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主要成分为泥质砂岩,岩性软,节理发育明显,抗风化能力弱,受风化作用和地下水的营力作用,不断潜蚀。加上本身处于构造脆弱处,受到挤压,日积月累侵蚀形成洞穴。

锦绣谷为庐山地质地貌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其本是一条冰川U形谷,两侧为冰川刀刃。由于此地的岩石中普遍有两组近与直立的X形剪切节理裂隙面,在冰后期的流水冲蚀作用下,岩

石易沿垂直节理裂隙崩塌,U形谷被改成了嶂谷,使刀刃变成山脊。因而整体地势相对陡峻,确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芦林冰窖,冰窖是山岳冰川主要的屯冰基岩洼地,冰窖四周的U形谷、冰斗、冰坡运来的冰流先囤积在芦林冰窖,待冰屯满之后,冰流爬越过冰坎流入黄龙冰窖,而后流向石门涧冰川U谷,再流向平原变成冰泛,最后滚向山前平原地带而成为山麓冰川。

如琴湖原是一个冰川U形谷兼冰窖,既是屯冰之所又是运冰之驱。冰窖中的冰屯满之后,通过天桥冰益口,流入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中,直达山下的学洼盘谷之中,之后再呈冰泛状流向山前平原。

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320o,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由于冰川时形成的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见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形成的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形套谷。

小天池谷地属于宽谷之一,向东北方向倾斜,由大校场长石英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易于侵蚀破坏。小天池由外动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为次生谷地。

皖南南部山区震旦纪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学特征

皖南南部山区震旦纪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学特征层序地层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运用前景非常大的地学分 支。本文主要系皖南地區1:5万区调及其他地质工作中取得的一些初浅认识的总结,对皖南南部山区震旦纪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文中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标签:皖南南部山区震旦纪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学特征 0引言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其运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层序地层学成为每位勘探学家必备的实用工具”的看法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事实上,层序地层学在勘探和开发中已不仅仅是一种通用工具。对于应用地球预测科学,在许多方面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模型。 1层序地层学与露头层序 1.1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一套由剥蚀面或者沉积面及其相应整合面所限定的、重复出现并有成因联系的年代地层格架内岩层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层序地层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和新技术,是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的层序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科学。它也是在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和岩石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依据生物地层学与年代地层学所建立的宏观年代地层格架基础开展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同已建立的宏观地层格架结合起来;它将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相互交叉渗透而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和发展;它的产生改变了分析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被誉为地球科学的一次革命;它消除了地层学中长期存在的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单位的三重命名的混乱现象,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提高了对地层的分布预测能力,将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层序地层学基本单位是层序。层序地层学家们总结出一个不同级次的地层单元序列,在厚度上跨越许多数量级:从毫米级到千米级。由于翻译上的原因,该序列相同级次的地层单元往往有不同的名称,其对应关系及本文所采用的标准如表1。 1.2露头层序调查 露头层序调查包括层、副层序和副层序组、次层序和微层序以及界面特征等

武汉地层

一、地层 (一)地层区划 武汉市地层按其特征分为南、北两区,与湖北省所跨的秦岭—大别、扬子二个Ⅰ级地层区相吻合,界限以襄(樊)—广(济)深断裂为界(武汉市内该断裂大体从黄陂横店—武湖—涨渡湖一带隐伏通过)。北部属秦岭—大别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大别山群和红安群变质岩系,少量的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地层,缺失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南部为扬子地层区,出露地层有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及大范围的第四纪地层。本市区内扬子地层区实为下扬子地层区。(图1-1至图1-3)

图1-1 武汉市地质图

图1-2 武汉市地质构造图

图1-3 武汉市地层分区图 (二)主要地层单位 1.前震旦纪地层武汉市前震旦纪地层不发育,仅于黄陂区北部和新洲区东部小范围分布,均系经变质作用改造而成的变质岩系。划分为两个群组单位,即: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和中元古代红安(岩)群。均分布于武汉市内的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大别山(岩)群(Ar 3Pt 1 D)。本群在武汉市内仅于新洲区东团麻断裂以东不 足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露。全群为混合岩化中高级变质杂岩内的变质表壳岩

