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专题03 赠友送别诗

一.赠友送别诗概说

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另外,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

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

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

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时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另外,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送别地)

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诗句之意。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

3.杨柳,草,酒——物

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草: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 赠友送别诗的基本情感主题:

1.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惜别之情,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对友人的祝愿与勉励:例: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对友人或自己前途艰险的担忧: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此行或自己

未来的担忧之情。例: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4.坦陈心志或抒发感慨: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

志。或是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感慨。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需要指出的是送别诗中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友人要离开而作者去送友人,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可能是诗人自己要离开而友人来送自己,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

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 想象、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4. 比喻、拟人等: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专项提升】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

李季兰

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②指,一作“招”。③西江,一作“江西”。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⑤夏口:今武昌。⑥衡,一作“随”。(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

(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杨柳”这一意象,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少,只有大雁空飞。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作品,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通过想象友人别后情形,虚实结合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亦遂平生之愿。B.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C.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D.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答案】D

【解析】D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 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

C. 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答案】B

【解析】颔联是想象友人此行途中的见闻,属于虚写。颔联也是虚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B、“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C、“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答案】B

【解析】A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C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之痛苦不堪。D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答案】C.

【解析】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