会计政策的特性 1. 企业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原则、基础、方法、惯例、规则和程序。但会计政策的实现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政策的阶段性,显示出重大政策、特殊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区别,从而形成企业会计政策体系和过程,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2. 企业会计政策的功能和作用,首先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现在和未来;其次它不仅解决局部问题,主要是解决大大小小的全局问题,一项会计政策往往影响一项业务、一张报表,甚至一个企业。 3. 企业会计政策的目标,包括日常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和揭示行为。会计政策是报表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报表揭示的组成部分,但它贯穿于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通过日常业务和报表业务的规范,以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4. 企业会计政策必须具备公认性。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符合会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规范要求,一般不允许制定和使用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会计政策。 5. 企业会计政策必须具备适用性。企业会计政策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适应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报表以及会计管理需要。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

2021年全国两会解读: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标释放三大信号

xx年全国两会解读: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 标释放三大信号 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今年工作预期目标的指标之一,这一变化背后释放了三大信号。 信号一:感受真实“温度”精准制定政策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为人所熟知,但城镇调查失业率直到xx年才与公众见面,两者在统计的对象范围、数据口径等方面均有不同。 例如,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是由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主动申报失业登记而形成,统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由统计部门主动调查城镇常住居民而形成。 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依赖城镇户籍居民主动申报登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对象仅为城镇户籍人员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可见,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感受就业市场“温度”而准确反映就业状况,更能体现就业跟随经济波动的变化,更能突出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更能精准制定就业政策,由此,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谓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是首次出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并行使用是为了实现平稳过渡。 信号二:接轨国际引导预期 目前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采用调查失业率来衡量本国的就业

状况。在过去五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作为宏观经济运行重要的参考坐标之一,中国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可比性,准确引导了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 信号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统计保障 当下中国正迎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作为指引?需要什么作为参考系? 答案是高质量的统计和统计指标。xx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为了聚焦高质量,统计部门研究建立能全面客观反映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统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长由“量”转“质”,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正是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新参考。 从数年前,国家统计局建立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制度,到xx年开始增点、扩面、提质,建立全国所有城市的劳动力调查制度,再到此番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的预期目标,中国失业率统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在稳步推进。 xx年底,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各地的绿色发展指数,xx年,调查失业率的预期目标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未来一个更加适应新时代,服务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已经呼之欲出。 内容仅供参考

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 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 B公司属于制造业。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 1、审计证据一: 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 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 B公司

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 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 (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 关注2: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 (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4)B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B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01、合约02项下的产成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中国失业问题分析——再就业问题

目录 一、前言 (1) 二、中国失业现状 (1) 三、再就业状况 (3) 四、再就业问题原因分析 (5) 五、针对失业现状提出的再就业解决方案 (5) 六、结束语 (7)

一、前言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温家宝总理就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和与会者交流时谈到了失业问题,他说:“我知道美国有200万失业人口,这让政府十分焦急,但中国失业人口有2亿,中国绝不盲目追求贸易顺差,相反,中国想方设法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见3月23日新华网)自从2008年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至今,也已有2年多的时间了,我国GDP慢慢在上升,经济慢慢在回温,而失业率也在逐渐下降。失业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最早,是随着西方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逐渐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新技术的采用带来了生产率的高速增长和生产质量的提高,但是失业也因此普遍化、尖锐化,激发了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极大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当然,失业对于每一个人也是很关心的,没有人想失业。近期,人民币微升值,通货膨胀还在持续,失业率有比先前的降低些,探讨失业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对策算是当今比较热的话题,而再就业问题也渐渐得到了关注。 二、中国失业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失业率呈波动上升趋势: (1) 每天都有一些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也每天都有人被雇佣。劳动力(L)等于就业人数(E)加上失业人数(U),失业率等于失业人数(U)比劳动力(L)。离职率(s)即离开自己原有的工作岗位人数比就业人数,就职率(f)即本来是失业后