系,由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或片岩)、富钴片岩、磁铁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石英岩、浅粒岩、石墨片岩、大理岩等组成。 市内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黑云二长(或斜长)变粒岩组成(Ar 3Pt 1 D b )。据 同位素测定,年龄为2050Ma~2820Ma。 武汉市内出露的大别山(岩)群岩石属“片麻岩变粒岩岩组”。 红安(岩)群(Pt 2 H)。大面积出露于黄陂区与李集联线的北东地区,出露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为不整合覆于大别山(岩)群之上的中浅变质岩系,由片麻岩、片岩及少许千枚岩、大理岩、石英岩、磷锰矿层和钇矿层所组成。总厚度大于3千米。(岩)群内自下而上划分为黄麦岭(岩)组、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塔耳岗(岩)组。同位素年龄800Ma~2031±56Ma,属中元古代。 1996年《湖北省岩石地层》按与邻省协商意见,将“红安群”更名为红安(岩)群,内部划分为黄麦岭(岩)组、七角山(岩)组与塔耳岗(岩)组。介于黄麦岭(岩)组与七角山(岩)组之间一套片麻岩、浅粒岩组合称为天台山(岩)组。武汉市区内无天台山组。 黄麦岭(岩)组(Pt 2 h)不整合于大别山杂岩之上,与上覆天台山(岩)组成七角山(岩)组呈整合接触的白云纳长片麻岩、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微斜钠长变粒岩或浅粒岩、含锰大理岩、石墨片岩、石英岩、磷灰岩及锰土矿组合。可分两段,下段底部以磷矿为主,上段底部以锰矿为主。两段浅粒岩中均赋存重稀土矿(钇)。全(岩)组总厚度316.7米。在含磷石墨片岩中曾采集到少量疑

地层年代表

地层年代表 一,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 -----------------------------------------------------------------------------------------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 ------------------------------------------------------------------------------------------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 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 ------------------------------- 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 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 ------------------------------- 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C 362 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 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山东地层与构造

山东省境内的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Ⅴ)内的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以怀远间断为界,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上部以奥陶纪灰岩夹白云岩为主地层系统,下部以寒武系灰岩、页岩夹砂岩为主地层系统。由于沉积环境和地层特征的差异,故需按上、下两个层次进一步分区。 其一,怀远间断之下寒武系——早奥陶世地层,在山东省为连续沉积,厚度750~1100m 左右,代表滨海——浅海近岸的沉积环境,属稳定区沉积类型。沉积物有紫色、红色等杂色页岩、砂质页岩、砂岩、灰色鲕状灰岩、砾屑灰岩、藻灰岩、白云岩,具泥裂、帐篷构造和波痕构造,产石膏矿并见石盐假晶印痕。由于寒武纪早期沉积继承了震旦纪沉积环境,只是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所以在山东省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不断超覆沉积格局。据地层发育程度不同,可将山东省寒武系——早奥陶世地层分为三个分区三个小区(图5——1)。 (1)华北平原地层分区(Ⅴ84):均被巨厚的第四系和第三系覆盖,仅在钻孔中偶有发现,下部常含石膏矿。研究程度较低,一般仅能划分出两个群级地层单位。 (2)鲁西地层分区(Ⅴ104):西北侧以聊(城)——(兰)考断裂、(齐)河——广(饶)断裂为界,至广饶县南侧向南经青州市向东,经昌乐、潍坊北至昌邑南,与安丘——莒县断裂。东南侧以安丘——莒县断裂为界。寒武系——早奥陶世地层广泛分布,地层连续,露头较好,研究程度最高,晋冀鲁豫地层区寒武纪地层层型多在该分区。据沉积特点分为三个地层小区。 ①潍坊——临沂地层小区(Ⅴ10-14):其范围大致包括安丘——莒县断裂以西附近地带。其西界就是朱砂洞组下灰岩段(原称五山灰岩)或李官组在西北部尖灭点的连线,大体北自昌乐,经蒙阴界牌、费县石井,南至枣庄。李官组、朱砂洞组下灰岩段、余粮村(页岩)段均主要分布在该小区,三山子组最下部c段白云岩在该小区厚度最大。 ②淄博——新泰地层小区(Ⅴ10-24):西界就是张夏组盘车沟段页岩在西部尖灭点的连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

鹤峰地质、地层构造

鹤峰地质构造 一、地质 (一)地层 地层特征鹤峰县地质层次出露较完整,下自元古代前震旦纪,上至中生代三叠纪中世纪末。各系地层即前震旦纪、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出露完整。侏罗纪、新生代第四纪仅个别地点出露,未形成地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齐全。出露地表的岩层主要是沉积岩,占地表的94%,岩石种类以碳酸盐岩(石灰岩、泥质灰炭、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占地表面积的60.5%;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页岩、碳质页岩)次之,占27.6%;石英砂岩和磷块岩各占2.5%,第四季纪粘土占0.8%,有少量变质岩地层,主要岩类是千枚岩、板岩、冰碛砾岩、均系沉积岩变质而成,岩浆岩类主要是出露于走马红罗沟有内斜煌斑岩脉。 地层发育鹤峰县境内地层发育历时13.9亿年,海陆变迁,沧海桑田,曲折演化,演变历程为四个明显阶段。 距今5.1亿年前,县境所处地壳时值大陆开始形成不久,地壳沉降,地形不平,海水广布,前震旦纪、震旦纪地层完整。 距今约3.13亿-5.1亿年,经加里东造山运动,地壳抬升为华南古陆,但地壳继续沉降,再度被海水浸没,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地壳完整。 距今1.83-3.13亿年,地壳沉积加厚,发育了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到天山造山运动时,沉积系列告一段落。 距今1.52-1.82亿年间,县境地壳渐渐露出海面,到越南造山运动时,进一步抬升变成陆地,从此再没有被海水淹没过。在燕山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断褶构造

单元和华夏式构造带的影响下,宁静的地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短期剥蚀夷平后,形成了河流深切,山高坡陡的山区地貌。 境内地壳,经内外营力作用,露出地表的岩层,纯系沉积岩类及少量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岩浆岩多为侵入体,为数很少。 早在元生界沉积时期,县境内所处地壳属于古地中海组成部分,地史上各大造山运动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及,到三叠纪中世期末,各系地层出露完整,海陆变迁,沧海桑田,历时13.9亿年左右,后经燕山造山运动抬升为黔东褶皱带组成部分,就再未被海浸过。 (二) 地质构造 境内大地构造主要受华夏构造体系的北东向“多”字形构造,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段呈北北东—北东向及北北东—北东东向展布的黔东褶皱带的控制,还受到八面山弧形状旋转构造带的影响。区域上属湘鄂西拗陷,构造线处于北北东向与北东东向的转折部位,构造类型以断褶构造和华夏式褶皱为主。 境内有13条较大断裂,褶皱向斜12条,背斜12条,其分布范围,断裂与褶皱基本一致。 罗川岩断裂位于中营区青岩村一带,发生在罗川岩复向斜槽部,挤压破碎带宽约百米,糜陵岩化现象显著,先压扭、后压性,致使三叠系岩层局部变质,裂隙深处岩溶发育,多溶洞、漏斗、延伸11公里。 八字山断裂位于北佳区与中营区交界地段,张性断裂,发生在八字山背斜轴部延伸长约50公里,走向与背斜轴一致,其中长岭至芭蕉湾段还有断层三条,断层处岩层破碎,角砾岩多,侧旁局部则形成众多小型褶皱。 红鹞坪断裂位于下坪区两凤乡红鹞坪村一带,压扭性断裂,延伸11公里,破碎带宽约10-25米,岩石呈现糜棱化硅化、且多挤压片理。 王家台断裂位于下坪、城郊、燕子三区交界地段,为先挤压后张开断裂型,延伸6公里,形成挤压透镜体及挤压劈理结构,岩石破碎多。