来找到工作的人数比去失业人数。而失业率就是有这两个离职率和就职率决定的。在社会劳动力资源是稳定态的时候,岗位离职的人数是等于就职人数。所以失业率就是:U/L=1/(1+f/s)。这是比较简单的自然失业率模型。 从现状可以看出,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所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身边我们也不难发现,失业人群比以前年轻化,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挑战,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人口中,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而且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数据显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约1190万人,大约有51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失业与空岗并存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最近我国人民币升值,这对恶性通胀与失业情况有一定的镇压作用。我们知道适度通胀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但是恶化的话也会威胁到就业。 那失业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告诉我们,这是有两个基本原因:寻找工作和工资刚性。在寻找工作中,由于找工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引起的失业我们称之为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而工资刚性和工作配额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工资刚性是指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当刚性实际工资是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则会引起失业,劳动供给大于需要的雇用劳动力,这样也产生很多的待业人口。 三、再就业状况 当实际工资是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劳动供给大于需要的雇用劳动力,失业人数真多,这样也产生很多的待业人口,企业可以在未来降低工资使之打到均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是不会这么做的,不论是什么情况,再就业都是一大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摘要:会计政策的选择是指企业在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时所应遵循的相关具体准则及所采纳的具体会计方法。国家财政部门根据各个行业及企业所处的具体经济环境不同,而制订出诸多会计政策供企业选择。客观的讲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都具有一定的动机,同时也会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本文将通过对一些上市公司及中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进而分析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并提出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政策;治理结构;会计准则 企业管理当局或是管理者在确定一项会计政策时,会按照企业的长、短期经营目标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是需要相关人员来完成的,因而在选择的时候就难免会有人为的动机在其中,最终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本文从企业的上市融资动机、企业避免处罚及企业避税动机三个方面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动机进行分析。 一、企业会计政策的涵及选择的动机 1.企业会计政策的含义 会计政策(英文Accounting Policies),是企业在进行日

常会计核算及出具会计报告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会计政策其实质是会计人员在处理日常业务过程中所采用及遵循的会计准则、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的选择与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及其自身的职业操守有着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同一个经济业务,由于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政策所产生的会计核算结果将不尽相同,最终影响到企业披露的资产状况、营利情况等方面。所以说,会计政策存在一个“选择”问题。 2.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 (1)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一般取决于该企业的外部因素及部因素。外部因素包含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宏观经济政策、行业通行惯例等;部因素一般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资本构成状况、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个人职业操守等因素。 (2)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中应遵循合法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一贯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及适应性原则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一般受到个体需要、环境制约以及管理者的意志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出发点是基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实施,改变相关会计数据的分布,进而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由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不同。