震旦纪

震旦纪 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 来源 (Sinian Period,距今约8亿年~距今约 5.7亿年),又称埃迪卡拉纪(Ediacaran),或文德纪(Vendian)和新元古代III(Neoproterozoic)(几个时期不完全重合),是隐生宙最后的一段时期。一般指620-542百万年前。学者曾用这 震旦纪 个名字指不同阶段,但是2004年5月13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IUGS)宣定日期,这是这个组织在120年第一次加时期定义。 震旦纪为地质年代名称,元古宙晚期的一个纪。是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开始于约8亿年前,结束于约6亿年前。属于新元古代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震旦系。 由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故名震旦纪。震旦纪分为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应的地层为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分界线为7亿年前。 同位素确定时间 震旦为中国之古称,作为地层专名,始于德国F.von李希霍芬。1922年A.W.葛利普根据对中国地层的研究重新厘订震旦系的涵义,正式提出震旦系是系一级的地层单位。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在长江三峡地区建立完整的震旦系剖面;后来高振西等在蓟县建立了华北地区的震旦系标准剖面。 前寒武纪晚期的一个纪,是在中国命名并向国际推荐的一个地质年代单位。开始于约8亿年前,结束于约6亿年前。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地 震旦纪 层称震旦系。由于古印度人称中国为Cinisthana,在佛经中被译为震旦,故名震旦纪。震旦纪分为早震旦世和晚震旦世,相应的地层为下震旦统和上震旦统,分界线为7亿年前。 1922年,A.W.葛利普根据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建议,在其《震旦系》一文中,

福建地层

第二节地层 福建省地层发育,除志留系、中下泥盆统和下第三系缺失外,从元古界至第四系发育较齐全,岩石类 型复杂,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总和及火山地层出露面积,各占全省陆地面积三分之一。其地层属华南地 层区。 福建省地层分区性较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 南部出露有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火山地层,尤以晚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古生物化石 较为丰富;其中石炭纪至下二叠纪,为省内石灰岩、无烟煤、铁矿、锰、铅、锌矿的重要含矿层位。政和 至大埔一线以东的福建东部广大地区,则以大面积出露的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地层占主导地位,岩 性复杂,厚逾万米。晚第三纪及第四纪地层分布零星,在沿海一带较为发育,由基性火山岩、沉积岩及海相、陆相松散沉积物组成。 一、元古界 福建省的元古界有:前震旦系麻源群及震旦系。麻源群在下部,可划分四个岩性段。震旦系在上部,与麻源群呈整合关系,下震旦统有楼子坝群、吴墩组、迪口组及丁屋岭组、龙北溪组;上震旦统有南岩 组、黄连组及震旦上统等。 (一)前震旦系麻源群 麻源群系最古老地层,《福建省区域地质志》(以下简称省地质志)中,是指震旦系之下一套巨厚的中 浅变质岩系,命名地点在建阳县东北之麻源村。 20年代多认为闽西北之变质岩系属太古界或元古界。1962年福建区测队对建瓯地区的变质岩首次提出建瓯群一名,自下而上划分小桥片麻岩组、连地片岩组及龙北溪石英碳酸盐组,时代归属前寒武纪。1963年福建地质局在南平召开变质岩座谈会,正式采用建瓯群一名,并划分为上、下两个亚群,时代改属前震旦纪。1974年1∶20万建瓯幅进一步将建瓯群按岩石组合及变质程度,自下而上新建迪口组、龙北溪组、大岭组、松源组、吴档组。1974年,福建地质三队三分队曾对龙北溪组中进一步划分出东岩组。1977年、1979年,福建省地质局1∶50万地质图说明书和区域地层表编写组,对建瓯组除同意建瓯幅所划分外,于 龙北溪组上段划分为东岩组。 1982年区调队在建瓯群大岭组标准剖面中采获几丁虫,福建东部龙北溪组及大岭组亦零星发现几丁虫及微古植物,其时代多属奥陶纪或早古生代。由此,建瓯群所属地层单位的层序关系及地层时代实已动摇解体。1985年《省地质志》对闽西北变质岩系,重新厘定原建瓯群中各地层单位名称及时代含义(表1-2),划为上元古界麻源群、震旦下统吴墩组、丁屋岭组及上震旦统;福建东部划分为下震旦统迪口组、龙北溪组及上震旦统—下古生界。1986、1987年闽北地质大队在专题研究报告和1∶5万政和等三幅区调报告中,对麻源群进一步划分大金山组和南山组,下震旦统吴墩组和东岩组,上震旦统为龙北溪组,另新发现而建立稻香组(表1-3)。本文按地质志所列层序和时代含义予以阐述。 麻源群主要出露于闽西北浦城、建阳、将乐、宁化一带,德化赤涂寨至田地仅零星分布,岩性以各种片岩、变粒岩为主,部分地段有不同强度的混合岩,局部夹火山岩及石墨矿层,属震旦系之下福建境内最老地层。按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性段,各段之间皆为整合关系,累计厚度大于9642米,为一套地槽型火山砂泥质(陆屑)建造。其与上覆的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共同组成闽西北扬子和加里东旋回褶皱 基底。 第一段出露极少,未见底,岩性由灰绿色风化后呈浅褐或粉红色中至薄层白云石英片岩和石英白云片岩组成,中部偶夹黑云变粒岩,建阳南山厚度大于1681米。第二段由灰白、浅灰绿色中厚层细纹黑云(斜长)变粒岩夹中薄层黑云石英片组成,局部夹绿泥绿帘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及不纯大理岩透镜体,普遍见矽卡岩化。德化赤涂寨二云石英片岩产微古植物:光面小球藻、原始光面球藻等,建阳松源厚度2270米。该段变粒岩岩石坚硬,常构成高山陡坡地形,地貌特征明显,为本群的一个重要标志层位。第三段分布最广,岩性为灰、灰绿色—中薄层黑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夹薄层黑云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及厚层黑云(斜长)变粒岩,局部地区夹含石墨片岩及晶质石墨矿层,德化赤涂寨产裂瓣藻、穴面膜片等微古植物,顺昌洋源厚度2620米。第四段分布较少,岩性较复杂,以各类片岩为主,夹变粒岩、千枚岩,局部出现斜长角闪岩、变质凝灰质碎屑岩及熔岩,德化赤涂寨本段片岩产穴面球藻、光面小球藻、裂瓣藻等微古植物化石。 另外,闽北地质大队对闽北前寒武系变质岩专题研究报告(1986年),从下而上将麻源群第一、二段(原