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011年09月学术探讨 浅议审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文/王英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各种审计方法并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审计方法的选择原则和运用方式。 关键词:审计方法;运用;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284-02 引言:对于任何审计项目来说,审计方法的选择对于审计结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各种审计方法并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审计方法的选择原则和运用方式。 一、审计方法概述 审计实务积累了很多种审计方法,本部分就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行了简单阐述和总结。 (一)收集审计线索法 由于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行为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对于审计人员来说,信息掌握的劣势地位对于其揭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舞弊或其他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任务的执行时间必须与审计成本相匹配,也就是说,审计组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非常复杂,而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就隐藏在这些复杂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或事件中,甚至很多时候,这些都处于看似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护下,使得审计人员在有限的审计时间完成审计任务的难度加大,更加难以揭示和发现这些舞弊行为,导致审计工作事倍功半。在这个时候,最有效果的审计方法就是寻找审计线索,通过审计线索收集审计证据。 (二)监控资金流向审计法 审计人员经常会按照资金的流向或流程实施审计程序,这是常用的审计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适应于专项资金的跟踪检查。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资金流向的各个环节,以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资金流转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在审计实务中,这种跟踪资金流向的审计方法使资金流转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审计人员的可控制范围之内,因此具有明显的审计效果。但耗费时间、精力。 (三)审计调查法 对于从事舞弊活动的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系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对于审计人员来说,看似合规合法的会计记录,有可能是违规违纪经济活动行为的载体,这样一来,审计人员会很难就所看到的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事项专业判断。此时,审计人员需要搜集审计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判断,他们往往会选择审计调查的方法。但在实施调查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调查对象、谈话技巧与方式方法、调查的内容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审计结果的质量。 (四)分析性复核审计法 分析性复核审计法是每一次审计业务、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需要使用的一种基本的审计方法。分析性复核就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在相关审计证据搜集的基础上,利用专业技能进行合理的推断、验证、计算,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法律法规的量度,以核实被审计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证据理性的分析与复核,作出具有可信力的审计结论。 (五)抽样与详细审计结合审计法 抽样审计是一种综合考虑审计成本与审计时间相匹配,从而确定审计样本的一种审计方法。从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上看,这种抽样审计可能会存在由于样本本身固有的局限性使财务报告中相关的舞弊行为不能被揭示出来的可能性。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来看,抽样审计基于时间和成本效应,能够实现效率性这一审计目标。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情况,以及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以确定审计样本。而在审计过程中,当审计人员对某一样本产生怀疑时,他就可能会扩大样本的数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六)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 审计实践中较为常用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这种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在审计现场对事物进行观察,或运用计量手段核实被审计资产账户记录的真实性、存在性和准确性。 (七)绩效评价审计法 绩效评价审计法是目前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也是难点。审计人员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被审计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量化评价。这个量化评价是基于被审计单位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且这个量化评价标准的制定是有针对性的。因此,绩效评价审计法能够科学、合理、细致地针对各个指标计算出经济评价所需要的数据,从而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审计中,绩效评价审计方法是可以广泛运用的。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效果,已受到了企业管理层和社会的重视和积极推广。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开展的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绩效评价审计已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用来评价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效果和能力。 二、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可选择的审计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一些方法,需要根据审计业务各自的目的、对象和内容来决策。审计方法体系的掌握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职能的发挥水平和程度。选择正确、合适的审计法国法可以保证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有助于实现审计目标。因此,在选择审计方法时,审计人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审计实务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业务类型,比如说各种专项审计、企业领导离任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每一种审计任务都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和业务要求,因此,需要运用的审计方法也就不同。作为审计人员,应该能够将各种审计业务区别对待,针对每次任务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才能按要求高效、准确地完成审计任务。 首先,审计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审计项目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审计人员应该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以此来准确制定出本次审计工作中需要运用到的各种审计方法,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其与其他有关联单位 284 2011.09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 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研究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仅是因为有关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审计理论,还在于它有助于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和快出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在审计中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 研究方法是否适当、科学,直接影响着审计理论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是促进或制约审计理论研究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水平上,审计相对落后予会计及其他相关学科,很大程度上也是围于方法论的落后与不够丰富。 在按照惯例将研究方法分为规范法(Normative approach)和实证法(Positive approach)两大类别的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规范法、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并系统阐述其关系定位问题。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 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与论述会计理论的丰富资料相比,在审计文献中,很难找到论述审计理论的文章或专著①。莫茨(R.K.Mauts)和夏拉夫(H.A.Sharaf)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1961年)开拓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并为规范式审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审计理论研究中所用的规范法,既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哲学方法,后来还出现了其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研究方法、档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一)哲学研究方法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将开始对自己的目的和本质等理论问题提出疑问,并开始寻求哲学的指导。不容否认,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索审计理论的,是里程碑式著作《审计理论结构》。 在审计理论的研究途径上,该论著的作者运用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对各种审计理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一是理解(prehension),即以概括性的眼光对审计理论作全面的思考:二是展望 (Perspective),即从综合的、相互的角度考虑每一个审计问题;三是洞察(1nsight),即超越偶然认可时惯例或信念去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 2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2008 年 3 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指

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 万人。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2001 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4.0一下,其中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仅在 3左右,从 2002 年到2007 年的六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 4以上的水平,2008 年失业率在 4.5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 8.6 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 70.9,农村从业人员为 4.9 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 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 4 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 1.9 亿。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发展及运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发展及运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发展及运用 随着“安然事件”和“银广夏事件”等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相继爆发,使得审计风险实实在在摆在了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面前。风 险导向审计正是以审计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对产生风险 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重视产生风险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确高风 险项目,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风险的过程。风险导 向审计方法的发展至今分为三个阶段: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注重对账户余额和交易层次风险 的评估,但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 险都将对会计报表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果不结合考虑这些因素, 就不能对会计报表项目余额得出一个合理的期望。而当管理层参与 舞弊时,内部控制也将会是失效的。因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存 在固有的缺陷。 (二)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 职业界在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改进过程中,创造出风险基础战略 系统审计。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首先,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将 审计学、系统理论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企业面临的风险。其次,审计起点前移,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起点为企业的经营战 略及其业务流程。再次,采用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有利于节省审 计成本,克服因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基础 战略系统审计仍存在固有的缺陷:使用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实施的 实质性程序有限,当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或测 试内部控制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社会的影响及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一、关于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而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 1、自愿性失业; 2、非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3、隐蔽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失业有很多种类,根据主观愿意就业与否,即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所谓自愿失业是指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超过其边际生产率,或者说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雇用而造成的失业。由于这种失业是由于劳动人口主观不愿意就业而造成的,所以被称为自愿失业,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来消除,因此不是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 另一种是非自愿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于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管理来控制。经济学中的所研究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 (二)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又可以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1、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它通常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劳动力需求方存在职位空缺,而劳动力供给方又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产业结构变化或者产业迁移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造成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1)技术变化。原有劳动者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或者是技术进步使得机器替代人工,从而劳动力需求下降,此类型失业也称为技术性失业; (2)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改变,使得某些行业扩大而另一些

浅析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空间

浅析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空间 摘要: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改革也越来越多地体现“灵活性”,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本文主要从相关理论角度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和空间进行分析。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空间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对会计原则、方法、程序和惯例等作出选择的一种决策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产出,最大化目标主体的利益。由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多样性,会计实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会计准则发展的滞后与职业判断的不确定性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会计政策选择便成为一种必然。 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同时,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现代企业是由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每一个企业,其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均会关注会计政策的选择,也会试图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通过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来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因此,管理当局在面临会计选择时,势必会根据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选择“最优的”会计政策。本文将从股东、管理者、债权人、员工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考虑出发,分析他们对会计政策的偏好或选择。 (一)股东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是股东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渠道。股东是企业财务资本的投入者,其对资本有保值增值的要求,希望从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会计政策选择关系到他们财富的多寡。 会计政策选择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对股东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资产减值损失通常是企业管理层依据有关因素对资产的可收回可能性做出的一种估计,这里存在着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而新的会计准则不再允许大多数资产减值的转回,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操控盈余的可能性,维护了股东的利益。 在不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下,市场并不能有效识别不同的会计政策。同时,不同会计政策下的财务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市场反应,这必然会影响股东财富的变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失业率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稳步增长,但失业率也在同步增长。这明显是违背“奥肯定律”的。下面我们对GDP与失业率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国失业率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真实关系,为探索降低失业率、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最佳道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失业率、国内生产总值、奥肯定律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奥肯(Okun,A),在担任约翰逊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时,为了使总统、国会和公众相信,如果把失业率从7%降到4%,会使全国经济收益匪浅,便根据美国55个季度(1947—1960年)的失业率和实际GNP的变化资料,通过简单的回归方程,估算出当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水平(4%)时,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DP将损失3%。其方程式为:Y=1-3X。式中Y为实际GNP的变化率(%),X为失业率的季度变化率(%)。结果产生了著名的“奥肯定律”。 近年来,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处于小幅攀升态势。1999年到2000年,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1%左右,2001年升至3。6%,2002年升至3。6%,2002年底为4%,2003年一季度末为4。1%,全年目标控制在4。5%。就业与失业标准的重新界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失业率。据《人民日报》报道,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就业与失业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按照新的标准,“失业人员”指男在16—60岁、女在16—55岁的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反观中国的GDP,却一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4%,但就业并没有相应的增长。下表我们列出了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GDP与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 表一:

浅谈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浅谈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浅谈中国的失业与通货膨胀 摘要 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视线低通货膨胀率下的充分就业,通过学习能够知道直观表现二者关系的便是1958年伦敦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提出的菲利普斯曲线。1960年,萨缪尔森和索洛,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把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曲线,修正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曲线。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为了解释新的宏观经济现象,现代的菲利普斯曲线对原始的形式作了重要的修正。弗里德曼等人指出,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预期通货膨胀对工资率决定的影响。于是,弗里德曼提出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又一次修正,这种修正体现在把菲利普斯曲线划分为长期和短期,并用适应性预期理论,自然失业率假说解释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无效性。我国目前失业人口激增,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分析 正文 一、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分析 在2016学年中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使得我对于失业与通货膨胀有了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于二者的关系与互相影响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解释同时影响许多家庭、企业和市场的经济变化。而在我接下来的论文的论述中,将会简单的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简单分析一下中国的失业情况。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失业:在我们《宏观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有关失业的解释是这样的:失业是指一个劳动者愿意寻找工作,但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没有工作岗位的状态。国际劳动工局给失业者吓的定义是:在一定能力范围内有工作能力、想工作、并且正在找工作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假如一周或一个月)从事有酬工作的小时数达到或超过规定的小时数,这个人就被当成就业者;