湘西北地区震旦纪陡山陀组页岩气储层特征_李国亮

伴随着美国、加拿大页岩气开发利用的常态化, 国内对于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力度逐渐加大[1]。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的天然气资源,在我国不仅分布面积广泛、蕴藏潜力巨大,而且在成藏条件和油气特征方面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其独特性,正确合理地开发利用页岩气对于我国的能源需求和国民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 湘西北地区地处扬子台地,在震旦系和古生界发育多套海相优质黑色页岩层[2],鉴于对下震旦统陡山陀组含气页岩层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利用野外样品采集以及实验测试结果对湘西北地区震旦纪陡山陀组黑色页岩进行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与探讨。 1地质背景 随着南华纪晚期大区域性冰川的消融,早震旦 世海平面显著升高,由于此时期气候转暖,使处于稳 定构造背景下的扬子区发展成为碳酸盐台地,而陡山陀组沉积主要位于碳酸盐台地体系及部分台地边缘斜坡过渡地带。在湖南大致以凤凰-沅陵-石门一线为界,西北部为陡山陀组(图1)。早震旦世早期局限台地有潮上类萨布哈和淡化潟湖两个微环境,前者形成仅数米厚的灰白色中层粉晶白云岩,含少量粉砂级石英陆源碎屑和炭质;后者形成黑色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灰绿色砂岩互层,底部夹薄层粉晶白云岩,发育水平层理并含原生黄铁矿,此为页岩气重点层位。中期潮下浅水陆棚沉积达300余米,组成该期沉积主体,由暗灰、灰黑色薄层粉晶白云岩、粉晶灰岩夹砂屑磷质灰岩组成。晚期开阔台地浅滩形成浅灰色中至厚层含砾砂屑白云岩、亮晶白云质砂屑磷酸岩盐及泥晶白云岩。区内相变总体不大,仅东部临湘、陆城一带碳酸盐岩中硅质成分显著增高,此外东南部慈利、溪口、南山坪一带白云质显著增高,主要由边缘浅滩白云岩组成[3-5]。 2页岩气成藏条件 评价黑色页岩层是否具有良好的生烃产气能力 需结合沉积环境和物化特征等因素来判定,要根据 湘西北地区震旦纪陡山陀组页岩气储层特征 李国亮,王先辉,罗鹏,杨俊,刘天一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长沙410116) 摘要:对湘西北下震旦统陡山陀组页岩气有利层位进行相应的地球化学、物性特性分析,并结合地质保存条件等因素对含气页岩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区内页岩主要物化指数:TOC 为0.52%~6.79%,均值为2.25%;R o 为2.38%~2.87%,均值为2.56%,干酪根类型为Ⅰ型;孔隙度为0.6%~8.7%,平均为3.9%,渗透率均小于0.04×10-3μm 2, 属低孔低渗类型。页岩埋深主要在2000~5000m,且有效厚度基本大于20m ,具有页岩气成藏条件,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关键词:陡山陀组;页岩气;保存条件;TOC ;埋深;湘西北中文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央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地勘基金项目(201203084)。作者简介:李国亮(1987—),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基础地质调 查及油气资源勘查。 收稿日期:2014-04-15责任编辑:唐锦秀 Shale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in Sinian Doushantuo Formation,Northwestern Hunan Li Guoliang,Wang Xianhui and Luo Peng (Hunan Provincial Geological Survey,Changsha,Hunan 410116) Abstract:Corresponding geochemical,physical property analys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favorable shale gas horizons in lower Sinian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Hunan.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gas-bearing shale strata combined with factors includ?ing geological hosting condition has gotten ma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es as follows:TOC 0.52%~6.79%,average 2.25%;R o 2.38%~2.87%,average 2.56%;kerogen type I;porosity 0.6%~8.7%,average 3.9%;permeability all less than 0.04×103μm 2,thus be?longs to low porosity,permeability type.Buried depth of shale strata is mainly within 2000~5000m,effective thickness basically larger than 20m thus provided with shale gas reservoiring condition,and excellent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prospect.Keywords:Doushantuo Formation;shale gas;hosting condition;TOC;buried depth;northwestern Hunan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6No.06Jun.2014 第26卷6期2014年6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4)06-0005-05 doi:10.3969/j.issn.1674-1803.2014.06.02

地层年代表

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 新生代 第四纪 Q 全新世Qh 0.01 人类出现 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 1.64 新近纪N 上新世N2 5.00 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E 渐新世E3 37.5 始新世E2 50 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

-------------------------- 中生代 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 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 石炭纪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 泥盆纪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 构造阶段 早古生代 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 寒武纪∈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东构造阶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 南华纪Nh 800晋宁运动 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 中元古代 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 1800 古元古代 滹沱纪Ht 2300吕梁运动 五台纪Wt 2500五台运动 --------------------------- 太古代 新太古代Ar3 2800 (阜平运动结束,五台运动开始)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 中太古代Ar2 3200 (迁西运动结束,阜平运动开始) 古太古代Ar1 3600 (迁西运动开始)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始太古代Ar0 4500 Ar 4600地球形成

相关文档