会计政策选择论文

会计政策选择论文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动因 纳税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必然的环节,企业的纳税支出不仅是单方向的经济利益流出,而且还体现现金支出的刚性特点。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往往通过有利的会计政策进行税收筹划,从而达到少交税或不交税的目的。会计政策与税法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自的出发点却不尽相同。政府为了节约企业的纳税申报成本,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有一定的空间,即税法有规定的,按税法规定处理,税法没有规定的,按会计政策的规定进行处理。由于会计政策存在可供选择性,这就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机遇,企业管理当局会通过合适的会计政策竭力降低相关税负的税基和税率。 (三)规避市场管制 二、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企业的损益产生影响 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收入确认于某一会计期间,就会直接增加该期间的会计收益;费用确认于某一会计期间,就会直接减少该期间的会计收益。因此,为了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扩展,企业往往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影响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影响收入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 (二)对企业的股东产生影响 企业股东的目标是追求财富最大化,而在现代化的企业里,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这样,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首先考虑股东的利益。因为当企业满足了股东的相应偏好(比如派发现金股利),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股东往往会愿

意为所“喜爱”的企业支付较高的股票价格,从而实现企业资本效益的最大化。 (三)对企业的债权人产生影响 债权人主要关心其债权的安全,即贷款本金和利息是否能够按时足额收回;而管理者往往较多考虑股东和自己的偏好,思考如何运用负债的杠杆为股东和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债权人为了降低风险,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出借资金的时候会在债务契约中规定一些限制性条款。当企业可能会出现债务违约时,管理者可能会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来的会计政策。 (四)对企业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 当会计政策选择的效应传导至资本市场时,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股价,而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可能是与股票的价格挂钩,而股票的价格又受管理者的选择行为的影响,管理者的报酬又是来源于股价的。所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这种特殊的手段来进行操纵收益。 三、完善会计政策选择的思路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规范体系 在制定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规范时,要适当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操作空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给予企业一定的会计选择空间是必要的,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健全,会计信息可靠性不高,企业的信任度严重不足,现阶段应适当收紧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这样才可以有效遏制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随意变更以粉饰财务报告的蔓延趋势,努力降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增进相关利益人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运用。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构 会计政策选择动机与公司治理机构具有内在重要联系,合理的内部结构是达到会计政策目标的一份保证。公司具有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才会更加合理化。因而要积极完善公司

最新2020年全国两会解读: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标释放三大信号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城镇调查失业率作为今年工作预期目标的指标之一,这一变化背后释放了三大信号。 信号一:感受真实“温度”精准制定政策 城镇登记失业率已为人所熟知,但城镇调查失业率直到2020年才与公众见面,两者在统计的对象范围、数据口径等方面均有不同。 例如,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是由拥有城镇户籍的居民主动申报失业登记而形成,统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中的失业人员由统计部门主动调查城镇常住居民而形成。 一方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依赖城镇户籍居民主动申报登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数据失真。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人口流动规模巨大,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的情况下,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对象仅为城镇户籍人员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可见,城镇调查失业率更能感受就业市场“温度”而准确反映就业状况,更能体现就业跟随经济波动的变化,更能突出解决当前结构性失业问题,更能精准制定就业政策,由此,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谓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政府考虑到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是首次出现,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并行使用是为了实现平稳过渡。 信号二:接轨国际引导预期 目前全球大多数主要经济体都在采用调查失业率来衡量本国的就业状况。在过去五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作为宏观经济运行重要的参考坐标之一,中国设定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实现了与其他国家的可比性,准确引导了海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 信号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做好统计保障 当下中国正迎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作为指引?需要什么作为参考系? 答案是高质量的统计和统计指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 为了聚焦高质量,统计部门研究建立能全面客观反映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统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增长由“量”转“质”,设立城镇调查失业率预期目标正是为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新参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